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芸知道》观后感
当看完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的视野一定开拓了不少吧,是时候写一篇观后感好好记录一下了。是不是无从下笔、没有头绪?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只有芸知道》观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只有芸知道》观后感1
因为,主人公隋东风和罗芸的往事,只有他们知道,罗芸隐藏了什么秘密,只有她知道。
同时,我也明白了,女主人公为什么叫“芸”。因为,芸,对中国人来说,是个特殊的名字,清朝作家沈复的《浮生六记》女主人公就叫“芸,林语堂说,”她是中国文学及中国历史上(因为确有其人)一个最可爱的女人”。“芸”是沈复的妻子陈芸,两人曾经有过一段清淡快乐的生活,但后来因为沈家家庭内部的骤变,两人被逐出门外,在一段艰苦的、相依为命的生活之后,陈芸早早去世。
林语堂曾将《浮生六记》译为英文,并且写了序言,在序言里,他说出了上面那句话,还这样概括了陈芸的一生:
她的一生,正可引用苏东坡的诗句,说她是“事如春梦了无痕”,要不是这书得偶然保存,我们今日还不知道有这样一个女人生在世上,饱尝过闺房之乐和坎坷之愁。
我现在把她的故事翻译出来,不过因为这故事应该叫世界知道;一方面以流传她的芳名,又一方面,因为我在这两小无猜的夫妇简朴生活中,看她们追求美丽,看她们穷困潦倒,遭到不如意事的磨折,受奸佞小人的欺负,同时一意求享浮生半日闲的清福,却又怕遭神明的忌——在这故事中我仿佛看到中国处世哲学的精华在两位恰巧成为夫妇的生平上表现出来。
两位平常的雅人,在世上并没有特殊的建树,只是欣赏宇宙间的良辰美景,山林泉石,同几位知心友过他们恬淡自适的生活——蹭蹬不遂,而仍不改其乐。
隋东风和罗芸,在很多地方,就像是1980年代的沈复和陈芸。自从离开北京去了新西兰之后,整整十五年时间,他们在一个叫克莱德的小镇上,在蓝天绿草间,过着安静的日子。
他们拥有一间小小的中餐馆,在小山坡上拥有一个美丽的家,还收养了一只名叫blue的流浪狗。他们一起打理餐馆,一起结伴回家,直到一些小小的变故发生。
这部电影,和冯小刚导演所有的电影都不一样。他之前的作品,都是强剧情的,要有故事,有笑料,有强烈的感情。这个故事却极其清淡,节奏悠长缓慢,画面时时停留在草地、树林和山岗上。
能被称得上剧情的,就是两口子清淡如水的生活,生活里的那些琐屑小事,这些小事,还发生在被视为已经进入“历史的终结”状态的新西兰这样的国家,更是淡若微风。而故事里露面超过一分钟的演员,把狗算上,不会超过十个。
但就是这样一个电影,让人没有一刻失神,让电影院里的观众,从头到尾流泪。这个“芸”,和那个“芸”一样,和爱人安静相守,在平静的生活里追寻美,念念不忘高山大川,北极光,和海上的鲸鱼。两个“芸”,像是两朵两生花,可以说明,人们对生活的渴望,其实古今同步。
在这个故事里,扮演了“芸”这样一个“最好的女子”的,是杨采钰。
很多人是通过《1980年代的爱情》和《芳华》知道杨采钰的,其实她出道很早,算是童星出身,央视制作的动画片《哪吒传奇》的片尾曲《少年英雄小哪吒》,就是她在11岁的时候唱的。
