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禅意的语录
1个回答
展开全部
在生活中体悟禅意,有了烦恼才有了觉醒,去承担命运的解脱清凉自在。心安,才是故乡,那么就需要我们去观察我们的每一个起心动念,去照亮心地那些还不够光明的地方,向佛靠近,远去杂染,就是清净。下面是我搜索整理的禅意的语录85句,欢迎参考。
1、看过人生繁华,还是平淡最真。人生只有经历才会懂得,只有懂得才会去珍惜,人非圣人,谁能无错,看淡一切,一切也就过眼云烟,如果真的忘不了,就默默地珍藏在心底的最深处,藏到岁月的烟尘触返缺及不到的地方。
2、人生百相,世态万千,生活中,有一种无言的爱,叫自爱。它,是一条静静的溪流,不需要别人懂得,是独自的流淌;它,是一曲曼妙的音乐,不需要刻意雕饰,是独自的聆听;它,是一朵清丽的闲花,不需要所谓的追逐,所谓的奢望,是独自的微笑,独自的世界。
3、人生至高的境界就是在纷繁中淡定心弦,心静时,过往的纠缠都可以搁置在一边晾晒,而你独享此刻宁静的光阴。人生本是一场愈行愈远的跋涉,走一段路,遇一些人,看一处风景,不计较得失荣辱,最后剩下的,就是一种淡然。
4、渐渐发现,人生是一场修行,边走边悟,且行且珍惜。童年的纯真,少年的懵懂,青年的志在千里,中年的海阔天空,都是人生必经的过程,如茶人生,次第前行。历经数次沸腾与翻滚,恰似人生跌宕起伏,留给世人的却是芳香四溢,做人亦如茶,不如将烦劳放下,学会对生活豁达。
5、问:"佛性与烦恼俱不俱?"答:"俱虽然俱,生灭有来去,佛性无来去,以佛性常故,由如虚空。以是无来去故,三世无有不生灭法。"——《荷泽神会禅师语录》
6、恶念是导致犯罪的潜在因素,有的人的恶念是出于非个人意愿,他也 许只是为了驱除自己的不快。有的人的恶念是故意的,这种行为最危险, 因为这是直接放任自己去作恶。一个抱着恶念的人是不可能好好生活或者 快乐的,因为恶念是违背人的本性和自然价值规律的。一个人与文明格格 不入,自然无法好好生活。一个人蚂余产生恶念的时候,要告诉自己,这样做 对自己现在的状况无改善的作用,相反只有恶化。恶念生,遁入魔门,谁 也救不了你了,你是在自焚。
7、欲得净土,当净其心,随其心净,即佛土净,若心清净,所在之处, 皆为净土。慧藏经过了痛苦的内心斗争,才悟出了道。悟道以后仍时时警 惕习染再生,心性放纵,如同牧牛,一发现牛人草中,便猛力拉回。人的 修养也应如此,不是一朝悟道,便一劳永逸,而是要时刻警觉,防微杜 渐,才能保持修养的成果,不断进步。
8、每一个人都是一个完整的宇宙,能够和人沟通就是和宇宙沟通。人尽管只是宇宙的一滴,但这一滴具备了宇宙所有的属性和特征。人体随着四季变化,四季随着宇宙变化,宇宙又是随着人的心态在变化。宇宙的成、住、坏、空都是由人类来决定。
9、佛光是心光,眼虽不能见,心却能见。
10、所有善根,为求佛智,施与众生,是名檀波罗蜜。
11、中国几千年的基因传承,几千年的美德传递,时至今日,实 际上并没有发生变异,也没有产生断裂,它依然存活在我们每个人的 心灵深处,只不过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它累了、倦了,暂时沉睡 了,一旦被召唤就会醒来。重要的是,谁去召唤?是否有人愿意自觉 承漏物辩担起召唤的责任。
12、若诸菩萨安住菩萨净戒律仪,善权方便,为利他故,于诸性罪,少分现行,由是因缘,于菩萨戒无所违犯,生多功德。《菩萨戒本》
13、若不计寒暑,朝夕勤修务,事业无不成。
14、非见闻觉知,非持戒所得,亦非不见闻,非不持戒得。如是论悉舍,亦舍我我所,不取诸法相,加是可得道。《阿陀耆婆经》
15、当岁月消磨了青春,时间融化了年华,磐石犹在,人何以堪!
