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抗日英雄的故事简要
1、抗日名将彭士量
彭士量,号秋湖,1904年8月5日出生,湖南浏阳人。黄埔军校第4期毕业,参加北伐战争,历任排长、连长、营长、副团长等职。
1932年,彭士量考入陆军大学第11期学习,1935年12月升任第83师参谋处处长。不久,彭士量任预备第4师参谋长、副师长等职。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彭士量率部先后参加淞沪会战、太原会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第一次长沙会战。
1941年,彭士量任第6战区司令长官部高级参谋兼干训团教育处长。1942年年底,任陆军第73军暂编第5师副师长,率部参加了第三次长沙会战。
1943年,彭士量任暂编5师师长。11月,日军为牵制中国军队在滇西发起常德会战,打击中国军队的士气。暂编5师奉命坚守石门,阻止日军从西向常德包抄。
11月8日,日军第3师团、第13师团在飞机大炮的掩护下向石门发起猛攻,暂编5师在彭士量的指挥下浴血奋战。所部官兵坚守8个昼夜,伤亡惨重。
15日拂晓,当掩护第73军撤退任务完成后,暂编5师奉命撤出石门,在岩门口遭遇日寇的阻击,彭士量指挥部队奋力回击。在组织部队渡渫水河时,彭士量不幸被敌机机枪击中要害,身受重伤。
临终之前,他对属下高呼:“大丈夫为国家尽忠,为民族尽孝,死何憾焉!”牺牲时,年仅39岁。
彭士量牺牲后,被追晋为陆军中将。1985年,民政部追认彭士量为革命烈士。他是首批入驻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和湖南革命烈士纪念塔的国民党军抗日将领。
2、坚贞不屈的女区长王光:为掩护群众转移英勇牺牲
王光,1920年出生在山西运城一个贫苦家庭,从小便被卖到地主家做丫头,因不堪屈辱而逃离虎口。后被一家好心人收为养女,并有了读书的机会,先后就读于运城女师附小和运城中学,接受进步思想。
全面抗战爆发后,王光积极投身抗日救亡运动,散发传单,书写标语,自编自演文艺节目,进行抗日宣传,经常出现在抗日游行队伍的前列。养母担心她的安全,劝她待在家里。
她耐心地解释说:“我做的是大事、是好事,不会出事的。”后来,她在离家几十里外的罗村参加抗日宣传工作团。
在革命工作中,王光经过锻炼和学习,并受战友马保珍、浦安修等革命青年的影响,抗日信念更加坚定,并于193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开始她负责罗村、翟村一带的妇女救亡工作,鼓励她们勇敢地冲破旧的封建家庭观念的束缚、参加抗日,使这一带的妇女救亡工作开展得轰轰烈烈。王光也被妇女们亲切地称为“革命的大姐姐”。
由于她的出色工作,1941年党组织派她到冀氏县(今山西安泽县)担任一区区长、区委书记等职。面对更加艰苦复杂的工作环境,她积极发动群众开展生产,组织妇女纺线、织布,做军鞋,支援八路军在前线作战。
1943年10月,日军对岳南根据地进行残酷的“钳型合围”“铁滚扫荡”,扬言要变根据地为“无人区”。
在一次敌人的“大扫荡”中,身为冀氏县一区反“扫荡”总指挥的王光,为了掩护群众转移,途中被敌人抓获,受尽酷刑,仍坚贞不屈,最后壮烈牺牲,年仅23岁。
3、“铁军将才”朱程:为掩护主力英勇牺牲
朱程,1910年生,1929年毕业于黄埔军校第6期,1930年在国民党军德州教导队任见习教官时,因参与反对蒋介石的活动被捕入狱。1931年出狱后,朱程回平阳,受共产党人影响,接受革命思想。
后在津浦铁路警察行政督察总署和护路大队任中队长时,曾秘密协助浙南中共组织和红军游击队建立联络点,筹措枪支弹药。1934年,朱程赴日本入东京铁道学院学习。
1937年5月,离毕业还有两个月,为参加抗日救亡工作,他毅然回国,到山西国民兵军官教导团任教官。
