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反流性食管炎?简述其发病机制的要点和主要的临床表现。
反流性食管炎是因胃内容物反流进入食管而引起的食管粘膜炎症。临床上主要表现为胸骨后灼热感与疼痛,可并发食管消化性溃疡或狭窄。
食管炎可由不同病因引起,包括感染、化学物刺激、物理性损伤及继发于食管憩室、肿瘤或贲门失弛缓症等病变。胃食管反流作为食管炎的病因,系是在40年代被发现,当时指和食管裂孔疝有关,认为可能因腹腔食管段的丧失、食管与胃之间正常锐角的消失等解剖学机械因素,导致胃食管反流。但多数食管裂孔疝并不伴有胃食管反流,而反流性食管炎患者常不能被证实有食管裂孔疝并存。胃食管交界的上方有略增厚的环形肌束,成为食管下端括约肌(LES),其长度约2~4cm,正常基础压一般为2.0~3.3kPa(15~25mmHg),平均2.6kPa(20mmHg),在正常人的形成超过胃内压的高压带,足以防止胃内容物反流进入食管,只有在吞咽后引起食管原发性蠕动时,LES才出现弛缓。故LES具有重要抗反流的屏障作用。
反流性食管炎的发病机制主要是LES不适当弛缓或经常处于松弛状态,并有反流物引起食管粘膜损害、食管对反流物清除功能削弱等因素所致。
临床表现:
(1)胃灼热与反胃胃灼热又称为“烧心”,是反流性食管炎的典型症状,有位于胸骨后的烧灼样不适感,多在餐后特别是饱餐后出现。可伴有反胃,反流物呈酸味或带苦味,偶含少量食物。胃灼热与反胃易发生在平卧、弯腰俯拾姿位,可于熟睡时扰醒。胃灼热经服用制酸剂后常缓解或消失。
(2)咽下疼痛与咽下困难反流性食管炎加重或并发食管溃疡时,可出现咽下疼痛,多在摄入酸性或过烫食物后发生,疼痛涉及剑突下、肩胛区,或达颈、耳部,有时辐射至臂。可有间歇性咽下困难,每发生在开始进餐时,呈胸骨后梗塞感,系由食管痉挛所致。食管狭窄的咽下困难呈持续性,对干食尤为明显。有进行性咽下困难者,应警惕食管下段癌变。
(3)其他因影响患者进食,体重可稍有减轻。食管粘膜不断少量出血可致轻度缺铁性贫血,溃疡可致大出血,由于反流物吸入,可致慢性喉炎,声带炎,哮喘发作,吸入性肺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