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调节功能:
土壤作为自然界组成部分,与其他环境因素的交互过程中所发挥的功能。包括①水分循环功能,即土壤在水循环中,对水分渗透与保持的数量与质量。
养分循环功能,即在养分循环中,对植物营养的供给能力;碳存储功能,即在碳循环中,土壤对有机碳和无机碳的存储功能,尤其是对有机碳的存储功能;缓冲过滤功能,即土壤对重金属的缓冲过滤功能;分解转化功能,即土壤对有机污染物的分解转化功能。
2、动植物栖息地功能:
以保护稀有动植物为目的,确保土壤能够为植物和动物提供栖息场所。土壤,无论是作为还是可能作为某种特殊或稀有物种的栖息地,都具有很高的保护价值。土壤作为动植物栖息地的功能(或潜在动植物群落发展地)对于保护和提高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作用。
3、作物生产功能:
土壤可以固定植物根系,具有自然肥力,能够促进作物生长,进行农业生产。这是土壤被人类最早认识的功能之一,包括农业、林业生产,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生产。
扩展资料:
形成因素
成土因素学说的基本观点可概括为:土壤是一种独立的自然体,它是在各种成土因素非常复杂的相互作用下形成的。对于土壤的形成来说,各种成土因素具有同等重要性和相互不可替代性。其中生物起着主导作用。土壤是一定时期内,在一定的气候和地形条件下,活有机体作用于成土母质而形成的。
土壤并非生来就具有肥力特征,能够生长绿色植物的。跟生物发育一样,土壤发育也有一系列的过程。其中,母质、气候、生物、地形、时间是土壤形成的五大关键成土因素。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土壤
2024-08-28 广告
土壤中存在的氧化态与还原态物之间的土壤反应。土壤是一个复杂的氧化还原体系,存在着多种有机、无机的氧化、还原态物质。一般土壤空气中的游离氧、高价金属离子为氧化剂,土壤中的有机质及其厌氧条件下的分解产物和低价金属等为还原剂。土壤氧化还原条件不仅包括纯化学反应,且很大程度上是在生物(微生物、植物根系分泌物等)参与下完成的。土壤氧化还原反应条件受季节变化和人为措施(如稻田的灌水和落干)而经常变化的,衡量土壤氧化还原反应状况的指标是氧化还原反应电位(Eh)。在我国自然条件下,一般认为Eh低于300mv时为还原状态,淹灌水田的Eh值可降至负值。土壤氧化还原电位一般在200-700mv时,养分供应正常。土壤中某些变价的重金属污染物,其价态变化、迁移能力和生物毒性等于土壤氧化还原状况有密切的关系。如土壤中的亚砷酸(H3AsO3)比砷酸(H3AsO4)毒性大数倍。当土壤处于氧化状态时,砷的危害较轻,而土壤处于还原状态时,随着Eh值下降,土壤中砷酸还原为亚砷酸就会加重砷对作物的危害。
土壤从上到下共分为三层,我们平时所见到的是最上面的一层是表土层,表土层的生物积累作用较强,含有较多的腐殖质,储存有大量的矿物质和营养素,肥力较高,对植物的生长有着重要的作用,是土壤中最为宝贵的一层。
土壤中的微生物以细菌为主,放线菌次之,另外还有真菌、螺旋体等。土壤中微生物绝大多数对人是有益的,它们参与大自然的物质循环,分解动物的尸体和排泄物;固定大气中的氮,供给植物利用;土壤中可分离出许多能产生抗生素的微生物。进入土壤中的病原微生物容易死亡,但是一些能形成芽胞的细菌如破伤风杆菌、气性坏疽病原菌、肉毒杆菌、炭疽杆菌等可在土壤中存活多年。因此土壤与创伤及战伤的厌氧性感染有很大关系。
1,土壤是岩石圈表面的疏松表层,是陆生植物和陆生动物产生的根源性基质和基底。土壤不仅为植物提供必需的营养和水分,而且也是地球上生物赖以生存的栖息的表层。
2,土壤无论对植物来说还是对土壤动物来说都是重要的生态因子。植物的根系与土壤有着极大的接触面,在植物和土壤之间进行着频繁的物质交换,彼此有着强烈影响,因此通过控制土壤因素就可影响植物的生长和产量。对动物来说,土壤是比大气环境更为稳定的生活环境,其温度和湿度的变化幅度要小得多,因此土壤常常成为动物的极好隐蔽所,在土壤中可以躲避高温、干燥、大风和阳光直射。
3,土壤是所有陆地生态系统的基底或基础,土壤中的生物活动不仅影响着土壤本身,而且也影响着土壤上面的生物群落。生态系统中的很多重要过程都是在土壤中进行的,其中特别是分解和固氮过程。生物遗体只有通过分解过程才能转化为腐殖质和矿化为可被植物再利用的营养物质,而固氮过程则是土壤氮肥的主要来源。这两个过程都是整个生物圈物质循环所不可缺少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