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个回答
展开全部
山东个性心理学试题(下载)
http://www.mrpsy.com/bbs/viewthread.php?tid=49&highlight=%E4%B8%AA%E6%80%A7
http://www.mrpsy.com/bbs/viewthread.php?tid=47&highlight=%E4%B8%AA%E6%80%A7
讲义:
第一章 人格与人格心理学
》人格的概念:1.一个儿女表现在别人眼中的印象,或外表的自我;2.某人在生活中扮演的角色,或真实的自我;3.与自己工作相适应的个人品质的总和;4.表示一个人的尊严和优越。
》人格是个体在遗传素质的基础上,通过与后天环境的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和独特的心理行为模式。1.人格是一个人的心理行为模式;2.这种心理行为模式是独特的;3.这种心理行为模式相对稳定的;4.人格不是生下来就有的,而是先天遗传素质的基础上,通过与后天环境相互而形成起来的。
》人格心理学的定义:所谓人格心理学就是一门研究各种人格心理现象及其发生发展规律的心理学分支。他不仅要研究各种人格心理现象,包括气质、性格、能力以及个人活动倾向性等方面的心理或行为特点,而且要研究这些心理特点如何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构成一定的组织模式,也即人格心理结构。还要寻找现象背后的原因与规律,也就是要了解人格心理特征及其结构的形成原因与条件,发展的规律与阶段性等。
》中国古代人性论派别-----1.性无善无不善论-告子-本性没有什么善良也没有什么不善良2.性可以为善可以为不善论-世硕、必子贱、漆雕开-本性可以使它善良,也可以使他不善良。3.有性善有性不善论-有些人本性善良,有些人本性不善良。4.性善论-孟子、董仲舒-本性天生有一定的善端,可以发展为善性。5.善恶混论-扬雄-人性中既有善性,又有恶性,是善与恶二者的混合。
》庄子心理分类:无情。无己。无所待。无用。不以人助天。
》孔子-影响人性的形成与发展的四种因素:先天因素。环境因素。学习与教育因素。主管努力因素。
》中国古代对人格分析的特征:人格心理学思想与一定的社会政治理想紧密联系。厚古薄今,贵远贱近,强调理想人格的设计。各派思想一旦形成,就在后来的发展中表现出极大的历史继承性。
》西方古代对人格分析的特征:这些思想一般都蕴涵在哲学理论,特别是人性论之中,尚未分化出来。西方古代与近代人格心理学思想一般都有其社会阶级的根源,是为了适应某个阶级政治斗争的需要而提出来的。随着西方思想从古代到近代的演变与发展,逐渐形成了一个趋势,这就是人格心理学思想与哲学、政治与伦理学的结合逐渐过渡到与生物、医学等自然科学结合。
》人格理论是一套正规的符号系统,用来组织人格研究材料,解释和说明人格、人性、人格结构、人格发展动力、条件以及阶段性等理论问题,以反映人格心理现象的本质与规律,并提出科研正的理论假设和启发人格研究的新观点、新方法。人格理论是关于人性的一套基本看法,又是一种研究的策略。人格理论反映事物的本质与规律,要求客观性、逻辑性与系统性等。区别:缺乏严谨性、内部的一致性或统一性,以及可操作性不强。
》范型是指一定时期在某一或多个学科中的多数科学家所共同接受的一套理论和方法。
》几种范型:以弗洛伊德为代表的古典精神分析学派。以霍妮、埃里克森、卡丁纳、弗洛姆等为带博爱的社会-文化学派(也称新精神分析派)。以奥尔波特、卡特尔埃森克为代表的特质论学派。以华生、斯金纳与班杜拉等为代表的行为主义与学习论学派。以马斯洛、罗杰斯等为代表的人本主义学派。以凯利为代表的认知主义学派。前苏联维果斯基、列昂节夫为代表的活动理论范型。
》一般科学理论的评价标准:精确性,可检验性,概括能力,简洁性,逻辑一致性,有用性。人格理论在理论的精确性、可验证性与简洁性都不如自然科学理论。我们要坚持两点论与历史主义的观点。
》人格理论的9个基本问题及其基本设想:自由意志-决定论。理性-非理性。整体说-原素说。素质论-环境论。主观性-客观性。前动性-反应性。稳态-异态。可知性-不可知性。可改变-不可改变。构成两极连续体。
》人格心理学的3种主要研究途径:临床研究,相关研究,实验研究。
第二章 原欲与人格
