古典舞基训的利与弊(论文 急急急)
最近快毕业了,光是找工作就很忙,可是还要写论文,实在忙不过来,希望大家帮忙,我的论文题目就是《古典舞基训的利与弊》开题报告已经写完了,现求成品论文。(非诚勿扰,优者可要求...
最近快毕业了,光是找工作就很忙,可是还要写论文,实在忙不过来,希望大家帮忙,我的论文题目就是《古典舞基训的利与弊》开题报告已经写完了,现求成品论文。(非诚勿扰,优者可要求追加分数)
要求:格式正规(内容有大,小标题)参考资料不少于10个(注明出处,书刊版本,页数)正文6000字 语句通顺 内容易懂
1.主要内容:
第一:简单介绍古典舞基训是什么
第二:古典舞基训的"利"有什么
第三:古典舞基训的"弊"有什么
第四:对于古典舞基训的"利"与"弊"的对比
2.预期结果:
第一:了解古典舞的各方面内容
第二:研究怎样能让古典舞教学可持续良性发展
研究目标:
古典舞基训中存在的“利“有什么
古典舞基训中存在的“弊”有什么
怎样调整才算是对古典舞基训的合理调整
还是没有合适的,有没有人帮忙再回点帖,如果有满意答案我是真想把分送出去 展开
要求:格式正规(内容有大,小标题)参考资料不少于10个(注明出处,书刊版本,页数)正文6000字 语句通顺 内容易懂
1.主要内容:
第一:简单介绍古典舞基训是什么
第二:古典舞基训的"利"有什么
第三:古典舞基训的"弊"有什么
第四:对于古典舞基训的"利"与"弊"的对比
2.预期结果:
第一:了解古典舞的各方面内容
第二:研究怎样能让古典舞教学可持续良性发展
研究目标:
古典舞基训中存在的“利“有什么
古典舞基训中存在的“弊”有什么
怎样调整才算是对古典舞基训的合理调整
还是没有合适的,有没有人帮忙再回点帖,如果有满意答案我是真想把分送出去 展开
5个回答
展开全部
【摘要】中国古典舞作为一门独立的舞种,从戏曲舞蹈和武术身法中提取精华,并结合中国古代舞蹈美学以及当代审美观点和原理,在不断摸索前进的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的发展道路。鉴于中国古典舞的精髓——“身韵”,在古典舞中的灵魂作用,文章从身韵的艺术特征、身韵之“形、神、劲、律”、身韵中的艺术呼吸、以及身韵对中国古典舞发展的影响等四个方面对其进行初步的探讨与认识。
【关键词】中国古典舞;身韵;呼吸;艺术特征
中国古典舞是中华民族文化的艺术结晶,在中国舞蹈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堪称为中国舞蹈的艺术典范。中国古典舞凝聚着中华民族舞蹈艺术的精髓与民族审美风范。它既非古代舞蹈,又非戏曲舞蹈。但它却蕴含着千百年来传统舞蹈的神韵,脱胎换骨于戏曲舞蹈而演变发展成为具有时代性的独特的艺术语言。中国古典舞的诞生与发展,反映了人们对古老舞蹈文化的尊崇,显示出中国传统舞蹈艺术的独特风韵。
中国古典舞在继承传统舞蹈的基础上,从戏曲舞蹈和武术身法中提取精华,并结合中国古代舞蹈美学以及当代审美观点和原理,在不断摸索前进的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的发展道路。北京舞蹈学院的唐满城、李正一教授通过创造性的理论与实践上的探讨,创立了“身韵”,使古典舞彻底摆脱了古典戏曲的束缚,从而成为一门独立的舞蹈种类。身韵形成了当代中国古典舞风格和形式的基础,在中国舞蹈史册上,书写了崭新的一页。本论文便是从中国古典舞的灵魂——“身韵” 出发,对其进行初步的探讨与认识:
一、身韵的艺术特征
所谓“身韵”顾名思义,“身”即身法,指中国古典舞的外部表现技法;“韵”即韵律,指中国古典舞的内在气韵。身韵的产生使古典舞从此摆脱了对古典戏曲舞蹈的依附,并形成了自己的舞蹈模式和特征,这些艺术特征直接影响着、规范着古典舞的艺术创作。
身韵的主要艺术特征,是对形体动作的要求以神似为主,从而突破了戏曲舞蹈的动作程式化模式。将身法与韵律相结合,其结合点集中在“变其形而扬其神”上,从而突破了戏曲舞蹈的“做、打”程式化动作模式,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以神韵带动形体的艺术特征。在更高的文化层次上体现了中华民族宏扬的神形兼备的审美特征。根据舞蹈自身的特性,提炼出了元素化动作,在新的基础上,达到了形与神的独特结合。身韵元素化动作中以“拧、倾、圆、曲”突出人体的曲线美,以及表演者刚健挺拔、含蓄柔韧的气质美。身韵要求表演者的动作必须遵循“三圆”运作轨迹和“动、静”,“点、线”互含的审美原则,这一点集中体现了古典舞民族性的“形”“神”统一的艺术特征。
凝聚着中国舞蹈文化精神与民族审美观的身韵,以其丰富多变的舞姿,浓郁的民族风格及强有力的表现力,已经成为中国古典舞的立身之本及其艺术特征的主要标志,甚至成为中国古典舞的代名词。
二、身韵之“形、神、劲、律”
任何一种训练都是从属于某种舞蹈形式的需要的,任何一种舞蹈形式也必须有它自己的训练体系。身韵便是古典舞的训练体系。身韵为古典舞提供了最核心、最本质的“元素”,它将训练身法和陶冶神韵相结合,把“形、神、劲、律”作为古典舞动作元素,并将它们结为一体。身韵具有自身的系统性和训练要求,它要求舞者“以神领形,以形传神”有着很高有艺术欣赏价值。所以说,身韵成为整个中国古典舞训练、表演等诸环节的精髓和有机组成部分。
