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逸夫背后的女人
展开全部
邵逸夫是一位传奇人物,拍摄了中国第一部有声电影,见证了中国电影从默片到有声、从黑白到彩色的全部 历史 。同时,他以个人财产成立“邵氏基金”为内地教育事业捐款达25亿港元。邵逸夫不仅人生传奇,他背后的女人也像他的公司拍出来的电影一样,充满了浪漫的传奇色彩….…
上世纪60年代中期,邵氏独占天下后,邵逸夫拉拢了当时最红的女明星李丽华和林黛,使她们成为邵氏的演员。并大量栽培新人,郑佩佩、何莉莉等都是邵氏一手捧红的大明星,正是她们真正擦亮了邵氏的金字招牌。女星独霸影坛的局面一直要到60年代末张彻开启阳刚武侠潮流才逐渐得以扭转,此前的香港影坛一直是这些美丽女子的天下。
邵逸夫祖籍宁波,1907年,出生于上海一个富有家庭,父亲邵玉轩育有5男3女,邵逸夫在兄弟姐妹中排行第六,所以后来被香港影视圈尊称为“六叔”。
邵逸夫从小天资聪颖,尤其痴迷于戏剧与电影。那时,他最大的梦想是能在电影行业中大展身手。因为家道中落,1926年,刚从中学毕业的邵逸夫,应三哥邵仁枚之邀,南下新加坡,开始涉足电影业。
在新加坡和马来西亚,邵氏兄弟亲自扛着放映机和影片,在烈日下长途跋涉,深入到华侨众多的农场去放露天电影。那时的电影放映设备很落后,要用手工一格格地摇片子,一场电影放下来,累得腰酸手痛,但邵逸夫硬是咬咬牙挺了过来。
兄弟俩用了几年时间,走遍了新加坡和马来西亚的大小乡镇,渐成名气。当时,新加坡最闻名的富豪余东璇十分赏识邵氏兄弟,邀请他们到家中做客。那天,他们应邀来到余府,余东璇亲自出门迎接,身旁还站着一位身着白色连衣裙、清新脱俗、气质高贵典雅的美貌女子。余东璇介绍说:这是黄美珍小姐。
饭后,余东璇请邵仁枚在书房谈业务合作意向,就让黄美珍陪邵逸夫到花园中游玩。两个年轻人在花园中边走边天南地北地聊了起来,他们聊的最多的是电影。一席忘情的畅叙,彼此都觉得有很多共同话题,大有相见恨晚之感。第一次会面,在邵逸夫和黄美珍的心湖中都泛起了涟漪。离开余府之后,黄美珍的倩影在邵逸夫眼前浮现,让他第一次体会到了恋爱的滋味。
后来,在余东璇的鼎力支持下,邵氏兄弟在新加坡挂牌成立了邵氏机构。不久,邵仁枚见弟弟的才干已能独当一面,便把新加坡的事业托付给邵逸夫,自己到马来西亚去开辟新市场。
邵逸夫忙于事业,黄美珍则被才华横溢、锐意进取的邵逸夫深深地吸引了。为了见到他,黄美珍经常借故到邵氏机构看望邵逸天,还不时带一些礼物分发给员工,了解到哪个家里有困难,就想方设法为他们排忧解难,帮助邵逸夫解决了不少问题。
两个人的心越来越近,一种超乎知己的莫名情愫在两个人心底不断升腾,如果有时间,俩人就到公司下属的戏院看一场电影。散场后,邵逸夫总是主动送黄美珍回家,黄美珍不喜欢坐车。
俩人就边走边聊散步回去。从公司到余府的这条路上,留下了不少这对年轻人爱情的足迹。邵逸夫一面享受着爱情萌芽的心动,一面却又为这如洪水般汹涌而至的感情深感不安。因为,黄美珍是余东璇的女友,而余东璇既是前辈,又对自己有恩。三哥邵仁枚得知此事后,力劝邵逸夫放弃这段感情,而且指出黄美珍大他5岁,不合适。但邵逸夫并不认为年龄是什么障碍。
