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去爱
1个回答
展开全部
——作者黄玉玲
爱是什么?人本主义大师罗杰斯说,爱是深深的理解与看见。看见一个人,看见他的快乐,他的忧伤,他的渴望 ,他的愤怒,他的挫败,他的彷徨,他的恐惧,他的所有……这是对一个生命的深度理解。
我们每个人,都渴望爱,也渴望被爱;渴望看见,也渴望被看见。
攻击性是什么?攻击性是没有被看见的生命力。武志红老师把它称之为“黑色生命力”。这股生命力含有强大的力量,运用得好,便是创造力,相反,会变成破坏力。所有的攻击性都可以汇聚到一个点上,这个点就是:想要却不得。
课程的评论里,大家讲得最多的就是“我想要,却不行”。我想要朋友尊重我,他却忽视我;我想要我的孩子回家看看我们,可是他却只跟女朋友在一起,连个电话也不往家里打;我希望老公有空能够陪陪孩子,可他总是那么忙,还对我发火;我希望我的领导公平处事,他却一味偏袒。
于是,没有被看见的我们,很失望,很生气,很愤怒,心里一团团火各种乱窜,无数次举起恨的利剑,想要把那些让我们不爽的灭掉,只差没有付诸行动了。
恨因爱而不能,武志红老师这么说道。我第一次看到这句话,是多年前他正在给一个粉丝的书做签名,这不是写给我的话,但是我却感觉自己得到了礼物,仿佛那片黑色的森林有一丝光亮飘过。就像等了很久,终于有一个人理解了我的痛苦。那一瞬间,很美好。那一瞬间,我感觉到被看见,甚至,我感觉到被爱。
文字有这样强大的力量。我相信,很多勇敢的灵魂在文字里找到过慰籍,那些灵魂曾经在很深的地方遇见。
可以说,一个人攻击性的历史,就是一部丧失的历史。攻击性里面的破坏性有多强,丧失就有多大。一个人最大的丧失,就是失去爱。失去心爱的人,失去心爱的物件,失去爱的能力。既不能爱他人,也不能享受被爱。
这个感觉是很痛苦的。丧失,就像一个巨大的空洞,吞噬着一个人的心;同时也是一个巨大的障碍,阻止了人们去爱。
来给大家讲一个故事。
一个姑娘小时候被送到不同的亲戚家寄养。好几年之后才回到父母身边,那个时候她已经学会了看人眼色行事,很精准地读到大人的高兴与不高兴。甚至是很本能地配合父母的愿望,做一个特别乖巧懂事听话至极的孩子。这个女孩长大后,变得烦躁易怒,对他人总是充满敌意。她不知道怎样感受善意,感受爱,也不知道怎样爱他人,她最擅长做的就是迎合别人,一段时间后暴怒,然后毁掉一段关系。
当年被寄养的经历,在她的体验里,是被父母抛弃的噩梦。她无数次坐在门墩上,祈求来探望她的父亲带走她,可是直到她睡了一觉醒来,她还在门墩上坐着。她绝望地认为,是自己不够好,所以父母才把她放在亲戚家。她说不恨她的父母。因为,在她的记忆深处,她盼父母都盼不到,爱都还来不及,谈何去恨,又怎么舍得去恨呢?
恨,似乎意味着,我们内心一直想要保留的爱,消失了。就像这个姑娘说,我舍不得恨。我都没有享受多少温情,我还来不及被爱,我怎么舍得恨啊?