身韵包含着的“形、神、劲、律”是四个不同而又不可分割的方面,所谓“形”,包括直观的动态,动作之间的连接和姿态之间的路线。身韵的“形”,要求首先解决体态上“拧、倾、圆、曲”的曲线美和“刚健、挺拔、含蓄、柔韧”的气质美。其次要把握“平圆、立圆、8字圆”的三圆运动轨迹,尤其要注意以腰部运动为核心的“提、沉、冲、靠、含、仰、移”的动律原则。所谓“神”,即钱宝森先生所说“形三、劲六、意八、无形者十”,所谓“无形者十”意为舞蹈摆脱了机械的规格、僵化的程式而达到“无形之形”才是十全十美的。所谓“劲”,使指赋予外部动作以内在节奏和有层次有对比的力度处理。所谓“律”,包含动作中自身的律动和依循的规律。做到这四者的完美结合是中国古典舞身韵的最高要求。
身韵中动作元素包括“提、沉、冲、靠、含、腆、移、旁提”。这些元素概括了“身韵”的动作规则,它对舞者上肢的表现力作了深层地开挖。“身韵”中的动作轨迹多以圆形为主,这与本民族几千年来的宇宙观和审美观分不开。道家的太极图、生命的轮迥观,古典建筑的圆曲结构方式,这些都充分体现了我们民族对圆形审美的追求。这一审美趋向在“身韵”中的体现便是平圆、立圆、8字圆。抓住这种运动规则,在此基础上加大或缩小原有律动的轨迹,便可打破原有的动力走势,赋予动作不同力度不同节奏的处理,改变原有的凝固化的动作性格。
三、身韵中的艺术呼吸
身韵从动作元素入手,从呼吸中找本源,它的每一个动作都是用气吸来带动的,这种对呼吸循环机能的调控会对动作形态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呼吸作为惟一直接受人支配的内力,是人体动作变幻的主要动力来源。而“提、沉、冲、靠、含、腆、移”等元素本身便与呼吸密不可分。从表面看来呼吸属于胸腔运动而能形成四肢的外部动作,但是通过对肌肉呼吸感的培养,能训练手臂的延伸感,腿部曲伸的内在感。在任何一个舞蹈动作当中,呼吸都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它与舞姿是相融在一起的。因此,在身韵训练中,“呼吸”是至关重要贯串始终的。例如,在最初的“提沉”训练中,就应开始结合呼吸训练。
提沉所带动的身体中段和头部的上下运动是呼吸与外部动作相配合的第一步,再配合以不同的节奏及身体方位不同变化。可以逐渐体验和认识呼吸与身体的关系,并掌握呼吸与外部形态相结合的方法,赋予动作以生命力,形成古典舞所特有的神韵。“提沉”的训练是将呼吸带进动作的最简单最直接的方法。当学生随着音乐坐在地面做深呼吸时,就是走向艺术化 “呼吸”的开始。因为这种夸大的深呼吸导致了身体和头部的上、下运动,这种运动由于是在“气”的带动下进行的,所以它便是“气”与“身”结合的第一步。音乐的功能在于它给人联想,当“提沉”与音乐相伴随的时候,音乐的功能就会强烈刺激着受训练者的内心世界,从而产生一种特殊的情感。这种情感而不是具体的,是根据音乐的意境、自身呼吸的大小、节奏来安排。由此便形成了最初的“气”、“形”和“情”相结合的第二步。“提沉”训练最后所要达到的目标应是“提”不止,“沉”不完的贯通阶段。实质上这便是“意识”的培养,是形、神、劲、律最初的统一体。也是迈向内、外力相结合的第三步。经过“提沉”对呼吸有意识的训练,可以体验和认识“气”与身体的关系,并且开始有意识地用“意”来控制呼吸对身体运动所产生的作用。而在做冲靠、旁提、平圆、8字圆等动作时,将气运于体内,贯通四肢,带动身体及腰部的各种运动,从而形成了具有中国传统审美特性的韵律感和神韵。
四、身韵对中国古典舞发展的影响
身韵的产生并非是简单的由“身段”到“身韵”的字面改变,而是一次质的飞跃。它是对戏曲中身段的改造与升华;是从审美的角度来继承和研究传统的身法;是根据舞蹈自身的特性和时代精神的要求加以发展演变的结果。身韵突破了原有“身段”的动作定式,取而代之以变幻无穷,富于表现的艺术方式,这种方式在“身韵”中的表现就是元素的提炼、动作的派生以及动作性格的可易位性。
身韵的出现解决了中国古典舞在从戏曲中产生时就存在的风格化舞蹈与功能性训练的矛盾,改变了在戏曲与芭蕾之间进退维谷的局面。它以其丰富多彩的动作形态、古今适用的时代风格以及舞蹈性与民族审美特征相结合的特点,在发掘人体的表现力上,充实和发展了形体表演的功能。不拘泥于已往古典舞中已有的人体动作的表现范围,而着重“以腰为轴”的人体中段部位的艺术语言,展示出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深遂的艺术魅力。使人体潜在的表现力得到了充分发挥,对于创造生动鲜明的舞蹈形象赋予了新的艺术手段。
