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耐久跑无痛苦练习课堂中运用的初探
摘要 中学男子1000米跑、女子800米是中学体育锻炼中不可少的一个主要项目,耐久跑练习对增强学生体质具有积极的作用。但因为它是长时间单循环运动,比较枯燥乏味,大多学生都有畏惧的心理,缺少兴趣。怎样把枯燥的耐久跑教学成为没有痛苦的教学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本文就无痛苦练习法在课堂
教学中的运用展开探讨。
关键词 耐久跑,无痛苦练习体育课堂教学
1、前言
中长跑教学由于其本身的特点,在大多数人眼里是既枯燥又无趣且痛苦,不如打球,跳操来得痛快。因此大多数的学生对耐久跑是望而生畏,产生惧怕心理。
在长跑教学中,传统的观点认为“极点”的出现是正常的生理反应,只有以顽强的意志品质克服“极点”的痛苦,才能达到耐力的提高。但是我们是否忽略了另外一些人的特质,他们对痛苦的忍受力的确底,心理上的疲劳来的更早一些。应该说具备这一特征的学生在教学团体中不在少数,他们的精神状态常常可以影响整个班级情绪。再加上现在大多数的学生是独生子女,娇生惯养,缺少吃苦耐劳的精神,因此对大多数的学生来说长跑是一种痛苦。新课程教学的指导思想是主张以全面育人为出发点和归宿,面向终身教育,以情感教学入手,强调乐学、好学、育体与育心相结合,使学生能在一个师生间、学生间亲密无间、和睦融洽的环境中,锻炼身体、磨练意志、陶冶情操,使他们的身心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教学的观念上,强调学校体育必须是全员的体育、成功的体育、终身的体育,体育课必须情感交融和身体发展并举,体育教学结构应是融认知、情感和身体发展为一体的三维立体结构。“无痛苦练习法”的提出是希望在改善呼吸系统和心血管系统的功能、发展耐力的同时,又能保持愉快心境,减少学生的恐惧感,体会运动的快乐。
2、关于无痛苦练习法
从早上晨跑的中老年中发现,他们十年如一日的坚持着,除了他们的目的明确、意志坚强外,看上去也没有痛苦,很多人还有一种运动后的快乐,比较放松。那么,他们有什么好的方法呢?经过观察研究,可以发现他们的共同点就是:1、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跑伴。2、速度自然放松。3、基本上没有极点。而且效果显著。
由此,我们可以把长跑无痛苦练习法概括为目标明确,有两个或以上的跑伴,以放松自然的速度跑,从中找到舒适的感觉,从而克服或是避免极点带给我们的痛苦的练习方法。
3、耐久跑教学中的三要素
(1)在教学中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考虑到耐久跑教学的实际情况,加上耐久跑的自身特点。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在对耐久跑知识的传授、灌输讲解上,而且还表现为对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的认识和挖掘调动上。本身学校体育“要对学生进行终身体育思想的教育,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意识,技能和习惯”以达到全面健身目的。
其次,要结合学生具体情况和个体差异, 耐久跑要运用多种方法、手段、精讲多练,使学生能体会到其中的健与美。把耐久跑和游戏等相结合进行练习。满足不同学生的不同需求,以发挥学生的特长,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和集体主义观念。
(2)注意加强师生之间的情感沟通
教师和学生之间关系是否融洽,关系到整个教学过程的成效。因此,教师在耐久跑教学过程中所持的基本原则应是“引导、启发、教育、鼓励”,将“言、行、意、情”贯穿到教学的全过程。平时多关心学生,洞察学生的心理。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学生心情不好时教师及时疏导其不稳定情绪。加强师生之间的情感沟通以是一种教学反馈,可以及时的调整学生的学习效果。
(3)以健身为目的,课内外一体化
在耐久跑教学中让学生明确耐久跑是一项极好的锻炼身体项目,同时也是终身体育中简单又实用的锻炼手段。跑的终极目标是为了健身,因此跑在学校教育中占有有很大是比例,所以耐久跑教学要运用各种群体活动相结合,达到教学的一体化。
4、 结合无痛苦练习法与耐久跑的三要素主要措施为:
( 1)、明确锻炼的意义和作用,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使他们充分认识到长跑的意义与价值,让学生了解耐久跑生理特点,增强学生自信心,特别是与其他相比较长跑的生理价值更具有独特性。让他们坚信只要通过不泄努力锻炼,将会得到身体机能的提高,并从中感受快乐,在这里我们可以在教学中运用一系列的具体事例或用录象等直观的方式来传达快乐动机。
