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个回答
展开全部
春期间,走亲访友之际,我收集了当地关于农历传统节日的习俗故事。这其中有我熟悉的,也有我以前不熟悉的,这些节日都很有意思,现在整理出来与大家共享。
青龙节 农历二月二日,俗谓之龙抬头,称为“青龙节”或“春龙节”。北方地区的二月二,与春季第三个节气“惊蛰”联系在一起,增加了“龙抬头”的内容,逐渐演变成祈求丰收和驱除虫害为主要内容的节日,苑城一带盛行打囤和炒蝎豆。
打囤,即象征性地建粮仓,又称打灰囤。用草木灰(当地俗称小灰)在庭院里洒上若干粮仓形状的图案。二月二日清晨,太阳未出前,由汉家人用簸箕盛上草木灰,用一木棒轻轻敲打簸箕边沿,使灰慢慢落下,边打边走,围成一个圆圈,即为粮囤。圆圈封口处要朝院门里,意谓财不外流。然后抓一把粮食(麦、谷、豆等)放在囤中央地上,上面盖一块砖头或陶瓦片。一般要打三个囤,各为麦子囤、谷子囤、豆子囤。灰囤外沿,还要用灰撒上挮子形状的图案,象征囤高粮满,预兆丰年,当地有“二月二,龙抬头,大囤尖,小囤流”之农谚。
二月二吃炒蝎豆,据说可防止被蝎子蛰。蝎豆由黄豆炒制。预先将黄豆在糖水可盐水中浸泡,捞出晾干,拌上细沙土炒出来,或甜或咸,香脆可口。同时,用糖水拌和粘米面,切成菱形面棋子,与蝎豆一起炒。家中有属龙的,不得在二月二日这天炒蝎豆,要在前几日炒出。五十年代末期,当地黄豆种植渐少,增加爆玉米花、大米花等。现在生活富裕了,人们条囤的习俗已经不再延续,但是二月二青龙节吃炒蝎豆的习俗仍在延续着。
清明节 清明前一天为寒食,是传统祭祖扫墓的隆重节日。民间又称为“鬼节”,与七月十五、十月初一,总称“三大冥节”。
长山一带习俗,寒食要添土上坟。寒食前一天早晨太阳未出之前,在祖先坟墓周围,或宜量南北取土,或宜量东西取土,将新土填在旧坟上,意即给祖先修屋,以防夏天雨大漏水。第二天下午上坟祭祖。祭祖供品一律为烙菜,烙菜有菠菜、萝卜盒子(水萝卜、胡萝卜)、藕盒、咸鱼等。先祖去世,头三年要在寒食这天上午上坟,过了三年以后改为下坟上坟。新坟不过三年不添土。六十年代以后,实行火化,坟墓多数平掉了,添土习俗渐渐消亡了。现在随着生活的快节奏,人们上坟的供品也简单化了,现在有的仍用烙菜,也有的用水饺,还用的趄接用饼干点心了。
清明则为人节。是郊游踏青的好日子。村庄在街口或大场院扎起秋千。秋千有两种,一种是驱秋千,即直秋千;另一种则是用大车轮做成的转悠千。男女老幼,特别是妇女尽情玩耍。秋千驱得高,甩得远,意味着生活过得好,有本领。儿童则跑到野外放飞风筝,风筝有的做成蝴蝶、青蛙模样,有的做成鲤鱼、蜈蚣、人物等形状。清明这天清晨,每个孩子要吃一对染成红皮的鸡蛋,据说吃了眼睛明亮。
建国以后,清明这天,各中小学校组织学生集体到当地烈士陵园或有烈士墓的地方,追悼缅怀革命先烈,进行革命传统教育活动。九十年代以后,民间将寒食和清明两个节日合二为一。现在添土习俗渐渐消亡,而祭祖习俗仍延续下来,同时,清明也将逐渐变成改善生活和春游的日子。
端午节 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最普遍的说法是纪念战国时代楚国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相传,屈原投汩罗江之日正是五月初五。这一天,全国各地普遍流行插艾叶、菖蒲、包粽子、赛龙舟等习俗。
长山一带最兴盛的是插艾叶。家家户户门外插一束艾叶,或置艾叶于门楼屋檐之上,以避邪免灾,避免瘟疫。有俗谚说:“端午不插艾,死了变个大鳖盖。”这一天,儿童手腕緾五色花线,叫做长命缕、拴命线,俗叫五丝线。据说能驱邪避鬼,使儿童长命百岁。女孩带香布袋。花布缝制的香布袋装有五种香料做成的香药,也有的装入艾叶,戴在身上,香味扑鼻,可以驱疫避虫。
吃粽子、饮雄黄酒是端午独特的饭食习俗。用竹叶、苇叶、荷叶等包成粽子蒸制而成。雄黄酒可解百脚蛇虫“五毒”。长山一带,将朱砂、雄黄、酒混在一起,涂在小孩的脚心、手心,可以驱虫避毒,以保平安。
六十年代以后,插艾、拴五丝线、戴香布袋等习俗逐渐消失,吃粽子成了唯一传承下来的习俗,由于生活水平的提高,粽子已逐渐成为城乡居民一年四季享用的民俗食品之一。
雨节 农历五月十三为雨节。民间传说是关老爷磨刀的日子,有的说是关老爷的生日,这天下雨的机率高达百分之90%以上。即使无雨,也是多云或阴天。民谚曰:“大旱不过五月十三。”五月十三定为雨节,具有一定的经验依据。如果五月十三雨,骄阳似火,说明这一年必定大旱,往往要举行祈雨仪式。民间祈雨形式多种多样,主要是请关老爷、龙王爷或大(dai)王显灵。请大王显灵的仪式十分别致,一条小蛇放在铺着黄表纸的川盘里,供在神棚,人们焚香烧纸,跪拜叩头,祈祷甘霖。长山一带的大王指刘大王,有的说是乾隆年间的刘墉,也有的说是明朝被奸臣魏忠贤排挤的刘阁老刘鸿训。
半年节 农历六月初一为半年节。正值麦收结束,新麦入仓,旧时有敬天和祭祖的习俗。敬天供品是新麦面蒸的馍馍或包的水饺。庭院里摆上香案,燃香烧纸,向北磕头,意在感谢苍天赐福,获得丰收。六月初一祭祖,祭品是新麦面粉包的水饺,让祖先尝鲜。当地又叫“上新麦子坟”。
六月初六是天贶节。则多在这天将衣服和书籍搬出来晾晒,免得夏天发霉,生蛀虫,故六月六又称“晒衣节”。当地还有吃炒面的习俗。预先将麦子放在水中淘洗,捞出晾干,放在大铁锅中炒熟,然后磨成面粉,用热水或凉开水加红糖拌着吃,别有风味。炒面可存放较长时间,据说六月六日的炒面可以治腹泄。
乞巧节 农历七月七日,俗称“七夕节”,又称“乞巧节”,是由中国四大民间传说之一的牛郎织女故事演化而来。长山一带古有妇女乞巧的习俗。七月七日夜晚,三五成群的少女穿上新衣,聚在庭院,摆上香案,陈列各种时鲜瓜果,借着香头微弱光亮,穿针引线。谁将线穿过小小的针眼儿,就算向织女乞的巧,穿得快者为最巧,具有斗巧比赛的性质。七夕三更天,传说藏在葡萄架下,能听到牛郎织女的悄悄话。七月初七这天,地上的喜鹊极少,据说,它们纷纷飞到天河去为织女牛郎相会搭桥了。
五十年代以后,乞巧节乞巧的民俗事象消失,只留下了牛郎织女美丽的神话传说。
中元节 农历七月十五,称为“鬼节”,是道教普渡众生的中元节,又是佛教的盂兰盆会。
这一天,长山一带乡村普遍进行祭祖,在家中设供品,供品中西瓜必不可少,其他时鲜瓜果有葡萄、桃、果木子等。将祖先请到家中祭祀的节日一般为除夕和七月十五,俗说“请老的”,其他祭祀节日均为到坟茔去祭奠。
除祭祖以外,还要祭祀后稷。长山一带有“拔麻棵棵”的习俗。到秋田里,拔上少许黍子、谷子、秫秫、芝蔴等,用茼蔴捆成一束,放在大门顶上。拔取的谷物是最差的,意思是让后稷祖师进门看见庄稼长得不好,希望再教一些种田的窍门。也有的是挑选最好的谷物,意思是告知祖师后稷,今年五谷丰登,感谢祖先的恩德。
还有道教传布的祭孤魂、打路斋的习俗事象。长山一带靠近孝妇河的村庄,过去采用放河灯的形式祭祀无主鬼魂和意外死亡的人。祭孤魂的民俗事象比较别致,预先由村上德高望重的长者,聚敛纸香等物。晚上,组织一群人敲锣打鼓到村外乱葬冈上,每个坟头顶上都放一个灯碗子(一般用萝卜挖制,内盛油,置灯芯),点亮灯火。同时燃放烟火,焚纸烧香。笃信宗教的妇女,则举行打路斋。就是在街道上摆上香案供品,焚香烧纸,祭奠那些无主的野鬼游魂。有的制做一些小馍馍或小饼子,撒出去,小孩子们蜂拥而上,一抢而光,据说吃了可以消灾。