这首歌由著名词作家乔羽作词,李海鹰作曲,“是他是他就是他”是许多经历过九十年代的人的深刻记忆。后来,她去了美国读书,19岁时,她回国考进北京电影学院,进入表演系。
她是那种举重若轻的学霸女孩,到什么地方都迅速崭露头角,小时候是歌星、主持人,考进北电,就成为表演系大一课代表,还担任过第十届北京电影学院国际大学生电影展双语主持人,演过《芳华》,和钟楚曦、苗苗、李晓峰一起成了“《芳华》四美”。
但即便这样,《只有芸知道》里的罗芸,对她来说,或者说,对很多女演员来说,都是很难演的角色。
首先,这个故事有真实的人物原型——这是冯小刚的挚友张述和妻子罗洋的故事,张述后来回国从事的是电影工作,和冯小刚合作了十几部电影。不论张述还是冯小刚,对角色的表现都是有要求的。
其次,这是一个清淡故事里的清淡角色,没有戏剧化的转折,没有拯救人类的弧光,没有咆哮,没有大段声泪俱下的告白,甚至连最有可能催泪的病中情景,也被很技巧性地简化了。
《只有芸知道》观后感2
当我第一次听说《只有芸知道》的故事——一个男人为了完成亡妻的心愿,带着她的骨灰上路去一一实现——时,本以为是一部公路电影。
没想到,它不完全是。
不仅不完全是,我本来设想的那些公路电影应有的迭荡起伏,那些所谓的设计桥段,那种在旅途中,让观众随着路人逐渐地、慢慢地了解女主角的起承转合,也都不是这部电影的重点。
冯小刚心不在此。某种程度上,《只有芸知道》充满了意外。
在题材上,它与近十年冯小刚电影所追求的厚重历史、家国情怀相去甚远,在这部电影里,曾经执着的冯小刚,表现得几乎全无野心。最激烈的矛盾,似乎更多是人与时间,人与空间,人与自己的关系。
在形式上,它也完全不见《我不是潘金莲》的语不惊人死不休,无论是构图、调度,还是剪辑,都非常之简朴,一派和风细雨,从容淡然。
在《只有芸知道》里,就像片中反复出现的明媚新西兰风景,所谓的故事,更像是一个背景,而导演所要讲述的重点,显得既清晰又模糊——
一对男女相逢相知相爱相守的故事,抛开死亡因素,其实既不惊心也不动魄。所有情节最为激烈的部分,都被压缩在极小的篇幅里快速完成,更多的时间,是在偏僻小镇开起了餐馆后,男主角如何围着灶台转,女主角切肉切到了手,是领养了狗狗之后在家门前散步,是那些关于外语交流的小段子。
无风无浪,无惊无险,遛个狗进个货,数落一下哪家店的虾不够好,顶多梦见个鲸鱼,撞上个揣着枪的醉汉。三年,五年,还是九年,十五年,日子和太阳一样,照旧升起又落下。
节奏慢悠悠,鸡零又狗碎。
那么,冯小刚要我们看什么呢?
换个角度,之前我们没见过这样的冯小刚电影,或是这样的中国电影:它既不力图让人大笑,不企图让人痛哭,似乎也不太在意你是否会有多紧张,是否能适应它的叙事节奏,但它又没有高高在上的艺术电影作派,既不艰涩也不复杂。
无论是创作还是对于商业回收的态度上,在当下中国电影的语境里,《只有芸知道》显得有些陌生,也不失任性,尽管它讲述的,可能是当下每一个中国人都无法回避的问题:我们究竟为何而活着?为了更好的未来,我们要把眼前的日子都过成复制加粘贴吗?到底是生意、房子能给我们安全感,还是每天都要面对的那个他/她?
以及,如果我们选择了为未来而奋斗,那么那个远在千万里之外的家,对我们又意味着什么?
