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应对中美关系间的危机】中美关系论文
1个回答
展开全部
自新世纪进入第二个十年以来,亚太地区接连发生了一系列重大危机事件,当下热度颇高的就是美国拉拢我周边22个国家举行环太平洋军演,以及我国与周边国家关于南海岛屿的主权争端等。纵观这些危机,其发生发展的背后往往都有美国的推手或直接与间接地涉及美国。这是在美国加快“重返亚太”的大背景下,美国、日本、俄罗斯、中国大国利益激烈博弈与角逐的表现,而中美两国则是这些危机的关键博弈方和角力者。
可以预见,随着中国国力和军力的持续增长,未来一段时间将是针对中国国家安全的危机高发时期,而中国周边则将是危机高发的区域。伴随着奥巴马政府 “重返亚洲”战略的实施,美国政府提升了美军在西太平洋的军事存在,强化了与地区内盟友的关系,拓展了同东南亚各国的协作。但令人遗憾的是,美国并不是以一个合作者、建设者姿态“重返亚洲”,而多数是扮演了一个麻烦制造者和挑拨者的角色。在美国看来,遏制中国崛起、阻挠中国发展已迫在眉睫,而亚太地区的诸多热点无疑成为美国调控对华关系的着力点。相对于美国等西方老牌帝国主义国家来说,中国仍是一个国际政治的新手。特别是中国正处于和平崛起的关键时期,韬光养晦、埋头发展仍是我们的主要考虑,在未来一段时间确保重要战略机遇期的稳定、确保国内社会安全、避免大的外部冲突与战争,仍是当前中国政府面临的重大课题。然而,身处危机高发期和危机高发区的中国,在一个“树欲静而风不止”的国际态势下,应该何去何从?
积极正面看待危机
第一,从思想上不要怕危机,不要怕事,怕事事更多。这是因为,首先怕是没有用的,其次不怕效果会更好。“敢于斗争、敢于胜利”是毛泽东战略思想的重要方面。毛泽东曾用《聊斋志异》中“狂生夜读”的故事来告诫世人,不要怕鬼,你越是怕鬼就越不能活,鬼就要吃掉你。1964年6月24日,毛泽东在会见越南友好代表团时,曾提到北越在同南越的斗争中“还有一个怕不怕美国的问题”。他说:“如果你怕了,美国就客气,那么怕也好。如果怕了,美国就撤退,那怎么不好?问题是,你越怕它越欺负你,该怎样办?只好不怕,只好干。不是我们也不是你们请美国来,是美国自己硬要来。我看,你越不怕,它就越不敢任意欺负。”刘少奇当时也在场,在毛泽东讲完这话后,补充说:“你不怕,他们反而更加看重你。”因此,该合作时合作,该对抗时对抗。事实证明,雨过之后往往是天晴。大国紧张关系在危机之后往往会得到有效纾解,从而迎来新的缓和。比如,1958年炮击金门后,中美大使级会谈恢复一直持续到中美关系正常化,中间再没有中断过。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之后,美苏之间再没有发生如此高强度的军事对峙,国际总体形势趋于缓和,美苏两霸更倾向于通过第三方来交手。1995年~1996年的台海危机之后,1998年克林顿访华时在台湾问题上则明确做出了“三不”承诺。中美在危机之后往往迈向更高的合作水平,因为在这一过程中双方都认清了彼此的利益底线与各自力量的极限。
第二,不仅不要怕危机,而且还要习惯从正面看待危机,善于利用危机,将其转化为我们实现重大利益目标的契机。比如,朝核问题出现后,中国积极在美朝之间进行斡旋,适时倡议并形成了六方会谈机制,提高了中国在东北亚地区安全架构中的地位。自2010年7月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发表关于南海问题讲话以来,南海主权争端持续升温,中国与越南、菲律宾等东南亚国家间关系明显吃紧,国际媒体纷纷议论中国正成为“众矢之的”,在舆论上努力制造中国被遏制和被孤立的态势,炒作“中国孤立论”或“孤立中国论”。对此,我们首先要认清事态,不要丧失基本的理智,要认识到地区次强国家引入区域外大国力量制衡区域内首强是自然的事情,这是我们要提防、警惕和遏制的,但同时也不要过高估计这些国家对中国的敌意,它们必然知道惹怒中国对自己也没有什么好处。其次,在南海问题客观上“被提到议事日程”的情况下,中国到了应该寻找解决问题的更好出路的时候,当前我国对南海问题的指导方针是“搁置争议,共同开发”,“主权在我”的前提正在被其他相关方日益淡化,主权遭搁置、利益被侵蚀的情况日益严重。因此,抓住已出现的南海危机,敢于正视和有效破解固有难题,构想新的南海问题行动路线图,无疑将是中国展示负责任大国形象、重塑与东南亚国家关系的良好契机,也为实现中国在东亚的和平崛起奠定了基础。
