卧龙、凤雏、冢虎、幼麟里,为何蜀汉得其三还是灭亡?
卧龙诸葛亮,凤雏庞统,幼麟姜维,此三人都是三国时期杰出的人才。当世高人司马徽曾言,卧龙凤雏,得一人可安天下。而当诸葛亮被刘备三顾茅庐请出山的时候,他又慨叹,孔明得其主,而未得其时也。
未得其时,是蜀汉最终灭亡的根本原因。当蜀汉建立的时候,曹魏已经统一了北方大部分地区,其势已不可动摇。江东孙权,三世虎踞,也已根深蒂固,难以撼动。诸葛亮辅助刘备,开辟,建立蜀汉政权,在当时已经是奇迹。若要再发展,可谓困难重重。
然而,事有转机。刘备北取汉中,斩杀曹魏名将夏侯渊,关羽荆卅水淹七军,擒于禁,斩庞德,威震华夏。当此之时,蜀汉达到鼎盛时期,如果不犯错误,在此基础上,励精图治,以诸葛亮之才能,积以时日,统一中原是大有希望的。可惜,先是关羽破坏了吴蜀联盟,致被东吴偷袭擒杀。继而刘备义气用事,不顾大局,轻率伐吴,导致夷陵惨败,将多年积攒起来的精锐一古脑丧尽。这哥俩儿的一番折腾,硬是把大好形势生生断送掉了。
沧海横流,方显出英雄本色。刘备死后,蜀汉的全部重担都落到了诸葛亮身上。他一方面收拾国内的残局,一方面及时地修复了和东吴的联盟。
关系(此关系一直延续到蜀汉灭亡),使大局稳定下来。这是非常英明的举措。试想,当时如果魏吴联合,乘势攻蜀,诸葛亮纵有通天本事,也无法挽救蜀汉的被歼灭的命运。
关于北伐战争。当时的形势,蜀汉基本上没有条件击败曹魏,统一中原。这一点,诸葛亮心中有底,并在其前后出师表中表述的十分清楚。他的北伐,与其说是主动出击,不如说是以攻为守。他的这一策略,今天看来是英明的。他的出击,虽终无全胜,却每次都有斩获,每次都给曹魏政权以震动,使其忙于应付,无瑕他顾。而诸葛亮六出祁山的最大收获,是收降了一个叫姜维的年青人。以后的历史证明,这个收获比其他任何战场胜利的意义都要大的多。
姜维,字伯约,号幼麟。本魏人,在天水之战中被诸葛亮收降。诸葛以之为徒,他亦甘心拜诸葛为师。诸葛亮殁后,他肩起了北伐的大任,先后九伐中原,演出了一幕幕精彩的活剧。如果闭上眼晴,我们面前就会浮现出一位英武的年轻的将军,跃马挥戈,叱咤风云,带领千军万马,与强大若干倍的敌军英勇奋战的场景。姜维是赤胆忠心,死而后已的。
诸葛亮六出祁山,姜伯约九伐中原,未能撼动曹魏。:而曹魏一出兵,蜀汉政权便顷刻瓦解。彼此实力相差之悬殊,可见一斑。如果诸葛亮和姜维之前不采取主动出击之策略,蜀汉焉能坚持如此多年,此应是不言而喻。邓艾偷渡阴平成功,实乃侥幸。倘诸葛尚在,必至复灭。而刘禅不顾姜维尚率大军在前方抗战,而竟举国投降。有如此庸主,蜀汉焉能不亡。
据说,现在竞有人为刘禅说好话,说什么投降是为了顾全百姓,“乐不思蜀"是大智若愚。照这种理论,将来再有英法联军,或者八国联军,或者日本鬼子打进来,我们就举国投降好了,再在敌国的庆功宴上大唱"乐不思华"好了。真是那样,这个世界上还有中华民族吗!
三国成为历史了。蜀汉灭亡了。但是姜维,尤其是诸葛亮的英名却还留存于世,光照人间。凤雏庞统虽与诸葛亮齐名,但一出师便死于流矢。连自已的性命尚且算计不周,又焉能他顾。冢虎司马懿亦一时人杰,但每与诸葛交兵便败,以至最后不敢出战,能力当在诸葛之下。举凡三国时期,能与诸葛亮并驾齐驱的,惟曹操一人而已。蜀汉之所以灭亡的另一个原因,就是当时中国出了一个曹操,他建立了一个强大的魏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