16、不要等到奄奄一息才领悟无常,不要等到无药可救才感恩生命,不要等到生命终结才断恶行善,不要等到面临死亡才想到修行,不要等到神智不清才求佛保佑,不要等到离开人世才找求解脱,不要等到身心分离才求生佛国。修行应当从小时做起,从现在做起,从当下做起,从内心做起。
17、总想着依赖别人,而自己却不肯努力,到头来必定什么也不能得到。
18、带着微笑的面孔最美,微笑是世界共通的语言、爱的表现。最漂亮、最有气质的衣服是——柔和忍辱衣。
19、能不能解决自身的问题,不在法上,而在听法人的心上。
20、禅宗不立文字,因为文字是语言的符号,思想是没有声音的语言,如果执著这些东西是实有,便被其缠缚、障碍,而发掘不出真理来。
21、有人说:"所谓幸福,是有一颗感恩的心,一个健康的身体,一份称 心的工作,一位深爱你的爱人,一帮信赖的朋友。"拥有美好的东西,我 们应该感恩;如果没有这些,我们也应该感恩。这样,你就会一直处于幸 福之中。
22、人类的欲望,千万不要指望能够完全把它消除。我们能够做到的,就是 尽力把它修剪得美观。放任欲望,它就会像满坡生长的灌木,丑陋不堪。但 是,经常修剪,就能够成为一道亮丽悦目的风景。
23、禅门中有句话,放下便是,这并不是生活的奢望,或者逃避,更不是对生活的一种脱离,这是在日常生活中对心地的观照与觉察,去除那些复杂,契合与融入生活。水流花开,温暖盎然,这是心地的一种直白,把生命完成了一场佛事,自然而然,欢喜随缘。
24、佛教徒对生病的态度乐观而积极。因生病而体会到患者的感受,因生病而谨慎恶业,因生病而努力行善,因生病而消除业障,因生病而降低我慢,因生病而生起爱心,因生病而功德增上。生病是一场修行之旅,病越久业障消除越有效,病越重功德增上越迅速。生病是不求而得的助缘,也是不请而到的幸运。
25、双手做好事是利益人群,做错事是害人不利己。
26、他人之良药,或为我等之毒药,只因自心烦恼千差,药亦千差,不识自 心不识药性,命难保矣。诸位习禅者,切莫忘记一句话头,什么是无? 于此话头上,病是妄、药是妄,千差也是妄,话头也是妄,猛然发力冲 出此妄,出后又是何景象?什么是无!
27、住三解脱不入正位,随众生欲严净佛土,于刹那顷,速能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28、我们并没有贤明的心,不愿意听善知识的教言,这时,病便不可少。"修行人,无事常带三分病",此话极有道理。病,随时在身,不能回避,不能驱离,如同报警红灯,提示我们:"错了!"出家人独身、素食、起居有节,所得的病,多数与心性有关。
29、邻里团结,家庭美满,职业安定,环境优美,这是众生应求的愉悦。能慷慨地施舍,能诚心地服务,无怨无悔,这是最大的愉悦。
30、佛教认为,宇宙万物流迁变动,永无休止。生与死都不是绝对的,生不会永生,死不会永死。旧的死去,新的又生,生死相续,永无穷尽,恰似沿着圆环转动。因此生不足喜,死不足惧,只求此心光明正大。
31、悲心施一人,功德如大地,为己施一切,得报如芥子。救一厄难人,胜余一切施,众星虽有光,不如一月明。
32、如今大家从生到死一直忙个不停:幼年时为玩耍和游戏而忙;中年时为感情和工作而忙;晚年时为养老和治疗而忙。然而,最终除了满脸皱纹和精神空虚外,我们还能拥有什么呢?所谓人生的幸福和快乐是指什么呢?我们忙的意义又在何处?
33、举手投足也要存一份善念 心田要多播善的种子,多一粒善的种子,就减少一棵杂草。
34、宽心、包容,是快乐的泉源。
35、当你倒霉时,你身上的阴性场态总是占主导,而阳性场态也是最弱之时,当阴远超于阳时,就会麻烦不断,祸不单行,此时遇见小人或撞见鬼都是常有的事。
36、只需静下心来什么都不用去想,放下所有的经验还有得失,全然地相应就够了,就这么简单!相信即天堂!
