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有文言文的成语
1. 求20个带有文言词的成语,有成语解释并且有文言词的解释,
为什么学习成语要有文言意识呢?这是因为多数成语来源于古代汉语的一支——文言.例如,成语“叹为观止”语出《左传·襄公二十九年》,说的是吴公子季札在鲁国欣赏音乐舞蹈,看到精妙处,不由赞美道:“观止矣,若有他乐,吾不敢请已.”后人便用“叹为观止”来赞美事物的尽善尽美.再如,成语“破釜沉舟”出自《史记·项羽本纪》:“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比喻下定决心,不顾一切的干到底.又如成语“日暮途穷”出自《史记·伍子胥列传》:“吾日暮途远,吾故倒行而逆施之.”天晚了,路尽了.比喻无路可走,到了末日.也形容穷困到了极点.从这些成语可以看出,大多数成语产生的语言背景是文言.所以,我们在学习成语时不能没有文言意识,要从文言的角度去理解成语的意义.下面从不同的角度来一一加以阐述.一、成语具有文言实词现象文言实词有很多是古今异义词,不能用现代汉语的意思去理解.如成语“苗而不秀”出自《论语·子罕》:“苗而不秀者有矣夫.”苗:初生的种子植物;秀:植物抽穗开花.庄稼长了苗,却不吐穗扬花.比喻本身条件虽好,但是没成就.也比喻表明看来很好,实际并不如此.如成语“莫可名状”,名:说出;状:形容.指事物极复杂微妙,无法描述.如成语“矜功自伐”,矜:自高自大;伐:自夸.自以为有功劳而夸耀.如成语“功成名遂”出自《墨子·修身》:“功成名遂,名誉不可虚假.”遂:成功.功绩建立了,名声也就有了.成语“文不加点”的“点”是“涂黑改动”的意思,不能理解为“写文章不加标点”.成语“不刊之论”的“刊”是“删除”的意思,不能理解为“刊登”.成语“五谷丰登”,“谷”不是“谷物”,而是一切粮食作物的统称.成语“不足为训”的“训”,不能理解为“教训”,而是“准则”的意思.如成语“危言危行”中的“危”就不能理解为“危险”,而是“正直”的意思.二、成语具有文言虚词现象如成语“一蹴而就”,而:连词,表示承接关系.成语“半途而废”中的“而”表示修饰关系,成语的意思是在半路上停下来.其他如“侧目而视”“同日而语”中的“而”也是修饰关系.成语“引以为戒”,以为:以(之)为,把……当作.把自己或别人犯错误的教训作为鉴戒,避免再犯类似的错误.成语“动辄得咎”,辄:就.动不动就受到处分或谴责.成语“逃之夭夭”出自《诗·周南·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花.”原来形容桃树十分茂盛,后因“桃”和“逃”同音,人们就用来表示逃跑的意思.这里“之”的意义和用法是,结构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成语“刮目相待”出自《三国志·吴书·吕蒙传》注引《江表传》:“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其中“相”的意思是第三人称代词,他.成语“无所不为”的“所”是特殊代词,表示动作行为支配的对象.没有什么不干的,指什么坏事都干.三、成语具有使动用法成语“倾国倾城”出自《汉书·外戚传》:“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倾:使……倾覆,使动用法.形容妇女容貌极美.如成语“走马观花”,走:使……跑;走马:使马跑.骑在奔跑的马上观赏花,当然只是粗略的看一看.如成语“曲突徙薪”,意思是把烟囱改为弯曲的,把堆在灶旁的柴火搬走,“曲”和“徙”都是使动用法.成语“趋之若鹜”,趋,小步快走;趋之,使之趋,使他快走.使他象鸭子一样快走,比喻追逐不正当的事物.“趋”是使动用法.成语“穷形尽相”,使形穷,使相尽,“穷”和“尽”都是使动用法.成语“汗牛充栋”,汗牛:使牛流汗,“汗”是名词的使动用法.四、成语具有意动用法如成语“幕天席地”就是以天为幕,以地为席,“幕”和“席”是名词的意动用法.成语“不远千里”,即不以千里为远,“远”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成语“不耻下问”出自《论语·公冶长》:“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不耻下问”即不以下问为耻,不认为向比自己学识差、地位低的人请教是可耻的事,一般用于长辈对晚辈,上级对下级,领导对群众,不能反过来.“耻”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成语“师心自用”,师心即以己意为师,不拘守成法,因而“师”是意动用法.这个成语的意思是形容自以为是,不肯接受别人的正确意见.成语“是古非今”即以古为是,以今为非,肯定古代的,否定现代的,“是”和“非”是意动用法.五、成语具有名词做状语的语言现象如成语“东张西望”,东:向东;西:向西.两个词语都是名词做方位状语.成语“夜不闭户”,意思是在夜里不关门,也没人来偷东西,形容社会治安良好.“夜”是名词作时间状语.成语“土崩瓦解”,意思是象土地一样崩裂,象瓦一样分解.“土”和“瓦”两个词语都是名词做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状态.成语“海阔天空”,象大海一样辽阔,象天空一样无边无际.“海”和“天”都是名词作状语.成语“管窥蠡测”出自《汉书·东方朔传》:“以管窥天,以蠡测海.”从竹管里看天,用瓢来测量海水.“管”和“蠡”是名词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所用的工具.成语“草行露宿”,在草里行走,在露天下睡,“草”和“露”是名词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地点.其他成。