》自由联想法是让病人自由想像,不加任何限制,让他在自己的回想中自我暴露症结所在,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自由联想法是精神分析的基本治疗方法,它不仅治愈了难以计数的神经症患者,还帮弗洛伊德发现了人类精神深处的奥秘。无意识论与性欲论。不是他发明了无意识。
》一.无意识的概念
1.无意识:不被自己所意识到,由于社会标准的制约而被压抑的欲望。
二.人格的结构
1.本我处于无意识中,是生而具有的。动物性、自私、人的本能欲望和需要,大部分与性和攻击性有关,追求实时满足和缓解紧张,它服从快乐原则。
2.自我是人的理性部分,1-2岁左右开始形成。介于本我和外部世界之间,是儿童与环境相互作用逐渐发展出来的。使本我寻求享乐的要求置于它的控制之下,它服从现实原则。
3.超我是人格中的道德成分,5岁左右开始形成。充分发展的超我由良心和自我理想两个部分组成。良心是儿童受惩罚而内化的经验,自我理想是儿童受奖励而内化的经验。遵循至善原则。
三者相互补充、相互对立。自我起调节作用
三.焦虑的种类
1.现实性焦虑:是感知到环境中真实的、客观的危险而产生的情绪反应;
2.神经性焦虑:是担心本我冲动会突破自我限制所产生的恐惧;
3.道德的焦虑:是担心违反超我的价值观时体验到的恐惧。
四.自我防御机制的特点:
1.无意识的;
2.曲解现实,具有自欺性质,是消除焦虑的非理性方法。
五.自我防御机制的种类
1.压抑作用是自我防御机制中最基本的一种,弗洛依德将它称为“整个精神分析理论的基石”。因为所有其它自我防御机制要发挥作用必须首先应用压抑作用。压抑作用把那些激起焦虑的思想滞留在潜意识中,使个人意识不到它们。
压抑有两种情况:一是对本我中的先天本能冲动的压制;二是对个人后天生活中的痛苦经验的压制。
2.移置(替代)——是用那些不会激起焦虑的目标替代会引起焦虑的目标。
如果移置作用有助与社会的积极发展,它就称为升华。
3.否认——指有意或无意地拒绝承认那些不愉快的现实以保护自我的心理防御机制。如有的人听到亲人突然死亡的消息,短期内否认有此事以减免突如其来的精神打击。
4.自居作用是把自己与能增加价值感的某人或某件事相联系。
5.投射作用是把自己真实存在的但若承认就会引起焦虑的事情转嫁与他人。反应形成是用夸大相反冲动来压抑激起焦虑的冲动。
6.反向形式——自认为不符合社会道德规范的内心欲望或冲动会引起自我和超我的抵制,表现出来会被社会惩罚或引起内心焦虑,故朝相反的途径释放导致反向形成。如有些恐人症的病人内心是渴望接解异性的,但却偏偏表现出对异性恐惧。
7.幽默——是指以幽默的语言或行为来应付紧张的情境或表达潜意识的欲望。通过幽默来表达攻击性或性欲望,可以不必担心自我或超我的抵制,在人类的幽默中关于性爱,死亡、淘汰,攻击等话题是最受人欢迎的,它们包含着大量的受压抑的思想。
8.倒退作用是遭遇应激时能返回到更为轻松自在的发展阶段。退 行——当人受到挫折无法应付时,即放弃已经学会的成熟态度和行为模式,使用以往较幼稚的方式来满足自己的欲望,这叫退行。如某些性变态病人就是如此,成年人遇到性的挫折无法满足时就用幼年性欲的方式来表达非常态的满足,例如在异性面前暴露自己的生殖器等。
9.隔离——将一些不快的事实或情感分隔于意识之外,以免引起精神上的不愉快,这种机制叫隔离,如人们来月经很多人都说成“来例假”人死了叫“仙逝”“归天”,这样说起来可以避免尴尬或悲哀。
10.补偿——是指个体利用某种方法来弥补其生理或心理上的缺陷,从而掩盖自己的自卑感和不安全感,所谓“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就是这种作用。
11.合理化——是个体遭受挫折时用利于自己的理由来为自己辨解,将面临的窘境加以文饰,以隐满自己的真实动机,从而为自己进行解脱的一种心理防御机制,如狐狸吃不到葡萄就说葡萄是酸的。
》
精神分析理论认为,个体性心理的发展,经历如下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口腔期。从出生到l.5岁,动欲区是口,婴儿从吮吸吞咽中感到快感和满足。
第二阶段:肛门期。从1.5-3岁,动欲区是肛门,幼儿从排泄中得到快感和满足。
第三阶段:性蕾期。从3-6岁,动欲区是外生殖器,幼儿开始注意性别,出现好奇心。男欧底帕斯--女爱立克拉。
第四阶段:潜伏期。从6-12岁,幼儿的性欲潜伏下来,避开异性,以同性为伍。
第五阶段:成熟期。与青春发育同步,男女均从与异性接触中寻求乐趣。
…………
http://www.mrpsy.com/bbs/viewthread.php?tid=264&highlight=%E4%B8%AA%E6%80%A7
