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坐敬亭山是一首什么诗?

 我来答
帐号已注销
2021-06-21 · TA获得超过1915个赞
知道大有可为答主
回答量:2654
采纳率:66%
帮助的人:95.3万
展开全部
《独坐敬亭山》是唐代大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是诗人表现自己精神世界的佳作。

此诗表面是写独游敬亭山的情趣,而其深含之意则是诗人生命历程中旷世的孤独感。诗人以奇特的想象力和巧妙的构思,赋予山水景物以生命,将敬亭山拟人化,写得十分生动。作者写的是自己的孤独和自己的怀才不遇,但更是自己的坚定,在大自然中寻求安慰和寄托。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表现自己精神世界的佳作。此诗表面是写独游敬亭山的情趣,而其深含之意则是诗人生命历程中旷世的孤独感。诗人以奇特的想象力和巧妙的构思,赋予山水景物以生命,将敬亭山拟人化,写得十分生动。作者写的是自己的孤独和自己的怀才不遇,但更是自己的坚定,在大自然中寻求安慰和寄托。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这首五绝的前两句是说,群鸟高飞无影无踪,孤云独去自在悠闲。

  前两句看似写眼前之景,其实,把孤独之感写尽了:天上几只鸟儿高飞远去,直至无影无踪;寥廓的长空还有一片白云,却也不愿停留,慢慢的越飘越远,似乎世间万物都在厌弃诗人。“尽”、“闲”两个字,把读者引入一个静的境界:仿佛是在一群山鸟的喧闹声消除之后格外感到清静;在翻滚的厚云消失之后感到特别的清幽平静。因此这两句是写“动”见“静”,以“动”衬“静”,正烘托出诗人心灵的孤独寂寞。这种生动形象的写法,能给读者以联想,并且暗示了诗人在敬亭山游览观望之久,勾画出他独坐出神的形象,为下联作了铺垫。

  这两句的意象以“众星拱月”式并置,前句中心词“鸟”是中心意象,加上“飞”字形成一个复合意象,强化动态表现意义。“众鸟”原可以让读者联想到山中闲静宁谧的场景,群鸟儿在空山中婉转鸣啼,有一种格外的逸趣,而眼前,众鸟高飞,离人越来越远,“高”字起到一个拓展空间的作用,抬头仰望,空阔的蓝天上,鸟儿在远走高飞,直至看不见。一个“尽”字,增强了此句的表现力度,表现出李白此时的万般惆怅。后句“云”为中心词,与“去”复合,默默的云也在渐渐飘走。而云并非满天白云,原本就只是“孤云”无伴,偏偏还悠闲地慢慢地飘离。诗人以“闲”写出了孤云的状态,突出了离去的过程,让读者在品味孤云离去的状态时,感知诗人内心的不忍和无奈。

  三、四两句“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用浪漫主义手法,将敬亭山人格化、个性化。尽管鸟飞云去,诗人仍没有回去,也不想回去,他久久地凝望着幽静秀丽的敬亭山,觉得敬亭山似乎也正含情脉脉地看着他自己。他
帐号已注销
2022-05-21
知道答主
回答量:31
采纳率:0%
帮助的人:9901
展开全部
《独坐敬亭山》是一首五言绝句,作者是唐代诗人李白,是诗人表现自己精神世界的佳作。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匿名用户

2022-06-17
展开全部



李白的《独坐敬亭山》表达的是千年孤独吗?

不是,或者说不全是,董仲舒说“诗无”,对诗的解释,不是一成不变的,我经常在赏析一首诗的时候都会说,读诗,要了解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心境,才能体会到作者的情感,同时,又要代入自己读诗时候的心境,才能有自己的体会。我们看那些诗词注解,许多都是大家、学者所作,他们对诗中字词的解释是一致的,但赏析往往会有不同,这就是由于读者的理解和心境不一样所致。

达诂

《独坐敬亭山》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一开始我读这首诗,也认为是表达了李白的孤独,特别是前两句,直接把孤独写进诗中了,这不是孤独还能是啥?

