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成本法的基本原理
作业成本法的基本原理是“作业消耗资源、产品(服务或顾客)消耗作业”。
根据这一指导思想,作业成本法把成本计算过程划分为两个阶段。作业成本法下,间接成本的分配路径是:“资源→作业→产品”。作业成本法的成本分配主要使用追溯和动因分配,尽可能减少不准确的分摊,因此能够提供更加真实、准确的成本信息。
采用不同层面的、众多的成本动因进行成本分配,要比采用单一分配基础更加合理,更能保证产品成本计算的准确性。作业是成本计算的核心和基本对象,产品成本或服务成本是全部作业的成本总和,是实际耗用企业资源成本的终结。
作业成本动因是指一项作业产出的计量单位,如直接人工小时、产品种类、机器准备次数等。成本动因在作业成本会计中可分为资源动因和作业动因,在作业成本法中可分为执行动因、数量动因和强度动因。
成本分配的过程:
1、资源。
资源是企业生产耗费的原始形态,是成本产生的源泉。企业作业活动系统所涉及的人力、物力、财力都属于资源。一个企业的资源包括直接人工、直接材料、间接制造费用等。
2、作业。
作业是指在一个组织内为了某一目的而进行的耗费资源动作,它是作业成本计算系统中最小的成本归集单元。作业贯穿产品生产经营的全过程,从产品设计、原料采购、生产加工,直至产品的发运销售。
3、成本动因。
成本动因亦称成本驱动因素,是指导致成本发生的因素,即成本的诱因。成本动因通常以作业活动耗费的资源来进行度量,如质量检查次数、用电度数等。
4、作业中心。
作业中心又称成本库,是指构成一个业务过程的相互联系的作业集合,用来汇集业务过程及其产出的成本。换言之,按照统一的作业动因,将各种资源耗费项目归结在一起,便形成作业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