现在中元节只剩下祭祖的民俗了。
中秋节 农历八月十五为中秋节,因为恰值三秋之半而得名,亦称“仲秋节”。一般家庭都希望在这个节日里人月同圆,归省的妇女也必须回婆家过节,所以又称团圆节。
这天傍晚明月当空,各家在庭院设上桌案,摆上各种瓜果(西瓜、梨、枣。葡萄、石榴、山楂等)和月饼,点燃香烛,向月亮朝拜,叫做“拜月”或“圆月”。祭祀完毕,在月下摆上丰盛的酒饭,宴饮赏月。
月饼是中秋表征的物品,花样品种日趋多样。从皮上看,主要有酥皮和提浆两种,得浆月饼是用模子磕的,上有嫦娥奔月、玉兔捣药等图案。从馅上分,主要有红糖、白糖、冰糖、枣泥、红豆、玫瑰等地。九十年代以后,月饼的花色品种以及包装,,争奇斗艳,成为节日食品一道亮丽的风景。月饼除自食外,还要馈送亲友。节前串亲访友,馈送月饼。烟酒、水果等礼品,十分盛行。串亲从八月禄一日开始,一直到八月十四为止。
重阳节 农历九月九日为重阳节。九为阳数,日月并应,俗嘉其名,谓之重阳。山东民间重阳节的习俗是吃花糕。长山 一带乡村,多在这时用粘米和枣或绿豆和枣糗糕。长山范公祠邹平醴泉寺范公祠,在重阳节这一天祭祀范仲淹的活动。自九十年代起,国家将传统的重阳节定为老人节,发扬中华民族尊老敬老的传统美德,赋予重阳节以崭新的内容,深受广大民众的欢迎。长山许多村从上世纪末开始过老人节,对60岁以上老人给予热情的照顾。
寒衣节 农历十月初一为三冥节之一,上坟祭祖时要烧寒衣,故俗称“寒衣节”。相传这个节日是为了纪念孟姜女万里送寒衣哭长城而流传下来的。这天民间上坟祭祖,烧纸钱,还在将彩纸剪做的寒衣,焚于墓前。邹平长山一带,从这天开始收场蓄菜,妇女开始纺线织布做棉衣。如今生活好了,这一天只剩下了上坟祭祖这一习俗。
腊八节 农历十二月初八,俗称“腊八”。从腊八开始,过大年的序幕拉开,家家户户磨面碾米,做豆腐,杀猪宰羊,“年味”渐趋浓烈。
腊八节喝腊八粥,源于佛教。人们用红小豆和粘米煮粥,后来用五谷杂粮掺入枣、栗子。杏仁、核桃仁、花生、糖等原料,在文火中慢慢煮熟炖烂。其粥香甜可口,营养丰富,是寒冬腊月的饭食佳品。
长山一带旧有酿酒、酿醋的习俗,叫腊八酒或腊八醋,人们把蒜浸在醋中,密闭封好,至年夜时取出,蒜味稍酸,醋味稍辣,十分可口,颜色蓝绿,称之为“腊八蒜”。现在农村喝腊八粥,泡腊八蒜的习俗仍在延续。
辞灶节 农历腊月二十三,俗称“辞灶节”,又称“过小年”。从这天起到除夕止,家家户户都要清扫尘土垃圾,衣被用具洗涮一新,整洁干净地辞旧迎新,故又叫“扫尘日”。
这天民间普遍有祭灶神的习俗。据邹平人段成式《酉阳杂俎》记载,灶神姓张,长山民间祭祀的是张灶王。民间都说灶王是“一家之主”,凡家中诸事,皆由他掌管,并且暗中监视人们的善恶,每年腊月二十三日,灶王便把一年中的善恶情况,上天向玉皇大帝汇报。人们祭灶,最初仅是一杯清茶一柱香,后来增添灶糖祭灶。灶糖是用大麦芽做的一种糖,不太甜,却很粘牙,叫“糖瓜”。意思是粘住灶王的嘴,不致于上天说坏话,才能“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同时,用秫楷扎成马的样子,祭灶之时,与香烛、纸钱一起烧掉,将水泼于地上。灶王爷就可以骑马上天了。由此可见,人们为了求福免灾,贿赂灶王,不惜自欺欺人,这是旧时人间世相的一种折射。现在祭祀灶王的习俗有的村庄还在继续,大多人家从这一天开始打扫庭院及室内卫生,家家蒸馒头、炸菜(又叫“过油”)、置办年货,准备过年。
春节 春节又称“过处”、“过大年”。腊八的最后一天为除日,晚上叫除夕,大年夜。除夕零点子时为两年的分水岭。俗话说“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
除日活动有三个特点:一是响(放鞭炮),二是红(贴春联),三是火(点灯守岁)。春节是展示民间百俗的综合性大节,既有迎喜纳福、阖家团聚、娱乐社交的习俗活动,也有祭祀神佛祖先驱邪免灾民俗事象。长山一带贴年画、贴福字。挂门钱、贴窗花、点蜡烛守岁、祭祀天地万物诸神和祖先、包饺子、放鞭炮、拜年的民俗事象,伴随着小农经济的发展而传承着。
贴春联内容十分丰富,凡贴春联的地方,大都挂贴门钱,当地俗叫“罗卜钱子”,这是古代祈福求财习俗人的流变形式。铜钱象征富裕发财,古代用五色彩纸镂刻成一串串铜钱样式,挂 于门楣,以祈新年财运亨通。现在农村所贴门钱,已变成一种兼祈福求财与喜庆装饰兼百有之的花花绿绿的剪纸式样。
旧时,除夕傍晚要举行请祖先回家过年的仪式,燃放鞭炮,表明年夜开始。阖家人围炉而坐,火要烧得旺旺的,温暖如春;灯要点得亮亮的,前景光明。家人一边包饺子,一边叙旧话新,只准话吉利的话,切忌不吉利的语言。半夜,天地等各路神只都降临人间,享爱人间的祭祀。年夜祭祀的神只有天地、灶王、财神、门神、井神等。子夜吃饺子(又叫元宝),鸣放鞭炮。饺子要煮得多,必须有余。水饺煮好,先敬天地,后敬灶王,再敬财神等。饺子,每人一碗,家中有多少人,盛多少碗,即便年夜未归之人,家中也要有他一双筷子一碗水饺。饺子一般是素馅,取“素静”之意。有的在饺子中包上铜钱、糖、枣、栗子、花生米等,谁若吃到,表示一年好运。八十年代以后,除夕夜大多一家人围坐在一起,一边包饺子,一边观看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这已成为人们的一道精神大餐。
拜年习俗隆重。次序有内到外,由近及远。首先进行家拜。一家人中,晚辈给长辈拜年,平辈互拜。长辈要给儿童压岁钱,以保儿童平安无恙。压岁即压祟(借谐音),即镇邪之意。家拜后即族拜,先给没出五服的长辈拜年,再给已出五服的长辈拜年。拜年可促进人们加深感情,消除隔阂,调节人际关系。旧时拜年要磕头。磕头的地方一是院中设天地供桌,供桌前铺席垫之类。再是进到堂屋朝正中磕头,切忌不可朝人磕头。后来,拜年一般不再磕头,互致问候祝贺。
从初二开始走亲串友。初二习俗,如有舅父,早晨先去拜望老舅,然后带着媳妇儿女去走丈人家。初三开始,姑家姨家,表兄弟姐妹同窗战友等。五十年代前,礼品是馍馍、年糕、米面等自蒸食品;六十至七十年代,变成饼干;八十年代变成酒、罐头、茶烟、点心等;九十年代后,酒论箱、烟论条、茶论盒,各种糕点食品,更加高档,包装更加精美。压岁钱也由几毛、几块钱,上升互如今的50元、100元、200元不等。随着生活条件的提高,礼尚往来的档次、开形式、价值都在发生着变化。
过年从除夕开始到中午或晚上圆年为止。初七为人日,期望人寿康宁。初八为谷日,象征“五谷丰登”。据说初五是财神生日,商家纷纷燃放鞭炮,祭祀财神。过去,经商的人家特别看重初五的祭祀,要吃象征元宝的饺子。下水饺时,要特意下破几个,表明“挣了”,图个吉利。现在,商店、工厂多在初六或初八燃放鞭炮,开门营业。
元宵节 农历正月十五为元宵节,又称上元节。民间有挂灯习俗人,故元宵节又称灯节。人们将民间谜语贴在碧纱灯上,让人猜谜底,以作游戏,这是灯谜的开始。