邵逸夫和黄美珍关系暧昧的闲话传到余东璇的耳朵里,余东璇却置之一笑,说:“美珍喜欢电影,有逸夫这个懂电影的行家陪着,这是好事。"余东璇的宽容让黄美珍心怀窃喜,她更多地参与邵氏机构的内部事务,并积极地出谋划策。
1930年,邵氏兄弟公司成立。
1931年,邵逸夫决定拍有声电影,这个大胆的想法立刻得到了黄美珍的认同。在黄美珍的支持和鼓励之下,邵逸夫决定到美国考察。当时,没有飞机可乘,只好坐轮船,不料,途中轮船触礁沉没,落水的邵逸夫抱着一小块木舢板,在茫茫的大海上漂泊一夜后终于获救生还,并从美国好莱坞买回所需的“讲话机器”。几个月后,当邵逸夫从美国带着大批器材回到新加坡时,黄美珍早已等候在码头。看着邵逸夫瘦了一圈,她心疼得说不出话来,两行清泪禁不住流了下来。一对相思的恋人,情不自禁紧紧地拥抱在一起。
1932年,邵氏兄弟终于在香港摄制完成了中国第一部有声电影《白金龙》,开创了中国有声电影的新纪元。这部影片让邵逸夫赚了一大笔,并声名鹊起。尽管倍受争议,邵逸夫和黄美珍却越来越感觉彼此再也分不开。
终于有一天,邵逸夫鼓起勇气亲自来到余府,向余东璇坦白了他和黄美珍相爱的事。余东璇听罢,沉默了片刻,哈哈大笑说:“你们的事我早有察觉,君子有成人之美,老弟既然和美珍真心相爱,就不用顾及这么多,难道让美珍一辈子陪着我这个老头子吗?”邵逸夫对余东璇深深鞠躬!
1937年,30岁的邵逸夫冲破世俗的种种成见和约束,与黄美珍在新加坡举行了婚礼。那天,余东璇还送来了50万元的大礼表示祝贺。每次提起余东璇,邵逸夫就热泪盈眶,对这位宽厚仁慈的前辈心怀感激。结婚后,邵逸夫与黄美珍都十分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婚姻。
1937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邵氏影院被摧毁殆尽,邵逸夫自己更因为“拍摄反日电影”被日本宪兵打得皮开肉绽,关进大牢。黄美珍一边独力支撑家业,一边托关系找到原来在邵氏兄弟公司做事的日本人山本和中野,花重金请他们赶到日本宪兵部,替邵逸夫说话,才将他救出。
黄美珍伴随着邵逸夫走过了他事业和人生中最波折、动荡的时段,这份岁月磨励出来的真情让邵逸夫深深感怀。即便后来,他身旁美女如云,但也都是过眼烟云,黄美珍在他心中的地位从不曾动摇过。后来,黄美珍一心在家相夫教子,为邵逸夫生育了两男两女。
1945年抗战胜利后,正当盛年的邵逸夫雄心不减当年。因为战火,邵氏公司百废待新。邵逸夫有了一种紧迫感,以更大的热情投入到了电影事业,重建影楼、联系院线、每天坚持至少看一部电影。当年,他坐的劳斯莱斯是名贵豪华的车,车里有酒吧,但为了处理公务,他将其改装成小型办公桌,连途中的时间都不浪费。
1952年的一天夜晚,邵逸夫来到邵氏戏院楼上的夜总会听歌。刚开始的几场表演看得他昏昏欲睡。正准备离去时,主持人说:“下面请红遍南洋的女歌星方逸华小姐演唱。”听了“方逸华”三个字,邵逸夫觉得相当耳熟,他挥手招来侍者问询。侍者告诉他:这位方小姐是最近红遍南洋的歌手,一曲《花月佳期》迷倒一片客人。邵逸夫这才恍然大悟,自己曾听过她的唱片。因为十分喜欢她的歌声,邵逸夫便让侍者送上一大束鲜花。
