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曾国藩学为人处世
1个回答
展开全部
身居高位权利和金钱炙手可热。然而从古到今不知有多少人以身试法结果丢了自家性命。
《策经》是曾国藩晚年的精心之作,以其一生为原点,以权为谋略,辐射人生的一部大书。
现将书中内容整理如下:
曾国藩说,身居高位的规律,大约有三端,一是不参与,就像跟自己没有丝毫的交涉;二是不善终,古人所说的“一天比一天谨慎,唯恐高位不长久”,身居高位、行走危险之地,而能善终的人太少了。三是不胜任。古人所说“惊心啊,就像以腐朽的缰绳驾驭着六匹烈马,万分危俱,就好像要坠落在深渊里。唯恐自己不能胜任。
曾国蕃劝诫曾国荃:身居高位,不可骄傲。但曾国荃总是听不进去,曾国藩不得不要给他写一封信:“你对我的劝诫,总是不肯虚心体验,动则辩论一番,这最不可取。我们身居高位,万众瞩目,不可不慎。大凡总督巡抚总以为自己是对的,别人是错的,自满自足。君子有过人之处,只要虚心而已。不但我的话,你要平心寻思,而且外面所有的逆耳之言,你都应该平心考察一番。所以古人认为,居上位不骄极难。”
曾国蕃,在今人眼中,似乎是个手执羽扇、不苟言笑、木讷的君子形象。事实上,这代表他成熟时期的性格。早年的曾国藩多言健谈,爱出风头,喜于交往。
一次,窦兰泉来切磋,曾国藩并未理解好友的意思,便“词气虚吐,与人谈理”本是一件增一学业的事,却适得其反,两人不欢而散。当天他的日记中说:
曾国藩《杂著》中有《居业》一条,说打江山创事业都要有基础。他说“古时候英雄的事迹必有基础,如汉高祖刘邦在关内,光武帝在河内,魏在许州,唐在晋阳,都是先占有根据地,然后进可以战,退可以守。”
他具体解释为:“就像居室那样宏大,那么它占的宅地就广阔,能够庇护的人就多。《易》说:'宽以待人'说的就是宏大。”
规模要宏大,就需要放权,让别人自主发展。但是,什么时候让手下去另谋发展,却大有讲究。
在这个问题上,曾国藩的做法是:格局小时,坚决维护手下队伍的团结统一。这时,自立门户无异于分裂队伍,瓦解自己。但是,当队伍发展到一定的规模,是自立于世的时候,一定要让手下另谋发展。
曾国藩说:人只要稍微有些才能,就想要表现出来,以显示与别人的不同。争强好胜的会这样,追逐名誉的人更是这样。同当士兵,就想着挺出于同列;同当小军校,就想着在军校中出人头地;同是将军,就想着比别的将军高一头;同是主帅,也认想着要比别的主帅高明。尽管才能有大小浅深的差别,但他们共有的一点是不知足、不安本分。能打破这种世俗的风气,就能和他谈论用兵之道了。
曾国藩认为:“”大抵拣选将才,必求智略深远之人。”他力求从书生中选拔人才,借助他们知书达理,努力克服绿营将领缺乏韬略的弊病。
曾国藩律己极严,从他不乏谦词的反省中,可以感受到他遵循孔圣人克己之训。他是一个善于从古代先哲那里吸收智慧的人,也是一个善于把书本知识与人生实际联系起来的思考者。
曾国藩主张“敬”。做人之道,圣人千言万语,大抵不外敬怒二字。敬,就是恭谨。无论是对多数人还是对少数人,对地位高的人还是地位低的人,都不敢怠慢,这就是泰而不骄;衣冠整齐,态度严肃,令人望而生畏,这就是威而不猛。
曾国藩由理学经世到倡办洋务,这也是他高于同时代其他理学大家之处。
他指出:向古代学习,应多看书籍;向现在学习,则要多找榜样;向有经历的人求教,知道其中的甘苦;向旁观的人请教,就会明白其中的教训经验。这种“多觅榜样”“知其效验”的务实精神,正是曾国藩由理学家到洋务派的思想基础。
