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政治】2010年考研政治核心考点冲刺背诵20讲(十六)

 我来答
书中自有黄金屋24
2023-02-25 · TA获得超过306个赞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942
采纳率:100%
帮助的人:93.6万
展开全部
第十六讲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冲刺要点归纳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丰富内涵

  邓小平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奠基人。江泽民在这个基础上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目标,并在党的十四大上得到确认。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丰富内涵是

  第一,突破了过去公认的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是代表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经济制度本质属性的概念,认为他们都是经济手段。

  第二,计划和市场作为调节经济的两种手段,它们对经济活动的调节各有自己的优势和长处,在社会化大生产和存在着复杂经济关系的条件下,市场经济对促进经济发展具有更强的适应性、更显著的优势和较高的效率。但两者都有自身的不足和缺陷,如计划经济不能有效解决效率和激励的问题,市场经济的自发性、盲目性会引发恶性竞争、短期行为、道德确实等。

  第三,市场经济作为资源配置的一种方式本身不具有制度属性,但是,它与社会主义相结合而形成的经济体制则必须体现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特征。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一)“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

  (二)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要做到两个“毫不动摇”和一个“统一”。

  1、必须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坚持公有制为主体,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统一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不能把这两者对立起来。

  2、社会主义公有制作为一种生产关系的理论范畴,其实质和核心是全体社会成员或者部分社会成员共同占有生产资料,实现了人们在生产资料面前的平等。

  3、公有制经济的范围不仅包括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还包括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

  4、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第二,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

  5、国有经济起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

  6、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还要努力寻找能够极大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公有制实现形式。公有制经济的性质和实现形式是两个不同层次的问题。公有制经济的性质体现在所有权的归属上,坚持公有制的性质,根本的是坚持国家和集体对生产资料的所有权。所有制作为生产关系的基础,有公有制与私有制、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区别。而所有制的实现形式是采取怎样的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的问题,它不具有“公”与“私”、“社”与“资”的区分。同样的所有制可以采取不同的实现形式,而不同的所有制可以采取相同的实现形式。因为实现形式要解决的是发展生产力的组织形式和经营方式问题,只要能够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公有制的实现形式应当多样化,一切反映社会化生产规律的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都可以大胆利用。

  现阶段,股份制成为公有制的主要实现方式。股份制本身不具有制度属性,它不等于公有制,也不等于私有制,关键看控股权掌握在谁手里。

  (三)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现阶段我国所有制结构中的非公有制经济,主要是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和外商独资经济。其主要特征是:(1)企业生产资料归私人支配,生产经营由私人进行管理和决策;(2)除个体经济外,一般都以雇佣劳动为基础;(3)依法纳税后,企业的经营成果归企业自主支配。鼓励、支持和引导私营、个体经济和外商独资经济健康发展,是由我国生产力发展的实际状况和非公有制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决定的。允许非公有制经济存在的原因:允许其它经济成分存在和发展,既能弥补公有制经济的不足,充分利用各种自然资源,增加社会产品,满足人民多种多样的物质和文化需要;又有利于扩大就业,缓解就业压力,有利于社会秩序的稳定;同时,国家还可以从中得到税收,可以学到一些好的管理经验和先进的技术。

  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

  (一)坚持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

  1、社会主义之所以实行按劳分配是由社会主义公有制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的。前者是实行按劳分配的所有制基础。每一个劳动者在共同占有生产资料的基础上为社会提供劳动,社会则根据每一个劳动者提供的劳动的数量和质量进行收入分配。后者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物质基础。在社会主义社会,劳动者向社会提供的劳动数量和质量存在着差别。只有承认这种差别,才能调动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促使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

  2、坚持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体现在按劳分配是全社会分配领域中主体的分配原则,也体现在它是公有制经济内部主体的分配原则。

  3、坚持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对于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性质具有重要意义

  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公有制在分配方面的体现,只有坚持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才能体现公有制的主体地位的最终实现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社会主义性质;才能保证人们相互之间在平等的经济关系基础上建立和谐的经济利益关系;才能保证向共同富裕这一目标前进。当然,也只有始终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才能保证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的实现。

  (二)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1、按劳分配以外的多种分配形式,其实质就是按对生产要素的占有状况进行分配。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必要性和根据,是存在着生产要素的多种所有制。

  各种生产要素同劳动一起,都是物质财富和使用价值的源泉,是社会生产不可或缺的因素,因此当它被排他性占优势,必须实行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原则才能有效地利用它来发展生产。确立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原则,同劳动价值论并不矛盾,因此既不能因为肯定劳动价值论而否定按生产要素分配,也不能因为肯定按生产要素分配而否定劳动价值论。