演唱结束后,方逸华换上一套素雅的旗袍,专程向邵逸夫道谢。俩人来到一间环境清静的酒楼,边吃夜宵边聊天。邵逸夫这才知道,方逸华也是上海人,母亲是老上海滩的“舞国红星”方文霞,比他小了整整24岁。因为家道破败,遗传了母亲的窈窕身姿和美妙歌喉的她17岁就登台谋生,主要在香港高级俱乐部表演。方逸华非常聪明,喜欢的歌听过一遍就能唱得朗朗上口、腔圆字正,俏丽的外表加上美丽的歌声,让她的名气越发高涨,而此次,她就是应新加坡演出商的邀请来表演。那一晚,俩人交谈甚欢。
此后,因为选影片的原因,邵逸夫时常进出香港。每次来港,只要时间允许,他就会到方逸华表演的夜总会捧场。方逸华对邵逸夫谈起童年在上海的种种趣事,以及在南洋演出的种种见闻,邵逸夫入神地听着,偶尔一阵爽朗的笑声一句睿智的话语,令方逸华感觉坐在眼前的不是一个高不可攀的电影大亨,而是一位亲切的兄长、一位和蔼的老师和一位幽默的朋友。
而随着交往的深入,邵逸夫惊喜地发现方逸华不仅人长得美,歌唱得好,而且颇有见地,更将她视为红颜知己。1955年,已经占领东南亚电影半壁江山的邵逸夫发现:影人没有摄影棚,等于工人没有工厂,邵氏要想在激烈的影业竞争中发展,必须建立自己的电影制片厂,便有意在香港建设“邵氏影城”--而这需要一大笔钱。但他的想法遭到了邵氏在香港主持工作的二哥的强烈反对。随后,对电影业无心恋栈的二哥写信,希望邵逸夫来香港主持邵氏电影业。
1957年的初秋,邵逸夫离开奋斗了30年的南洋,与合作了30年的三哥分手,从狮城来到了香港。这一年邵逸夫正好50岁,孔子所说的“知天命”之年。邵逸夫却以万丈雄心进军香港,再图霸业。来到香港之后,邵逸夫做了一件对他来说意义非凡的事情:向方逸华发出了邀请,请她来邵氏兄弟公司工作。当时,方逸华的歌唱事业如日中天,许多人都劝她不要去。但她还是不顾一切地退出了歌坛,退出人们的视线,追寻这个发现她,让她认为值得可以相守、相付一生的男人--邵逸夫。
果然,方逸华没有让邵逸夫失望。自从进入邵氏公司之后,她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每天是邵氏公司最早一个上班、最后一个离去的人。她从邵氏企业采购部小职员做起,逐渐做遍公司的每个部门,对内调停,对外交际样样精通。方逸华的不辞辛劳和聪明、睿智让她很快成为邵逸夫在事业上的智囊与最得力的助手。
1957年,在方逸华的极力推荐下,邵逸夫动用了100万港币,大胆起用年仅30岁的李翰祥担任导演。李翰祥不负众望,以《江山美人》创下当时香港电影票房最高纪录,并且囊括了第五届亚洲电影节五项大奖。之后,邵逸夫不惜重金,把《杨贵妃》、《梁山伯与祝英台》搬上了银幕。这两部巨片在香港、台湾以至东南亚一带掀起了中国片的狂潮。邵氏电影公司20多年间所摄制的影片达1000余部,旗下电影院达200家,每天观众大约100万人。邵氏影城全盛时期,员工超过1300人,被外国传媒誉为“东方的好莱坞”。
