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把节的由来虽有多种说法,但其本源当与火的自然崇拜有最直接的关系,它的目的是期望用火驱虫除害,保护庄稼生长。火把节在凉山彝语中称为"都则"即"祭火"的意思;在仪式歌《祭火神》、《祭锅庄石》中都有火神阿依迭古的神绩叙述。火把节的原生形态,简而言之就是古老的火崇拜。火是彝族追求光明的象征。
彝族火把节是彝族地区的传统节日,每年农历六月二十四日举行,流行于云南、贵州、四川等彝族地区。白、纳西、基诺、拉祜等族也过这一节日。火把节多在农历六月二十四或二十五日举行,节期三天。农历六月二十四日,北斗星斗柄上指,彝语支的民族都要过火把节。
扩展资料:
火把节由来传说不一。一说天神与地神斗争,人们用火把助地神灭虫战胜天神。一说出自《南诏野史》及师范《滇系》。这两书载:南诏首领皮罗阁企图并吞另五诏,将会五诏首领集会于松明楼而焚杀,邓赕诏妻慈善谏夫勿往,夫不从而被杀,慈善以精明的智慧和对丈夫执着的爱恋,找到丈夫的尸体并顺利安葬,滇人以是日燃炬吊之。
石林彝族撒尼人视火把节为纪念民众与恶魔斗争胜利的节日;武定彝族认为过火把节是要长出的谷穗像火把一样粗壮。后人以此祭火驱家中田中鬼邪,以保人畜平安。
在彝族地区,对火的崇拜和祭祀非常普遍,云南泸西县彝族在正月初一和六月二十四,由家庭主妇选一块最肥的肉扔进燃烧的火塘祈祷火神护佑平安。永仁县彝族在同样正月初二或初三奉行祭火,称作开"火神会",凉山彝族把火塘看作是火神居住的神圣之地,严禁触踏和跨越。
到了节日,各族男女青年点燃松木制成的火把,到村寨田间活动,边走边把松香撒向火把,或进行集会,唱歌跳舞,或赛马、斗牛、摔跤。近代,人们利用集会欢聚之机,进行社交或情人相会,并在节日开展商贸活动。
火把节是诸多彝语支民族的重要民俗,迄今为止,对其习俗的解读,主要通过对“火把节”的三重拆分:“火”—“火把”—“节”,在三个向度上分别强调了它的“火崇拜”意义、“生育象征”意涵、“节庆—狂欢”意指。凉山彝族过火把节一般为期3天。按仪式活动内容,火把节可以分为献祭、迎火—玩火—送火、狂欢等几个部分。
参考资料:凉山彝族火把节习俗_财经_凤凰网
【火把节】
每逢火把节,彝族、白族家家户户门前都要竖起一个火把。 在广场中央堆砌起一个宝塔形火炬。选一根三、四丈高的青松立 在中间,四周用于柴分层堆砌成宝塔形,顶端放一根挂满红花、 白饼、海棠的翠木。傍晚,男女老少手持大小火把,随锣声、号角声汇集于广场,将树塔点燃。顿时火光冲天,干柴烈火僻啪作响, 与锣鼓声、欢呼声汇成一片,震撼山岳。纳西族的火把节定于旧历6月25、26、27日,是纳西族人民仅次于春节的一个隆重节日。火把节第一天,人们选择又好又长的松木,劈成细条,中间加上易燃的松明,捆扎成火把。傍晚,各家门前的火把就点燃了,第二天的火把普遍要比第一天的高出一节。第三天是火把节的高潮,火把扎得又高又大,装饰得很漂亮,所有角落都照遍,以求照亮庄稼,消灭害虫,预祝丰年。人们高举火把,尽情歌舞,通宵达旦。
彝族过火把节时,一到夜晚,各村寨即点燃火把,炬火散布游动于田野山乡,颇为壮观。彝民用火炬照田,占岁丰收。民间传说,过火把节是要引谷穗出来看火把,耍火把是为了扑灭秧苗的病虫害。节日期间,有的地方要杀猪宰牛祭神;有的地方每户要抱一只鸡到田里去祭“田公地母”。民间认为,火把可以驱鬼除邪,故点燃火把后要挨家挨户走,边走边往火把上撒松香,谓此为“送祟”。火把节期间还有各种社交文化娱乐活动,各村寨举行唱歌、跳舞、赛马、斗牛、摔跤、射箭、拔河、打秋千等。路南石林圭山一带的斗牛、摔跤比赛尤为闻名。斗牛前,各村寨要选出代表参加,并将经挑选的膘肥体壮的牛牵到会场,群众身着节日盛装前来观看。届时由一有威望的人宣布比赛开始,于是锣鼓喧天,长号齐鸣,鞭炮震耳,一对对男女青年在赛场四周弹起大三弦,跳起欢乐的舞蹈。在万众欢腾中,参赛者将一头头滚瓜溜圆、体大角尖的公牛牵入会场,接受裁判员的检验过目。裁判员一声令下,主人按照事先选择的对手,将牛放出,任其格斗。凶猛的公牛扬蹄翘角,向对方冲去,角对角地顶挖,直到将对方斗败为止。优胜者可获得场边标杆上挂着的球形彩红。
