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交流的意义
1个回答
展开全部
“对于叶文洁来说,接受杨卫宁的爱情主要是出于一种报恩的心理。在那最危难的时刻,如果不是他将自己带进这个与世隔绝的避风港,她可能早已不在人世了。杨卫宁很有才华、风度和修养俱佳,不是一个让她讨厌的人,但她自己已心如死灰,很难再燃起爱情的火焰了。
对人类本质的思考,使叶文洁陷入了深重的精神危机。她首先面临的,是一种奉献目标的缺失。她曾是一个理想主义者,需要将自己的才华贡献给一个伟大的目标。现在却发现,自己以前做的一切全无意义,以后也不可能有什么有意义的追求。这种心态发展下去,她渐渐觉得这个世界是那样的陌生。她不属于这里,这种精神上的流浪感残酷地折磨着她。在组成家庭后,她的心灵反而无家可归了。”
--刘慈欣《三体》
叶文洁是三体里面我最欣赏的一位女性,可能是因为太过相似吧,我也同样是一个理想主义者,在对于人类本质上的思考,我们都曾遭遇过同样的境况,当我意识到人类本质上的虚伪懦弱以及虚荣等等劣根性之后,我的内心也是十分痛苦的,以前的我总有种理想化的倾向,认为人生来就应该是美好的存在,就像三字经说的“人之初,性本善”那样,谁能想到一个当初在父母怀里啼哭白嫩可爱的小孩最后会成长为一个手提屠刀的罪犯呢,谁能想到一个牙牙学语,一笑起来就让人感觉到仿佛小天使的小孩子日后会成长为一个自私自利,冷酷薄情的人呢。对于这一切的认识令我惶恐,悲观甚至沮丧,我无法接受人阴暗和负面的那一部分,这让我的世界观人生观有点崩塌,精神上始终处于一种漂泊不定和流浪的感觉,甚至还有点轻微抑郁,不过很快我就调整过来了,这并非是因为我自身的恢复力惊人,一个人的精神信念崩塌的时候是很难重建的,因为我遇上了一位心灵导师。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和他的精神交流治愈了我,他给予了我支持,甚至帮助我重建世界观人生观,我才得以从这种流浪感和危机感中解脱出来,我才没有走向堕落或者是自毁的道路。精神交流的意义就在于此,也许有人会说他自己不是理想主义者,不会出现这种状况,然而并非只有理想主义者有精神这种东西,任何一个人都有支撑自己活着的精神世界或者是信念,没有任何人可以在自己的精神世界崩塌之后还能像个人一样活着,一个人的思想和精神崩塌了,只会变成一具行尸走肉。而卢梭说过,人是会思考的芦苇,换句话说,其实每个人都多多少少有点理想主义,希望事情按照自己期望的发展方向走,比如希望自己爱的人也爱自己,希望明年的薪资可以翻一倍,更夸张一点的是,希望自己哪一天就中了彩票发家致富,其实能有这些期待,证明一个人是实实在在地活着,而并非一具行尸走肉。而那些精神信念崩塌的人也多半很难让人感受到活气,他们的眼神呆滞又浑浊,动作迟缓又僵硬,精神如果已经死去,只剩下肉体的存在,人可能已经不再是人了吧,像一具行尸走肉一样地活着,还不如让这肉体腐烂在泥土里滋润更加鲜艳的花朵和茂盛的森林来的有趣和有意义。
和一个友人的讨论中,她说“思维的自由或许就是终极的自由”,我深以为然,我忘记是哪个作家写过,不如舍了这肉体只留下精神和意识,那才是属于人类的真正的自由,是啊,正是肉体让人拥有各种各样的欲望,为了这些欲望不择手段,而舍弃肉体便等于舍弃欲望,怪不得任何一种宗教都会描写人变成神之后会舍弃肉体,肉体便是欲望的意象,舍弃肉体才能让人获得精神上的安宁和归属感,等于让人拥有神性。
可惜的是我们还要让精神依托在这让人欲念丛生的肉体里面活过百年,死亡其实并不让我觉得惧怕,我更惧怕的是精神和意识的湮灭,或许见识过欲念更能意识到精神世界的纯净,然而这并不是让我们被欲望控制而忽视精神世界的借口,我遇见过各种各样的人,即便他们的欲望被满足也不能获得快乐,或者说只会有一种短暂的快乐,激素不能让人获得永久的快乐,所以何不去学着思考,学着沉下心来,学会克服自己躁动的心,也许刚开始会有点不舒服,当你适应了之后,当你发现这个世界是如此精彩并且从中获得乐趣的时候,当你从思考中发现自己的真实需求之后,当你迷恋上思维和知识带来的快乐的时候,那么你一定不会像如今一样空虚寂寞,去寻找吧,寻找属于你精神的宁静之地。