37、佛法告诫我们:处于下等根器阶段时,要以修持净戒为主,通过听闻佛法来认识烦恼,才能对轮回生起真正的出离心;处于中等根器阶段时,要以修持禅定为主,通过思维佛法来降伏烦恼,才能对众生生起广大的菩提心;处于上等根器阶段时,要以修持智慧为主,通过实修佛法来根除烦恼,才能建立正确的空性见。
38、善行,能庄严人格,美化世间;念佛,能往生成佛。世善如外在化妆之美,念佛是生命自然之美。一切修行,若落于有漏世善,皆不过如化妆美容,表浅,外相,不自然,不真实;念佛,内心住有弥陀的生命,便从里向外焕发出弥陀生命的光辉,这是佛性的真生命。
39、初学佛法的人在没有打好基础的情况下就学习一些深奥的法门,其后果犹如空中楼阁。如果没有打好稳固的修行基础,不但无法树立空性的深奥境界之正见,连世间法都难以承办?就好像是冬天在冰上盖房子,冬季一过,冰雪融化,房子很快就会垮塌一样。
40、偶尔会暗生一种没来由的愁绪,虽然很淡,停留的时间也不 会太久,去有极强的冲击力,仿佛被一种无形的波涛推搡,我就是一 粒无助的海贝。此刻,我的眼前会呈现宁静孤寂的海滩,旷远无边的 苍穹,若隐若现的前世。在广袤的时空中,我们都是漂泊的旅人,内 心深处都暗藏着一支我们不知道的怀乡曲。
41、做人必须念念分明,处处提起正见。
42、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当生如是心:我应灭度一切众生,灭度一切众生已,而无有一众生实灭度者。
43、诸有为法才得自体,从此无间必灭归无,若此处生即此处灭,无容从此转至余方。(古印度)世亲《俱舍论》卷十三
44、思想在如水的夜色中漂泊,心是唯一的航灯,灯不灭就不会 迷航,迟早会抵达黎明的彼岸。灯如灭了,思想就会触礁,万劫不复 地沉没。
45、不要封闭自己。你要先去爱别人,别人才会爱你。
46、太多时候,因为太在乎一个人,太想留住一些美好的东西,太想抓住某种名利或地位,反而失去了它原本的初衷。太想得到的幸福越抓得紧,它消失得越快;太想得到的爱人越靠得近,他离得越远;太想拥有的成功,因为太急功近利,最后却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47、夫在公者,取利不公则法乱;在私者,以欺取利则事乱;事乱则人争不平,法乱则民怨不伏。其悖戾斗诤,不顾死亡者,自此发矣。
48、如果人人发挥慈悲心,即可形成"一眼观时千眼观,一手动时千手动"的"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并具足无量悲愿的`济世力量。
49、修行就是修正你的想念、行为。若是你的想法不对、看法不对、行为做得不对,就要改正,这就是"真修行"。—一耕云先生
50、父母过分爱子女的心力会反射成子女的烦恼,对子女放心,他们才能安心。——《佛陀的格言》
51、在每个人成长的过程中,成功和挫折几乎都会交替出现,但命运不是固定不变的。一味自我惩罚、自我折磨永远与成功无缘。人生事业成败的关键,不在命运,而在于你能正视失败,敢于跨越人生的败点。
52、大气之人,能安安心心做好本分的角色,认认真真干好手头的事情,不为名利而争斗,不为钱财而纠结。大气之人能让自己的世界海阔天空,即便一时失意,终得大器晚成。该来的终究会来,该走的也一定会离开。凡事都存在前因后果,因缘成熟了,果报便产生了,无法阻挡。
53、有时沉默可以疗愈伤口,是最好的无言的解释。有时能够傻笑着把烦恼放下,也是一种解脱。有时有些话不要说,不说比说效果更好,有些事不要想,想多了一准儿会难过,绕进里面出不来。有时悲伤和绝望也是一笔无穷的财富,转变心念看空一切能自在。凡事有好多面,不管你看哪一面都能得到释然才是真的禅。
54、以从容的心态,微笑面对人生;以乐观的心态,感悟云起雨落;以随和的心境,静观花开花谢。用苦涩眼泪冲刷生活的酸楚,用时光沉淀情感的碎片!
