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诸葛亮隐居的南阳,和现在的河南南阳市是同一个地方吗?
当然不是。诸葛亮说的躬耕于南阳是指当时的南阳郡,而非宛城(今南阳市)。当时的南阳郡是一个省的概念,管辖的范围比较广,包括河南部分区域和湖北部分区域。
现在的南阳市,当时叫宛城,隋以后才称南阳县(简称南阳)。诸葛亮时期的史书上也出现过南阳二字,但大家可以看看史书,都写的是除去宛城以外的地方。当时宛城算是比较出名所以直接称宛城。
当时南阳管辖邓县,邓县管辖隆中,诸葛亮在隆中躬耕苦读,所以自称躬耕南阳。诸葛亮躬耕苦读期间没有任何史料记载他去过宛城,更何况是去躬耕了。
现在的南阳仅仅假借以前南阳郡之名,争抢诸葛亮躬耕地,稍微有常识的人都看得很清楚,只有南阳人喜欢混淆视听。建议大家看正版史书,别看南阳人更改之后发到网上的东西,也不要看已被南阳更改的部分百科。
以前中国宋代开封被称为东京,现在日本有个东京,是不是以前开封发生的事都可以说发生在现在的日本?显然不是。部分南阳人却始终不肯正视这一点,实在可笑。
南阳自我麻醉自欺欺人。南阳人已经完成可以做到“自欺”,但休想侮辱大众智商,不可能完成“欺人”。
部分南阳人评论说诸葛亮自己说的躬耕南阳,难道诸葛亮自己连躬耕地都不知道?这完全是侮辱诸葛亮的诡辩之道。诸葛亮说的很清楚就是在南阳,但是说的当时存在的南阳郡,而非几百年之后才出现的南阳县。
没文化的就别在我的答案后面评论了,有人想举出史料和我辩论,我非常欢迎。如果你真有可靠史料,那你就是本世纪三国 历史 最大的发现!
那必须是同一个地方,有诸葛亮的《出师表》和卧龙岗武侯祠为证!南阳,夏朝就已经建城,东汉时已名满天下,距今已有三千多年的 历史 ,下面有三个理由:
一、地理位置区别不大诸葛亮当时隐居的南阳和现在的河南南阳市在地理上区别不大,三国时的南阳指的是南阳郡,下辖37县,古时的县面积比较小,现在的南阳市下辖13个县市区,虽说古时与现代南阳管辖的区域有所差别,但基本上是不会超出南阳盆地的区域。
距今一千八百多年前,魏晋时降魏的蜀国故将黄权和他的族人建庵祭祀,位于南阳城西四公里的卧龙岗,是我国 历史 上最早祭祀和纪念诸葛亮的地方,其中的武侯祠是全国诸葛亮祠庙中 建立最早、规模最大、保护最完整的一座 。诸葛亮的旧将为了表示对诸葛亮的敬重建祠庙,肯定是经过多方求证认可,最后选定的地方,这也从侧面反映出现今的南阳市就是诸葛亮隐居的地方。
三国时,南阳郡治宛(即今南阳市中心城区),宛当时是陪都,全国第二大城市,经济、文化、信息中心,当时宛城有点像今天上海在全国的位置。诸葛亮当时隐居于此,与其说是隐居不如说是静心求学,掌握全国信息,选择合适时机入世,从这一点来说,宛城是一个极为理想的地方,经济、文化发达,信息畅通又可以和天下名士频繁交流、交换信息。因此,更加印证了南阳市(即宛城)即为诸葛亮隐居之地。
总结:通过以上三点,基本可以认定,三国诸葛亮隐居的南阳,和现在的河南南阳市是同一个地方,朋友们如有异议请在下方评论区留言。
三国诸葛亮隐居的南阳是不是今天的河南南阳市呢?我想最有发言权的应该是南阳的 历史 学家!毕竟涉及的是南阳的 历史 。那我们就看看历代南阳的各种史料是怎么记载的!
