傣族的民族乐器
1个回答
展开全部
傣族民歌的傣族乐器 悠扬的歌声配合传统的民族器乐,是傣族民歌的一大特色。傣族乐器丰富多彩,常用的就有葫芦丝、象脚鼓、牛皮鼓、芒锣、叮和琴等,它们是人们文娱生活中的良交密友,它们使傣族歌舞更富有鲜明的特色。打击乐器在傣族乐器中占的比重最大,每项打击乐器又何不同的规格和类型。傣族的打击乐器有;鼓、、镲、韵板、铜钟。鼓有:长、中、短、象脚鼓、抬鼓、挂鼓,短鼓,晚明时期还用过铜鼓。有大中小、排、琴。
傣族的乐器 傣族的器乐较为普遍的有吹奏乐器“毕”、弹拨乐器“玎”以及打击乐器鼓、钹、锣等。?
“毕”是吹奏乐器的通称,横笛形的就单称为“毕”,是用竹子做管,管身多数七孔,吹口处有铜质簧片。毕有大毕、小毕、孤毕、对毕、母子毕等,音域大小不同,音色各有差别。
“葫芦笙”也是一种重要吹奏乐器,在葫芦底部插入三枝竹管,中间一管有七孔,按七音阶发出七个音律,另两管发和声。葫芦笙声音悠扬婉转,韵味深长,特别是夜深人静时吹奏,更令人神思悄然,仿佛身在人间仙境。? 储
有琴弦的乐器傣语都叫“玎”。一种用于弦拉,类似胡琴;一种用于弹拨,类似三弦(但也有四弦的)。玎类乐器,常被男青年用来独奏以自娱。
打击乐器中,象脚鼓最为有名。傣族每个村寨,几乎都有大小不同形制的几套象脚鼓。象脚鼓傣语叫“光”,因形似象脚而得名,鼓身用一段圆木镂空而成,大者五六尺长,小者也有二三尺长。演奏时用拳、掌、指、足交替击打鼓面。象脚鼓通常与铜钹、锣相配,构成傣族音乐的打击乐组,鼓点的节奏决定演奏的情绪和速度,锣掌握节拍,铜钹则以其特殊的音色和音高调节合奏气氛,三者融为一体,使傣族打击乐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
我国云南傣族出名的乐器是? 被抢先一步,那我再详细点好了。
葫芦丝、巴乌是一种主要流传于我国云南傣族,阿昌、德昂等少数民族的簧片,这种乐器的音色非常的优美动听,由于条件所限,最早的簧片是用竹片制作的,这不仅影响到这种乐器的音色,也大大限制了它的音量,音域及寿命,局限了它的使用范围,所以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不能使更多的人欣赏到,这么多年来通过很多制作人努力,这种乐器较早先已有了很大的改进,无论是从外观还是从工艺上都有了很大的提高,终于有机会来到世人面前展示它的独特的艺术魅力,用它特殊的音色及优美的旋律征服了中外的广大音乐爱好者并被迅速普及。 ;
葫芦丝,又名葫芦萧,傣语称“筚郎叨”(“华”为傣语吹管乐器的泛称。“郎”为直吹之意,“叨”即葫芦),可分为高、中、低音三种类型,常用的调为b、B、C、D等调。
傣族民族乐器象脚鼓有什么传说 来源:
葫芦丝的历史较为悠久,其渊源可追溯到先秦时代,它是由葫芦笙演进改造而成的。在构造上仍保持着古代乐器的遗制,箫管数目正与三管之龠相同,两支副管不开音孔也和古箫完全一样,而发出持续的五度音程,则与古龠的“以和众声”惟妙惟肖。但它的主管已开有7个音孔,与后世的箫笛非常近似,又显示出它在历史上的飞跃。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民族音乐工作者对葫芦箫进行了不断的改革。1958年,云南省歌舞团首先把音域扩展为14个音。北京的一些文艺团体又制成两种新葫芦箫。其中的六管葫芦箫,可以吹奏单音、双音、单旋律加持续音及两个和音旋律加持续音。既保持了原来乐器特有的音色和风格,又增大了音量、扩展了音域、丰富了音响色彩和表现力。在中国民族乐器大花园中,它已成为一支引人注目的奇葩。1980年初,中央民族乐团访日小组,曾用这种新葫芦箫为日本人民演奏,受到了欢迎和好评。
一
关于葫芦丝吉祥发源地和有关葫芦丝的起源传说故事被广泛认为是在葫芦丝之乡――云南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梁河县勐养,而且早在先秦时代那里就有很多美丽动人的传说故事了。
葫芦丝的历史非常久远,可以追溯到先秦时代,民间流传着许多动人的传说,相传在云南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梁河县勐养江畔,一次山洪暴发,一位勇敢的傣家小卜冒抱起一个大葫芦,闯过惊涛骇浪,救出了自己的心上人,佛祖被他忠贞不渝的爱情所感动,把竹管插入金葫芦,送给勇敢的小卜冒,小卜冒手捧起金葫芦,立刻吹出了美妙的乐声。顿时,风平浪静,鲜花盛开,孔雀开屏,祝福这对情侣吉祥幸福,从此,葫芦丝就在梁河县勐养傣族人家传承下来,梁河的德昂族、景颇族、阿昌族也前来取经,相继扩大到了整个德宏和其他民族地区,并得到了世代相传。
二另外有个傣族的传说是上古时代有一头凶兽,经常下山来吃人和牲畜。此时有一位大英雄叫做阿泰,他历经千辛万苦,到了女娲娘娘的宫殿,女娲娘娘被阿泰的诚心感动,赐予他一只葫芦,可以收取妖魔鬼怪。阿泰回到了自己的家乡,等凶兽出现之时,用葫芦将凶兽收取。但凶兽依然在葫芦里乱撞,于是阿泰将一根竹子插在了葫芦的底部,凶兽终于在里面安静了下来,再也没有出来作怪。后来为了纪念阿泰的事迹,大家仿照这葫芦和竹子模样作出了葫芦丝,作为乐器流传了下来。
特点:
葫芦丝常用于吹奏山歌等民间曲调,最适于演奏旋律流畅的乐曲或舞曲,曲调中一般长音较多,合音丰富,乐声柔美和谐,能较好抒发演奏者的思想感情。
葫芦丝因其音色独特优美,外观古朴,柔美,典雅,简单易学,小巧易携带等特点,受到广大音乐爱好者及中外游客的喜爱。
傣族民族乐器象脚鼓有什么传说 传说,在很久以前,离边界不远的一个寨子里,住着两夫妇。丈夫岩相,是一个本分的庄稼人。妻子叶罕,不但家务熟练,待人和气,而且还从她父亲那里学会了一套高超武艺。有一年,敌人常到边界烧杀掠抢,岩相从妻子那里学了三十天的武艺,披挂上阵,英勇杀敌,保卫了边界的安宁,后来因寡不敌众,战死在疆场。叶罕强忍悲痛,抽泣着把自己的丈夫安葬在一棵埋冬罕树下。叶罕悲伤极了,每过三天。她要到岩相的坟前去祭奠一回。有一次,她去上坟时,刚祭完毕,坐在树下痴想,忽然听到一阵低沉雄壮的歌声,用心一听,原来是身边那棵埋冬罕树里发出来的:
最好的埋比欧竹哟要做箭,
最好的钢铁哟要打刀,
最好的快马哟要上阵,
最好的男子哟要把家乡保!