第三,应对中美关系危机从长远看仍在于实力对比的转换,在当前则更须强调有效的战略策略。美国是一个信奉实力的国家,美国的朋友是它打不败的对手。我们要真正做到有效制约美国、实现美国对华友好,根本还在于自身实力的不断增长。但是,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目前,我们在积极积蓄力量、完成实力对比转换的同时,关键是要提升应对美国的战略策略水平和斗争艺术。当前我们在对美斗争中总感觉很被动,时时被美国牵着鼻子走,总感觉手中的牌或战略筹码少,可以有效牵制美国的手段不多。但反思一下,过去中国国力弱小、国际空间狭窄,尚能积极主动创造机遇与筹码,扭动大国关系为我所用,而现在中国国力和军力都有了大幅跃升,国际战略空间有了大幅拓展,难道我们的战略筹码却更少、战略回旋空间更小了吗?问题不在于实力,而在于运用实力的意志和方略,特别是随着中国日益融入国际社会,我们的顾忌比原来增多了。俗话说,“志不强者智不达”。缺乏斗争的意志与决心,必然导致斗争手段与策略的心理匮乏。只要我们开动脑筋、认真观察和思考,就必然会有合适的应对之策。
强调有效的战略策略
如何的战略策略才最有效?首先,对于一些问题,要善于逆向思维、反常思维,善于“反弹琵琶”。有时候,对手怕什么,我们就干什么,就发展什么。其次,善于实施“挂钩”战略,学会横向升级危机。随着中国国力和军力的增长以及对外交往的密切,我们在受到对手更多约束的同时也有了更多战略筹码。例如,针对中日钓鱼岛撞船事件,中方采取了“横向升级”的挂钩策略,采取了连环反制措施,收到了较好的效果。最后,善于驾驭国际有利因素,纵横捭阖、强化联盟战略,加强同其他大国的战略协调。还是以中日钓鱼岛“撞船事件”为例,在该事件不断升温和胶着之际,俄罗斯总统梅德韦杰夫访华,两国元首就全面加深“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签署联合声明,同意加强两国在“核心利益”上的合作,此后,梅德韦杰夫又登上俄日存在争端的南千岛群岛的国后岛,这些事件的发生,顿时令日本国内一片哗然。日本在南北两个方向上同两个大国同时发生争端,外交上的被动立刻凸显。
总之,我们要开始积极正面地看待危机,把危机管理作为战略管理来认识。在危机处理上,我们不要怕危机、要善于利用危机,在危机斗争中既要讲实力,更要讲手段与策略,逐步树立危机是常态的心态。历史证明,所有大国都是在危机重重下崛起的,顺利的崛起在于成功地应对重大的国家安全危机的挑战:化险为夷、转危为安是成功应对的一个方面,更重要的是巧妙地利用危机、借助危机和转化危机,将是新兴大国顺利实现崛起的历史选择和战略“机遇之窗”。
可以预见,随着中国国力和军力的持续增长,未来一段时间将是针对中国国家安全的危机高发时期,而中国周边则将是危机高发的区域。伴随着奥巴马政府 “重返亚洲”战略的实施,美国政府提升了美军在西太平洋的军事存在,强化了与地区内盟友的关系,拓展了同东南亚各国的协作。但令人遗憾的是,美国并不是以一个合作者、建设者姿态“重返亚洲”,而多数是扮演了一个麻烦制造者和挑拨者的角色。在美国看来,遏制中国崛起、阻挠中国发展已迫在眉睫,而亚太地区的诸多热点无疑成为美国调控对华关系的着力点。相对于美国等西方老牌帝国主义国家来说,中国仍是一个国际政治的新手。特别是中国正处于和平崛起的关键时期,韬光养晦、埋头发展仍是我们的主要考虑,在未来一段时间确保重要战略机遇期的稳定、确保国内社会安全、避免大的外部冲突与战争,仍是当前中国政府面临的重大课题。然而,身处危机高发期和危机高发区的中国,在一个“树欲静而风不止”的国际态势下,应该何去何从?
