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降低通勤时耗
2020年5月,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发布《2020年度全国主要城市通勤监测报告》、12月发布《全国主要城市通勤监测报告—通勤时耗增刊》。报告获得了社会的广泛热议,人民日报、光明网、新闻周刊等主流媒体进行了专题报道,第一财经的一篇报道阅读量达到5.3亿。
那么如何降低通勤时耗呢?
可以从通勤距离和通勤效率两个方面着手。
虽然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城市辐射范围变大,通勤距离也存在增加的趋势。但从城市的职住空间看,还是有较大的优化空间。
其一,要缓解职住空间不均衡的问题。比如北京的天通苑、回龙观等大型居住社区,由于缺乏足够的就业岗位,产生了大量的长距离通勤出行,未来是优化的重点。对于城市外围新建的新城,也要强化职住的相对平衡。
其二,要缓解职住错配的问题。在城市内部,从片区内的居住人口、岗位数量来看,是相对平衡的,但因为房价、房屋的流动性的原因,实际上是错配的,比如A片区的人,住在C片区,造成了通勤距离的增大。另外,还有一些不需要通勤的人占据了上班族的居住空间。
从交通工具来看,主要有步行、自行车、地面公交、轨道和小汽车几种交通方式。
(1)步行和自行车一般是解决短距离出行,出行时耗不会太长,重点要解决出行的品质问题。
(2) 地面公交还有一定的潜力可以挖掘 ,尤其是可以在城市的主要走廊上设置路中、路侧的公交专用道,比如北京京通快速上设置的公交专用道效果就非常好。
(3) 轨道交通是承担长距离的主力军,是很多特大城市、超大城市提升通勤效率的重点 ,这里有很多抓手,比如增加轨道快线(越行或者复线等)、轨道交通的四网融合或者贯通运行、轨道与公交换乘的优化、轨道与慢行交通的换乘优化等。
(4)小汽车交通也需要考虑,但不是重点。城市不可能也不应该为小汽车提供足够的空间,毕竟相对于公交和慢行,小汽车对空间的占用实在太高,此外还存在环保等问题。
如果再细化一点,还可以充分利用大数据, 挖掘通勤出行超过60分钟人口和岗位的分布 ,发现其问题的成因,有针对性的制定改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