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大师余英时的人物简介?
1个回答
展开全部
余英时,当代著名历史学家、汉学家,师从钱穆、杨联升,毕业于哈佛大学。以下便是我为大家所带来的国学大师余英时的相关资料,希望各位会喜欢!
国学大师余英时的人物生平
余英时原籍安徽省潜山县官庄镇金城村,生于天津。燕京大学历史系肄业。1950年入读香港新亚书院,师从国学大师钱穆。1951年在报纸发表文章。1952年,成为新亚书院第一届毕业生。1955年,被推荐入美国哈佛大学,师从杨联升,取得历史学哲学博士学位。1959年在哈佛认识了张灏。
历任美国密歇根大学副教授,哈佛大学教授,香港新亚书院校长兼香港中文大学副校长,美国耶鲁大学历史讲座教授,现为普林斯顿大学讲座教授,并曾于1991年至1992年任美国康乃尔大学第一任胡适讲座访问教授。于美任教期间,余英时培养出许多史学研究人才,包括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的黄进兴、陈弱水、康乐、王泛森、林富士,以及北京大学的罗志田等人。
余英时曾经比喻自己对政治只有“遥远的兴趣”,会持续观察政治、评论政治,但不会参政。自1980年代起,他经常在台湾发表许多政论文章,颇获 *** 当局的重视。尽管其思想与北京官方思想不一致,但他的著作近年来在中国大陆大量出版。
2006年11月16日,美国国会图书馆馆长詹姆士·毕灵顿博士宣布余英时与美国非洲裔历史学家约翰·霍普·弗兰克林共同获得美国国会图书馆克鲁格人文与社会科学终身成就奖Kluge Prize rewards lifetime achievement。
为表扬余氏一直为史学作出之贡献,余氏母校新亚书院联同香港中文大学另一成员书院崇基学院一起成立“余英时先生历史讲座”,以推动中外历史文化,介绍学术新知。第一届讲座已于2007年举行,讲者为许倬云教授。
国学大师余英时的文集
《余英时文集》是2006年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余英时。
这是著名学者余英时文集的第五卷。内容主要涉及现代学人与学术。具体介绍了钱穆、陈寅恪、胡适、牟宗三先生、顾颉刚、洪业、费正清、林语堂等人极其学术、著作等。
目录:
钱穆与新儒家
一生为故国招魂——敬悼钱宾四师
《犹记风吹水上鳞:钱穆与现代中国学术》自序
附录:钱宾四先生论学书简
犹记风吹水上鳞——敬悼钱宾四师
寿钱宾四师九十
《钱穆先生八十岁纪念论文集》弁言
越过文化认同的危机——《钱穆与中国文化》序
新亚精神与中国文化——《中国文化的检讨与前瞻》序言
中国文化的海外媒介
陈寅恪与儒学实践
试述陈寅恪的史学三变
陈寅恪的学术精神和晚年心境
陈寅恪《论再生缘》书后
后世相知或有缘——从《陈寅恪的最后二十年》谈起
国学大师余英时的人物生平
余英时原籍安徽省潜山县官庄镇金城村,生于天津。燕京大学历史系肄业。1950年入读香港新亚书院,师从国学大师钱穆。1951年在报纸发表文章。1952年,成为新亚书院第一届毕业生。1955年,被推荐入美国哈佛大学,师从杨联升,取得历史学哲学博士学位。1959年在哈佛认识了张灏。
历任美国密歇根大学副教授,哈佛大学教授,香港新亚书院校长兼香港中文大学副校长,美国耶鲁大学历史讲座教授,现为普林斯顿大学讲座教授,并曾于1991年至1992年任美国康乃尔大学第一任胡适讲座访问教授。于美任教期间,余英时培养出许多史学研究人才,包括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的黄进兴、陈弱水、康乐、王泛森、林富士,以及北京大学的罗志田等人。
余英时曾经比喻自己对政治只有“遥远的兴趣”,会持续观察政治、评论政治,但不会参政。自1980年代起,他经常在台湾发表许多政论文章,颇获 *** 当局的重视。尽管其思想与北京官方思想不一致,但他的著作近年来在中国大陆大量出版。
2006年11月16日,美国国会图书馆馆长詹姆士·毕灵顿博士宣布余英时与美国非洲裔历史学家约翰·霍普·弗兰克林共同获得美国国会图书馆克鲁格人文与社会科学终身成就奖Kluge Prize rewards lifetime achievement。
为表扬余氏一直为史学作出之贡献,余氏母校新亚书院联同香港中文大学另一成员书院崇基学院一起成立“余英时先生历史讲座”,以推动中外历史文化,介绍学术新知。第一届讲座已于2007年举行,讲者为许倬云教授。
国学大师余英时的文集
《余英时文集》是2006年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余英时。
这是著名学者余英时文集的第五卷。内容主要涉及现代学人与学术。具体介绍了钱穆、陈寅恪、胡适、牟宗三先生、顾颉刚、洪业、费正清、林语堂等人极其学术、著作等。
目录:
钱穆与新儒家
一生为故国招魂——敬悼钱宾四师
《犹记风吹水上鳞:钱穆与现代中国学术》自序
附录:钱宾四先生论学书简
犹记风吹水上鳞——敬悼钱宾四师
寿钱宾四师九十
《钱穆先生八十岁纪念论文集》弁言
越过文化认同的危机——《钱穆与中国文化》序
新亚精神与中国文化——《中国文化的检讨与前瞻》序言
中国文化的海外媒介
陈寅恪与儒学实践
试述陈寅恪的史学三变
陈寅恪的学术精神和晚年心境
陈寅恪《论再生缘》书后
后世相知或有缘——从《陈寅恪的最后二十年》谈起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