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工作》——如何做事更高效

 我来答
清宁时光17
2022-07-09 · TA获得超过1.4万个赞
知道大有可为答主
回答量:7094
采纳率:100%
帮助的人:40.9万
展开全部
《学会工作》就是要帮我们解决这些问题,马歇尔就是要让我们能够以高效、专注的方式,而且不用精疲力尽的就能高质量完成工作。

这是一本值得放在枕边的工具书,对于每一个职场困惑,都可以从中找到有效的答案。书中提供了相应的技巧、工具和策略,帮助我们把高效的工作方法运用到自己的工作场景中,把工作和生活的主动权重新掌握到自己的手里。

如果你和我一样,不喜欢给自己贴上“没时间”“没情绪”“没精力”的标签,如果你也渴望获得工作带来的满足感、进步感和成就感的话,那一定可以从这本书当中找到改变之道。

什么才是高效

《学会工作》这本书的副标题叫做“如何做事更高效”,那什么才是所谓高效呢?

一般的回答,高效就是可以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更多的工作,能够实现自己制定的目标。但是想让自己的每一天都过得富有成效。仅仅从日程表上划掉更多的待办事项是远远不够的。我们需要的是刚才提到的,满足感、成就感、进步感以及从心底认可我工作的意义。

如果我能做到每天睁开眼睛就心怀期待,并且享受工作的过程,每天回家的时候心满意足,享受工作之外的生活。这才称之为高效。它既是一种经历,更是一种成就,他既关系到我的工作本身,更关系到工作以外生活的质量。

有成效的做事和仅仅把工作做完,这在本质上是非常不一样的。当然了,当我划掉便签上的待办事项的时候也会得到一些成就感和满足感,但从长远来看这远远不够,我非常希望工作本身能给予我意义和快乐。

我不是马云,没有办法张嘴闭嘴的改变世界,但是做一件有意义的事情,并且这件事情让我感到快乐,这是我觉得我目前对于一份工作的最高评价。

真正的高效,是在我们这个工作永无止境的世界里感到满足的能力,是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做到全力以赴、坚持不懈的能力。不管是工作还是休息或者是在玩乐,都不会感到内疚。我们可以自在的享受疯狂而不疯癫,平静而不平淡的时光。

从8个方面学会工作

在《学会工作》这本书当中,作者指导我们从8个方面管理自己,做到高效。

1、效率管理,让我们自己能控制工作,而不是被工作控制。其中包括了针对各类工作事项、同事以及对自己想法的管理。

2、心态管理,我们自己的想法、感受和思考方式既可以让我们充满动力、干劲十足,也可以让我们拖延、焦虑,我们需要学会怎么去和自己的心态相处。

3、时间管理,在工作当中想要忙碌那很是再容易不过了,但是忙碌不等于有效,作者会教我们怎么把无用的工作和能够产生真实成果的工作区分开来。

4、团队协调管理,在工作中当然无时无刻都在于他人合作,那怎么沟通协调,怎么管理预期,怎么应对突发事件,这些都是我们需要思考的内容。

5、情商管理,如果我们想取悦所有人,那我们最终必然会筋疲力尽,为了效率,我们需要学会拒绝,并且设定下自己的边界。

6、自我管理,每个人提升效率的方式肯定都不一样,但是相同的是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势,而我们要做的就是制定适合自己的策略,利用好自己的优势。

7、精力管理,谁都不可能用跑100米的方式去跑马拉松,我们需要调整自己的节奏,获得持续的动力。

8、挫折管理,在职场中,焦虑、压力和挫折自然是随处可见,如果我们不能有效的应对这些负面效应,那肯定会扼杀我们的效率。

这8个方面的管理我依然不打算逐一的做蜻蜓点水概述,我选取书中的部分事例给大家做一些简单的分享。

设置“请勿打扰”标识

我在网上看到过这样一个段子,话说有个程序员在桌子上放了一个计数器,上面显示着一个数字——32,有个人好奇就跑过来问他,这是在记录什么?是你找到的bug数量吗?程序员看了他一眼说:“不是,这是我今天被傻X打断的次数”。说完,又伸手按了一下计数器。

这当然只是一个笑话,它只是想帮大家说出一个心声,就是我在专心工作的时候请不要来打断我。我们当然知道专心致志有助于效率的提升,但是我们可能知道的并没有那么清楚,而且那些打断绝大多数时候都是我们自发的。

