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个回答
展开全部
谚语:1.知识是智慧的火炬。
2.读一书,增一智。
3.不吃饭则饥,不读书则愚。
4. 不向前走,不知路远;不努力学习,不明白真理。
5.树不修,长不直;人不学,没知识。
6. 用宝珠打扮自己,不如用知识充实自己。
7. 蜂采百花酿甜蜜,人读群书明真理。
8.劳动是知识的源泉;知识是生活的指南。
9. 知识是智慧的火炬。
10.宝剑不磨要生锈;人不学习要落后。
11. 茂盛的禾苗需要水分;成长的少年需要学习。
12.星星使天空绚烂夺目;知识使人增长才干。
13. 造烛求明,读书求理。
14. 粮食补身体,书籍丰富智慧。
15. 世界上三种东西最宝贵——知识、粮食和友谊。(缅甸谚语)
16.书籍备而不读如废纸。(英国谚语)
17.积累知识,胜过积蓄金银。(欧洲谚语
1、招满损,谦受益.
2、吾日三省吾身.
3、美德是勇敢的,善良从来无所畏惧。(英国剧作家 莎士比亚).
4、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5、我只知道所谓道德是指你事后觉得好的东西,所谓不道德是指你事后觉得不好的东西。(美国作家 海明威.E.)
6、两袖清风,一身正气。
7、学问勤中得,富裕俭中来。
8、齐心的蚂蚁吃角鹿,合心的喜鹊捉老虎
9、想得越少的人,说得越多。
10、一张嘴,两片皮,说好说坏都是你。
歇后语:1.十五只吊桶打水-- 七上八下
2.小葱拌豆腐-- 一青二白
3.哑巴吃黄莲-- 有苦说不出
4.哑巴吃汤圆--心里有数
5.八仙过海-- 各显神通
6.七窍通了通六窍-- 一窍不通
7.骑驴看唱本-- 走着瞧
8.狗拿耗子-- 多管闲事
成语:东奔西走 东拉西扯 东倒西歪 东张西望 南腔北调 南征北战
南辕北辙 南来北往 前赴后继 前因后果 前呼后拥 前俯后仰
左邻右舍 左思右想 左顾右盼 左推右挡 大公无私 承前启后
翻天覆地 弄假成真 舍近求远 化难为易 扬长避短 去粗取精
若明若暗 善始善终 优胜劣汰 弃旧图新 东奔西走 东拉西扯 东倒西歪 东张西望 南腔北调 南征北战
南辕北辙 南来北往 前赴后继 前因后果 前呼后拥 前俯后仰
左邻右舍 左思右想 左顾右盼 左推右挡 大公无私 承前启后
翻天覆地 弄假成真 舍近求远 化难为易 扬长避短 去粗取精
若明若暗 善始善终 优胜劣汰 弃旧图新
名言: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汉乐府《长歌行》)
百学须先立志。(朱熹)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杜甫)
别裁伪体亲风雅,转益多师是汝师。(杜甫)
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苏轼)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礼记》)
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荀子》)
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司马迁)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孔子)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后汉书)
不塞不流,不止不行。(韩愈)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苏轼)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王安石)
不以规矩,无以成方园。(孟子)
C
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罗隐)
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管子》)
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刘勰)
察己则可以知人,察今则可以知古。(《吕氏春秋》)
差以毫厘,谬以千里。(《汉书》)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
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文天祥)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
吃一堑,长一智。(古谚语)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屈原)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沾襟。(杜甫)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孟郊)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叶绍翁)
春宵一刻值千金。(苏轼)
从善如登,从恶如崩。(《国语》)
D
大丈夫宁可玉碎,不能瓦全。(北齐书)
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老子》)
丹青不知老将至,富贵于我如浮云。(杜甫)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苏轼)
当断不断,反受其乱。(汉书)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新唐书)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孟子》)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刘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刘禹锡)
读书百遍,其义自现。(三国志)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
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朱熹)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刘彝)
多行不义必自毙。(左传)
E
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杜甫)
F
凡事豫(预)则立,不豫(预)则废。(《礼记》)
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国语)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诸葛亮)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战国策》)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
G
感时思报国,拔剑起蒿莱。(陈子昂)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诗经》)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孔子
古之成大事者,不惟有超士之才,亦有坚忍不拔之志。(苏轼)
观众器者为良匠,观众病者为良医。(宋·叶适)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明《增广贤文》)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三国演义》)
H
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古诗诗话)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锅之所伏。(《老子》)
J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
兼听则明,偏信则暗。(《资治通鉴》)
见兔而顾犬,未为晚也;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战国策》)
见义不为,非勇也。(论语)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赵翼)
金玉其外,败絮其中。(刘基)
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为春。(苏麟)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傅玄)
镜破不改光,兰死不改香。(孟郊)
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 不拘一格降人才。(龚自珍)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诸葛亮《后出师表》)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曹植)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论语)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孔子)
君子忧道不忧贫。(论语)
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庄子》)
L
老当益壮,宁知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王勃)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曹操)
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晏殊)
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吕氏春秋)
路漫漫其修远今,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
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元曲·争报恩)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王勃)
M
满招损,谦受益。(尚书)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罗梅坡)
靡不有初,鲜克有终。(诗经)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孔子)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
莫道桑榆晚,微霞尚满天。(刘禹锡)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岳飞)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旧唐书)
N
浓绿万枝红一点,动人春色不须多。(王安石)
P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左传)
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韩愈)
Q
其曲弥高,其和弥寡。(宋玉)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
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陶渊明)
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辛弃疾)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陈子昂)
前车之覆,后车之鉴。(汉书)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战国策》)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荀子·劝学)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辛弃疾)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李白)
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易经)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孟子》)
R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司马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
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左传》)
仁者见之谓之仁,智者见之谓之智。(《周易》)
S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淮南子)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发愤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颜真卿)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孔子)
莫等闭,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岳飞)
山不厌高,水不厌深。(曹操)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刘禹锡)
山高月小,水落石出。(苏轼)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文天祥)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
少年辛苦终身事,莫向光阴惰寸功。(杜荀鹤)
身既死兮神以灵,子魂魄兮为鬼雄。(屈原)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李商隐)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李清照)
生也有涯,知(智)也无涯。(庄子)
绳锯木断,水滴石穿。(宋·罗大京)
圣人千虑,必有一失;愚人千虑。必有一得。(《晏子春秋》)
盛名之下,其实难副。(后汉书)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陶渊明)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后汉书》)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管子·权修》)
时危见臣节,世乱识忠良。(鲍照)
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论语)
士为知己者死。(史记)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红楼梦》)
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白居易)
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陆游)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林逋)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盂郊)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礼记》)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孔子)
T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诗经·小雅》)
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水浒传》)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史记)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
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彭端叔)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顾炎武)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苟子》)
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李商隐)
W
玩物丧志。(书经)
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论语》)
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杜甫)
位卑未敢忘忧国。(陆游)
文武之道,一张一弛。(礼记)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白居易)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韩愈)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谭嗣同)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晏殊)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陆游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庄子》)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刘备)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易经)
X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李商隐)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杨万里)
心事浩茫连广宇,于无声处听惊雷。(鲁迅)
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屈原)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老子)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尚书)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孔子)
学然后知不足。(礼记)
学无止境。(荀子)
血沃中原肥劲草,寒凝大地发春华。(鲁迅)
Y
言者无罪,闻者足戒。(毛诗序)
《阳春》之曲,和者必寡;盛名之下,其实难副。(《后汉书》)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
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百年之计,莫如树人。(《管于》)
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孟子》)
衣莫若新,人莫若故。(晏子春秋)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孙昭远)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欧阳修)
有情芍药含春泪,无力蔷薇卧晓枝。(秦观)
有志者,事竟成。(后汉书)
与善人居,如入兰芷之室,久而不闻其香;与恶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香(刘向)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礼记》)
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左传)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
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论语)
Z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陆游)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元稹)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元稹)
张而不弛,文武弗能也;弛而不张,文武弗为也,一张一弛,文武之道也。(《礼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礼记》)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孙子兵法)
知识就是力量。(培根)
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苏洵)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陆游)
至长反短,至短反长。(吕氏春秋)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晏子春秋)
2.读一书,增一智。
3.不吃饭则饥,不读书则愚。
4. 不向前走,不知路远;不努力学习,不明白真理。
5.树不修,长不直;人不学,没知识。
6. 用宝珠打扮自己,不如用知识充实自己。
7. 蜂采百花酿甜蜜,人读群书明真理。
8.劳动是知识的源泉;知识是生活的指南。
9. 知识是智慧的火炬。
10.宝剑不磨要生锈;人不学习要落后。
11. 茂盛的禾苗需要水分;成长的少年需要学习。
12.星星使天空绚烂夺目;知识使人增长才干。
13. 造烛求明,读书求理。
14. 粮食补身体,书籍丰富智慧。
15. 世界上三种东西最宝贵——知识、粮食和友谊。(缅甸谚语)
16.书籍备而不读如废纸。(英国谚语)
17.积累知识,胜过积蓄金银。(欧洲谚语
1、招满损,谦受益.
2、吾日三省吾身.
3、美德是勇敢的,善良从来无所畏惧。(英国剧作家 莎士比亚).
4、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5、我只知道所谓道德是指你事后觉得好的东西,所谓不道德是指你事后觉得不好的东西。(美国作家 海明威.E.)