《策经》是曾国藩晚年的精心之作,以其一生为原点,以权为谋略,辐射人生的一部大书。
现将书中内容整理如下:
曾国藩说,身居高位的规律,大约有三端,一是不参与,就像跟自己没有丝毫的交涉;二是不善终,古人所说的“一天比一天谨慎,唯恐高位不长久”,身居高位、行走危险之地,而能善终的人太少了。三是不胜任。古人所说“惊心啊,就像以腐朽的缰绳驾驭着六匹烈马,万分危俱,就好像要坠落在深渊里。唯恐自己不能胜任。
曾国蕃劝诫曾国荃:身居高位,不可骄傲。但曾国荃总是听不进去,曾国藩不得不要给他写一封信:“你对我的劝诫,总是不肯虚心体验,动则辩论一番,这最不可取。我们身居高位,万众瞩目,不可不慎。大凡总督巡抚总以为自己是对的,别人是错的,自满自足。君子有过人之处,只要虚心而已。不但我的话,你要平心寻思,而且外面所有的逆耳之言,你都应该平心考察一番。所以古人认为,居上位不骄极难。”
曾国蕃,在今人眼中,似乎是个手执羽扇、不苟言笑、木讷的君子形象。事实上,这代表他成熟时期的性格。早年的曾国藩多言健谈,爱出风头,喜于交往。
一次,窦兰泉来切磋,曾国藩并未理解好友的意思,便“词气虚吐,与人谈理”本是一件增一学业的事,却适得其反,两人不欢而散。当天他的日记中说:
曾国藩《杂著》中有《居业》一条,说打江山创事业都要有基础。他说“古时候英雄的事迹必有基础,如汉高祖刘邦在关内,光武帝在河内,魏在许州,唐在晋阳,都是先占有根据地,然后进可以战,退可以守。”
他具体解释为:“就像居室那样宏大,那么它占的宅地就广阔,能够庇护的人就多。《易》说:'宽以待人'说的就是宏大。”
规模要宏大,就需要放权,让别人自主发展。但是,什么时候让手下去另谋发展,却大有讲究。
在这个问题上,曾国藩的做法是:格局小时,坚决维护手下队伍的团结统一。这时,自立门户无异于分裂队伍,瓦解自己。但是,当队伍发展到一定的规模,是自立于世的时候,一定要让手下另谋发展。
曾国藩说:人只要稍微有些才能,就想要表现出来,以显示与别人的不同。争强好胜的会这样,追逐名誉的人更是这样。同当士兵,就想着挺出于同列;同当小军校,就想着在军校中出人头地;同是将军,就想着比别的将军高一头;同是主帅,也认想着要比别的主帅高明。尽管才能有大小浅深的差别,但他们共有的一点是不知足、不安本分。能打破这种世俗的风气,就能和他谈论用兵之道了。
曾国藩认为:“”大抵拣选将才,必求智略深远之人。”他力求从书生中选拔人才,借助他们知书达理,努力克服绿营将领缺乏韬略的弊病。
曾国藩律己极严,从他不乏谦词的反省中,可以感受到他遵循孔圣人克己之训。他是一个善于从古代先哲那里吸收智慧的人,也是一个善于把书本知识与人生实际联系起来的思考者。
曾国藩主张“敬”。做人之道,圣人千言万语,大抵不外敬怒二字。敬,就是恭谨。无论是对多数人还是对少数人,对地位高的人还是地位低的人,都不敢怠慢,这就是泰而不骄;衣冠整齐,态度严肃,令人望而生畏,这就是威而不猛。
曾国藩由理学经世到倡办洋务,这也是他高于同时代其他理学大家之处。
他指出:向古代学习,应多看书籍;向现在学习,则要多找榜样;向有经历的人求教,知道其中的甘苦;向旁观的人请教,就会明白其中的教训经验。这种“多觅榜样”“知其效验”的务实精神,正是曾国藩由理学家到洋务派的思想基础。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