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异地恋
1个回答
展开全部
统计地讲,异地恋(loveatdistance)分手的概率远远大于想处一地的恋人。尤其是双方都在20岁以下的异地恋,绝大多数以失败告终。
对于异地恋的研究很多,一个最重要的问题是,保持怎么样的联系强度和什么样的心态,可以比较好地维持一段异地恋情。一个直观的想法是,越是紧密的联系,感情应该越牢固。事实真的如此吗?大规模的调查发现,中等强度的联系,每天半小时到一小时,最有利于长期保持异地恋;反过来,高强度的联系,例如每天超过2小时的电话或网络即时通讯并不利于恋情的持续。尽管上面的调查还有争议,但是至少没有可信的证据说明高强度联系具有正面的意义。
斯滕伯格在1988年提出了三角爱情理论,认为完美的爱情同时包括三个方面:受激情引导,身体(性)唤醒为标志的激情之爱;以互相欣赏的性格,情趣,认知和判断力为基础的,亲密持久的友谊;经由承诺和责任支撑的相互关系。为了简化,以后分别叫做激情,亲密和承诺。只有亲密和激情的是浪漫之爱;只有激情和承诺的是愚昧之爱;只有亲密和承诺的是伴侣之爱。如果只有激情,则是迷恋;如果只有承诺,则是空爱;如果只有亲密,则是友情。
最近,这套简单的理论被用来解释异地恋的一些行为。
首先,通过填写一个复杂的爱情量表,可以比较准确地为伴侣当前的感情状态进行评估。ZickRubin通过对密歇根大学学生调查发现,伴侣之间目光和身体接触的频繁程度可以很准确地用来预测他们在调查量表上的表现。换句话说,热恋(激情之爱主导)中的伴侣具有明显高于其他伴侣的目光和身体接触(不经意间)。Hatfield更是直接把激情之爱界定为“强烈渴望和对方在一起的一种状态”。如果说异地恋的恋人对于浪漫激情要求较高(也可以通过量表估计),那么他/她们就会陷入矛盾。Meyer调查发现,这些尚“强烈渴望和对方在一起”的恋人通常有较长的通话时间(Meyer的调查只涉及电话),并且经常在通话过程中和结束时产生挫折感——他/她们希望听到熟悉的声音,找回熟悉的感觉,但是没有。实际上,我认为原因在于,他/她们真正渴望得到的是味道(身体唤醒)而不是声音(精神唤醒)。反过来,能够克服长期异地分离并且最后步入婚姻殿堂的,往往具备以下两个特征:第一是恋人此时已经度过了热恋期,其情感已经越来越多地投注到对象精神方面的发展上,双方在精神层面上有比较多的交流;第二是双方都有明确而有力的承诺。
知道了这些道理,是不是对于年轻人如何维持一段异地恋,可以有针对性的建议呢?我觉得有三个方面是特别应该注意的。第一是身体唤醒问题;第二是陌生感(共同语言缺乏)问题;第三是异地言语伤害问题。
身体唤醒是一个含蓄的术语,简单的说,就是对某异性产生渴望接近,甚至渴望发生性关系的冲动——这种唤醒往往和精神唤醒相互交织,或者是个体相信这种唤醒内在地具备精神上的原因。特别的,对于长期异地相处的恋人,容易对身边的朋友和同事(有的甚至只是经常工作在一起,但是并没有过多交流的人)产生以前没有的,似乎是超出友谊的感情,这种感情里面包含了渴望性爱的因素。于是,当这种感情产生之后,个体就会质疑自己:难道我已经在精神上出轨了吗,难道我已经不爱他/她了吗?然后,很快地,个体会对自己这种行为找到一些合理的解释以维护个体内在心理的一致性,这些解释往往是不利于爱情的巩固的。接着,个体会怀疑对方是不是也会对身边的朋友产生“多余的感情”,从而在交流中变得多疑——一种我们天性中的投影效应,中文叫以己度人。最后,个体会怀疑感情本身的合理性——爱情是不是已经结束了,或者新的爱情正在向我招手?其实,这种身体唤醒是非常正常的现象,完全不必为此内疚自责疑神疑鬼。这种身体唤醒有三个主要成因:一是生物因素。在正常激素作用下产生性的臆想和冲动是非常正常的,完全不必将此和爱情紧密联系起来,我们要做的只是以感情的忠诚和道德伦理观念稍稍压制一下这些冲动。即便是忠诚的夫妻,分处异地的时候,也会自发产生精子和卵子,但是我们并不为此感到不安,因为这不是我们能够控制的了的事情。