这些问题,都被揉碎了,撒在了男女主角那些复制加粘贴的日子里,连同他们并没有被太多表达的孤独与寂寞。
至于我本人,我喜欢《只有芸知道》的那份慢与轻,尤其是经过片中阳光与草地树木的层层过滤,观感显得舒适与透气,作者既不强求也不渲染的态度,也是如此。它让我放松,在电影院里处之怡然,而且感觉自己作为观众,不用为能否跟上节奏,错失什么隐藏的关键点而焦虑,反而是一种被善待的体验。至于双重倒叙的结构,并不形成观影挑战,反而让这个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故事,在走向必然的悲痛时,情绪不那么低落。
我也喜欢《只有芸知道》的那份情,不浓烈不搞笑不夸张,恰如遇到了一个贫嘴自来熟但不烦人的热情男孩,一个美丽苗条但不骄横的红衣女孩,一个养尊处优但不倚老卖老的笑脸婆婆,一个活泼好动但不肤浅的老外妹子,一个外表邋遢但又热心肠的大叔路人,但在不经意间,又会蹦出一句“想他”、“我爱你”,转身对帮助过自己的人鞠上深深一躬,情到深处,“我会尽我所能,让你过上最好的日子。我喝白开水,你就喝酒,我吃肉,你吃燕窝”听着并不俗气,“你就是一个太阳,暖着我的心”也不虚假。
我喜欢《只有芸知道》的配乐,尤其是男主角吹的那首笛子曲,尽管只有短短一小段,但回味长久。我也很遗憾他为了生活,荒废了笛子,而在笛子里,却有着他妻子最想对他说的心里话。
但我不知道冯小刚是怎么想到拍这部电影的,又为什么在一部讲述出国奋斗的电影里,让一切变得这么慢。为什么在那些大量的美丽空镜头里,在那些或许很多中国人梦寐以求的与大自然相处的时刻,既透着远离喧嚣的自我和解,又透着深深的无奈与孤独。
答案,或许只有冯小刚知道。
《只有芸知道》观后感3
《只有芸知道》当我看完这部电影后,忍不住想对它称赞,如果可以和自己心爱的人一起去看那便是满足又幸福的,电影讲述了一对恋人从相识到相知相恋相守的故事,看似平淡无常,实则刻画了每个人心中对爱情最美好的样子,首当其冲最值得称赞的便是这部电影的.摄影,风景动人如诗如画,而且摄影角度也特别独特
在我看这部电影的时候,有不少瞬间我都有着在看外国电影的错觉,色调澄澈高级,场景开阔明亮,值得观众反复欣赏,接着便是想认真的说一下它的故事情节,电影一直伴随舒缓的音乐,把观众情不自禁带进回忆的情节里面,用插叙的手法将男女主角的爱情故事娓娓道来,故事的最初隋东风黄轩主演,循着报纸找到了一处住所,房东林太太徐帆饰演,说着一口地道的武汉话也让人倍感亲切
年轻力壮的隋东风在林太家住了下来,每天帮林太打扫园子,打理花草,而房子的另一位租户就是罗芸,罗芸性格直爽,隋东风在看到罗芸的第一眼,就爱上了她,眼睛是骗不了人的,隋东风的眼里是满满的爱慕,两个人在一起有说不完的话,谈不完的曲子,从一见钟情到日久生情本以为他们会顺理成章的在一起,没想到罗芸的反常让隋东风第一次很惊讶,最后他们决定在一起的理由也很荒诞
罗芸常年倒霉,但隋东风时常走运,因为一场赌博,隋东风赢了,罗芸答应嫁给他,隋东风觉得自己运气好,靠一次赌博就娶到了罗芸,但罗芸并没有告诉隋东风,她也一直很爱他,其实赌博只是罗芸的一个借口,一个能突破心理防线的借口,后来两人在异国他乡结了婚,结婚当晚林太作为证婚人也是婚礼上唯一的亲朋好友,为两个新人送上了最诚挚的祝福,也说出了一句敲东罗芸的话