6、两袖清风,一身正气。
7、学问勤中得,富裕俭中来。
8、齐心的蚂蚁吃角鹿,合心的喜鹊捉老虎
9、想得越少的人,说得越多。
10、一张嘴,两片皮,说好说坏都是你。
歇后语:1.十五只吊桶打水-- 七上八下
2.小葱拌豆腐-- 一青二白
3.哑巴吃黄莲-- 有苦说不出
4.哑巴吃汤圆--心里有数
5.八仙过海-- 各显神通
6.七窍通了通六窍-- 一窍不通
7.骑驴看唱本-- 走着瞧
8.狗拿耗子-- 多管闲事
成语:东奔西走 东拉西扯 东倒西歪 东张西望 南腔北调 南征北战
南辕北辙 南来北往 前赴后继 前因后果 前呼后拥 前俯后仰
左邻右舍 左思右想 左顾右盼 左推右挡 大公无私 承前启后
翻天覆地 弄假成真 舍近求远 化难为易 扬长避短 去粗取精
若明若暗 善始善终 优胜劣汰 弃旧图新 东奔西走 东拉西扯 东倒西歪 东张西望 南腔北调 南征北战
南辕北辙 南来北往 前赴后继 前因后果 前呼后拥 前俯后仰
左邻右舍 左思右想 左顾右盼 左推右挡 大公无私 承前启后
翻天覆地 弄假成真 舍近求远 化难为易 扬长避短 去粗取精
若明若暗 善始善终 优胜劣汰 弃旧图新
名言: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汉乐府《长歌行》)
百学须先立志。(朱熹)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杜甫)
别裁伪体亲风雅,转益多师是汝师。(杜甫)
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苏轼)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礼记》)
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荀子》)
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司马迁)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孔子)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后汉书)
不塞不流,不止不行。(韩愈)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苏轼)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王安石)
不以规矩,无以成方园。(孟子)
C
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罗隐)
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管子》)
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刘勰)
察己则可以知人,察今则可以知古。(《吕氏春秋》)
差以毫厘,谬以千里。(《汉书》)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
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文天祥)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
吃一堑,长一智。(古谚语)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屈原)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沾襟。(杜甫)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孟郊)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叶绍翁)
春宵一刻值千金。(苏轼)
从善如登,从恶如崩。(《国语》)
D
大丈夫宁可玉碎,不能瓦全。(北齐书)
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老子》)
丹青不知老将至,富贵于我如浮云。(杜甫)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苏轼)
当断不断,反受其乱。(汉书)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新唐书)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孟子》)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刘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刘禹锡)
读书百遍,其义自现。(三国志)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
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朱熹)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刘彝)
多行不义必自毙。(左传)
E
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杜甫)
F
凡事豫(预)则立,不豫(预)则废。(《礼记》)
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国语)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诸葛亮)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战国策》)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
G
感时思报国,拔剑起蒿莱。(陈子昂)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诗经》)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孔子
古之成大事者,不惟有超士之才,亦有坚忍不拔之志。(苏轼)
观众器者为良匠,观众病者为良医。(宋·叶适)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明《增广贤文》)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三国演义》)
H
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古诗诗话)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锅之所伏。(《老子》)
J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
兼听则明,偏信则暗。(《资治通鉴》)
见兔而顾犬,未为晚也;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战国策》)
见义不为,非勇也。(论语)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赵翼)
金玉其外,败絮其中。(刘基)
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为春。(苏麟)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傅玄)
镜破不改光,兰死不改香。(孟郊)
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 不拘一格降人才。(龚自珍)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诸葛亮《后出师表》)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曹植)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论语)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孔子)
君子忧道不忧贫。(论语)
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庄子》)
L
老当益壮,宁知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王勃)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曹操)
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晏殊)
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吕氏春秋)
路漫漫其修远今,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
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元曲·争报恩)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王勃)
M
满招损,谦受益。(尚书)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罗梅坡)
靡不有初,鲜克有终。(诗经)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孔子)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
莫道桑榆晚,微霞尚满天。(刘禹锡)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岳飞)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旧唐书)
N
浓绿万枝红一点,动人春色不须多。(王安石)
P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左传)
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韩愈)
Q
其曲弥高,其和弥寡。(宋玉)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
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陶渊明)
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辛弃疾)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陈子昂)
前车之覆,后车之鉴。(汉书)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战国策》)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荀子·劝学)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辛弃疾)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李白)
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易经)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孟子》)
R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司马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
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左传》)
仁者见之谓之仁,智者见之谓之智。(《周易》)
S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淮南子)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发愤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颜真卿)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孔子)
莫等闭,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岳飞)
山不厌高,水不厌深。(曹操)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刘禹锡)
山高月小,水落石出。(苏轼)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文天祥)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
少年辛苦终身事,莫向光阴惰寸功。(杜荀鹤)
身既死兮神以灵,子魂魄兮为鬼雄。(屈原)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李商隐)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李清照)
生也有涯,知(智)也无涯。(庄子)
绳锯木断,水滴石穿。(宋·罗大京)
圣人千虑,必有一失;愚人千虑。必有一得。(《晏子春秋》)
盛名之下,其实难副。(后汉书)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陶渊明)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后汉书》)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管子·权修》)
时危见臣节,世乱识忠良。(鲍照)
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论语)
士为知己者死。(史记)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红楼梦》)
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白居易)
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陆游)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林逋)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盂郊)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礼记》)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孔子)
