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舞狮?
1个回答
展开全部
问题一:为什么元宵节要舞狮? 舞狮子是我国优秀的民间艺术,每逢元宵佳节或 *** 庆典,民间都以狮舞前来助兴。这一习俗起源于三国时期,南北朝时开始流行,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据传说,它最早是从西域传入的,狮子是文殊菩萨的坐骑,随着佛教传入中国,舞狮子的活动也输入中国。狮子是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后,和孔雀等一同带回的贡品。而狮舞的技艺却是引自西凉的“假面戏”,也有人认为狮舞是五世纪时产生于军队,后来传入民间的。两种说法都各有依据,今天已很难判断其是非。不过,唐代时狮舞已成为盛行于宫廷、军旅、民间的一项活动。唐段安节《乐府杂寻》中说:“戏有五方狮子,高丈余,各衣五色,每一狮子,有十二人,戴红抹额,衣画衣,执红拂子,谓之狮子郎,舞太平乐曲。”诗人白居易《西凉伎》诗中对此有生动的描绘:“西凉伎,西凉伎,假面胡人假狮子。刻木为头丝作尾,金镀眼睛银帖齿。奋迅毛衣摆双耳,如从流沙来万里。”诗中描述的是当时舞狮的情景。
在一千多年的发展过程中,狮舞形成了南北两种表演风格。北派狮舞以表演“武狮”为主,即魏武帝钦定的北魏“瑞狮”。小狮一人舞,大狮由双人舞,一人站立舞狮头,一人弯腰舞狮身和狮尾。舞狮人全身披包狮被,下穿和狮身相同毛色的绿狮裤和金爪蹄靴,人们无法辨认舞狮人的形体,它的外形和真狮极为相似。引狮人以古代武士装扮,手握旋转绣球,配以京锣、鼓钹、逗引瑞狮。狮子在“狮子郎”的引导下,表演腾翻、扑跌、跳跃、登高、朝拜等技巧,并有走梅花桩、窜桌子、踩滚球等高难度动作。南派狮舞以表演“文狮”为主,表演时讲究表情,有搔痒、抖毛、舔毛等动作,惟妙惟肖,逗人喜爱,也有难度较大的吐球等技巧。南狮以广东为中心,并风行于港澳,东南亚侨乡。南狮虽也是双人舞,但舞狮人下穿灯笼裤,上面仅仅披着一块彩色的狮被而舞。和北狮不同的是“狮子郎”头戴大头佛面具,身穿长袍,腰束彩带,手握葵扇而逗引狮子,以此舞出各种优美的招式,动作滑稽风趣。南狮流派众多,有清远、英德的“鸡公狮”,广州、佛山的“大头狮”,高鹤、中山的“鸭嘴狮”,东莞的“麒麟狮”等。南狮除外形不同外,尚有性格不同。白须狮舞法幅度不宽、花色品种不多,但沉着刚健,威严有力,民间称为“刘备狮”。黑须红面狮,人称“关公狮”,舞姿勇猛而雄伟,气概非凡。灰白胡须狮,动作粗犷好战,俗称“张飞狮”。狮子为百兽之尊,形象雄伟俊武,给人以威严、勇猛之感。古人将它当作勇敢和力量的象征,认为它能驱邪镇妖、保佑人畜平安。所以人们逐渐形成了在元宵节时及其他重大活动里舞狮子的习俗,以祈望生活吉祥如意,事事平安。
问题二:过年为啥要舞狮子? 因为狮子是代表喜庆过年那时的你看的狮子都是红色的对吧它是一种传统的习俗同时也是一种人文象征幸福。