半路人留下的人苦啊,这句话罗芸一直记在心里,罗芸是个早产儿,出生后心脏有疾病,医生说活不过二十岁,所以,罗芸时刻面临着死亡,这是罗芸没有告诉隋东风的一个秘密,长久的生活里,这件事只有芸知道,两人离开林太后决定自己开一间餐馆,罗芸是一个缺乏安全感的人隋东风知道这一点,在物质上给予罗芸最大的安全感,他们将一切打理得井井有条,生活平淡安稳但罗芸厌倦了这样的生活,他开始向往服务生的生活
喜欢鲸鱼,期待极光,想去哪去哪才是人生信条,在他们养的狗去世之后,电影开始走向悲伤罗芸不知道自己还能活多久,她想在剩下的岁月里和隋东风体验不一样的人生,用内心去爱,去感受他这个人,而不是在餐馆里永无止境的消耗时间,罗芸看到极光,她向极光许下了一愿望,她希望餐厅不再运营,而这件事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同样也是‘只有芸知道’
后来两人搬离了小镇,去到了新的地方生活,罗芸病发,病情也逐渐开始恶化,在病床上与隋东风相拥哭泣时,罗芸说:半路上留下的人,苦啊!最后罗芸去世,剩下隋东风一个人,他把罗芸的骨灰分成四份,每一分都埋在了不同的地方,他开始顺着他们这一生的轨迹独自一人再走一遍他们一起走过的路,隋东风一路走走停停回忆往事,明明不见一滴眼泪,却让人有着喘不过气的悲痛,当隋东风在海上抛洒骨灰时,仿佛也是罗芸见到了生前最想看到的鲸鱼出海面,那天云很淡,风很轻,爱很美
整部电影看下来,让我最满意的还得说是黄轩,黄轩从隋东风的二十岁演到四十岁,难度不是一般的大,他把中年人的忧郁感和成熟感都表现出来了,不得不说,他对角色的塑造还是很准确的还有杨采钰也一如既往的好,温柔细腻对情感的把控很到位,我从她的眼神中看出了很多东西情绪也有很大的起伏,当然了,任何角度看她都是唯美至极,太漂亮了!
但最让我惊讶的还是导演,这次他并没带来一部以往我们看过的那些贺岁喜剧片,同时他也不追求票房能有多高,更不会指望电影有叫好,不得不说这就是冯导的一贯风格,冯导就是很简单地为自己的哥儿们说一个属于自己的故事,这部电影《只有芸知道》没有太多的起承转合,更没有跌宕起伏的来龙去脉,只有镜头记录这点滴岁月,希望大家看完这部电影后,能像出海的老爷爷一样打开手机,拨通自己爱人的电话,告诉她我爱你,静默如云,流淌如风
《只有芸知道》观后感4
故事发生在生活在新西兰的一对华人夫妇身上,结婚第十五年,妻子罗芸(杨彩钰饰)猝然离世,隋东风(黄轩饰)带着内心的悲痛和分成四份的妻子骨灰上路,他重走留下二人足迹的地方,重温了过去美好回忆,完成妻子遗愿,将妻子的骨灰分别留在了她最想“呆”的地方。在故事的结尾,隋东风回到北京,如妻子所愿,又重新拿起了笛子,养了一条像死去的“布鲁“一样的狗。
故事本身相当简单,尤其展现了隋东风对妻子罗芸的深情与无微不至的照顾。电影主要采用了倒叙和插叙的手法来讲述出,妻子离世、二人开餐馆、结识梅林娜、豢养“布鲁”、林太家的生活、二人相爱结婚、看鲸鱼,向岳父母报丧等事件。明地里以路线,实则以时间为线串联起全部情节。影片缺点在于情节之间联系松散,缺乏张力,故事本身欠缺矛盾冲突,依靠好看的画面,动听的音乐再辅以 “嘴上”功夫来吸引观众注意力,观影中难免让人打起哈欠。同时人物塑造单薄,缺乏立体感,主题不明确,勉强提溜出来两个主题:一个是”苦的是留下的那个人“——中年丧偶的悲痛,另一个是“开餐馆的那九年你都没吹过笛子,愿餐馆能够毁掉”——生计的操劳毁掉了生活的热情。当然,两个主题也都只是泛泛的点出来,缺乏有力支撑与深刻洞见。
