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黛玉进贾府人物形象分析
林黛玉进贾府人物形象分析 篇1
《林黛玉进贾府》是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三的一篇节选课文,它让我们对《红楼梦》中的几位重要人物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王熙凤泼辣、狡黠,精明干练又光彩照人;林黛玉柔弱、敏感,处事谨慎又神采怜人;贾宝玉率真、多情,随意洒脱又处处惊人;文中对王熙凤的形象塑造重在服饰的渲染,对林黛玉则重其心理与神态的刻画,而对于贾宝玉可谓是出神入化,曲尽其妙。描其服饰,绘其神态;述其狂语,叙其行动;褒其怪异,赞其张狂。让读者在贾府众多面目中不得不对他多一眼关注,多一份思考,也多一份欣赏。
贾宝玉无疑是这一节选部分的中心人物。对初到贾府的黛玉来说,这位未曾谋面的表哥早已熟知于心,她常听生前的母亲说这位表哥憨玩异常,极恶读书,又常在内帏厮混。当她去拜见二舅舅时,与王夫人有几处对话。王夫人对她的嘱咐中,其他姐妹仅寥寥数语:“你三个姊妹倒都极好,以后一处念书认字学针线,或是偶一顽笑,都有尽让的。”而对宝玉,这个让他疼爱(因为是她的儿子)又头疼的宝贝疙瘩却让她始终挂在嘴边,一言其“孽根祸胎”,再称其“混世魔王”,又进而数落其异常行为:“你不知道原故:他与别人不同,自幼因老太太疼爱,原系同姊妹们一处娇养惯了的。若姊妹们有日不理他,他倒还安静些,纵然他没趣,不过出了二门,背地里拿着两个小幺儿出气,咕唧一会子就完了。若这一日姊妹们和他多说一句话,他心里一乐,便生出多少事来。所以嘱咐你别睬他。他嘴里一时甜言蜜语,一时有天无日,一时又疯疯傻傻,只休言他。”可怜天下父母心,如此一个玩世不恭的儿子却成为她与黛玉交谈的中心,就连贾府的家长或权威人物贾政也不过聊聊一语而过,可见其特殊地位。
文中对贾宝玉的出场描写也极为详尽:“头上戴着束发嵌宝紫金冠,齐眉勒着二龙抢珠金抹额;穿一件二色金百蝶穿花大红箭袖,束着五彩丝攒花结长穗宫绦,外罩石青起花八团倭缎排穗褂;登着青缎粉底小朝靴。”其中“宝”“珠”“玉”“金”等显示富贵气象的词语在这一段服饰描写中多次重复出现,既而再次出现依然不惜笔墨:头戴“大珠”“金八宝坠角”,身上佩戴项圈、宝玉、寄名锁、护身符等。他集所有的富贵品、吉祥物于一身,生怕遭一点损害,遇到一点闪失。这样的穿戴,这样的装扮恐怕唯有宝玉一人享得,贾府再无第二人能有这般富贵、舒适、优厚的生活待遇。
按常理来说,贾宝玉是最幸福最富有的一个公子了。他该珍惜这一切,他也该为巩固这一切的拥有而无条件地顺从服从祖母、父母的安排与教育,按照他们的意识成长,按照他们的意识发展。即便不做一个通读经书的儒学至才,也该成为一个薛蟠式的纨绔子弟。但他从没有把自己不同常人的华贵身份放在眼里,放在心上。大家都在走“学而优则仕”的仕宦道路,他不但不肯随潮流,还要说人家走“正途”是“沽名钓誉之徒”、“国-贼禄鬼之流”。他身上穿戴的是封建地主阶级制度下得来的财物,心里却想着与众女儿一样平等。在“男尊女卑”社会道德观念里,他却要说:“女儿是水做的骨肉,男子是泥做的骨肉,我见了女儿便清爽,见了男子便觉浊臭逼人!”
林黛玉鄙视世俗权贵是因为她悲戚的家境与寄人篱下的处境,而宝玉这样一个养尊处优的膏粱子弟,在不合任何常情下走上叛逆的道路,在不可能下产生了可能,不,是产生了奇迹,焕发了异彩!他背负着求学仕进、显赫门第的使命,却走着与儒学之道相背离的叛逆之路。《西江月》二词就是作者对宝玉又一次有意的刻画:
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行为偏僻性乖张,那管世人诽谤!
