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3年江西发现的什么遗址?
1973年在江西发现的遗址是吴城遗址,它是我国长江以南地区最早发现的商代遗址,其规模较大,总面积达到4平方公里,出土的陶瓷器、铜器、石器等多达上千件,现以被命名为“吴城文化”,有非常重要的科学、艺术价值。
吴城遗址的规模非常大,总面积有4平方公里,在遗址里发现了陶瓷区、冶炼区、祭祀广场等等遗迹,出土的陶瓷器、铜器、石器等多达上千件,而根据对青瓷器的发现,证明了在樟树市的这一地区是青瓷器的发源地之一。
复原保护
出土文物所反映的文化内涵,既受中原文化的强烈影响,又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该遗址的发现具有重大历史意义和科学价值,否定了“商文化不过长江”的论断。吴城遗址先后在1984、1987年分别列为市、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6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吴城商代遗址已成为北京大学、厦门大学、中山大学等大学考古专业的实习基地,江西省博物馆已在吴城建立考古站,是江西第一个农村考古站。
“殷墟文化过长江,江南又一春”,面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吴城遗址,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员、中国考古学会原理事长苏秉琦不禁发出了这样的感叹。
根据地层迭压关系和考古资料进行分析研究,吴城文化分为商代中期、晚期以及商末周初三个时期,这儿是吴城文化的都城所在地,前后延续整整400年。
400年,在历史的长河中不过是短暂一瞬,但它却成为打开江南古文化宝库的一把“钥匙”和研究年代学的一把“标尺”。
据考察,在这个被誉为“赣之魂”的商代城邑遗址,有城墙、房址、陶窑、墓葬、水井、宗教祭祀场所等,是相当完整的都邑结构。已出土完整的石器、青铜器、陶瓷与玉器等文物4000余件,刻化陶文或符号200余个,几何印纹陶纹样40余种。
樟树市委、市政府经过反复论证,决定从现起全面展开对吴城遗址的保护和展示工作。“古文化、古城、古文明”,是再现吴城文明的“三部曲”。按照保护展示的规划,将兴建吴城遗址博物馆,建设吴城商代遗址保护展示园区,较全面而形象地展示吴城遗址研究成果及重大文化价值;
2003年至2005年,复原商代房址、冶铸作坊、祭祀场所、制陶作坊等重要遗址,进行地面展示;2006年至2010年,逐步恢复符合吴城文化时期的生态环境,或有利于现存遗址保护的自然与文化环境,从而建立永久性的国家历史文化遗址园区。
作为国家文物局“十五”计划的重点保护项目,吴城遗址保护展示的工程浩大恢宏,将历时10年,预计将投资近6000万元,主要由国家拨款。
而其中要做的工作也相当复杂,为保护遗址和建设博物馆,不仅需要资金的投入,而且需要运用高科技攻破各项难关。到2010年,吴城遗址将成为中国的“黄石公园”,依托其现存的历史遗迹,结合修复的吴城风貌,成为一个半封闭的公园景区,对外展示商代吴城的风采,让逝去的吴城文明再现于世。
吴城遗址。
1973年江西发现的遗址是吴城遗址,它是长江以南地区最早发现的商代遗址。吴城遗址的规模很大,总面积达到4平方公里。其中出土的陶瓷器、铜器、石器等多达上千件,现已被命名为“吴城文化”,有非常重要的科学以及可艺术价值。
吴城遗址位于江西省樟树市山前乡吴城村,萧江上游丘陵坡地。吴城遗址是中国南方规模较大的,商代中晚期都邑遗址。在吴城遗址内发现了众多的遗迹,有:陶窑区、冶炼区、居住区、墓葬区、祭祀广场等。
扩展资料:
文化研究
(吴文化发祥赣中)吴文化作为中华民族三大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祥地在何处历来受到史学界、文化界的关注,更为海内外吴氏宗亲所看重。
早在1907年,蔡元培、吴梅、柳亚子、田汉等人就开始研究吴文化;1937年,蔡元培、吴梅、顾颉刚等人发起成立了“吴越史地研究会”,开始出版《吴越文化论丛》,掀起了吴文化研究的高潮。
1984年,在我国著名历史学家、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华东师大历史系教授吴泽的倡导下,在苏州成立了中国吴文化研究会,重提吴文化研究与构建。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吴城遗址
吴城遗址。
吴城遗址发现于1973年,位于江西省樟树市山前乡吴城村,萧江上游丘陵坡地。
吴城遗址,许多陶瓷器物上还带有刻划的文字符号。吴城遗址出土文物既有自身浓厚的地方特色,又受到中原商殷青铜文化的深刻影响,北京大学教授李伯谦教授将其命名为“吴城文化”,奠定了吴城文化研究的基础。
文化研究:
樟树市境内的吴城遗址,是江南首次发现的大规模人类居住的商代遗址,经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文物局、北京大学、中山大学、厦门大学和省、市文化工作者的8次发掘,发现了龙窟、水井、墓葬、铸铜、“逥廊式”路面、宗教场所等重要遗迹;
出土的石器、陶器、青铜器、玉器、牙雕等1100多件较完整的文物、文字和符号200个、纹样40余种。
尤其是商代龙窑的发现,属我国早期龙窑的首次发现,把我国的龙窑历史推前了近千年,成为打开研究江南古文化的一把“钥匙”,引起了史学界、文化界的极大兴趣,围绕吴城文化专题的论文先后在国内外重要刊物上发表了上百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