影片的优点在于,精心设计过的优美镜头,展现了新西兰优美恬静的自然风光。深情款款的配乐,帮助人们更好的进入角色的悲伤。对戒指、鲸鱼、笛子、长椅等具有象征意味元素的巧妙设计,拨动观众内心琴弦。同时电影突显了三个小惊喜,杨彩钰的美颜,黄轩的演技以及徐帆的方言。
这部电影的好坏短长泾渭分明,显示出冯氏电影一贯的创作风格——对故事矛盾与人性挖掘的忽视,对视听元素与情感共鸣的高度看重。这些特点也决定和回答了为什么冯小刚的电影往往是票房得意,赛场失意。也说明了为什么冯小刚在名利双收后想要追求“艺术创作”却屡屡受挫。因为电影艺术的核心要义便是要在由矛盾不断推动的故事剧情中,对人性复杂而隐晦的深层纹理进行展现。可“美术助理“出身的冯小刚,没有受过电影专业的系统培养,未能经验并得到历代电影前辈遗留下来的,关于创作理论与实操技巧上的宝贵遗产。一切都依靠自己在行业的摸爬滚打,积累实战经验,依靠自己的聪明才智,总结出一套吸引观众的手段,从而靠着这一套票房手段从“低头哈腰”混到了“扬眉吐气”。
毫无疑问,在现实角度来评价冯小刚,他是非常成功的,贫苦出身,没有受到过良好高等教育,却依靠自己在电影行业的努力与实绩,成为中国当下最知名导演之一,成功跻身上流社会。成名之后,他也试图去进行艺术创作,对社会现实进行批判,从这些方面上来说,冯小刚理所应当得到人们的尊重与敬佩。只可惜“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电影票房在成就冯小刚的时候也将他的天花板给封死了,多年积累下的经验让他过于迷信“优美画面,动情音乐,卖惨煽情”能够带来的魔力。殊不知,一部电影的思想深度才决定了它的高度,一切外在的形式最终都要为思想服务,颠倒主次后,只能是娱乐观众。这就要说到“匠”与“家”的区别,前者迎合观众,后者启发观众;前者显示出技巧娴熟的聪敏,后者蕴藏深刻洞悉的智慧;前者总是汲汲于追求,后者叹息兮求索。
冯小刚身上的矛盾太多,大家对其人品与作品评价也都趋向两个极端,这一切的根由或许能从其矛盾的性格中找到答案。豆友五色全味在其影评《抱歉,我无法赞美〈芳华〉》中对冯小刚的性格进行了分析,已无我置喙的空间了,详情大家可前去一观。以下引该文的一句话。
时常都感到冯小刚的诚惶诚恐与自相矛盾。就像他经常语出惊人,但又常常很快认怂,内里其实异常谨小慎微,胆怯又不安。”
最后进行总结,冯小刚的成功与局限无不透露出其所处时代的特征,重“感性”而轻“理性”,重“利”而轻“义”,国家与经济一路高歌猛进,留下了一群胆怯而又不安的个人。
《只有芸知道》观后感5
20xx年12月下旬,我的家乡已经进入寒冬,外面虽然很冷,但是坐在电影院里观看电影《只有芸知道》,让我感到愉悦和温暖。
温暖之一,这是一部描写爱情的故事,多年前,一对到新西兰打拼的青年人在房东家里不期而遇,他们共同的境遇共同的爱好相互深深吸引走在一起,虽然情节没有大起大落,但日子却温馨无比,尽管生活艰辛,但他们过着相濡以沫的生活。十几年过去了,人到中年女主罗芸因病去世,男主隋东风才发现了她的几个秘密,他孤身一人决定去完成她的愿望。比如说去大海看鲸鱼,比如说回到自己的家乡北京,比如说和心爱的狗布鲁葬在一起。这种爱情对每一个人来说都是弥足珍贵的,可是生活的快节奏生活的压力,有多少人又能慢慢享受这种爱情生活呢?就像影片刚开始用的木心的诗:从前的日色变得慢,车,马,邮件都慢,一生只够爱一个人。