在书中,列举了一个针对微软公司员工的研究,就是在集中精力进行工作的时候,如果被打断一分钟,那至少需要15分钟才能恢复到之前的工作状态,而这一分钟可能只是接了一个电话,回了一条微信,或者只是回答了同事的一个问题。

还有另外一项测试,让接受测试的人观看一段15分钟的视频,看完后针对视频内容进行考试,而同时电脑上还开着他们自己的facebook、推特这样的社交网站页面。那结果自然是看视频的同时,浏览社交网页次数越多的人,测试成绩也就普遍越差。

在进行一项工作的时候,不断的被突如其来的电话,微信、邮件和同事的问题打断,这不就是我们工作的常态吗?我们似乎从来都不以为然。但这极大的损害了重要工作的效率。现在的公司多半都是使用开放式的办公室,这样更有利于合作、互动,拉近同事关系并且创造更有活力的工作环境,但不得不说这也是影响注意力的头号敌人。

书中有个例子,话说高效思考的首席运营官琳娜.博加,为了不让自己被打扰,会在桌子上放一只招财猫。而这一举动就是在告诉所有人,我现在需要集中注意力,如果不是非常紧急的事情,请不要来打扰我。那当桌子上的招财猫消失了,也就意味着她有时间。

而我们可以借鉴琳娜的例子,设置自己的“请勿打扰”标识,比方说告诉办公室的同事,我带上耳机,就请你们等一会再来找我,而当我拿下耳机,那我整个人就都是你们的。

有的同学可能会说,这不是扯吗?我又不是什么领导,在办公室我年纪也比较小,我只能随叫随到,哪里有资格“请勿打扰”。

《把时间当做朋友》,作者李笑来一直都保持着一个习惯,就是他的手机永远静音,因为突如其来的电话和信息会把他自己的时间给强行分割,而他对于时间的安排必须掌握在自己手里,所以他把电话静音,然后每过几个小时看一次手机,回拨一些他认为有必要回的电话。

我很认同这样的做法,我现在绝大部分时候,电话也都是保持静音,这样可以非常有效的避免突如其来的打扰,不过我看电话的频率可比李笑来的高太多了。

对于李笑来做法,我们也可以想见,他的亲人和朋友怎么能容忍得了他的这个破习惯呢,不管发生多急的事情,几个小时都找不着人,也不少朋友为此和他吵架。但他一直都这样做,周围的人也不得不慢慢习惯。

而更重要的是,大家慢慢也会发现,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其实并没有立即马上必须联系上一个人的必要,等几个小时其实也没什么。

我们完全可以用自己觉得对的事情,教育周围的人做出改变。

设定界限

那说回设置“请勿打扰”标识的问题。为什么我们觉得领导在桌子上放招财猫是理所当然,可是让我们自己带上耳机拒绝骚扰就觉得难以实现呢?

这并不是设置标志本身有什么问题,这件事儿大家都觉得是对的。我们担心的其实是拒绝别人,得罪别人,害怕让人觉得自己粗鲁或者冷淡,不那么平易近人。换言之,我们忌惮在办公室里,在自己和别人之间设置界限。

而我想说的是,在职场当中,划清界限,设立好自己的边界那是必须的。我们原本以为设定界限就是为了把别人给挡在外面,但其实界限的作用更多是让人们重视界限之内的东西。

如果一片空地上停着几辆车,那就叫做碍眼;但是如果我们用篱笆把车围起来,那就成了一个院子;如果我们围着这些汽车修一栋建筑,那这里就成为了车库。 限制越多,里面东西的价值就会越高。增加进入限制范围的难度,就是在增加自己所拥有东西的价值。

只有我们自己才能了解自己重视什么以及重视的程度,也就只有我们自己才能制定与人交往的规则并且设定预期。就像房屋的墙壁能带来界限的同时还能带来支撑和安全一样。当我们划清界限之后,它其实有助于巩固和改善我们的人际关系,提升工作效率。

设置边界,当然就要学会拒绝,就像我刚才所说的那样,越是有能力的人,等着他做的事情也就越多。我们必须要学会说“不”,这可不是因为我们不会,而只是因为不该。必须让别人做他们能做的工作,我们才能做只有自己才能做的工作。这样才能腾出空间,去做对我们来说真正重要的事情。

那关于说“不”的技巧,有各种场景比如说,现在不行的时候,这次不行的时候,要维护自己边界的时候以及我根本就不感兴趣的时候,各种场景用什么样的话术比较好。书里面都做了罗列,您可以等拿到书自己去看。