从以上历代南阳学者编写的南阳史书可以知道诸葛亮隐居的南阳是今天的襄阳隆中,不是今天的南阳市!而直接管辖卧龙岗的南阳县地方志志,甚至反复强调“ 侯实家襄阳,南阳之祠非是”亮宅在襄阳为信”卧龙岗是“筑居以像”隆中!好像生怕别人不知道!
这些历代南阳本地专业学者编撰的历代南阳地方志,从古至今一致的表述,就是诸葛亮隐居于襄阳隆中最权威的证据! 还有什么资料能比南阳历代学者编撰的南阳地方史更有说服力?
这些问题由于在 历史 典籍中记载不详细,所以今天存在很大的争议空间。但是如果稍微下些功夫,还是能考证清楚的。
南阳之所以叫南阳,那是周人南征之后,发现了现在南阳这地方在汉水之北秦岭余脉之南,这两个都符合才可以叫阳地,因为水之北为阳,山之南为阳。南阳即为南方的阳地。虽然是一个大约的地理单元,但是历代行政区划是清楚的。即当初的申等国即今天唐、邓之北为南阳。当南阳重要时候其行政区划会大些,今天的平顶山叶县也会属于南阳。当南方政权强大,势力延伸到唐邓之北,则南阳为被割裂到南方。如果完全拿下南阳,则郑洛大门洞开,北方就危机了。当北方政权强大,汉水之北的非南阳行政辖地划归北方,如果整个南阳盆地拿下,则南方政权危险了。所以解放战争,实际是南阳解放后,毛主席认为中原战争结束,开始着手解放全中国了。
北宋《资治通鉴》引用错误史料,说诸葛亮寓居襄阳隆中,一者引起诸葛亮寓居地之争,二者与诸葛亮自己《出师表》的陈述也矛盾,因为诸葛亮自己说“躬耕南阳”。要么是二者有其一错了,要么是 历史 事实更复杂。
如果有其一错了,那肯定是司马光错了,因为诸葛亮再糊涂也不能搞不清楚自己在哪里躬耕嘛。于是出来行政区划变化的说法,即今天襄阳隆中曾经属于南阳,所以诸葛亮说躬耕南阳是大地名,比例尺再大些,就是今天襄阳隆中了。可喜的是中国历代地理志将南阳的地理管辖记载很清楚,发现诸葛亮可能躬耕的时候,没有襄阳隆中属于南阳的时候。
那么我更相信司马光错了。其一,诸葛亮家从徐州郡迁入内地是依附他叔叔的,他叔叔主要是跟随袁术,而袁术最初势力是在南阳。其二形势发展很快,他叔叔接上诸葛亮一家,袁术南阳战败逃到南昌,袁术封他叔叔为太守,但是刘表却上奏朱皓为太守。其三说他叔叔与刘表有旧,去依附刘表,结果不成,叔叔死,诸葛亮隐居。诸葛亮可以寓居襄阳隆中的可能就是其叔叔打算投靠刘表的日子,如果这个时间久,他家有可能住襄阳隆中了,问题是为什么不住荆州呢?估计是压根没有靠上。如果压根没有靠上,或者中间时间短,那么一家人最有可能是住在当初他叔叔投靠袁术时候的住地,那么只能是南阳。这个好证明,有闲时间,将三国年表摆出来考证下就知道了。
其四为什么司马光为什么要这么说?大概司马光写《资治通鉴》是有政治目的的,是用政治诠释 历史 的。他理解诸葛亮一家内迁是来巴结权贵刘表的,襄阳近啊。但是不知道他家最初是投靠袁术的。为了保障他记述 历史 的线条向前流畅,他就判定诸葛亮最初寓居襄阳隆中。
另外,诸葛亮被琅邪人,这地方自古与南阳在族群上相通。比如姜子牙其祖本南阳人,后封国到齐。何况南阳在东汉是帝都,东汉权贵家族可以追根到南阳的很多。诸葛家迁入南阳谋求政治前途是有合理性和可能性的。