我不喜社交,少有朋友,跟同事之间虽然相处得很好,但也仅限于8小时内,那段时间每天拖着疲惫的身躯下班回家,做饭吃饭,灯光昏黄,其实我家饭厅是白色灯光,但回忆起来就是昏黄,黯淡,吃完饭后坐在飘窗台上,沏茶焚香看书,累了就看看窗外,天还没有完全黑下来,小区内的道路上,偶有行人,池塘中有红色的鲤鱼,开过的荷花。

这样的心境,除了孤独,我还能读出什么呢?

那段时间,我恰好在读李白,看了许多李白的故事,我才知道,《独坐敬亭山》所表达的,绝不像我理解的那样只有孤独,否则也太过肤浅了吧!

敬亭山

敬亭山在宣州,李白对这个地方可谓是情有独钟了,当年被玄宗赐金放还后,他多次来到宣州,而敬亭山是宣州最有名的景点之一——至少在李白之后,可以把之一去掉了。因此,也留下了许多与宣州、与敬亭山有关的诗句。

《寄从弟宣州长史昭》中,他写:“常夸云月好,邀我敬亭山”;《赠宣城宇文太守兼呈崔侍御》中,他写:“时游敬亭山,闲听松风眠”;《秋登宣城谢眺北楼》中,他写:“江城如画里,山晚望晴空”;《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中他说:“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游敬亭寄崔侍御》中,他写:“我家敬亭下,辄继谢公作”。

你看,在宣州,有他的弟弟李昭,有他的朋友崔侍御和叔云,还有被他称作“谢公”的谢眺,有如画的城,有听松之山,李白在这里都不想离开,直接安家了,如果仅仅是孤独,怎会如此?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这两句诗有孤独感,为什么?

李白虽然是个仙人,但也有世俗的一面,他热衷于做官,嘴上说“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让宝宝不开心,实际上为了求官,也没少拍马屁,但李白求官,并非贪图荣华富贵,而是为了实现抱负。

终于被皇帝看中,却当了个御用文人,用无双才华来拍皇帝的马屁,这可不是李白想要的,再加上他那臭文人的脾气,没多久就赐金放还了。之后,李白浪迹江湖多年。

试想,我们普通人去找工作面试,结果被pass掉,都会生出怀才不遇的感慨,更何况李白这样的天才呢?此时,我们需要的是慰藉,现代人就特别无聊,刷综艺打游戏麻痹自己,就是慰藉了,李白当然也需要慰藉,那时候真是令人神往啊,游仙饮酒、吟诗作画,这才是排解苦闷的正确方式。

李白独自坐在敬亭山上,想起这一路来的漂泊流离,又看着鸟儿飞尽,孤云飘荡,怎能没有孤独感?但这一层理解,太过表面,只是从“尽”、“孤”、“独”这些字眼中理解到的。

读这句诗,要理解“闲”,什么叫“闲”?闲适、安逸!

确实,李白离开了朝廷,再没有机会实现抱负,但他也离开了权力的漩涡,不用做个御用文人浪费才华,不用成天拍马屁卑躬屈膝,那些飞走的鸟,可不可以理解成朝廷中的奸佞,那朵飘走的孤云,可不可以理解成龙椅上的圣人?

这时候的李白,才真正体会到了什么叫“闲”!

他本来就是一个仙人,他属于江湖,何必困于庙堂?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如果李白真是仙人下凡,那他一定是道教神仙,李白崇尚道教,刚出道的时候写一篇《上安州裴长史书》,自我介绍说:“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说他从小修道;至十五岁,已经不满足于诵六甲了,开始游仙,《感兴六首》写道:“十五游神仙,仙游未曾歇”,一天到晚听松观月,还真让他遇到了仙童:“西山玉童子,使我炼金骨”;后来他又遇到了仙人,授予他长生之术,这一年李白年近60,他写了一首自传体诗歌《经乱离后天恩流夜郎忆旧游书怀赠江夏韦太守良宰》。

而道家哲学讲究什么——道法自然,天人合一。

苏东坡也崇尚道教,说:“谁似东坡老,白首忘机”,难道东坡老了,就孤独吗?显然不是,忘机出自《庄子》,也是道家术语,说到了白首的年纪啊,就再也没有机巧之心,只想淡泊清净,与世无争了。和苏东坡一样,李白所说“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也不是孤独,而是“我”与“山”的合一的忘我境界。

此时,李白就是敬亭山,敬亭山就是李白,已经到了天人合一,白首忘机的境界,又如何会孤独啊!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收起 更多回答(1)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