55、恒唯法师:幸福也可以理解为是一种人生的意境,或者说是生活的领悟,有悲观失落,也有黯然神伤,当然更有美好时光,不管生活里邂逅什么酸甜苦辣,学会面对和相逢,好好活下去,泰然去接受,生活里有许多未知,更有许多无奈,这并不是生活的悲哀,可以理解为是生活的另外一种别开生面。
56、诸佛法身,湛然不动犹如虚空,如虚空故,所以遍满一切,以便满故,所以空即无量,无量即空。
57、成熟,不是心变老,而是繁华过后的淡定。人生如同果树,在风雨中成长,在阳光下开花,繁花落尽,硕果累累。花季的烂漫,雨季的忧伤,随着年轮渐渐淡忘,沉淀于心的,一半是对美好的追求,一半是对残缺的接纳。曾经看不惯,受不了的,如今不过淡然一笑。成熟,不是看破,而是看淡。
58、常存爱意,与人为善:当我们给别人送花时,闻到花香的首先是自己;当我们向别人扔脏东西时,先弄脏手的也肯定是自己。如此,何不给人以温暖?当我们给予别人温暖时,自己得到的何尝不是一种深切的快意?所以,要努力做到:心底无私,常存爱意,与人为善。
59、禅师在寺院空地上洒了些蜜,许多苍蝇赶来,因舍不得走被蜜粘住了脚,再也飞不起来,禅师诫谕:贪婪是许多灾祸的根源。
60、照顾好家庭,以慈心为本。
61、端正精诚,心里常念佛法。
62、你期待什么,什么就会离你越远;你执着谁,就会被谁伤害得最深。相聚就是离别的序幕,而离别就是相遇的本初。学会放下,放下不切实际的期待,放下没有结果的执着。看淡、看开、看透一些,不牵挂不计较;一切都会慢慢变好。过去的就别再翻回去,上一秒已经过去,唯有当下的快乐与幸福。
63、如果您不给自己烦恼,别人也永远不可能给您烦恼。因为您自己的内心,您放不下。
64、其实,你最大的敌人不是别人,正是你脱缰野马般的"心",出口是非不断的"嘴"。所以,人多时,请管住自己的嘴;人少时,请管住自己的心。多观察自己,少议论别人。一个懂得降伏自心、善待别人的人,必定有大福报。
65、亲情不可能陪伴你左右,爱情不可能代替一切,友情不可能随时出现,你需要历练到即使没有父母、爱人、朋友的帮助,你也能坦然走下去。有些风景是孤独一人去欣赏的,有些路也是孤独一人去行走的。孤独是人生的必然。
66、长大后才知道,童年时纯洁的心和天真的笑容是那么的自然!现在想拥有那份纯洁与天真是多么的困难!
67、曾经有人问我,人与人之间的最高境界是不是若即若离?其实,不一定需要若即若离,但一定得有空间。不论是什么关系,每个人都需要有自己的空间与自由。正如你自己希望畅快的呼吸,别人也一样。所以,人与人之间,最重要的是,把握好自己生活的尺度,为了自己,也为了别人。
68、虽然绝大多数人都渴求得到世人尊重,但从最起码的角度来讲,我们每个人对生命的尊重都是很缺乏的,不但不懂得尊重别人的生命,还不懂得尊重自己的生命。
69、一个修行人,他应该是法喜充满的、一切都能够化解的,应该是"心底无私天地宽"的。
70、佛教里一向是由智慧得正见,而不是由盲信而生信仰。
71、善在我们心中,佛在我们心中,命运就不会抛弃我们。
72、人生不是比赛,幸福和成功也不需要终点。
73、凡夫即佛,烦恼即菩提。
74、依般若波罗蜜多故。依者、附和也、依者、追随也、依者、追踪也。——涤华禅师《心经注解》
75、面对生老病死学佛人如何用平常心用修行的心态去面对?不是说跳到半空中,远离世间的一切因缘,这不可能。佛陀也不是逃避因缘,而是怎样去了这个因缘,为此佛陀离开皇宫去寻找真理,寻找超越一切生死的本性,如实了义之后无论身体上如何显现,心都不会受影响,心里没有烦恼执着痛苦。
76、出口即错。人曰:说错即对。
77、本意天良是每一小我最公正的审讯官,你骗得了他人,却永远骗不了你自身的本意天良。
78、汝以色空相倾相夺于如来藏,而如来藏随为色空,周遍法界。
79、广结众缘,就是不要去伤害任何一小我。
80、律者入戒威仪深经善义,遮受一切不净之物及不净因缘,亦遮四重,十三僧残,二不定法,三十舍堕,九十一堕,四悔过法,众多学法。