身韵的形成以及被引入舞蹈创作机制之中,使得中国古典舞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转机。作为中国古典舞的一种新的舞蹈语汇,身韵深得众多年轻的中国舞编导、演员们的青眯,并将其充分运用到创作之中,使中国古典舞在创作上取得了很大的突破。如舞蹈剧目《黄河》,大量运用了身韵中人体后背的表现,从拧倾的动态和水云的意象烘托出震撼人心的气势,无论在地面动作还是空中技巧中,都充分地发挥了被发掘出来的表现区域,展现出人与大自然的抗争,与饥荒的搏斗。《江河水》以水袖为表现手段,然而我们看到的不是那几尺的长袖,也不是繁杂的袖技,看到的却是充满无限情感的人体,表现了后背在呻吟,后背在哭泣、悲嚎,以情带袖,袖与人融为一体,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运用身韵舞蹈语汇创作的优秀作品还有《木兰归》、《长城》、《梁祝》等,这些作品气势磅礴,形象细腻,舞姿流畅,不仅具有浓郁的民族特性而且具有崭新的时代风尚。它们的编创使古典舞真正摆脱了具体的人物形态而走向一种情绪语言。唐满城教授曾经诙谐地说:“身韵训练是一本万利的”。中国舞蹈界对此亦为之刮目相看,他们发现这就是独树一帜的中国传统舞蹈神韵的延续。吕艺生教授说:“这正是我心中的当代中国古典舞蹈!”
五、结语
“身韵”不是终结,而是一个具有衍展性的生长源点。它体现了中国古典舞的风貌及审美的精髓并以其丰富多变的舞姿、浓郁的民族风格及强有力的表现能力成为中国古典舞的核心和主要标志。它是中国古典舞艺术灵魂的所在!
参考文献
[1]刘恩伯.中国舞蹈艺术[M]. 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 2002
[2]袁禾著.中国舞蹈.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9
[3]资华筠. 试论古典舞在中华元文化中的地位[A]. 资华筠.说舞—舞蹈学研究文萃[C]. 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
【关键词】中国古典舞;身韵;呼吸;艺术特征
中国古典舞是中华民族文化的艺术结晶,在中国舞蹈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堪称为中国舞蹈的艺术典范。中国古典舞凝聚着中华民族舞蹈艺术的精髓与民族审美风范。它既非古代舞蹈,又非戏曲舞蹈。但它却蕴含着千百年来传统舞蹈的神韵,脱胎换骨于戏曲舞蹈而演变发展成为具有时代性的独特的艺术语言。中国古典舞的诞生与发展,反映了人们对古老舞蹈文化的尊崇,显示出中国传统舞蹈艺术的独特风韵。
中国古典舞在继承传统舞蹈的基础上,从戏曲舞蹈和武术身法中提取精华,并结合中国古代舞蹈美学以及当代审美观点和原理,在不断摸索前进的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的发展道路。北京舞蹈学院的唐满城、李正一教授通过创造性的理论与实践上的探讨,创立了“身韵”,使古典舞彻底摆脱了古典戏曲的束缚,从而成为一门独立的舞蹈种类。身韵形成了当代中国古典舞风格和形式的基础,在中国舞蹈史册上,书写了崭新的一页。本论文便是从中国古典舞的灵魂——“身韵” 出发,对其进行初步的探讨与认识:
一、身韵的艺术特征
所谓“身韵”顾名思义,“身”即身法,指中国古典舞的外部表现技法;“韵”即韵律,指中国古典舞的内在气韵。身韵的产生使古典舞从此摆脱了对古典戏曲舞蹈的依附,并形成了自己的舞蹈模式和特征,这些艺术特征直接影响着、规范着古典舞的艺术创作。
身韵的主要艺术特征,是对形体动作的要求以神似为主,从而突破了戏曲舞蹈的动作程式化模式。将身法与韵律相结合,其结合点集中在“变其形而扬其神”上,从而突破了戏曲舞蹈的“做、打”程式化动作模式,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以神韵带动形体的艺术特征。在更高的文化层次上体现了中华民族宏扬的神形兼备的审美特征。根据舞蹈自身的特性,提炼出了元素化动作,在新的基础上,达到了形与神的独特结合。身韵元素化动作中以“拧、倾、圆、曲”突出人体的曲线美,以及表演者刚健挺拔、含蓄柔韧的气质美。身韵要求表演者的动作必须遵循“三圆”运作轨迹和“动、静”,“点、线”互含的审美原则,这一点集中体现了古典舞民族性的“形”“神”统一的艺术特征。
凝聚着中国舞蹈文化精神与民族审美观的身韵,以其丰富多变的舞姿,浓郁的民族风格及强有力的表现力,已经成为中国古典舞的立身之本及其艺术特征的主要标志,甚至成为中国古典舞的代名词。
二、身韵之“形、神、劲、律”
任何一种训练都是从属于某种舞蹈形式的需要的,任何一种舞蹈形式也必须有它自己的训练体系。身韵便是古典舞的训练体系。身韵为古典舞提供了最核心、最本质的“元素”,它将训练身法和陶冶神韵相结合,把“形、神、劲、律”作为古典舞动作元素,并将它们结为一体。身韵具有自身的系统性和训练要求,它要求舞者“以神领形,以形传神”有着很高有艺术欣赏价值。所以说,身韵成为整个中国古典舞训练、表演等诸环节的精髓和有机组成部分。
身韵包含着的“形、神、劲、律”是四个不同而又不可分割的方面,所谓“形”,包括直观的动态,动作之间的连接和姿态之间的路线。身韵的“形”,要求首先解决体态上“拧、倾、圆、曲”的曲线美和“刚健、挺拔、含蓄、柔韧”的气质美。其次要把握“平圆、立圆、8字圆”的三圆运动轨迹,尤其要注意以腰部运动为核心的“提、沉、冲、靠、含、仰、移”的动律原则。所谓“神”,即钱宝森先生所说“形三、劲六、意八、无形者十”,所谓“无形者十”意为舞蹈摆脱了机械的规格、僵化的程式而达到“无形之形”才是十全十美的。所谓“劲”,使指赋予外部动作以内在节奏和有层次有对比的力度处理。所谓“律”,包含动作中自身的律动和依循的规律。做到这四者的完美结合是中国古典舞身韵的最高要求。