叶罕听来听去。那悲壮激昂的歌声,竟像是岩相唱的!歌声一遍又一遍地唱着,叶罕简直听得入了迷。歌声中,她仿佛看到了自己的丈夫,十分熟练地挥舞着祖传宝刀,高喊着向敌人冲杀过去。这以后,叶罕每次来上坟,都能听到那熟悉的歌声。直到听过多少遍后,她才依依不舍地离去。后来,叶罕想:既然这树会唱歌,这歌声我又永远听不够,不如把它砍了抬回去,天天听到自己亲人的歌声。于是她就把那棵埋冬罕树砍了下来,那棵树的根脚有一段是空的,叶罕就把那段空心埋冬罕树截下来抬回了家。从此,她就能天天听到丈夫岩相的歌声,为了不让灰尘掉进埋冬罕树里边,她就用一块结实的山羊皮把树的上端包起来,用索子扎得紧紧的。从那时候起,傣家人就学会了做象脚鼓。而且,都像叶罕做得第一个那样,一定要用埋冬罕树做。一定要用岩羊皮绷。而且敲象脚鼓时一定要用糯米粑粑粘住鼓面。一切做好了,嘿!你就听吧:“嘣叭叭嘣,嘣叭叭嘣,嘣叭叭,嘣叭叭,嘣叭叭嘣。”据说,敲象脚鼓时,如果你的头向左边靠一点,还能听到岩相那雄壮有力的歌声呢!
傣族有哪些代表歌曲或乐器 傣族民歌
傣族民歌不公大都具有坝区民歌的特点,以优美抒情见长,较少激昂高亢之调,并因傣语声调富于抑扬变化,以优美抒情见长,较大的影响,从而具有歌唱与朗诵性相结合的特点。此外由于歌词句式长短不拘,因而傣族民歌很少有整齐方正的结构。不同支系,不同地区的傣族又具有各自的地方物色和个性,品种亦大不相同。其中,以德宏州一带的傣族民歌最为丰富多采。
傣族民歌较难按统一的体载划分类别,如按不同的演唱场合及应用范围,则大致可以分这在野外田间演唱者,在集体歌舞活动中演唱者,用于谈情说爱者,用于民间风俗性活动中者,用于礼神拜佛者以及用于咏哇情书、诗篇诸类。
属于在野外田间传唱的傣族民歌,本民族也惯称山歌,表现内容十分广泛。其旋律大都具有坝区山歌悠扬舒缓的特点,却很少用漫长的引腔、拖腔。流行于不同的地区者常以不同的地名称呼,如德宏州即有芒市山歌、盈江山歌、梁河山歌、陇川山歌、瑞丽山歌等区别。在歌舞活动中演唱的傣族民歌,又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系载歌载舞形式,边跳边唱,另一类则由歌手领唱,告一段落后,再接以集体舞蹈。前者大都属于分节歌,按大体相同的旋律反复演唱,并多节奏鲜明;而后者则因不受舞蹈局限而即兴演唱,并具有较强的宣叙性特征。
在傣族男女青年爱情生活中,大都有“串姑娘”的传统,并大都在劳动之余的夜间进行。这时,歌唱就成了表达爱情的重要手段。这些歌,各地都通称为情歌或情歌调。有的就是平常在野外唱的山歌。而德宏州的男青年则擅于 琴等民间乐器,边弹边唱,尽情倾诉心的思念和爱幕,这类民歌大都轻声吟唱,格调缠绵委婉。
在傣族人民各种传统风习活动或礼神拜佛中,都离不开歌唱。如德宏州结婚请客即唱“请客调”,金平饮宴时则唱“酒歌”。其他如“跳柳神”以及祭坝神、坝鬼等都有专用的调子。至于“念经调”、“赕花调”、“净水调”、“受戒调”等则由佛教的善男信女演唱。
在傣族民歌中,有不少富于朗诵性,以叙事见长。许多傣族长诗,就是由叫做“赞哈”的傣族歌手世代传唱作品。各地傣族都有这一类的演唱活动,通常统称这类民歌为叙事唱。这类民歌大都具有口语化并善于适应情节发展和情绪变化的特点。
在傣族著名民歌手中,应首先提到西双版纳州的老“赞哈”康朗甩。他的热情洋溢的演唱风格,敏捷机智的创作才能,曾多次在赛歌会上战胜对手,从而被选为全西双版纳最好的歌手。
中国民族乐器的特点是什么 葫芦丝、古筝、二胡
葫芦丝,又称“葫芦箫”,是云南少数民族乐器,主要流传于傣、彝、阿昌、德昂等民族中。
葫芦丝可分为高、中、低音三种类型,常用的调为降B、C、D等调。葫芦丝发源于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梁河县,主要流行于傣、阿昌、佤、德昂和布朗等族聚居的云南德宏、临沧地区,富有浓郁的地方色彩。
葫芦丝(或葫芦萧)云南少数民族特有的乐器之一。主要流传于云南省滇西傣族地区,在布朗族,德昂族等少数民族中也较为流行。
傣族人民多才多艺,能歌善舞。节日里,不论是在江中划龙舟或是在江边放“高升”(用竹筒制作的土火箭),还是在广场上“赶摆”或是在竹楼里饮酒欢宴,都可以听到动人的乐声。
葫芦丝因其音色独特优美,外观古朴,柔美,典雅,简单易学,小巧易携带等特点,受到广大音乐爱好者及中外游客的喜爱。
