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抑郁症自愈者的自述

 我来答
健康小马甲17
2022-05-30 · TA获得超过2354个赞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288
采纳率:0%
帮助的人:65.8万
展开全部
      抑郁症愈后三观重塑的现象,让我感受格外神奇,但在此之前,我曾有很长一段时间身处深渊:我不快乐,对一切不再感兴趣,我莫名的难过,对一切都难过,夜晚我无法入眠,白天久睡不醒,我极度敏感,仿佛受到全世界的监督,我害怕听到电话铃声,我经历了极度的自我怀疑,自我否定,最终自我放弃...

      按传统的算法,过年的时候我就将30岁了,这些年经历了很多事情,但在此之前我似乎并不了解自己,于是试着总结了一下。

        一个人性格的形成跟原生家庭有很大关系,你或乐天或悲观,或豁达或谨慎,很大一部分源自于成长过程中父母的参与,因为这是你最开始认知世界的方式。

        撒切尔夫人有句名言:你要注意你的思想,它会变成你的语言;你要注意你的语言,它会变成你的行动;你要注意你的行动,它会变成你的习惯;你要注意你的习惯,它会变成你的性格;你要注意你的性格,它会变成你的命运。也就是说,实际上你的行为都是你性格的折射,而性格则是你思想的折射,思想,则是你人格的折射。

        所以我的第一个总结是:在我走出社会之前,原生家庭塑造了我的半个人格——善良,乐观,对世界毫无防备。

        原生家庭对人一生的影响是否有绝对性?不是的,我们看历史上很多伟人、现实中很多成功的企业家,对他们最终起到决定作用的,不是因为原生家庭。当然,成功造就熟知,就不同原生家庭的成才比例而言,通往成功的常规设定往往更多来自于赢在起跑线上的孩子们。

        看看即将30岁的自己,事实证明,我的原生家庭给我的那一半人格,不足以让我应对后来的现实世界。这一半的人格,可以让我这个广东小孩在遥远的云南,在西北勒乡跟哈尼族村民挖蕨菜,摘野果,跟一群当地年轻人在充满牛粪的篮球场上玩耍;可以在独角兽互联网企业内部竞争中从BD做到大区经理;但是没办法让理想在创业过程中成正比例的变现,转化为持续输出的动力。 我感受到,人类社会就像一台精密的机器,有它运行的规则,每个人都有独立的角色设定,它一开始就告诉过你,这也是你亲自挑选的人生,所以你不应该表现得对这一切毫无防备。

        所以我的第二个总结是:一系列的现实经历,帮我塑造了另一半人格——认清人性的复杂,在物质社会,单纯的理想主义并不实用。

        8月的一天,在无数次彻夜失眠、动力殆尽过后,我在医院的临床心理科测出患有中度抑郁和重度焦虑。截止到今天,我可能已经自我对话过近千次,关于生命,关于本我,关于未来。我最终建议自己:把即将到来的30岁当成人生的分割线,宽容自己花了漫长的三十年来塑造人格,并接受作为我这个角色的设定。

      所以最终我的总结是:过去我所经历着的,都是一个完善人格的过程——形成独立、真实的自己。这是一个漫长的自我对话、自我解读、自我认知的过程,当然,这个过程很痛苦。我接受这样的痛苦,也接受这样的自己。

      抑郁症和焦虑症到底是什么?那段时间也曾看过很多解释,但是那些解释总感觉跟内心深处的理解,还差点什么。有趣的是,患病前后我面对亲戚的催婚表现截然不同,对电影院大声说话的人不再直接吓止,甚至几乎听不到他们的干扰,开车不再路怒,不再对年龄的增长有内驱的焦虑,不再执着于用理想包装下的物欲...没错,我变佛系了,仿佛佛家里说的“六根清静”。 那么抑郁症和焦虑症会不会跟每个人接收“信息”的最低频率有关?焦虑症患者由于接收信息的频率更低,对环境中的刺激因素反应更激烈。 接收频率还影响每个人对于情感的感受:情绪低落,更易受他人因素如语言、微表情的影响等等,这些在正常频率状态的人眼中,是敏感的。