问题三:为什么舞狮要采青? 相传“采青”原来是有“反清复明”之意,现时一般是取其意头,有“生猛”,生意兴隆的象征。“青”用的是生菜。把生菜及利市(红包)悬挂起来,狮在“青”前舞数回,表现犹豫,然后一跃而起,把青菜一口“吃”掉,再把生菜“咬碎吐出”,再向大家致意。为了增加娱乐性,采青有时还会用上特技动作,例如上肩(舞狮头者站在狮尾者肩上),叠罗汉,上杆(爬上竹杆),或者过梅花椿(经过高低不一长木椿)等等。
问题四:为什么开业舞狮 各种开业庆典中我们经常会看到舞狮这个活动,一方面代表热闹,另一方面代表者人们所崇拜舞狮的含义 ,下面我们就来看看: 舞狮有着悠久的历史,它是中国与西域之间文化交流的产物。早在一千九百年前,波斯通过了丝绸之路同中国进行了双方的商业贸易,同时也促进了两国之间的文化交流。波斯使者还把狮子等动物运到中国,当时中国中原地带不产狮子,但随着接下来的古代中国与西亚、印度等国之间进行友好交往,更多的狮子来到了中国境内。 狮子体型威武,被誉为百兽之王,而中国一般不受狮患所害,因此民间对狮子有了亲切感,把它当成威勇与吉祥的象征,并希望用狮子威猛的形象驱魔赶邪,造成狮形以镇压或以 *** 武。
问题五:为什么舞狮 舞狮是我国一项传统的民间体育活动,大约起源于南北朝时代(佛教兴起的时代).有关狮子舞的记载,最早见于《汉书・礼乐志》,其中提到“象人”,照三国时魏国人孟康的解释,“象人”就是扮演鱼、虾、狮子的艺人.由此可见,至迟三国时已有狮子舞了.南北朝时,民间也流行狮子舞.
到了唐朝,狮子舞已发展为上百人集体表演的大型歌舞,还作为燕乐舞蹈在宫廷表演,称为“太平乐”,又叫“五方狮子舞”.当时的狮子舞,还流传到了日本.日本的一幅“信西古乐图”中,就画有古代的日本奏乐舞的场面,与唐代的相似,只是规模小得多.唐代以后,狮子舞在民间广为流传.宋代的《东京梦录》记载说,有的佛寺在节日开狮子会,僧人坐在狮子上做法事、讲经以招来游人.明人张岱在《陶庵梦忆》中,介绍了浙江灯节时,大街小巷,锣鼓声声,处处有人围簇观看狮子舞的盛况.
随着佛教的流行,异域的狮子形象便从塞外传入中原.唐代民间已有舞狮的游戏.白居易的《西凉伎》诗中描述说:“假面胡人假子,刻木为头丝作尾.金镀眼睛银贴齿,奋迅毛衣摆双耳.如从流沙来万里,紫髯深目两胡儿,跳舞梁前致辞.应似凉州未陷日,安西都护进来时.”当时西凉艺人舞狮的情况,与我们现代所见的舞狮情景很相似.清代《北京走会图》所画的狮子舞,一大狮由二人扮演,三小狮各由一人扮演,另有二人手执“拂子”,逗引狮子,完全同于现代春节时间的舞狮.
舞狮有南北地区之分.北方舞狮的外形和真狮相似,、全身狮披覆盖,舞狮者仅露双脚,下身穿着和狮披同样的金黄色狮子和花靴.舞狮由两人配合进行,另有一人是武士打扮,手执绣球作引导.北狮又有大小狮之分.大狮是双人舞,小狮是单人舞.动作一般有跌扑、翻滚、跳跃和挠痒等;还有过跳板、滚绣球、上楼台等技巧动作.舞狮时配有京鼓、京锣、京拨,动作合拍,生动活泼.
南方狮舞一般在广东流行,所以又称为广东狮.广东狮是由一人舞狮头,一人舞狮尾,狮头有各种形式和颜色,狮披是用五彩布条或绸条做成.有一人或二戴大头佛面具作引狮、戏狮、单舞等.舞狮者穿各色灯笼裤,上身穿密钮扣的唐灯笼袖衫或背心.舞狮时要使出浑身解数和不同招式,显露出舞狮者的南派武功功夫.