传统葫芦丝属簧管类乐器,其结构由一个葫芦和两根(或三根)竹管组成,葫芦上端为吹嘴,下端与葫芦连接的三根竹管为音管,其中,中间一根较粗较长的竹管为主音管,主音管正面有六个音孔(按音孔),背面上端有一个音孔为第七按音孔,下端有一个泛音孔(出音孔)和两个穿绳孔.主音管顶端装有金属簧片,插入葫芦,其尾端装有软塞子。
副主音管无按音孔,因此装有簧片的副音管一端插入葫芦主音管左或右两侧,在葫芦丝吹奏时,如将副音管底端软塞取出,装有簧片的副管音就与主管音一同响起,但副管音只能发一个音.现常用的葫芦丝有C调、小F调小D调、降B调、A调、F调、G调、E调、大D调等几种。
古筝又名汉筝、秦筝、瑶筝、鸾筝,是汉族民族传统乐器中的筝乐器,属于弹拨乐器。它是中国独特的、重要的民族乐器之一。它的音色优美,音域宽广、演奏技巧丰富,具有相当强的表现力,因此它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现在也出现了小古筝、便携式古筝、迷你古筝、半筝、新筝、十二平均律转调筝。古筝是一件伴随中国悠久文化,在这肥沃的黄土地上土生土长的古老民族乐器。属弹拨乐器,结构由面板、雁柱(一些地段也称之为筝码)、琴弦、前岳山、弦钉、调音盒、琴足、后岳山、侧板、出音口、底板、穿弦孔组成。
筝的形制为长方形木质音箱,弦架“筝柱”(即雁柱)可以自由移动,一弦一音,按五声音阶排列,最早以25弦筝为最多(分瑟为筝),唐宋时有弦十三根,后增至十六根、十八弦、二十一弦等,目前最常用的规格为二十一弦;通常古筝的型号前用S163-21,S代表S形岳山,是王巽之与缪金林共同发明,163代表古筝长度是163厘米左右,21代表古筝弦数21根。
二胡(拼音:Erhu) 始于唐朝,称“奚琴;,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是中西方拉弦乐器和弹拔乐器的总称。二胡又名“胡琴”,二胡是中华民族乐器家族中主要的弓弦乐器(擦弦乐器)之一。
少数民族的乐器 吹奏乐器 唢呐,流行于 *** 藏族地区的吹奏乐器。 羌笛,流行于四川羌族、藏族地区,管身竹质或骨质,竖吹、单簧双管。记得王之涣《凉州词》中就提到过它:“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口弦(中),流行于内蒙古达斡尔族。口弦,流行于四川彝族。 口弦,流行于云南拉祜族地区。鹰笛,因用鹰的翅膀骨制作而得名,流行于新疆塔吉克族、柯尔克孜族地区,传统鹰笛成双成对、音调和谐一致。巴乌,流行于云南彝族、哈尼族、傣族、佤族等民族地区。 口弦,流行于我国20多个少数民族中,其音量虽小,但音色优美。 鹿笛,又称鹿哨、呼鹿,流行于内蒙古、黑龙江的鄂伦春、鄂温克和达斡尔等民族地区。 葫芦笙,因笙斗用葫芦制作而得名,广泛流传于云南、四川、贵州、广西等地的彝族、拉祜族、佤族、傈僳族、哈尼族、德昂族、纳西族、怒族、普米族、苗族等民族地区,常用于独奏和歌舞伴奏。 木制号,流行于云南纳西族地区。 十八杆芦笙,流行于贵州羌族地区。 芦笙,主要流行于贵州、广西、湖南、云南以及四川的苗、侗、瑶、壮、水、彝、仫佬族等民族地区,形制多样,音色明亮浑厚,常用于舞蹈伴奏和器乐合奏。 铜号,流行于四川凉山彝族地区。 黑漆木芦笙管,流行于四川苗族地区的吹奏乐器。 芦笙,流行于贵州苗族地区。 寺庙铜号,流行于 *** 、青海、甘肃、四川、内蒙古等藏族地区,常用于藏传佛教寺庙法事活动。 银制法号,流行于 *** 等藏族地区,常用于藏传佛教寺庙法事活动。 牛角号,流行于贵州彝族地区。 唢呐,流行于四川民族地区。 勒绒,又名松堪勒绒,流行于云南景颇族地区。 拉弦乐器 葫芦琴,因琴筒以葫芦制成而得名,流行于广西壮族地区。艾捷克,流行于新疆 *** 尔、乌孜别克、柯尔克孜族地区,在多兰艾捷克基础上改制而成。 克亚克,流行于新疆柯尔克孜族地区。 哈密艾捷克,流行于新疆哈密、吐鲁番等 *** 尔族地区,形制似中胡,但在两根主奏弦外另张四至八根共鸣弦,琴筒有铁制和木制之分。 马头琴,流行于蒙古族地区。 呼西塔尔,流行于新疆 *** 尔族地区,多用于伴奏或合奏。 牛骨胡,流行于广西壮族地区。 四胡,又名四股子、四弦或提琴。蒙古族称之为呼兀尔,源于古代奚琴,清代用于宫廷乐队,称提琴,是北方民族共同使用的一种古老的弓弦乐器,主要流行于内蒙古地区,其它如山西、陕西、河北、河南及四川等地也见流行;牛骨胡(右)。 二弦果哈,又称古瓢琴、口水琴,流行于广西融水苗族、贵州三都水族等地区。 b尼,亦称“七弦琴”、“瓦琴”,流行于广西壮族地区。 土胡,因当地自制而得名,流行于广西壮族地区。 奚琴,流行于吉林朝鲜族地区。 