81、禅诗·《白云与我最相知》:白云与我最相知,我住山时它亦随,清早和风辞嶂外,晚来依旧护柴扉。——湛然圆成
82、修行之道就是寻求通往最终的道路,而悟出最终的真理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在极大痛苦之中顿悟;另一种则是在愉快中体会出生命的意义。
83、给予快乐叫做慈,替对方解决痛苦叫做悲。将心比心、身同感受叫大慈爱,不分亲属、敌人同样看待的帮助叫大悲。
84、沈家白。既然错过,那么就别再相见。
85、一个人的心量有多大,事业就有多大。一个人的心能容多少,成就就有多少。咱们一起把内心中的局限修正过来,达到无量,无限,圆满无碍的境界。
1、看过人生繁华,还是平淡最真。人生只有经历才会懂得,只有懂得才会去珍惜,人非圣人,谁能无错,看淡一切,一切也就过眼云烟,如果真的忘不了,就默默地珍藏在心底的最深处,藏到岁月的烟尘触返缺及不到的地方。
2、人生百相,世态万千,生活中,有一种无言的爱,叫自爱。它,是一条静静的溪流,不需要别人懂得,是独自的流淌;它,是一曲曼妙的音乐,不需要刻意雕饰,是独自的聆听;它,是一朵清丽的闲花,不需要所谓的追逐,所谓的奢望,是独自的微笑,独自的世界。
3、人生至高的境界就是在纷繁中淡定心弦,心静时,过往的纠缠都可以搁置在一边晾晒,而你独享此刻宁静的光阴。人生本是一场愈行愈远的跋涉,走一段路,遇一些人,看一处风景,不计较得失荣辱,最后剩下的,就是一种淡然。
4、渐渐发现,人生是一场修行,边走边悟,且行且珍惜。童年的纯真,少年的懵懂,青年的志在千里,中年的海阔天空,都是人生必经的过程,如茶人生,次第前行。历经数次沸腾与翻滚,恰似人生跌宕起伏,留给世人的却是芳香四溢,做人亦如茶,不如将烦劳放下,学会对生活豁达。
5、问:"佛性与烦恼俱不俱?"答:"俱虽然俱,生灭有来去,佛性无来去,以佛性常故,由如虚空。以是无来去故,三世无有不生灭法。"——《荷泽神会禅师语录》
6、恶念是导致犯罪的潜在因素,有的人的恶念是出于非个人意愿,他也 许只是为了驱除自己的不快。有的人的恶念是故意的,这种行为最危险, 因为这是直接放任自己去作恶。一个抱着恶念的人是不可能好好生活或者 快乐的,因为恶念是违背人的本性和自然价值规律的。一个人与文明格格 不入,自然无法好好生活。一个人蚂余产生恶念的时候,要告诉自己,这样做 对自己现在的状况无改善的作用,相反只有恶化。恶念生,遁入魔门,谁 也救不了你了,你是在自焚。
7、欲得净土,当净其心,随其心净,即佛土净,若心清净,所在之处, 皆为净土。慧藏经过了痛苦的内心斗争,才悟出了道。悟道以后仍时时警 惕习染再生,心性放纵,如同牧牛,一发现牛人草中,便猛力拉回。人的 修养也应如此,不是一朝悟道,便一劳永逸,而是要时刻警觉,防微杜 渐,才能保持修养的成果,不断进步。
8、每一个人都是一个完整的宇宙,能够和人沟通就是和宇宙沟通。人尽管只是宇宙的一滴,但这一滴具备了宇宙所有的属性和特征。人体随着四季变化,四季随着宇宙变化,宇宙又是随着人的心态在变化。宇宙的成、住、坏、空都是由人类来决定。
9、佛光是心光,眼虽不能见,心却能见。
10、所有善根,为求佛智,施与众生,是名檀波罗蜜。
11、中国几千年的基因传承,几千年的美德传递,时至今日,实 际上并没有发生变异,也没有产生断裂,它依然存活在我们每个人的 心灵深处,只不过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它累了、倦了,暂时沉睡 了,一旦被召唤就会醒来。重要的是,谁去召唤?是否有人愿意自觉 承漏物辩担起召唤的责任。
12、若诸菩萨安住菩萨净戒律仪,善权方便,为利他故,于诸性罪,少分现行,由是因缘,于菩萨戒无所违犯,生多功德。《菩萨戒本》
13、若不计寒暑,朝夕勤修务,事业无不成。
14、非见闻觉知,非持戒所得,亦非不见闻,非不持戒得。如是论悉舍,亦舍我我所,不取诸法相,加是可得道。《阿陀耆婆经》
15、当岁月消磨了青春,时间融化了年华,磐石犹在,人何以堪!