积极正面看待危机
第一,从思想上不要怕危机,不要怕事,怕事事更多。这是因为,首先怕是没有用的,其次不怕效果会更好。“敢于斗争、敢于胜利”是毛泽东战略思想的重要方面。毛泽东曾用《聊斋志异》中“狂生夜读”的故事来告诫世人,不要怕鬼,你越是怕鬼就越不能活,鬼就要吃掉你。1964年6月24日,毛泽东在会见越南友好代表团时,曾提到北越在同南越的斗争中“还有一个怕不怕美国的问题”。他说:“如果你怕了,美国就客气,那么怕也好。如果怕了,美国就撤退,那怎么不好?问题是,你越怕它越欺负你,该怎样办?只好不怕,只好干。不是我们也不是你们请美国来,是美国自己硬要来。我看,你越不怕,它就越不敢任意欺负。”刘少奇当时也在场,在毛泽东讲完这话后,补充说:“你不怕,他们反而更加看重你。”因此,该合作时合作,该对抗时对抗。事实证明,雨过之后往往是天晴。大国紧张关系在危机之后往往会得到有效纾解,从而迎来新的缓和。比如,1958年炮击金门后,中美大使级会谈恢复一直持续到中美关系正常化,中间再没有中断过。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之后,美苏之间再没有发生如此高强度的军事对峙,国际总体形势趋于缓和,美苏两霸更倾向于通过第三方来交手。1995年~1996年的台海危机之后,1998年克林顿访华时在台湾问题上则明确做出了“三不”承诺。中美在危机之后往往迈向更高的合作水平,因为在这一过程中双方都认清了彼此的利益底线与各自力量的极限。
第二,不仅不要怕危机,而且还要习惯从正面看待危机,善于利用危机,将其转化为我们实现重大利益目标的契机。比如,朝核问题出现后,中国积极在美朝之间进行斡旋,适时倡议并形成了六方会谈机制,提高了中国在东北亚地区安全架构中的地位。自2010年7月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发表关于南海问题讲话以来,南海主权争端持续升温,中国与越南、菲律宾等东南亚国家间关系明显吃紧,国际媒体纷纷议论中国正成为“众矢之的”,在舆论上努力制造中国被遏制和被孤立的态势,炒作“中国孤立论”或“孤立中国论”。对此,我们首先要认清事态,不要丧失基本的理智,要认识到地区次强国家引入区域外大国力量制衡区域内首强是自然的事情,这是我们要提防、警惕和遏制的,但同时也不要过高估计这些国家对中国的敌意,它们必然知道惹怒中国对自己也没有什么好处。其次,在南海问题客观上“被提到议事日程”的情况下,中国到了应该寻找解决问题的更好出路的时候,当前我国对南海问题的指导方针是“搁置争议,共同开发”,“主权在我”的前提正在被其他相关方日益淡化,主权遭搁置、利益被侵蚀的情况日益严重。因此,抓住已出现的南海危机,敢于正视和有效破解固有难题,构想新的南海问题行动路线图,无疑将是中国展示负责任大国形象、重塑与东南亚国家关系的良好契机,也为实现中国在东亚的和平崛起奠定了基础。
第三,应对中美关系危机从长远看仍在于实力对比的转换,在当前则更须强调有效的战略策略。美国是一个信奉实力的国家,美国的朋友是它打不败的对手。我们要真正做到有效制约美国、实现美国对华友好,根本还在于自身实力的不断增长。但是,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目前,我们在积极积蓄力量、完成实力对比转换的同时,关键是要提升应对美国的战略策略水平和斗争艺术。当前我们在对美斗争中总感觉很被动,时时被美国牵着鼻子走,总感觉手中的牌或战略筹码少,可以有效牵制美国的手段不多。但反思一下,过去中国国力弱小、国际空间狭窄,尚能积极主动创造机遇与筹码,扭动大国关系为我所用,而现在中国国力和军力都有了大幅跃升,国际战略空间有了大幅拓展,难道我们的战略筹码却更少、战略回旋空间更小了吗?问题不在于实力,而在于运用实力的意志和方略,特别是随着中国日益融入国际社会,我们的顾忌比原来增多了。俗话说,“志不强者智不达”。缺乏斗争的意志与决心,必然导致斗争手段与策略的心理匮乏。只要我们开动脑筋、认真观察和思考,就必然会有合适的应对之策。
强调有效的战略策略
如何的战略策略才最有效?首先,对于一些问题,要善于逆向思维、反常思维,善于“反弹琵琶”。有时候,对手怕什么,我们就干什么,就发展什么。其次,善于实施“挂钩”战略,学会横向升级危机。随着中国国力和军力的增长以及对外交往的密切,我们在受到对手更多约束的同时也有了更多战略筹码。例如,针对中日钓鱼岛撞船事件,中方采取了“横向升级”的挂钩策略,采取了连环反制措施,收到了较好的效果。最后,善于驾驭国际有利因素,纵横捭阖、强化联盟战略,加强同其他大国的战略协调。还是以中日钓鱼岛“撞船事件”为例,在该事件不断升温和胶着之际,俄罗斯总统梅德韦杰夫访华,两国元首就全面加深“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签署联合声明,同意加强两国在“核心利益”上的合作,此后,梅德韦杰夫又登上俄日存在争端的南千岛群岛的国后岛,这些事件的发生,顿时令日本国内一片哗然。日本在南北两个方向上同两个大国同时发生争端,外交上的被动立刻凸显。
总之,我们要开始积极正面地看待危机,把危机管理作为战略管理来认识。在危机处理上,我们不要怕危机、要善于利用危机,在危机斗争中既要讲实力,更要讲手段与策略,逐步树立危机是常态的心态。历史证明,所有大国都是在危机重重下崛起的,顺利的崛起在于成功地应对重大的国家安全危机的挑战:化险为夷、转危为安是成功应对的一个方面,更重要的是巧妙地利用危机、借助危机和转化危机,将是新兴大国顺利实现崛起的历史选择和战略“机遇之窗”。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