弹拨乐器 天琴,流行于广西防城等壮族地区; 三弦,流行于云南傣族、德昂族、阿昌族等民族地区,常用于伴奏。 四弦琴,流行于云南傈僳族地区,常用于独奏、合奏和伴奏。 月琴,流行于四川、云南、贵州、广西等地的畲族、哈尼族、布依族地区。 独弦琴,流行于广西防城京族地区。 三弦琴,流行于云南元江傣族地区,常用于独奏。 牛腿琴,流行于云南墨江哈尼族地区。 非腾那,流行于新疆锡伯族地区,由弹拨乐器冬不尔改良而成; 热瓦甫,流行于新疆 *** 尔、塔吉克、乌孜别克等民族地区。 独塔尔,流行于新疆 *** 尔族、乌孜别克族地区,民间有“ *** 尔族乐器之母”的誉称。 马骨胡,流行于广西壮族地......>>
傣族民歌有哪些 傣族音乐有独特的民族风格,包括 民间歌曲、歌舞音乐、说唱音乐、戏曲音乐4类。
民间歌曲 山歌、叙事歌、悲歌、宗教歌等。 山歌多由青年在田野、山林独唱或男女对唱。有的表达爱情、赞美家乡、歌颂幸福生活,有的为即兴编唱。德宏地区山歌主要有“喊嘛”与“喊同卯”两种。 ①芒市、盈江等地的喊嘛又分城子山歌(傣语称“喊嘛 勒勐”,意为流行于城镇的山歌)、坝子山歌(傣语称 “喊嘛勒姐”,意为流行于农村的山歌)两种。前者较 柔和,后者较明朗。各地流行的喊嘛风格较接近,音乐 的基本特点是:曲调较抒情,多用级进、小跳,宫、商、 羽、徵等调式较多见,有时在结构内部出现调式交替或 向下属方向的离调、转调。流行于各地的老调山歌(傣 语称“喊嘛板淘”)及流行于遮放地区的说唱山歌(傣 语称“旦喊嘛”),皆可归于喊嘛一类,但风格略异。下 例是德宏芒市城子山歌: ②喊同卯,是流传于瑞丽一 带的山歌,音乐爽朗热情,多用徵调式,节奏自由,曲调中 七度下行跳进及结尾连续上行跳进及上滑音,颇具特色。 喊同卯用于男女对唱情歌时,称为“喊必央爽”,意为相 爱歌。瑞丽还流行缅甸傣区的山歌“喊傣亮”、“喊楞 挡”等,音乐别具一格。下例是德宏瑞丽的喊必央爽: 西双版纳的傣族山歌与情歌曲调基本相同,节拍鲜 明,重音清楚,音乐明快,旋律以级进、小跳为主,间 有七八度的跳进,多为宫调式,但强调徵、角音。 金平地区的山歌傣语称“珲卯骚”,由男女青年在 夜间对唱,用玎琴伴奏,曲调多为宫调式,但在徵音上 结束。另外,元江、景谷等地有风格不同的山歌。 叙事歌 包括“喊秀”(鹦鹉歌)、“喊吴哦”(叙 事歌)、“喊暖轰”(流水歌)、“桑烘”(凤凰情诗 调)、“拽”、“索”、“森”等。①喊秀,直译为绿 色的歌,是用以咏唱情诗或叙事诗的民歌,流行于德宏 的瑞丽、芒市等地。曲调富吟诵性,与跟鼓调旋律相近, 常由中、老年人在家中演唱。②喊吴哦与喊暖轰流行于 德宏瑞丽地区。前者富吟诵性,后者歌唱性较强,常用 含有变徵音的羽调式。③桑烘,是流行于西双版纳的古 老诗歌形式,也是表达青年人真挚爱情的长篇抒情诗,有 唱本流传。唱腔类似赞哈调,依字行腔,旋律较自由,可 用玎、筚等伴奏,亦可清唱。④拽与索、森流行于孟连 县边境孟阿地区。拽的音乐较抒情,速度稍自由,多采 用羽调式,演唱时常用弓弦乐器多洛伴奏。索的音乐较 活跃,速度稍快,多采用商调式。森的旋律性强,多为 羽调式。演唱索与森时皆用弹拨乐器玎列伴奏。
悲歌 傣语称“喊细喊海”,包括“喊海”、“喊 海赛篾”、“喊玎”、“喊蹩”等,流传于德宏各地。 ①喊海,傣语意为哭调,办丧事时由妇女边哭边唱。② 喊海赛篾,是在姑娘出嫁时母女相对哭泣而唱,歌词表 现了母女恋恋不舍之情。二者曲调基本相同,音域不宽, 旋律似宫音三 *** 的分解,句尾的长音常用较强烈的下 滑音。③喊玎,意为玎琴歌。④喊蹩,意为口弦歌。演 唱时不用乐器伴奏,多在忧伤时吟唱。 宗教歌 德宏地区有拜佛调、念经调、倒水祝福调 等;西双版纳地区有拜佛调、升和尚调、念经快调、念 经慢调等。此外各地还有反映原始崇拜的祭神调,以及 巫婆演唱的师娘调、跳柳神调和巫师演唱的卜卦调等。 其共同特点是音调近于朗诵。此外,还有催眠歌、儿歌 等。
歌舞音乐 包括孔雀歌、打鼓调、十二马调、依拉恢、喊扎等。在年节、赶摆、喜庆时演唱,多用象脚鼓 等打击乐器伴奏。①孔雀歌,傣语称“喊罗永”,流行 于德宏地区,歌唱与孔雀舞表演穿 *** 行。音乐轻快活 跃,多为徵调式。②打鼓调,傣语称“喊海光”,流行于 德宏芒市、遮放......>>
蒙古族和壮族的民族乐器 傣族的传统节日(两个) 傣族的特色建筑和民族乐器 彝族的特色饮食 马头琴 泼水节和孔舞节 葫芦丝 耗牛肉和火盆烧烤
傣族的乐器 傣族的器乐较为普遍的有吹奏乐器“毕”、弹拨乐器“玎”以及打击乐器鼓、钹、锣等。?