其实,不是不恨,是不敢恨。这个姑娘对于被寄养的体验,她的感觉是失去了父母的爱。这个丧失一直在折磨着她,她也一直让自己陷在自己不够好、没有价值的漩涡里,卑微与愤怒叠加在一起,让她近乎发狂,她一次次攻击周围的人,也一次次地攻击自己。
当她来到我的咨询室,她是同样的讨好,却充满着敌意。她认为我也是那个让她依恋,同时又会抛弃她的父母。她希望我理解她、看见她,同时很恐惧我离开她。
我们花了很长时间,反复确认,逐渐建立安全的关系。到我们的关系越来越结实的时候,她终于有信心可以表达恨的感觉了。那是一段很煎熬的时光,因为,恨并不容易。她开始能感觉到恨父母,以此开始,甚至恨了身边的所有人。最后发现,她最恨自己,恨自己无能为力。
恨,是对自己的攻击,也是对关系的攻击。恨,使得她不能去爱,不能享受爱。她必须经过这条隧道,就像一个暗夜骑士,必须为自己出征。
而我,是那个陪伴她的人,纵使我明白她所有的痛,也不能够代替她,我只能陪着她,累了,歇一歇,痛了,缓一缓,悲伤了,哭一哭。就这样一遍一遍,无数次地经历疼痛,无数次地擦干眼泪,往前走。慢慢地,她说:我觉得生活有一点希望了,我觉得看得见一点光亮了。我觉得没有那么想发脾气了,我觉得别人的笑变美了。我觉得,来见你,有点幸福了。
有很多朋友问,怎样面对丧失?
上面这个故事,就是在告诉你怎样面对。
你需要有安全的关系。这样悲伤才能够慢慢地流动起来,情绪慢慢释放。关系慢慢亲近,而这个关系承接得住你对他的攻击。无论你多想离开他,破坏他,他都在那里保护你。他还能够理解你,陪伴你,看得见你。
这样内心的防御才能够慢慢地卸下来,才能够有勇气去谈论那些过往。让那些经历里的情感得到一次次重新释放的机会。那些恨,才有可能慢慢地软化,慢慢地转变。而这就是爱不断地转化攻击性,转化恨的过程。
恨因爱而不能。攻击性因恨而生发,如果你有爱灌注进去,恨就会慢慢被消化掉。攻击性中的破坏性自然也跟着就消失了,随之而来的是创造性。我自己的孩子和我的来访者经常会让我感到惊喜,当他们被爱,那种创造力真是让人赞叹。
同时,关系的存在,构建了一个新的可能,给了一个新的视角,并不是所有的关系都像曾经经历的那样糟糕。
在一个人有力量之后,再回过头来看父母,就会更有空间,不只是看到父母抛弃了她,还看到父母在竭尽全力地过好生活,尽早地想把她接回去。也看到父母那种对生活的无能为力下的坚韧。那些漫天的恨从他们的身上划过,到了尽头,原来是:我那么深爱你。
我觉得找一个靠谱的心理咨询师只是面对丧失与哀悼的一个方式。我并不认为,这是唯一的方式,所以,我鼓励大家在生活里,多去展开你们的生命力,建立越来越丰富的关系。这些有价值的关系总是能够滋养到我们,让我们获得更多的力量,去面对那些惨淡的过去,以及艰难的当下。
这是一个临在的状态。敞开你的心,当下的每一分每一秒,都值得我们去触摸,去链接。我建议经常走神的朋友可以先做呼吸静心。很简单,用深深的腹式呼吸把自己带到当下的时刻。可以放一些舒缓的音乐,帮助自己放松,哪怕有一些念头飘过,也没有关系,只是试着不断地让自己存在这个当下。
当你让自己的身体放松了之后,更容易去和他人建立连接。