T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诗经·小雅》)
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水浒传》)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史记)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
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彭端叔)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顾炎武)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苟子》)
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李商隐)
W
玩物丧志。(书经)
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论语》)
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杜甫)
位卑未敢忘忧国。(陆游)
文武之道,一张一弛。(礼记)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白居易)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韩愈)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谭嗣同)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晏殊)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陆游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庄子》)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刘备)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易经)
X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李商隐)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杨万里)
心事浩茫连广宇,于无声处听惊雷。(鲁迅)
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屈原)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老子)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尚书)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孔子)
学然后知不足。(礼记)
学无止境。(荀子)
血沃中原肥劲草,寒凝大地发春华。(鲁迅)
Y
言者无罪,闻者足戒。(毛诗序)
《阳春》之曲,和者必寡;盛名之下,其实难副。(《后汉书》)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
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百年之计,莫如树人。(《管于》)
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孟子》)
衣莫若新,人莫若故。(晏子春秋)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孙昭远)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欧阳修)
有情芍药含春泪,无力蔷薇卧晓枝。(秦观)
有志者,事竟成。(后汉书)
与善人居,如入兰芷之室,久而不闻其香;与恶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香(刘向)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礼记》)
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左传)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
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论语)
Z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陆游)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元稹)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元稹)
张而不弛,文武弗能也;弛而不张,文武弗为也,一张一弛,文武之道也。(《礼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礼记》)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孙子兵法)
知识就是力量。(培根)
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苏洵)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陆游)
至长反短,至短反长。(吕氏春秋)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晏子春秋)
11111
2024-11-15 广告
2024-11-15 广告
作业指导书是一种专门编写的指导性文件,用于完成某一项或同一类型的工作。它是根据设计图纸、制造厂说明书、相关的验评标准、编写人员现场所积累的施工经验以及成熟实用的施工工艺所编写的。定义和作用作业指导书是质量管理体系文件的组成部分,主要用于阐明...
点击进入详情页
本回答由11111提供
展开全部
◆一等二靠三落空,一想二干三成功。
◆一天不练手脚慢,两天不练丢一半,三天不练门外汉,四天不练瞪眼看。
◆十年练得好文秀才,十年练不成田秀才。
◆人在世上练,刀在石上磨。
◆人行千里路,胜读十年书。
◆人心隔肚皮,看人看行为。
◆力是压大的,胆是吓大的。
◆三天不念口生,三年不做手生。
◆口说无凭,事实为证。
◆湖里游着大鲤鱼,不如桌上小鲫鱼。
◆口说不如身到,耳闻不如目睹。
◆山里孩子不怕狼,城里孩子不怕官。
◆万句言语吃不饱,一捧流水能解渴。
◆山是一步一步登上来的,船是一橹一橹摇出去的。
◆千学不如一看,千看不如一练。
◆久住坡,不嫌陡。
◆马看牙板,人看言行。
◆不经冬寒,不知春暖。
◆不挑担子不知重,不走长路不知远。
◆不在被中睡,不知被儿宽。
◆不下水,一辈子不会游泳;不扬帆,一辈子不会撑船。
◆不当家,不知柴米贵;不生子,不知父母恩。
◆不摸锅底手不黑,不拿油瓶手不腻。
◆水落现石头,日久见人心。
◆打铁的要自己把钳,种地的要自己下田。
◆打柴问樵夫,驶船问艄公。
◆宁可做过,不可错过。
◆头回上当,二回心亮。
◆发回水,积层泥;经一事,长一智。
◆耳听为虚,眼见为实。
◆老马识路数,老人通世故。
◆老人不讲古,后生会失谱。
◆老牛肉有嚼头,老人言有听头。
◆老姜辣味大,老人经验多。
◆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干。
◆吃一回亏,学一回乖。
◆当家才知盐米贵,出门才晓路难行。
◆光说不练假把式,光练不说真把式,连说带练全把式。
◆多锉出快锯,多做长知识。
◆树老根多,人老识多。
◆砍柴上山,捉鸟上树。
◆砍柴砍小头,问路问老头。
◆砂锅不捣不漏,木头不凿不通。
◆草遮不住鹰眼,水遮不住鱼眼。
◆药农进山见草药,猎人进山见禽兽。
◆是蛇一身冷,是狼一身腥。
◆香花不一定好看,会说不一定能干。
◆经一番挫折,长一番见识。
◆经得广,知得多。
◆要知山中事,乡间问老农。
◆要知父母恩,怀里抱儿孙。
。。。。。
“蜘蛛挂网,久雨必晴”谚语由来
据观测,在我国许多地方。如见蜘蛛张网,阴雨天气将会转晴。如见蜘蛛收网,天气将转为阴雨。
蜘蛛能预测天气,主要是因蜘蛛对空气中湿度变化反应相当灵敏,在蜘蛛尾部有许多小吐丝器,吐丝器部分既粘又凉,当阴雨天气来临时,由于空气中湿度大,水汽多,水汽易在蜘蛛吐丝器部分凝结成小水珠,这样蜘蛛吐丝时感到困难,便停止放丝而收网。相反,当空气中湿度变小天气转好时,蜘蛛吐丝顺利,便张网捕虫了。
另据研究,蜘蛛的腿能感知20—50赫频率的声音,当天气转晴时昆虫易活动,飞行时发出的嗡嗡声,蜘蛛蛛很快就会发觉,所以便添丝织网,准备捕捉。这正是民间用“蜘蛛挂网,久雨必晴”谚语来观测天气晴雨的道理。
“早吃生姜晚吃萝卜,郎中先生急得哭”的谚语由来
来自: 长征一号 (苏州)
有一年,慈禧太后忽然得了重病,头痛,心痛,肚皮痛,病到奄奄一息的地步,急得满朝文武百官团团转。北京城里名医车载斗量,可是对西太后的病症,都束手无策。是没有本领吗?不是的,实在是责任太大,在用药上为难了,轻了不见效,重了怕万一失误,吃罪不起。所以,弄得慈禧太后的毛病一天危急一天,眼看就要横下来了。
新科状元是苏州人,奏了一本,说苏州有位祖传名医叫曹沧洲,绰号赛华佗,有妙手回春之术,将他请来,或许太后的福体可以转安。
曹沧州像个乡下佬,平常不欢喜开口,走路也是慢吞吞的。这天,他接到圣旨,顿时面如土色,抱着一家老小嚎啕大哭。他认定,西太后若不到不可救药的地步,是不会从京城到苏州来请他的,治不好西太后,医生要殉葬,自己这条命是有去无回了。可圣旨不能违拗,曹沧洲只好硬着头皮动身。他一到北京刚住下,就借口路上受了风寒,便卧床不起,其实生病是假:要摸慈禧太后生病的根子是真。头一件大事是查看她吃了些什么药?不查不知道,一查吓一跳。慈禧太后每天吃的山珍海味不说,单是人参一项,日日恨不得泡在参汤里洗浴。还有燕窝、银耳,更是当饭吃。曹沧洲想到,医书上早有记载:“滋补过多,必然食阻中焦,中焦闭塞,危在旦夕。”找出病源,他的胆子大了,便去替慈禧太后看病了。
曹沧洲未用上好良药,单开了一味草头药,只写了五个大字:萝卜籽三钱。看得众御医当场发呆,个个舌头伸多长的,认为这个乡下郎中是进京来送死了。他们都懂药性,萝卜籽是括油的,西太后一向要滋补身体,这药分明不合西太后的心意,但是曹沧洲亲手撮药,亲手煎药,亲手送药到西太后的卧室前,等候她喝下去以后,这才回到住所休息。
西太后饮了三钱萝卜籽的药汤,当夜通了大便,第二天一早就起来了。她第一件事就是感谢神医曹沧洲,见面后恩赐曹沧洲九品顶戴,还要他骑马巡游京城,曹沧洲得了皇封,回乡时人未到家,地方官已经替他造好了三进房子。从此后,他在家专门为地方上乡亲看病,不但施诊,还要送药。逢人就劝人多吃萝卜,日子久了,苏州便有了"早吃生姜晚吃萝卜,郎中先生急得哭"的谚语了。
还有,谚语为人们对生产,生活中长期积累的经验进行描述的简练语言,这个就是它的来源。。
俗语,也称常言,俗话,这三者应该是同义词。俗语一词,已经普遍用作语言学的术语;常言一词,带有文言的色彩;俗话一词,则有口语的气息。
有的文章中偶尔也把俗语称作成语。俗语和成语都是汉语中的约定俗成的语言形式,二者关系密切。“约定俗成”这一成语,就包含着俗、成二字。但从学习的角度来看,它们还是各有特点的。试比较下列例句:
甲、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
乙、弱肉强食
甲、多年的老歪树,直不起来了
乙、积重难返
甲、后长的牛角,比先长的耳朵长
乙、后来居上
甲、捡了芝麻,丢掉西瓜
乙、因小失大
甲、你走你的阳关道;我过我的独木桥
乙、分道扬镳
甲、前怕狼,后怕虎
乙、畏首畏尾
甲、打破砂锅问到底
乙、刨根问底
甲、王八看绿豆,对上眼儿
乙、一见锺情
以上各组例句,甲、乙意思相同,甲为俗语,乙为成语。俗语以形象为主体;成语以精练为特色。俗语多为完整的句子,长短不一,运用时可以变通;成语多为四个字的稳定结构,形式整齐。俗语流行于人民群众的口头上,文字上保持着通俗的特点;成语多用作书面语,文字上趋向典雅。从这一比较中,可以从主要方面作出界定:俗语是以形象为主体的通俗的口语,它的结构形式相对稳定,而在实际运用中可以灵活变通。
这是俗语的主要内涵,就外延来说,它跟成语难免有交错的情况。俗语虽然以形象为主体,但也不排除精练;成语虽然以精练为特色,但也不排除形象。成语虽然绝大多数是四字结构,但也有一些是由四个以上的字组成的;俗语句式虽然长短不齐,但也有少量是由四个字组成的。俗语虽然多为口语,但已广泛进入文学作品,甚至哲学、科技图书中也经常用到;而随着人们教育水准的提高,成语在口语中也经常使用。这样,俗语跟成语,就可能互相渗透,存在着交错现象。如:
①城门失火,殃及池鱼(形象,八个字,成语→俗语)
②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形象,八个字,成语→俗语)
③雪上加霜(形象,四字,俗语→成语)
④习惯成自然(精练,五字,俗语→成语)
⑤不敢越雷池一步(形象,精练,七字,俗语← →成语)
俗语是口语型的,成语是书面语型的。这些语例,兼有俗语和成语的某些特点,看来俗语辞典、成语辞典都可以收录,好在这种情况并不算多。
俗语和成语,有时候也可能互相转化,并同时存在。例如:
①板凳没焐热← →席不暇暖
②打老鼠又怕碰破玉瓶儿← →投鼠忌器
③火烧眉毛顾眼前← →燃眉之急
④鸡蛋碰石头← →以卵击石
⑤鸡飞蛋打一场空← →鸡飞蛋打
⑥拉完磨杀驴← →卸磨杀驴
⑦鲁班门前弄大斧← →班门弄斧
⑧没喝过墨水← →胸无点墨
⑨怕噎了嗓子不吃饭← →因噎废食
⑩什么病吃什么药← →对症下药
①①一网打尽满河鱼← → 一网打尽
俗语语句结构如果趋向整齐,就有可能转化为成语;成语如果增加形象化的成分,就有可能转化为俗语。俗语转化为成语,仍然可以保持它的形象性;成语转化为俗语,如果缺少形象,就要加以补充,往往转化为歇后语。(参见下文歇后语)俗语与成语,二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俗语有俗语的优点;成语有成语的长处。俗语使得描写生动活泼,成语使得论述铿锵有力,都值得很好学习。
二,谚语和格言
有些图书把俗语、谚语并称为俗谚,把它们汇编在一起。汇编在一起是可以理解的,但二者并不相等。谚语只是俗语的一部分,它是一些总结知识经验,寓有思想意义的俗语。如:
①白酒红人面,黄金黑世心
②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
③国家的事再小也是大的,个人的事再大也是小的
④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
⑤江山易改,本性难移
⑥金子碎了分量在
⑦靠山山倒,靠水水流
⑧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⑨墨是可以磨浓的
⑩男人有钱就变坏;女人变坏就有钱