我想我们绝大部分人都和我一样,很不会拒绝别人,很不会说“不”。但是我们真的去练习说“不”之后,就会感受到,即使我这样说了,世界不会毁灭,也不会有什么不好,。只有习惯于说“不”,那当我们说“是”的时候才会显得更加坚定有力。

以上的这部分内容出自《学会工作》这本书的效率管理和情商管理部分。

内心的猴子

接下来我还想简单聊聊书中心态管理的内容。作者说,在工作中我们经常都会有,拖延、抗拒和紧张的时候,但是导致这些情绪出现的并不是工作本身,而是我们自己,是我们自己内心的猴子控制了我们。

这里作者所说的内心的猴子是什么呢?这个比喻很有意思。

在之前的节目当中我们曾说过,我们自以为的主观自由意志其实是有问题的,我们哪里有什么真实的自我,每次看似理性的行为决策,其实都是大脑中多种声音争吵之后的结果。

而在所有的争吵声音当中,有两个声音是比较大的,一个是我们的大脑皮层,他负责理性思考,受成就感、自我发展需求、道德和伦理的驱动,发出符合逻辑的声音。另一个呢叫做蜥蜴脑,他负责生存,受原始动力的驱使,包括愤怒、恐惧和性冲动。它厌恶风险,一切的改变在它看来都有危险,为了保护我们它会尽量阻止我们冒险或做出改变。

那蜥蜴脑所产生的一系列想法,让我们焦虑、反抗、拖延和注意力分散,这些就是作者所说的,我们内心的猴子。

内心的猴子很容易厌倦、喜欢玩乐,它希望我们过的轻松,所以在我们遇到困难的时候它会很热心的提供一些轻松的调剂,但是他目光却很短浅,看不到我们克服困难之后会收货到大量的乐趣。

他会打击我们,阻拦我们,给我们制造压力,动摇我们的意志,他随时都会和我们说:“你本来就不够优秀,别这么认真努力了,你面对的工作太难了,算了吧,休息一下,下次再说吧,你要做好这件事儿,起码你要先有充分的准备,比如说先吃点好吃的,再洗个澡,然后美美的睡上一觉。”

作者给我们最重要的建议是,需要学会与心内的猴子合作,不要企图对抗和战胜它,这只会令我们精疲力尽。千万要记住,猴子非常的强大,我们的实力远不如它。我们越是对它大吼大叫,它就越是死缠着我们不放。

怎么与“猴子”相处

马歇尔给我们提供了几个与猴子打交道的方法。

番茄工作法: 当我们面对一堆工作的时候,想到其中的困难,猴子就会不高兴,缠着我们不让我们开始。番茄工作法的原理就是分段工作,每集中精力工作25分钟,就拿5分钟再交给猴子。保持不让猴子发作,并且把工作进行下去。

吃掉青蛙: 我们是不是都有一直拖着不想做的一件事,就像是一只赶不走的青蛙,它每天+如影随形,让人很不舒服。作者的方法是用一天最开始的时间,最好是一个早晨,把这只青蛙给拿出来解决掉,然后再去做其他的事情。

这个时候还没有太疲惫、还没有开始查收邮件、喝咖啡,还没有突发事件占用我们的时间,最主要的是我们心里的猴子还没有醒,还没开始对我们大喊大叫。

这个办法效果非常的显著,不仅青蛙没有了,还会更有动力和信心去完成接下来的事情,而且心内的猴子也会因此而感到愉悦。

我自己经常也会被猴子纠缠,我有个应对方法是找一个外部压力来压制住这只猴子,在下班之后写文案录节目,我经常也会感觉很累很倦怠。我找的外部压力就是提前向给同学们做预告,提前一周,或者几天先告诉大家,我什么什么时候之前会更新什么什么节目。

自己把死亡线给定下来,既然自己当众说过的话就不能食言啊,所以到目前为止我都能用这个办法压制住猴子,在死亡线之前把我认为应该做的事情做掉。

包括今天同学们听到的这期节目也是这样的,因为年底我事情作太多,《学会工作》这本书其实在10月份的时候舒婷老师就已经寄给我了,但是迟迟没有上线。那在更新完《黑旗》的解读之后,我就赶紧去找舒婷老师承诺,说我这个星期会把《学会工作》的文稿拿出来。承诺作出,死亡线就这么定下了,紧赶慢赶的做这期节目,不然估计又要推迟一段时间啦。