问题六:舞狮为什么南北之分,什么时候开始的? 舞狮子是中国优秀的传统民间艺术,每逢元宵佳节或 *** 庆典,民间都以狮舞来助兴。舞狮子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狮子舞在旧时称“太平乐”,而到了唐代(公元618~907年)时更得到广泛的发展。狮艺在当时已成为过年过节、行香走会中的必备节目。在一千多年的发展过程中,狮舞形成了南北两种表演风格。
◆北狮
中国舞狮,以“北狮”起源得最早。相传在北魏(公元386~534年)武帝远征甘肃河西,俘虏胡人十万之多。魏武帝令胡人献舞娱乐。胡人以木雕兽头,两大五小,披兽衣,集八音乐,武士三十余人,起舞于御前。武帝龙心大悦,赐名“北魏瑞狮”,恩准俘虏回国。狮子舞便在北方流传开来,以后便有了“北狮”之称。
北派狮舞以表演“武狮”为主,即魏武帝钦定的北魏“瑞狮”。小狮一人舞,大狮双人舞,一人站立舞狮头,一人弯腰舞狮身和狮尾。狮子在“狮子郎”的引导下,表演腾翻、扑跌、跳跃、蹿高、朝拜等技巧,并有走梅花桩、窜桌子、踩滚球等高难度动作。
“南狮”表演
◆南狮
舞南狮中国民间有数个传说,传说之一是在清代(公元1644~1911年)乾隆皇帝下江南时,梦见一头毛色五彩斑斓的瑞兽来朝拜。回京后,乾隆皇命人照他梦中所见的瑞兽形象来扎制一只,每在节日及庆典时命人舞动,喻为国泰民安,太平吉祥。
南派狮舞以表演“文狮”为主,表演时讲究表情,有搔痒、抖毛、舔毛等动作,惟妙惟肖,逗人喜爱。由于狮子为百兽之尊,形象雄伟俊武,古人将它当作勇敢和力量的象征,认为它能驱邪镇妖、保佑人畜平安。所以人们逐渐形成了在元宵节及其它重大活动里舞狮子的习俗,以祈望生活吉祥如意,事事平安。
问题七:为什么要为舞狮点睛 舞狮之前通常会举行「点睛」仪式。仪式由主礼嘉宾进行,把朱砂涂在狮的眼睛上,象征给予生命。
问题八:为什么每一年新年都要看舞狮子 中国传统习俗,龙代表中国人的精神,龙是中国人的祖先
问题九:舞狮子有怎么作用? 舞狮大约始于汉代后,也是我国民间喜庆节日的传统表演项目,春节、元宵最为多见。中国原不产狮子,《后汉书》载汉章帝时月氏国(西域的一个小国)贡狮子,当时名为“狻猊”。从那时起人们就把雄健、威武的狮子视为吉祥、勇敢的象征,又模仿狮子的形象和动作,逐渐形成狮舞,庆典喜日以此为乐,并期望驱魔辟邪,故有“辟邪狮子”之称。
明清时期,狮舞流行更为广泛,且花样更多,形成了许多流派。一般由两人合作舞一大狮子(有的地区称“太狮”),或一人舞一头小狮子(有的地区称“少狮”),另一人扮武士或大头佛持彩球逗引。在表演上可分“文狮”和“武狮”二种。“文狮”主要刻画狮子温顺的神态,有搔痒、舔毛、打滚、抖毛等动作;“武狮”则表现狮子勇猛的性格,有跳跃、扑腾、登高、翻转、踩球等动作。舞狮时一定要有锣鼓奏乐,狮踩乐点,节奏分明。
民国舞狮铜像是铜铸塑成的一组舞狮群像,共有十二人,人高约4.6厘米,纵队排列,固定于红木座上。前组舞狮,狮身分节,顶有一角,下颌活动。舞狮者二人,一前一后,钻入狮身。狮之左右各一人护狮,左旁的持叉,右旁的手托狮身,最前方的大头佛,戴大圆的头罩,两手拿铲状物,逗引狮子。
中间一组五人,敲打乐器。紧随舞狮的两人,左边的敲锣,右边的打钹。后面又有三人,其中二人长杠抬大鼓,中有一人击打。尾随队伍的二人,一手拿兽面盾牌,一手持刀,抚护卫姿势。