同样,身体唤醒的生物因素,也不是我们能够控制的——因此我们也不必为此不安。二是接近性(proxmuty)因素——经常接触的人更容易产生身体乃至精神上的亲密感。所以在你对遥不可及的恋人深切思恋的同时,不要痛恨自己对身边同事偶尔的邪念。有一句歌词“当我不能接近我爱的人时,我便去爱那个离我近的人”(《Finian’sRainbow》)正说出了接近性的重要力量。只要我们明白这种心绪源自何方,就不会因之迷惘失所。第三是被剥夺感——以前经常有性行为(或者至少是亲密的身体接触),现在没有了,这种被剥夺的感觉,比从来没有过还让人难以忍受。所以说,这些力量加起来,就可能让你被非恋爱伙伴的其他人唤醒。只要了解这是正常且无害的,就不会对你的感情产生影响。
有两点是应该注意的:一是这种唤醒并不是一段新的爱情,恰恰相反,很多异样的感觉只是你前一段爱情的投影和移情罢了;二是产生这种唤醒之后,没有必要把这种感觉告诉你的另一半,除非对方是爱情心理学的教授。
很多异地恋的朋友都会觉得随着时间的推移,自己和恋人之间的共同语言越来越少了。以前每天在一起,总有说不完的话,欢声笑语的;现在硬着头皮打电话,有时候说了十分钟就发现没有话说了——共同语言变少了,是不是感情也淡化了呢?
其实,事情并不是如你所想的那么糟糕。感觉上共同语言的缺乏主要来自以下几个原因。首先,当两个人朝夕相处的时候,你们共同经历了一些事情,因此在讨论某个共同感兴趣的问题的时候,就不需要再交待很多“前因后果中间过程”的_嗦话。很多信息,在经历的时候,是通过视觉嗅觉和触觉获得的(特别是视觉),这些东西用语言描述非常费力,而且往往描述不清楚。例如,当你们某次逛街返回时,可能会对某件服饰或者路上遇到的某个人,某辆车,某广告牌发表各种评论。但是,这些东西用语言转述一下,就如同蒸馏过的鸡汤一般乏味。如果你是一个有心人,你可以把和恋人在一起聊天的话题都记下来,你就会发现很多非常开心的谈话并不是针对某个哲学社会学经济学政治学数学物理学的大问题,而只是几只从生活旁边掠过的小鸟。这些琐碎却趣意盎然的事情不是电话网络可以容纳的,而需要共同经历。
对于异地恋的研究很多,一个最重要的问题是,保持怎么样的联系强度和什么样的心态,可以比较好地维持一段异地恋情。一个直观的想法是,越是紧密的联系,感情应该越牢固。事实真的如此吗?大规模的调查发现,中等强度的联系,每天半小时到一小时,最有利于长期保持异地恋;反过来,高强度的联系,例如每天超过2小时的电话或网络即时通讯并不利于恋情的持续。尽管上面的调查还有争议,但是至少没有可信的证据说明高强度联系具有正面的意义。
斯滕伯格在1988年提出了三角爱情理论,认为完美的爱情同时包括三个方面:受激情引导,身体(性)唤醒为标志的激情之爱;以互相欣赏的性格,情趣,认知和判断力为基础的,亲密持久的友谊;经由承诺和责任支撑的相互关系。为了简化,以后分别叫做激情,亲密和承诺。只有亲密和激情的是浪漫之爱;只有激情和承诺的是愚昧之爱;只有亲密和承诺的是伴侣之爱。如果只有激情,则是迷恋;如果只有承诺,则是空爱;如果只有亲密,则是友情。
最近,这套简单的理论被用来解释异地恋的一些行为。
首先,通过填写一个复杂的爱情量表,可以比较准确地为伴侣当前的感情状态进行评估。ZickRubin通过对密歇根大学学生调查发现,伴侣之间目光和身体接触的频繁程度可以很准确地用来预测他们在调查量表上的表现。换句话说,热恋(激情之爱主导)中的伴侣具有明显高于其他伴侣的目光和身体接触(不经意间)。Hatfield更是直接把激情之爱界定为“强烈渴望和对方在一起的一种状态”。如果说异地恋的恋人对于浪漫激情要求较高(也可以通过量表估计),那么他/她们就会陷入矛盾。Meyer调查发现,这些尚“强烈渴望和对方在一起”的恋人通常有较长的通话时间(Meyer的调查只涉及电话),并且经常在通话过程中和结束时产生挫折感——他/她们希望听到熟悉的声音,找回熟悉的感觉,但是没有。实际上,我认为原因在于,他/她们真正渴望得到的是味道(身体唤醒)而不是声音(精神唤醒)。反过来,能够克服长期异地分离并且最后步入婚姻殿堂的,往往具备以下两个特征:第一是恋人此时已经度过了热恋期,其情感已经越来越多地投注到对象精神方面的发展上,双方在精神层面上有比较多的交流;第二是双方都有明确而有力的承诺。