  3、按生产要素分配的主要形式

  (1)以劳动作为生产要素参与分配。这里不包括公有制中的按劳分配,因为按劳分配得到收入的劳动者不是凭借作为独立的生产要素的所有者、以提供生产要素的身份参与分配。以劳动作为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的主要是个体劳动者和被雇于非公有制经济的雇佣劳动者。

  个体劳动者的收入是凭借自己的劳动和占有的生产资料从事个体劳动和经营所取得的收入;被雇于非公有制经济的雇佣劳动者取得的劳动收入,实质上是劳动者出卖劳动力商品,按劳动力价值得到的收入。

  (2)劳动以外的生产要素所有者参与分配。主要包括资本所有者在生产经济活动中凭借资本所取得的利润;生产要素的所有者将自身的货币或资本借给他人经营获存入金融机构所取得的利息;以实物形态租借给他人经营或使用而取得的租金。

  (3)管理和知识产权类的生产要素。如科技发明、创造、信息、专利等参与分配。

  (三)深化分配制度改革,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1、我国现有的社会保障制度

  第一,职工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第二,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第三,失业保险制度;第四,居民最低生活制度。

  2、理论热点面对面之17—让社保的阳光普照全民

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要坚持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方针,以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为基础,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重点,以慈善事业、商业保险为补充,统筹协调做好各项工作,实现社会保障事业可持续发展。

  3、理论热点面对面之18—迈向”病有所医”的新时代

  2009年4月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发布,次日,作为《意见》实施细则的《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近期重点实施方案(2009-2011年)》也正式发布,确定今后3年各级政府拟投入8500亿元推进医改,明确提出城镇职工医保、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3年内参保率要达到90%以上,为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提供了制度上的保证。其基本目标是:缓和和克服“看病难”、“看病贵”、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尝试中国特色医疗体制改革发展道路

  (4)《食品安全法》规定,名人代言食品广告一旦出现质量问题将负法律连带责任。代言广告是名人的权利,但与这项权利相对应的是要为代言的食品承担相应连带责任。其根本目的,不在于惩罚代言的名人,而在于保护消费者权益。同样,对名人来说,声誉等于生命,因为代言问题食品损害形象得不偿失,代言广告承担相应的连带责任,更符合名人的根本利益。

  我国颁布实行《食品安全法》的重要意义在于:第一,保证食品安全的重要举措,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执政为民的具体体现;第二,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改善民生的高度关注和保障人民群众饮食安全的信心与决心;第三,建立起保障食品安全的长效机制和法律屏障,完善了我国的食品安全法律制度;第四,对增强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的规范性、科学性及有效性产生重大影响。

  四、推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一)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要求“好”与“快”有机结合

  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是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实际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从党的十四大到十六大,在不断总结发展过程中的经验和问题的基础上,对“好”字不断充实内容。从原来的“效益比较好”相继增加了“整体素质不断提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小”等要求,进一步突出了保护资源和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对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出了更加明确的要求。2007年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要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二)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

  党的十七大进一步指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既反映了我们党对世界经济、科技发展趋势和内在规律的准确把握,也反映了对我国基本国情好战略需求的科学分析。

  1、创新型国家。一般来说,是指将科技创新作为国家基本战略,大幅度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从而形成强大的国家竞争优势。

  2、党的十七大指出:获得突破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技术,就必须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指导方针。

  建设创新型国家,核心就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发展科学技术的战略基点,走中国特色的自主创新之路,推动科学技术的跨越式发展,就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推动国民经济又快又好地发展;就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国家战略,贯穿到现代化建设的各个方面,激发全民族创新精神,培养高水平创新人才,形成有利于自主创新的体制机制,大力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不断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

  建设创新型国家,科技是关键,人才是核心,教育是基础。科技人才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关键所在。

  (三)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

  要实现我国经济发展战略目标,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质就是要求我们采取综合措施,加快形成与贯彻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相一致的发展方式。

  1.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关键是做到”两个坚持”,实现“三个转变”。即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扩大国内消费需求的方针,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2、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就是要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类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们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做出的重大决策,是新世纪新阶段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战略部署。

  十七大强调,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坚持把发展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作为首要任务,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指出,“我国总体上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进入加快改造传统农业、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关键时刻,进入着力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重要时期。”提出了“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战略任务,把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作为基本方向,把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发展一体化作为根本要求”的总体思路;做出了“加强农村制度建设、积极发展现代农业,加快发展农村公共事业”的工作布局,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一步指明了方向。