①①人心齐,泰山移
①②咬人的狗是不露牙的
①③只要功夫深,铁尺磨成针
格言也总结知识经验,寓有思想意义。但仔细区分,仍稍有不同。格言所总结的知识经验主要是社会方面的,多属逻辑思维,是哲理性的语句,常出自名人名著;而谚语总结的知识经验不限于社会方面,也包括自然科学、生产实践(如农谚),它出自人民群众之口,多属形象思维,是文学性的语言。这种区别,应该把格言归入书面语一类,把谚语归入口语一类。但是,也难免有交错的情况。
甲,满招损,谦受益(书面语)
乙,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口语)
甲,有志者事竟成(书面语)
乙,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口语)
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书面语)
乙,吃苦在前,享乐在后(口语)
以上三组,严格地说,甲为格言,乙为谚语。但是,由于人们教育水准的提高,这些带有文言色彩的格言也进入了口语。我们只能尽可能地加以区分,而不得不承认,实际上存在一些交错现象
俗语中一部分为谚语,另一部分是描述性的语句,它们并没有总结知识经验,而只是表述一种情态。如:
①不认这壶酒钱
②不知道哪头炕热
③蝉曳残声过别枝
④横挑鼻子竖挑眼
⑤眉毛胡子一把抓
⑥起大早,赶晚集
⑦求爷爷,告奶奶
⑧外国的月亮比中国的圆
⑨摇头不算点头算
⑩中看不中吃
①①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①②走了穿红的,来了穿绿的
这一部分语句是描述性的,跟总结知识经验的谚语不同,而又无确定的术语,现在只是笼统地称为俗语,实在有必要把它跟谚语区别开来,给它一个确定的名称。
有的图书称之为“惯用语”,但所涉及的语言现象,却是“俚语”,如:背靠背、开夜车、乱弹琴、磨洋工、冤大头,等等。笔者以前在《俗语五千条》的前言中,曾用“熟语”来称呼描述性的俗语。熟语这一术语的定义,也不十分明确,有的辞典又把它当作高于俗语、成语的术语来使用,而它本身又跟“俗语”的读音近似,某些方言区甚至就是同音词,作为术语,自身有不足之处。再三斟酌,觉得不如用“俚语”来代替。
俚语,这个术语有时跟俗语相混,俚俗并称。这个“俚”,跟“乡里”之“里”有关,望文生义,也就是里人(乡下人)的意思。俚语常指带有方言色彩的土语。既然它有时跟俗语相混,而“惯用语”实际上又多指俚语,不如就借用“俚语”一词,来专指这些描述性的俗语。
四,歇后语、俏皮话
歇后语、俏皮话,基本上是同义词。歇后语是语言学上的术语,俏皮话是口头上的称呼。
歇后语形式上是半截话(前半为形象或事例,后半为解释、说明),实际上是要把话说得更形象些,更具体些。因此,歇后语应该包括在俗语之内。不过,歇后语中的形象常常是漫画式的,带有戏谑调侃的色彩。它用种种修辞手段,对字、词、语、句(包括俗语本身)加以修饰,使之生动活泼。因而跟谚语、描述性俗语(改称俚语),又有些不同。如:
①水仙不开花,装蒜(修饰词)
②猫哭耗子,假慈悲(修饰词组)
③大水冲了龙王庙,自己人不认自己人(修饰句子)
④木匠戴枷,自作自受(修饰成语)
⑤张飞穿针,大眼瞪小眼(修饰俗语本身)
有些成语,为了增强形象性,往往会转化成歇后语。
①擀面杖吹火,一窍不通
②金弹子打鸟,得不偿失
③绿绸缎上绣牡丹,锦上添花
④磨道里走路,没头没尾
⑤螃蟹过河,七手八脚
⑥十五个吊桶打水,七上八下
⑦屎壳郎变知了,一步登天
⑧小葱拌豆腐,一清二白
⑨阎王爷出告示,鬼话连篇
歇后语良莠不齐,有些歇后语内容和形象,均不见佳,有一部分,甚至是语言垃圾,不宜滥用。有些常用的歇后语,形象较好,前后结合得比较紧密,已经跟谚语、描述性的俗语(俚语)近似。如:
①黄鼠狼看鸡,越看越稀(前为形象,后为解释,经验之谈→谚语)
②竹篮子打水,一场空(前为形象,后为解释,描述性俗语→俚语)
③芝麻开花,节节高(前为形象,后为解释,描述性俗语→俚语)
综上所述,谚语,俚语(描述性的俗语),歇后语,这三部分构成俗语的整体。俗语属于口语型的语句,与书面语型的成语、格言有所区别,它们是汉语的口语和书面语的两大系统。
谚语是在人民群众中广泛流传的固定语句,是人民群众在长期生活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经验和教训的结晶。谚语虽然简单通俗,但反映的道理却非常深刻。
歇后语
歇后语,是我们中国人特有的智慧与趣味语言,也是民间爱用的一种语法。
歇后语是广大人民在生活实践中创造的一种特殊语言形式。它一般由两个部分构成,前半截是形象的比喻,象谜面,后半截是解释、说明,象谜底,十分自然贴切。
例如:
一个巴掌打不响 -- <孤掌难鸣>;
懒婆娘的裹脚 -- <又长又臭>。
在一般的语言中。通常只要说出前半截,"歇"去后半截,就可以领会和猜出它的本意,所以称它为歇后语。
最早出现"歇后"这一名称的是在唐代。《旧唐书。郑綮列传》中就已提到过有所谓"郑五歇后体"(一种"歇后"体诗)。但它作为一种语言形式和语言表现,远在先秦时期就已出现了。如《战国策。楚策四》:"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意思是说,失了羊再去修补羊圈,还不算太晚。这是我们今天所看到的最早的歇后语。
我们有理由认为,这是当时流行在民间的俗语,是出于一般人民的生活经验。这类古代的歇后语,虽然很少见于文字记载,但在民间流传相信是不少的。如钱大昕《恒言录》所载:"千里寄鹅毛,物轻人意重,复斋所载宋时谚也。"这类歇后语,直到今天还继续为人们所使用。
在研究歇后语的渊源时,有些语言学家和语言学专著还述及其它有关名称。如陈望道在《修辞学发凡》中,将歇后语列入"藏词"格一节介绍;郭绍虞在《谚语的研究》中,指出歇后语源起于"射覆语"(类似猜谜的一种形式);另外一些书上又列出诸如"隐语"、"谜语"、"谚语"、"缩脚语"、"俏皮话"等名称。加以比较,大都揭示出其中一些共同之处和相异之点。关于歇后语的分类,向无定说。何况还有不少歇后语,一身兼有几种性质,要划分得十分科学,是比较困难的。为了便于查阅,我们将歇后语条目中凡带有谐音字的归入一类,其余的按照比喻部分的性质分为三类。
第一,谐音类。如:
空棺材出葬 - <目(木)中无人>
小葱拌豆腐 - <一清(青)二白>
这类歇后语,是利用同音字或近音字相谐,由原来的意义引申出所需要的另一个意义。这类歇后语,往往要转几个弯,才能领悟它的意思。因而也更饶有兴味。
第二,喻事类。如:
弄堂里搬木头 - <直来直去>
冷水发面 - <没多大长劲>
这类歇后语,是用实在的或想象的事情作比方。如果对设比事情的特点、情状有所了解,也自然能领悟后半截的"谜底"。
第三,喻物类。如:
秋后的蚂蚁 - <蹦达不了几天>
棋盘里的卒子 - <只能进不能退>
这类歇后语,则是用某种或某些物件作比方。了解设比物的性质,也就能领悟它的意思。
第四,故事类。如
楚霸王举鼎 - <力大无穷>
曹操吃鸡肋 - <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这类歇后语,一般是引用常见的典故、寓言和神话传说等作比方。上述两例,只要知道项羽、曹操故事的,一般也能了然。
遇有交叉兼类情况的,则归入其特点更为明显的一类。如
纸糊的琵琶 - <谈(弹)不得>
这一歇后语兼喻物、谐音,现归入谐音类。
歇后语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浓郁的生活气息,幽默风趣,耐人寻味,为广大群众所喜闻乐见。
回答者:kgdxk - 董事长 十六级 9-5 18:49
◆一等二靠三落空,一想二干三成功。
◆一天不练手脚慢,两天不练丢一半,三天不练门外汉,四天不练瞪眼看。
◆十年练得好文秀才,十年练不成田秀才。
◆人在世上练,刀在石上磨。
◆人行千里路,胜读十年书。
◆人心隔肚皮,看人看行为。
◆力是压大的,胆是吓大的。
◆三天不念口生,三年不做手生。
◆口说无凭,事实为证。
◆湖里游着大鲤鱼,不如桌上小鲫鱼。
◆口说不如身到,耳闻不如目睹。
◆山里孩子不怕狼,城里孩子不怕官。
◆万句言语吃不饱,一捧流水能解渴。
◆山是一步一步登上来的,船是一橹一橹摇出去的。
◆千学不如一看,千看不如一练。
◆久住坡,不嫌陡。
◆马看牙板,人看言行。
◆不经冬寒,不知春暖。
◆不挑担子不知重,不走长路不知远。
◆不在被中睡,不知被儿宽。
◆不下水,一辈子不会游泳;不扬帆,一辈子不会撑船。
◆不当家,不知柴米贵;不生子,不知父母恩。
◆不摸锅底手不黑,不拿油瓶手不腻。
◆水落现石头,日久见人心。
◆打铁的要自己把钳,种地的要自己下田。
◆一天不练手脚慢,两天不练丢一半,三天不练门外汉,四天不练瞪眼看。
◆十年练得好文秀才,十年练不成田秀才。
◆人在世上练,刀在石上磨。
◆人行千里路,胜读十年书。
◆人心隔肚皮,看人看行为。
◆力是压大的,胆是吓大的。
◆三天不念口生,三年不做手生。
◆口说无凭,事实为证。
◆湖里游着大鲤鱼,不如桌上小鲫鱼。
◆口说不如身到,耳闻不如目睹。
◆山里孩子不怕狼,城里孩子不怕官。
◆万句言语吃不饱,一捧流水能解渴。
◆山是一步一步登上来的,船是一橹一橹摇出去的。
◆千学不如一看,千看不如一练。
◆久住坡,不嫌陡。
◆马看牙板,人看言行。
◆不经冬寒,不知春暖。
◆不挑担子不知重,不走长路不知远。
◆不在被中睡,不知被儿宽。
◆不下水,一辈子不会游泳;不扬帆,一辈子不会撑船。
◆不当家,不知柴米贵;不生子,不知父母恩。
◆不摸锅底手不黑,不拿油瓶手不腻。
◆水落现石头,日久见人心。
◆打铁的要自己把钳,种地的要自己下田。
◆打柴问樵夫,驶船问艄公。
◆宁可做过,不可错过。
◆头回上当,二回心亮。
◆发回水,积层泥;经一事,长一智。
◆耳听为虚,眼见为实。
◆老马识路数,老人通世故。
◆老人不讲古,后生会失谱。
◆老牛肉有嚼头,老人言有听头。
◆老姜辣味大,老人经验多。
◆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干。
◆吃一回亏,学一回乖。
◆当家才知盐米贵,出门才晓路难行。
◆光说不练假把式,光练不说真把式,连说带练全把式。
◆多锉出快锯,多做长知识。
◆树老根多,人老识多。
◆砍柴上山,捉鸟上树。
◆砍柴砍小头,问路问老头。
◆砂锅不捣不漏,木头不凿不通。
◆草遮不住鹰眼,水遮不住鱼眼。
◆药农进山见草药,猎人进山见禽兽。
◆是蛇一身冷,是狼一身腥。
◆香花不一定好看,会说不一定能干。
◆经一番挫折,长一番见识。
◆经得广,知得多。
◆要知山中事,乡间问老农。
◆要知父母恩,怀里抱儿孙。
。。。。。
“蜘蛛挂网,久雨必晴”谚语由来
据观测,在我国许多地方。如见蜘蛛张网,阴雨天气将会转晴。如见蜘蛛收网,天气将转为阴雨。
蜘蛛能预测天气,主要是因蜘蛛对空气中湿度变化反应相当灵敏,在蜘蛛尾部有许多小吐丝器,吐丝器部分既粘又凉,当阴雨天气来临时,由于空气中湿度大,水汽多,水汽易在蜘蛛吐丝器部分凝结成小水珠,这样蜘蛛吐丝时感到困难,便停止放丝而收网。相反,当空气中湿度变小天气转好时,蜘蛛吐丝顺利,便张网捕虫了。
另据研究,蜘蛛的腿能感知20—50赫频率的声音,当天气转晴时昆虫易活动,飞行时发出的嗡嗡声,蜘蛛蛛很快就会发觉,所以便添丝织网,准备捕捉。这正是民间用“蜘蛛挂网,久雨必晴”谚语来观测天气晴雨的道理。
“早吃生姜晚吃萝卜,郎中先生急得哭”的谚语由来
来自: 长征一号 (苏州)
有一年,慈禧太后忽然得了重病,头痛,心痛,肚皮痛,病到奄奄一息的地步,急得满朝文武百官团团转。北京城里名医车载斗量,可是对西太后的病症,都束手无策。是没有本领吗?不是的,实在是责任太大,在用药上为难了,轻了不见效,重了怕万一失误,吃罪不起。所以,弄得慈禧太后的毛病一天危急一天,眼看就要横下来了。
新科状元是苏州人,奏了一本,说苏州有位祖传名医叫曹沧洲,绰号赛华佗,有妙手回春之术,将他请来,或许太后的福体可以转安。
曹沧州像个乡下佬,平常不欢喜开口,走路也是慢吞吞的。这天,他接到圣旨,顿时面如土色,抱着一家老小嚎啕大哭。他认定,西太后若不到不可救药的地步,是不会从京城到苏州来请他的,治不好西太后,医生要殉葬,自己这条命是有去无回了。可圣旨不能违拗,曹沧洲只好硬着头皮动身。他一到北京刚住下,就借口路上受了风寒,便卧床不起,其实生病是假:要摸慈禧太后生病的根子是真。头一件大事是查看她吃了些什么药?不查不知道,一查吓一跳。慈禧太后每天吃的山珍海味不说,单是人参一项,日日恨不得泡在参汤里洗浴。还有燕窝、银耳,更是当饭吃。曹沧洲想到,医书上早有记载:“滋补过多,必然食阻中焦,中焦闭塞,危在旦夕。”找出病源,他的胆子大了,便去替慈禧太后看病了。
曹沧洲未用上好良药,单开了一味草头药,只写了五个大字:萝卜籽三钱。看得众御医当场发呆,个个舌头伸多长的,认为这个乡下郎中是进京来送死了。他们都懂药性,萝卜籽是括油的,西太后一向要滋补身体,这药分明不合西太后的心意,但是曹沧洲亲手撮药,亲手煎药,亲手送药到西太后的卧室前,等候她喝下去以后,这才回到住所休息。
西太后饮了三钱萝卜籽的药汤,当夜通了大便,第二天一早就起来了。她第一件事就是感谢神医曹沧洲,见面后恩赐曹沧洲九品顶戴,还要他骑马巡游京城,曹沧洲得了皇封,回乡时人未到家,地方官已经替他造好了三进房子。从此后,他在家专门为地方上乡亲看病,不但施诊,还要送药。逢人就劝人多吃萝卜,日子久了,苏州便有了"早吃生姜晚吃萝卜,郎中先生急得哭"的谚语了。
还有,谚语为人们对生产,生活中长期积累的经验进行描述的简练语言,这个就是它的来源。。
俗语,也称常言,俗话,这三者应该是同义词。俗语一词,已经普遍用作语言学的术语;常言一词,带有文言的色彩;俗话一词,则有口语的气息。
有的文章中偶尔也把俗语称作成语。俗语和成语都是汉语中的约定俗成的语言形式,二者关系密切。“约定俗成”这一成语,就包含着俗、成二字。但从学习的角度来看,它们还是各有特点的。试比较下列例句:
甲、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
乙、弱肉强食
甲、多年的老歪树,直不起来了
乙、积重难返
甲、后长的牛角,比先长的耳朵长
乙、后来居上
甲、捡了芝麻,丢掉西瓜
乙、因小失大
甲、你走你的阳关道;我过我的独木桥
乙、分道扬镳
甲、前怕狼,后怕虎
乙、畏首畏尾
甲、打破砂锅问到底
乙、刨根问底
甲、王八看绿豆,对上眼儿
乙、一见锺情
以上各组例句,甲、乙意思相同,甲为俗语,乙为成语。俗语以形象为主体;成语以精练为特色。俗语多为完整的句子,长短不一,运用时可以变通;成语多为四个字的稳定结构,形式整齐。俗语流行于人民群众的口头上,文字上保持着通俗的特点;成语多用作书面语,文字上趋向典雅。从这一比较中,可以从主要方面作出界定:俗语是以形象为主体的通俗的口语,它的结构形式相对稳定,而在实际运用中可以灵活变通。
这是俗语的主要内涵,就外延来说,它跟成语难免有交错的情况。俗语虽然以形象为主体,但也不排除精练;成语虽然以精练为特色,但也不排除形象。成语虽然绝大多数是四字结构,但也有一些是由四个以上的字组成的;俗语句式虽然长短不齐,但也有少量是由四个字组成的。俗语虽然多为口语,但已广泛进入文学作品,甚至哲学、科技图书中也经常用到;而随着人们教育水准的提高,成语在口语中也经常使用。这样,俗语跟成语,就可能互相渗透,存在着交错现象。如:
①城门失火,殃及池鱼(形象,八个字,成语→俗语)
②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形象,八个字,成语→俗语)
③雪上加霜(形象,四字,俗语→成语)
④习惯成自然(精练,五字,俗语→成语)
⑤不敢越雷池一步(形象,精练,七字,俗语← →成语)
俗语是口语型的,成语是书面语型的。这些语例,兼有俗语和成语的某些特点,看来俗语辞典、成语辞典都可以收录,好在这种情况并不算多。
