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和小学数学哪个更好教一点?
看你自己语文强还是数学强,你会的话都好教。
在暑假期间,遇到两位二年级刚毕业的小学生,这两位学生来自不同的学校,他们在数学计算方面迥然相异的表现引发了我的深思。在二年级刚学过乘法,并且能够熟练背诵九九乘法表,我问他任何一个表内乘法他都能够对答如流。我又问他,12×9等于多少?他说,他不会,而且他说估计班里大多数同学都不会。
对数学有浓厚的兴趣,喜欢推理但不喜欢死记硬背。由于缺乏训练,对九九乘法表似乎不够熟练,如果问他一个表内乘法。他要略加思考才能给出答案。但如果问他表外从未学过的乘法,比如12×9、150×3等,他依然可以略加思考给出答案。由于他所有的答案都是通过推理获得的,所以他给出答案的速度稍微慢一些。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很容易判断不同学生数学能力的高下,但对于这两个学生的数学能力的比较与评价。恐怕会引来不少的争议。如果根据日常的分数测验结果进行评价的话,第一个学生的数学成绩要稍微好于第二个学生。但是,如果我们仔细考察两位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和数学思维方式,我们又难以简单认同上述判断。
为了更好地分析两位学生数学学习结果的差异,并由此考察我国小学数学教学的现状,我们引入了日本教育学界广泛运用的“学力”一词。根据日本教育学者的研究,“学力”即学生学习的结果,是指学生借助学校内外的学习过程所习得能力的总体。日本学者木下繁弥等把学力分为显性学力和隐性学力。
“学力是学习学科教材的结果,表现为外显化的学业成就,即知识与技术;同时也是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所获得的学习潜力,即学习方法、科学方法、探究能力等”。
另一位日本学者梶田叡一则运用“四层冰山模型”形象地表述了显性学力与隐性学力的关系:露出水面的一层是显性学力,“知识与技能”“理解与记忆”,藏在水面下的三层则是支撑冰山上方显性学力的隐性学历,“思考力和问题解决力”“兴趣与意欲”以及“体验与实感”。
广告 您可能关注的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