火把节期间另一项重要比赛是摔跤。参赛者身穿短裤,赤膊上阵。开始时互相拥抱,以示友好。裁判员一声令下,便相扑角力,奋勇拼搏,最后以把对方摔倒、双肩着地为胜。比赛场面极为壮观。一处摔跤,八方相聚,盛装的群众从四面围观,欢呼喝采。小伙子们背着大三弦,带着竹笛;姑娘们背着自己精心绣制的花挂包,赛前赛后,奏起欢乐的乐曲,跳起欢乐的舞蹈,使比赛充满热烈的气氛。
火把节又是青年男女交往,选择配偶的良好机会。节日期间,他们共举火把为嬉,并欢聚于山间田野,举行簧火晚会。青年男女在篝火下相互弹唱,尽情歌舞,彻夜不息,从中寻求自己心爱的对象。斗牛比赛中的优胜者和摔跤能手,往往成为姑娘们所追求和爱慕的人。
关于火把节的来历,路南一带彝族传说,古时有个魔玉残酷迫害百姓,群众无可忍受,便群起而攻之。但魔王堡垒久攻不克,于是改为用羊群火攻,即在每只羊的双角和后腿绑上火把,驱羊进攻,结果获胜,人们为了纪念这次斗争胜利,乃于每年夏历六月二十四日耍火把相庆,由此形成了火把节。白族传说与此不同,光绪《昆明县志》载:“汉之时有夷妇阿南,其夫为人所杀,南誓不从贼,即以是日(六月二十四日)赴火死,国人哀之,因此为会。”
古时候,在一座高高的山上,有个城堡,城堡里住着一个士司,他生成一双老鼠眼,扫帚眉,一张鲢鱼嘴,配上那尖凸的下巴,一副干瘦的脸上布满了黑麻子,人们给他起了个外号,叫做"黑煞神"。这黑煞神无恶不作,手下养着一大帮家丁、打手,残暴地统治和压榨着彝族人民。他巧立名目,横征暴敛,生孩子要交人丁税,上山打猎要交撵山租,下河打鱼要收打鱼捐……各种苛捐杂税,逼得人民实在喘不过气来,为了反抗这个黑煞神的残酷统治,曾多次举行过起义,但是,土司坚固的城堡难以攻下,许多人被抓去活活地处死了。
有个聪明能干的牧羊人,他的名字叫扎卡,想出了一个智取土司城堡的办法来。他暗中串连了九十九寨的贫苦人民,决定从六月十七日起,将各家各户的羊都关在厩里,每天只喂点水,不喂草料,饿上七天七夜。起义的人就在夜里赶造梭标,削好竹签,磨好砍刀、斧子,又在每只山羊角上缚上火把,大家约定在六月二十四日晚上起义。到了这天晚上,当月亮还没有露面,山箐树林里的微风轻轻地吹起的时候,只听得一声牛角长鸣,就以第一支"火把母"为号,此时各路起义人马立即将羊厩门打开,点燃起千万支缚在羊角上的火把,驱赶羊群向土司黑煞神的城堡进攻。
那数不清的羊群早已饿够了,便借着火光,争先恐后地忙着上山枪树叶青草吃。扎卡率领着起义的人民,勇猛地去冲杀。快到城堡了,那鼓声和喊声震天动地。黑煞神急忙登上城堡一看,只见满山遍野成了一片火海,从四面八方包围了城堡的人们,已经开始攻打城门了。黑煞神一面命令家丁、打手死守城门,自己却悄悄地钻进洞里去,准备逃跑。此时各路起义大军已攻破了城堡,蜂涌而入。到处找遍,可就是不见土司黑煞神。后来,扎卡将大管家抓来审问,怕死的大管家跪在地上磕头哀求饶命,立刻带领扎卡他们来到土司躲藏的那个地洞去。
扎卡便叫大管家先下洞里叫黑煞神出来投降,这个平时狐假虎威的大管家竟吓得魂飞魄散,就是不敢下地洞。一下子便瘫倒在地上,爬不起来。众人正在张望,突然,从地洞里飞出一把匕首,一道寒光闪过,将那匕首击落在地上。原来扎卡早有防备,他料到黑煞神不会轻易投降,要作垂死挣扎,所以当地洞里的匕首飞出来的那霎间,扎卡眼明手快,挥起一砍刀,便将匕首击落了!
扎卡和众人见黑煞神死不出来,便决定用火把来烧死他。于是一声令下,千万支火把立即将地洞的周围堆成一座小山,只见熊熊的烈火燃烧得更旺,片刻间,地皮也被烧得通红通红的,那作恶多端的土司黑煞神就这样葬身在火把之中。为了纪念这次反抗暴虐统治斗争的胜利,就定于六月二十四日这天为"火把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