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维才干显然不如诸葛亮,为什么姜维上台之后司马懿不进攻蜀汉?
诸葛亮去世后,司马懿终生不再伐蜀,作为儿子的司马昭,当然清楚父亲的谋划。公元234年10月,诸葛亮率军10万兵出斜谷伐魏,因为百姓所积聚的粮秣财物都在渭南,所以渭南便是兵家必争之地。当时,诸葛亮东进的道路被司马懿阻断,而从渭水前进,又被魏将郭淮所挡。
在迫不得已之下,诸葛亮只好移军攻打大散关和陇城等地,然后回师攻打司马懿的大军。可深知诸葛亮决战心切的司马懿,并没有选择和诸葛亮决战,而是坚壁拒守,以逸待劳。两军对峙的百余日中,无论诸葛亮是派人挑战,还是送给司马懿一套妇人的服装,司马懿都选择不出战。正是因为如此,蜀军的气势锋芒逐渐衰弱,而诸葛亮也因为身患重病,再加上多日操劳,最后病死在五丈原。诸葛亮去世后,魏延和杨仪开始争夺兵权,以逸待劳的魏军要是主动出击,蜀军必然会收受到严重的损失。
但是,面对这么好的时机,司马懿却没有主动出击。当然,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那就是魏明帝曹叡并不许司马懿攻蜀。可是,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司马懿要是真想出战,也不是不可以的。
只不过,司马懿心中也有他的算盘,他在隐忍,在养寇自重,想为他自己,以及司马家族谋取更大的好处。司马懿在出仕的时候,并不像荀彧和于禁等人一样主动的选择曹操,他是被曹操以强制手段征召的。在曹营中,因为曹操生性多疑,司马懿受到猜忌和疏远,并没有受到重用。而司马懿也知道曹操的果断,所以他刻意地结交曹丕,勤于职守,最后才让曹操安心。随着诸侯间的兼并,曹操一跃成为势力最大的诸侯。到了这个时候,司马懿在隐忍的同时,也开始展现了自己的才能。而且,在曹操想要称帝一事上,因为司马懿的支持,也使得他进一步得到曹操的认同,但是曹操对他依然是看重而不重用。
期间,司马懿又从曹操退还汉献帝封邑为借口一事中,认识到了拥兵自重的重要性。也因此,司马懿开始把自己军事才能的一面展现给曹丕看。曹丕虽然不像曹操那般全能,但是他的政治手段并不比曹操差。在曹丕的手下做事,司马懿并没有过多的逾越,反而是勤勤恳恳,为曹魏立下了赫赫战功。也因此,司马懿和曹真,以及曹休等人成为辅政大臣,政治势力逐渐提升。但是,接替曹丕为帝的魏明帝曹叡,他也是一个有野心,有手段的皇帝。而且,魏明帝曹叡深明制衡之道,曹丕留下来的4个辅政大臣,除了陈群之外,司马懿、曹真,以及曹休等三人都被调离都城,被派遣到边境。也因此,这4个辅政大臣在都城的影响力都很低,并不能够影响到曹叡的统治。
当然,这也有一个不好的缺点,那就是让司马懿在军中的威望逐渐提升,这也符合了司马懿的初衷,那就是拥兵自重。当然,为了能够达到这个目的,司马懿便开始“养寇自重”,而能够实现他这一目的的,当然就是蜀汉的诸葛亮了。对于诸葛亮,司马懿的看法就是“志大而不见机,多谋而少决,好兵而无权”。也正是因为如此,每当司马懿被任命为统帅,去和诸葛亮对战的时候,司马懿一定程度都不和诸葛亮决战,而是一步步地侵袭,但到关键的时候,他都会提兵而回,不断地和诸葛亮打消耗战。当时曹魏群臣中,在军事谋略方面能够比得上司马懿的人很少,而那些深谙军事谋略之道的将领,一定程度上对司马懿也很佩服,愿意接受司马懿的统帅。因此,司马懿在军中的威望很高。
而到了公元239年,司马懿和曹爽为辅政大臣。这个时候,能够威胁到司马懿地位的就只有曹爽了。而曹爽是一个志大才疏,又喜欢专权的人,司马懿要想除掉他很容易,但是想要名正言顺的上位却很难。所以,面对曹爽的逼迫,司马懿采取的依旧是隐忍的策略,虽然司马懿的食邑在增多,功勋德望也在盛大,但是司马懿却更加的谦恭,大力拒绝而不让家族子弟为官,这和咄咄逼人,专权霸道的曹爽形成了对比。
当曹爽兄弟专擅朝政,兄弟并掌禁兵,多树亲党,屡改制度,而闹得有志之士感到不安,甚至一些臣子请求司马懿出来主持公道时,司马懿更是装病,不问政事。但实际上,司马懿已经觉得时机成熟,只欠东风了。到了公元249年,趁着曹爽和曹芳去祭拜魏明帝高平陵时,司马懿趁机发动了高平陵政变,展开夺权,而后架空魏室。司马昭是司马懿的儿子,自幼便聪慧,后来和兄长司马师一起跟随司马懿出征。司马昭是一个聪明且有野心的人,他当然清楚司马懿的谋划。所以,在司马懿去世后,司马昭便和兄长司马师继承了司马懿的遗志,不断地为司马家族谋划,铲除异己,巩固手上的权力。
所以说,司马懿能够夺权,并且架空魏室,很大程度上就有蜀汉和诸葛亮的功劳。如果没有诸葛亮的北伐,司马懿在军中就难以立足。没有功勋和威望,司马懿也不可能拥兵自重,也难以壮大自己的势力。当然,司马懿在一定程度上和曹操很相像,都是通过篡权实现自己的目的,只不过两者之间的做法不太相同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