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给曹操一个公正的评价,他能算是明主吗?
曹操这个非常具有争议性的人物,历史上对他的评价多偏于负面,而这种负面的评价自宋代而始,到明清时期最盛,自进入近现代后,又逐步变得客观。
宋代以前的历史对曹操的评价以正面为主。《魏书》评价其:“抑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
陈寿的《三国志》虽然只记载曹操的事迹,未做点评,但很多史学家认为是最客观记载曹操一生的资料,具有非常高的史料价值。《三国志》中曹操雄才武略,是一个有智慧和胆略的人,整体评价非常高。
到了唐朝对曹操的评价依然还不错,唐太宗李世民评价其为:“临危制变,料敌设奇,一将之智有余,万乘之才不足。”李世民本是武将出身,于是侧重对曹操军事才能的肯定,但也指出他是一个战术家,而非战略家。
宋代开始,对曹操的评价逐步偏向负面,其中又因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带了一波大节奏,导致世人对曹操的评价急转直下。大家看一下《资治通鉴》对曹操的评价就可略窥一二:
“以魏武之暴戾强伉,其蓄无君之心久矣。乃至没身不敢废汉而自立,岂其志不欲哉?犹畏名义而自抑也。以魏武之暴戾强伉,其蓄无君之心久矣。乃至没身不敢废汉而自立,岂其志不欲哉?犹畏名义而自抑也。”
《资治通鉴》把曹操形容为一个因为顾及自己的名声,而刻意压制自己想要自立为帝野心的卑鄙小人。因为《资治通鉴》对后世的影响太大了,导致从此曹操成为了奸诈小人的代名词。
到了明清时期,对曹操的评价完全已经是负面的。横空出世的小说《三国演义》,一句“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给曹操贴上了“小人”标签,画出了“奸诈”的脸谱。很多人对曹操的认识都是来自《三国演义》这部小说,甚至把它作为正史来看,并以此来评价曹操这个人,因此是很不正确的,小说毕竟只能当成小说来看,不能作为评价一个历史人物的依据。但从中也可以看出对曹操的评价是非常低的,也是负面的。
清代修订过《三国演义》,并由乾隆皇帝钦定,乾隆称曹操“篡位”是“逆臣”。这种官方的背书,代表了当时整个主流社会对曹操的评价,也让曹操被牢牢地钉在了历史的耻辱柱上。
到了近现代,随着研究曹操的人逐渐增多,对曹操的评价也越来越客观。最著名的当属毛主席:“曹操是了不起的政治家、军事家,也是个了不起的诗人。”这个评价代表了现在官方对曹操的评价,甚至写入了教科书中。鲁迅先生对曹操的评价也很不错,他说:“曹操至少是一个英雄。”
这些基本上理清了历史上对曹操的评价变化过程,从中也可以看出曹操在历史上的评价到底高不高。整体来说,历史上对曹操的评价是带有很深的偏见的,评价也非常低。如果跳脱历史的时空,站在客观的立场来说,曹操应该得到历史的肯定。
政治上,他强化中央集权,穷尽一生促进国家统一,唯才是举,不拘一格降人才,推行屯田制促进了经济社会发展。
军事上,他南征北战,身旁谋士良将环绕,在官渡之战中以少胜多之后,让北方的社会逐步稳定下来。
文学上,他被毛主席称为:“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他的诗歌开启了一个新流派,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
他最被人诟病的就是喊出了“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口号,被后世正统人士所不容,坏了“君臣之道”,但在那个动荡的时代,亟需一个强有力的中央集权政府来统一国家,稳定社会,发展民生,曹操只是做了一件顺应时代潮流的事,其中的是非曲直应该客观的来看待。此外,他杀戮太多,引起了公愤,为后人所不齿,这也是曹操一生中无法抹去的污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