“毕”是吹奏乐器的通称,横笛形的就单称为“毕”,是用竹子做管,管身多数七孔,吹口处有铜质簧片。毕有大毕、小毕、孤毕、对毕、母子毕等,音域大小不同,音色各有差别。
“葫芦笙”也是一种重要吹奏乐器,在葫芦底部插入三枝竹管,中间一管有七孔,按七音阶发出七个音律,另两管发和声。葫芦笙声音悠扬婉转,韵味深长,特别是夜深人静时吹奏,更令人神思悄然,仿佛身在人间仙境。? 储
有琴弦的乐器傣语都叫“玎”。一种用于弦拉,类似胡琴;一种用于弹拨,类似三弦(但也有四弦的)。玎类乐器,常被男青年用来独奏以自娱。
打击乐器中,象脚鼓最为有名。傣族每个村寨,几乎都有大小不同形制的几套象脚鼓。象脚鼓傣语叫“光”,因形似象脚而得名,鼓身用一段圆木镂空而成,大者五六尺长,小者也有二三尺长。演奏时用拳、掌、指、足交替击打鼓面。象脚鼓通常与铜钹、锣相配,构成傣族音乐的打击乐组,鼓点的节奏决定演奏的情绪和速度,锣掌握节拍,铜钹则以其特殊的音色和音高调节合奏气氛,三者融为一体,使傣族打击乐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
我国云南傣族出名的乐器是? 被抢先一步,那我再详细点好了。
葫芦丝、巴乌是一种主要流传于我国云南傣族,阿昌、德昂等少数民族的簧片,这种乐器的音色非常的优美动听,由于条件所限,最早的簧片是用竹片制作的,这不仅影响到这种乐器的音色,也大大限制了它的音量,音域及寿命,局限了它的使用范围,所以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不能使更多的人欣赏到,这么多年来通过很多制作人努力,这种乐器较早先已有了很大的改进,无论是从外观还是从工艺上都有了很大的提高,终于有机会来到世人面前展示它的独特的艺术魅力,用它特殊的音色及优美的旋律征服了中外的广大音乐爱好者并被迅速普及。 ;
葫芦丝,又名葫芦萧,傣语称“筚郎叨”(“华”为傣语吹管乐器的泛称。“郎”为直吹之意,“叨”即葫芦),可分为高、中、低音三种类型,常用的调为b、B、C、D等调。
傣族民族乐器象脚鼓有什么传说 来源:
葫芦丝的历史较为悠久,其渊源可追溯到先秦时代,它是由葫芦笙演进改造而成的。在构造上仍保持着古代乐器的遗制,箫管数目正与三管之龠相同,两支副管不开音孔也和古箫完全一样,而发出持续的五度音程,则与古龠的“以和众声”惟妙惟肖。但它的主管已开有7个音孔,与后世的箫笛非常近似,又显示出它在历史上的飞跃。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民族音乐工作者对葫芦箫进行了不断的改革。1958年,云南省歌舞团首先把音域扩展为14个音。北京的一些文艺团体又制成两种新葫芦箫。其中的六管葫芦箫,可以吹奏单音、双音、单旋律加持续音及两个和音旋律加持续音。既保持了原来乐器特有的音色和风格,又增大了音量、扩展了音域、丰富了音响色彩和表现力。在中国民族乐器大花园中,它已成为一支引人注目的奇葩。1980年初,中央民族乐团访日小组,曾用这种新葫芦箫为日本人民演奏,受到了欢迎和好评。
一
关于葫芦丝吉祥发源地和有关葫芦丝的起源传说故事被广泛认为是在葫芦丝之乡――云南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梁河县勐养,而且早在先秦时代那里就有很多美丽动人的传说故事了。
葫芦丝的历史非常久远,可以追溯到先秦时代,民间流传着许多动人的传说,相传在云南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梁河县勐养江畔,一次山洪暴发,一位勇敢的傣家小卜冒抱起一个大葫芦,闯过惊涛骇浪,救出了自己的心上人,佛祖被他忠贞不渝的爱情所感动,把竹管插入金葫芦,送给勇敢的小卜冒,小卜冒手捧起金葫芦,立刻吹出了美妙的乐声。顿时,风平浪静,鲜花盛开,孔雀开屏,祝福这对情侣吉祥幸福,从此,葫芦丝就在梁河县勐养傣族人家传承下来,梁河的德昂族、景颇族、阿昌族也前来取经,相继扩大到了整个德宏和其他民族地区,并得到了世代相传。
二另外有个傣族的传说是上古时代有一头凶兽,经常下山来吃人和牲畜。此时有一位大英雄叫做阿泰,他历经千辛万苦,到了女娲娘娘的宫殿,女娲娘娘被阿泰的诚心感动,赐予他一只葫芦,可以收取妖魔鬼怪。阿泰回到了自己的家乡,等凶兽出现之时,用葫芦将凶兽收取。但凶兽依然在葫芦里乱撞,于是阿泰将一根竹子插在了葫芦的底部,凶兽终于在里面安静了下来,再也没有出来作怪。后来为了纪念阿泰的事迹,大家仿照这葫芦和竹子模样作出了葫芦丝,作为乐器流传了下来。
特点:
葫芦丝常用于吹奏山歌等民间曲调,最适于演奏旋律流畅的乐曲或舞曲,曲调中一般长音较多,合音丰富,乐声柔美和谐,能较好抒发演奏者的思想感情。
葫芦丝因其音色独特优美,外观古朴,柔美,典雅,简单易学,小巧易携带等特点,受到广大音乐爱好者及中外游客的喜爱。
傣族民族乐器象脚鼓有什么传说 传说,在很久以前,离边界不远的一个寨子里,住着两夫妇。丈夫岩相,是一个本分的庄稼人。妻子叶罕,不但家务熟练,待人和气,而且还从她父亲那里学会了一套高超武艺。有一年,敌人常到边界烧杀掠抢,岩相从妻子那里学了三十天的武艺,披挂上阵,英勇杀敌,保卫了边界的安宁,后来因寡不敌众,战死在疆场。叶罕强忍悲痛,抽泣着把自己的丈夫安葬在一棵埋冬罕树下。叶罕悲伤极了,每过三天。她要到岩相的坟前去祭奠一回。有一次,她去上坟时,刚祭完毕,坐在树下痴想,忽然听到一阵低沉雄壮的歌声,用心一听,原来是身边那棵埋冬罕树里发出来的:
最好的埋比欧竹哟要做箭,
最好的钢铁哟要打刀,
最好的快马哟要上阵,
最好的男子哟要把家乡保!