身韵中动作元素包括“提、沉、冲、靠、含、腆、移、旁提”。这些元素概括了“身韵”的动作规则,它对舞者上肢的表现力作了深层地开挖。“身韵”中的动作轨迹多以圆形为主,这与本民族几千年来的宇宙观和审美观分不开。道家的太极图、生命的轮迥观,古典建筑的圆曲结构方式,这些都充分体现了我们民族对圆形审美的追求。这一审美趋向在“身韵”中的体现便是平圆、立圆、8字圆。抓住这种运动规则,在此基础上加大或缩小原有律动的轨迹,便可打破原有的动力走势,赋予动作不同力度不同节奏的处理,改变原有的凝固化的动作性格。
三、身韵中的艺术呼吸
身韵从动作元素入手,从呼吸中找本源,它的每一个动作都是用气吸来带动的,这种对呼吸循环机能的调控会对动作形态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呼吸作为惟一直接受人支配的内力,是人体动作变幻的主要动力来源。而“提、沉、冲、靠、含、腆、移”等元素本身便与呼吸密不可分。从表面看来呼吸属于胸腔运动而能形成四肢的外部动作,但是通过对肌肉呼吸感的培养,能训练手臂的延伸感,腿部曲伸的内在感。在任何一个舞蹈动作当中,呼吸都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它与舞姿是相融在一起的。因此,在身韵训练中,“呼吸”是至关重要贯串始终的。例如,在最初的“提沉”训练中,就应开始结合呼吸训练。
提沉所带动的身体中段和头部的上下运动是呼吸与外部动作相配合的第一步,再配合以不同的节奏及身体方位不同变化。可以逐渐体验和认识呼吸与身体的关系,并掌握呼吸与外部形态相结合的方法,赋予动作以生命力,形成古典舞所特有的神韵。“提沉”的训练是将呼吸带进动作的最简单最直接的方法。当学生随着音乐坐在地面做深呼吸时,就是走向艺术化 “呼吸”的开始。因为这种夸大的深呼吸导致了身体和头部的上、下运动,这种运动由于是在“气”的带动下进行的,所以它便是“气”与“身”结合的第一步。音乐的功能在于它给人联想,当“提沉”与音乐相伴随的时候,音乐的功能就会强烈刺激着受训练者的内心世界,从而产生一种特殊的情感。这种情感而不是具体的,是根据音乐的意境、自身呼吸的大小、节奏来安排。由此便形成了最初的“气”、“形”和“情”相结合的第二步。“提沉”训练最后所要达到的目标应是“提”不止,“沉”不完的贯通阶段。实质上这便是“意识”的培养,是形、神、劲、律最初的统一体。也是迈向内、外力相结合的第三步。经过“提沉”对呼吸有意识的训练,可以体验和认识“气”与身体的关系,并且开始有意识地用“意”来控制呼吸对身体运动所产生的作用。而在做冲靠、旁提、平圆、8字圆等动作时,将气运于体内,贯通四肢,带动身体及腰部的各种运动,从而形成了具有中国传统审美特性的韵律感和神韵。
四、身韵对中国古典舞发展的影响
身韵的产生并非是简单的由“身段”到“身韵”的字面改变,而是一次质的飞跃。它是对戏曲中身段的改造与升华;是从审美的角度来继承和研究传统的身法;是根据舞蹈自身的特性和时代精神的要求加以发展演变的结果。身韵突破了原有“身段”的动作定式,取而代之以变幻无穷,富于表现的艺术方式,这种方式在“身韵”中的表现就是元素的提炼、动作的派生以及动作性格的可易位性。
身韵的出现解决了中国古典舞在从戏曲中产生时就存在的风格化舞蹈与功能性训练的矛盾,改变了在戏曲与芭蕾之间进退维谷的局面。它以其丰富多彩的动作形态、古今适用的时代风格以及舞蹈性与民族审美特征相结合的特点,在发掘人体的表现力上,充实和发展了形体表演的功能。不拘泥于已往古典舞中已有的人体动作的表现范围,而着重“以腰为轴”的人体中段部位的艺术语言,展示出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深遂的艺术魅力。使人体潜在的表现力得到了充分发挥,对于创造生动鲜明的舞蹈形象赋予了新的艺术手段。
身韵的形成以及被引入舞蹈创作机制之中,使得中国古典舞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转机。作为中国古典舞的一种新的舞蹈语汇,身韵深得众多年轻的中国舞编导、演员们的青眯,并将其充分运用到创作之中,使中国古典舞在创作上取得了很大的突破。如舞蹈剧目《黄河》,大量运用了身韵中人体后背的表现,从拧倾的动态和水云的意象烘托出震撼人心的气势,无论在地面动作还是空中技巧中,都充分地发挥了被发掘出来的表现区域,展现出人与大自然的抗争,与饥荒的搏斗。《江河水》以水袖为表现手段,然而我们看到的不是那几尺的长袖,也不是繁杂的袖技,看到的却是充满无限情感的人体,表现了后背在呻吟,后背在哭泣、悲嚎,以情带袖,袖与人融为一体,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运用身韵舞蹈语汇创作的优秀作品还有《木兰归》、《长城》、《梁祝》等,这些作品气势磅礴,形象细腻,舞姿流畅,不仅具有浓郁的民族特性而且具有崭新的时代风尚。它们的编创使古典舞真正摆脱了具体的人物形态而走向一种情绪语言。唐满城教授曾经诙谐地说:“身韵训练是一本万利的”。中国舞蹈界对此亦为之刮目相看,他们发现这就是独树一帜的中国传统舞蹈神韵的延续。吕艺生教授说:“这正是我心中的当代中国古典舞蹈!”