  (五)统筹区域发展

  我国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主要是处理好东部和中西部的关系、沿海和内地的关系。为推动区域协调发展,逐步缩小区域发展差距,必须注重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引导生产要素跨区域合理流动,这是我国未来相当长的时期内缩小区域发展差距的基本目标和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基本途径。

  (六)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是中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核心任务。这是中国可持续发展理论与中国国情相结合的具体体现,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客观要求。

  1、资源节约型社会、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内涵

  资源节约型社会,是指以能源资源高效率利用的方式进行生产、以节约的方式进行消费为根本特征的社会。它要求在生产、流通、消费各领域各环节,通过采取技术和管理等综合措施,厉行节约,不断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消耗和环境代价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的社会发展模式。

  环境友好型社会,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社会,通过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来促进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它是一种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目标,以环境承载能力为基础,以遵循自然规律为核心,以绿色科技为动力,坚持保护优先,开发有序,合理进行功能区划分,倡导环境文化和生态文明,追求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的社会体系。

  2、构建环境友好型社会、资源节约型社会的要求

  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资源节约型社会,必须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要充分考虑人口承载能力、资源支撑力、生态环境承受力,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统筹考虑当前发展和长远发展的需要,不断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为此,必须转变关于发展的传统观念,从重经济增长轻环境保护转变为保护环境与经济增长并重,在保护环境中求发展;从环境保护滞后于经济发展转变为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同步,努力做到不欠新帐,多还旧账,改变先污染后治理、边治理边破坏的状况;从主要用行政办法保护环境转变为用法律、经济、技术和必要的行政办法解决环境问题,自觉遵循经济规律和自然规律,提高环境保护水平。

  3、建设生态文明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内在要求。生态文明既包括人类对传统文明形态特别是工业文明进行深刻反思和探索的认识成果,又包括人类在发展物质文明过程中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实践成果,表现为人与自然和谐程度的提高和人们生态观念的增强。

  4、发展循环经济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环境友好型社会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是一种新的经济增长方式。循环经济以减量化、再利用和资源化为原则,以提高资源利用率为核心,以资源节约、资源综合利用、清洁生产为重点,通过调整结构、技术进步和加强管理等措施,大幅度减少资源消耗、降低废物排放、提高劳动生产率。

  重点真题以及主观题

  1、(ABCDE,2001年文第22题)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内涵包括

  A。市场经济是资源配置的一种方式 B。市场经济不具有社会制度的属性

  C。市场调节可以与计划调节相结合 D。市场经济更有利于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E。市场经济可以与公有制相结合

  2、(B,2000年理第12题)现阶段,以劳动者的劳动联合和劳动者的资本联合为主的股份合作制属于

  A。国有经济 B。集体经济 C。个体经济 D。私营经济

  3、(BCDE,1996年理第18题)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之所以要发展个体经济,因为它

  A。是不存在雇佣劳动关系的经济成分 B。是解决我国劳动者就业的一条途径

  C。能增加社会产品和繁荣市场 D。有利于满足人民生活的多种需要

  E。能为国家提供资金积累

  4、(CDE,2002年理第26题)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这表明非公有经济

  A。在所有制结构中占主体地位 B。在国民经济中起主导作用

  C。与公有制经济可以共存 D。与公有经济共同推动生产力发展

  E。是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

  5、(ABE,2000年理第24题)现阶段,我国确立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的依据是

  A。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 B。公有制经济实行多种经营方式

  C。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 D。资本、土地等生产要素也创造价值

  E。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

  6、(ABCE,2004年第26题)我国新兴工业化道路的内涵是

  A。科技含量高 B。经济效益好 C资源消耗低 D。产值增加快 E。环境污染少

  7、(分析,2002年文理第35题)改革开放以来,人们收入分配差距有所扩大。请结合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收入分配理论和社会主义最终要实现的目标,对这一现象进行分析。

  【答案要点】我国在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对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人们的收入分配差距有所扩大,这一方面表明我国在克服分配领域中的平均主义弊端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另一方面也要求我们注意收入分配中的差距过大问题,避免出现两极分化。

  收入分配差距的扩大,在我国现阶段有其客观性。我国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并存的分配制度,会拉大收入分配的差距。实行按要素分配的政策,使拥有各种生产要素的所有者能得到更多的收入。实行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把调动积极性、提高效率放在优先位置,也会使收入差距扩大。社会主义的目标是实现共同富裕,所以,我们又不能使收入分配差距过大,国家必须采取对低收入者实行补助,征收累进的收入所得税等措施,避免两极分化。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