知道了这些道理,是不是对于年轻人如何维持一段异地恋,可以有针对性的建议呢?我觉得有三个方面是特别应该注意的。第一是身体唤醒问题;第二是陌生感(共同语言缺乏)问题;第三是异地言语伤害问题。
身体唤醒是一个含蓄的术语,简单的说,就是对某异性产生渴望接近,甚至渴望发生性关系的冲动——这种唤醒往往和精神唤醒相互交织,或者是个体相信这种唤醒内在地具备精神上的原因。特别的,对于长期异地相处的恋人,容易对身边的朋友和同事(有的甚至只是经常工作在一起,但是并没有过多交流的人)产生以前没有的,似乎是超出友谊的感情,这种感情里面包含了渴望性爱的因素。于是,当这种感情产生之后,个体就会质疑自己:难道我已经在精神上出轨了吗,难道我已经不爱他/她了吗?然后,很快地,个体会对自己这种行为找到一些合理的解释以维护个体内在心理的一致性,这些解释往往是不利于爱情的巩固的。接着,个体会怀疑对方是不是也会对身边的朋友产生“多余的感情”,从而在交流中变得多疑——一种我们天性中的投影效应,中文叫以己度人。最后,个体会怀疑感情本身的合理性——爱情是不是已经结束了,或者新的爱情正在向我招手?其实,这种身体唤醒是非常正常的现象,完全不必为此内疚自责疑神疑鬼。这种身体唤醒有三个主要成因:一是生物因素。在正常激素作用下产生性的臆想和冲动是非常正常的,完全不必将此和爱情紧密联系起来,我们要做的只是以感情的忠诚和道德伦理观念稍稍压制一下这些冲动。即便是忠诚的夫妻,分处异地的时候,也会自发产生精子和卵子,但是我们并不为此感到不安,因为这不是我们能够控制的了的事情。同样,身体唤醒的生物因素,也不是我们能够控制的——因此我们也不必为此不安。二是接近性(proxmuty)因素——经常接触的人更容易产生身体乃至精神上的亲密感。所以在你对遥不可及的恋人深切思恋的同时,不要痛恨自己对身边同事偶尔的邪念。有一句歌词“当我不能接近我爱的人时,我便去爱那个离我近的人”(《Finian’sRainbow》)正说出了接近性的重要力量。只要我们明白这种心绪源自何方,就不会因之迷惘失所。第三是被剥夺感——以前经常有性行为(或者至少是亲密的身体接触),现在没有了,这种被剥夺的感觉,比从来没有过还让人难以忍受。所以说,这些力量加起来,就可能让你被非恋爱伙伴的其他人唤醒。只要了解这是正常且无害的,就不会对你的感情产生影响。
有两点是应该注意的:一是这种唤醒并不是一段新的爱情,恰恰相反,很多异样的感觉只是你前一段爱情的投影和移情罢了;二是产生这种唤醒之后,没有必要把这种感觉告诉你的另一半,除非对方是爱情心理学的教授。
很多异地恋的朋友都会觉得随着时间的推移,自己和恋人之间的共同语言越来越少了。以前每天在一起,总有说不完的话,欢声笑语的;现在硬着头皮打电话,有时候说了十分钟就发现没有话说了——共同语言变少了,是不是感情也淡化了呢?
其实,事情并不是如你所想的那么糟糕。感觉上共同语言的缺乏主要来自以下几个原因。首先,当两个人朝夕相处的时候,你们共同经历了一些事情,因此在讨论某个共同感兴趣的问题的时候,就不需要再交待很多“前因后果中间过程”的_嗦话。很多信息,在经历的时候,是通过视觉嗅觉和触觉获得的(特别是视觉),这些东西用语言描述非常费力,而且往往描述不清楚。例如,当你们某次逛街返回时,可能会对某件服饰或者路上遇到的某个人,某辆车,某广告牌发表各种评论。但是,这些东西用语言转述一下,就如同蒸馏过的鸡汤一般乏味。如果你是一个有心人,你可以把和恋人在一起聊天的话题都记下来,你就会发现很多非常开心的谈话并不是针对某个哲学社会学经济学政治学数学物理学的大问题,而只是几只从生活旁边掠过的小鸟。这些琐碎却趣意盎然的事情不是电话网络可以容纳的,而需要共同经历。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