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深度思考

 我来答
少盐刮油c0
2022-11-07 · TA获得超过5514个赞
知道大有可为答主
回答量:5533
采纳率:100%
帮助的人:278万
展开全部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深度思考

数学教学的核心是思维的教学。作为数学教师就应该抓住数学教学的核心进行教学。以培养学生的思维为首要任务。孔夫子也说过:“学而不思者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就说明了学习与思考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它们必须紧紧联系在一起。在新课标理念的引领下,教师们更是各显身手,使数学课堂精彩纷呈。可真正能引发学生进行深入思考的数学课堂还是少之又少。

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数学学习的深度思考,是指在数学学习中的学习者达到理解学习的基础上,能够批判地学习新的思想和数学事实的过程,并把思考结果融入原有的理解认知中,将已有的知识进行新情境的迁移,最终做出数学决策和解决数学问题的思考过程。深入思考模式要求学习者首先要达到对知识的理解学习,其次要求学习者积极主动地探索、反思和形成新的思考。
新课堂中的小学数学学习不再是机械简单的教师教授定律、公式,学生识记运算公式、套用运算公式的刻板过程,而是要求教师在进行数学教学的过程中注重释放教师的引导作用,发挥学生的思考主体地位,积极调动学生的主动参与积极性,培养学生收集与处理信息的能力,从而获取新的知识。这个过程,就是教师通过一系列手段引导学生进行深度思考过程。要达到这一目标,教师就需要在教学中做到以下几点:
一、创造能让学生进行深度思考的条件
1.合理的数学情境童趣化,让孩子有学习的初始兴趣,愿意积极加入思考。情境教学的介入,让数学教学平添了数学精彩。小学教师在进行小学数学教学情境设计时,需要充分考虑孩子的心理发展特征,将情境设计成孩子们感兴趣的、具有童趣性的形式,让孩子在情感态度上达到与教师同步。
2.合理的数学生活化,让孩子们感觉学而能用、学而有用。数学生活化,即是将生活中出现的学生不能解决的数学问题课堂化,让数学学习建立在解决实际生活问题上来;并将这种问题构建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平台上,通过教师对教材的精心解读、对问题的精心设计,让学生产生强烈的思考欲。
在教学《里程表》时,学生对里程表的读数很陌生,理解较困难。所以教学前一周,我就让孩子们记录每天爸爸的摩托车或汽车上里程表的读数,并带着问题记录一天表上的前后变化,部分孩子通过几次的记录已经能算出一天的里程数了。同时,我还让孩子们回家继续记录电表、水表每天的读数,并记录前后的差量。让孩子们到生活中通过自己的观察、记录,再回到课堂中来学习《里程表》就轻松、容易多了。课堂上孩子们还能根据读数提出几天共行驶了多少里程,也能根据里程数算出里程表前后的读数。这就充分地让孩子们体会到:其实数学与生活是紧密联系的,数学是来源于生活的。
二、合理化思考主题的提出
1.教师要对问题进行精心设计。包括采用何种方式表述、在什么时候提出。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课堂提问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实现有效的课堂提问,设计精心的问题,选择合适的时机抛出问题,决定了学生是否愿意参与深度思考,对深度思考的结果也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2.教师对思考的问题的“深度”合理化,让学生觉得有思考的必要、能够胜任。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引出深度思考问题时,要充分了解学生学业水平情况,提出的问题要有明确的导向性,面向全体学生。提问最重要的是要接近学生的最近发展水平和反思提高能力水平,做到因人而问,让大多数孩子觉得自己能解决问题。
三、尊重学生的思考主体地位
在日常的数学教学中,老师也尝试着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并解决自己提出的问题的教学方法。这样的教学方法,在引导学生进行深度思考时同样适用。在进行深度思考时,老师也可以尝试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一方面可以通过此举了解学生学业水平掌握情况,另一方面也为教师能提出更具价值的问题提供了条件。在提出问题后,还要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进行交流、思考、合作。
在教学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时,如14×12,直接给孩子们讲解如何分,学生很难理解,尤其是方法多了,学生就容易混淆。所以一定要放手让学生自己动手分点子图,小组内交流自己的分法。通过自己分的过程,总结出不仅可以把一个数分成整十数加一位数,也可以把两个数都分成一位数加一位数,还可以把其中一个数分成两个数相乘的方法。这些都是孩子们通过自己动手分得出的结论。
四、帮助孩子养成自觉的反思总结习惯,使其在反思中不断形成新的思考
如果一切认识都是从经验开始的,那么反思则是下一次认识的初始。小学数学学习、是一个不断掌握、运用初级知识,不断批判反思、总结经验进行再思考,进而形成新的思考和批判反思的过程。所以在学生进行深度思考后,教师要引导孩子进行反思总结,将思考的成果过通反思进行系统内化,最终成为自己终身受益的经验。
“深度思考”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是数学教学中永恒的话题,它不可能一蹴而就。这是数学学科的 本质特征和小学生学习发展的特点决定的。教师要不断修正自己观念中的认识形态,改进自己的教学理念和思想,站在关注学生终身发展需求的角度,让“深度思考”时时存在于数学课堂教学中,让学生的个体思维从狭隘走向广阔、从简单走向严谨,使数学课堂成为学生发现自我、挑战自我、提高自我的舞台,让“深度思考”成为永恒年轻的命题。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思考力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小学数学教学更注重对学生思考力的培养。为了提高学生的思考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文章分析了小学数学教学培养小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重要性,进而阐述了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思考力的具体措施。

