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应对就业陷阱
如何应对就业陷阱
如何应对就业陷阱,现在大学普遍扩招,因此刚毕业的大学生可以说很苦闷。一毕业,马上开始为工作的事情发愁。但是求职陷阱在大学生的求职中是无处不在的,以下分享如何应对就业陷阱
如何应对就业陷阱1
当心“三无”黑职介
市劳动监察总队执法人员发现,目前很多“黑职介”对求职者收取所谓“上岗费”,金额在300元至4000元不等,远远超出了物价部门所规定的中介费限额,而市物价部门关于中介费的规定中,根本没有“上岗费”一说。
劳动监察部门提醒徘徊在这些“黑职介”周围的打工者,通过职介机构求职时,一定要看清楚职介机构是否有劳动部门核发的职业介绍许可证,尤其要注意经营证照的营业范围中包不包含职业中介业务。与用人单位直接联系时,要看单位是不是给办理相关证件、签订劳动合同,一定要提高警惕,增强辨别能力,确保自己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
当心“搜刮式试用期”
有一家饭店,一次招聘了80名服务员、洗碗工和收银员,招聘时规定薄薪试用3个月,期满加薪。然而不到3个月,大部分人员就都被解雇了。随后,该饭店故技重演,再次使用“廉价劳动力”,试用期变成了企业对用工人员的“搜刮期”。
而这些企业解雇人的理由大多来自其单方面的苛刻条件,如规定节假日不得休息、不得请假等等,至于劳动保险、医疗保险更无从谈起。
当心口头协议兑现难
在劳动保障监察部门接到的投诉中,对“口头协议”的投诉占大多数,它让求职者有苦难言。在最初求职时,有些求职者认为,反正试用期不过两三个月,口头协议就行了。但那些存心欺骗求职者的老板则利用这两三个月的试用期来让求职者“廉价劳动”,随后便以试用期表现不好等借口把求职者炒掉。
至于这段时间的工资,由于仅仅是口头协议,很容易出现纠纷,给多少工资似乎全靠老板的“施舍”。为此,劳动部门提醒劳动者,只有签订书面劳动合同,才能有法可依。
大胆投诉不必有顾虑
据劳动保障监察人员介绍,近年来,在受理的举报投诉中,60%的人不敢留下真实姓名和联系电话,他们主要是怕用人单位打击报复。实际上,这种顾虑是没有必要的,对于劳动违法行为的举报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和《天津市劳动和社会保障监察条例》都有明确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对违反劳动法律法规的行为都有权进行投诉和举报。劳动保障监察机构和监察员有义务保护举报人,为举报人保密。
如果求职者在求职过程中被骗,可以直接向劳动监察部门投诉,也可拨打12333举报。
如何应对就业陷阱2
网上求职常见的陷阱
收费陷阱
伪装方式:招聘中以不同名目收取“苛捐杂税”是最常见的招聘陷阱之一,这个招数对于很多应聘者来说都是“温柔的陷阱”。对方往往以已经招聘录用,需要收取押金、保证金的借口,或者以入职培训的名义,骗取求职者的费用。
试用期陷阱
伪装方式:主要表现方式是,以试用期的名义,来获取廉价的劳动力。试用期陷阱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以各种理由告诉求职者是不合格的,公司解聘也是无奈之举,从而再以很少的薪水继续招聘同样也不会熬过试用期的新人,周而复始,降低成本。另外一种手段就是非法延长试用期,常常是半年的合同试用期就占去了三个月。
试用期本意是用人单位和劳动者相互了解、相互选择的期限。但是一些单位为了减低用人成本,利用试用期的低薪了解个没完没了,半年的合同试用就三月。
智力陷阱
伪装方式:以考核求职者为借口,堂而皇之地占有应聘者的劳动成果。诸如在招聘时,要求应聘者翻译复杂的文章、策划文案、设计程序。
高薪陷阱
伪装方式:这类骗术主要是利用了求职者急切渴望轻松获得高薪职位的投机心理或者侥幸心理,通常是不问求职者的青红皂白或者具体情况就断然许诺能给高薪,让很多应聘者怦然心动。
推荐工作陷阱
伪装方式:这类陷阱主要存在于一些自称是“职业介绍所”之类的地方,他们一般号称能帮你找到或者推荐工作,只需要缴纳一定的费用。
粉饰岗位陷阱
伪装方式:招聘单位在招聘广告上把职位写成是“市场总监”、“保险事业部经理”,结果到了岗位,应聘者却发现其实是去做“业务员”、“保险代理员”等。有的单位也会以“到基层先锻炼锻炼”为幌子,欺骗求职者,使他们继续工作下去。
骗子公司的特征
1)没有注册;
2)在网站上可以查询到行骗记录;
3)没有独立网站;
4)招聘信息名不副实、介绍模糊;
5)面试地址在一些偏僻的'地方。
6)面试过程极不专业;
7)办公环境与办公设施较差;
8)需要求职者交钱;
9)骗子公司多使用商贸公司、贸易公司、化妆品公司、房地立经纪公司等名义。
如何应对就业陷阱3
大学生求职常见的骗局
1、“找关系”招聘骗局
骗子谎称与某某单位领导是亲戚,可为求职大学生打通关系,但要花钱走后门,于是不少学生或家长上了当。
2、网络招聘骗局
一些网络骗子制作一些看起来很“官方”的钓鱼网站,编造子虚乌有的求职机会,诱骗学生把钱存入指定账户或直接盗刷上当毕业生的银行卡。
3、电话骗局
一般而言,毕业生在收到用人单位的回应后,会主动进行联系。有些人正是利用毕业生的这一心理,假借联系工作传呼或发送短信给毕业生,让毕业生给一些收费很高的信息台回电话,以骗取高额电话费。这些电话一般以“268/168”等为开头,毕业生小心提防即可。
4、试用骗局
毕业生上岗后一般都会有三个月到六个月的试用期。有些单位利用这一条款,要么在这一期间少付工资,要么到期后蓄意辞退。
5、承诺骗局
有些单位为了招聘到优秀人才,有时会口头许诺一些工资、住房等方面的优厚待遇。当毕业生到岗后发现这些待遇根本不能兑现而找单位领导理论时,得到的答复往往是“谁承诺你找谁去,公司没有这样的规定”!因此毕业生一定要注意:口说无凭,合同为据,关键还是签好合同。
6、职位骗局
有些单位在招聘时按照职位招聘,但毕业生报到后却安排到其它岗位,致使毕业生学非所用;有时甚至安排干一些劳动强度极大的体力活。对此,毕业生在签订合同时应该有点“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的勇气,不让别有用心的坏人钻了空子。
7、地点骗局
很多大企业在全国许多地方有分部,而参加招聘会的往往是总部的人力资源部门。因此,毕业生在应聘时容易产生错觉,以为工作地点就在总部所在的大城市,结果上岗后被分到偏远地区。对此,毕业生在面谈时必须咨询清楚,必要时在合同上写明相关条款。
8、传销陷阱
传销组织以招工为由,利用年轻人渴望成功的心态,不断打电话轰炸劝说毕业生加入,导致一些学生迷失于传销漩涡中难以自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