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孩子乐观的性格呢?
想象一下这样的巧如场景。有一天,我们在沙漠里,渴了,突然觉得背包里还有半瓶水。你会有什么反应?根据生活经验,人对生活的态度大致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乐观的,一种是悲观的。此时,乐观的人会说:“还有半瓶水,太好了。”悲观者会说:“只喝了半瓶水,就完了。”
很多人认为一个人是乐观还是悲观,主要取决于先天因素,也就是遗传:有的人天生乐观,有的人天生悲观。其实这是一个误区。
心理学家马丁博士明确表示,虽然乐观情绪部分遗传自父母,没有数据显示,但好消息是存在所谓的乐观基因。多次尝到成功甜头的孩子,会更容易学会乐观。父母应该做的是,在孩子尝到成功的甜头后,帮助孩子继续帮助孩子成功。
有一个心理学术语叫“习得性无助”,意思是尝试多次的人会产生一种心理错觉,认为无论做什么都没有效果。所以,当他们再次遇到困难时,他们不愿意选择尝试和放弃。
积极心理学之父马丁博士是最早发现“习得性无助”的心理学家,畅销书作家。在他的书《教出乐观的孩子》中,他介绍了发现孩子越来越不快乐背后的真相。
为什么你的孩子不乐观?大部分家长认为所谓的抑郁症离我们很远,只有所谓的名人,专业人士才会有抑郁症。其实家长误解了这种症状的恐怖。当今社会,有调查数据显示,抑郁症的年轻化趋势越来越突出,根本没有性别和种族之分。
什么性格最容易被抑郁症发现?悲观主义者。这类人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喜欢从自己的记忆中回忆悲观、失败的记忆,然后反复咀嚼、思考,直到彻底抑郁。
这种人,即使你稍微靠近一点,也能明显感知到他们的悲观气息。他想传达给你的所有信号,语言,肢体动作都是负面的。他对成功的理解只是归结于运气、命运等不可控因素,而这些因素从来都不是从自己开始的。
乐观的人倾向于认为,所有的失败和挫折,其实都发生在当下很短的时间内,但未来会有变化;但悲观主义者就是不这么认为。他们会认为挫折是永久的。
比如两个孩子一起参加学校朗诵比赛,但同时在决赛阶段被刷了下来。悲观的孩子会说,我永远是个失败者。当孩子说“我总顷信是”的时候,孩子已经提前定好了一些结果,孝乎启于是他接着延伸,“我的写作能力真的很差,从来没有成功过。”他把一件简单的事扩展到他所做的每一件事。
乐观的孩子会怎么想?他说“我这次搞砸了”,“这次”的意思是短暂的,暂时的,只是一时出了问题。“我想等我提高了文笔,能迎合老师的喜好就好了,下次我会参加的。”当孩子总结出问题不仅仅在于自己的能力,还想到可能是因为老师的偏爱,他就已经乐观了。
孩子的悲观情绪是如何形成的?心理学家发现,其实遗传只是孩子悲观性格的一小部分,但家庭环境才是影响孩子乐观还是悲观的很大因素。每个孩子出生的时候,都是一张白纸。在入学之前,孩子们大部分时间都和父母在一起。父母不注意说话方式和教育孩子的时候,就会在那张白纸上画符号。
父母批评孩子时,孩子接收到的信号不仅仅是父母的语言,还有父母的说话方式、态度、情绪等因素。分析主要有以下原因:
1.父母如何解释失败,是决定孩子是否会乐观的因素之一。
当父母批评孩子,或者在孩子面前批评自己的时候,要非常谨慎,因为父母在塑造孩子自责的解释风格。有两个方面是家长要注意的。第一是明确规则,第二是以乐观的解释态度批评孩子。
父母解释失败原因的方式,就是孩子日后自我解释的风格。解释风格可分为乐观型和悲观型。比如孩子总说自己没有朋友。这种说法是悲观的,因为他认为自己“一直”没有朋友。其实他只是“暂时”没有朋友。出现问题时,家长要帮助孩子积极全面地看待,而不是陷入固定的死胡同,去解释孩子的问题。
比如孩子一放学回来就大喊“所有老师都不公平”。其实家长问孩子为什么这么说,会发现孩子说的是“李老师真的不公平”,所谓的“没有一个是公平的”,其实是对一个人的不公平。
2.除了解释方式的不同,父母自身表现出来的性格也会影响孩子性格的形成。
孩子对周围发生的一切都非常敏感,尤其是父母身上发生的事情。比如一个家长有一个不寻常的问题,就是莫名其妙的害怕电话。每当有人给他打电话,他就会出现一些莫名其妙的症状,比如浑身冒汗,紧张得说不出话。他很苦恼,不知道怎么回事。于是我去看了心理医生,直到心理医生来我家家访,我才发现问题的症结所在。原来他爸每次接电话都口齿不清,打完电话就想洗澡,浑身都湿透了。
孩子就像一块海绵。他们不仅可以学习父母解释失败的风格,还会受到父母行为的影响,从而产生类似父母的乐观或悲观风格。那么,父母应该怎么做才能让孩子更乐观呢?
如果父母做好这一点,孩子乐观的性格会更容易养成。1.家长要学会改变以前的解释风格,尤其是对失败的解释。
把一件事情的失败解释为临时的、即时的、局部的、外部的因素造成的事情,让孩子从多方面去理解。事情的挫折不全是因为自身的能力,而是很多原因造成的。
比如把“我总是很忙”改成“我最近很忙”;“麻烦太多了,总是一个接着一个。祸不单行”被改成了“最近,一些不好的事情频频发生”。家长看得出来,这是把那些所谓的永久的断言,变成各种因素下的可变的、概率性的事件。
2.正确引导。
当孩子遇到一些挫折时,孩子在心理上肯定会受到打击。家长不要过度保护,不断表扬,而是要鼓励,让孩子知道要客观分析问题,而不是一味的压抑和担心。这些负面情绪解决不了任何问题。只有他们自己去面对,能够对失败的事情做出回复,下次才能更好的应对,取得更好的成绩。父母要和孩子一起经历成长,就是让孩子经历失败、挫折、尝试、挑战,直到最后的成功,然后建立自己的能力和自信,达到最后的幸福生活。
总之,家长要认识到,虽然有一些遗传因素影响悲观和乐观的性格,但基本上是因为家长解释挫折的风格和自身因素影响孩子的性格。家长要明白,要让孩子真正树立乐观的人格,就必须学会改变现有的对挫折的解读方式,并陪伴孩子学会面对挫折,客观地分析和解决问题,最终完成乐观自信人格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