2. 初中语文重点文言文词汇
之 一、代词 1、人称代词,译作“他”、“她”、“他们” ①公与人乘,战于长勺。
(《曹刿论战》) ②陈胜佐之,并杀两尉。(《陈涉世家》) ③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十则》) ④醒侯故使之问之。
(《扁鹊见蔡醒公》) 2、指示代词,指代事物,译作“它”、“它们”或直译事物名称。 ①学而时之,不亦说乎?(《十则》) ②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
(《狼》) ③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十则》) ④鬼问:“汝复谁?”定伯诳之。
(《宋定伯捉鬼》) ⑤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狼》) 二、助词: 1、结构助词,译作“的” ①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
(《扁鹊见蔡桓公》) ②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愚公移山》) ③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岳阳楼记》) ④南面而制秦,尚何取鸡鸣狗盗之力哉?(《读孟尝君传》) ⑤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愚公移山》) 2、结构语气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①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扁鹊见蔡桓公》) ②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扁鹊见蔡桓公》) ③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愚公移山》) ④日月之行,若出其中。(《观沧海》) ⑤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爱莲说》) 3、语气助词,凑足音节。 ①公将鼓之。
(《曹刿论战》) ②久之,目似暝,意暇甚。(《狼》) ③怅恨久之。
(《陈涉世家》) ④顷之,贼二十余骑四面集,步行负弓矢从者百许人。(《大铁椎传》) 4、结构助词,提前宾语的标志。
①菊之爱,陶后鲜有闻。(《爱莲说》) ②何陋之有?(《陋室铭》) ③宋何罪之有?(《墨子.公输》) 而 一、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的连词,可译为“又”“而且”“也”等,有时也可不译。
①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十则》) ②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捕蛇者说》) ③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核舟记》) 2、表示承接关系的连词,译作“然后”“就” 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十则》) ②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扁鹊见蔡桓公》) ③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
(《陈涉世家》) 3、表示转折关系的连词,译作“但是”“然而”“却”“可是”。 ①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十则》) ②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爱莲说》) ③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马说》) 4、表示递进关系的连词。
译作“而且”“并且”或不译。 ①以三保勇而多艺,推为长。
(《冯婉贞》) ②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亭记》) ③敏而好学。
(《十则》) 5、表示修饰关系,可译为“地”“着”或不译。 ①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愚公移山》) ②吾恂恂而起,视其缶。(《捕蛇者说》) ③睨之,久而不去。
(《卖油翁》) 6、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译作“因此”“所以”“因而”。 ①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
(《醉翁亭记》) ②刘备天下枭雄,与操有隙,寄寓于表,表恶其能而不能用他。(《资治通鉴.赤壁之战》) ③非夫人之物而强假焉,必虑人逼取,而惴惴焉摩玩之不已。
(《黄生借书说》) 以 一、介词 1、介绍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可译为“在”“从”等。 ①介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至于泰安。