五、结语
“身韵”不是终结,而是一个具有衍展性的生长源点。它体现了中国古典舞的风貌及审美的精髓并以其丰富多变的舞姿、浓郁的民族风格及强有力的表现能力成为中国古典舞的核心和主要标志。它是中国古典舞艺术灵魂的所在!
参考文献
[1]刘恩伯.中国舞蹈艺术[M]. 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 2002
[2]袁禾著.中国舞蹈.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9
[3]资华筠. 试论古典舞在中华元文化中的地位[A]. 资华筠.说舞—舞蹈学研究文萃[C]. 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
展开全部
相关范文:
中国古典舞基础的“净化”问题
[摘要]中国古典舞经过几年代写论文的徘徊之后,终于走出了低谷,在短短的时间内有了长足的发展。这一转折,是在中国古典舞“身韵”出现之后。身韵课的建立,从根本上解决了中国古典舞多年未曾解决的问题,即中国古典舞的审美及语汇。长期以来,渴望建立的中国古典舞“基训”课的问题上升为主要问题,成为能否建立完善中国古典舞教学体系的关键。
[关键词]中国古典舞 身韵 基训
我听到过不少有关改造中国古典舞基训的议论,这些议论上大致分为:(1)解决“基训”与“身韵”两张皮的问题;(2)“基训”的“净化”问题;(3)“基训身韵化,身韵技术化”的问题……尽管说法不一,但实质相同,即中国古典舞“基训”必须改造。我认为“净化论”的提出有一定根据,而且有一定的可行性。
要弄清“基训”能否“净化”,首先,应回顾基训课的发展现状。20世纪50年代,在中国古典舞初创时期,是以戏曲训练为模式,并借助了芭蕾的训练框架。此后几十年中,基训虽有了很大的发展,但戏曲、芭蕾结合的痕迹仍然可见。有些地方芭蕾痕迹越来越明显。“身韵”出现后,“基训”开始注重了“韵”的训练,大量的“身韵”语汇被教员采纳,“身韵”开始进入了基训。但问题并未从根本上得到解决,人们经常提到的“外加香油一勺”便可为证。目前,基训课堂的状况与几年前相比,确有很大改变;但从根本上看,仍有些盲目。所谓“盲目”是说基训教员没有一个统一的认识,没有一套统一的做法。一个教员一个说法,课的好坏完全依赖教员自身的理解能力以及组织能力。无“法”可依,无“章”可循,实质上是基训体系尚未成熟的表现。也正因如此,在评价一堂基训课时,便会仁智互视。
围绕中国古典舞基训课应该如何做的问题,说法不一,做法也不同,但不外乎以下两类:
1.在借鉴芭蕾并尽可能对其加以改造的同时,扬我之长,避他人之短。这是我校目前的做法。
2.以芭蕾训练为主干,辅以中国舞技巧,“身韵”课不占重要位置。两类不同的做法,两种不同的主张,各有各的道理。但我以为,完全用“芭蕾”来训练中国舞演员,问题显然很多。无可否认,我校目前的“以传统为基础,以芭蕾和现代舞的方法为辅,为我所用”的做法,是一套较为行之有效的做法,特别是通过两届教育专业本科的探索所取得的“基训”模式,是一个实践的突破。这个“基训模式”,在解决中国舞演员所必须具备的腰的幅度及软度,控制能力以及完成中国古典舞技术技巧必须的爆发力等方面确有一套行之有效的训练方法。特别是近年来,在旋转的多样化,舞姿的多样化及规模化,小跳的训练性及民族性相结合等方面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绩。更由于课堂“短句”的出现和发展,为“体系”的建立找到了突破口。
这样说,并不是讲目前我校的基训不存在的问题。例如,“上反杆前的活动”。把这套大幅度、全方位的活动在把杆之前,学生在完全活动开以后,重返把杆。这里就存在一个理论上的问题既上把杆之前的活动到底有没有用处?如果说有用(有训练价值),那么何必再回把杆?因为在芭蕾中,“把杆”本身就是活动。如果说没有用(没有训练价值),那么何必要走这个“活动”的过场?需要引起特别注意的是:如果把杆之间的活动的确有效,能使学生在较短时间的训练中得到身体各部位的“解放”,那么“活动”能否取代“把杆”训练?这个问题的解决,或许可为“体系”的建立带来突破性的进展。