我印象最深的一次爱的感觉,是在一个周末的下午,我陪孩子们一起荡秋千。那一天,我心情极好,把手机收起来,就是尽情地跟她们在一起荡秋千,跟她们一起唱歌,参与他们的游戏。让自己沉浸在那个当下,就像每一次做咨询时一样的投入。在那个过程里,我感觉到周围树叶的轻摇,看到它们绿得发亮,身边有鸟儿偶尔飞过,抬起头,见到树叶缝隙里透过的阳光。秋千上,孩子们的嬉笑,幸福绵长。
那天下午,结束了玩耍,女儿跟我说:妈妈,我今天感觉到了爱。我记得那个下午回到家,一切都顺利极了,她们也不跟我哭闹,也不跟我顶撞,就像是玩得超级爽了,怎们弄都很舒服。这个时候,破坏性早就无影无踪了。
孩子心总是敞开的,他们什么都知道。我们是不是在当下,是不是跟他们的心在一起。他们凭感觉就明白。我能这样说吗?那天那个下午,同样非常滋养我。让我想起多年前跟儿时伙伴一起玩耍的时光,虽然没有父母在场,可是我们自己玩得那么尽兴。那同样是跟当下在一起的爱的感觉。
在我的舞动工作坊上,在大家很尽情地释放之后,我会邀请他们讲一个故事,或者画一幅画,每一幅画里都有一个故事。每个人的故事都非常具有创造力。唯有你去投入,你才知道深深地浸入当下的感觉是多么美妙,多么有感染力。
邀请你们都来尝试,先让自己身体放松,再美美地与自然连接,与当下连接。
我们很多人都是很恐惧亲密关系的,所以总是会在关系里保持距离。远一点的关系,的确是相对比较安全的。但是也让人非常孤独,有的时候甚至是非常空虚。
怎么办呢?因为恐惧,就不去链接了吗?不是的,大多数人是又渴望,又害怕的。那么,除了找一个人看见你,不断地在关系里修复那些伤口之外,我们还可以做的是,让自己变得再勇敢一些,带着恐惧,主动表达你的善意。
可以使用的语言表达方式是:描述一个相处的过程,共情对方的感觉,同时将自己的感受也一并描述出来。
再给大家讲一个我自己的小故事。几年前,我妈妈在我妹妹还没有找对象的时候,特别焦虑。但是我妹妹经常不跟她说这些事,她就找我,非要我介入这件事情。大家都能感觉到这种张力,我其实很不愿意靠近这个感觉,甚至有点恐惧她把这个压力放在我这里,同时也不愿意给妹妹压力。
于是我就跟我妈说:你跟我说的时候,我也感觉到挺着急的。我知道你是想帮她。但是,你想啊,咱们的目的是要帮助妹妹,这么一催,不但帮不了她,还可能会让她讨厌咱们。你说咱们不是干了一件吃力不讨好的事儿吗?她有她的节奏,咱们慢慢等着就好了。我一说这样帮不了妹妹,老太太立马就明白过来,这个方式不可行。后来再也没有拿这个事儿要求我了。
然我们回头看一看,我对跟她说的第一句话是:“你这么和我说我也挺焦虑的,我知道你是想帮她。”那么在这里呢,妈妈很焦虑这样的话就不要说了,因为她一定会说她不焦虑,她需要这样的防御。
我的经验是,保持自己的善意。相信对方是有一个值得尊重的愿望的。比如,我妈妈,她就是很想关心妹妹,也想让自己不要太焦虑了。看到这一点,对妈妈的烦,就消散了很多。那种想要逃离的感觉也没有那么难以忍受了。可是如果我跟妈妈发火,贬低她的愿望,甚至斥责她怎么是这样一个讨厌的人,其实我的内心并不会好受到哪里去。我可能会又恨又内疚。这个感觉并不会滋养我。也不会增加我爱的能力。
记住要表达自己的想法,让自己在这个关系里有一个存在的感觉。会让我们自己有力量。同时当我们带着爱做这些事情,也会让我们身边的人能够感觉到被爱,被滋养。而我们自己也会因这件事有一个妥善的回应和处理而更加舒服。
