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UBA为何很少能给CBA输送实力球员?
比较僵硬的是,CBA现在就不需要CUBA输送……
别人都有各自的青训,水平也高、人数也多,挑也挑不过来,国家又没有“考核球队学历,本科学历按人头给补助”这种强扶植政策。找俩大学生,没啥用啊……他们学了四年也不会给外援翻译你信不信。而造成这一现状的,以我一个单纯外行人的角度来看,核心问题在于制度的积重难返。
大学篮球和职业篮球是割裂的,水平只是表现,不是通过提升水平、给更多资源就能完全解决的。
CUBA和CBA名字听着非常像是关系紧密的一系列联赛。但实际上他们几乎没什么关系。CBA的人才上升通道在很早的时候就被各俱乐部自己的青训体系封死了,有潜力的球员,很早就被青训发掘,进入职业的道路,从这一刻开始,大样本下同年龄段的球员实力就已经拉开了相当大的差距。
我曾经是高中校排球队的队长,也一度按照所谓“高水平运动员招生”的标准进行训练。
这个“高水平”在普通非体育学校代表一类运动的最好水准,一般大学的体育人才资源都从这个途径招生,相比普通体育特长生水准略高,训练要求也高。可以认为中学里的高水平就算是非青训和各专业体育学校外训练强度最高的一伐人了,我当时一天训练多久呢?4-5个小时。这还算上了放学后加练和打野球的时间。
其他时间自然要上课,即使在训练时间,强度也并不算高,我还得抽时间看隔壁女排的大长腿。
这和每天基本所有时间都用来做专业训练的青训的差别是非常大的——当时我在的学校最好成绩是市级比赛第二名,打第一名基本10:25那种。
第一名的学校训练水平在我看来高出自己不少,能明显感觉到水平差距。这样的球队去打隔壁市的青训,女排,大比分1:3。半职业和业余的区别就这么大。
当然,各地情况不一样,每支球队水准不同,其他地方的球队未必是这个结果。
但从质量上,目前的CUBA这种学校所孕育的运动水平,确实还是比不了青训和职业队,能打出来的只能是里面的天才。
很多人说这是恶性循环,越差就越差。而核心问题,还是在于两个上升通道互斥,没有整合的可能性。只要这个上升途径是并行的,就会有优劣之分,而在缺乏非常非常强有力干预的情况下,一旦两个通道产生了差距,资源就会进一步向一方倾斜,随后陷入恶性循环。
至于校园运动质量差、没出路、没苗子导致质量更差、更没出路、更没苗子之类的,都是两个渠道的互斥性带来的恶性循环的结果。
彼此是竞争关系,而市场又没大到足够他们竞争——吃饱了你就得饿死我。
如果只是无中生有试图把大学运动的水平拔高到接近青训的高度是不现实的,没有整个体系做基础、以及如何扭转CBA对大学联赛的印象都是问题。CBA的选秀是个好头,至少把通道打开了,但无论这一年打出了2个大学生还是5个8个大学生,短时间内都不足以改变这种现状。
因为独立出来的青训体系永远会试图保住自己的地位,那里也有一大批从业人员,他们由于各种原因没能进入校园篮球提议,就只能在现有道路上下功夫,是目前CBA人才输送的主力。
我们如果只希望CBA每年多选大学生,他们就失去了存在价值,这些篮球从业者就也得“从头再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