16、不要等到奄奄一息才领悟无常,不要等到无药可救才感恩生命,不要等到生命终结才断恶行善,不要等到面临死亡才想到修行,不要等到神智不清才求佛保佑,不要等到离开人世才找求解脱,不要等到身心分离才求生佛国。修行应当从小时做起,从现在做起,从当下做起,从内心做起。
17、总想着依赖别人,而自己却不肯努力,到头来必定什么也不能得到。
18、带着微笑的面孔最美,微笑是世界共通的语言、爱的表现。最漂亮、最有气质的衣服是——柔和忍辱衣。
19、能不能解决自身的问题,不在法上,而在听法人的心上。
20、禅宗不立文字,因为文字是语言的符号,思想是没有声音的语言,如果执著这些东西是实有,便被其缠缚、障碍,而发掘不出真理来。
21、有人说:"所谓幸福,是有一颗感恩的心,一个健康的身体,一份称 心的工作,一位深爱你的爱人,一帮信赖的朋友。"拥有美好的东西,我 们应该感恩;如果没有这些,我们也应该感恩。这样,你就会一直处于幸 福之中。
22、人类的欲望,千万不要指望能够完全把它消除。我们能够做到的,就是 尽力把它修剪得美观。放任欲望,它就会像满坡生长的灌木,丑陋不堪。但 是,经常修剪,就能够成为一道亮丽悦目的风景。
23、禅门中有句话,放下便是,这并不是生活的奢望,或者逃避,更不是对生活的一种脱离,这是在日常生活中对心地的观照与觉察,去除那些复杂,契合与融入生活。水流花开,温暖盎然,这是心地的一种直白,把生命完成了一场佛事,自然而然,欢喜随缘。
24、佛教徒对生病的态度乐观而积极。因生病而体会到患者的感受,因生病而谨慎恶业,因生病而努力行善,因生病而消除业障,因生病而降低我慢,因生病而生起爱心,因生病而功德增上。生病是一场修行之旅,病越久业障消除越有效,病越重功德增上越迅速。生病是不求而得的助缘,也是不请而到的幸运。
25、双手做好事是利益人群,做错事是害人不利己。
26、他人之良药,或为我等之毒药,只因自心烦恼千差,药亦千差,不识自 心不识药性,命难保矣。诸位习禅者,切莫忘记一句话头,什么是无? 于此话头上,病是妄、药是妄,千差也是妄,话头也是妄,猛然发力冲 出此妄,出后又是何景象?什么是无!
27、住三解脱不入正位,随众生欲严净佛土,于刹那顷,速能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28、我们并没有贤明的心,不愿意听善知识的教言,这时,病便不可少。"修行人,无事常带三分病",此话极有道理。病,随时在身,不能回避,不能驱离,如同报警红灯,提示我们:"错了!"出家人独身、素食、起居有节,所得的病,多数与心性有关。
29、邻里团结,家庭美满,职业安定,环境优美,这是众生应求的愉悦。能慷慨地施舍,能诚心地服务,无怨无悔,这是最大的愉悦。
30、佛教认为,宇宙万物流迁变动,永无休止。生与死都不是绝对的,生不会永生,死不会永死。旧的死去,新的又生,生死相续,永无穷尽,恰似沿着圆环转动。因此生不足喜,死不足惧,只求此心光明正大。
31、悲心施一人,功德如大地,为己施一切,得报如芥子。救一厄难人,胜余一切施,众星虽有光,不如一月明。
32、如今大家从生到死一直忙个不停:幼年时为玩耍和游戏而忙;中年时为感情和工作而忙;晚年时为养老和治疗而忙。然而,最终除了满脸皱纹和精神空虚外,我们还能拥有什么呢?所谓人生的幸福和快乐是指什么呢?我们忙的意义又在何处?
33、举手投足也要存一份善念 心田要多播善的种子,多一粒善的种子,就减少一棵杂草。
34、宽心、包容,是快乐的泉源。
35、当你倒霉时,你身上的阴性场态总是占主导,而阳性场态也是最弱之时,当阴远超于阳时,就会麻烦不断,祸不单行,此时遇见小人或撞见鬼都是常有的事。
36、只需静下心来什么都不用去想,放下所有的经验还有得失,全然地相应就够了,就这么简单!相信即天堂!