叶罕听来听去。那悲壮激昂的歌声,竟像是岩相唱的!歌声一遍又一遍地唱着,叶罕简直听得入了迷。歌声中,她仿佛看到了自己的丈夫,十分熟练地挥舞着祖传宝刀,高喊着向敌人冲杀过去。这以后,叶罕每次来上坟,都能听到那熟悉的歌声。直到听过多少遍后,她才依依不舍地离去。后来,叶罕想:既然这树会唱歌,这歌声我又永远听不够,不如把它砍了抬回去,天天听到自己亲人的歌声。于是她就把那棵埋冬罕树砍了下来,那棵树的根脚有一段是空的,叶罕就把那段空心埋冬罕树截下来抬回了家。从此,她就能天天听到丈夫岩相的歌声,为了不让灰尘掉进埋冬罕树里边,她就用一块结实的山羊皮把树的上端包起来,用索子扎得紧紧的。从那时候起,傣家人就学会了做象脚鼓。而且,都像叶罕做得第一个那样,一定要用埋冬罕树做。一定要用岩羊皮绷。而且敲象脚鼓时一定要用糯米粑粑粘住鼓面。一切做好了,嘿!你就听吧:“嘣叭叭嘣,嘣叭叭嘣,嘣叭叭,嘣叭叭,嘣叭叭嘣。”据说,敲象脚鼓时,如果你的头向左边靠一点,还能听到岩相那雄壮有力的歌声呢!
傣族有哪些代表歌曲或乐器 傣族民歌
傣族民歌不公大都具有坝区民歌的特点,以优美抒情见长,较少激昂高亢之调,并因傣语声调富于抑扬变化,以优美抒情见长,较大的影响,从而具有歌唱与朗诵性相结合的特点。此外由于歌词句式长短不拘,因而傣族民歌很少有整齐方正的结构。不同支系,不同地区的傣族又具有各自的地方物色和个性,品种亦大不相同。其中,以德宏州一带的傣族民歌最为丰富多采。
傣族民歌较难按统一的体载划分类别,如按不同的演唱场合及应用范围,则大致可以分这在野外田间演唱者,在集体歌舞活动中演唱者,用于谈情说爱者,用于民间风俗性活动中者,用于礼神拜佛者以及用于咏哇情书、诗篇诸类。
属于在野外田间传唱的傣族民歌,本民族也惯称山歌,表现内容十分广泛。其旋律大都具有坝区山歌悠扬舒缓的特点,却很少用漫长的引腔、拖腔。流行于不同的地区者常以不同的地名称呼,如德宏州即有芒市山歌、盈江山歌、梁河山歌、陇川山歌、瑞丽山歌等区别。在歌舞活动中演唱的傣族民歌,又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系载歌载舞形式,边跳边唱,另一类则由歌手领唱,告一段落后,再接以集体舞蹈。前者大都属于分节歌,按大体相同的旋律反复演唱,并多节奏鲜明;而后者则因不受舞蹈局限而即兴演唱,并具有较强的宣叙性特征。
在傣族男女青年爱情生活中,大都有“串姑娘”的传统,并大都在劳动之余的夜间进行。这时,歌唱就成了表达爱情的重要手段。这些歌,各地都通称为情歌或情歌调。有的就是平常在野外唱的山歌。而德宏州的男青年则擅于 琴等民间乐器,边弹边唱,尽情倾诉心的思念和爱幕,这类民歌大都轻声吟唱,格调缠绵委婉。
在傣族人民各种传统风习活动或礼神拜佛中,都离不开歌唱。如德宏州结婚请客即唱“请客调”,金平饮宴时则唱“酒歌”。其他如“跳柳神”以及祭坝神、坝鬼等都有专用的调子。至于“念经调”、“赕花调”、“净水调”、“受戒调”等则由佛教的善男信女演唱。
在傣族民歌中,有不少富于朗诵性,以叙事见长。许多傣族长诗,就是由叫做“赞哈”的傣族歌手世代传唱作品。各地傣族都有这一类的演唱活动,通常统称这类民歌为叙事唱。这类民歌大都具有口语化并善于适应情节发展和情绪变化的特点。
在傣族著名民歌手中,应首先提到西双版纳州的老“赞哈”康朗甩。他的热情洋溢的演唱风格,敏捷机智的创作才能,曾多次在赛歌会上战胜对手,从而被选为全西双版纳最好的歌手。
中国民族乐器的特点是什么 葫芦丝、古筝、二胡
葫芦丝,又称“葫芦箫”,是云南少数民族乐器,主要流传于傣、彝、阿昌、德昂等民族中。
葫芦丝可分为高、中、低音三种类型,常用的调为降B、C、D等调。葫芦丝发源于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梁河县,主要流行于傣、阿昌、佤、德昂和布朗等族聚居的云南德宏、临沧地区,富有浓郁的地方色彩。
葫芦丝(或葫芦萧)云南少数民族特有的乐器之一。主要流传于云南省滇西傣族地区,在布朗族,德昂族等少数民族中也较为流行。
傣族人民多才多艺,能歌善舞。节日里,不论是在江中划龙舟或是在江边放“高升”(用竹筒制作的土火箭),还是在广场上“赶摆”或是在竹楼里饮酒欢宴,都可以听到动人的乐声。
葫芦丝因其音色独特优美,外观古朴,柔美,典雅,简单易学,小巧易携带等特点,受到广大音乐爱好者及中外游客的喜爱。