舞狮铜像人物神态逼真,栩栩如生,动作洒脱,气势恢宏,民间的舞狮风情凝固其上
在一千多年的发展过程中,狮舞形成了南北两种表演风格。北派狮舞以表演“武狮”为主,即魏武帝钦定的北魏“瑞狮”。小狮一人舞,大狮由双人舞,一人站立舞狮头,一人弯腰舞狮身和狮尾。舞狮人全身披包狮被,下穿和狮身相同毛色的绿狮裤和金爪蹄靴,人们无法辨认舞狮人的形体,它的外形和真狮极为相似。引狮人以古代武士装扮,手握旋转绣球,配以京锣、鼓钹、逗引瑞狮。狮子在“狮子郎”的引导下,表演腾翻、扑跌、跳跃、登高、朝拜等技巧,并有走梅花桩、窜桌子、踩滚球等高难度动作。南派狮舞以表演“文狮”为主,表演时讲究表情,有搔痒、抖毛、舔毛等动作,惟妙惟肖,逗人喜爱,也有难度较大的吐球等技巧。南狮以广东为中心,并风行于港澳,东南亚侨乡。南狮虽也是双人舞,但舞狮人下穿灯笼裤,上面仅仅披着一块彩色的狮被而舞。和北狮不同的是“狮子郎”头戴大头佛面具,身穿长袍,腰束彩带,手握葵扇而逗引狮子,以此舞出各种优美的招式,动作滑稽风趣。南狮流派众多,有清远、英德的“鸡公狮”,广州、佛山的“大头狮”,高鹤、中山的“鸭嘴狮”,东莞的“麒麟狮”等。南狮除外形不同外,尚有性格不同。白须狮舞法幅度不宽、花色品种不多,但沉着刚健,威严有力,民间称为“刘备狮”。黑须红面狮,人称“关公狮”,舞姿勇猛而雄伟,气概非凡。灰白胡须狮,动作粗犷好战,俗称“张飞狮”。狮子为百兽之尊,形象雄伟俊武,给人以威严、勇猛之感。古人将它当作勇敢和力量的象征,认为它能驱邪镇妖、保佑人畜平安。所以人们逐渐形成了在元宵节时及其他重大活动里舞狮子的习俗,以祈望生活吉祥如意,事事平安。
问题二:过年为啥要舞狮子? 因为狮子是代表喜庆过年那时的你看的狮子都是红色的对吧它是一种传统的习俗同时也是一种人文象征幸福。
问题三:为什么舞狮要采青? 相传“采青”原来是有“反清复明”之意,现时一般是取其意头,有“生猛”,生意兴隆的象征。“青”用的是生菜。把生菜及利市(红包)悬挂起来,狮在“青”前舞数回,表现犹豫,然后一跃而起,把青菜一口“吃”掉,再把生菜“咬碎吐出”,再向大家致意。为了增加娱乐性,采青有时还会用上特技动作,例如上肩(舞狮头者站在狮尾者肩上),叠罗汉,上杆(爬上竹杆),或者过梅花椿(经过高低不一长木椿)等等。
问题四:为什么开业舞狮 各种开业庆典中我们经常会看到舞狮这个活动,一方面代表热闹,另一方面代表者人们所崇拜舞狮的含义 ,下面我们就来看看: 舞狮有着悠久的历史,它是中国与西域之间文化交流的产物。早在一千九百年前,波斯通过了丝绸之路同中国进行了双方的商业贸易,同时也促进了两国之间的文化交流。波斯使者还把狮子等动物运到中国,当时中国中原地带不产狮子,但随着接下来的古代中国与西亚、印度等国之间进行友好交往,更多的狮子来到了中国境内。 狮子体型威武,被誉为百兽之王,而中国一般不受狮患所害,因此民间对狮子有了亲切感,把它当成威勇与吉祥的象征,并希望用狮子威猛的形象驱魔赶邪,造成狮形以镇压或以 *** 武。
问题五:为什么舞狮 舞狮是我国一项传统的民间体育活动,大约起源于南北朝时代(佛教兴起的时代).有关狮子舞的记载,最早见于《汉书・礼乐志》,其中提到“象人”,照三国时魏国人孟康的解释,“象人”就是扮演鱼、虾、狮子的艺人.由此可见,至迟三国时已有狮子舞了.南北朝时,民间也流行狮子舞.