元宵节吃元宵,南方人称“汤团”、“汤圆”。寓意全家人团圆、平安、吉利、美满之意。十五晚上,农家张灯结彩,夜晚放花,儿童放们放的花名叫“起花”。元宵节挂灯、猜灯谜、吃元宵、文艺演出等,成为普遍民俗,也成为春节节日活动的高潮。因此又称“正月十五闹元宵”。现在生活富裕了,村里为了丰富人民生活,给节日增添欢乐气氛,组织“扮玩艺”。“扮玩艺”有云彩灯、高跷队、划旱船、玩狮子、虎斗牛等传统节目。从正月初十开始,村里的锣鼓队和文艺队开始排练,正月十三开始走村串厂演出,到正月十五结束。这一活动,拉动了农村文化,是农村的一大盛事。
以上是我们家乡农历节日的习俗,这里面,有很多现在还在流传着、延续着,也有的已经消失,我希望,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也在不断提高,这些民间习俗也会增加更多更丰富的内容。
青龙节 农历二月二日,俗谓之龙抬头,称为“青龙节”或“春龙节”。北方地区的二月二,与春季第三个节气“惊蛰”联系在一起,增加了“龙抬头”的内容,逐渐演变成祈求丰收和驱除虫害为主要内容的节日,苑城一带盛行打囤和炒蝎豆。
打囤,即象征性地建粮仓,又称打灰囤。用草木灰(当地俗称小灰)在庭院里洒上若干粮仓形状的图案。二月二日清晨,太阳未出前,由汉家人用簸箕盛上草木灰,用一木棒轻轻敲打簸箕边沿,使灰慢慢落下,边打边走,围成一个圆圈,即为粮囤。圆圈封口处要朝院门里,意谓财不外流。然后抓一把粮食(麦、谷、豆等)放在囤中央地上,上面盖一块砖头或陶瓦片。一般要打三个囤,各为麦子囤、谷子囤、豆子囤。灰囤外沿,还要用灰撒上挮子形状的图案,象征囤高粮满,预兆丰年,当地有“二月二,龙抬头,大囤尖,小囤流”之农谚。
二月二吃炒蝎豆,据说可防止被蝎子蛰。蝎豆由黄豆炒制。预先将黄豆在糖水可盐水中浸泡,捞出晾干,拌上细沙土炒出来,或甜或咸,香脆可口。同时,用糖水拌和粘米面,切成菱形面棋子,与蝎豆一起炒。家中有属龙的,不得在二月二日这天炒蝎豆,要在前几日炒出。五十年代末期,当地黄豆种植渐少,增加爆玉米花、大米花等。现在生活富裕了,人们条囤的习俗已经不再延续,但是二月二青龙节吃炒蝎豆的习俗仍在延续着。
清明节 清明前一天为寒食,是传统祭祖扫墓的隆重节日。民间又称为“鬼节”,与七月十五、十月初一,总称“三大冥节”。
长山一带习俗,寒食要添土上坟。寒食前一天早晨太阳未出之前,在祖先坟墓周围,或宜量南北取土,或宜量东西取土,将新土填在旧坟上,意即给祖先修屋,以防夏天雨大漏水。第二天下午上坟祭祖。祭祖供品一律为烙菜,烙菜有菠菜、萝卜盒子(水萝卜、胡萝卜)、藕盒、咸鱼等。先祖去世,头三年要在寒食这天上午上坟,过了三年以后改为下坟上坟。新坟不过三年不添土。六十年代以后,实行火化,坟墓多数平掉了,添土习俗渐渐消亡了。现在随着生活的快节奏,人们上坟的供品也简单化了,现在有的仍用烙菜,也有的用水饺,还用的趄接用饼干点心了。
清明则为人节。是郊游踏青的好日子。村庄在街口或大场院扎起秋千。秋千有两种,一种是驱秋千,即直秋千;另一种则是用大车轮做成的转悠千。男女老幼,特别是妇女尽情玩耍。秋千驱得高,甩得远,意味着生活过得好,有本领。儿童则跑到野外放飞风筝,风筝有的做成蝴蝶、青蛙模样,有的做成鲤鱼、蜈蚣、人物等形状。清明这天清晨,每个孩子要吃一对染成红皮的鸡蛋,据说吃了眼睛明亮。
建国以后,清明这天,各中小学校组织学生集体到当地烈士陵园或有烈士墓的地方,追悼缅怀革命先烈,进行革命传统教育活动。九十年代以后,民间将寒食和清明两个节日合二为一。现在添土习俗渐渐消亡,而祭祖习俗仍延续下来,同时,清明也将逐渐变成改善生活和春游的日子。
端午节 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最普遍的说法是纪念战国时代楚国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相传,屈原投汩罗江之日正是五月初五。这一天,全国各地普遍流行插艾叶、菖蒲、包粽子、赛龙舟等习俗。
长山一带最兴盛的是插艾叶。家家户户门外插一束艾叶,或置艾叶于门楼屋檐之上,以避邪免灾,避免瘟疫。有俗谚说:“端午不插艾,死了变个大鳖盖。”这一天,儿童手腕緾五色花线,叫做长命缕、拴命线,俗叫五丝线。据说能驱邪避鬼,使儿童长命百岁。女孩带香布袋。花布缝制的香布袋装有五种香料做成的香药,也有的装入艾叶,戴在身上,香味扑鼻,可以驱疫避虫。
吃粽子、饮雄黄酒是端午独特的饭食习俗。用竹叶、苇叶、荷叶等包成粽子蒸制而成。雄黄酒可解百脚蛇虫“五毒”。长山一带,将朱砂、雄黄、酒混在一起,涂在小孩的脚心、手心,可以驱虫避毒,以保平安。
六十年代以后,插艾、拴五丝线、戴香布袋等习俗逐渐消失,吃粽子成了唯一传承下来的习俗,由于生活水平的提高,粽子已逐渐成为城乡居民一年四季享用的民俗食品之一。
雨节 农历五月十三为雨节。民间传说是关老爷磨刀的日子,有的说是关老爷的生日,这天下雨的机率高达百分之90%以上。即使无雨,也是多云或阴天。民谚曰:“大旱不过五月十三。”五月十三定为雨节,具有一定的经验依据。如果五月十三雨,骄阳似火,说明这一年必定大旱,往往要举行祈雨仪式。民间祈雨形式多种多样,主要是请关老爷、龙王爷或大(dai)王显灵。请大王显灵的仪式十分别致,一条小蛇放在铺着黄表纸的川盘里,供在神棚,人们焚香烧纸,跪拜叩头,祈祷甘霖。长山一带的大王指刘大王,有的说是乾隆年间的刘墉,也有的说是明朝被奸臣魏忠贤排挤的刘阁老刘鸿训。
半年节 农历六月初一为半年节。正值麦收结束,新麦入仓,旧时有敬天和祭祖的习俗。敬天供品是新麦面蒸的馍馍或包的水饺。庭院里摆上香案,燃香烧纸,向北磕头,意在感谢苍天赐福,获得丰收。六月初一祭祖,祭品是新麦面粉包的水饺,让祖先尝鲜。当地又叫“上新麦子坟”。
六月初六是天贶节。则多在这天将衣服和书籍搬出来晾晒,免得夏天发霉,生蛀虫,故六月六又称“晒衣节”。当地还有吃炒面的习俗。预先将麦子放在水中淘洗,捞出晾干,放在大铁锅中炒熟,然后磨成面粉,用热水或凉开水加红糖拌着吃,别有风味。炒面可存放较长时间,据说六月六日的炒面可以治腹泄。
乞巧节 农历七月七日,俗称“七夕节”,又称“乞巧节”,是由中国四大民间传说之一的牛郎织女故事演化而来。长山一带古有妇女乞巧的习俗。七月七日夜晚,三五成群的少女穿上新衣,聚在庭院,摆上香案,陈列各种时鲜瓜果,借着香头微弱光亮,穿针引线。谁将线穿过小小的针眼儿,就算向织女乞的巧,穿得快者为最巧,具有斗巧比赛的性质。七夕三更天,传说藏在葡萄架下,能听到牛郎织女的悄悄话。七月初七这天,地上的喜鹊极少,据说,它们纷纷飞到天河去为织女牛郎相会搭桥了。
五十年代以后,乞巧节乞巧的民俗事象消失,只留下了牛郎织女美丽的神话传说。
中元节 农历七月十五,称为“鬼节”,是道教普渡众生的中元节,又是佛教的盂兰盆会。
这一天,长山一带乡村普遍进行祭祖,在家中设供品,供品中西瓜必不可少,其他时鲜瓜果有葡萄、桃、果木子等。将祖先请到家中祭祀的节日一般为除夕和七月十五,俗说“请老的”,其他祭祀节日均为到坟茔去祭奠。