我对爱的理解,就是我心里想着你,念着你,支持你,满足你,尊重你,陪着你。
这是我们今天的课程,来一个总结。
1.所有的攻击性都可以汇聚到一个点:想要却不得。
2.学会去爱,要做的最重要的事情是面对惨淡的过去,哀悼曾经的丧失。
3.学会去爱,有一个很重要的技巧,即放松身体,安住在当下。
4.学会去爱,最后一条建议是带着恐惧与他人连接,主动表达你的善意。可以使用的方式是共情对方的感觉,同时将自己的感受也一并描述出来。
爱是什么?人本主义大师罗杰斯说,爱是深深的理解与看见。看见一个人,看见他的快乐,他的忧伤,他的渴望 ,他的愤怒,他的挫败,他的彷徨,他的恐惧,他的所有……这是对一个生命的深度理解。
我们每个人,都渴望爱,也渴望被爱;渴望看见,也渴望被看见。
攻击性是什么?攻击性是没有被看见的生命力。武志红老师把它称之为“黑色生命力”。这股生命力含有强大的力量,运用得好,便是创造力,相反,会变成破坏力。所有的攻击性都可以汇聚到一个点上,这个点就是:想要却不得。
课程的评论里,大家讲得最多的就是“我想要,却不行”。我想要朋友尊重我,他却忽视我;我想要我的孩子回家看看我们,可是他却只跟女朋友在一起,连个电话也不往家里打;我希望老公有空能够陪陪孩子,可他总是那么忙,还对我发火;我希望我的领导公平处事,他却一味偏袒。
于是,没有被看见的我们,很失望,很生气,很愤怒,心里一团团火各种乱窜,无数次举起恨的利剑,想要把那些让我们不爽的灭掉,只差没有付诸行动了。
恨因爱而不能,武志红老师这么说道。我第一次看到这句话,是多年前他正在给一个粉丝的书做签名,这不是写给我的话,但是我却感觉自己得到了礼物,仿佛那片黑色的森林有一丝光亮飘过。就像等了很久,终于有一个人理解了我的痛苦。那一瞬间,很美好。那一瞬间,我感觉到被看见,甚至,我感觉到被爱。
文字有这样强大的力量。我相信,很多勇敢的灵魂在文字里找到过慰籍,那些灵魂曾经在很深的地方遇见。
可以说,一个人攻击性的历史,就是一部丧失的历史。攻击性里面的破坏性有多强,丧失就有多大。一个人最大的丧失,就是失去爱。失去心爱的人,失去心爱的物件,失去爱的能力。既不能爱他人,也不能享受被爱。
这个感觉是很痛苦的。丧失,就像一个巨大的空洞,吞噬着一个人的心;同时也是一个巨大的障碍,阻止了人们去爱。
来给大家讲一个故事。
一个姑娘小时候被送到不同的亲戚家寄养。好几年之后才回到父母身边,那个时候她已经学会了看人眼色行事,很精准地读到大人的高兴与不高兴。甚至是很本能地配合父母的愿望,做一个特别乖巧懂事听话至极的孩子。这个女孩长大后,变得烦躁易怒,对他人总是充满敌意。她不知道怎样感受善意,感受爱,也不知道怎样爱他人,她最擅长做的就是迎合别人,一段时间后暴怒,然后毁掉一段关系。
当年被寄养的经历,在她的体验里,是被父母抛弃的噩梦。她无数次坐在门墩上,祈求来探望她的父亲带走她,可是直到她睡了一觉醒来,她还在门墩上坐着。她绝望地认为,是自己不够好,所以父母才把她放在亲戚家。她说不恨她的父母。因为,在她的记忆深处,她盼父母都盼不到,爱都还来不及,谈何去恨,又怎么舍得去恨呢?
恨,似乎意味着,我们内心一直想要保留的爱,消失了。就像这个姑娘说,我舍不得恨。我都没有享受多少温情,我还来不及被爱,我怎么舍得恨啊?
