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迫性神经症(有些强迫行为常常遇到)
李先生,他的父亲是一个酒鬼,母亲又是操劳过度,情绪紊乱,在他的成长经历中充满了混乱,房屋破旧,院子杂草重生,厨房一片狼藉,他为父母的无能羞愧不已,希望自己今后成为一个条理分明,效率高,勤思考的人。后来,他就成了一位税务顾问,夜以继日地工作,但总担心自己终究有一天名不副实,沦为和父母一样无能的人。(该来访者源自教学个案)
个体心理主要受理性思维和行动所支配,而与非理性发散性思维特征(如情绪,猜测,直觉想象,娱乐,白日梦,艺术创造等)明显不对等,具有理由推测该个体具有 强迫性人格 。许多功勋卓著和受人尊崇的人都可能属于这一类型。
强迫行为,对于我们并不陌生。明明已经吃饱,却还不停的要吃着美食;本应埋头复习,却先跑去打扫屋子;即使明知,批评对方只会树敌,但仍义正言辞;或是明知赌博就是冒险,却不断向老虎机投喂硬币……不管何种强迫形式,都是显而易见的行为和思维差异。强迫性行为可能有害,也可能有益。 判断是否属于强迫行为,并不在于结果的好坏,而在于行为的内在驱动力。
强迫障碍,也被称为强迫性神经毕辩症。他们的反复思考和重复行为是自我不协调的,令患者备受煎熬。我们定义其病态的依据是基于其主观体验,强迫者受到某种驱使,明知不必甚至有害无益,也会一遍又一遍的重复这些行为。
弗洛伊德认为,强迫的个体在婴幼儿期天生具有高度的敏感性。
首先,弗洛伊德注意到强迫性人格的经典行为,如入厕,训练的过程有关,这些特点包括清扫,顾子,守时,克制等。
第二,他发现强迫性患者的语言,梦境,记忆和幻想都有刚逾期的象征意义。
第三,他治疗过的强迫者,大多经受过父母过早或过严的大小便训练,或父母在这方面干涉过多。
强迫症的基本情感冲突是愤怒(由于被控制而导致的强烈愤怒)和恐惧(被谴责和被惩罚的恐惧)。 对于心理咨询师而言,感触最深的是他们那些不同体系难以言说,欲罢不能却又被合理化或道德化的情感。
除了表达愤怒,表示羞耻也是强迫症掩盖情绪特点的一个例外现象,他们对自己抱有很高的期待,并投射于心理咨询师。因此他们认为自己难以达到治疗师的想法和行为标准时,就会感到尴尬。
强迫者的防御机制和适应过程
思维强迫者的惯用防御机制是情感隔离,而行为强迫者的主要防御机制是抵消。
强迫性动作经常具有抵消潜意识罪恶感的意义。
强迫行为同样也反映出潜意识的全能控制幻想。弗洛伊德认为强迫者的锱铢必较,事无巨细,克勤克俭,都是对自己内心的不负责任,放纵叛逆愿望的反向形成。因此,我们可以从一个人过分认真的中看出一些端倪,其实他们在用这种方式表达挣扎和反抗强迫者的关系模式。
内在父母的形象,永远对他们的行为和思想有着严格的要求。
从客体关系的角度来看,强迫者最关键的问题在于原生家庭对控制的处理。在传统的在家庭传统强迫氛围中,家长常会用道德化的方式和催人内疚的语调来表达要求。
比如:
你没有按时喂狗,这样不负责任真是令我失望了;
像你这么大的女孩,应该更乖才对啊;
如果别人也那么对你,你会怎么样?
道德化成为了一种标准,父母以与人为善来粉饰自己的行为:我并不想责怪你,还不都是为你好。
当代家庭尽管仍强调控制,并因此导致孩子形成强迫特征。但他们主要强调羞耻,而较少引发内疚。根据精神分析学家的观察,与过度控制道德化截然相反的家庭氛围也容易产生强迫人格。例如,个体感到自己的家庭生活缺乏质量,缺乏呵护,为了促进自己成长,他们必须根据想象,亲自制定理想化的行为标准。而制定理想化的行为标准比较抽象,也缺乏实际成人的示范。因此这类标准常常显得极为严苛,缺乏感情。例如我们文章开头提到的那位来访者。
他们通答手过迎合这样的要求来维持自尊。清数嫌 强迫者有拖延的习惯,他们会竭尽全力的追求极致。这类来访者因害怕错误决定而迟疑不决。而行为强迫者却行动迅速,甚至是草率行事。思维强迫者通过穷思竭虑来支持自尊,而行为强迫者则以草率行动来维持自尊。
强迫者还有一个明显的特点,即常常因小失大。他们尽量将注意投注于特定的细枝末节上,就像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对强迫的心理咨询注意事项
首要原则是持之以恒的保持友好态度。心理咨询师对他们易于感到羞耻,应抱以理解对他们的努力,隔离,抵消和刻板行为,做到不加批判,不予催促也不予批评。与此同时,心理咨询师还需要与来访者保持接纳的关系,避免变成来访者。早年吹毛求疵控制欲的父母,控制欲强的父母。
第二个关键,需要避免理智化。如果忽视情感释放而强调理智层面的解释,效果将适得其反。第三个要素,是要帮助强迫者有效的表达对治疗和治疗师的愤怒与批评。心理咨询师不仅需要帮助来访者觉察和表达情感,而且还要鼓励他们体验和享受情感。
同时,心理咨询师的幽默感也能部分减轻,压在来访者身上的内疚感和自我谴责。
不过,咨询师的持续表达真挚情感,并使来访者体验到:自己没有受到批判,也没有被强行控制,才是最终真正推进心理咨询进展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