数学课堂教学中怎样引导学生动手操作

在实际教学中,并不是所有的内容都适合动手操作,并不是每节课都需要操作学习。在没有任何价值的情况下,操作活动充其量只能算做数学课堂教学的一种“休闲”和“消遣”。从操作的难度上讲,要注意选择适合低年级学生、能被学生所接受的操作内容。要注意与教学要求相吻合,即能恰当地反映教学内容的本质及特点。操作既不能由教师包办,也不能一味地全部推给学生,应根据操作的目的和难易程度来选取操作的对象。难度大、精确度高的操作应由教师来做;稍难一点的内容应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比较简单的应放手让学生去做。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去表扬学生

看学生的和课堂效果的。建议还是尽量多表扬,培养孩子的自信心。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参与度

教学过程既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认知过程,又是学生能力的发展过程。教师应采用多种灵活的教学方法,多种教学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恰当使用“导学案”

导学案是教师编制的用于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案。近几年来,导学案作为课程改革中的新生事物倍受关注,也在许多地区推广并取得了成功的经验,形成了诸如“杜郎口模式”、“太谷模式”等先进典型。导学案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减少教师无效或低效教学行为、提高教学质量等方面的确发挥了有目共睹的作用。下面就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正确使用导学案谈谈个人体会。

1、自主整理,合作交流。放手让学生自己整理圆的基础知识,课前通过看书、小组合作,拿出一份作品;在课上进行交流、欣赏、分析、评价,找出各组作品的优点和不足。将复习的自主权交还给学生,课内复习与课外复习相结合,课堂成为展示学生思维成果的舞台。学生的作品形式多样,有画图表示的,有提纲式的,有罗列的,有表格式的,也有整理成树形结构的……体现了新课标所倡导的个性化学习,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竞争意识以及科学分析、评价的能力。

2、重点强化,加深认识。根据学生以往学习的实际情况,抓住半圆的周长和面积、环形小路的面积、已知周长求面积等关键处导学、讨论。在学生全面复习圆的有关概念的基础上,针对学生平时容易忽略和错误较多的典型问题进行重点复习,“牵一发而动全身”,使学生对知识之间的联系与区别理解更加深入,真正达到“温故知新”、“查漏补缺”的目的。

3、联系生活,学会创造。结合生活中趣味性较强的实例,如计算捆扎4瓶啤酒所需要的绳长、求阴阳太极图黑色部分的面积等,促进学生灵活地分析问题、寻求最简便的方法解决问题。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难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以及数学文化的魅力,也可以享受到运用平移、割补等方法使难题大大简化产生的“顿悟”体验。