富贵不知乐业,贫穷难耐凄凉。可怜辜负好韶光,于国于家无望。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肖无双。寄言纨裤与膏粱:莫效此儿形状!
“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行为偏僻性乖张”,是宝玉的真实写照。选文中,正说得好好的,听说黛玉没有像自己挂的那块玉,便“登时发起痴病来,摘下那玉”,“狠命摔去”,还大骂“我也不要这劳什子”。在《红楼梦》其后的章回里,他也是看见植物就伤感,看见动物就动情,看见水中的鱼便和鱼说话,看见天上的燕子便和燕子说话。如此至性至情的一个可爱之人,倒成了那些恪守封建传统思想之人眼中的怪人、狂人,作者寓褒于贬的手法的运用又何尝不是对宝玉真性情的极力称赞!
“出淤泥而不染,浊青莲而不妖”,这在宝玉身上无一处不显。他是贾府中最为光彩照人的一个人物。他的夺目不在其华贵的服饰,而是其内在的人性光辉。
林黛玉进贾府人物形象分析 篇2
《林黛玉进贾府》选自《红楼梦》第三回。作者曹雪芹出身于十分显赫的贵族世家,后因政变而家道中落,曹雪芹的一生恰恰经历了这个衰落的过程,从侯服玉食的贵公子,落魄成为贫苦的寒士。这种天堂地狱的变化,使曹雪芹对当时社会的黑暗怀有不满与批判的态度,从而创作了举世之作《红楼梦》。小说《红楼梦》中纯熟的叙事语言和人物语言,惟妙惟肖的环境描写及人物刻画都相当精彩,不仅是第三回《林黛玉进贾府》被选用为中国高中必选课文,而且整部小说的汉语运用也是最佳典范。《林黛玉进贾府》是介绍《红楼梦》整部小说的典型环境描写,通过描写林黛玉第一次踏进贾府时的情景,以黛玉的见闻第一次对贾府做了直接叙述,全书的序幕部分。作者通过黛玉之眼抛出了贾家的重要人物以及贾府气派的环境,同时也是主人公林黛玉与贾宝玉第一次见面的描写,可谓是《红楼梦》整部小说得以展开的精妙之笔。
作者以林黛玉进贾府大院的游踪为线索,让读者了解了《红楼梦》中人物活动的典型环境特征,同时也逐渐推出了贾府中几个主要的人物。在林黛玉与贾府双方见面的过程中,作者通过双方对彼此的观察巧妙地展现了小说中三个主要人物形象。对于这些主要人物的出场方式匠心独运,对于人物形象刻画的手法浓墨重彩,各有千秋,十分精彩。作者将每一个人物最本质的外形特征描写得淋漓尽致,并且同时体现了人物的内在精神。本文对《林黛玉进贾府》中的主要人物形象进行分析,以便对文中主要人物的性格有更深一层次的了解。
一、机变逢迎——王熙凤
作者采用了别具一格的手法来描写王熙凤的出场,并且对这一人物的肖像描写相当成功,是《林黛玉进贾府》一文中最精妙之处。曹雪芹对王熙凤的肖像描写采用了工笔式的重彩细绘,同时也是整部小说中最为精妙的一笔。
出场曹雪芹先写王熙凤的声音,以声音出场的方式独具匠心,爽朗的笑声体现了王熙凤直爽的性格。之后,作者借用黛玉的心理活动对凤姐进行描写,从黛玉观察到众人敛声屏气,恭敬严肃,想究竟来者是何人,这么没有礼貌?作者通过众人对王熙凤的反映来表现她的性格特征,使得王熙凤的形象更加突出,同时也体现了她因为受老祖宗的宠爱而有权力,在贾府拥有特殊的身份和地位。
肖像描写,作者运用了非常细腻的手法对王熙凤的肖像进行描写,不仅有服饰描写,而且更多地赋予了容貌的展现。王熙凤的头上戴有攒珠髻、挂珠钗以及赤金盘螭璎珞圈。在她的服饰上更是做足了文章,佩、袄、褂、裙,每一个细节的描写都相当细腻。通过细致的描写,刻画了王熙凤奢华的服饰穿戴,极力地引出了王熙凤对荣华富贵的追求,并对读者暗示出她的多欲而不知足。之后是对容貌的描写,王熙凤有着丹凤三角眼,柳叶吊梢眉,体态苗条,且透着风骚,粉色的脸庞,红色的嘴唇,虽然只是寥寥几笔,不仅将王熙凤描写得貌美如花,同时,通过“三角眼”“、吊梢眉”、“含威不露”以及“未启先笑”四个词语体现了她美丽下蕴藏着丑恶,笑容下透露出欺诈。