其实,不是不恨,是不敢恨。这个姑娘对于被寄养的体验,她的感觉是失去了父母的爱。这个丧失一直在折磨着她,她也一直让自己陷在自己不够好、没有价值的漩涡里,卑微与愤怒叠加在一起,让她近乎发狂,她一次次攻击周围的人,也一次次地攻击自己。
当她来到我的咨询室,她是同样的讨好,却充满着敌意。她认为我也是那个让她依恋,同时又会抛弃她的父母。她希望我理解她、看见她,同时很恐惧我离开她。
我们花了很长时间,反复确认,逐渐建立安全的关系。到我们的关系越来越结实的时候,她终于有信心可以表达恨的感觉了。那是一段很煎熬的时光,因为,恨并不容易。她开始能感觉到恨父母,以此开始,甚至恨了身边的所有人。最后发现,她最恨自己,恨自己无能为力。
恨,是对自己的攻击,也是对关系的攻击。恨,使得她不能去爱,不能享受爱。她必须经过这条隧道,就像一个暗夜骑士,必须为自己出征。
而我,是那个陪伴她的人,纵使我明白她所有的痛,也不能够代替她,我只能陪着她,累了,歇一歇,痛了,缓一缓,悲伤了,哭一哭。就这样一遍一遍,无数次地经历疼痛,无数次地擦干眼泪,往前走。慢慢地,她说:我觉得生活有一点希望了,我觉得看得见一点光亮了。我觉得没有那么想发脾气了,我觉得别人的笑变美了。我觉得,来见你,有点幸福了。
有很多朋友问,怎样面对丧失?
上面这个故事,就是在告诉你怎样面对。
你需要有安全的关系。这样悲伤才能够慢慢地流动起来,情绪慢慢释放。关系慢慢亲近,而这个关系承接得住你对他的攻击。无论你多想离开他,破坏他,他都在那里保护你。他还能够理解你,陪伴你,看得见你。
这样内心的防御才能够慢慢地卸下来,才能够有勇气去谈论那些过往。让那些经历里的情感得到一次次重新释放的机会。那些恨,才有可能慢慢地软化,慢慢地转变。而这就是爱不断地转化攻击性,转化恨的过程。
恨因爱而不能。攻击性因恨而生发,如果你有爱灌注进去,恨就会慢慢被消化掉。攻击性中的破坏性自然也跟着就消失了,随之而来的是创造性。我自己的孩子和我的来访者经常会让我感到惊喜,当他们被爱,那种创造力真是让人赞叹。
同时,关系的存在,构建了一个新的可能,给了一个新的视角,并不是所有的关系都像曾经经历的那样糟糕。
在一个人有力量之后,再回过头来看父母,就会更有空间,不只是看到父母抛弃了她,还看到父母在竭尽全力地过好生活,尽早地想把她接回去。也看到父母那种对生活的无能为力下的坚韧。那些漫天的恨从他们的身上划过,到了尽头,原来是:我那么深爱你。
我觉得找一个靠谱的心理咨询师只是面对丧失与哀悼的一个方式。我并不认为,这是唯一的方式,所以,我鼓励大家在生活里,多去展开你们的生命力,建立越来越丰富的关系。这些有价值的关系总是能够滋养到我们,让我们获得更多的力量,去面对那些惨淡的过去,以及艰难的当下。
这是一个临在的状态。敞开你的心,当下的每一分每一秒,都值得我们去触摸,去链接。我建议经常走神的朋友可以先做呼吸静心。很简单,用深深的腹式呼吸把自己带到当下的时刻。可以放一些舒缓的音乐,帮助自己放松,哪怕有一些念头飘过,也没有关系,只是试着不断地让自己存在这个当下。
当你让自己的身体放松了之后,更容易去和他人建立连接。
我印象最深的一次爱的感觉,是在一个周末的下午,我陪孩子们一起荡秋千。那一天,我心情极好,把手机收起来,就是尽情地跟她们在一起荡秋千,跟她们一起唱歌,参与他们的游戏。让自己沉浸在那个当下,就像每一次做咨询时一样的投入。在那个过程里,我感觉到周围树叶的轻摇,看到它们绿得发亮,身边有鸟儿偶尔飞过,抬起头,见到树叶缝隙里透过的阳光。秋千上,孩子们的嬉笑,幸福绵长。