在导学案使用过程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现象:学生拿到导学案就做上面的题目,而不是利用导学案中的问题去预习教材、回归教材、探索教材内容;也有少数教师在课堂上只围绕导学案来组织学习,对教材不加重视。有的甚至一节课、一学期下来,课本被搁置、几乎是新的。还有的导学案与教材练习基本雷同,只是数据和情境稍加改动,连编排顺序都一致。这些“以案代本”的做法无疑都是错误的。导学案毕竟不能包揽学生课堂学习的一切内容,更不能替代教材的基础功能。导学问题的来源主要取决于对教材或其他教学文本内容的选择,应是教师站在学生的角度,对学习内容进行“再设计”和“二次加工”的过程。有的教材本身就是非常适合学生自学,是很好的导学之材,却被教师弃之不用或随意创编,实为可惜。

例如,我在教学四年级下册《三角形的特性》一课中“三角形的高”这部分内容时,设计了这样的导学问题:

1、什么是三角形的高?怎样画三角形的高?

2、三角形有几条高?是不是所有的三角形都有三条高?

结果学生围绕“是不是所有的三角形都有三条高”展开了辩论,有的说直角三角形只有一条高,有的说钝角三角形也只有一条高,还有的说钝角三角形没有高……教室里乱成一团,几位优秀生谁也说服不了谁。更多的同学茫然不知所措,因为“三角形的分类”是三角形特性之后的内容,还没有学,对于这几类三角形的定义大部分学生都不清楚。教师在编制导学案时没有充分考虑到教材的逻辑顺序和多数学生的实际情况,一味提出难度较大的思考题,造成了知识体系和课堂秩序的混乱。于是我在教学中充分利用教材的导学功能,改进了导学问题的设计,引导学生探究三角形的高,取得了优良的教学效果:

1、什么是三角形的高?从课本P81的这段话中你读懂了什么,你认为哪几个词是关键?

试着分析一下:

(1)高是一条(       );

(2)高和底是(     )出现的,一条边可以作底,另两条边(    )作底。

2、画高的方法是怎样的?书上没有图示哦,三角板怎样放,你能画出来吗?

这样的导学案,对教材内容进行了深度而适度的挖掘,能引导学生全面而准确地理解“高”的含义以及底和高之间的对应关系,为后继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在学习画高方法时,又弥补了教材没有直观图的不足,让学生画出三角板的位置,既可以训练学生规范的作图习惯,又突破了操作的难点,巧妙地顺水推舟,可谓一举两得。

总之,在使用导学案过程中,我们要遵循数学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处理好导与学、练与思、案与材的关系,努力走出偏执、极端的误区,才能切实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打造出和谐、高效的课堂!

望采纳,谢谢!

在课堂里,教师包办的事情要尽量少一些,学生主动学习的机会要尽量多一些,师生共同融入情境教学中去,营造一个和谐民主的学习气氛。课堂成为师生心灵交融、情感呼应的园地。

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有序思考

“兴趣是学习之母”,没有兴趣是学不好的。因为有兴趣,学生就会产生积极的情绪;为满足好奇心,学生就要看、要听、要想、要问,思维也被激活。教师精心设计教学,就是要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并在成功的体验中使学生的兴趣收到保护和激励。教师要善于通过各种手段,找准教学的切入口,诱发学生的求知欲。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提升学生的参与度

学生是否能吸取到新的信息与学生认知结构中已有的有关概念和经验有很大关系。数学学科有其严密的系统性和逻辑性,大多数数学知识点都有其前期的基础,后期的深化和展。给学生必要的知识和技能的准备是学生积极参与数学课堂教学的必要条件,因此,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把所学的知识作适当的"降格处理".所谓"降格处理",有的是把新知识通过难度下降,使新知识变成学生似曾相识的东西。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有的是找准新旧知识的连接点。学生在学习数学中完全陌生的内容是很少见的,对学习的内容总是既感到熟悉,有感到陌生。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