37、佛法告诫我们:处于下等根器阶段时,要以修持净戒为主,通过听闻佛法来认识烦恼,才能对轮回生起真正的出离心;处于中等根器阶段时,要以修持禅定为主,通过思维佛法来降伏烦恼,才能对众生生起广大的菩提心;处于上等根器阶段时,要以修持智慧为主,通过实修佛法来根除烦恼,才能建立正确的空性见。
38、善行,能庄严人格,美化世间;念佛,能往生成佛。世善如外在化妆之美,念佛是生命自然之美。一切修行,若落于有漏世善,皆不过如化妆美容,表浅,外相,不自然,不真实;念佛,内心住有弥陀的生命,便从里向外焕发出弥陀生命的光辉,这是佛性的真生命。
39、初学佛法的人在没有打好基础的情况下就学习一些深奥的法门,其后果犹如空中楼阁。如果没有打好稳固的修行基础,不但无法树立空性的深奥境界之正见,连世间法都难以承办?就好像是冬天在冰上盖房子,冬季一过,冰雪融化,房子很快就会垮塌一样。
40、偶尔会暗生一种没来由的愁绪,虽然很淡,停留的时间也不 会太久,去有极强的冲击力,仿佛被一种无形的波涛推搡,我就是一 粒无助的海贝。此刻,我的眼前会呈现宁静孤寂的海滩,旷远无边的 苍穹,若隐若现的前世。在广袤的时空中,我们都是漂泊的旅人,内 心深处都暗藏着一支我们不知道的怀乡曲。
41、做人必须念念分明,处处提起正见。
42、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当生如是心:我应灭度一切众生,灭度一切众生已,而无有一众生实灭度者。
43、诸有为法才得自体,从此无间必灭归无,若此处生即此处灭,无容从此转至余方。(古印度)世亲《俱舍论》卷十三
44、思想在如水的夜色中漂泊,心是唯一的航灯,灯不灭就不会 迷航,迟早会抵达黎明的彼岸。灯如灭了,思想就会触礁,万劫不复 地沉没。
45、不要封闭自己。你要先去爱别人,别人才会爱你。
46、太多时候,因为太在乎一个人,太想留住一些美好的东西,太想抓住某种名利或地位,反而失去了它原本的初衷。太想得到的幸福越抓得紧,它消失得越快;太想得到的爱人越靠得近,他离得越远;太想拥有的成功,因为太急功近利,最后却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47、夫在公者,取利不公则法乱;在私者,以欺取利则事乱;事乱则人争不平,法乱则民怨不伏。其悖戾斗诤,不顾死亡者,自此发矣。
48、如果人人发挥慈悲心,即可形成"一眼观时千眼观,一手动时千手动"的"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并具足无量悲愿的`济世力量。
49、修行就是修正你的想念、行为。若是你的想法不对、看法不对、行为做得不对,就要改正,这就是"真修行"。—一耕云先生
50、父母过分爱子女的心力会反射成子女的烦恼,对子女放心,他们才能安心。——《佛陀的格言》
51、在每个人成长的过程中,成功和挫折几乎都会交替出现,但命运不是固定不变的。一味自我惩罚、自我折磨永远与成功无缘。人生事业成败的关键,不在命运,而在于你能正视失败,敢于跨越人生的败点。
52、大气之人,能安安心心做好本分的角色,认认真真干好手头的事情,不为名利而争斗,不为钱财而纠结。大气之人能让自己的世界海阔天空,即便一时失意,终得大器晚成。该来的终究会来,该走的也一定会离开。凡事都存在前因后果,因缘成熟了,果报便产生了,无法阻挡。
53、有时沉默可以疗愈伤口,是最好的无言的解释。有时能够傻笑着把烦恼放下,也是一种解脱。有时有些话不要说,不说比说效果更好,有些事不要想,想多了一准儿会难过,绕进里面出不来。有时悲伤和绝望也是一笔无穷的财富,转变心念看空一切能自在。凡事有好多面,不管你看哪一面都能得到释然才是真的禅。
54、以从容的心态,微笑面对人生;以乐观的心态,感悟云起雨落;以随和的心境,静观花开花谢。用苦涩眼泪冲刷生活的酸楚,用时光沉淀情感的碎片!
