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女
1. "女“在文言文中还有哪些意思
《论语》中,凡“女”字者,一律代称“你”,与“汝”通用,如“女与回也孰愈?”(译作“你与颜回谁更好?”)、“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译作“你要成为儒家里的君子,而不是儒家里的小人”)等等;
对女性的称谓,《论语》中均以“妇”来指称,如“有妇人焉,九人而已。”、“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这让我想起上次在日本观礼一
对新人的婚典,“新娘”被称作“新妇”——不是我玩弄文字游戏,想想看,如果只用一个字来指代“女人”(有“ *** ”之意),恐怕“妇”字是最贴切不过的了。
2. 女 在古文中的意思
女 ()
拼音:nǚ
部首:女;
部外笔画:0;
总笔画:3
五笔86&98:VVVV
仓颉:V
笔顺编号:531
四角号码:40400
UniCode:CJK
统一汉字:U+5973 [编辑本段]基本字义 ①女性,与“男”相对。古代以未婚的为“女”,已婚的为“妇”。现通称“妇女”:~人。~士。~流(含轻蔑意)。少(shào )~。
②以女儿作为人的妻(旧读nǜ)。
③星名,二十八宿之一。亦称“婺女”、“须女”。 [编辑本段]其它字义 拼音:rǔ
①古同“汝”,你。 [编辑本段]详细字义 名词
①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一个敛手跪着的人形。本义:女性,女人,与“男”相对)
②同本义 [ woman]
女,妇人也。——《说文》。王育说:“对文则处子曰女,适人曰妇。”
女也不爽,士贰其行。——《诗·卫风·氓》
一女不织,或受之寒。——贾谊《论积贮疏》
女行无偏斜,何意致不厚。——《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男女衣著。——晋· 陶渊明《桃花源记》
男女无别。——《韩非子·亡征》
如倩女之靧。——明· 袁宏道《满井游记》
男女奔窜。——清· 邵长蘅《青门剩稿》
③又如:女陪堂(女帮闲);女先儿(女先生);女红(泛指妇女干的纺织、缝纫、刺绣等);女冠(女道士);女兄(姐姐);女伯(称父亲的姐姐);女嬖(受君主宠爱的女人);女隶(女官。被没入宫中为奴的女子);女中丈夫(女子中有男子气概的人)。
④引申指女儿 [daughter]
请句践女女于王。——《国语·越语》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诗·周南·关睢》
何氏之女。——《后汉书·列女传》
女婉贞。—— 清· 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不闻爷娘唤女声。——《乐府诗集·木兰诗》
⑤又
唯闻女叹息。
⑥又
问女何所思。
⑦又如:子女
⑧星宿名。二十八宿之一,北方玄武七宿的第三宿。有星四颗 [name of one of the 28 constellations]
动词
①以女嫁人(此义又读nǜ) [marry off a daughter]
宋雍氏女于郑庄公。——《左传·桓公十一年》
②像姑娘 [look as if a girl;resemble a girl]
君子谓宋共姬“女而不妇”。——《左传》
③当女奴
请勾践女女于王。——《国语》
形容词
①柔弱 [delicate;weak]
猗彼女桑。——《诗·豳风·七月》
②雌性的 [female]
女工作文采,男工作刻镂。——《墨子·辞过》
山东河北人谓牡猫为女猫。——清· 顾炎武《日知录》
代词
①假借为“汝”。你[you]
三岁贯女。——《诗·魏风·硕鼠》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论语·为政》
3. 古文中“女孩”怎么说
“女孩”在文言文中一般说“女子”,或用别称:佳人、红袖、青蛾、粉黛、佳丽、姝丽、碧玉
髫年、豆蔻、及笄等。这些对女人的称呼,大多是从容貌和服饰妆容等方面着眼的,如以下:
1、红袖。本指女子红色的衣袖,代指美女。如唐代白居易《对酒吟》:“今夜还先醉,应烦红袖扶。”(译文:今夜酒未醉人人自醉,还要美人来搀扶。)
2、红裙。本指妇女穿的裙,也指妇女。如唐代韩愈《醉赠诺书》:“长安众富儿,盘馔罗膻荤;不解文字饮,惟能醉红裙。”(译文:长安的那些富家子弟, 盘碗里摆满了各种腥荤。不懂得文人饮酒的雅趣, 只会醉倒在女人中。)
3、红粉。本指妇女化妆用的胭脂和白粉,也代指美女。如唐代李商隐《马嵬》:“冀马燕犀动地来,自埋红粉白成灰。”(译文:安禄山的兵马声势浩大 地来了,皇帝被迫赐死杨贵妃,并将她匆匆埋葬,没多久就化成尘埃了。这里的“红粉”指的是杨贵妃。)