      为什么当一个人接收的信息频率跟正常人的频率不一样时,会产生很多病态的反应,甚至有自杀倾向? 这些问题的本质可能是意识能量的维度差,正常情况下人类的集体意识会维持在一定的能量度上,稳定的发射和接收频率让意识得以稳定互动,但是意识也会随着个体的能量度变化,表现出升维与降维,降维时能量度低接收的信息频率低,底层意识会驱使你,引导你放弃自己,以维持集体意识的能量恒;而一个人升维我们通常会说这个人有智慧,佛家则称之为“六根清静”,当意识接收更高维的高频信息,当能在有限的条件内获取最大的自然能量时,会自然过滤低维的低频信息。所以,在佛家思想里,人生是一个“升维”、“脱敏”的过程。

      那么如何改变集体意识的维度,让底层意识跃进,我亦不知,或许是共产主义,或许是天堂极乐世界。

      还好意识总是随着不同情境变化,因为不同场景能量程度不一样,这里的能量指的是意识能量,这个能量就是意识形态的粮食,本质上如同生命机体需要摄取食物一样,只是身体汲取的能量跟灵魂汲取的能量的形态不一样(佛教学说认为肉体和灵魂是两个不同的生命体),人的能量程度高,就形成了气场,当更多的相同能量的气场聚集,你就能接收到,你可以想象走进一间讨薪的房间,还有走近香火鼎盛的寺庙,那种不同的感受。

      虽然看过的关于佛学的书籍很少,了解也少,但对了解到的佛家思想很认同,我甚至怀疑我们了解到的佛法来自天外。是一种更高维度的认知。

      佛教学说认为世间不过是灵魂投身的苦海,是处在高维的本我(灵魂)的认知系统,之于三维空间的折射。因此劝解世人不用怀有执念,所谓四大是指:地、水、火、风是构成这个表现世界的基本物质,佛说一切皆为法,如梦幻泡影,法是指因果,即万事万物的规律,而梦幻泡影指的就是“空”。 人生就是处在高维的本我前来三维空间经历的,不过是意识到折射。而实现升维,便会进入进入另一个境界,不再有烦恼、痛苦,苦行也不再轮回生死,称为涅盘。

      而六根是指:眼、耳、鼻、舌、身、意,是生理上的神经感官,是灵魂与身体的媒介的根本,所以称为六根。

      所谓六根清净,是指在这个维度中六根产生六识,身体是灵魂向下兼容的工具,作善作恶,都来自于六识的主张,造成善恶行为的事实,却是在于六根的作用,所以说人性是复杂的,指的是人与灵,兽性与灵性结合作用下的复杂反应。

      之所以把本我降维投身于三维的过程称之为苦海,是由于六根不清净,比如眼根贪色、耳根贪声、鼻根贪香、舌根贪味、身根贪细滑、意根贪乐境;有贪,也必有镇,贪与镇,是由无明──烦恼而来,合起来,就是「贪、镇、痴」的三毒交加,恶多善少,就会不断轮回在这个世界,没有机会回去。 所谓六根清净,不是没有了六根,而是一开始我说的,过滤低频,不再随着外境的幻象而转,便可脱离轮回的因果。

      关于上述观点,道教的逻辑与佛教不谋而合:道教的道祖老子在《道德经》说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一句也是道教思想的精华所在,也揭示了顺应三界自然,达到天人合一的升维境界,在这里天、地、人为三界。道教典籍《度人经》(并非佛教《西藏度人经》)关于三界的理解与道德经略有不同:即第一欲界、第二色界、第三无色界,并指出“此三界之上,飞空之中,魔王歌音,音参洞章”。欲界,是指举心动念都是贪欲,完全以自己的私利为本位的众生居住的地方;色界比欲界高一界,《度人经集注》说:“六欲总净,超出欲界,上进一天,即登色界”;无色界,就是从有形有质上升到无形无质的境界。度人经里三界为欲界、色界、无色界。我们不难发现,不论是佛教还是道教,又或是不同典籍关于世界本相的认知,灵魂升维的路径,在底层逻辑上是高度吻合的。

      佛教和道教文化历经千年的传播,但是始终没能成为主流又是为何?在我有限的认知里,我认为可以用上述提到的“意识能量总是不断变化”,并且,由绝大多数相同频率的能量决定了意识所处的维度,集体意识对升维和降维的“异类”并不友好,有限的生命长度以及物质文明社会规则,让意识能量场作用有限,不足以去提升和最终改变集体意识的维度。