到了唐朝,狮子舞已发展为上百人集体表演的大型歌舞,还作为燕乐舞蹈在宫廷表演,称为“太平乐”,又叫“五方狮子舞”.当时的狮子舞,还流传到了日本.日本的一幅“信西古乐图”中,就画有古代的日本奏乐舞的场面,与唐代的相似,只是规模小得多.唐代以后,狮子舞在民间广为流传.宋代的《东京梦录》记载说,有的佛寺在节日开狮子会,僧人坐在狮子上做法事、讲经以招来游人.明人张岱在《陶庵梦忆》中,介绍了浙江灯节时,大街小巷,锣鼓声声,处处有人围簇观看狮子舞的盛况.
随着佛教的流行,异域的狮子形象便从塞外传入中原.唐代民间已有舞狮的游戏.白居易的《西凉伎》诗中描述说:“假面胡人假子,刻木为头丝作尾.金镀眼睛银贴齿,奋迅毛衣摆双耳.如从流沙来万里,紫髯深目两胡儿,跳舞梁前致辞.应似凉州未陷日,安西都护进来时.”当时西凉艺人舞狮的情况,与我们现代所见的舞狮情景很相似.清代《北京走会图》所画的狮子舞,一大狮由二人扮演,三小狮各由一人扮演,另有二人手执“拂子”,逗引狮子,完全同于现代春节时间的舞狮.
舞狮有南北地区之分.北方舞狮的外形和真狮相似,、全身狮披覆盖,舞狮者仅露双脚,下身穿着和狮披同样的金黄色狮子和花靴.舞狮由两人配合进行,另有一人是武士打扮,手执绣球作引导.北狮又有大小狮之分.大狮是双人舞,小狮是单人舞.动作一般有跌扑、翻滚、跳跃和挠痒等;还有过跳板、滚绣球、上楼台等技巧动作.舞狮时配有京鼓、京锣、京拨,动作合拍,生动活泼.
南方狮舞一般在广东流行,所以又称为广东狮.广东狮是由一人舞狮头,一人舞狮尾,狮头有各种形式和颜色,狮披是用五彩布条或绸条做成.有一人或二戴大头佛面具作引狮、戏狮、单舞等.舞狮者穿各色灯笼裤,上身穿密钮扣的唐灯笼袖衫或背心.舞狮时要使出浑身解数和不同招式,显露出舞狮者的南派武功功夫.