全国抗战爆发后,朱程先后任河北民军第10、11大队大队长,第11、4团团长。民军成员不少是来自平津和各地热情抗战的青年学生和农民。
为把民军造就为真正的抗日武装,他常对全团干部战士说:“民军为人民,驱逐日寇出国土,抗日救亡是民军的宗旨。谁消极和反对抗日,就和谁决裂。”
在11团任团长时,朱程积极支持中共派出担任该团政治部主任的闻允志建立秘密党支部,该团的政治工作干部多数是共产党员。
因此,11团名义是河北民军,实际上是由我党掌握的一支抗日武装,活动于敌后的林县、汤阴、淇县、安阳一带,在朱程指挥下,攻打过鹤壁集、高村桥伪据点,还破坏过敌人的交通命脉平汉铁路,对于敌占区的群众起到了鼓舞作用。
为坚持团结抗战,他与国民党反共顽固派张荫梧进行坚决斗争。1939年6月,朱程率第4团脱离河北民军,根据八路军总部的指示,建立华北抗日民军,任司令员。
同年9月,朱程加入中国共产党,后指挥部队取得狮山伏击战等战斗的胜利。1940年2月,朱程任八路军第2纵队民军1旅旅长,随纵队东进冀鲁豫边区,先后兼任冀鲁豫军区第1、5分区司令员,指挥部队参加多次反“扫荡”作战,屡屡获胜,开辟和坚持了以内黄、曹县为中心的沙区抗日根据地。
1943年9月28日,在山东曹县西南地区王厂反“扫荡”作战中,为掩护主力突围,他亲率百余人顽强抗击敌人,在激战中英勇牺牲。
4、黄骅:血染疆场英名永存
黄骅,原名黄金山,学名黄为有,1911年生于湖北省阳新县木石港区凤凰乡良上村。1926年9月,被选为良上村和周围村庄联合组织成立的儿童团团长。1928年,参加阳新县赤卫队。1929年春,加入中国共产党。
1930年5月,黄骅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历任班长、排长、连长、营长、第5军第4纵队团参谋长,参加了中央革命根据地历次反“围剿”和长征。到达陕北后,他任教导师第3团政治委员、红军大学干部团政治委员等职。
1937年全国性抗日战争爆发后,在从延安出发东渡黄河奔赴抗日前线前,改名为黄骅,立志在民族救亡图存的洪流中,做一匹“革命的骏马”。
1937年9月,黄骅被派到晋西南去创建抗日根据地,任晋西南游击支队队长。1938年8月,调任晋西南边区党委军事部长兼第115师晋西独立支队(又名晋西青年抗敌决死队)副支队长,为创建晋西南敌后抗日根据地勤恳工作,做出重要贡献。1940年4月,任鲁西军区副司令员兼三分区司令员。
1941年4月,黄骅任冀鲁边军区副司令员兼第115师教导6旅副旅长,组织冀鲁边区抗日活动。1942年初,黄骅率部在宁津县张大庄宿营时,被敌包围。在突围战斗中,黄骅沉着指挥,带领部队成功突出重围。
1943年3月,黄骅调任八路军冀鲁边军区司令员。同年6月30日,他在新海县大赵村主持召开重要军事会议时,被叛徒杀害,时年32岁。
5、武士敏:大义凛然 抒写爱国气节
武士敏,字勉之,1892年出生于河北怀安县柴沟堡镇。幼年读私塾,1908年考入宣化中学堂,毕业后入天津北洋政法专门学校。学生时代加入同盟会。曾参加护国讨袁战争。
1918年参加陕西靖国军,反对北洋军阀。1925年任国民军第3军骑兵支队长。1926年赴苏联考察军事。
1927年回国后,任西北军第1师2旅旅长、第42师124旅旅长兼潼关警备司令等职。1936年西安事变后,任国民革命军陆军第169师师长。
1937年全国抗战爆发后,武士敏率部开赴河北、山西抗日前线。1939年升任国民革命军陆军第98军军长。
1941年5月,中国军队中条山战役失利。武士敏率领第98军转入敌后,与八路军一起在山西抗击日军。9月下旬,日军集中主力将第98军合围在山西沁水县东峪、西峪。日军多次派人劝武士敏投降,但均遭拒绝。
9月23日,日军向第98军发起攻击,武士敏指挥部队顽强抵抗,多次组织突围。9月29日,武士敏在突围战斗中头部中弹,因失血过多牺牲,时年49岁。
参考资料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