      人类的理想归宿,或许是共产主义社会,或许是天堂极乐世界。

      一个抑郁症患者,很多时候是没有听众的,这是一个很残忍的事实。 在评论区跟朋友们的互动中也提到,很多治疗之所以无效,是因为缺乏能让你感受得到的共情。所以再怎么温柔体贴的对话,之于你的感受,都浮于表面,没有进入内心、没有发现那块带有灼烧感的地方。

      这次更新其实有一个契机,就在前几天晚上,我哥醉酒给我拨了一通电话,简单寒暄了几句。即便在醉酒之后,他依然是个看起来深沉、情绪稳定的年轻人,但这恰恰不妙,引起了我的警觉。               

      因为我的抑郁症经历,撬动的过程并没有很难,只是感慨惭愧30年来,才了解真正的他:

          .......

      「我一直认为自己跟别人不一样,一直认为我是主角」

      「我后来才发现,我不是,我只是一个普通人」

      「我很努力,但是我并没有尽力」

      「我也曾夜夜酒吧挥金如土,但还是不快乐」

        .......

        从小跟二哥关系最好,记得初中那会儿同校,我每每把当天零花钱用完,就跑到他教室,他会二话不说把他的全部给我。

        二哥是的内向安静的人,不善言辞,待人真诚,极致善良。直到现在我们都已年过三十,我才真正看到他安静表面下,丰富的人格结晶。跟他不同的是,一直以来我是一个更热衷于表达的人,不管用语言还是文字,更能有效的解剖和安慰自己,也便更能与过去《和解》。 现实中有很多真实的“二哥”,哪怕是他朝夕相处的亲弟弟,也可能并不了解他,这一群人,不被了解,无处消解,不能和解。 后来二哥问我对他的评价,我说:是一个比我一直以来了解的要更细腻,更具有深度的人。我说很开心他跟我讲这些,谢谢他的信任。我跟他交换分享了现状,提到这段经历对我人格形成的帮助,跟他探讨: 抑郁症是否是一种被病化的现象:人在不知不觉中患上抑郁,继而不知不觉中转变心境,而后不知不觉中三观重塑,并最终把这个过程理解成为成长成熟。

        上面这段话,提到了一个词: 病化 ——也正是这篇文章的标题。一开始本想命名为《蓝》,因为,只要我们试着跳出大众思维的定式,你会发现其中暗藏巨大漩涡:不同人眼中的蓝,也许有若干个版本。但是为了维持集体意识的统一性,维持意识维度的稳定效果,你眼中的蓝,就定义了他人眼中的蓝。 我们定义人与动物,定义科学与迷信,定义昆虫有益与有害,定义人生成功与失败,也包括抑郁症。或许,如果没有刻意定义,天空会有更多颜色。或许,如果没有被病化,抑郁症经历,不过是一次清晰的成长体验。突然想起莎士比亚说:There are a thousand Hamlets in a thousand people's eyes.你们听过这句话吗?

        中西方宗教对于人与动物关系的定义有天壤之别,基督教中奉行人类中心主义,即把人类描绘成上帝最钟爱的生命状态,把他的形象赋予了人类,并告诫人类:“你们要生养许多儿女,使你们的后代遍满全世界,控制当地。我要你们管理鱼类、鸟类和所有的动物。”因此,基督教宣布说,上帝创造人类的目的就是要让人类成为自然的主人,并赋予人类管理和控制大地的权力。

        而我们东方文明的世界观,则更注重人与自然的平等关系,《易经》主张人是自然规律的一部分;佛学思想里,佛祖说“众生平等”,对待世间生命应该“以慈悲为怀”,因为“众生皆苦”,但凡生灵,都会不断轮回在过去、现在、未来三世之间。同时,因为它们在三世中的“业力”的各不相同,决定了他们在六道中的位置也不同。 通过东西方对于我们人类自己的定义差异,你就该觉察到意识形态的产物,远比有理有据的科学要更具影响力。它甚至直接引导集体意识的世界观,最终变成主流思想,并在很多领域形成你所见所学到的科学。 不是很理解的朋友可以翻看 《频率》 这篇文章哦。

      如今,我们每个人都容易被卷进了集体意识定义的惯性里:定义了何为成功,定义了何为优秀,定义了正常人,定义了抑郁症患者… 这些定义是否是不可挑战的人生律法?是否每个人都要当世界的主角?是否人生只有唯一一座灯塔?

        (待续)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