4、粉黛。本指妇女涂在脸上的白粉和画眉用的青黑色颜料,喻指美女。如唐代白居易《长恨歌》:“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译文:回头一笑能迷住众多的人,六宫的妃子都失去了美色。)
5、蛾眉。本指女子细长而弯曲的眉毛,借为美人的代称。如唐代高适《塞下曲》:“荡子从军事征战,蛾眉蝉娟守空闺。”(译文:征夫从军长年征战在外,美丽的妻子天天独守闺房。)
6、红颜。本指妇女美丽的容颜,也代指美女。如清代吴伟业《圆圆曲》:“痛哭六军俱缟素,冲冠一怒为红颜。”(译文:全军痛哭披上了缟素,哪知道将军冲冠一怒是为了红颜。)
7、裙钗。因妇女著裙插钗,因此称妇女为裙钗。如清代曹雪芹《红楼梦》:“我堂堂须眉,诚不若彼裙钗。”(译文:想我堂堂一个男子汉,还不如你一个女子。)
扩展资料
古代女子各年龄段的叫法:
1、生小:指幼年的时候。东汉末年的建安时期《孔雀东南飞》中就有写道:“昔作女儿时,生小出野里”。(译文:出生在小地方,从小在山野里长大)
2、总角:总,聚束;角,小髻,意为收发结之,即儿童的发髻向上分开的样子,俗称小丫角,因此称童年时代为"总角"。出自《诗经》中《诗·齐风·甫田》:“婉兮娈兮,总角丱兮。”(译文:漂亮孩子逗人怜,扎着小小羊角辫。)
3、髫年:在古代,女孩7岁称“髫年”。词语出自晋代陶渊明的《桃花源记》:“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译文:老人和小孩们个个都安适愉快,自得其乐。 )
4、豆蔻:特指女孩子十三四岁。出自唐代杜牧的《赠别》:“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译文:美丽的少女身姿轻盈美好,芳龄十三有余;她像二月枝头含苞待放的豆蔻花,叶嫩花姣,随风颤袅,美艳无比。)
5、及笄:古代女子满15周岁结发,用笄贯之,因称女子满15周岁为及笄。也指已到了结婚的年龄,如“年已及笄”。出自出自周代《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年而笄”。(译文:女子到了十五就需要把头发盘笄贯之,到了结婚的年龄。)
6、待年:指女子成年待嫁,又称“待字”。出自南朝宋代作者范晔的《后汉书.献穆曹皇后纪下》,原文:“操进三女宪、节、华为夫人,聘以束帛玄纁五万匹,小者待年于国。”“小者待年于国”。(译文:曹操把自己的三个亲生女儿 :曹宪、曹节和曹华一同嫁给汉献帝 刘协为夫人,以束帛玄纁五万匹为订婚的聘礼,年幼的女儿暂且留在封国,待年龄长到可以婚配的时候再送进宫。)
7、艾:指50岁。出自秦汉年间儒家学者《礼记·曲礼上》“五十曰艾”。(译文:五十头发就像艾草一样白了。)
8、花甲(耳顺):指60岁,以天干地支名号错综参互而得名。出自唐代赵牧的《对酒》”手挼六十花甲子,循环落落如弄珠。“(译文:手摸着六十岁的胡子,反反复复的像玩珠子一样。)9、皓首:指老年,又称“白首”。出自《后汉书·吕强传》:“故太尉段颍,武勇冠世,习于边事,垂发服戎,功成皓首。”(译文:所以太尉段颖,英勇的名声在世,在边境坚守,头发不整理的应对羌族起义,头发白了才成功。)
10、耄耋:指八九十岁。语出《汉·曹操·对酒歌》:“人耄耋,皆得以寿终。恩泽广及草木昆虫。”(译文:说老人都能够只因为寿命到头而终结,大王您的遍施恩泽连草木虫鱼都能得到好处。)
4. 古文中代指女子年龄的词
(刚给你查到的,希望你能排上用场) “二十弱冠、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花甲,七十古来稀,八十耄耋” "逾弱冠"——就是超过弱冠之年,换句话说就是二十出头了. "近而立"——就是接近而立之年,快要到三十岁了. 顺便送你一些关于年龄的称谓: 人初生叫婴儿,不满周岁称襁褓. 2至3岁称孩提. 女孩7岁称髫年.男孩7岁称韶年. 10岁以下称黄口. 13岁至15岁称舞勺之年. 15岁至20岁称舞象之年. 女孩12岁称金钗之年. 女孩13岁称豆蔻年华. 女孩15岁称及笄之年. 16岁称碧玉年华; 20岁称桃李年华. 24岁称花信年华;女子出嫁称票?梅之年. 男子20岁称弱冠. 30岁称而立之年. 40岁称不惑之年. 50岁称知命之年. 60岁称花甲或耳顺之年. 70岁称古稀之年. 80岁称杖朝之年. 80至90岁称合?之年,耄耄之年. 100岁乐期颐. 另外,还有称童年为总角或垂髫,称青少年为束发,女子待嫁称待年或待字,称老年为皓首或白首,称长寿老人为黄发等等 古代年龄称谓小集 襁褓:不满周岁. 孩提:两至三岁. 始龀、髫年:女孩七岁. 始龀、龆年:男孩八岁.说明:根据生理状况,男孩八岁、女孩七岁换牙,脱去乳齿,长出恒牙,这时叫“龀”,“龆年”或“髫年”. 总角:幼年泛称. 垂髻之年:指儿童.(古代小孩头发下垂,引申以指未成年的人.) 