那天下午,结束了玩耍,女儿跟我说:妈妈,我今天感觉到了爱。我记得那个下午回到家,一切都顺利极了,她们也不跟我哭闹,也不跟我顶撞,就像是玩得超级爽了,怎们弄都很舒服。这个时候,破坏性早就无影无踪了。
孩子心总是敞开的,他们什么都知道。我们是不是在当下,是不是跟他们的心在一起。他们凭感觉就明白。我能这样说吗?那天那个下午,同样非常滋养我。让我想起多年前跟儿时伙伴一起玩耍的时光,虽然没有父母在场,可是我们自己玩得那么尽兴。那同样是跟当下在一起的爱的感觉。
在我的舞动工作坊上,在大家很尽情地释放之后,我会邀请他们讲一个故事,或者画一幅画,每一幅画里都有一个故事。每个人的故事都非常具有创造力。唯有你去投入,你才知道深深地浸入当下的感觉是多么美妙,多么有感染力。
邀请你们都来尝试,先让自己身体放松,再美美地与自然连接,与当下连接。
我们很多人都是很恐惧亲密关系的,所以总是会在关系里保持距离。远一点的关系,的确是相对比较安全的。但是也让人非常孤独,有的时候甚至是非常空虚。
怎么办呢?因为恐惧,就不去链接了吗?不是的,大多数人是又渴望,又害怕的。那么,除了找一个人看见你,不断地在关系里修复那些伤口之外,我们还可以做的是,让自己变得再勇敢一些,带着恐惧,主动表达你的善意。
可以使用的语言表达方式是:描述一个相处的过程,共情对方的感觉,同时将自己的感受也一并描述出来。
再给大家讲一个我自己的小故事。几年前,我妈妈在我妹妹还没有找对象的时候,特别焦虑。但是我妹妹经常不跟她说这些事,她就找我,非要我介入这件事情。大家都能感觉到这种张力,我其实很不愿意靠近这个感觉,甚至有点恐惧她把这个压力放在我这里,同时也不愿意给妹妹压力。
于是我就跟我妈说:你跟我说的时候,我也感觉到挺着急的。我知道你是想帮她。但是,你想啊,咱们的目的是要帮助妹妹,这么一催,不但帮不了她,还可能会让她讨厌咱们。你说咱们不是干了一件吃力不讨好的事儿吗?她有她的节奏,咱们慢慢等着就好了。我一说这样帮不了妹妹,老太太立马就明白过来,这个方式不可行。后来再也没有拿这个事儿要求我了。
然我们回头看一看,我对跟她说的第一句话是:“你这么和我说我也挺焦虑的,我知道你是想帮她。”那么在这里呢,妈妈很焦虑这样的话就不要说了,因为她一定会说她不焦虑,她需要这样的防御。
我的经验是,保持自己的善意。相信对方是有一个值得尊重的愿望的。比如,我妈妈,她就是很想关心妹妹,也想让自己不要太焦虑了。看到这一点,对妈妈的烦,就消散了很多。那种想要逃离的感觉也没有那么难以忍受了。可是如果我跟妈妈发火,贬低她的愿望,甚至斥责她怎么是这样一个讨厌的人,其实我的内心并不会好受到哪里去。我可能会又恨又内疚。这个感觉并不会滋养我。也不会增加我爱的能力。
记住要表达自己的想法,让自己在这个关系里有一个存在的感觉。会让我们自己有力量。同时当我们带着爱做这些事情,也会让我们身边的人能够感觉到被爱,被滋养。而我们自己也会因这件事有一个妥善的回应和处理而更加舒服。
我对爱的理解,就是我心里想着你,念着你,支持你,满足你,尊重你,陪着你。
这是我们今天的课程,来一个总结。
1.所有的攻击性都可以汇聚到一个点:想要却不得。
2.学会去爱,要做的最重要的事情是面对惨淡的过去,哀悼曾经的丧失。
3.学会去爱,有一个很重要的技巧,即放松身体,安住在当下。
4.学会去爱,最后一条建议是带着恐惧与他人连接,主动表达你的善意。可以使用的方式是共情对方的感觉,同时将自己的感受也一并描述出来。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