除祭祖以外,还要祭祀后稷。长山一带有“拔麻棵棵”的习俗。到秋田里,拔上少许黍子、谷子、秫秫、芝蔴等,用茼蔴捆成一束,放在大门顶上。拔取的谷物是最差的,意思是让后稷祖师进门看见庄稼长得不好,希望再教一些种田的窍门。也有的是挑选最好的谷物,意思是告知祖师后稷,今年五谷丰登,感谢祖先的恩德。
还有道教传布的祭孤魂、打路斋的习俗事象。长山一带靠近孝妇河的村庄,过去采用放河灯的形式祭祀无主鬼魂和意外死亡的人。祭孤魂的民俗事象比较别致,预先由村上德高望重的长者,聚敛纸香等物。晚上,组织一群人敲锣打鼓到村外乱葬冈上,每个坟头顶上都放一个灯碗子(一般用萝卜挖制,内盛油,置灯芯),点亮灯火。同时燃放烟火,焚纸烧香。笃信宗教的妇女,则举行打路斋。就是在街道上摆上香案供品,焚香烧纸,祭奠那些无主的野鬼游魂。有的制做一些小馍馍或小饼子,撒出去,小孩子们蜂拥而上,一抢而光,据说吃了可以消灾。
现在中元节只剩下祭祖的民俗了。
中秋节 农历八月十五为中秋节,因为恰值三秋之半而得名,亦称“仲秋节”。一般家庭都希望在这个节日里人月同圆,归省的妇女也必须回婆家过节,所以又称团圆节。
这天傍晚明月当空,各家在庭院设上桌案,摆上各种瓜果(西瓜、梨、枣。葡萄、石榴、山楂等)和月饼,点燃香烛,向月亮朝拜,叫做“拜月”或“圆月”。祭祀完毕,在月下摆上丰盛的酒饭,宴饮赏月。
月饼是中秋表征的物品,花样品种日趋多样。从皮上看,主要有酥皮和提浆两种,得浆月饼是用模子磕的,上有嫦娥奔月、玉兔捣药等图案。从馅上分,主要有红糖、白糖、冰糖、枣泥、红豆、玫瑰等地。九十年代以后,月饼的花色品种以及包装,,争奇斗艳,成为节日食品一道亮丽的风景。月饼除自食外,还要馈送亲友。节前串亲访友,馈送月饼。烟酒、水果等礼品,十分盛行。串亲从八月禄一日开始,一直到八月十四为止。
重阳节 农历九月九日为重阳节。九为阳数,日月并应,俗嘉其名,谓之重阳。山东民间重阳节的习俗是吃花糕。长山 一带乡村,多在这时用粘米和枣或绿豆和枣糗糕。长山范公祠邹平醴泉寺范公祠,在重阳节这一天祭祀范仲淹的活动。自九十年代起,国家将传统的重阳节定为老人节,发扬中华民族尊老敬老的传统美德,赋予重阳节以崭新的内容,深受广大民众的欢迎。长山许多村从上世纪末开始过老人节,对60岁以上老人给予热情的照顾。
寒衣节 农历十月初一为三冥节之一,上坟祭祖时要烧寒衣,故俗称“寒衣节”。相传这个节日是为了纪念孟姜女万里送寒衣哭长城而流传下来的。这天民间上坟祭祖,烧纸钱,还在将彩纸剪做的寒衣,焚于墓前。邹平长山一带,从这天开始收场蓄菜,妇女开始纺线织布做棉衣。如今生活好了,这一天只剩下了上坟祭祖这一习俗。
腊八节 农历十二月初八,俗称“腊八”。从腊八开始,过大年的序幕拉开,家家户户磨面碾米,做豆腐,杀猪宰羊,“年味”渐趋浓烈。
腊八节喝腊八粥,源于佛教。人们用红小豆和粘米煮粥,后来用五谷杂粮掺入枣、栗子。杏仁、核桃仁、花生、糖等原料,在文火中慢慢煮熟炖烂。其粥香甜可口,营养丰富,是寒冬腊月的饭食佳品。
长山一带旧有酿酒、酿醋的习俗,叫腊八酒或腊八醋,人们把蒜浸在醋中,密闭封好,至年夜时取出,蒜味稍酸,醋味稍辣,十分可口,颜色蓝绿,称之为“腊八蒜”。现在农村喝腊八粥,泡腊八蒜的习俗仍在延续。
辞灶节 农历腊月二十三,俗称“辞灶节”,又称“过小年”。从这天起到除夕止,家家户户都要清扫尘土垃圾,衣被用具洗涮一新,整洁干净地辞旧迎新,故又叫“扫尘日”。
这天民间普遍有祭灶神的习俗。据邹平人段成式《酉阳杂俎》记载,灶神姓张,长山民间祭祀的是张灶王。民间都说灶王是“一家之主”,凡家中诸事,皆由他掌管,并且暗中监视人们的善恶,每年腊月二十三日,灶王便把一年中的善恶情况,上天向玉皇大帝汇报。人们祭灶,最初仅是一杯清茶一柱香,后来增添灶糖祭灶。灶糖是用大麦芽做的一种糖,不太甜,却很粘牙,叫“糖瓜”。意思是粘住灶王的嘴,不致于上天说坏话,才能“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同时,用秫楷扎成马的样子,祭灶之时,与香烛、纸钱一起烧掉,将水泼于地上。灶王爷就可以骑马上天了。由此可见,人们为了求福免灾,贿赂灶王,不惜自欺欺人,这是旧时人间世相的一种折射。现在祭祀灶王的习俗有的村庄还在继续,大多人家从这一天开始打扫庭院及室内卫生,家家蒸馒头、炸菜(又叫“过油”)、置办年货,准备过年。
春节 春节又称“过处”、“过大年”。腊八的最后一天为除日,晚上叫除夕,大年夜。除夕零点子时为两年的分水岭。俗话说“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
除日活动有三个特点:一是响(放鞭炮),二是红(贴春联),三是火(点灯守岁)。春节是展示民间百俗的综合性大节,既有迎喜纳福、阖家团聚、娱乐社交的习俗活动,也有祭祀神佛祖先驱邪免灾民俗事象。长山一带贴年画、贴福字。挂门钱、贴窗花、点蜡烛守岁、祭祀天地万物诸神和祖先、包饺子、放鞭炮、拜年的民俗事象,伴随着小农经济的发展而传承着。
贴春联内容十分丰富,凡贴春联的地方,大都挂贴门钱,当地俗叫“罗卜钱子”,这是古代祈福求财习俗人的流变形式。铜钱象征富裕发财,古代用五色彩纸镂刻成一串串铜钱样式,挂 于门楣,以祈新年财运亨通。现在农村所贴门钱,已变成一种兼祈福求财与喜庆装饰兼百有之的花花绿绿的剪纸式样。
旧时,除夕傍晚要举行请祖先回家过年的仪式,燃放鞭炮,表明年夜开始。阖家人围炉而坐,火要烧得旺旺的,温暖如春;灯要点得亮亮的,前景光明。家人一边包饺子,一边叙旧话新,只准话吉利的话,切忌不吉利的语言。半夜,天地等各路神只都降临人间,享爱人间的祭祀。年夜祭祀的神只有天地、灶王、财神、门神、井神等。子夜吃饺子(又叫元宝),鸣放鞭炮。饺子要煮得多,必须有余。水饺煮好,先敬天地,后敬灶王,再敬财神等。饺子,每人一碗,家中有多少人,盛多少碗,即便年夜未归之人,家中也要有他一双筷子一碗水饺。饺子一般是素馅,取“素静”之意。有的在饺子中包上铜钱、糖、枣、栗子、花生米等,谁若吃到,表示一年好运。八十年代以后,除夕夜大多一家人围坐在一起,一边包饺子,一边观看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这已成为人们的一道精神大餐。
拜年习俗隆重。次序有内到外,由近及远。首先进行家拜。一家人中,晚辈给长辈拜年,平辈互拜。长辈要给儿童压岁钱,以保儿童平安无恙。压岁即压祟(借谐音),即镇邪之意。家拜后即族拜,先给没出五服的长辈拜年,再给已出五服的长辈拜年。拜年可促进人们加深感情,消除隔阂,调节人际关系。旧时拜年要磕头。磕头的地方一是院中设天地供桌,供桌前铺席垫之类。再是进到堂屋朝正中磕头,切忌不可朝人磕头。后来,拜年一般不再磕头,互致问候祝贺。
从初二开始走亲串友。初二习俗,如有舅父,早晨先去拜望老舅,然后带着媳妇儿女去走丈人家。初三开始,姑家姨家,表兄弟姐妹同窗战友等。五十年代前,礼品是馍馍、年糕、米面等自蒸食品;六十至七十年代,变成饼干;八十年代变成酒、罐头、茶烟、点心等;九十年代后,酒论箱、烟论条、茶论盒,各种糕点食品,更加高档,包装更加精美。压岁钱也由几毛、几块钱,上升互如今的50元、100元、200元不等。随着生活条件的提高,礼尚往来的档次、开形式、价值都在发生着变化。