俗语和成语,有时候也可能互相转化,并同时存在。例如:
①板凳没焐热← →席不暇暖
②打老鼠又怕碰破玉瓶儿← →投鼠忌器
③火烧眉毛顾眼前← →燃眉之急
④鸡蛋碰石头← →以卵击石
⑤鸡飞蛋打一场空← →鸡飞蛋打
⑥拉完磨杀驴← →卸磨杀驴
⑦鲁班门前弄大斧← →班门弄斧
⑧没喝过墨水← →胸无点墨
⑨怕噎了嗓子不吃饭← →因噎废食
⑩什么病吃什么药← →对症下药
①①一网打尽满河鱼← → 一网打尽
俗语语句结构如果趋向整齐,就有可能转化为成语;成语如果增加形象化的成分,就有可能转化为俗语。俗语转化为成语,仍然可以保持它的形象性;成语转化为俗语,如果缺少形象,就要加以补充,往往转化为歇后语。(参见下文歇后语)俗语与成语,二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俗语有俗语的优点;成语有成语的长处。俗语使得描写生动活泼,成语使得论述铿锵有力,都值得很好学习。
二,谚语和格言
有些图书把俗语、谚语并称为俗谚,把它们汇编在一起。汇编在一起是可以理解的,但二者并不相等。谚语只是俗语的一部分,它是一些总结知识经验,寓有思想意义的俗语。如:
①白酒红人面,黄金黑世心
②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
③国家的事再小也是大的,个人的事再大也是小的
④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
⑤江山易改,本性难移
⑥金子碎了分量在
⑦靠山山倒,靠水水流
⑧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⑨墨是可以磨浓的
⑩男人有钱就变坏;女人变坏就有钱
①①人心齐,泰山移
①②咬人的狗是不露牙的
①③只要功夫深,铁尺磨成针
格言也总结知识经验,寓有思想意义。但仔细区分,仍稍有不同。格言所总结的知识经验主要是社会方面的,多属逻辑思维,是哲理性的语句,常出自名人名著;而谚语总结的知识经验不限于社会方面,也包括自然科学、生产实践(如农谚),它出自人民群众之口,多属形象思维,是文学性的语言。这种区别,应该把格言归入书面语一类,把谚语归入口语一类。但是,也难免有交错的情况。
甲,满招损,谦受益(书面语)
乙,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口语)
甲,有志者事竟成(书面语)
乙,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口语)
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书面语)
乙,吃苦在前,享乐在后(口语)
以上三组,严格地说,甲为格言,乙为谚语。但是,由于人们教育水准的提高,这些带有文言色彩的格言也进入了口语。我们只能尽可能地加以区分,而不得不承认,实际上存在一些交错现象
俗语中一部分为谚语,另一部分是描述性的语句,它们并没有总结知识经验,而只是表述一种情态。如:
①不认这壶酒钱
②不知道哪头炕热
③蝉曳残声过别枝
④横挑鼻子竖挑眼
⑤眉毛胡子一把抓
⑥起大早,赶晚集
⑦求爷爷,告奶奶
⑧外国的月亮比中国的圆
⑨摇头不算点头算
⑩中看不中吃
①①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①②走了穿红的,来了穿绿的
这一部分语句是描述性的,跟总结知识经验的谚语不同,而又无确定的术语,现在只是笼统地称为俗语,实在有必要把它跟谚语区别开来,给它一个确定的名称。
有的图书称之为“惯用语”,但所涉及的语言现象,却是“俚语”,如:背靠背、开夜车、乱弹琴、磨洋工、冤大头,等等。笔者以前在《俗语五千条》的前言中,曾用“熟语”来称呼描述性的俗语。熟语这一术语的定义,也不十分明确,有的辞典又把它当作高于俗语、成语的术语来使用,而它本身又跟“俗语”的读音近似,某些方言区甚至就是同音词,作为术语,自身有不足之处。再三斟酌,觉得不如用“俚语”来代替。
俚语,这个术语有时跟俗语相混,俚俗并称。这个“俚”,跟“乡里”之“里”有关,望文生义,也就是里人(乡下人)的意思。俚语常指带有方言色彩的土语。既然它有时跟俗语相混,而“惯用语”实际上又多指俚语,不如就借用“俚语”一词,来专指这些描述性的俗语。
四,歇后语、俏皮话
歇后语、俏皮话,基本上是同义词。歇后语是语言学上的术语,俏皮话是口头上的称呼。
歇后语形式上是半截话(前半为形象或事例,后半为解释、说明),实际上是要把话说得更形象些,更具体些。因此,歇后语应该包括在俗语之内。不过,歇后语中的形象常常是漫画式的,带有戏谑调侃的色彩。它用种种修辞手段,对字、词、语、句(包括俗语本身)加以修饰,使之生动活泼。因而跟谚语、描述性俗语(改称俚语),又有些不同。如:
①水仙不开花,装蒜(修饰词)
②猫哭耗子,假慈悲(修饰词组)
③大水冲了龙王庙,自己人不认自己人(修饰句子)
④木匠戴枷,自作自受(修饰成语)
⑤张飞穿针,大眼瞪小眼(修饰俗语本身)
有些成语,为了增强形象性,往往会转化成歇后语。
①擀面杖吹火,一窍不通
②金弹子打鸟,得不偿失
③绿绸缎上绣牡丹,锦上添花
④磨道里走路,没头没尾
⑤螃蟹过河,七手八脚
⑥十五个吊桶打水,七上八下
⑦屎壳郎变知了,一步登天
⑧小葱拌豆腐,一清二白
⑨阎王爷出告示,鬼话连篇
歇后语良莠不齐,有些歇后语内容和形象,均不见佳,有一部分,甚至是语言垃圾,不宜滥用。有些常用的歇后语,形象较好,前后结合得比较紧密,已经跟谚语、描述性的俗语(俚语)近似。如:
①黄鼠狼看鸡,越看越稀(前为形象,后为解释,经验之谈→谚语)
②竹篮子打水,一场空(前为形象,后为解释,描述性俗语→俚语)
③芝麻开花,节节高(前为形象,后为解释,描述性俗语→俚语)
综上所述,谚语,俚语(描述性的俗语),歇后语,这三部分构成俗语的整体。俗语属于口语型的语句,与书面语型的成语、格言有所区别,它们是汉语的口语和书面语的两大系统。
谚语是在人民群众中广泛流传的固定语句,是人民群众在长期生活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经验和教训的结晶。谚语虽然简单通俗,但反映的道理却非常深刻。
歇后语
歇后语,是我们中国人特有的智慧与趣味语言,也是民间爱用的一种语法。
歇后语是广大人民在生活实践中创造的一种特殊语言形式。它一般由两个部分构成,前半截是形象的比喻,象谜面,后半截是解释、说明,象谜底,十分自然贴切。
例如:
一个巴掌打不响 -- <孤掌难鸣>;
懒婆娘的裹脚 -- <又长又臭>。
在一般的语言中。通常只要说出前半截,"歇"去后半截,就可以领会和猜出它的本意,所以称它为歇后语。
最早出现"歇后"这一名称的是在唐代。《旧唐书。郑綮列传》中就已提到过有所谓"郑五歇后体"(一种"歇后"体诗)。但它作为一种语言形式和语言表现,远在先秦时期就已出现了。如《战国策。楚策四》:"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意思是说,失了羊再去修补羊圈,还不算太晚。这是我们今天所看到的最早的歇后语。
我们有理由认为,这是当时流行在民间的俗语,是出于一般人民的生活经验。这类古代的歇后语,虽然很少见于文字记载,但在民间流传相信是不少的。如钱大昕《恒言录》所载:"千里寄鹅毛,物轻人意重,复斋所载宋时谚也。"这类歇后语,直到今天还继续为人们所使用。
在研究歇后语的渊源时,有些语言学家和语言学专著还述及其它有关名称。如陈望道在《修辞学发凡》中,将歇后语列入"藏词"格一节介绍;郭绍虞在《谚语的研究》中,指出歇后语源起于"射覆语"(类似猜谜的一种形式);另外一些书上又列出诸如"隐语"、"谜语"、"谚语"、"缩脚语"、"俏皮话"等名称。加以比较,大都揭示出其中一些共同之处和相异之点。关于歇后语的分类,向无定说。何况还有不少歇后语,一身兼有几种性质,要划分得十分科学,是比较困难的。为了便于查阅,我们将歇后语条目中凡带有谐音字的归入一类,其余的按照比喻部分的性质分为三类。
第一,谐音类。如:
空棺材出葬 - <目(木)中无人>
小葱拌豆腐 - <一清(青)二白>
这类歇后语,是利用同音字或近音字相谐,由原来的意义引申出所需要的另一个意义。这类歇后语,往往要转几个弯,才能领悟它的意思。因而也更饶有兴味。
第二,喻事类。如:
弄堂里搬木头 - <直来直去>
冷水发面 - <没多大长劲>
这类歇后语,是用实在的或想象的事情作比方。如果对设比事情的特点、情状有所了解,也自然能领悟后半截的"谜底"。
第三,喻物类。如:
秋后的蚂蚁 - <蹦达不了几天>
棋盘里的卒子 - <只能进不能退>
这类歇后语,则是用某种或某些物件作比方。了解设比物的性质,也就能领悟它的意思。
第四,故事类。如
楚霸王举鼎 - <力大无穷>
曹操吃鸡肋 - <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这类歇后语,一般是引用常见的典故、寓言和神话传说等作比方。上述两例,只要知道项羽、曹操故事的,一般也能了然。
遇有交叉兼类情况的,则归入其特点更为明显的一类。如
纸糊的琵琶 - <谈(弹)不得>
这一歇后语兼喻物、谐音,现归入谐音类。
歇后语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浓郁的生活气息,幽默风趣,耐人寻味,为广大群众所喜闻乐见。
回答者:kgdxk - 董事长 十六级 9-5 18:49
◆一等二靠三落空,一想二干三成功。
◆一天不练手脚慢,两天不练丢一半,三天不练门外汉,四天不练瞪眼看。
◆十年练得好文秀才,十年练不成田秀才。
◆人在世上练,刀在石上磨。
◆人行千里路,胜读十年书。
◆人心隔肚皮,看人看行为。
◆力是压大的,胆是吓大的。
◆三天不念口生,三年不做手生。
◆口说无凭,事实为证。
◆湖里游着大鲤鱼,不如桌上小鲫鱼。
◆口说不如身到,耳闻不如目睹。
◆山里孩子不怕狼,城里孩子不怕官。
◆万句言语吃不饱,一捧流水能解渴。
◆山是一步一步登上来的,船是一橹一橹摇出去的。
◆千学不如一看,千看不如一练。
◆久住坡,不嫌陡。
◆马看牙板,人看言行。
◆不经冬寒,不知春暖。
◆不挑担子不知重,不走长路不知远。
◆不在被中睡,不知被儿宽。
◆不下水,一辈子不会游泳;不扬帆,一辈子不会撑船。
◆不当家,不知柴米贵;不生子,不知父母恩。
◆不摸锅底手不黑,不拿油瓶手不腻。
◆水落现石头,日久见人心。
◆打铁的要自己把钳,种地的要自己下田。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诸葛亮少年时代,从学于水镜先生司马徽,诸葛亮学习刻苦,勤于用脑,不但司马徽赏识,连司马徽的妻子对他也很器重,喜欢这个勤奋好学,善于用脑子的少年。那时,还没有钟表,记时用日晷,遇到阴雨天没有太阳。时间就不好掌握了。为了记时,司马徽训练公鸡按时鸣叫,办法就是定时喂食。为了学到更多的东西,诸葛亮想让先生把讲课的时间延长一些,但先生总是以鸡鸣叫为准,于是诸葛亮想:若把公鸡鸣叫的时间延长,先生讲课的时间也就延长了。于是他上学时就带些粮食装在口袋里,估计鸡快叫的时候,就喂它一点粮食,鸡一吃饱就不叫了。
学习需要勤奋。勤奋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传统美德,无数与勤奋有关的事例历来为人们称道,车胤“萤入疏囊”是勤奋;孙康“雪映窗纱”是勤奋;匡衡“凿壁偷学”是勤奋;苏秦“悬梁刺股”是勤奋;祖逖“闻鸡起舞”也是勤奋,勤奋使他们最终都成就了一番伟业。
诸葛亮少年时代,从学于水镜先生司马徽,诸葛亮学习刻苦,勤于用脑,不但司马徽赏识,连司马徽的妻子对他也很器重,喜欢这个勤奋好学,善于用脑子的少年。那时,还没有钟表,记时用日晷,遇到阴雨天没有太阳。时间就不好掌握了。为了记时,司马徽训练公鸡按时鸣叫,办法就是定时喂食。为了学到更多的东西,诸葛亮想让先生把讲课的时间延长一些,但先生总是以鸡鸣叫为准,于是诸葛亮想:若把公鸡鸣叫的时间延长,先生讲课的时间也就延长了。于是他上学时就带些粮食装在口袋里,估计鸡快叫的时候,就喂它一点粮食,鸡一吃饱就不叫了。
过了一些时候,司马先生感到奇怪,为什么鸡不按时叫了呢?经过细心观察,发现诸葛亮在鸡快叫时给鸡喂食。先生开始很恼怒,但不久还是被诸葛亮的好学精神所感动,对他更关心,更器重,对他的教育也就更毫无保留了。而诸葛亮也就更勤奋了。通过诸葛亮自己的努力,他终于成为了一个上知天文,下识地理的一带饱学之人。
学习要有主见,一个很重要的地方是不要迷信权威。
1590年,伽利略在比萨斜塔上做了“两个铁球同时落地”的著名实验,从此推翻了亚里斯多德“物体下落速度和重量成比例”的学说,纠正了这个持续了1900年之久的错误结论。
洛德·卢瑟福是英国著名核物理学家,因对元素裂变的研究获得190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他曾断言:“由分裂原子而产生能量,是一种无意义的事情。任何企图从原子蜕变中获取能源的人,都是在空谈妄想。”但数年后,用于发电的原子能就问世了。目前原子能已经成为主要的发电新能源。在法国,原子能的利用率甚至已占各种能源的40%。无独有偶,在科学大发现的时代——19世纪,当牛顿发现宇宙定律,伦琴发现X射线后,有科学家曾断言:科学的路已走到头了。以后的科学家的任务就是尽量使实验做得更精确一些。但不久,爱因斯坦就发现“相对论”,给了科学界一个新视野。
中华民族推崇的人生理想,是追求有所作为;看重的立身之本,是真才实学;认定的成才之路,是发愤学习。中国人重视读书、勤奋好学,已成为世代相传的优良传统。中国民间有许多关于学习的格言,如:“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活到老,学到老”等,也流传着很多古人珍惜时间、发愤苦读的故事。
孔子一生勤奋学习,到子晚年,他特别喜欢易经。易经是很难读懂的,学起来很吃力,可孔子不怕吃苦,反复诵读,一直到弄懂为止。因为孔子所处的时代,还没有发明纸张,书是用竹简或木简写成的,既笨又重。把许多竹简用皮条编穿在一起,便成为了一册书。由于孔子刻苦学习,勤展书简,次数太多了,竟使皮条断了三次。后来,人们便创造出了“韦编三绝”这句成语,以传诵孔子勤奋好学的精神。
战国时的苏秦,夜以继日地读书,实在太累了,就用锥子刺腿来使头脑清醒;
汉代的孙敬,为了防止读书时瞌睡,便用一根绳子把自己的头发系在房梁上,只要一打磕睡就会被扯醒。这就是历史上“刺股悬梁”的故事。
晋朝的车胤、孙康、匡衡,家里都很穷,连点灯的油都买不起。夏天的晚上,车胤用纱布做成一个小口袋,捉一些萤火虫装进去,借着萤火虫发出的光亮看书;孙康在严寒的冬夜坐在雪地里,利用白雪的反光苦读;匡衡在墙上凿了个小洞,“偷”邻居家的一点灯光读书。成语“囊萤映雪”和“凿壁偷光”所讲的就是这几个故事。
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自幼苦练书法。他每次写完字,都到自家门前的池塘里洗毛笔,时间长了,一池清水变成了一池墨水。后来,人们就把这个池塘称为“墨池”。王羲之通过勤学苦练,终于成为著名的书法家,被人们称为“书圣”。
明朝著名散文家、学者宋濂自幼好学,不仅学识渊博,而且写得一手好文章,被明太祖朱元璋赞誉为“开国文臣之首”。宋濂很爱读书,遇到不明白的地方总要刨根问底。有一次,宋濂为了搞清楚一个问题,冒雪行走数十里,去请教已经不收学生的梦吉老师,但老师并不在家。宋濂并不气馁,而是在几天后再次拜访老师,但老师并没有接见他。因为天冷,宋濂和同伴都被冻得够呛,宋濂的脚趾都被冻伤了。当宋濂第三次独自拜访的时候,掉入了雪坑中,幸被人救起。当宋濂几乎晕倒在老师家门口的时候,老师被他的诚心所感动,耐心解答了宋濂的问题。后来,宋濂为了求得更多的学问,不畏艰辛困苦,拜访了很多老师,最终成为了闻名遐迩的散文家!