正当邵氏影业全盛之时,电影受到电视的挑战和威胁。这时方逸华又独具慧眼,建议邵逸夫投入一大笔钱去竞投无线电视的经营权,结果一举获得了巨大成功,从此奠定了邵逸夫在香港影视界无人可及的“教主”地位。
方逸华并不是那种攀附于树木的藤蔓,她以自己的行为证明了自己的能力和忠诚,也赢得了邵逸夫的怜惜与尊重。所以,虽然邵逸夫的王国中不乏出众的红粉佳人,但真正能让邵逸夫将公、私事都放心交代的,却只有方逸华一人。从进入邵氏后,方逸华与邵逸夫相伴40多年,无怨无悔将一个女人最宝贵的光阴、聪明才智和深情统统付给了邵逸夫和他的影视事业。
1987年,邵逸夫的发妻黄美珍于美国病逝。享年85岁。她与邵逸夫的婚姻维持了整整50年。
虽然因为邵逸夫忙于事业,每天都“只休息一个小时”,与妻子相守的时间并不多,但邵逸夫是长情的人,妻子在他心目中的地位无可更替。为了追忆亡妻,那一年,邵氏公司停业一年。
但对于方逸华,邵逸夫一直心存愧疚。虽然方逸华从未向他提出过结婚的请求,但他知道这是她多年的梦想,而他不愿意负了这个痴情的女人。于是,1997年,在妻子黄美珍逝世10年后,邵逸夫终于决定再婚,迎娶已将女人最宝贵的40多年时间奉献给了邵氏的方逸华。
对于这场婚礼,香港著名评论人查小欣这样说:方逸华需要的并不是庇护,而是尊重和认同。她追求的不过是在高大橡树旁边长成挺立的木棉,“她对他倾慕、感激、钦佩,而不是依赖、乞宠。一个真正高尚的男人,最终会给她名分。"
邵逸夫与方逸华结婚后,他们原有的生活没有什么改变,不像普通夫妻那样长相厮守,邵逸夫和方逸华依旧住在各自的家,方逸华生活依然简朴,与两个妹妹和一只宠爱的小猫住在一座小洋房里。平日,俩人一起在电视城上班,周日方逸华才会到邵家,和“六叔”共进午餐,每次她大概逗留3小时,而其实他们的居所相隔只有5分钟车程。
2010年元月,活到老干到老的邵逸夫在102岁高龄,决定休息,他卸任香港无线电视台行政主席职务,将这个他花费毕生心血创建的、市值164亿港元的电视王国交给了方逸华打理。走过半个多世纪的风雨后,方逸华依旧是这位传奇人物心中最值得信赖和倚重的对象,一如当年他来香港创业时的选择一样。
上世纪60年代中期,邵氏独占天下后,邵逸夫拉拢了当时最红的女明星李丽华和林黛,使她们成为邵氏的演员。并大量栽培新人,郑佩佩、何莉莉等都是邵氏一手捧红的大明星,正是她们真正擦亮了邵氏的金字招牌。女星独霸影坛的局面一直要到60年代末张彻开启阳刚武侠潮流才逐渐得以扭转,此前的香港影坛一直是这些美丽女子的天下。
邵逸夫祖籍宁波,1907年,出生于上海一个富有家庭,父亲邵玉轩育有5男3女,邵逸夫在兄弟姐妹中排行第六,所以后来被香港影视圈尊称为“六叔”。
邵逸夫从小天资聪颖,尤其痴迷于戏剧与电影。那时,他最大的梦想是能在电影行业中大展身手。因为家道中落,1926年,刚从中学毕业的邵逸夫,应三哥邵仁枚之邀,南下新加坡,开始涉足电影业。
在新加坡和马来西亚,邵氏兄弟亲自扛着放映机和影片,在烈日下长途跋涉,深入到华侨众多的农场去放露天电影。那时的电影放映设备很落后,要用手工一格格地摇片子,一场电影放下来,累得腰酸手痛,但邵逸夫硬是咬咬牙挺了过来。
