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最古老的天文钟是谁制造的?
世界上最古老的天文钟是由我国制造的水运仪象台,它是一种大型的天文仪器。水运仪象台是由天文学家苏颂、韩公廉等人设计,在宋朝时期制造出来的。
它是集多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观测仪器。不仅可以观测天象、演示天象,还可以进行时间计算和时刻报告。从这方面看它实际上又是一座小型的天文台。
扩展资料
从构造上来看一共分为3层:上层放浑仪,用来观测各种天体的位置,在它的上面你会看到由9块活动屋板围成圆形状,如同现代天文台圆形屋顶,目的都是为了观测的方便,而这种奇妙构造堪称现代天文台的鼻祖。中层放浑象,是一个不停运转的球体,自转一圈为一昼夜的时间。
在它的球面上标识了各类天体的星宿位置,在它自转的过程中,不仅真实地展现了天象的各种变化,而且它所观测的对象始终在同一片天区,也是现代天文台的跟踪机械——转仪钟的祖先。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水运仪象台
世界上最古老的天文钟是书苏颂与韩公廉制造的。
北宋时,刑部尚书苏颂与韩公廉在元祐四年初制成水运仪象台由稳定的水流提供在基座的枢轮最原始的动力,推动报时系统、浑象与浑仪的运转。
由于具完善的自动化动力与演示系统,并著有《新仪象法要》一书,较详细讲述制造过程,在1956年被英国科学史学者李约瑟称此为“中国的天文钟”。
苏颂的主要贡献:
苏颂制造的天文钟枢轮通过几组齿轮使计时仪器和天文仪器分别按一定的速度转动,苏颂在《新仪象法要》中称之为“以水激轮,轮转而仪象皆动”。
台上层的浑仪是观测天体运行的仪器,它通过齿轮和枢轮轴相连而随天体运转,与现代望远镜有转仪钟控制而随天体转动一样。台中层的浑象是一个球体,球面布列天体的星宿位置。
浑象和台下层的昼夜机轮轴相接,随机轴由东向西转动,和天体视运动一致,使得球面星座位置和天象相合。而昼夜机轮则能够随天象推移使小木人出来敲钟、击鼓、示牌等,准确地报告时辰。
水运仪象台顶端还设有九块活动的屋板,雨雪时闭合,防止对仪器的侵蚀,观测时可以自由拆开。这种活动屋板是现代天文台可以开合的球形台顶的祖先。
苏颂领导创制的水运仪象台,实际上是一座设计非常巧妙,利用水轮为原动力带动仪器运转的自动化天文钟。在公元11世纪就能制造出如此复杂的天文钟,这充分显示了我国古代科学技术的先进水平。
水运仪象台。
水运仪象台为北宋时期苏颂、韩公廉等人发明制造的以漏刻水力驱动的,集天文观测、天文演示和报时系统为一体的大型自动化天文仪器。标志着中国古代天文仪器制造史上的高峰,被誉为是世界上的最早的天文钟。
整座仪器高约12米,宽约7米,是一座上狭下广、呈正方台形的木结构建筑。其中浑仪等为铜制。全台共分三隔。下隔包括报时装置和全台的动力机构等。中隔是间密室,放置浑象。上隔是个板屋,中放浑仪。这台仪器的制造水平堪称一绝,充分体现了中国古代汉族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富于创造的精神。
扩展资料
我国古代对水钟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最著名的例子是北宋初年(大约公元1086年)苏颂设计制造的“水运仪象台”。天文学家苏颂按照宋朝英宗皇帝的诏令进行设计并于公元1090年建成的“水运仪象台”堪称中古时代中国时钟的登峰造极之作。
他的装置是一座天文钟楼,高逾30英尺。顶部有一架体积庞大的球形天文仪器,即浑仪。浑仪为铜制,靠水力驱动,用于观测星相。钟楼内放置天球仪,即浑象,其运转与上面的浑仪同步,故可随时对两者进行比较。
钟楼前面是一座木阁,分5层各开一门,无论白天黑夜,每隔一段时间,便有木人出现。木人击鼓、摇铃、打钟、敲打乐器、出示时辰牌。所有木人都由巨大的报时装置操纵。这架装置则由巨大的枢轮提供动力,枢轮上有木辐挟持水斗,水从漏壶中滴入水斗,使整个仪器每个时辰前进一个水斗。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水钟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水运仪象台
世界上最早的天文钟是由苏颂(北宋中期宰相,天文学家、药物学家)领导制造。
苏颂所研制的天文钟是一座高12米,宽7米,像三层楼房一样的巨型天文仪器。上层是观测天体的浑仪,中层是演示天象的浑象,下层是使浑仪、浑象随天体运动而报时的机械装置。它兼有观测天体运行,演示天象变化,以及随天象推移而有木人自动敲钟、击鼓、摇铃,准确报时的三种功用。
它不仅在国内取得了前无古人的成就,而且在三个方面为人类作出了贡献,使许多中外科技史专家为之叹服。
扩展资料:
天文钟的工作原理:
水运仪象台的构思广泛吸收了以前各家仪器的优点,尤其是吸取了北宋初年天文学家张思训所改进的自动报时装置的长处;在机械结构方面,采用了民间使用的水车、筒车、桔槔、凸轮和天平秤杆等机械原理,把观测、演示和报时设备集中起来,组成了一个整体,成为一部自动化的天文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