过年从除夕开始到中午或晚上圆年为止。初七为人日,期望人寿康宁。初八为谷日,象征“五谷丰登”。据说初五是财神生日,商家纷纷燃放鞭炮,祭祀财神。过去,经商的人家特别看重初五的祭祀,要吃象征元宝的饺子。下水饺时,要特意下破几个,表明“挣了”,图个吉利。现在,商店、工厂多在初六或初八燃放鞭炮,开门营业。
元宵节 农历正月十五为元宵节,又称上元节。民间有挂灯习俗人,故元宵节又称灯节。人们将民间谜语贴在碧纱灯上,让人猜谜底,以作游戏,这是灯谜的开始。
元宵节吃元宵,南方人称“汤团”、“汤圆”。寓意全家人团圆、平安、吉利、美满之意。十五晚上,农家张灯结彩,夜晚放花,儿童放们放的花名叫“起花”。元宵节挂灯、猜灯谜、吃元宵、文艺演出等,成为普遍民俗,也成为春节节日活动的高潮。因此又称“正月十五闹元宵”。现在生活富裕了,村里为了丰富人民生活,给节日增添欢乐气氛,组织“扮玩艺”。“扮玩艺”有云彩灯、高跷队、划旱船、玩狮子、虎斗牛等传统节目。从正月初十开始,村里的锣鼓队和文艺队开始排练,正月十三开始走村串厂演出,到正月十五结束。这一活动,拉动了农村文化,是农村的一大盛事。
以上是我们家乡农历节日的习俗,这里面,有很多现在还在流传着、延续着,也有的已经消失,我希望,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也在不断提高,这些民间习俗也会增加更多更丰富的内容。
展开全部
中国传统节日习俗
1.春节:春节是我国最盛大、最热闹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俗称“过年”。按照我国农历,正月初一是“岁之元,月之元,时之元”,是一年的开始。传统的庆祝活动则从除夕一直持续到正月十五元宵节。每到除夕,家家户户阖家欢聚,一起吃年夜饭,称“团年”。然后一起守岁,叙旧话新,互相祝贺鼓励。当新年来临时,爆竹烟花将节日的喜庆气氛推向高潮。我国北方地区在此时有吃饺子的习俗,取“更岁交子”之意。而南方有吃年糕的习惯,象征生活步步高。守岁达旦,喜贴春联,敲锣打鼓,张灯结彩,送旧迎新的活动热闹非凡。另外,各地还有互相登门拜年,舞狮子,耍龙灯,演社火,逛花市,赏灯会等习俗。
2.元宵节:农历正月十五夜,是我国民间传统的元宵节,又称上元节,灯节。正月十五闹元宵,将从除夕开始延续的庆祝活动推向又一个高潮。元宵之夜,大街小巷张灯结彩,人们赏灯,猜灯谜,吃元宵,成为世代相沿的习俗
3.二月二:民间传说,每逢农历二月初二,是天上主管云雨的龙王抬头的日子。从此以后,雨水会逐渐增多起来。因此,这天就叫“春龙节”。我国北方广泛的流传着“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的民谚。
4.清明节:清明既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又是一个历史悠久的传统节日。清明的前一天称寒食节。两节恰逢阳春三月,春光明媚,桃红柳绿。寒食节的设立是为了纪念春秋时代晋朝“士甘焚死不公侯”的介子推。清明寒食期间,民间有禁火寒食、祭祖扫墓、踏青郊游等习俗。另外还有荡秋千、放风筝、拔河、斗鸡、戴柳、斗草、打球等传统活动。
5.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是我国传统的端午节,又称端阳、重五、端五节。早在周朝,就有“五月五日,蓄兰而沐”的习俗。但今天端午节的众多活动都与纪念我国伟大的文学家屈原有关。这一天,家家户户都要吃粽子,南方各地举行龙舟大赛,都与悼念屈原有关。同时,端午节也是自古相传的“卫生节”,人们在这一天洒扫庭院,挂艾枝,悬菖蒲,洒雄黄水,饮雄黄酒,激清除腐,杀菌防病。这些活动也反映了我们民族的优良传统。
6.七夕节:每年七月初七,天下的喜鹊在银河上搭成一座鹊桥,牛郎和织女才能相见。这个美好的传说始于汉朝,经过千余年的代代相传,深入人心。这一天,民间有向织女乞巧的习俗。一般是比赛穿针引线,看谁更心灵手巧。因此,七夕又叫乞巧节或女儿节。每到七夕将至,牵牛和织女二星都竟夜经天,直至太阳升起才隐退,因而又被喻为人间离别的夫妻相会。
7.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是一年秋季的中间,因此称中秋节。中秋之夜,除了赏月、祭月、吃月饼,有些地方还有舞草龙,砌宝塔等活动。除月饼外,各种时令鲜果干果也是中秋夜的美食。此夜,人们仰望如玉如盘的明月,自然会期盼家人团聚。远在他乡的游子,也借此寄托自己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所以,中秋又称“团圆节”。
8.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的重阳佳节活动极为丰富,有登高、赏菊、喝菊花酒、吃重阳糕、插茱萸等等。重阳节又是“老人节”,老人们在这一天或赏菊以陶冶情操,或登高以锻炼体魄,给桑榆晚景增添了无限乐趣。
9.冬至节:冬至在我国古代是一个很隆重的节日。至今我国台湾还保存着冬至用九层糕祭祖的传统,以示不忘更本,祝福阖家团圆。北方地区冬至有宰羊,吃饺子的习俗,南方的传统食品有冬至米团、冬至长线面等等。
10.腊八节:腊八节是佛教的节日。这一天是释迦牟尼成佛的日子,又称“成道节”。这一天最重要的活动是吃腊八粥。最早的腊八粥只是在米粥中加入红小豆,后来演变的极为复杂考究,主料有白米、黄米、江米、小米、菱角米等数十种,添加核桃、杏仁、瓜子、花生、松仁、葡萄干、桂圆肉、百合、莲子等,通宵熬煮,香飘十里。
11.除夕:除夕是一年中最后一天,这一天,普通人家尽量争取团圆,全家围
炉而聚,喝酒吃美食以辞旧岁,迎新年之意,而户外则是爆竹声声。
一家大小在一起度过一个温馨的一年中最后一个夜晚
http://www.fengsuxiguan.com/
1.春节:春节是我国最盛大、最热闹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俗称“过年”。按照我国农历,正月初一是“岁之元,月之元,时之元”,是一年的开始。传统的庆祝活动则从除夕一直持续到正月十五元宵节。每到除夕,家家户户阖家欢聚,一起吃年夜饭,称“团年”。然后一起守岁,叙旧话新,互相祝贺鼓励。当新年来临时,爆竹烟花将节日的喜庆气氛推向高潮。我国北方地区在此时有吃饺子的习俗,取“更岁交子”之意。而南方有吃年糕的习惯,象征生活步步高。守岁达旦,喜贴春联,敲锣打鼓,张灯结彩,送旧迎新的活动热闹非凡。另外,各地还有互相登门拜年,舞狮子,耍龙灯,演社火,逛花市,赏灯会等习俗。
2.元宵节:农历正月十五夜,是我国民间传统的元宵节,又称上元节,灯节。正月十五闹元宵,将从除夕开始延续的庆祝活动推向又一个高潮。元宵之夜,大街小巷张灯结彩,人们赏灯,猜灯谜,吃元宵,成为世代相沿的习俗
3.二月二:民间传说,每逢农历二月初二,是天上主管云雨的龙王抬头的日子。从此以后,雨水会逐渐增多起来。因此,这天就叫“春龙节”。我国北方广泛的流传着“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的民谚。