首先提问者就是一个半瓶醋的货色。诸葛亮没有说过他“隐居于南阳”,《三国志》没有记载诸葛亮“隐居”,也没有“寓居”的说法,更没有“隆中”这个地名;故居可以有N处,躬耕地只能是一处。诸葛亮所说的是“躬耕于南阳”!“偷梁换柱”这样的伎俩“襄阳说”非常娴熟。南阳郡自秦设郡以来,方位没有变,郡治没有变,南阳市如果不能传承南阳郡,那谁能,襄阳吗?做梦去吧。纵观《三国志》,凡是提到“南阳”的,必定包括郡治宛县在内,而南阳郡管辖的其他地方,例如新野、叶、武当、樊城等等,都没有被单独称为过“南阳”。至于汉水南岸那个不属于南阳郡的小山村,歇着吧,呵呵。
首先提问者就是一个半斤八两的角色。诸葛亮没有说过他“隐居于南阳”,《三国志》没有记载诸葛亮“隐居”。诸葛亮所说的是“躬耕于南阳”,“偷梁换柱”这样的伎俩“襄阳说”非常娴熟的。南阳郡自秦设郡以来,方位没有变,郡治没有变,南阳市如果不能传承南阳郡,那谁能,襄阳吗?笑话!纵观《三国志》,凡是提到“南阳”的,必定包括郡治宛县在内,而南阳郡管辖的其他地方,例如新野、叶、武当、樊城等等,都没有被单独称为过“南阳”。至于汉水南岸那个不属于南阳郡的小山村,就“呵呵”吧!
按民间大史学家习凿齿的春秋说法,应该臣本布衣,躬耕于襄阳,襄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历史 又要重新,清代以前,诸葛躬耕地,南阳卧龙岗,从来没有人争议过,后来顾嘉蘅知南阳府,此争议才不可开交,写了一副:心在朝廷原无论先主后主,明高天下何必辩南阳襄阳的对联,看似不持立场,却已经支持襄阳了,因为顾是湖北人,此对联现在还在南阳卧龙岗内悬挂,从此躬耕地之争从未停歇,南阳自持正统,不以为然,没想到谎言千遍成了真理,到如今连诸葛亮自己说的都不算,刘禹锡也是糊涂人,岳飞抄写出师表也走错了门,无语
这个提问回答不止一次了,古南阳郡治在碗城,碗城在管理南阳郡,现在南阳市政府也在碗城,自古至今都是以碗城为忠心的,不是南阳能是那里?教课书曾经把南解释到襄阳后来又改回来了,即便把名子能解释到襄阳,但是南阳盆地能搬过去吗?说躬耕地有人说南阳卧龙岗没有记载,卧龙岗自古至今就在南阳里面,没记载能跑出南阳吗?卧龙岗的实际存在要比后人记载更真实,人会造假,要说记载诸葛亮出师表叙述躬耕南阳,三顾茅庐,比后人记载更可信,隆中记载多,诸葛亮活着没有隆中,隔近百年襄阳人习凿齿才号出来的,把草庐对改隆中对,习凿齿比诸葛亮还清楚,南阳郡管不到南郡襄阳,习凿齿拉邓县拽南阳拐弯把隆中往南阳塞,没提到躬耕南阳,襄阳自古至今就一个调把习凿齿说的重复一遍又一遍。
连童谣里都在唱:南阳诸葛亮,稳坐中军帐,摆起八卦陈,专捉飞来将。过多的争论和非议不想争辨,建议南阳人大气一些,襄阳人要认祖归踪咱就认了,多给“智圣”批处宅子,盖间房子罢了!
根据战国庞娟说的话,就是现在的南阳,庞娟攻方城不下,让公孙月去见鬼谷子,鬼谷子不下山,让公孙月去见孙宾,孙宾用上屋抽梯的计谋,让庞娟绕过南阳直入楚国,这说明当时的南阳就是现在的南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