兄弟俩用了几年时间,走遍了新加坡和马来西亚的大小乡镇,渐成名气。当时,新加坡最闻名的富豪余东璇十分赏识邵氏兄弟,邀请他们到家中做客。那天,他们应邀来到余府,余东璇亲自出门迎接,身旁还站着一位身着白色连衣裙、清新脱俗、气质高贵典雅的美貌女子。余东璇介绍说:这是黄美珍小姐。
饭后,余东璇请邵仁枚在书房谈业务合作意向,就让黄美珍陪邵逸夫到花园中游玩。两个年轻人在花园中边走边天南地北地聊了起来,他们聊的最多的是电影。一席忘情的畅叙,彼此都觉得有很多共同话题,大有相见恨晚之感。第一次会面,在邵逸夫和黄美珍的心湖中都泛起了涟漪。离开余府之后,黄美珍的倩影在邵逸夫眼前浮现,让他第一次体会到了恋爱的滋味。
后来,在余东璇的鼎力支持下,邵氏兄弟在新加坡挂牌成立了邵氏机构。不久,邵仁枚见弟弟的才干已能独当一面,便把新加坡的事业托付给邵逸夫,自己到马来西亚去开辟新市场。
邵逸夫忙于事业,黄美珍则被才华横溢、锐意进取的邵逸夫深深地吸引了。为了见到他,黄美珍经常借故到邵氏机构看望邵逸天,还不时带一些礼物分发给员工,了解到哪个家里有困难,就想方设法为他们排忧解难,帮助邵逸夫解决了不少问题。
两个人的心越来越近,一种超乎知己的莫名情愫在两个人心底不断升腾,如果有时间,俩人就到公司下属的戏院看一场电影。散场后,邵逸夫总是主动送黄美珍回家,黄美珍不喜欢坐车。
俩人就边走边聊散步回去。从公司到余府的这条路上,留下了不少这对年轻人爱情的足迹。邵逸夫一面享受着爱情萌芽的心动,一面却又为这如洪水般汹涌而至的感情深感不安。因为,黄美珍是余东璇的女友,而余东璇既是前辈,又对自己有恩。三哥邵仁枚得知此事后,力劝邵逸夫放弃这段感情,而且指出黄美珍大他5岁,不合适。但邵逸夫并不认为年龄是什么障碍。
邵逸夫和黄美珍关系暧昧的闲话传到余东璇的耳朵里,余东璇却置之一笑,说:“美珍喜欢电影,有逸夫这个懂电影的行家陪着,这是好事。"余东璇的宽容让黄美珍心怀窃喜,她更多地参与邵氏机构的内部事务,并积极地出谋划策。
1930年,邵氏兄弟公司成立。
1931年,邵逸夫决定拍有声电影,这个大胆的想法立刻得到了黄美珍的认同。在黄美珍的支持和鼓励之下,邵逸夫决定到美国考察。当时,没有飞机可乘,只好坐轮船,不料,途中轮船触礁沉没,落水的邵逸夫抱着一小块木舢板,在茫茫的大海上漂泊一夜后终于获救生还,并从美国好莱坞买回所需的“讲话机器”。几个月后,当邵逸夫从美国带着大批器材回到新加坡时,黄美珍早已等候在码头。看着邵逸夫瘦了一圈,她心疼得说不出话来,两行清泪禁不住流了下来。一对相思的恋人,情不自禁紧紧地拥抱在一起。
1932年,邵氏兄弟终于在香港摄制完成了中国第一部有声电影《白金龙》,开创了中国有声电影的新纪元。这部影片让邵逸夫赚了一大笔,并声名鹊起。尽管倍受争议,邵逸夫和黄美珍却越来越感觉彼此再也分不开。
终于有一天,邵逸夫鼓起勇气亲自来到余府,向余东璇坦白了他和黄美珍相爱的事。余东璇听罢,沉默了片刻,哈哈大笑说:“你们的事我早有察觉,君子有成人之美,老弟既然和美珍真心相爱,就不用顾及这么多,难道让美珍一辈子陪着我这个老头子吗?”邵逸夫对余东璇深深鞠躬!