传统葫芦丝属簧管类乐器,其结构由一个葫芦和两根(或三根)竹管组成,葫芦上端为吹嘴,下端与葫芦连接的三根竹管为音管,其中,中间一根较粗较长的竹管为主音管,主音管正面有六个音孔(按音孔),背面上端有一个音孔为第七按音孔,下端有一个泛音孔(出音孔)和两个穿绳孔.主音管顶端装有金属簧片,插入葫芦,其尾端装有软塞子。
副主音管无按音孔,因此装有簧片的副音管一端插入葫芦主音管左或右两侧,在葫芦丝吹奏时,如将副音管底端软塞取出,装有簧片的副管音就与主管音一同响起,但副管音只能发一个音.现常用的葫芦丝有C调、小F调小D调、降B调、A调、F调、G调、E调、大D调等几种。
古筝又名汉筝、秦筝、瑶筝、鸾筝,是汉族民族传统乐器中的筝乐器,属于弹拨乐器。它是中国独特的、重要的民族乐器之一。它的音色优美,音域宽广、演奏技巧丰富,具有相当强的表现力,因此它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现在也出现了小古筝、便携式古筝、迷你古筝、半筝、新筝、十二平均律转调筝。古筝是一件伴随中国悠久文化,在这肥沃的黄土地上土生土长的古老民族乐器。属弹拨乐器,结构由面板、雁柱(一些地段也称之为筝码)、琴弦、前岳山、弦钉、调音盒、琴足、后岳山、侧板、出音口、底板、穿弦孔组成。
筝的形制为长方形木质音箱,弦架“筝柱”(即雁柱)可以自由移动,一弦一音,按五声音阶排列,最早以25弦筝为最多(分瑟为筝),唐宋时有弦十三根,后增至十六根、十八弦、二十一弦等,目前最常用的规格为二十一弦;通常古筝的型号前用S163-21,S代表S形岳山,是王巽之与缪金林共同发明,163代表古筝长度是163厘米左右,21代表古筝弦数21根。
二胡(拼音:Erhu) 始于唐朝,称“奚琴;,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是中西方拉弦乐器和弹拔乐器的总称。二胡又名“胡琴”,二胡是中华民族乐器家族中主要的弓弦乐器(擦弦乐器)之一。
少数民族的乐器 吹奏乐器 唢呐,流行于 *** 藏族地区的吹奏乐器。 羌笛,流行于四川羌族、藏族地区,管身竹质或骨质,竖吹、单簧双管。记得王之涣《凉州词》中就提到过它:“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口弦(中),流行于内蒙古达斡尔族。口弦,流行于四川彝族。 口弦,流行于云南拉祜族地区。鹰笛,因用鹰的翅膀骨制作而得名,流行于新疆塔吉克族、柯尔克孜族地区,传统鹰笛成双成对、音调和谐一致。巴乌,流行于云南彝族、哈尼族、傣族、佤族等民族地区。 口弦,流行于我国20多个少数民族中,其音量虽小,但音色优美。 鹿笛,又称鹿哨、呼鹿,流行于内蒙古、黑龙江的鄂伦春、鄂温克和达斡尔等民族地区。 葫芦笙,因笙斗用葫芦制作而得名,广泛流传于云南、四川、贵州、广西等地的彝族、拉祜族、佤族、傈僳族、哈尼族、德昂族、纳西族、怒族、普米族、苗族等民族地区,常用于独奏和歌舞伴奏。 木制号,流行于云南纳西族地区。 十八杆芦笙,流行于贵州羌族地区。 芦笙,主要流行于贵州、广西、湖南、云南以及四川的苗、侗、瑶、壮、水、彝、仫佬族等民族地区,形制多样,音色明亮浑厚,常用于舞蹈伴奏和器乐合奏。 铜号,流行于四川凉山彝族地区。 黑漆木芦笙管,流行于四川苗族地区的吹奏乐器。 芦笙,流行于贵州苗族地区。 寺庙铜号,流行于 *** 、青海、甘肃、四川、内蒙古等藏族地区,常用于藏传佛教寺庙法事活动。 银制法号,流行于 *** 等藏族地区,常用于藏传佛教寺庙法事活动。 牛角号,流行于贵州彝族地区。 唢呐,流行于四川民族地区。 勒绒,又名松堪勒绒,流行于云南景颇族地区。 拉弦乐器 葫芦琴,因琴筒以葫芦制成而得名,流行于广西壮族地区。艾捷克,流行于新疆 *** 尔、乌孜别克、柯尔克孜族地区,在多兰艾捷克基础上改制而成。 克亚克,流行于新疆柯尔克孜族地区。 哈密艾捷克,流行于新疆哈密、吐鲁番等 *** 尔族地区,形制似中胡,但在两根主奏弦外另张四至八根共鸣弦,琴筒有铁制和木制之分。 马头琴,流行于蒙古族地区。 呼西塔尔,流行于新疆 *** 尔族地区,多用于伴奏或合奏。 牛骨胡,流行于广西壮族地区。 四胡,又名四股子、四弦或提琴。蒙古族称之为呼兀尔,源于古代奚琴,清代用于宫廷乐队,称提琴,是北方民族共同使用的一种古老的弓弦乐器,主要流行于内蒙古地区,其它如山西、陕西、河北、河南及四川等地也见流行;牛骨胡(右)。 二弦果哈,又称古瓢琴、口水琴,流行于广西融水苗族、贵州三都水族等地区。 b尼,亦称“七弦琴”、“瓦琴”,流行于广西壮族地区。 土胡,因当地自制而得名,流行于广西壮族地区。 奚琴,流行于吉林朝鲜族地区。 