对人类本质的思考,使叶文洁陷入了深重的精神危机。她首先面临的,是一种奉献目标的缺失。她曾是一个理想主义者,需要将自己的才华贡献给一个伟大的目标。现在却发现,自己以前做的一切全无意义,以后也不可能有什么有意义的追求。这种心态发展下去,她渐渐觉得这个世界是那样的陌生。她不属于这里,这种精神上的流浪感残酷地折磨着她。在组成家庭后,她的心灵反而无家可归了。”
--刘慈欣《三体》
叶文洁是三体里面我最欣赏的一位女性,可能是因为太过相似吧,我也同样是一个理想主义者,在对于人类本质上的思考,我们都曾遭遇过同样的境况,当我意识到人类本质上的虚伪懦弱以及虚荣等等劣根性之后,我的内心也是十分痛苦的,以前的我总有种理想化的倾向,认为人生来就应该是美好的存在,就像三字经说的“人之初,性本善”那样,谁能想到一个当初在父母怀里啼哭白嫩可爱的小孩最后会成长为一个手提屠刀的罪犯呢,谁能想到一个牙牙学语,一笑起来就让人感觉到仿佛小天使的小孩子日后会成长为一个自私自利,冷酷薄情的人呢。对于这一切的认识令我惶恐,悲观甚至沮丧,我无法接受人阴暗和负面的那一部分,这让我的世界观人生观有点崩塌,精神上始终处于一种漂泊不定和流浪的感觉,甚至还有点轻微抑郁,不过很快我就调整过来了,这并非是因为我自身的恢复力惊人,一个人的精神信念崩塌的时候是很难重建的,因为我遇上了一位心灵导师。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和他的精神交流治愈了我,他给予了我支持,甚至帮助我重建世界观人生观,我才得以从这种流浪感和危机感中解脱出来,我才没有走向堕落或者是自毁的道路。精神交流的意义就在于此,也许有人会说他自己不是理想主义者,不会出现这种状况,然而并非只有理想主义者有精神这种东西,任何一个人都有支撑自己活着的精神世界或者是信念,没有任何人可以在自己的精神世界崩塌之后还能像个人一样活着,一个人的思想和精神崩塌了,只会变成一具行尸走肉。而卢梭说过,人是会思考的芦苇,换句话说,其实每个人都多多少少有点理想主义,希望事情按照自己期望的发展方向走,比如希望自己爱的人也爱自己,希望明年的薪资可以翻一倍,更夸张一点的是,希望自己哪一天就中了彩票发家致富,其实能有这些期待,证明一个人是实实在在地活着,而并非一具行尸走肉。而那些精神信念崩塌的人也多半很难让人感受到活气,他们的眼神呆滞又浑浊,动作迟缓又僵硬,精神如果已经死去,只剩下肉体的存在,人可能已经不再是人了吧,像一具行尸走肉一样地活着,还不如让这肉体腐烂在泥土里滋润更加鲜艳的花朵和茂盛的森林来的有趣和有意义。
和一个友人的讨论中,她说“思维的自由或许就是终极的自由”,我深以为然,我忘记是哪个作家写过,不如舍了这肉体只留下精神和意识,那才是属于人类的真正的自由,是啊,正是肉体让人拥有各种各样的欲望,为了这些欲望不择手段,而舍弃肉体便等于舍弃欲望,怪不得任何一种宗教都会描写人变成神之后会舍弃肉体,肉体便是欲望的意象,舍弃肉体才能让人获得精神上的安宁和归属感,等于让人拥有神性。
可惜的是我们还要让精神依托在这让人欲念丛生的肉体里面活过百年,死亡其实并不让我觉得惧怕,我更惧怕的是精神和意识的湮灭,或许见识过欲念更能意识到精神世界的纯净,然而这并不是让我们被欲望控制而忽视精神世界的借口,我遇见过各种各样的人,即便他们的欲望被满足也不能获得快乐,或者说只会有一种短暂的快乐,激素不能让人获得永久的快乐,所以何不去学着思考,学着沉下心来,学会克服自己躁动的心,也许刚开始会有点不舒服,当你适应了之后,当你发现这个世界是如此精彩并且从中获得乐趣的时候,当你从思考中发现自己的真实需求之后,当你迷恋上思维和知识带来的快乐的时候,那么你一定不会像如今一样空虚寂寞,去寻找吧,寻找属于你精神的宁静之地。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