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学校的称谓有哪些
古代学校的称谓有塾、庠、序、泮宫、辟雍等。
1、塾
《礼记·学记》载:“古之教者,家有塾。”塾的规模,按周礼的规定是“百里之内二十五家为闾,共同一巷,巷首有门,门边有塾。古时地广人稀,方圆百里之内以二十五户人家为单位,找一个大户人家的宅门内东西两侧的堂屋作教室,就是最基层的学校,叫做“塾”。
2、庠
根据《礼记·学记》的描述,“庠”是比“塾”规模和等级更大更高的学校,是五百家的居所,这样的规模,大概是二十个“塾”。在夏、商时期(距今4000~3000年前),庠就已经广泛存在了。
3、序
《周礼》记载:“春秋以礼会民,而射于州序。”序也是教习射箭的场所,其部分功能类似于今天的体校。庠、序在古代并称为学校,也有解释为:“殷曰庠,周曰序”。总之,庠、序是比塾格制更高、规模更大的学校。
4、泮宫
《礼记·王制》:“诸侯曰泮宫”,所谓“泮水”,反映了当时的礼制,诸侯创办的学校建筑格局只能是三面环水。这类学校注重的不是规模,而是地位和档次,后来的科举制度中,生员入学也称“入泮”。
5、辟雍
辟雍是在诸侯之上的、最高层的皇家子弟学校,是最高学府。至少在西周时期,辟雍就成制式了,它是个圆形建筑,四面环水,凡周天子的子弟都要也只能在这里学习,所教大概也是帝王之学。后来,历代皆有辟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