1937年,30岁的邵逸夫冲破世俗的种种成见和约束,与黄美珍在新加坡举行了婚礼。那天,余东璇还送来了50万元的大礼表示祝贺。每次提起余东璇,邵逸夫就热泪盈眶,对这位宽厚仁慈的前辈心怀感激。结婚后,邵逸夫与黄美珍都十分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婚姻。
1937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邵氏影院被摧毁殆尽,邵逸夫自己更因为“拍摄反日电影”被日本宪兵打得皮开肉绽,关进大牢。黄美珍一边独力支撑家业,一边托关系找到原来在邵氏兄弟公司做事的日本人山本和中野,花重金请他们赶到日本宪兵部,替邵逸夫说话,才将他救出。
黄美珍伴随着邵逸夫走过了他事业和人生中最波折、动荡的时段,这份岁月磨励出来的真情让邵逸夫深深感怀。即便后来,他身旁美女如云,但也都是过眼烟云,黄美珍在他心中的地位从不曾动摇过。后来,黄美珍一心在家相夫教子,为邵逸夫生育了两男两女。
1945年抗战胜利后,正当盛年的邵逸夫雄心不减当年。因为战火,邵氏公司百废待新。邵逸夫有了一种紧迫感,以更大的热情投入到了电影事业,重建影楼、联系院线、每天坚持至少看一部电影。当年,他坐的劳斯莱斯是名贵豪华的车,车里有酒吧,但为了处理公务,他将其改装成小型办公桌,连途中的时间都不浪费。
1952年的一天夜晚,邵逸夫来到邵氏戏院楼上的夜总会听歌。刚开始的几场表演看得他昏昏欲睡。正准备离去时,主持人说:“下面请红遍南洋的女歌星方逸华小姐演唱。”听了“方逸华”三个字,邵逸夫觉得相当耳熟,他挥手招来侍者问询。侍者告诉他:这位方小姐是最近红遍南洋的歌手,一曲《花月佳期》迷倒一片客人。邵逸夫这才恍然大悟,自己曾听过她的唱片。因为十分喜欢她的歌声,邵逸夫便让侍者送上一大束鲜花。
演唱结束后,方逸华换上一套素雅的旗袍,专程向邵逸夫道谢。俩人来到一间环境清静的酒楼,边吃夜宵边聊天。邵逸夫这才知道,方逸华也是上海人,母亲是老上海滩的“舞国红星”方文霞,比他小了整整24岁。因为家道破败,遗传了母亲的窈窕身姿和美妙歌喉的她17岁就登台谋生,主要在香港高级俱乐部表演。方逸华非常聪明,喜欢的歌听过一遍就能唱得朗朗上口、腔圆字正,俏丽的外表加上美丽的歌声,让她的名气越发高涨,而此次,她就是应新加坡演出商的邀请来表演。那一晚,俩人交谈甚欢。
此后,因为选影片的原因,邵逸夫时常进出香港。每次来港,只要时间允许,他就会到方逸华表演的夜总会捧场。方逸华对邵逸夫谈起童年在上海的种种趣事,以及在南洋演出的种种见闻,邵逸夫入神地听着,偶尔一阵爽朗的笑声一句睿智的话语,令方逸华感觉坐在眼前的不是一个高不可攀的电影大亨,而是一位亲切的兄长、一位和蔼的老师和一位幽默的朋友。
而随着交往的深入,邵逸夫惊喜地发现方逸华不仅人长得美,歌唱得好,而且颇有见地,更将她视为红颜知己。1955年,已经占领东南亚电影半壁江山的邵逸夫发现:影人没有摄影棚,等于工人没有工厂,邵氏要想在激烈的影业竞争中发展,必须建立自己的电影制片厂,便有意在香港建设“邵氏影城”--而这需要一大笔钱。但他的想法遭到了邵氏在香港主持工作的二哥的强烈反对。随后,对电影业无心恋栈的二哥写信,希望邵逸夫来香港主持邵氏电影业。
1957年的初秋,邵逸夫离开奋斗了30年的南洋,与合作了30年的三哥分手,从狮城来到了香港。这一年邵逸夫正好50岁,孔子所说的“知天命”之年。邵逸夫却以万丈雄心进军香港,再图霸业。来到香港之后,邵逸夫做了一件对他来说意义非凡的事情:向方逸华发出了邀请,请她来邵氏兄弟公司工作。当时,方逸华的歌唱事业如日中天,许多人都劝她不要去。但她还是不顾一切地退出了歌坛,退出人们的视线,追寻这个发现她,让她认为值得可以相守、相付一生的男人--邵逸夫。