弹拨乐器 天琴,流行于广西防城等壮族地区; 三弦,流行于云南傣族、德昂族、阿昌族等民族地区,常用于伴奏。 四弦琴,流行于云南傈僳族地区,常用于独奏、合奏和伴奏。 月琴,流行于四川、云南、贵州、广西等地的畲族、哈尼族、布依族地区。 独弦琴,流行于广西防城京族地区。 三弦琴,流行于云南元江傣族地区,常用于独奏。 牛腿琴,流行于云南墨江哈尼族地区。 非腾那,流行于新疆锡伯族地区,由弹拨乐器冬不尔改良而成; 热瓦甫,流行于新疆 *** 尔、塔吉克、乌孜别克等民族地区。 独塔尔,流行于新疆 *** 尔族、乌孜别克族地区,民间有“ *** 尔族乐器之母”的誉称。 马骨胡,流行于广西壮族地......>>
傣族民歌有哪些 傣族音乐有独特的民族风格,包括 民间歌曲、歌舞音乐、说唱音乐、戏曲音乐4类。
民间歌曲 山歌、叙事歌、悲歌、宗教歌等。 山歌多由青年在田野、山林独唱或男女对唱。有的表达爱情、赞美家乡、歌颂幸福生活,有的为即兴编唱。德宏地区山歌主要有“喊嘛”与“喊同卯”两种。 ①芒市、盈江等地的喊嘛又分城子山歌(傣语称“喊嘛 勒勐”,意为流行于城镇的山歌)、坝子山歌(傣语称 “喊嘛勒姐”,意为流行于农村的山歌)两种。前者较 柔和,后者较明朗。各地流行的喊嘛风格较接近,音乐 的基本特点是:曲调较抒情,多用级进、小跳,宫、商、 羽、徵等调式较多见,有时在结构内部出现调式交替或 向下属方向的离调、转调。流行于各地的老调山歌(傣 语称“喊嘛板淘”)及流行于遮放地区的说唱山歌(傣 语称“旦喊嘛”),皆可归于喊嘛一类,但风格略异。下 例是德宏芒市城子山歌: ②喊同卯,是流传于瑞丽一 带的山歌,音乐爽朗热情,多用徵调式,节奏自由,曲调中 七度下行跳进及结尾连续上行跳进及上滑音,颇具特色。 喊同卯用于男女对唱情歌时,称为“喊必央爽”,意为相 爱歌。瑞丽还流行缅甸傣区的山歌“喊傣亮”、“喊楞 挡”等,音乐别具一格。下例是德宏瑞丽的喊必央爽: 西双版纳的傣族山歌与情歌曲调基本相同,节拍鲜 明,重音清楚,音乐明快,旋律以级进、小跳为主,间 有七八度的跳进,多为宫调式,但强调徵、角音。 金平地区的山歌傣语称“珲卯骚”,由男女青年在 夜间对唱,用玎琴伴奏,曲调多为宫调式,但在徵音上 结束。另外,元江、景谷等地有风格不同的山歌。 叙事歌 包括“喊秀”(鹦鹉歌)、“喊吴哦”(叙 事歌)、“喊暖轰”(流水歌)、“桑烘”(凤凰情诗 调)、“拽”、“索”、“森”等。①喊秀,直译为绿 色的歌,是用以咏唱情诗或叙事诗的民歌,流行于德宏 的瑞丽、芒市等地。曲调富吟诵性,与跟鼓调旋律相近, 常由中、老年人在家中演唱。②喊吴哦与喊暖轰流行于 德宏瑞丽地区。前者富吟诵性,后者歌唱性较强,常用 含有变徵音的羽调式。③桑烘,是流行于西双版纳的古 老诗歌形式,也是表达青年人真挚爱情的长篇抒情诗,有 唱本流传。唱腔类似赞哈调,依字行腔,旋律较自由,可 用玎、筚等伴奏,亦可清唱。④拽与索、森流行于孟连 县边境孟阿地区。拽的音乐较抒情,速度稍自由,多采 用羽调式,演唱时常用弓弦乐器多洛伴奏。索的音乐较 活跃,速度稍快,多采用商调式。森的旋律性强,多为 羽调式。演唱索与森时皆用弹拨乐器玎列伴奏。
悲歌 傣语称“喊细喊海”,包括“喊海”、“喊 海赛篾”、“喊玎”、“喊蹩”等,流传于德宏各地。 ①喊海,傣语意为哭调,办丧事时由妇女边哭边唱。② 喊海赛篾,是在姑娘出嫁时母女相对哭泣而唱,歌词表 现了母女恋恋不舍之情。二者曲调基本相同,音域不宽, 旋律似宫音三 *** 的分解,句尾的长音常用较强烈的下 滑音。③喊玎,意为玎琴歌。④喊蹩,意为口弦歌。演 唱时不用乐器伴奏,多在忧伤时吟唱。 宗教歌 德宏地区有拜佛调、念经调、倒水祝福调 等;西双版纳地区有拜佛调、升和尚调、念经快调、念 经慢调等。此外各地还有反映原始崇拜的祭神调,以及 巫婆演唱的师娘调、跳柳神调和巫师演唱的卜卦调等。 其共同特点是音调近于朗诵。此外,还有催眠歌、儿歌 等。
歌舞音乐 包括孔雀歌、打鼓调、十二马调、依拉恢、喊扎等。在年节、赶摆、喜庆时演唱,多用象脚鼓 等打击乐器伴奏。①孔雀歌,傣语称“喊罗永”,流行 于德宏地区,歌唱与孔雀舞表演穿 *** 行。音乐轻快活 跃,多为徵调式。②打鼓调,傣语称“喊海光”,流行于 德宏芒市、遮放......>>
蒙古族和壮族的民族乐器 傣族的传统节日(两个) 傣族的特色建筑和民族乐器 彝族的特色饮食 马头琴 泼水节和孔舞节 葫芦丝 耗牛肉和火盆烧烤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