( 2)、从方法上帮助学生找准自己的节奏,减少身体上的痛苦。 在耐久跑教学中,有些学生由于耐力素质差,会出现一些生理不适现象,如“运动极点”现象。所以在练习之前,要安排一定时间的理论教学内容,使学生懂得“运动极点”是跑途中因内脏器官机能的惰性产生的一种暂时不适应现象,并向学生介绍防止,克服“运动极点”的方法。学生有了一定的理论基础,对基本知识有了一定了解后,在实践上加强指导,让学生对自己的身体节奏有所了解,掌握了解自己的节奏的方法,从而在教师的指导下找准自己的运动的节奏,减少身体上的痛苦。
(3)加强指导,让学生跑好第一次。
第一次练习是打好后面基础的关键,减少学生的恐惧心理,让学生体会初次成功的乐趣,从而树立学生的练习信心。教师的指导主要是控制跑速、督促学生尽量放慢速度,而不是监督学生的速度。没有练习经验的学生不知道自己怎样的速度才能跑完全程。刚开始练习速度的把握是关键,过快则可能造成腹痛、胸闷,抽筋等不适症状,有的人已成为条件反射,习惯性发作。所以第一次练习以舒适为标准。身体适应后速度自然会提高。
(4)选择好自己的跑伴,自发组成学习小组。
虽然每个人的长跑节奏不同,但由于耐久跑本身的特点,路程长、时间长。一个人太孤独,而人太多则又达不到效果。因此选择同伴非常重要。让学生自己选择跑伴,自发组织成一个学习小组。可以是两个,也可以是多个。但对同伴的要求是耐力水平、跑步节奏相近的,在跑步的过程中能够互相鼓励、互相支持,又不干扰对方。这样不但能提高学生的跑步水平,达到预期的目标,又培养了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
5 具体做法是:
对初二的学生共117人,(男的50,女的67人),在每周体育课中分6次完成。自己选择跑伴,尽可能以放松的速度跑,。第一周跑1000米,第二周增加300米,以后每周增加300米。
结果:
感觉轻松、舒畅
92%
出现极点的,程度较重的
2%
出现极点的,程度较轻的
3%
绝大部分的同学都认为自己的耐力有了很大的提高,对耐久跑不再有恐惧感,认为自己有能力完成耐久跑,体会到了以前长跑时从没有过的乐趣。
6、结论
从以上的结果我么们可以看出,无痛苦练习法对耐久跑的效果是比较明显的,但是也存在着不足之处,对跑的速度的问题上,,分清“跑”“走”;在速度和距离的关系的处理上等都需进一步的调整提高。
体育教学应该重点提倡“有乐趣,充实的教学”,具体说就是体育教学要注意运动的乐趣,强调在技能和体力方面要有量和质的保障,为了符合这种要求,我们必须重新认识“站在学生立场上进行教学”的指导思想,必须研究学生对体育课有什么希望,选用什么样的教材和怎样进行教学。教师只有不断的提升,才会取得良好的效果。
浅谈体育与健康课程对一年级小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
燕山小学 赵毅
摘要: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体育课的升华,《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对学生提出了新的要求,更好的适应社会生活和学习的需要,而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是形成学生健全人格的基础,是学生成人、成才的前提。一年级的小朋友刚刚从幼儿园步入小学一年级,只有在良好的行为习惯的保证下,学生才能学会认知、学会合作、学会做一个合格的小学生,最终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几年来在低年级的体育与健康教育教学工作中,我深切的感到对学生行为的规范、指导、激励是养成行为习惯的关键。一年级是学生各种行为习惯养成的关键期,教师只有抓住习惯养成的良好契机,施展教育教学的魅力,就一定会促使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
关键词:体育与健康 一年级小学生 习惯 养成
随着社会对年轻一代的要求,国家制定了《小学生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所以一年级小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可以看出我们全民素质的提高,下面结合《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教育教学实践,谈谈课程中的发现的一些行为习惯现象。
一、体育与健康课程课堂常规教学儿歌,规范行为