本文将不对芭蕾训练的科学性进行分析。值得一提的是,早我们上过“芭蕾教学法”课以后,对芭蕾训练有了进一步的了解。相比之下,我们的“基训”就显得很不成熟了。当然,这也不足为奇,因为芭蕾毕竟已有了几百年的历史,而我们只有短短的几十年。在学习了“芭蕾教学法”之后,我们又有机会亲身体验了芭蕾训练。觉得完全摒弃芭蕾训练,对中国古典舞演员来说是不利的。由此产生的矛盾——一个探讨多年尚未完全解决的矛盾:培养中国舞演员,需要“我”,但又离不开“她”。特别是在大量翻阅了许多有关“中国古典舞基训”的文章之后,更发现,无论哪种说法、哪种设想,都没有完全离开芭蕾。这或者可以说:对培养中国古典舞表演人才来说,芭蕾训练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是不是这样的呢?那就要看一看,中国古典舞演员,需要不需要芭蕾训练所强调的要素,即开、绷、直。回答显然的肯定的。“开、绷、直”,以及作为一般舞蹈演员所必须具备的形体条件,对一个中国古典舞演员来说同样是需要的,中国古典舞基训的把杆部分显然也是解决这些问题。但是,由于在借鉴与改造同步进行的时候,为了使把杆部分更具民族性,就不得不加上我们自己的东西。这样一来,在编排动作时,其结果往往是顾此失彼,忘记了训练的主要目的。
将我们已初步成型并行之有效的那一部分训练方法与芭蕾训练混在一起,总不是个长远之计。因为一旦当我们谈及体系时,芭蕾便成了障碍。这个障碍是明显的,也是众所周知的。当我们关起门来训练时,便大量地借助于芭蕾,而一旦有外宾或同行要来看中国古代舞基训时,课堂顺序立即要进行调整,尽可能地避开芭蕾,给外人更多看到的是“我们的”。即便如此,人们的结论往往还是说我们的训练芭蕾痕迹太重。与其回避,不如正视,“净化论”便是在勇于正视的基础上提出来的。
现代舞,是以反传统为口号产生并发展起来的,但是世界大多数现代舞团并不排斥芭蕾训练;芭蕾基本功训练课,仍是许多现代舞团每日必修的功课。由于这种借鉴的目的是明确的,与其它现代舞训练课程的比例是恰当的,所以,芭蕾训练没有取代现代舞训练。同样,诸如“国标舞”花样滑冰乃至我们民族舞,也采纳了芭蕾的训练,但它们仍是“这一个”,而不是“那一个”。如此众多的舞种都没有回避芭蕾训练,为什么我们的中国古典舞一定要回避呢?承认人家的长处,并不是要否认我们自己,更何况芭蕾训练永远无法取代中国古典舞基训,这是无需多说的。当然,如果不谈体系,那么目前我们的做法是足以够用,也是行得通的。问题的关键是:当我们力图建立中国古典舞教学体系时,就不能不考虑这一整体相互联系的各个部分。仔细分析起来,也就是说:中国古典舞基训(身韵),应与舞台剧目相互联系;而舞台剧目的需要恰恰是对基训的制约,基训的内容应以舞台的需要为准,同时舞台的需要在反馈回课堂,以推动教学的向前发展。自第二届全国舞蹈比赛以后,我校所出现的创作上的繁荣,已开始为基训的改造工程创造了一定的条件,随着“新古典主义创作思想”的诞生,着手进行“新古典主义基训”探索的条件逐渐成熟,我们可以做起来了。需要明确的是:
1.目前,我校一套行之有效的中国古典舞基训,是不会被芭蕾训练代替的。
2.芭蕾训练对培养中国古典舞演员来说是必不可少的。
3.以建立中国古典舞体系为着眼点,中国古典舞基训必须“净化”。
4.“净化”后的中国古典舞基训课,应当以身韵课为主体框架,“身韵应是中国古典舞基训的重要部分。
其他相关:
http://hi.baidu.com/kadfhbb/blog/item/f21bc5f2f813d610b07ec53a.html
关于中国古典舞的基本范畴与概念丛
仅供参考,请自借鉴
希望对您有帮助
补充:
需要其他欢迎您随时咨询、留言。
中国古典舞基础的“净化”问题
[摘要]中国古典舞经过几年代写论文的徘徊之后,终于走出了低谷,在短短的时间内有了长足的发展。这一转折,是在中国古典舞“身韵”出现之后。身韵课的建立,从根本上解决了中国古典舞多年未曾解决的问题,即中国古典舞的审美及语汇。长期以来,渴望建立的中国古典舞“基训”课的问题上升为主要问题,成为能否建立完善中国古典舞教学体系的关键。
[关键词]中国古典舞 身韵 基训
我听到过不少有关改造中国古典舞基训的议论,这些议论上大致分为:(1)解决“基训”与“身韵”两张皮的问题;(2)“基训”的“净化”问题;(3)“基训身韵化,身韵技术化”的问题……尽管说法不一,但实质相同,即中国古典舞“基训”必须改造。我认为“净化论”的提出有一定根据,而且有一定的可行性。
要弄清“基训”能否“净化”,首先,应回顾基训课的发展现状。20世纪50年代,在中国古典舞初创时期,是以戏曲训练为模式,并借助了芭蕾的训练框架。此后几十年中,基训虽有了很大的发展,但戏曲、芭蕾结合的痕迹仍然可见。有些地方芭蕾痕迹越来越明显。“身韵”出现后,“基训”开始注重了“韵”的训练,大量的“身韵”语汇被教员采纳,“身韵”开始进入了基训。但问题并未从根本上得到解决,人们经常提到的“外加香油一勺”便可为证。目前,基训课堂的状况与几年前相比,确有很大改变;但从根本上看,仍有些盲目。所谓“盲目”是说基训教员没有一个统一的认识,没有一套统一的做法。一个教员一个说法,课的好坏完全依赖教员自身的理解能力以及组织能力。无“法”可依,无“章”可循,实质上是基训体系尚未成熟的表现。也正因如此,在评价一堂基训课时,便会仁智互视。