4.清明节:清明既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又是一个历史悠久的传统节日。清明的前一天称寒食节。两节恰逢阳春三月,春光明媚,桃红柳绿。寒食节的设立是为了纪念春秋时代晋朝“士甘焚死不公侯”的介子推。清明寒食期间,民间有禁火寒食、祭祖扫墓、踏青郊游等习俗。另外还有荡秋千、放风筝、拔河、斗鸡、戴柳、斗草、打球等传统活动。
5.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是我国传统的端午节,又称端阳、重五、端五节。早在周朝,就有“五月五日,蓄兰而沐”的习俗。但今天端午节的众多活动都与纪念我国伟大的文学家屈原有关。这一天,家家户户都要吃粽子,南方各地举行龙舟大赛,都与悼念屈原有关。同时,端午节也是自古相传的“卫生节”,人们在这一天洒扫庭院,挂艾枝,悬菖蒲,洒雄黄水,饮雄黄酒,激清除腐,杀菌防病。这些活动也反映了我们民族的优良传统。
6.七夕节:每年七月初七,天下的喜鹊在银河上搭成一座鹊桥,牛郎和织女才能相见。这个美好的传说始于汉朝,经过千余年的代代相传,深入人心。这一天,民间有向织女乞巧的习俗。一般是比赛穿针引线,看谁更心灵手巧。因此,七夕又叫乞巧节或女儿节。每到七夕将至,牵牛和织女二星都竟夜经天,直至太阳升起才隐退,因而又被喻为人间离别的夫妻相会。
7.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是一年秋季的中间,因此称中秋节。中秋之夜,除了赏月、祭月、吃月饼,有些地方还有舞草龙,砌宝塔等活动。除月饼外,各种时令鲜果干果也是中秋夜的美食。此夜,人们仰望如玉如盘的明月,自然会期盼家人团聚。远在他乡的游子,也借此寄托自己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所以,中秋又称“团圆节”。
8.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的重阳佳节活动极为丰富,有登高、赏菊、喝菊花酒、吃重阳糕、插茱萸等等。重阳节又是“老人节”,老人们在这一天或赏菊以陶冶情操,或登高以锻炼体魄,给桑榆晚景增添了无限乐趣。
9.冬至节:冬至在我国古代是一个很隆重的节日。至今我国台湾还保存着冬至用九层糕祭祖的传统,以示不忘更本,祝福阖家团圆。北方地区冬至有宰羊,吃饺子的习俗,南方的传统食品有冬至米团、冬至长线面等等。
10.腊八节:腊八节是佛教的节日。这一天是释迦牟尼成佛的日子,又称“成道节”。这一天最重要的活动是吃腊八粥。最早的腊八粥只是在米粥中加入红小豆,后来演变的极为复杂考究,主料有白米、黄米、江米、小米、菱角米等数十种,添加核桃、杏仁、瓜子、花生、松仁、葡萄干、桂圆肉、百合、莲子等,通宵熬煮,香飘十里。
11.除夕:除夕是一年中最后一天,这一天,普通人家尽量争取团圆,全家围
炉而聚,喝酒吃美食以辞旧岁,迎新年之意,而户外则是爆竹声声。
一家大小在一起度过一个温馨的一年中最后一个夜晚
http://www.fengsuxiguan.com/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节日习俗
春节的习俗
农历正月初一,是我国最大的传统节日。浙江各地的风俗与全国一样,新春佳节也特别隆重、热闹、庆祝活动以吉祥为核心,丰富多彩;主要有放爆仗、拜年、吃年糕等吉祥风俗。
1、初一必讲吉利话:
《西湖浏览志》载,明代杭州等地春节每家每户在厅堂上把柏树的枝杆插在柿饼上,下面以大桔子托住,应“百事大吉”之句;因为柏、柿、桔即“百事吉”谐音。
2、小年夜的习俗:
苏杭一带把正月初三作为“小年夜“的习俗,这一天不能扫地,不乞火,不汲水与岁朝。这天每户接灶神,凡宅旁有井之家,早晨备香火,素菜供奉于井栏旁,并将除夕在井栏上新贴的红纸封条揭去,名曰:“开井”。
新年初五,杭州的一般居民家家户户购买“寸金糠”供祖宗,讨个“日进寸金”的吉利。
元宵节
唐宋时期,浙江各地的元宵观灯习俗已十分盛行。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的《正月十一夜日》就是记录了杭州元宵灯夜的盛况,把杭州的元宵节与京都灯会相比美:
“灯火家家市,箫笙处处楼。无妨思帝里,不合厌杭州。”
到了宋代,三天的元宵灯节又延为五天,以应“五谷丰 ”的吉兆 。据《西湖老人繁胜录》记述:“南至龙山,北至北新桥,四十里灯火不绝”。从官巷口到众安桥悬卖各式花灯称为“灯市”。当时家住杭城官巷口之南面保康巷的著名女诗人朱淑贞曾写下《元夜》词说:“花市如灯昼。”府衙门前扎大型彩灯时称“山棚”。灯口千变万化,琳琅满目。其中以苏州、福州产的灯为富丽堂皇,有用五色珍珠结成网的“珠子灯”,镞镂精巧的五色染成的“ 皮灯”,五色蜡纸糊与的旋转如飞的“戏马灯”,还有引人注目新安产的无骨灯。此灯制作特殊,《武林旧事》说:其法用绢囊贮粟为胎,因之烧缀,及成,去粟,则混然如玻璃球也。景物巧夺,前无其比。
元宵之夜,居民倾城而出,上街观灯。约至二鼓时分,知府乘小桥上街游尝,并东市西坊搭台,上,坐观,台上。成为观灯的高潮。
皇宫之内,为了表示与民同乐,在复古、膺福、清燕、明华等殿县灯持彩,气氛热烈。同时又在丽正门搭起五大高的彩灯楼,称为玻璃灯山,上千只各式精制的彩灯,怪怪奇奇,无奇不有。“正中用正色玉栅灯排成“皇帝万岁”四个大字。二鼓时分,乐声四起,烛灯彩旗纵横,皇帝乘着辇,一路观赏游览,直登上丽正门城楼,宴请文武百官,形成宫中观光之高潮。著名的南宋爱国诗人陆游,曾两次观看杭州的元宵灯节,一次是血气方刚的十九岁,一次是六十年后再入朝庭修实录史书,他感叹地赋诗一首:
“承计当进入帝城,笙歌灯火连夜明。宁知六十余年后,老眼重来看太平。”
元宵夜灯市以南宋为最盛,明清沿袭。直至民国时期,杭州元宵节仍很兴盛。元宵灯市一般在十二日开始,至十八日落灯。十二日将新做龙的龙灯抬至城隍山龙庙,拜供后,以墨汁点其睛,称为“开光”,俗叫“龙灯上山”。
清代杭州,据《江乡节物诗》载“十三日上灯节,家家户户以糯米粉搓成小粉团,煮以供祖先,称为“上灯圆子”。十五夜,用糯米粉搓成大圆子,其中馅有切得细细的胡桃、花生、芝麻、枣子、鸡油、豆沙之类,名曰:“灯圆”。
端午节的习俗
旧历五月初五日为“端午”节,是我国夏季最重要的传统节日。古代“午”与“五”同音,故又称端午为“端五”、“重午”、“重五”等名。
端午节起源的说法不一,浙江一带在魏时期已开始成为纪念伍子胥、曹娥等名人志士的活动。明清时期,杭州西湖龙舟竞渡尤盛。据《杭俗遗风》载:西湖龙舟四五只,其船长约四五丈,头尾均高,彩画如龙形。中舱上下两层,首有龙头太子及秋千架,均为小孩装扮太子立而不动,秋千上下推移,旁到十八般武艺各式旗帜,门列各枪。中央高低五色彩伞,尾有蜈蚣旗。中舱下层敲打锣鼓,旁坐水手划船。若做胜会,大船停泊湖中,龙舟四周围转,鱼贯而行。如抛物件,各龙舟水手争抢。最难抢的是钱和鸭子二物。钱下水则沉,鸭子下水则游,各舟你争我逐,大为可观。“据康熙《杭州府志》载:龙舟在祀神享先之后,各至河于湖上以观竞渡,龙舟多至数十艘,崖上人如蚁,近日半山龙舟争,俱于朔日奔赴,游人杂沓,不减西湖中。