问题六:舞狮为什么南北之分,什么时候开始的? 舞狮子是中国优秀的传统民间艺术,每逢元宵佳节或 *** 庆典,民间都以狮舞来助兴。舞狮子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狮子舞在旧时称“太平乐”,而到了唐代(公元618~907年)时更得到广泛的发展。狮艺在当时已成为过年过节、行香走会中的必备节目。在一千多年的发展过程中,狮舞形成了南北两种表演风格。
◆北狮
中国舞狮,以“北狮”起源得最早。相传在北魏(公元386~534年)武帝远征甘肃河西,俘虏胡人十万之多。魏武帝令胡人献舞娱乐。胡人以木雕兽头,两大五小,披兽衣,集八音乐,武士三十余人,起舞于御前。武帝龙心大悦,赐名“北魏瑞狮”,恩准俘虏回国。狮子舞便在北方流传开来,以后便有了“北狮”之称。
北派狮舞以表演“武狮”为主,即魏武帝钦定的北魏“瑞狮”。小狮一人舞,大狮双人舞,一人站立舞狮头,一人弯腰舞狮身和狮尾。狮子在“狮子郎”的引导下,表演腾翻、扑跌、跳跃、蹿高、朝拜等技巧,并有走梅花桩、窜桌子、踩滚球等高难度动作。
“南狮”表演
◆南狮
舞南狮中国民间有数个传说,传说之一是在清代(公元1644~1911年)乾隆皇帝下江南时,梦见一头毛色五彩斑斓的瑞兽来朝拜。回京后,乾隆皇命人照他梦中所见的瑞兽形象来扎制一只,每在节日及庆典时命人舞动,喻为国泰民安,太平吉祥。
南派狮舞以表演“文狮”为主,表演时讲究表情,有搔痒、抖毛、舔毛等动作,惟妙惟肖,逗人喜爱。由于狮子为百兽之尊,形象雄伟俊武,古人将它当作勇敢和力量的象征,认为它能驱邪镇妖、保佑人畜平安。所以人们逐渐形成了在元宵节及其它重大活动里舞狮子的习俗,以祈望生活吉祥如意,事事平安。
问题七:为什么要为舞狮点睛 舞狮之前通常会举行「点睛」仪式。仪式由主礼嘉宾进行,把朱砂涂在狮的眼睛上,象征给予生命。
问题八:为什么每一年新年都要看舞狮子 中国传统习俗,龙代表中国人的精神,龙是中国人的祖先
问题九:舞狮子有怎么作用? 舞狮大约始于汉代后,也是我国民间喜庆节日的传统表演项目,春节、元宵最为多见。中国原不产狮子,《后汉书》载汉章帝时月氏国(西域的一个小国)贡狮子,当时名为“狻猊”。从那时起人们就把雄健、威武的狮子视为吉祥、勇敢的象征,又模仿狮子的形象和动作,逐渐形成狮舞,庆典喜日以此为乐,并期望驱魔辟邪,故有“辟邪狮子”之称。
明清时期,狮舞流行更为广泛,且花样更多,形成了许多流派。一般由两人合作舞一大狮子(有的地区称“太狮”),或一人舞一头小狮子(有的地区称“少狮”),另一人扮武士或大头佛持彩球逗引。在表演上可分“文狮”和“武狮”二种。“文狮”主要刻画狮子温顺的神态,有搔痒、舔毛、打滚、抖毛等动作;“武狮”则表现狮子勇猛的性格,有跳跃、扑腾、登高、翻转、踩球等动作。舞狮时一定要有锣鼓奏乐,狮踩乐点,节奏分明。
民国舞狮铜像是铜铸塑成的一组舞狮群像,共有十二人,人高约4.6厘米,纵队排列,固定于红木座上。前组舞狮,狮身分节,顶有一角,下颌活动。舞狮者二人,一前一后,钻入狮身。狮之左右各一人护狮,左旁的持叉,右旁的手托狮身,最前方的大头佛,戴大圆的头罩,两手拿铲状物,逗引狮子。
中间一组五人,敲打乐器。紧随舞狮的两人,左边的敲锣,右边的打钹。后面又有三人,其中二人长杠抬大鼓,中有一人击打。尾随队伍的二人,一手拿兽面盾牌,一手持刀,抚护卫姿势。
舞狮铜像人物神态逼真,栩栩如生,动作洒脱,气势恢宏,民间的舞狮风情凝固其上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