说到这里同学们可以想一想自己有没有一直拖着没做的事情,那只青蛙是肯定有的,那就在明天一早把这只青蛙给吃掉吧。

另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心法是我们拿什么去喂它。

猴子喜欢迅速就能达成的目标,查看邮件、看个视频、刷个抖音、玩个小游戏,这些都能满足它。但问题是这些东西都是没有营养的食物。猴子会迅速感到兴奋,但很快就需要下一个视频和下一个游戏。

其实最近流行的短视频和吃鸡一类的游戏,都是在满足我们内心猴子频繁获得快速刺激的需求。我们对3天才能看完一本的书失去了兴趣,去听20分钟的精华提炼。我们对2个小时的电影都失去了好奇,去看5分钟的短视频电影介绍。我们对需要长期的角色养成和装备积累的游戏失去了耐心,我们要进入游戏就能杀人,死了马上再开一局的刺激体验。

这些改变都是我们内心的猴子被肆意喂养的结果。

当我们在做一个大的工作项目,需要持续性工作的时候,这个问题反映得特别明显。猴子渴望马上得到确定的答案,于是我们突然很想查看下邮件或者整理下文具柜。猴子让我们渴望马上得到一个结果,但不管它是不是真的有意义。这样一来,情况就会越来越糟糕,猴子得到得越多,欲望就越难以满足,我们的纵容会让这个习惯越发的根深蒂固。

那我们完全饿着猴子,硬扛着可以吗?这也是不可取的,他的力量非常强大,时间一长我们根本就扛不住,关键在于我们用什么来喂他,让他得到奖励并且感到满足。

作者列举了一些给猴子的健康食品。

比如说,写下让自己心怀感恩的事情,写下自己引以为豪的事情,并且与别人分享,比如说运动、沐浴阳光、买一份礼物、奖励自己喜欢的食物等等。

用这些食品去喂食它,尽量让猴子与我们的步调一致,让它为了之后会得到的那根香蕉而安安静静。归根结底,不高兴的猴子会给我们制造非常多的麻烦,但是高兴的猴子则会在我们出发时和我们击掌,为我们加油。

优秀是一种习惯

马歇尔说,如果你5年前告诉我,我会写一本关于高效工作的书,我会大笑着告诉你这根本就不可能。我天生缺乏条理性,而且永远都做不到守时,所以我的书登上了亚马逊“时间管理”类图书榜首这件事儿,至今都令我如坐针毡。

研究时间管理和效率也不是我自己的选择,如果你5年前告诉我,我会从事着方面的工作,我一定会尖叫着跑开。但是现在我作为一名指导老师,不断有人问我:“事情太多,时间不够,我应该怎么做?”

而一次又一次的回答这个问题并且身体力行的实践,燃起了我对高效的热情。直到最近我才战战兢兢的接受了“专家”这个称呼,并且我还在惶恐:“你们可能随时都会发现,我并不是你们以为的那种专家。”

这就是常见的冒充者综合征,但冒充专家也令我变成了专家。

马歇尔用自己的例子告诉我们要一步一来,一步一步来意味着我们不用一开始就把所有事情都搞清楚,我们不用暗示自己必须成为专家,这会让内心的猴子警铃大作。我们只需要把注意力放在一次只帮助一个人,回答一个问题或者只冒一点点的风险就可以了。

当我们不知道自己是不是具备条件的时候,一步一步来可以帮我们克服困难和不自信。它会把艰巨的大任务分解成具体的,能够集中精力完成的小步骤,让任务变得可行。

毫无疑问行动起来是唯一的诀窍。而只有做简单的小事儿,我们才更加容易行动起来。

一步一步来还意味着不用等到有时间了才行动,找出做大项目的时间很难,但是安排做小步骤的时间却很容易。马歇尔说,我就是用这个办法,在40天内写完了第一本书的,当时我身边还有孩子、客户和其他任务要应付。你也可以这么做,不管你是想写一本书,还是要实现一个挑战,非凡的成就源自每一天都朝着正确的方向迈出看似普通的步伐。

亚里士多德说:“我们反复做什么样的事情,就会变成什么样的人。因此优秀不是一种行为,而是一种习惯。”

最后,如果你拿到了这个本书,不用盲目的相信书中的所有内容,不必把它当做完美的行动指南。相反,是应该把它作为一种激励自己做出改变的工具;一份不能让你一次吃遍所有美味佳肴,但可以让你随时挑选其中的建议进行尝试的菜单;一件让你能够把工作做得更好的私人工具。总之,快乐和开心才是高效工作的终极目标,希望我们都能把工作做得更好,并且同时享受工作本身和工作之外的生活。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