黄口:十岁以下. 幼学:十岁.(《礼记•曲礼上》:“人生十年曰幼,学.”因为古代文字无标点,人们就截取“幼学”二字作为十岁代称.) 金钗之年:女孩十二岁. 豆蔻年华:女子十三岁. 志学:十五岁.(《论语》: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及笄:女子十五岁.(《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年而笄.”) 碧玉年华、破瓜之年:女子十六岁.(旧时文人拆“瓜”字为二八纪年,谓十六岁,多用于女子.) 弱冠:二十岁.(《礼记•曲礼上》:“二十曰弱冠.”) 桃李年华:女子二十岁. 花信年华:女子二十四岁. 而立:三十岁. 不惑:四十岁. 天命:五十岁.(《论语》: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知非之年:五十岁.(《淮南子•原道训》:“伯玉年五十,而有四十九年非.”说春秋卫国有个伯玉,不断反省自己,到五十岁时知道了以前四十九年中的错误,后世因而用“知非”代称五十岁.) 耳顺、花甲之年:六十岁.(我国自古以来用天干地支互相错综相合纪年,可组成六十对干支,因而称作“六十干支”或“六十花甲子”,所以六十岁又称作“花甲之年”.) 古稀:七十岁.(杜甫《曲江二首》:“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耄耋:八十、九十岁.(《礼记•曲礼》:“八十九十曰耄.”人们根据这解释,把耄耋两字连用代称八、九十岁.) 期颐:百岁之人.(《礼记•曲礼》:“百年曰期颐.”意思是人生以百年为期,所以称百岁为“期颐之年.”元人陈浩解释说:“人寿以百年为期,故曰期;饮食起居动人无不待于养,故曰颐.”)。
5. 【文言文中女子学识丰富的词语】
冰雪聪明bīng xuě cōng míng比喻人聪明非凡.【出自】:唐·杜甫《送樊二十三侍御赴汉中判官》诗:“冰雪净聪明,雷霆走精锐.”秀外慧中xiù wài huì zhōng秀:秀丽;慧:联盟.外表秀丽,内心聪明.【出自】:唐·韩愈《送李愿归盘谷序》:“曲眉丰颊,清声而便体,秀外而慧中.”蕙质兰心huì zhì lán xīn同“ 兰质蕙心 ”.宋 柳永 《离别难》词:“有天然,蕙质兰心.美韶容,何啻值千金.”风华绝代fēng huá jué dài风华:风采才华;绝代:冠绝当世.意思是风采才华为当世第一.【出自】:《南史·谢晦传》:“时谢混风华为江左第一,尝与晦俱在武帝前,帝目之曰:‘一时顿有两玉人耳.’”不栉进士bù zhì jìn shì栉:梳头.不绾髻插簪的进士.旧指有文采的女人.【出自】:唐·刘讷言《谐喙录·不栉进士》:“关图有妹能文,每语人曰:‘有一进士,所恨不栉耳.’”柳絮才高liǔ xù cái gāo表示人有卓越的文学才能.多指女子.【出自】: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拟?’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类似可供参考的还有:〖博学多才〗【释义】学识广博,有多方面的才能.〖才华横溢〗【解释】才华:表现于外的才能.多指文学艺术方面而言,很有才华.〖博古通今〗【释义】通:通晓;博:广博,知道得多.对古代的事知道得很多,并且通晓现代的事情.形容知识丰富.〖才高八斗〗【释义】才:才华.比喻人极有才华.〖才华盖世〗【释义】盖:复盖,超过.才能很高,远远超过当代的人.〖满腹经纶〗【释义】经纶:整理丝缕,引伸为人的才学、本领.形容人极有才干和智谋.〖真才实学〗【释义】真正的才能和学识.〖才气过人〗【解释】才:才能;气:气魄.才能气魄胜过一般的人.〖天资聪慧〗【意义】上天赐予聪明的资质〖才高七步〗【解释】形容才思敏捷.〖才思敏捷〗【词义】以前一般指人能出口成章,主要用在文学方面的.现基本上形容人的反应快,思维灵活,脑子很聪明.〖天资非凡〗【解释】具有超出世人的才智.〖才占八斗〗【释义】才:文才,才华.形容人学问高,文才好〖高世之智〗【释义】高世:超过世人;智:智慧,才智.具有超出世人的才智.形容才智非凡.〖计斗负才〗【释义】比喻才高.〖学富才高〗【释义】学识渊博,才能高强.〖聪明绝顶〗【解释】聪明:聪敏有智慧;绝顶:最高处,无人超越.词语意思是有着无人能及的聪明才智.〖天资聪颖〗【解释】上天赐予聪明的资质,形容一个人天赋极佳,聪明具慧根.〖足智多谋〗【解释】 足:充实,足够;智:聪明、智慧;谋:计谋.富有智能,善于谋划.形容人善于料事和用计.〖旷世奇才〗【解释】 旷世:绝代,空前.当代少见的才能出众的人〖七窍玲珑〗【解释】形容聪明灵巧.相传心有七窍,故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