夜深了,佛殿里忽然传来朗朗的读书声。小和尚们吓坏了,以为里面有鬼,立刻报告给老和尚。于是,老和尚带领小和尚捉鬼,没想到“鬼”原来是一个叫刘勰的穷孩子,他在借佛灯读书呢。刘勰经过刻苦学习,终于成了伟大的文学理论家。
数学家华罗庚读书的方法与众不同。他每看一本书,不是一上来就从头至尾地去读,而是对着书本闭目沉思,猜想书中写了些什么。经过一段时间的思考后再打开书。如果书的内容与自己的猜想一致,他就不再读了;如果与猜想的不同,他就认真地去读。华罗庚的这种“猜读法”,不仅节省了读书时间,而且培养了自己的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
语言大师侯宝林只上过三年小学,由于他勤奋好学,终于成为著名的相声表演艺术家。有一次,他想买一部明代的笑话书《谑浪》,跑遍北京城的旧书摊也未能如愿。后来,他得知北京图书馆有这部书。时值冬日,他顶风冒雪,连续十八天跑到图书馆去抄书。一部十多万字的书,终于被他抄录到手。
童第周小时候的好奇心十分强,看到不懂的问题往往要向父亲问个为什么。父亲每次都不厌其烦地耐心给他讲解。
一天,童第周看到屋檐下的石阶上整整齐齐地排列着一行小坑坑,他觉得十分奇怪,琢磨半天弄不明白是怎么回事,便去问父亲:"父亲,那屋檐下石板上的小坑是谁敲出来的?是做什么用的呀?"父亲看到儿子这么好奇,高兴地说:"这不是人凿的,这是檐头水滴下来敲的。"小童第周更奇怪了,水还能把坚硬的石头敲出坑?父亲耐心地解释说:"一滴水当然敲不出坑,但是天长日久,点点滴滴不断地敲,不但能敲出坑,还能敲出一个洞呢!古人不是常说'滴水穿石'嘛!就是这个道理。"父亲的一席话,在小童第周的心里激起了一阵阵涟漪,他坐在屋檐下的石阶上,望着父亲,似懂非懂地点了点头。
由于农活比较多,童第周对学习有些失去兴趣,不想读书了。父亲耐心地开导,童第周说:"你还记得'滴水穿石'的故事吗?小小的檐水只要常年坚持不懈,能把坚硬的石头敲穿。难道一个人的恒心不如檐水吗?学知识也要靠一点一滴积累,坚持不懈才能获得成功。"为了更好地鼓励童第周,父亲书写了"滴水穿石"四个大字赠给他,并充满期望地说:"你要把它作为座右铭,永志不忘。"
从此后童第周就把“滴水穿石”的精神贯注到他的求学中去。他决心要考取当时很有名气的宁波效实中学,他一丝不苟地进行备考,一家人也全都动员起来,支持他。童第周终于考取效实中学,可是他的成绩全班倒数第一。一天深夜,教数学的级任陈老师办完事情回到学校,发现在昏黄的路灯下有个瘦小的身影在晃动,陈老师想:"深更半夜的,谁还不回寝室就寝呢?"陈老师带着疑问走过去一看,原来是童第周正在借着路灯光演算习题。"这么晚了你怎么还不回寝室休息呢?""陈老师,我要抓紧时间把功课赶上去,我不要倒数第一名。"陈老师望着童第周瘦小的身躯,关心地劝童第周回去休息,可是走出不远,童第周又站在路灯下捧着书本读了起来。陈老师被深深地感动了,他深深地理解童第周的志气,为自己有这样的学生感到自豪。 期末考试到了,童第周又成了全校关注的对象。他终于靠自己刻苦的努力,使各科平均成绩都达到了70分,其中几何得了满分,引起了全校的轰动。
后来童第周回忆自己童年的时候感慨地说:"在效实的两个'第一',对我一生有很大影响。那件事使我知道自己并不比别人笨,别人能做到的,我经过努力也一定能做到。世上没有天才,天才是用劳动换来的。"
著名女作家茹志娟的家中挂着一张条幅,上面写有“煮书”两个大字。她说:“书,光看是不行的,看个故事情节,等于囫囵吞枣,应该精读。然而还不够,进而要‘煮’。”要“煮”得烂熟,自然不是一遍两遍就能奏效的。
闻一多读书成瘾,一看就“醉”。据说在他结婚那天,家里张灯结彩,热闹非凡,亲朋好友都来登门贺喜。当迎亲的花轿快到家门时,却找不到新郎了。急得大家东寻西找,结果在书房里找到了他。只见他仍穿着旧袍,全神贯注地在读书。
现任美国国务卿、黑人女性康多利扎·赖斯出生在种族隔离制盛行的伯明翰,小名康迪。很多人听说她在伯明翰长大,便推测她的童年没有受到过很好的教育。
母亲在康迪幼年时对她进行了孜孜不倦的音乐教育。康迪四岁时,掌握了一些曲子,开了第一个独奏会。赖斯家相信这样一条严峻的真理:只有当孩子们做得比白人孩子高出两倍,他们才能平等;高出三倍,才能超过对方。父母告诉她,在伯明翰以外有更多的机会,如果她勤奋学习,力争上游,就会得到回报。“你可能在餐馆里买不到一个汉堡包,但也有可能当上总统。” 康迪相信父母的判断,她向着“加倍地好”这个目标继续努力——首先是在运动方面。除继续学习钢琴外,她还开始学习网球和花样滑冰,玩得都很出色。她每天早上4:30就起床,去溜冰场练习步法,从旋转、侧滑、前冲、穿越、踮脚到组合动作和双人滑冰。
就在春季学期的某一天,她发现了新的目标。那门课是“国际政治概况”,那节课主要讲的是斯大林,教授是前国务卿玛德琳·奥尔布赖特的父亲约瑟·考贝尔。“这一课程拨动了我的心弦,”她后来说,“这就像恋爱一样……我无法解释,但它的确吸引着我。”考贝尔博士被她的聪明和激情所感染,鼓励她到该校国际关系学院读书。考贝尔成为康迪生活中的“智力父亲”。
康迪开始学习政治科学和俄语,但并没有关上学习音乐的大门。这种背景使她最终成了一个为数不多的学音乐出身的政府高官。俄语被称为“需要十年才能学会的语言”,
1977年夏,作为研究的一部分,康迪进行了一次国内旅行。她第一次有机会开始了解美国军事结构。她到华盛顿,在国防部担任实习生,在五角大楼工作了数周。此后又去兰德公司做实习生。兰德公司十分适合有关国际安全问题的学习,其研究领域包括世界政治、军事和经济发展趋势,潜在的地区冲突原因以及美国安全面临的潜在威胁。
康迪的勤奋为她进入白宫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过了一些时候,司马先生感到奇怪,为什么鸡不按时叫了呢?经过细心观察,发现诸葛亮在鸡快叫时给鸡喂食。先生开始很恼怒,但不久还是被诸葛亮的好学精神所感动,对他更关心,更器重,对他的教育也就更毫无保留了。而诸葛亮也就更勤奋了。通过诸葛亮自己的努力,他终于成为了一个上知天文,下识地理的一带饱学之人。
洛德·卢瑟福是英国著名核物理学家,因对元素裂变的研究获得190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他曾断言:“由分裂原子而产生能量,是一种无意义的事情。任何企图从原子蜕变中获取能源的人,都是在空谈妄想。”但数年后,用于发电的原子能就问世了。目前原子能已经成为主要的发电新能源。在法国,原子能的利用率甚至已占各种能源的40%。无独有偶,在科学大发现的时代——19世纪,当牛顿发现宇宙定律,伦琴发现X射线后,有科学家曾断言:科学的路已走到头了。以后的科学家的任务就是尽量使实验做得更精确一些。但不久,爱因斯坦就发现“相对论”,给了科学界一个新视野。
孔子一生勤奋学习,到子晚年,他特别喜欢易经。易经是很难读懂的,学起来很吃力,可孔子不怕吃苦,反复诵读,一直到弄懂为止。因为孔子所处的时代,还没有发明纸张,书是用竹简或木简写成的,既笨又重。把许多竹简用皮条编穿在一起,便成为了一册书。由于孔子刻苦学习,勤展书简,次数太多了,竟使皮条断了三次。后来,人们便创造出了“韦编三绝”这句成语,以传诵孔子勤奋好学的精神。
退笔成山未足珍,读书万卷始通神。
君家自有元和脚,莫厌家鸡更问人。
——宋·苏轼《柳氏二甥求笔迹》
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英姿飒爽小选手,精神抖擞来比斗,
从小锻炼意志坚,竞赛场上显身手
学习需要勤奋。勤奋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传统美德,无数与勤奋有关的事例历来为人们称道,车胤“萤入疏囊”是勤奋;孙康“雪映窗纱”是勤奋;匡衡“凿壁偷学”是勤奋;苏秦“悬梁刺股”是勤奋;祖逖“闻鸡起舞”也是勤奋,勤奋使他们最终都成就了一番伟业。
诸葛亮少年时代,从学于水镜先生司马徽,诸葛亮学习刻苦,勤于用脑,不但司马徽赏识,连司马徽的妻子对他也很器重,喜欢这个勤奋好学,善于用脑子的少年。那时,还没有钟表,记时用日晷,遇到阴雨天没有太阳。时间就不好掌握了。为了记时,司马徽训练公鸡按时鸣叫,办法就是定时喂食。为了学到更多的东西,诸葛亮想让先生把讲课的时间延长一些,但先生总是以鸡鸣叫为准,于是诸葛亮想:若把公鸡鸣叫的时间延长,先生讲课的时间也就延长了。于是他上学时就带些粮食装在口袋里,估计鸡快叫的时候,就喂它一点粮食,鸡一吃饱就不叫了。
过了一些时候,司马先生感到奇怪,为什么鸡不按时叫了呢?经过细心观察,发现诸葛亮在鸡快叫时给鸡喂食。先生开始很恼怒,但不久还是被诸葛亮的好学精神所感动,对他更关心,更器重,对他的教育也就更毫无保留了。而诸葛亮也就更勤奋了。通过诸葛亮自己的努力,他终于成为了一个上知天文,下识地理的一带饱学之人。
学习要有主见,一个很重要的地方是不要迷信权威。
1590年,伽利略在比萨斜塔上做了“两个铁球同时落地”的著名实验,从此推翻了亚里斯多德“物体下落速度和重量成比例”的学说,纠正了这个持续了1900年之久的错误结论。
洛德·卢瑟福是英国著名核物理学家,因对元素裂变的研究获得190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他曾断言:“由分裂原子而产生能量,是一种无意义的事情。任何企图从原子蜕变中获取能源的人,都是在空谈妄想。”但数年后,用于发电的原子能就问世了。目前原子能已经成为主要的发电新能源。在法国,原子能的利用率甚至已占各种能源的40%。无独有偶,在科学大发现的时代——19世纪,当牛顿发现宇宙定律,伦琴发现X射线后,有科学家曾断言:科学的路已走到头了。以后的科学家的任务就是尽量使实验做得更精确一些。但不久,爱因斯坦就发现“相对论”,给了科学界一个新视野。
中华民族推崇的人生理想,是追求有所作为;看重的立身之本,是真才实学;认定的成才之路,是发愤学习。中国人重视读书、勤奋好学,已成为世代相传的优良传统。中国民间有许多关于学习的格言,如:“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活到老,学到老”等,也流传着很多古人珍惜时间、发愤苦读的故事。