(《登泰山记》) 2、介绍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 ①不以物喜,不以已悲。
(《岳阳楼记》) ②世皆称孟尝君能得土,士以故归之。(《读孟尝君传》) ③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陈涉世家》) ④而吾以捕蛇独存。(《捕蛇者说》) 3、介绍动作行为所凭借的条件,可译为“凭、用、按照”等。
①不用则以纸贴之,每韵为一帖,木格贮之。(《马说》) ②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
(《马说》) ③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孟子》二章) ④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愚公移山》) 二、连词 1、表目的相当于现代汉语里的“来”。 ①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狼》) ②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出师表》) ③故为之说,以俟夫人观人风者得焉。
(《捕蛇者说》) ④诚直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出师表》) 2、表结果,可译作“以至”“因而”。
①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出师表》) 3、表并列或承接,因果关系。
①属予作文以记之。 三、动词:译为“认为”。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出师表》) 文言文实词用法 1、人不知而不愠(怨恨)《论语十则》 2、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迷惑)(疑惑)(同上) 3、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教导)(同上) 4、择其善者而从之(长处;优点)(同上) 5、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渐渐地)《扁鹊见蔡桓公》 6、醒侯故使人问之(特意)(同上) 7、使人索扁鹊(寻找)(同上) 8、桓侯遂死(于是就)(同上) 9、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胁迫,攻击)《狼》 10、顾野有麦场(回头看,看见)《同上》 11、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放松,这里指卸下)(同上) 12、蜀之鄙。
3. 文言文都有哪些
可以说无数!
古诗类:《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
古文类:《千家诗》《诗经》《孝经》《易经》《论语》《礼记》《尚书》《春秋》《战国策》《老子》《庄子》《韩非子》《孟子》《墨子》《荀子》《孙子兵法》《三十六计》《鬼谷子》 《大学•中庸》 《朱子家训》《颜氏家训》《吕氏春秋》《楚辞》《忍经》《金刚经》《资治通鉴》
《菜根谭》《围炉夜话》《小窗幽记》《格言联璧》 《百家姓》《幼学琼林》《声律启蒙》《六韬•三略》《百战奇略》《龙文鞭影》《 *** 语》《幽梦影》
《传习录》《智囊》《曾国藩家书》《世说新语》《对联》《闲趣偶寄》《梦溪笔谈》《随园诗话》《文心雕龙》《笑林广记》
历史类:《史记》《三国志》《汉书》《后汉书》
其中《文心雕龙》和《龙文鞭影》是教导后人如何行文下笔的,对古文的研究很有帮助。《对联》和《格言联璧》则更像是古文语法。
另外,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中的《杨氏之子》
4.
追赶:逐 成语:随波逐流、逐鹿中原 从前:昔 成语:今非昔比、今胜于昔 翻译:夸父自不量力,想要追赶太阳的影子.从前,共工与颛顼争为帝王(共工:传说中的部落首领.颛顼:传说中的五帝之一,黄帝轩辕氏的孙子),(共工)发怒撞不周之山(触:碰,撞.不周山:传说中的一座大山),支撑天的柱子折了(按,古人认为天圆地方,天有八根柱子支撑,地的四角有大绳拴挂),系挂地的绳子断了.天向西北方倾斜,所以日月星辰都朝西北方移动(焉:代词兼语气词,与“于是”或“于此”相当);大地的东南角陷塌了,所以江河泥沙朝东南角流去(潦:积水.水潦,这里泛指大地上的江河.尘埃:尘土,这里指泥沙.归:归向,这里指流向).。
5. ↙含有傍(旁)的文言文成语
旁若无人
páng ruò wú rén
【解释】身旁好象没有人。形容态度傲慢,不把别人放在眼里。
【出处】《史记·刺客列传》:“荆轲嗜酒,日与狗屠及高渐离饮于燕市,酒酣以往,高渐离击筑,荆柯和而歌市中,相乐也,已而相泣,旁若无人者。”
【结构】主谓式。
【用法】含贬义。多用于行为放纵;或自傲;也用于表示人态度自然方面。一般作谓语、定语、状语。
【辨形】旁;不能写作“傍”。
【近义词】目中无人
【反义词】众目睽睽
【辨析】~和“目中无人”;都表示高傲。但~还有态度从容自然的意思。
【例句】他迟到了十分钟才到会场;又~地大声嚷嚷;大厅里的人都反感地看着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