乞巧节的习俗
农历七月初七的夜晚,俗你“七 ”,是传说中天上的牛朗织女一年一度相会的日子。在民间妇女有乞巧的习俗,故又名“乞巧节”或“少女节”。
朗读织女的神话故事经千年的流传,日益完整而美丽动人,引人入胜。就是到现在浙江各地也流传甚广在绍兴等农村,这一夜许多少女一人偷偷躲在生长得茂盛的南瓜棚下,夜深人静如能听到牛朗织相会时的悄悄话,这待嫁的少女日后便能得到这千年不渝的爱情。这一夜据《荆楚岁时记》载:“妇女结彩楼 七孔针或以金银五石为针、陈 果于庭中以乞巧。有喜子网于瓜上,则以有符应。”这些一千五百年前的乞巧活动,在今日浙江各地仍有类似的乞巧习俗。如杭州、宁波、温州等地,在这一天用面粉制各种小型物状,用油煎炸后称“巧果”晚上在庭院内陈列巧果、莲蓬、白藕、红菱等。女孩对月穿针,以祈求织能赐以巧技,或者捕蜘蛛一只,放在盒中,第二天开盒如已结网称为得巧。绍兴、杭州则盛水一碗在露天中过夜,次日,把碗水端在阳光下,如看到碗面上结了一层薄衣,投入一枚小针浮其上,看 倒影,若像剪刀、尺等形状则妇女能得巧。或出现书影,则认为读书有出息,如遇见帽影认为会嫁给做官的人。
中元节的习俗
夏历七月十五为“中元节”,俗传上元节为人节,中元为鬼节,又称七月为鬼节。
“中元节”又称“兰盆节”,这是道教和佛教在同一天举行的不同节日。道教以上中下三元合天地水三宫。天宫赐福、地宫赦罪、水宫解厄。兰盆(即盂兰盆会)是佛教真诚为追荐祖生而举行的仪式。“盂兰盆”三字是梵文的译音,意即“救倒悬”,这与佛教故事目连救母有关。在浙江,“中元节”祭祀仪式各地大同小异。
在杭州,七月十二晚,家家必备莲蓬、藕、老菱等时鲜食品,以供祖先,说是七月地狱之门开放,祖宗进出自已,故每家须接之。前二日,凡新近有丧事的人家,灵前持白灯,结白彩,供上好的点心,拜佛念经称为“拜中元节”。七月十五日,以鸡冠花供祖宗,这日祭祖,须有素馄饨一碗,以面粉皮裹雪里荠菜及豆腐干为馅子。
杭州各县还有七月半在家祭祖的习俗。先做好白纸封筒,内装锡箔折叠的银锭、元宝,封口后,上写某代祖宗字样,上首书“敬奉”二字,下首书祭礼者辈份名字,背后书封口的日期。祭祀在晚上举行。或在中庭,或在中堂,供桌上摆好菜肴、酒壶、酒盏和盛好的饭,然后燃烛点香,由家长领着小孩拜祭祭毕,在门外地上燃烧封筒。烧过封筒后,再从每碗菜里挟出一点菜和酒,洒在地上,好告 结束。
中秋节的习俗
八月十五为“中秋节”或称“仲秋节”。
中秋之夜的月亮最亮,最圆,故把它看成团圆的象征,又称为“团圆节”。浙江各地,中秋节看得很重,各地的风俗大同小异又因这季节正是江南秋高爽的大好时光,所以中秋之夜显得既活泼又隆重,并十分美丽。
在杭州,这天晚上家家祭月,祀品为月饼、方柿、栗子等类时令食品。祀月是在天井中搭台、设案、点起香。有伴唱文书的,说唱古今书籍,编成七字句,一人弹弦而唱之。不过此各仪式,今已失传。中秋赏月的胜地,在西湖“三潭 月”。所谓三潭,实际上是三个建在湖中的三个石塔,中空,每座石塔的壁上有五个等园孔,如在中秋明月之夜,在中点上蜡烛,五个孔用纸封好,这样在湖中就有15个似月亮的倒影,连天空中的月亮共有十六个月亮在水中。西湖的夜景此时美不胜收,妙不可言了。合家团坐,喝酒赏月,出门在外的都尽力设法回家团聚,俗称“团圆节”。家家户户吃月饼,月饼是圆的象征合家团圆。
重阳节的习俗
九月初九为“重阳节”,因为九是阳教,所以重和就是重阳。这是中国的传统节目。
传说东汉年间,汝南人桓景从费长房学道,一天费长房告诉他:“今年九月初九,你家有大灾难,你马上回家,做些彩衣袋,内装,每人一袋,挂在肩上,登高,在山上饮菊花酒,就可以免祸。”桓景听了,便照着办。第二天回家一看,鸡犬都死了。以后,“重九”登高可以免灾得福在民间传开并成风俗。
“重九”在浙江省正处于深秋之季,金风送爽,天高云淡,登高望远别有一番情趣。在杭州,这一天早上许多卖小吃及卖糕饼的店均有“重阳 ”出售,糕为方形、菱形,上面嵌一些栗子,插上红绿纸剪成的小旗。家家都买此 当早餐,以应节日。
这一天登高爬山,如登城隍山、玉皇山、宝石山、葛岭初阳台等。认为登高之后运气好,万事如意,节节升高。此俗一直到现在盛行。
冬至的习俗
冬至,这是一年24个气节中较重要的气节,一般在12月的22日,也有21日、23日的。这一天太阳经过冬至点,我省都处在北半球,因此,白天最短,夜间最长。浙江人有“冬至大如年”之说。
在杭州,吃年糕习俗从古到今还是未变,有吃汤年糕的,有韭芽肉丝炒年糕的。也有买红色的嵌有猪油的“玫瑰油年糕”,及白色上粘有糖桂花的“桂花年糕”在锅中蒸着吃。吃年糕在早餐较多,取万事开始吉利之。
春节的习俗
农历正月初一,是我国最大的传统节日。浙江各地的风俗与全国一样,新春佳节也特别隆重、热闹、庆祝活动以吉祥为核心,丰富多彩;主要有放爆仗、拜年、吃年糕等吉祥风俗。
1、初一必讲吉利话:
《西湖浏览志》载,明代杭州等地春节每家每户在厅堂上把柏树的枝杆插在柿饼上,下面以大桔子托住,应“百事大吉”之句;因为柏、柿、桔即“百事吉”谐音。
2、小年夜的习俗:
苏杭一带把正月初三作为“小年夜“的习俗,这一天不能扫地,不乞火,不汲水与岁朝。这天每户接灶神,凡宅旁有井之家,早晨备香火,素菜供奉于井栏旁,并将除夕在井栏上新贴的红纸封条揭去,名曰:“开井”。
新年初五,杭州的一般居民家家户户购买“寸金糠”供祖宗,讨个“日进寸金”的吉利。
元宵节
唐宋时期,浙江各地的元宵观灯习俗已十分盛行。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的《正月十一夜日》就是记录了杭州元宵灯夜的盛况,把杭州的元宵节与京都灯会相比美:
“灯火家家市,箫笙处处楼。无妨思帝里,不合厌杭州。”
到了宋代,三天的元宵灯节又延为五天,以应“五谷丰 ”的吉兆 。据《西湖老人繁胜录》记述:“南至龙山,北至北新桥,四十里灯火不绝”。从官巷口到众安桥悬卖各式花灯称为“灯市”。当时家住杭城官巷口之南面保康巷的著名女诗人朱淑贞曾写下《元夜》词说:“花市如灯昼。”府衙门前扎大型彩灯时称“山棚”。灯口千变万化,琳琅满目。其中以苏州、福州产的灯为富丽堂皇,有用五色珍珠结成网的“珠子灯”,镞镂精巧的五色染成的“ 皮灯”,五色蜡纸糊与的旋转如飞的“戏马灯”,还有引人注目新安产的无骨灯。此灯制作特殊,《武林旧事》说:其法用绢囊贮粟为胎,因之烧缀,及成,去粟,则混然如玻璃球也。景物巧夺,前无其比。
元宵之夜,居民倾城而出,上街观灯。约至二鼓时分,知府乘小桥上街游尝,并东市西坊搭台,上,坐观,台上。成为观灯的高潮。
皇宫之内,为了表示与民同乐,在复古、膺福、清燕、明华等殿县灯持彩,气氛热烈。同时又在丽正门搭起五大高的彩灯楼,称为玻璃灯山,上千只各式精制的彩灯,怪怪奇奇,无奇不有。“正中用正色玉栅灯排成“皇帝万岁”四个大字。二鼓时分,乐声四起,烛灯彩旗纵横,皇帝乘着辇,一路观赏游览,直登上丽正门城楼,宴请文武百官,形成宫中观光之高潮。著名的南宋爱国诗人陆游,曾两次观看杭州的元宵灯节,一次是血气方刚的十九岁,一次是六十年后再入朝庭修实录史书,他感叹地赋诗一首:
“承计当进入帝城,笙歌灯火连夜明。宁知六十余年后,老眼重来看太平。”
元宵夜灯市以南宋为最盛,明清沿袭。直至民国时期,杭州元宵节仍很兴盛。元宵灯市一般在十二日开始,至十八日落灯。十二日将新做龙的龙灯抬至城隍山龙庙,拜供后,以墨汁点其睛,称为“开光”,俗叫“龙灯上山”。
清代杭州,据《江乡节物诗》载“十三日上灯节,家家户户以糯米粉搓成小粉团,煮以供祖先,称为“上灯圆子”。十五夜,用糯米粉搓成大圆子,其中馅有切得细细的胡桃、花生、芝麻、枣子、鸡油、豆沙之类,名曰:“灯圆”。
端午节的习俗
旧历五月初五日为“端午”节,是我国夏季最重要的传统节日。古代“午”与“五”同音,故又称端午为“端五”、“重午”、“重五”等名。
端午节起源的说法不一,浙江一带在魏时期已开始成为纪念伍子胥、曹娥等名人志士的活动。明清时期,杭州西湖龙舟竞渡尤盛。据《杭俗遗风》载:西湖龙舟四五只,其船长约四五丈,头尾均高,彩画如龙形。中舱上下两层,首有龙头太子及秋千架,均为小孩装扮太子立而不动,秋千上下推移,旁到十八般武艺各式旗帜,门列各枪。中央高低五色彩伞,尾有蜈蚣旗。中舱下层敲打锣鼓,旁坐水手划船。若做胜会,大船停泊湖中,龙舟四周围转,鱼贯而行。如抛物件,各龙舟水手争抢。最难抢的是钱和鸭子二物。钱下水则沉,鸭子下水则游,各舟你争我逐,大为可观。“据康熙《杭州府志》载:龙舟在祀神享先之后,各至河于湖上以观竞渡,龙舟多至数十艘,崖上人如蚁,近日半山龙舟争,俱于朔日奔赴,游人杂沓,不减西湖中。
乞巧节的习俗
农历七月初七的夜晚,俗你“七 ”,是传说中天上的牛朗织女一年一度相会的日子。在民间妇女有乞巧的习俗,故又名“乞巧节”或“少女节”。
朗读织女的神话故事经千年的流传,日益完整而美丽动人,引人入胜。就是到现在浙江各地也流传甚广在绍兴等农村,这一夜许多少女一人偷偷躲在生长得茂盛的南瓜棚下,夜深人静如能听到牛朗织相会时的悄悄话,这待嫁的少女日后便能得到这千年不渝的爱情。这一夜据《荆楚岁时记》载:“妇女结彩楼 七孔针或以金银五石为针、陈 果于庭中以乞巧。有喜子网于瓜上,则以有符应。”这些一千五百年前的乞巧活动,在今日浙江各地仍有类似的乞巧习俗。如杭州、宁波、温州等地,在这一天用面粉制各种小型物状,用油煎炸后称“巧果”晚上在庭院内陈列巧果、莲蓬、白藕、红菱等。女孩对月穿针,以祈求织能赐以巧技,或者捕蜘蛛一只,放在盒中,第二天开盒如已结网称为得巧。绍兴、杭州则盛水一碗在露天中过夜,次日,把碗水端在阳光下,如看到碗面上结了一层薄衣,投入一枚小针浮其上,看 倒影,若像剪刀、尺等形状则妇女能得巧。或出现书影,则认为读书有出息,如遇见帽影认为会嫁给做官的人。
中元节的习俗
夏历七月十五为“中元节”,俗传上元节为人节,中元为鬼节,又称七月为鬼节。
“中元节”又称“兰盆节”,这是道教和佛教在同一天举行的不同节日。道教以上中下三元合天地水三宫。天宫赐福、地宫赦罪、水宫解厄。兰盆(即盂兰盆会)是佛教真诚为追荐祖生而举行的仪式。“盂兰盆”三字是梵文的译音,意即“救倒悬”,这与佛教故事目连救母有关。在浙江,“中元节”祭祀仪式各地大同小异。
在杭州,七月十二晚,家家必备莲蓬、藕、老菱等时鲜食品,以供祖先,说是七月地狱之门开放,祖宗进出自已,故每家须接之。前二日,凡新近有丧事的人家,灵前持白灯,结白彩,供上好的点心,拜佛念经称为“拜中元节”。七月十五日,以鸡冠花供祖宗,这日祭祖,须有素馄饨一碗,以面粉皮裹雪里荠菜及豆腐干为馅子。
杭州各县还有七月半在家祭祖的习俗。先做好白纸封筒,内装锡箔折叠的银锭、元宝,封口后,上写某代祖宗字样,上首书“敬奉”二字,下首书祭礼者辈份名字,背后书封口的日期。祭祀在晚上举行。或在中庭,或在中堂,供桌上摆好菜肴、酒壶、酒盏和盛好的饭,然后燃烛点香,由家长领着小孩拜祭祭毕,在门外地上燃烧封筒。烧过封筒后,再从每碗菜里挟出一点菜和酒,洒在地上,好告 结束。
中秋节的习俗
八月十五为“中秋节”或称“仲秋节”。
中秋之夜的月亮最亮,最圆,故把它看成团圆的象征,又称为“团圆节”。浙江各地,中秋节看得很重,各地的风俗大同小异又因这季节正是江南秋高爽的大好时光,所以中秋之夜显得既活泼又隆重,并十分美丽。
在杭州,这天晚上家家祭月,祀品为月饼、方柿、栗子等类时令食品。祀月是在天井中搭台、设案、点起香。有伴唱文书的,说唱古今书籍,编成七字句,一人弹弦而唱之。不过此各仪式,今已失传。中秋赏月的胜地,在西湖“三潭 月”。所谓三潭,实际上是三个建在湖中的三个石塔,中空,每座石塔的壁上有五个等园孔,如在中秋明月之夜,在中点上蜡烛,五个孔用纸封好,这样在湖中就有15个似月亮的倒影,连天空中的月亮共有十六个月亮在水中。西湖的夜景此时美不胜收,妙不可言了。合家团坐,喝酒赏月,出门在外的都尽力设法回家团聚,俗称“团圆节”。家家户户吃月饼,月饼是圆的象征合家团圆。
重阳节的习俗
九月初九为“重阳节”,因为九是阳教,所以重和就是重阳。这是中国的传统节目。
传说东汉年间,汝南人桓景从费长房学道,一天费长房告诉他:“今年九月初九,你家有大灾难,你马上回家,做些彩衣袋,内装,每人一袋,挂在肩上,登高,在山上饮菊花酒,就可以免祸。”桓景听了,便照着办。第二天回家一看,鸡犬都死了。以后,“重九”登高可以免灾得福在民间传开并成风俗。
“重九”在浙江省正处于深秋之季,金风送爽,天高云淡,登高望远别有一番情趣。在杭州,这一天早上许多卖小吃及卖糕饼的店均有“重阳 ”出售,糕为方形、菱形,上面嵌一些栗子,插上红绿纸剪成的小旗。家家都买此 当早餐,以应节日。
这一天登高爬山,如登城隍山、玉皇山、宝石山、葛岭初阳台等。认为登高之后运气好,万事如意,节节升高。此俗一直到现在盛行。
冬至的习俗
冬至,这是一年24个气节中较重要的气节,一般在12月的22日,也有21日、23日的。这一天太阳经过冬至点,我省都处在北半球,因此,白天最短,夜间最长。浙江人有“冬至大如年”之说。
在杭州,吃年糕习俗从古到今还是未变,有吃汤年糕的,有韭芽肉丝炒年糕的。也有买红色的嵌有猪油的“玫瑰油年糕”,及白色上粘有糖桂花的“桂花年糕”在锅中蒸着吃。吃年糕在早餐较多,取万事开始吉利之。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春节:春节是我国最盛大、最热闹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俗称“过年”。按照我国农历,正月初一是“岁之元,月之元,时之元”,是一年的开始。传统的庆祝活动则从除夕一直持续到正月十五元宵节。每到除夕,家家户户阖家欢聚,一起吃年夜饭,称“团年”。然后一起守岁,叙旧话新,互相祝贺鼓励。当新年来临时,爆竹烟花将节日的喜庆气氛推向高潮。我国北方地区在此时有吃饺子的习俗,取“更岁交子”之意。而南方有吃年糕的习惯,象征生活步步高。守岁达旦,喜贴春联,敲锣打鼓,张灯结彩,送旧迎新的活动热闹非凡。另外,各地还有互相登门拜年,舞狮子,耍龙灯,演社火,逛花市,赏灯会等习俗。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