一年级小学生要养成的习惯涉及到方方面面。课前、上课、放学、作息 ……该怎么做,不该怎么做,无一不需要老师的引导和教育,如此多的“该”与“不该”往往使刚入学的小学生顾此失彼、应接不暇,单凭老师的说教很难达到好的教育效果。由于一年级的小学生刚接触课堂纪律,很容易形成条件反射,所以要根据学生的兴奋点反复的练习。为此我就将对学生行为习惯的要求编成儿歌。如: 上课 铃声响后,学生会在小班长的带动下边拍边唱:“上课铃声响,快快进课堂,上课守纪律,坐正看前方。”在儿歌的带动下,学生会由喧闹变为安静。平时站队时,学生会在老师的引导下 说出"我是守纪小标兵,站起队来“快”、“齐”、“静”、……这样把对学生行为习惯养成的要求编成儿歌,符合小学生心理生理特点,贴近学生的生活。而适时的让学生诵读,使其明白了什么时候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学生在读中学,在学中读,在运动中巩固,不知不觉中行为得到规范和强化。
二、言传身教,指导行为。
对于学生而言,教师是具体的道德概念的化身,教师的一言一行,不管有无进行教育的自觉性,都会成为学生仿效的标准。特别是一年级的小学生,他们的模仿力强,可塑性大,热切地关注着周围的人和事,尤其崇拜学校的体育与健康老师。因此,教师的一言一行,对于规范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至关重要。
(一)语言引导。
小学生,特别是一年级的学生,他们对老师想象几近神圣和完美,他们对教师特有的期望和依赖,往往是他们在观察老师时会产生一种“放大效应”和“模仿效应”。也就是说,老师一言一行都处在最严格的“监督”之下。我们要规范学生行为,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就要充分注意这种“放大”和“模仿”效应。在与学生、家长、他人的交往中,教师要特别重视语言内在和外显的教育、引导作用,要求教师无论在什么场合下都要讲普通话、用文明语,都要
注意语言的感染力和亲和力,成为学生仿效的榜样。如:老师在使用“谢谢”、“对不起”、“没关系”等文明用语时,要发之于内心,出之于真诚,避免流于形式或应付。家长、朋友来访时,热情的招呼,亲切的问候,都有引导学生效仿的功效。在日常生活、工作中,老师注意了语言的引导作用,学生会在自觉不自觉中受到影响,模仿老师的语气、表情与人交往,他们会在迁移默化中养成良好的文明用语习惯。
(二)行为示范。
一年级小学生的学习往往从模仿开始,人们常说,学生身上有着老师和家长的影子。因此老师举手投足间都孕育着教育。当操场上有纸时,我总是赶紧捡起,当下楼梯时,我总是靠右边走,队伍很整齐,很安静,……这一切,学生会看在眼里,记在心上,慢慢地学生都会照着我的样子去做。操场上有纸屑时时,总有学生去打扫干净,而且他们还学会起立、坐下时轻轻的。知道了怎样做才是不打扰别人 。
我在做这些事时,是发自内心,不是做给学生看,因为只有从最细微、最切近的事入手,才能用行为指导学生,才能对学生良好习惯形成感染力和示范性,学生不仅在一时一事上养成好习惯,不少学生还能举一反三,各方面做的都很好。
三、表扬鼓励,激励行为、
著名教育学家陶行之曾说过:"儿童都有希望获得被认可的天性。"面对学生的点滴进步,教师都要以欣赏的态度来对待。及时的鼓励是非常有效的,这种鼓励不只是来自老师的,也可以来自学生自己。平时班级里通过"学生行为自律"
活动,评选出"自律小标兵"大力进行表彰。另外我们开展的"为自己评奖"活动,深受同学和家长的欢迎。在这样的活动中,每个同学都可以根据自己行为习惯的养成情况,给自己设置一个让同学们认可的奖项。这种奖励方法避免了表扬的局限性和片面性,尤其对后进生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全班同学都在努力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发现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努力评出一个真实的,让大家认可的自我来。随着同学们把自己的奖项报上来,我惊讶地感到学生们的好强与上进,"大胆发言奖"、"团结友爱奖"、"遵守纪律奖"、“最佳活力奖”、"不乱扔纸屑奖"、“跑步第一名”、“做操第一名、……这一个个自评奖项无疑是学生努力的结果,可以说这也是表扬的威力,是激励的结果。
四、不断强化,养成行为。
在行为习惯的养成中,特别是在宽广的操场上,学生会受到诸多因素的干扰而影响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形成,这是正常现象,是由于儿童受年龄特点的制约而造成的。行为习惯的最终形成则需要老师的常抓不懈、规范不止。教师要充分利用《小学生守则》、《日常行为规则》的条款和口令来引导学生行为的自觉性。每周可以提出切实可行的行为要求,及时的将本周学生行为与规范要求相对照。并且每月根据学生实际更换新的奋斗目标,鼓励学生对照目标找出自己的优点和不足。引导学生在评价自我,评价他人的同时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通过自律,增强自信,达到自强。