http://www.mrpsy.com/bbs/viewthread.php?tid=49&highlight=%E4%B8%AA%E6%80%A7
http://www.mrpsy.com/bbs/viewthread.php?tid=47&highlight=%E4%B8%AA%E6%80%A7
讲义:
第一章 人格与人格心理学
》人格的概念:1.一个儿女表现在别人眼中的印象,或外表的自我;2.某人在生活中扮演的角色,或真实的自我;3.与自己工作相适应的个人品质的总和;4.表示一个人的尊严和优越。
》人格是个体在遗传素质的基础上,通过与后天环境的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和独特的心理行为模式。1.人格是一个人的心理行为模式;2.这种心理行为模式是独特的;3.这种心理行为模式相对稳定的;4.人格不是生下来就有的,而是先天遗传素质的基础上,通过与后天环境相互而形成起来的。
》人格心理学的定义:所谓人格心理学就是一门研究各种人格心理现象及其发生发展规律的心理学分支。他不仅要研究各种人格心理现象,包括气质、性格、能力以及个人活动倾向性等方面的心理或行为特点,而且要研究这些心理特点如何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构成一定的组织模式,也即人格心理结构。还要寻找现象背后的原因与规律,也就是要了解人格心理特征及其结构的形成原因与条件,发展的规律与阶段性等。
》中国古代人性论派别-----1.性无善无不善论-告子-本性没有什么善良也没有什么不善良2.性可以为善可以为不善论-世硕、必子贱、漆雕开-本性可以使它善良,也可以使他不善良。3.有性善有性不善论-有些人本性善良,有些人本性不善良。4.性善论-孟子、董仲舒-本性天生有一定的善端,可以发展为善性。5.善恶混论-扬雄-人性中既有善性,又有恶性,是善与恶二者的混合。
》庄子心理分类:无情。无己。无所待。无用。不以人助天。
》孔子-影响人性的形成与发展的四种因素:先天因素。环境因素。学习与教育因素。主管努力因素。
》中国古代对人格分析的特征:人格心理学思想与一定的社会政治理想紧密联系。厚古薄今,贵远贱近,强调理想人格的设计。各派思想一旦形成,就在后来的发展中表现出极大的历史继承性。
》西方古代对人格分析的特征:这些思想一般都蕴涵在哲学理论,特别是人性论之中,尚未分化出来。西方古代与近代人格心理学思想一般都有其社会阶级的根源,是为了适应某个阶级政治斗争的需要而提出来的。随着西方思想从古代到近代的演变与发展,逐渐形成了一个趋势,这就是人格心理学思想与哲学、政治与伦理学的结合逐渐过渡到与生物、医学等自然科学结合。
》人格理论是一套正规的符号系统,用来组织人格研究材料,解释和说明人格、人性、人格结构、人格发展动力、条件以及阶段性等理论问题,以反映人格心理现象的本质与规律,并提出科研正的理论假设和启发人格研究的新观点、新方法。人格理论是关于人性的一套基本看法,又是一种研究的策略。人格理论反映事物的本质与规律,要求客观性、逻辑性与系统性等。区别:缺乏严谨性、内部的一致性或统一性,以及可操作性不强。
》范型是指一定时期在某一或多个学科中的多数科学家所共同接受的一套理论和方法。
》几种范型:以弗洛伊德为代表的古典精神分析学派。以霍妮、埃里克森、卡丁纳、弗洛姆等为带博爱的社会-文化学派(也称新精神分析派)。以奥尔波特、卡特尔埃森克为代表的特质论学派。以华生、斯金纳与班杜拉等为代表的行为主义与学习论学派。以马斯洛、罗杰斯等为代表的人本主义学派。以凯利为代表的认知主义学派。前苏联维果斯基、列昂节夫为代表的活动理论范型。
》一般科学理论的评价标准:精确性,可检验性,概括能力,简洁性,逻辑一致性,有用性。人格理论在理论的精确性、可验证性与简洁性都不如自然科学理论。我们要坚持两点论与历史主义的观点。
》人格理论的9个基本问题及其基本设想:自由意志-决定论。理性-非理性。整体说-原素说。素质论-环境论。主观性-客观性。前动性-反应性。稳态-异态。可知性-不可知性。可改变-不可改变。构成两极连续体。
》人格心理学的3种主要研究途径:临床研究,相关研究,实验研究。
第二章 原欲与人格
》自由联想法是让病人自由想像,不加任何限制,让他在自己的回想中自我暴露症结所在,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自由联想法是精神分析的基本治疗方法,它不仅治愈了难以计数的神经症患者,还帮弗洛伊德发现了人类精神深处的奥秘。无意识论与性欲论。不是他发明了无意识。