孔子一生勤奋学习,到子晚年,他特别喜欢易经。易经是很难读懂的,学起来很吃力,可孔子不怕吃苦,反复诵读,一直到弄懂为止。因为孔子所处的时代,还没有发明纸张,书是用竹简或木简写成的,既笨又重。把许多竹简用皮条编穿在一起,便成为了一册书。由于孔子刻苦学习,勤展书简,次数太多了,竟使皮条断了三次。后来,人们便创造出了“韦编三绝”这句成语,以传诵孔子勤奋好学的精神。
战国时的苏秦,夜以继日地读书,实在太累了,就用锥子刺腿来使头脑清醒;
汉代的孙敬,为了防止读书时瞌睡,便用一根绳子把自己的头发系在房梁上,只要一打磕睡就会被扯醒。这就是历史上“刺股悬梁”的故事。
晋朝的车胤、孙康、匡衡,家里都很穷,连点灯的油都买不起。夏天的晚上,车胤用纱布做成一个小口袋,捉一些萤火虫装进去,借着萤火虫发出的光亮看书;孙康在严寒的冬夜坐在雪地里,利用白雪的反光苦读;匡衡在墙上凿了个小洞,“偷”邻居家的一点灯光读书。成语“囊萤映雪”和“凿壁偷光”所讲的就是这几个故事。
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自幼苦练书法。他每次写完字,都到自家门前的池塘里洗毛笔,时间长了,一池清水变成了一池墨水。后来,人们就把这个池塘称为“墨池”。王羲之通过勤学苦练,终于成为著名的书法家,被人们称为“书圣”。
明朝著名散文家、学者宋濂自幼好学,不仅学识渊博,而且写得一手好文章,被明太祖朱元璋赞誉为“开国文臣之首”。宋濂很爱读书,遇到不明白的地方总要刨根问底。有一次,宋濂为了搞清楚一个问题,冒雪行走数十里,去请教已经不收学生的梦吉老师,但老师并不在家。宋濂并不气馁,而是在几天后再次拜访老师,但老师并没有接见他。因为天冷,宋濂和同伴都被冻得够呛,宋濂的脚趾都被冻伤了。当宋濂第三次独自拜访的时候,掉入了雪坑中,幸被人救起。当宋濂几乎晕倒在老师家门口的时候,老师被他的诚心所感动,耐心解答了宋濂的问题。后来,宋濂为了求得更多的学问,不畏艰辛困苦,拜访了很多老师,最终成为了闻名遐迩的散文家!
夜深了,佛殿里忽然传来朗朗的读书声。小和尚们吓坏了,以为里面有鬼,立刻报告给老和尚。于是,老和尚带领小和尚捉鬼,没想到“鬼”原来是一个叫刘勰的穷孩子,他在借佛灯读书呢。刘勰经过刻苦学习,终于成了伟大的文学理论家。
数学家华罗庚读书的方法与众不同。他每看一本书,不是一上来就从头至尾地去读,而是对着书本闭目沉思,猜想书中写了些什么。经过一段时间的思考后再打开书。如果书的内容与自己的猜想一致,他就不再读了;如果与猜想的不同,他就认真地去读。华罗庚的这种“猜读法”,不仅节省了读书时间,而且培养了自己的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
语言大师侯宝林只上过三年小学,由于他勤奋好学,终于成为著名的相声表演艺术家。有一次,他想买一部明代的笑话书《谑浪》,跑遍北京城的旧书摊也未能如愿。后来,他得知北京图书馆有这部书。时值冬日,他顶风冒雪,连续十八天跑到图书馆去抄书。一部十多万字的书,终于被他抄录到手。
童第周小时候的好奇心十分强,看到不懂的问题往往要向父亲问个为什么。父亲每次都不厌其烦地耐心给他讲解。
一天,童第周看到屋檐下的石阶上整整齐齐地排列着一行小坑坑,他觉得十分奇怪,琢磨半天弄不明白是怎么回事,便去问父亲:"父亲,那屋檐下石板上的小坑是谁敲出来的?是做什么用的呀?"父亲看到儿子这么好奇,高兴地说:"这不是人凿的,这是檐头水滴下来敲的。"小童第周更奇怪了,水还能把坚硬的石头敲出坑?父亲耐心地解释说:"一滴水当然敲不出坑,但是天长日久,点点滴滴不断地敲,不但能敲出坑,还能敲出一个洞呢!古人不是常说'滴水穿石'嘛!就是这个道理。"父亲的一席话,在小童第周的心里激起了一阵阵涟漪,他坐在屋檐下的石阶上,望着父亲,似懂非懂地点了点头。
由于农活比较多,童第周对学习有些失去兴趣,不想读书了。父亲耐心地开导,童第周说:"你还记得'滴水穿石'的故事吗?小小的檐水只要常年坚持不懈,能把坚硬的石头敲穿。难道一个人的恒心不如檐水吗?学知识也要靠一点一滴积累,坚持不懈才能获得成功。"为了更好地鼓励童第周,父亲书写了"滴水穿石"四个大字赠给他,并充满期望地说:"你要把它作为座右铭,永志不忘。"
从此后童第周就把“滴水穿石”的精神贯注到他的求学中去。他决心要考取当时很有名气的宁波效实中学,他一丝不苟地进行备考,一家人也全都动员起来,支持他。童第周终于考取效实中学,可是他的成绩全班倒数第一。一天深夜,教数学的级任陈老师办完事情回到学校,发现在昏黄的路灯下有个瘦小的身影在晃动,陈老师想:"深更半夜的,谁还不回寝室就寝呢?"陈老师带着疑问走过去一看,原来是童第周正在借着路灯光演算习题。"这么晚了你怎么还不回寝室休息呢?""陈老师,我要抓紧时间把功课赶上去,我不要倒数第一名。"陈老师望着童第周瘦小的身躯,关心地劝童第周回去休息,可是走出不远,童第周又站在路灯下捧着书本读了起来。陈老师被深深地感动了,他深深地理解童第周的志气,为自己有这样的学生感到自豪。 期末考试到了,童第周又成了全校关注的对象。他终于靠自己刻苦的努力,使各科平均成绩都达到了70分,其中几何得了满分,引起了全校的轰动。
后来童第周回忆自己童年的时候感慨地说:"在效实的两个'第一',对我一生有很大影响。那件事使我知道自己并不比别人笨,别人能做到的,我经过努力也一定能做到。世上没有天才,天才是用劳动换来的。"
著名女作家茹志娟的家中挂着一张条幅,上面写有“煮书”两个大字。她说:“书,光看是不行的,看个故事情节,等于囫囵吞枣,应该精读。然而还不够,进而要‘煮’。”要“煮”得烂熟,自然不是一遍两遍就能奏效的。
闻一多读书成瘾,一看就“醉”。据说在他结婚那天,家里张灯结彩,热闹非凡,亲朋好友都来登门贺喜。当迎亲的花轿快到家门时,却找不到新郎了。急得大家东寻西找,结果在书房里找到了他。只见他仍穿着旧袍,全神贯注地在读书。
现任美国国务卿、黑人女性康多利扎·赖斯出生在种族隔离制盛行的伯明翰,小名康迪。很多人听说她在伯明翰长大,便推测她的童年没有受到过很好的教育。
母亲在康迪幼年时对她进行了孜孜不倦的音乐教育。康迪四岁时,掌握了一些曲子,开了第一个独奏会。赖斯家相信这样一条严峻的真理:只有当孩子们做得比白人孩子高出两倍,他们才能平等;高出三倍,才能超过对方。父母告诉她,在伯明翰以外有更多的机会,如果她勤奋学习,力争上游,就会得到回报。“你可能在餐馆里买不到一个汉堡包,但也有可能当上总统。” 康迪相信父母的判断,她向着“加倍地好”这个目标继续努力——首先是在运动方面。除继续学习钢琴外,她还开始学习网球和花样滑冰,玩得都很出色。她每天早上4:30就起床,去溜冰场练习步法,从旋转、侧滑、前冲、穿越、踮脚到组合动作和双人滑冰。
就在春季学期的某一天,她发现了新的目标。那门课是“国际政治概况”,那节课主要讲的是斯大林,教授是前国务卿玛德琳·奥尔布赖特的父亲约瑟·考贝尔。“这一课程拨动了我的心弦,”她后来说,“这就像恋爱一样……我无法解释,但它的确吸引着我。”考贝尔博士被她的聪明和激情所感染,鼓励她到该校国际关系学院读书。考贝尔成为康迪生活中的“智力父亲”。
康迪开始学习政治科学和俄语,但并没有关上学习音乐的大门。这种背景使她最终成了一个为数不多的学音乐出身的政府高官。俄语被称为“需要十年才能学会的语言”,
1977年夏,作为研究的一部分,康迪进行了一次国内旅行。她第一次有机会开始了解美国军事结构。她到华盛顿,在国防部担任实习生,在五角大楼工作了数周。此后又去兰德公司做实习生。兰德公司十分适合有关国际安全问题的学习,其研究领域包括世界政治、军事和经济发展趋势,潜在的地区冲突原因以及美国安全面临的潜在威胁。
康迪的勤奋为她进入白宫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过了一些时候,司马先生感到奇怪,为什么鸡不按时叫了呢?经过细心观察,发现诸葛亮在鸡快叫时给鸡喂食。先生开始很恼怒,但不久还是被诸葛亮的好学精神所感动,对他更关心,更器重,对他的教育也就更毫无保留了。而诸葛亮也就更勤奋了。通过诸葛亮自己的努力,他终于成为了一个上知天文,下识地理的一带饱学之人。
洛德·卢瑟福是英国著名核物理学家,因对元素裂变的研究获得190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他曾断言:“由分裂原子而产生能量,是一种无意义的事情。任何企图从原子蜕变中获取能源的人,都是在空谈妄想。”但数年后,用于发电的原子能就问世了。目前原子能已经成为主要的发电新能源。在法国,原子能的利用率甚至已占各种能源的40%。无独有偶,在科学大发现的时代——19世纪,当牛顿发现宇宙定律,伦琴发现X射线后,有科学家曾断言:科学的路已走到头了。以后的科学家的任务就是尽量使实验做得更精确一些。但不久,爱因斯坦就发现“相对论”,给了科学界一个新视野。
孔子一生勤奋学习,到子晚年,他特别喜欢易经。易经是很难读懂的,学起来很吃力,可孔子不怕吃苦,反复诵读,一直到弄懂为止。因为孔子所处的时代,还没有发明纸张,书是用竹简或木简写成的,既笨又重。把许多竹简用皮条编穿在一起,便成为了一册书。由于孔子刻苦学习,勤展书简,次数太多了,竟使皮条断了三次。后来,人们便创造出了“韦编三绝”这句成语,以传诵孔子勤奋好学的精神。
退笔成山未足珍,读书万卷始通神。
君家自有元和脚,莫厌家鸡更问人。
——宋·苏轼《柳氏二甥求笔迹》
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英姿飒爽小选手,精神抖擞来比斗,
从小锻炼意志坚,竞赛场上显身手
参考资料: 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25486912.html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好文章是无色无味的清水,让人反复咀嚼。
好文章是清香苦涩的绿茶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夕阳外……”随着秋天的脚步临近,我又想你故乡的秋色来,秋天是家乡最美丽的季节!