果然,方逸华没有让邵逸夫失望。自从进入邵氏公司之后,她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每天是邵氏公司最早一个上班、最后一个离去的人。她从邵氏企业采购部小职员做起,逐渐做遍公司的每个部门,对内调停,对外交际样样精通。方逸华的不辞辛劳和聪明、睿智让她很快成为邵逸夫在事业上的智囊与最得力的助手。
1957年,在方逸华的极力推荐下,邵逸夫动用了100万港币,大胆起用年仅30岁的李翰祥担任导演。李翰祥不负众望,以《江山美人》创下当时香港电影票房最高纪录,并且囊括了第五届亚洲电影节五项大奖。之后,邵逸夫不惜重金,把《杨贵妃》、《梁山伯与祝英台》搬上了银幕。这两部巨片在香港、台湾以至东南亚一带掀起了中国片的狂潮。邵氏电影公司20多年间所摄制的影片达1000余部,旗下电影院达200家,每天观众大约100万人。邵氏影城全盛时期,员工超过1300人,被外国传媒誉为“东方的好莱坞”。
正当邵氏影业全盛之时,电影受到电视的挑战和威胁。这时方逸华又独具慧眼,建议邵逸夫投入一大笔钱去竞投无线电视的经营权,结果一举获得了巨大成功,从此奠定了邵逸夫在香港影视界无人可及的“教主”地位。
方逸华并不是那种攀附于树木的藤蔓,她以自己的行为证明了自己的能力和忠诚,也赢得了邵逸夫的怜惜与尊重。所以,虽然邵逸夫的王国中不乏出众的红粉佳人,但真正能让邵逸夫将公、私事都放心交代的,却只有方逸华一人。从进入邵氏后,方逸华与邵逸夫相伴40多年,无怨无悔将一个女人最宝贵的光阴、聪明才智和深情统统付给了邵逸夫和他的影视事业。
1987年,邵逸夫的发妻黄美珍于美国病逝。享年85岁。她与邵逸夫的婚姻维持了整整50年。
虽然因为邵逸夫忙于事业,每天都“只休息一个小时”,与妻子相守的时间并不多,但邵逸夫是长情的人,妻子在他心目中的地位无可更替。为了追忆亡妻,那一年,邵氏公司停业一年。
但对于方逸华,邵逸夫一直心存愧疚。虽然方逸华从未向他提出过结婚的请求,但他知道这是她多年的梦想,而他不愿意负了这个痴情的女人。于是,1997年,在妻子黄美珍逝世10年后,邵逸夫终于决定再婚,迎娶已将女人最宝贵的40多年时间奉献给了邵氏的方逸华。
对于这场婚礼,香港著名评论人查小欣这样说:方逸华需要的并不是庇护,而是尊重和认同。她追求的不过是在高大橡树旁边长成挺立的木棉,“她对他倾慕、感激、钦佩,而不是依赖、乞宠。一个真正高尚的男人,最终会给她名分。"
邵逸夫与方逸华结婚后,他们原有的生活没有什么改变,不像普通夫妻那样长相厮守,邵逸夫和方逸华依旧住在各自的家,方逸华生活依然简朴,与两个妹妹和一只宠爱的小猫住在一座小洋房里。平日,俩人一起在电视城上班,周日方逸华才会到邵家,和“六叔”共进午餐,每次她大概逗留3小时,而其实他们的居所相隔只有5分钟车程。
2010年元月,活到老干到老的邵逸夫在102岁高龄,决定休息,他卸任香港无线电视台行政主席职务,将这个他花费毕生心血创建的、市值164亿港元的电视王国交给了方逸华打理。走过半个多世纪的风雨后,方逸华依旧是这位传奇人物心中最值得信赖和倚重的对象,一如当年他来香港创业时的选择一样。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