言谈举止,王熙凤见黛玉是一个重点的故事情节,作者通过这个情节生动地描绘了王熙凤的言谈举止和感情变化,反映了她狡黠、虚伪和机变逢迎,更让读者为之折服。王熙凤牵着黛玉的手,仔仔细细地端详黛玉后,说起了一翻恭维的话,表面上她非常用心,可实际上只是走走过场而已。她知道老祖宗最疼爱黛玉,因此不仅夸赞了黛玉,也暗夸了贾家的姐妹,还提到老祖宗每天心头口头地念叨着黛玉,由恭维而直接演变成对老祖宗的讨好。对黛玉的一翻“体贴”,实际上是她在炫耀自己的权力。当她提到黛玉的母亲去世时,料想到老祖宗与黛玉会伤心,所以便抢先以帕拭泪,最后见老祖宗露出笑颜而转悲为喜,完美地完成了情感的转变。王熙凤的精彩表演不仅讨好了林黛玉,也让老祖宗更加喜欢她。通过回王夫人的话中,作者进一步体现了王熙凤鉴貌辨色、机变逢迎、圆滑狡黠的特点,对她的刻画可以说是入木三分。
二 多情可亲——贾宝玉
曹雪芹对贾宝玉的描写,也是采用了工笔式重彩细绘的手法,与王熙凤的描写手法相同,但有其独到之处。作者通过黛玉的观察给予贾宝玉着意渲染的`描写,十分的精彩,生动地呈现了贾宝玉的人物形象。
侧面描写,作者对贾宝玉的出场前进行侧面的烘托,通过王夫人与黛玉的谈话予以体现。王夫人将贾宝玉说成是不孝之子“孽根祸胎”、“混世魔王”,又描写了在黛玉母亲的眼中,贾宝玉顽固恶劣,专做坏事,又憎恨读书。通过描写林黛玉对贾宝玉的了解,作者为读者设置了一个悬念:贾宝玉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物?不禁会产生联想。宝玉从外面回来,黛玉和众姐妹一起与老祖宗谈论读书,“一语未了,只听外面一阵脚步响,丫鬟进来笑道:宝玉来了!’”宝玉的出场方式与王熙凤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作者通过丫鬟的随性活泼,暗示了贾宝玉与下人之间的相处非常友好,是一个十分和善之人,其中描写丫鬟的一个“笑”字就与王熙凤出场时的恭敬严肃形成了强烈对比,更加衬托了贾宝玉的古道热肠。此外,作者还通过《西江月》二词来对贾宝玉进行侧面烘托。这两首词看似是贬低,实质是赞扬,将赞扬寄寓于贬低之内,同时,全文两次对贾宝玉的侧面烘托都展露了宝玉的叛逆性格。
肖像描写,宝玉出场之后,作者依然是通过黛玉的观察,以服饰和容貌来描写贾宝玉的人物肖像。宝玉第一次出场时头饰有嵌宝紫冠、金抹额;服饰写到二色金百蝶穿花大红箭袖,五彩丝攒花结长穗宫绦以及八团倭缎排穗褂,在宝玉的项上金螭璎珞,又有一根五色丝绦,系着一块美玉。宝玉第二次出场已经换了冠带,由红丝结辫,银红撒花的半旧大袄,不过依然带着项圈、宝玉和寄名锁。对于宝玉的容貌也进行了两次细腻的描写,只是在第二次出场的时候更加显得白净貌美。宝玉的两次出场作者都给予了非常细致的描写,从“眉如墨画,面如桃瓣,目若秋波”可以看出宝玉非常清秀,而“虽怒时而若笑,即瞋视而有情”一词又赋予了宝玉英俊多情。在黛玉看来,宝玉不仅不是一个惫懒、懵懂之人,反而看起来非常的“眼熟”,洋溢着热情,同时也暗示着黛玉是宝玉的真正知音。言谈举止,作者对于宝玉的言行描写,有三处比较有代表性。当宝玉见到黛玉时,有一刻的发呆,说“这个妹妹我见过。”表达了他与黛玉同样有着似曾相识的感觉,这在其他人看来是胡言乱语,但这从《红楼梦》整部小说来看,却是前后呼应的,体现了曹雪芹的艺术匠心。宝玉通过与黛玉的谈话,得知黛玉“无字”,便送了黛玉“颦颦”两字作为表字。由此可见,宝玉轻易就了解到了黛玉的忧郁。还有就是当宝玉得知黛玉也没有“玉”时,大怒众姐妹都没有玉,偏他有这劳什子,便发起疯的将自己带着的“通灵宝玉”摔了出去。作者对于这段描写,不仅刻画出了宝玉的“痴”,也烘托出了黛玉的“美”。在这第一次摔玉之后,引出了后文一次又一次的波澜。“宝玉”象征着天命,而贾宝玉却将玉狠狠地摔了出去,正是他对天命反抗的体现,同时也反映出宝玉任达不拘的性格。