》一.无意识的概念
1.无意识:不被自己所意识到,由于社会标准的制约而被压抑的欲望。
二.人格的结构
1.本我处于无意识中,是生而具有的。动物性、自私、人的本能欲望和需要,大部分与性和攻击性有关,追求实时满足和缓解紧张,它服从快乐原则。
2.自我是人的理性部分,1-2岁左右开始形成。介于本我和外部世界之间,是儿童与环境相互作用逐渐发展出来的。使本我寻求享乐的要求置于它的控制之下,它服从现实原则。
3.超我是人格中的道德成分,5岁左右开始形成。充分发展的超我由良心和自我理想两个部分组成。良心是儿童受惩罚而内化的经验,自我理想是儿童受奖励而内化的经验。遵循至善原则。
三者相互补充、相互对立。自我起调节作用
三.焦虑的种类
1.现实性焦虑:是感知到环境中真实的、客观的危险而产生的情绪反应;
2.神经性焦虑:是担心本我冲动会突破自我限制所产生的恐惧;
3.道德的焦虑:是担心违反超我的价值观时体验到的恐惧。
四.自我防御机制的特点:
1.无意识的;
2.曲解现实,具有自欺性质,是消除焦虑的非理性方法。
五.自我防御机制的种类
1.压抑作用是自我防御机制中最基本的一种,弗洛依德将它称为“整个精神分析理论的基石”。因为所有其它自我防御机制要发挥作用必须首先应用压抑作用。压抑作用把那些激起焦虑的思想滞留在潜意识中,使个人意识不到它们。
压抑有两种情况:一是对本我中的先天本能冲动的压制;二是对个人后天生活中的痛苦经验的压制。
2.移置(替代)——是用那些不会激起焦虑的目标替代会引起焦虑的目标。
如果移置作用有助与社会的积极发展,它就称为升华。
3.否认——指有意或无意地拒绝承认那些不愉快的现实以保护自我的心理防御机制。如有的人听到亲人突然死亡的消息,短期内否认有此事以减免突如其来的精神打击。
4.自居作用是把自己与能增加价值感的某人或某件事相联系。
5.投射作用是把自己真实存在的但若承认就会引起焦虑的事情转嫁与他人。反应形成是用夸大相反冲动来压抑激起焦虑的冲动。
6.反向形式——自认为不符合社会道德规范的内心欲望或冲动会引起自我和超我的抵制,表现出来会被社会惩罚或引起内心焦虑,故朝相反的途径释放导致反向形成。如有些恐人症的病人内心是渴望接解异性的,但却偏偏表现出对异性恐惧。
7.幽默——是指以幽默的语言或行为来应付紧张的情境或表达潜意识的欲望。通过幽默来表达攻击性或性欲望,可以不必担心自我或超我的抵制,在人类的幽默中关于性爱,死亡、淘汰,攻击等话题是最受人欢迎的,它们包含着大量的受压抑的思想。
8.倒退作用是遭遇应激时能返回到更为轻松自在的发展阶段。退 行——当人受到挫折无法应付时,即放弃已经学会的成熟态度和行为模式,使用以往较幼稚的方式来满足自己的欲望,这叫退行。如某些性变态病人就是如此,成年人遇到性的挫折无法满足时就用幼年性欲的方式来表达非常态的满足,例如在异性面前暴露自己的生殖器等。
9.隔离——将一些不快的事实或情感分隔于意识之外,以免引起精神上的不愉快,这种机制叫隔离,如人们来月经很多人都说成“来例假”人死了叫“仙逝”“归天”,这样说起来可以避免尴尬或悲哀。
10.补偿——是指个体利用某种方法来弥补其生理或心理上的缺陷,从而掩盖自己的自卑感和不安全感,所谓“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就是这种作用。
11.合理化——是个体遭受挫折时用利于自己的理由来为自己辨解,将面临的窘境加以文饰,以隐满自己的真实动机,从而为自己进行解脱的一种心理防御机制,如狐狸吃不到葡萄就说葡萄是酸的。
》
精神分析理论认为,个体性心理的发展,经历如下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口腔期。从出生到l.5岁,动欲区是口,婴儿从吮吸吞咽中感到快感和满足。
第二阶段:肛门期。从1.5-3岁,动欲区是肛门,幼儿从排泄中得到快感和满足。
第三阶段:性蕾期。从3-6岁,动欲区是外生殖器,幼儿开始注意性别,出现好奇心。男欧底帕斯--女爱立克拉。
第四阶段:潜伏期。从6-12岁,幼儿的性欲潜伏下来,避开异性,以同性为伍。
第五阶段:成熟期。与青春发育同步,男女均从与异性接触中寻求乐趣。
…………
http://www.mrpsy.com/bbs/viewthread.php?tid=264&highlight=%E4%B8%AA%E6%80%A7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