踏着一条崎岖的小道,一路沉思,不知不觉地,就走到了家乡的小河畔。正值夕阳西下,放眼望去,大地、天空、村舍、小草都笼罩在一层透明的橘红色的轻纱中,整个世界都充满了温柔。徐徐的秋风中,宽阔的河面上,细浪轻皱。偶尔一只水鸟掠过水面,调皮地用它灵巧的翅膀掠起几滴水珠,溅在水面上,化做一个充满诗意的晕圈,随着荡漾的河水慢慢地向四周扩散开去,直至消失。小河又像一名出色的摄影师,巧妙的摄下了蓝天、白云、夕阳、树荫,再现了“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的天然画面。我仔细欣赏着这幅美丽的风光图,渐渐地有些沉醉不知归路了。无意中竟蹲下身去,希望能捧起那红的水和那绿的水。把手伸入水中,却又不想在拿出来,那水真绿,绿的象翡翠、象珍珠,绿的不野,绿的不浊;那水多红,红的似胭脂,似粉霞,红的不艳,红的不妖。当那红色的水跟绿色的水融合在一起的时候,他们显得那样的温存,那样和谐,让人产生种种遐想。于是,我又想到了唐代的绝句:“好是满江涵返照,水仙其着淡红衫”。
,让人细细品味。
好文章是清香苦涩的绿茶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夕阳外……”随着秋天的脚步临近,我又想你故乡的秋色来,秋天是家乡最美丽的季节!
踏着一条崎岖的小道,一路沉思,不知不觉地,就走到了家乡的小河畔。正值夕阳西下,放眼望去,大地、天空、村舍、小草都笼罩在一层透明的橘红色的轻纱中,整个世界都充满了温柔。徐徐的秋风中,宽阔的河面上,细浪轻皱。偶尔一只水鸟掠过水面,调皮地用它灵巧的翅膀掠起几滴水珠,溅在水面上,化做一个充满诗意的晕圈,随着荡漾的河水慢慢地向四周扩散开去,直至消失。小河又像一名出色的摄影师,巧妙的摄下了蓝天、白云、夕阳、树荫,再现了“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的天然画面。我仔细欣赏着这幅美丽的风光图,渐渐地有些沉醉不知归路了。无意中竟蹲下身去,希望能捧起那红的水和那绿的水。把手伸入水中,却又不想在拿出来,那水真绿,绿的象翡翠、象珍珠,绿的不野,绿的不浊;那水多红,红的似胭脂,似粉霞,红的不艳,红的不妖。当那红色的水跟绿色的水融合在一起的时候,他们显得那样的温存,那样和谐,让人产生种种遐想。于是,我又想到了唐代的绝句:“好是满江涵返照,水仙其着淡红衫”。
,让人细细品味。
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1、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2、泥菩萨过江——自身难保
3、蚕豆开花--------黑心
4、孔夫子搬家——净是书(输)
5、打破砂锅--------问到底
6、和尚打伞--------无法无天
7、虎落平阳--------被犬欺
8、画蛇添足--------多此一举
9、箭在弦上--------不得不发
10、井底青蛙--------目光短浅
11、大海捞针--------没处寻
12、竹篮打水--------一场空
13、打开天窗--------说亮话
14、船到桥头--------自会直
15、飞蛾扑火--------自取灭亡
16、百米赛跑--------分秒必争
17、拔苗助长--------急于求成
18、仇人相见--------分外眼红
19、芝麻开花--------节节高
20、新官上任--------三把火
21、瞎子点灯--------白费蜡
22、兔子尾巴--------长不了
23、偷鸡不成--------蚀把米
24、王婆卖瓜--------自卖自夸
25、老虎屁股--------摸不得
26、老虎拉车--------谁敢
27、老鼠过街--------人人喊打
28、麻雀虽小--------五脏俱全
29、墙上茅草--------随风两边倒
30、三十六计--------走为上计
31、塞翁失马--------焉知祸福
32、韩信点兵——多多益善
33、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34、有借有还--------再借不难
35、猫哭耗子--------假慈悲
36、饺子破皮--------露了馅
37、扁担挑水--------一心挂了两头
38、对牛弹琴--------白费劲
39、八仙聚会--------神聊
40、霸王敬酒--------不干也得干
41、板上订钉--------跑不了
42、背鼓上门--------讨打
43、草把做灯--------粗心(芯)
44、竹笋出土--------节节高
45、菜刀切豆腐--------两面光
46、钉头碰钉子--------硬碰硬
47、高山上敲鼓------四面闻名(鸣)
48、狗咬吕洞宾--------不识好人心
49、关公走麦城--------骄必败
50、铁打的公鸡--------一毛不拔
51、鸡蛋碰石头--------不自量力
52、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
53、脚踏西瓜皮-----滑到哪里是哪里
54、十五个吊桶打水——七上八下
55、老鼠钻风箱--------两头受气
56、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57、门缝里看人--------把人看扁了
58、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
59、泼出去的水--------收不回
60、骑驴看唱本--------走着瞧
61、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
62、肉包子打狗--------有去无回
63、山中无老虎--------猴子称大王
64、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65、外甥打灯笼--------照旧(舅)
66、王八吃年糕--------铁了心
67、歪嘴讲故事--斜(邪)说
68、小葱拌豆腐--------一清二白
69、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
70、周瑜打黄盖--------两厢情愿
71、赶鸭子上架--------吃力不讨好
72、擀面杖吹火--------一窍不通
73、瞎子戴眼镜--------装饰
74、猴子捞月亮--------空忙一场
75、秀才遇到兵--------有理讲不清
76、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
77、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
78、和尚训道士--------管得宽
79、过年娶媳妇--------双喜临门
80、聋子见哑巴--------不闻不问
81、铜钣上钉铆钉---一是一,二是二
82、里弄里扛竹竿--------直来直去
83、苦水里泡黄连--------苦上加苦
84、我解缆,你推船--顺水人情
85、猪鼻子里插葱--------装象
86、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
87、猪八戒照镜子-------里外不是人
88、放风筝断了线--------没指望了
89、池塘里的风波--------大不了
90、谈心不点灯--说黑话
91、顶风顶水划船--------硬撑
92、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93、东洋人戴高帽--------假充大个
94、到火神庙求雨--------找错了门
95、鲁班门前耍斧--------有眼无珠
96、老太太吃汤圆--------囫囵吞
97、出太阳下暴雨--------假情(晴)
98、挂羊头卖狗肉--------虚情假意
99、担着胡子过河--------谦虚过度
100、唱歌不看曲本--------离谱
101、泰山顶上观日出--高瞻远瞩
102、提着灯笼砍柴--明砍
103、提着马灯下矿井--步步深入
104、跳上舞台凑热闹--逢场作戏
105、推小车上台阶--一步一个坎
106、大姑娘坐轿——头一回
107、借了一角还十分--分文不差
108、擀面杖吹火——一窍不通
109、窗户边吹喇叭——名声在外
110、螃蟹过街——横行霸道
111、上鞋不用锥子——针(真)行
112、程咬金的斧头——就这三下子
113、聋子耳朵——摆设
114、二十一天不出鸡——坏蛋
2、泥菩萨过江——自身难保
3、蚕豆开花--------黑心
4、孔夫子搬家——净是书(输)
5、打破砂锅--------问到底
6、和尚打伞--------无法无天
7、虎落平阳--------被犬欺
8、画蛇添足--------多此一举
9、箭在弦上--------不得不发
10、井底青蛙--------目光短浅
11、大海捞针--------没处寻
12、竹篮打水--------一场空
13、打开天窗--------说亮话
14、船到桥头--------自会直
15、飞蛾扑火--------自取灭亡
16、百米赛跑--------分秒必争
17、拔苗助长--------急于求成
18、仇人相见--------分外眼红
19、芝麻开花--------节节高
20、新官上任--------三把火
21、瞎子点灯--------白费蜡
22、兔子尾巴--------长不了
23、偷鸡不成--------蚀把米
24、王婆卖瓜--------自卖自夸
25、老虎屁股--------摸不得
26、老虎拉车--------谁敢
27、老鼠过街--------人人喊打
28、麻雀虽小--------五脏俱全
29、墙上茅草--------随风两边倒
30、三十六计--------走为上计
31、塞翁失马--------焉知祸福
32、韩信点兵——多多益善
33、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34、有借有还--------再借不难
35、猫哭耗子--------假慈悲
36、饺子破皮--------露了馅
37、扁担挑水--------一心挂了两头
38、对牛弹琴--------白费劲
39、八仙聚会--------神聊
40、霸王敬酒--------不干也得干
41、板上订钉--------跑不了
42、背鼓上门--------讨打
43、草把做灯--------粗心(芯)
44、竹笋出土--------节节高
45、菜刀切豆腐--------两面光
46、钉头碰钉子--------硬碰硬
47、高山上敲鼓------四面闻名(鸣)
48、狗咬吕洞宾--------不识好人心
49、关公走麦城--------骄必败
50、铁打的公鸡--------一毛不拔
51、鸡蛋碰石头--------不自量力
52、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
53、脚踏西瓜皮-----滑到哪里是哪里
54、十五个吊桶打水——七上八下
55、老鼠钻风箱--------两头受气
56、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57、门缝里看人--------把人看扁了
58、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
59、泼出去的水--------收不回
60、骑驴看唱本--------走着瞧
61、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
62、肉包子打狗--------有去无回
63、山中无老虎--------猴子称大王
64、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65、外甥打灯笼--------照旧(舅)
66、王八吃年糕--------铁了心
67、歪嘴讲故事--斜(邪)说
68、小葱拌豆腐--------一清二白
69、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
70、周瑜打黄盖--------两厢情愿
71、赶鸭子上架--------吃力不讨好
72、擀面杖吹火--------一窍不通
73、瞎子戴眼镜--------装饰
74、猴子捞月亮--------空忙一场
75、秀才遇到兵--------有理讲不清
76、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
77、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
78、和尚训道士--------管得宽
79、过年娶媳妇--------双喜临门
80、聋子见哑巴--------不闻不问
81、铜钣上钉铆钉---一是一,二是二
82、里弄里扛竹竿--------直来直去
83、苦水里泡黄连--------苦上加苦
84、我解缆,你推船--顺水人情
85、猪鼻子里插葱--------装象
86、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
87、猪八戒照镜子-------里外不是人
88、放风筝断了线--------没指望了
89、池塘里的风波--------大不了
90、谈心不点灯--说黑话
91、顶风顶水划船--------硬撑
92、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93、东洋人戴高帽--------假充大个
94、到火神庙求雨--------找错了门
95、鲁班门前耍斧--------有眼无珠
96、老太太吃汤圆--------囫囵吞
97、出太阳下暴雨--------假情(晴)
98、挂羊头卖狗肉--------虚情假意
99、担着胡子过河--------谦虚过度
100、唱歌不看曲本--------离谱
101、泰山顶上观日出--高瞻远瞩
102、提着灯笼砍柴--明砍
103、提着马灯下矿井--步步深入
104、跳上舞台凑热闹--逢场作戏
105、推小车上台阶--一步一个坎
106、大姑娘坐轿——头一回
107、借了一角还十分--分文不差
108、擀面杖吹火——一窍不通
109、窗户边吹喇叭——名声在外
110、螃蟹过街——横行霸道
111、上鞋不用锥子——针(真)行
112、程咬金的斧头——就这三下子
113、聋子耳朵——摆设
114、二十一天不出鸡——坏蛋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