温暖之二,电影的画面唯美给我带来意想不到的视觉冲击,我是一个喜欢旅游的人,旅游中那些环境给我带来的视觉和唯美令我非常惊喜。影片中的画面儿唯美让我感到非常享受。比如说这对小夫妻在新西兰开办中国餐馆的时候,他们住在一个小镇上的,房子周围都是绿色的草地,他们住在山坡上一个有历史的老房子里。有一个镜头是在夜晚,小夫妻俩用手电走在草地旁边曲曲弯弯的小路上,山坡上的家盛满橘色的灯光,他们手中的手电形成一个小小的光柱。在我眼里,这哪是人世间的生活,仿佛就是古老的童话。
为了完成妻子的愿望,丈夫带着妻子的骨灰乘船到海上去看鲸鱼,船行驶在茫茫的大海上,正在他们急切盼望的时候,鲸鱼突然出现了,一条两条好几条,它们庞大身体画着弧线,喷着奇妙无比的水柱。我一直想不出是怎样拍出来的,这种唯美的画面让我太震撼了。
温暖之三,诗意般的对话影射出生活哲理,比如说在夫妻俩房子附近草地上有一棵又雄壮又安静的大树,罗芸问,周围没有树,只有这一棵树而且又长的那么大,隋东风说,因为他想活啊,因为他太想活了。
听了这段对白我就特别感动,有强烈愿望有不怕困难的勇气,无论是动物植物或者说是人才能活出漂亮的自己坚韧的自己优雅的自己,记得我们在海南热带雨林亚诺达游玩儿的时候,有一棵长在山坡上的树,当树根吸收不到水分的时候,大树改变了自己的身姿改变自己的结构,从树干的中部长出了许多根,根扎在小河的潺潺溪流中,这棵树活成了独一无二的自己。我为什么对这棵大树如此崇拜呢?是它的坚韧吗?是它的勇气吗?是他的独特吗?但有一个问题是可以肯定的,这棵树一定有自己美妙的梦想,而且在实现梦想的道路上一定是勇往直前坚韧不拔,就像电影上那棵树一样,拥有梦想才能美梦成真,无论是人还是树。
看鲸鱼是需要运气的,船在茫茫的大海上行驶,隋东风把他和妻子罗芸的故事讲给老船长听,老船长脸上没有多少表情,但心里一定领悟到了什么。当受到命运之神惠顾遇到鲸鱼的时候,当隋东风把妻子骨灰撒进大海的时候,老船长给在家里老伴儿打电话,他满怀深情地说:我爱你。老伴儿听了很惊讶的说:你说什么?是你得绝症了,还是有了小三儿了?
这段对白看似平常但是太精彩了,许多人当拥有幸福的时候不知道珍惜,当失去幸福的时候再追悔莫及。看完这个电影我还有一个深深的感悟,罗云从小有心脏病,她明白自己不知道什么时候离开这个世界,所以她有许多梦想,比如去海里看鲸鱼。但因为种种原因没有及时完成这些梦想。如果罗云坚持完成自己的梦想呢?实际上好多梦想坚持一下是可以实现的。比如说她想看看外面的世界,但是丈夫说就着我还有力气多干几年多挣几年钱。于是到大海看鲸鱼这个梦想只能丈夫帮她完成了。让别人帮助完成梦想是一首爱情的吟唱,但和自己努力完成梦想完全是两个概念。
所以我时时告诫自己,幸福的生活不能等,有梦想就尽情实现吧,有激情就尽情绽放吧,在这个过程中没有什么能阻挡你,能阻挡你的就是自己。
人生的岁月像条河,岁月的长河汇成歌,这些歌当然包括读好书,听好戏,欣赏优美的歌曲,还有一个就是看自己喜欢的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