55、恒唯法师:幸福也可以理解为是一种人生的意境,或者说是生活的领悟,有悲观失落,也有黯然神伤,当然更有美好时光,不管生活里邂逅什么酸甜苦辣,学会面对和相逢,好好活下去,泰然去接受,生活里有许多未知,更有许多无奈,这并不是生活的悲哀,可以理解为是生活的另外一种别开生面。
56、诸佛法身,湛然不动犹如虚空,如虚空故,所以遍满一切,以便满故,所以空即无量,无量即空。
57、成熟,不是心变老,而是繁华过后的淡定。人生如同果树,在风雨中成长,在阳光下开花,繁花落尽,硕果累累。花季的烂漫,雨季的忧伤,随着年轮渐渐淡忘,沉淀于心的,一半是对美好的追求,一半是对残缺的接纳。曾经看不惯,受不了的,如今不过淡然一笑。成熟,不是看破,而是看淡。
58、常存爱意,与人为善:当我们给别人送花时,闻到花香的首先是自己;当我们向别人扔脏东西时,先弄脏手的也肯定是自己。如此,何不给人以温暖?当我们给予别人温暖时,自己得到的何尝不是一种深切的快意?所以,要努力做到:心底无私,常存爱意,与人为善。
59、禅师在寺院空地上洒了些蜜,许多苍蝇赶来,因舍不得走被蜜粘住了脚,再也飞不起来,禅师诫谕:贪婪是许多灾祸的根源。
60、照顾好家庭,以慈心为本。
61、端正精诚,心里常念佛法。
62、你期待什么,什么就会离你越远;你执着谁,就会被谁伤害得最深。相聚就是离别的序幕,而离别就是相遇的本初。学会放下,放下不切实际的期待,放下没有结果的执着。看淡、看开、看透一些,不牵挂不计较;一切都会慢慢变好。过去的就别再翻回去,上一秒已经过去,唯有当下的快乐与幸福。
63、如果您不给自己烦恼,别人也永远不可能给您烦恼。因为您自己的内心,您放不下。
64、其实,你最大的敌人不是别人,正是你脱缰野马般的"心",出口是非不断的"嘴"。所以,人多时,请管住自己的嘴;人少时,请管住自己的心。多观察自己,少议论别人。一个懂得降伏自心、善待别人的人,必定有大福报。
65、亲情不可能陪伴你左右,爱情不可能代替一切,友情不可能随时出现,你需要历练到即使没有父母、爱人、朋友的帮助,你也能坦然走下去。有些风景是孤独一人去欣赏的,有些路也是孤独一人去行走的。孤独是人生的必然。
66、长大后才知道,童年时纯洁的心和天真的笑容是那么的自然!现在想拥有那份纯洁与天真是多么的困难!
67、曾经有人问我,人与人之间的最高境界是不是若即若离?其实,不一定需要若即若离,但一定得有空间。不论是什么关系,每个人都需要有自己的空间与自由。正如你自己希望畅快的呼吸,别人也一样。所以,人与人之间,最重要的是,把握好自己生活的尺度,为了自己,也为了别人。
68、虽然绝大多数人都渴求得到世人尊重,但从最起码的角度来讲,我们每个人对生命的尊重都是很缺乏的,不但不懂得尊重别人的生命,还不懂得尊重自己的生命。
69、一个修行人,他应该是法喜充满的、一切都能够化解的,应该是"心底无私天地宽"的。
70、佛教里一向是由智慧得正见,而不是由盲信而生信仰。
71、善在我们心中,佛在我们心中,命运就不会抛弃我们。
72、人生不是比赛,幸福和成功也不需要终点。
73、凡夫即佛,烦恼即菩提。
74、依般若波罗蜜多故。依者、附和也、依者、追随也、依者、追踪也。——涤华禅师《心经注解》
75、面对生老病死学佛人如何用平常心用修行的心态去面对?不是说跳到半空中,远离世间的一切因缘,这不可能。佛陀也不是逃避因缘,而是怎样去了这个因缘,为此佛陀离开皇宫去寻找真理,寻找超越一切生死的本性,如实了义之后无论身体上如何显现,心都不会受影响,心里没有烦恼执着痛苦。
76、出口即错。人曰:说错即对。
77、本意天良是每一小我最公正的审讯官,你骗得了他人,却永远骗不了你自身的本意天良。
78、汝以色空相倾相夺于如来藏,而如来藏随为色空,周遍法界。
79、广结众缘,就是不要去伤害任何一小我。
80、律者入戒威仪深经善义,遮受一切不净之物及不净因缘,亦遮四重,十三僧残,二不定法,三十舍堕,九十一堕,四悔过法,众多学法。
81、禅诗·《白云与我最相知》:白云与我最相知,我住山时它亦随,清早和风辞嶂外,晚来依旧护柴扉。——湛然圆成
82、修行之道就是寻求通往最终的道路,而悟出最终的真理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在极大痛苦之中顿悟;另一种则是在愉快中体会出生命的意义。
83、给予快乐叫做慈,替对方解决痛苦叫做悲。将心比心、身同感受叫大慈爱,不分亲属、敌人同样看待的帮助叫大悲。
84、沈家白。既然错过,那么就别再相见。
85、一个人的心量有多大,事业就有多大。一个人的心能容多少,成就就有多少。咱们一起把内心中的局限修正过来,达到无量,无限,圆满无碍的境界。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