围绕中国古典舞基训课应该如何做的问题,说法不一,做法也不同,但不外乎以下两类:
1.在借鉴芭蕾并尽可能对其加以改造的同时,扬我之长,避他人之短。这是我校目前的做法。
2.以芭蕾训练为主干,辅以中国舞技巧,“身韵”课不占重要位置。两类不同的做法,两种不同的主张,各有各的道理。但我以为,完全用“芭蕾”来训练中国舞演员,问题显然很多。无可否认,我校目前的“以传统为基础,以芭蕾和现代舞的方法为辅,为我所用”的做法,是一套较为行之有效的做法,特别是通过两届教育专业本科的探索所取得的“基训”模式,是一个实践的突破。这个“基训模式”,在解决中国舞演员所必须具备的腰的幅度及软度,控制能力以及完成中国古典舞技术技巧必须的爆发力等方面确有一套行之有效的训练方法。特别是近年来,在旋转的多样化,舞姿的多样化及规模化,小跳的训练性及民族性相结合等方面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绩。更由于课堂“短句”的出现和发展,为“体系”的建立找到了突破口。
这样说,并不是讲目前我校的基训不存在的问题。例如,“上反杆前的活动”。把这套大幅度、全方位的活动在把杆之前,学生在完全活动开以后,重返把杆。这里就存在一个理论上的问题既上把杆之前的活动到底有没有用处?如果说有用(有训练价值),那么何必再回把杆?因为在芭蕾中,“把杆”本身就是活动。如果说没有用(没有训练价值),那么何必要走这个“活动”的过场?需要引起特别注意的是:如果把杆之间的活动的确有效,能使学生在较短时间的训练中得到身体各部位的“解放”,那么“活动”能否取代“把杆”训练?这个问题的解决,或许可为“体系”的建立带来突破性的进展。
本文将不对芭蕾训练的科学性进行分析。值得一提的是,早我们上过“芭蕾教学法”课以后,对芭蕾训练有了进一步的了解。相比之下,我们的“基训”就显得很不成熟了。当然,这也不足为奇,因为芭蕾毕竟已有了几百年的历史,而我们只有短短的几十年。在学习了“芭蕾教学法”之后,我们又有机会亲身体验了芭蕾训练。觉得完全摒弃芭蕾训练,对中国古典舞演员来说是不利的。由此产生的矛盾——一个探讨多年尚未完全解决的矛盾:培养中国舞演员,需要“我”,但又离不开“她”。特别是在大量翻阅了许多有关“中国古典舞基训”的文章之后,更发现,无论哪种说法、哪种设想,都没有完全离开芭蕾。这或者可以说:对培养中国古典舞表演人才来说,芭蕾训练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是不是这样的呢?那就要看一看,中国古典舞演员,需要不需要芭蕾训练所强调的要素,即开、绷、直。回答显然的肯定的。“开、绷、直”,以及作为一般舞蹈演员所必须具备的形体条件,对一个中国古典舞演员来说同样是需要的,中国古典舞基训的把杆部分显然也是解决这些问题。但是,由于在借鉴与改造同步进行的时候,为了使把杆部分更具民族性,就不得不加上我们自己的东西。这样一来,在编排动作时,其结果往往是顾此失彼,忘记了训练的主要目的。
将我们已初步成型并行之有效的那一部分训练方法与芭蕾训练混在一起,总不是个长远之计。因为一旦当我们谈及体系时,芭蕾便成了障碍。这个障碍是明显的,也是众所周知的。当我们关起门来训练时,便大量地借助于芭蕾,而一旦有外宾或同行要来看中国古代舞基训时,课堂顺序立即要进行调整,尽可能地避开芭蕾,给外人更多看到的是“我们的”。即便如此,人们的结论往往还是说我们的训练芭蕾痕迹太重。与其回避,不如正视,“净化论”便是在勇于正视的基础上提出来的。
现代舞,是以反传统为口号产生并发展起来的,但是世界大多数现代舞团并不排斥芭蕾训练;芭蕾基本功训练课,仍是许多现代舞团每日必修的功课。由于这种借鉴的目的是明确的,与其它现代舞训练课程的比例是恰当的,所以,芭蕾训练没有取代现代舞训练。同样,诸如“国标舞”花样滑冰乃至我们民族舞,也采纳了芭蕾的训练,但它们仍是“这一个”,而不是“那一个”。如此众多的舞种都没有回避芭蕾训练,为什么我们的中国古典舞一定要回避呢?承认人家的长处,并不是要否认我们自己,更何况芭蕾训练永远无法取代中国古典舞基训,这是无需多说的。当然,如果不谈体系,那么目前我们的做法是足以够用,也是行得通的。问题的关键是:当我们力图建立中国古典舞教学体系时,就不能不考虑这一整体相互联系的各个部分。仔细分析起来,也就是说:中国古典舞基训(身韵),应与舞台剧目相互联系;而舞台剧目的需要恰恰是对基训的制约,基训的内容应以舞台的需要为准,同时舞台的需要在反馈回课堂,以推动教学的向前发展。自第二届全国舞蹈比赛以后,我校所出现的创作上的繁荣,已开始为基训的改造工程创造了一定的条件,随着“新古典主义创作思想”的诞生,着手进行“新古典主义基训”探索的条件逐渐成熟,我们可以做起来了。需要明确的是:
1.目前,我校一套行之有效的中国古典舞基训,是不会被芭蕾训练代替的。
2.芭蕾训练对培养中国古典舞演员来说是必不可少的。
3.以建立中国古典舞体系为着眼点,中国古典舞基训必须“净化”。
4.“净化”后的中国古典舞基训课,应当以身韵课为主体框架,“身韵应是中国古典舞基训的重要部分。
其他相关:
http://hi.baidu.com/kadfhbb/blog/item/f21bc5f2f813d610b07ec53a.html
关于中国古典舞的基本范畴与概念丛
仅供参考,请自借鉴
希望对您有帮助
补充:
需要其他欢迎您随时咨询、留言。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我可以提供下面的两篇,如果你要的话我发给你。
关于古典舞基训教学的思考
【摘要】 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对艺术教育的要求日益提高,舞蹈作为一种形体艺术,也越来越多地吸引着大众。文中对高职院校古典舞基训教学中的教材问题和教学方法进行了阐述,以其更好地培养社会需求的“实用型”舞蹈艺术人才。
【正文快照】 舞蹈,是通过人体动作形态的外部表现,来反 映人的内心世界和事物内在联系的一种艺术形式。 任何t一个好的舞蹈作品,都是以严谨的、细腻的舞 蹈组合加上矫健的技巧动作,给人以力和美的享受。 在高职舞蹈教学中,有一些问题需要我们注意和研 究,以更好地提高教学水平。 一、古典舞
中国古典舞基训的共性与个性
【摘要】 <正> 中国古典舞基训课是舞蹈专业基础课,也可称为技术课。舞蹈基训课的任务是训练和培养舞蹈学生全面的扎实的基本功和基本技术技巧,使之掌握中国古典舞的风格、韵律、音乐感、节奏感和艺术表现力。 一、古典舞基训的共性 1.柔韧 人们通常讲到的软开度,只是指腰、腿、肩、胯的软开度,其实这已远远不能适应现代舞蹈艺术发展的需要了。我们现在所讲的柔韧性,是指每
正文快照】 中国古典舞基训课是舞蹈专业基础课.也可国古典舞也都要求脚下的灵活。如花邦步、一些小称为技术课。舞蹈基训课的任务是训练和培养舞的快板、急速的动作等,要求反应快,各种动作、蹈学生全面的扎实的基本功和基本技术技巧,使技巧通过形体表现出来。与此同时又需要全身的一之幸
关于古典舞基训教学的思考
【摘要】 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对艺术教育的要求日益提高,舞蹈作为一种形体艺术,也越来越多地吸引着大众。文中对高职院校古典舞基训教学中的教材问题和教学方法进行了阐述,以其更好地培养社会需求的“实用型”舞蹈艺术人才。
【正文快照】 舞蹈,是通过人体动作形态的外部表现,来反 映人的内心世界和事物内在联系的一种艺术形式。 任何t一个好的舞蹈作品,都是以严谨的、细腻的舞 蹈组合加上矫健的技巧动作,给人以力和美的享受。 在高职舞蹈教学中,有一些问题需要我们注意和研 究,以更好地提高教学水平。 一、古典舞
中国古典舞基训的共性与个性
【摘要】 <正> 中国古典舞基训课是舞蹈专业基础课,也可称为技术课。舞蹈基训课的任务是训练和培养舞蹈学生全面的扎实的基本功和基本技术技巧,使之掌握中国古典舞的风格、韵律、音乐感、节奏感和艺术表现力。 一、古典舞基训的共性 1.柔韧 人们通常讲到的软开度,只是指腰、腿、肩、胯的软开度,其实这已远远不能适应现代舞蹈艺术发展的需要了。我们现在所讲的柔韧性,是指每
正文快照】 中国古典舞基训课是舞蹈专业基础课.也可国古典舞也都要求脚下的灵活。如花邦步、一些小称为技术课。舞蹈基训课的任务是训练和培养舞的快板、急速的动作等,要求反应快,各种动作、蹈学生全面的扎实的基本功和基本技术技巧,使技巧通过形体表现出来。与此同时又需要全身的一之幸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我想没人会帮你搞这个吧,你也不怕是抄来的,那又何苦呢?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http://www.gudianmei.cn/html/wudao/list_7_8.html
try this one, you may like
try this one, you may like
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