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台诗案苏轼写了什么诗

 我来答
懂视生活
2023-08-01 · 百度认证:湖南福仁科技有限公司官方账号
懂视生活
向TA提问
展开全部
乌台诗案苏轼写了《念奴娇·赤壁怀古》。《念奴娇·赤壁怀古》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词作,是豪放词的代表作之一。全词借古抒怀,雄浑苍凉,大气磅礴,笔力遒劲,境界宏阔,将写景、咏史、抒情融为一体,给人以撼魂荡魄的艺术力量,曾被誉为“古今绝唱”。

此词通过对月夜江上壮美景色的描绘,借对古代战场的凭吊和对风流人物才略、气度、功业的追念,曲折地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功业未就、老大未成的忧愤之情,同时表现了作者关注历史和人生的旷达之心。

这首词是公元1082年(宋神宗元丰五年)苏轼谪居黄州时所写,当时作者四十五岁,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已两年余。苏轼由于诗文讽喻新法,为新派官僚罗织论罪而被贬,心中有无尽的忧愁无从述说,于是四处游山玩水以放松情绪。正巧来到黄州城外的赤壁(鼻)矶,此处壮丽的风景使作者感触良多,更是让作者在追忆当年三国时期周瑜无限风光的同时也感叹时光易逝,因写下此词。

中版行知
2024-04-24 广告
要找正规专业的公司,行业口碑也比较重要。更多详尽准确的信息可以找中版行知(广州)数字传媒有限公司。行知阅读是中版行知(广州)数字传媒有限公司旗下品牌,创立于2008年,公司以信息服务为核心业务,数字资源和移动触碰技术相结合为发展方向。以客户... 点击进入详情页
本回答由中版行知 提供
施小簪
2023-09-08 · 超过383用户采纳过TA的回答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2977
采纳率:91%
帮助的人:148万
展开全部
乌台诗案”是苏轼人生的重要转折点,也是他作品风格突变的主因,更险些惹来杀身之祸。由于苏轼是文坛领袖,他在诗中明里暗里地抒发对时政的不满,是非常不利于新政推行的。那么他究竟写了什么大逆不道的句子,才招致如此后果?
“乌台诗案”的导火索是《湖州谢上表》,是苏轼调任湖州知府时,向宋神宗道谢的谢表,其中有一句写道:“陛下知其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察其老不生事,或能牧养小民。”
苏轼讲,陛下应当知道他不适合时政,与当下的新派人物不合,明确地表达了对新法的不满。随后,御史台诸官一齐弹劾苏轼,就连一直欣赏苏轼的神宗也坐不住了,默许批准御史台逮捕苏轼。

纵然苏轼在诗词里乘风破浪,可面临着现实里碰一碰的危机,他还是心存胆怯的,就在勾摄官到达的那一刻,“轼恐,不敢出,乃谋之无颇”。在押送途中,苏轼曾想过投水轻生,但以失败告终。因为他十分清楚,一旦罪名成立,等待他的就是黄泉之路。御史台上,众审员开始一一罗列苏轼的罪状。
“杖藜裹饭去匆匆,过眼青钱转手空。赢得儿童语音好,一年强半在城中。”宋代实行青苗法,即官府贷款给农民种地使用,这本来是一项好政策,却因手续极为繁琐而引起不少怨言,苏轼便夸张地说:要办下这贷款来啊,一年至少要半年待在衙门里办手续!

“岂是闻韶解忘味,尔来三月食无盐。”宋神宗施行盐禁政策,导致一时食盐紧张,百姓无盐可吃。苏轼便引用了“闻韶忘味”的典故,说孔子在齐国听了《韶》乐之后,入迷得三个月不知肉味。苏轼移花接木:为啥我要听《韶》来解味呢?实在是因为三个月没吃过盐了!
“读书万卷不读律,致君尧舜知无术。”汉、唐、宋选拔人才都有明法科,即对当朝法令知识的考试,宋神宗尤爱此道,更以新颁布的法律知识来考核官吏的政绩。苏轼便说,就算你读了万卷书,但不读律法,那也是白费!苏轼认为以明法来课试郡吏,根本就不合理嘛。

“东海若知明主意,应教斥卤变桑田。”宋神宗兴修水利,但劳民伤财颇多,苏轼便暗讽其曰,假如海神知道君王的旨意,应该会把盐碱之地变成肥沃的桑田。后来在审理中,苏轼亲口承认此两句诗的确有讥讽之意,是为“讽刺朝廷水利之难成”。

苏轼词集(国学典藏)
¥
48
购买
京东月销量2000好评率99%
证据确凿,罪名成立,御史台继续深入挖掘,发现了苏轼更多的讥刺内容,作品总数高达一百多首,牵连者多达39人。监察官一致认为,苏轼蔑视朝廷礼法,必须处以极刑,但由于后来不少人都为他求情,就连老对头王安石都亲自出面调解,最终苏轼免于一死,被流放黄州。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