三、谨小慎微——林黛玉
林黛玉是故事展开的线索,在小说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不过作者对林黛玉形象的描写手法与王熙凤、贾宝玉完全不同。曹雪芹通过文中不同人物的眼光,以写意式重韵层绘的手法,非常有层次地刻画了林黛玉的人物形象,一层一层地揭开林黛玉的面纱。
不同人物看黛玉,在贾府众多人眼中,林黛玉虽然年龄不大,身体薄弱,行为举动和说话言论却雅人至深,有着外在的风度。在王熙凤眼中林黛玉是一个极为标致的人物;在宝玉的眼中,作者对黛玉采用了工笔描绘其神韵,体现了黛玉弱不胜衣,柔情似水的特征。黛玉有着“两弯似蹙非蹙笼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对于这部分的描写极其绝妙,时至今日当读者看到这几句话时便会自然而然联想出林黛玉的花容玉貌,娇柔妩媚。作者将林黛玉的神态风韵刻画得淋漓尽致,尤其是宝玉的一句“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可谓是十分具有穿透力。作者将黛玉的出场以如此的手法展现出来,是想到更加独特、深层地衬托出黛玉“步步留心,时时在意”的性格。并且这个“神仙似的妹妹”,不用对其进行刻意的装扮就能显露出她自然的风韵。如果描写黛玉的出场与王熙凤、贾宝玉相同就会使文章显得累赘,没有新鲜感。因此,对于林黛玉这一人物形象给予朦胧清晰相结合的刻画,可谓是精妙绝伦,更体现出曹雪芹的鬼斧神工。
言谈举止,作者通过多个段落描写了黛玉的内心活动与举止言谈。见老祖宗:与老祖宗相拥而泣之后,林黛玉补行了拜见之礼。见王熙凤:听到后院的笑声黛玉心想,“是谁这样的放诞无礼?”在见着了面之后依然“连忙起身接见”,老祖宗与黛玉说“只管叫她‘凤辣子’就是了”,可黛玉明白这只是玩笑话,可不能随便叫得,姐妹告诉之后忙陪笑见礼。通过对刑夫人留饭的婉言谢绝,表明了黛玉顾全大局的礼节,也说明她的行事谨慎。还有两次黛玉让座的描写,更是体现出她处处小心,十分仔细。黛玉回老祖宗读书问话时说道:“只才念了《四书》,姐妹都读什么书?”老祖宗说不过认得几个字罢了,当宝玉回来后问黛玉曾读何书时,黛玉却说不曾读,只认得个字。这表明黛玉已经意识到之前她的话有不谦之嫌,所以立刻留意改口,表明她的教养非同一般。作者无时无刻都在对黛玉的小心、在意进行细致的描写,不仅体现了黛玉小心谨慎的态度,也刻画出了她“寄人篱下”的心境。
四、群体描绘
作者通过泼墨式群体描绘对贾府众人进行描写。对于老祖宗(贾母)、邢夫人、王夫人、李纨进行实写,做了简单的介绍;贾政、贾赦没有出场,进行虚写;贾家三姐妹中,迎春肌肤微丰,探春顾盼神飞,惜春身量未足,还有一些对丫鬟、奶嬷嬷等,作者都是通过泼墨式的群体描绘,使读者对贾府中的人物有了一个总体的印象。
五、结语
在《林黛玉进贾府》中,曹雪芹在安排众多人物出场上运用了多种描绘方式,描写极为精彩,手法匠心独。曹雪芹典型地刻画了王熙凤、贾宝玉和林黛玉的人物形象,运用各具情态、独出机杼的手法,将人物形象刻画地淋漓尽致。他不仅描绘出了人物清晰的面容,而且还赋予了人物内在的灵魂,使整部小说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也使《红楼梦》成为一部永恒的经典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