同时,要取得家长的支持和配合。平时,我通过"电话热线"、"家校联系卡"的方式及时与家长进行交流。对孩
子在家的行为提出要求。使家长有的放矢的督促学生养成好的行为习惯。
总之,一年级是学生良好习惯养成的重要时期,特别是体育与健康课程很活跃,他关系到学生今后的成长,关系到学生在做人、求知的过程中,由他律向自律的过渡,更关系到我们今后为社会输送的劳动者的基本素质。因此,在体育与健康课程中,抓一年级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是奠基工程,我们要常抓不懈。
自己改下吧
一、健身与健身科学
人体是由几百万亿细胞构成的。由各类细胞组织,构成特殊形状和作用的器官和系统,充分发挥各自的质 量和功能。人类由爬行到直立行走,进行了巨大的生物改造工程。因此,健身,人体的建设工程,其难度和价 值不亚于建筑高楼大厦和卫星上天的系统工程。
健身这个命题意义是建设人的身体,确切地说是健全人体,增强人的体质。而人的头脑是身体的主要部分 ,健身应该包括健脑,不光是肢体,而是整个人体的各类建筑块料构成的整体性功能。因为人的体质是在遗传 性和获得性的基础上的人体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和心理因素所表现出来的综合状况和特征,它受人体的细胞、 组织、器官、系统的质量和功能所制约。因此,一个人的健康长寿撒于体质的强弱和功能性的变化。人体的 遗传性状是身心发展的前提条件,为身体发展提供可能性,而体质强弱的现实性,则赖于后天环境,物质生活 条件和身体锻炼。
人类的身体需要建设,中国人民的身体需要建设。在国务院领导下,由国家体委职能部门组织实施《全民 健身计划纲要》,它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配套的社会系统工程和跨世纪的体育发展战略规划的组成部分 。《全民健身计划》的核心是动员和组织群众广泛参与各种形式的体育锻炼,逐步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全民健 身体系。健身工程,它是一个复杂的生物工程,因为健身工程的对象是万物之中发展到高级程度的结构复杂的 人体,也就决定了健身工程的难度。人有自己“自生、自长、自衰、自主”的规律,跟建造一幢楼房的是不同 的。人的身体要根据自身的生长,发展的规律,去有意识地进行科学化的健身。
世界卫生组织认为“健康是人的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的一种全面状态。这就是说只有将体育与卫生 保健相结合,发扬我国传统的《养生》方面的知识与健身方法,把丰富的优生、优育的健身知识与终身体育教 育紧密结合起来,才能提高人体的健康水平,使教育和以知识教学为中心升华到培养人和提高人的能力为主的 现代教育之中,用崭新的健身科学,提高全民健身工程质量。要使每个国民都要懂得科学的健身方法,必须首 先通过学校体育教育和各种现代化成人体育教育方法,接受《运动生理学》和《运动卫生保健》知识的输入, 并联系实际进行科学的自我健身锻炼方法而输出,通过自我反馈过程,不断地改善和提高健康水平。确切地说 ,就是要使每个健身参加者,务必了解和掌握“用进废退”的变化规律与生命在于运动的辩证法;以及身体锻 炼过程的新陈代谢原理。这就是说运动不是随意性的,而是利用人体对运动适应性的刺激规律,即体育锻炼必 然引起能量物质的消耗,导致同化作用的加强,通过加速恢复过程,使机体内部得到更多的物质补充,提高机 体水平。根据青少年身体发展的需要,身体锻炼的运动负荷应运用《负荷价值阈原理》,选择健身效果最佳的 运动负荷区间;而对中青年身体基础的差异性较大的特点一般采用:
⒈以一般人的最大负荷180,或稍近似大负荷170减年龄,作为锻炼者每分钟的平均脉膊数,即控制在100— 110次/分左右为宜。
⒉以接近最大负荷160,减安静时的脉博次数,乘以50%,再加安静时脉搏次数。这一方法可因人制宜,把 负荷控制在110次/分。不论采用何种负荷的计量方法,都必须考虑到以最佳的最舒适的自我感觉和不影响正常 工作,学习与生活为准。
人体运动负荷的确定,应以健身为目标,以低能运动益于健康长寿的运动项目——步行(散步)慢跑,固 定自行车和有氧舞蹈等,以达到改善人体心肺功能,有价值的健身实效。日本某公司对8700人选项问卷调查发 现散步,慢跑和游泳三项健身方法人数最多,从20岁到高龄老人有1/4的人经常进行散步健身,30岁以上的中年 人做瑜家气功,太极拳在日本颇受欢迎。游泳是改善心肺功能的最好的健身手段,随着经济发展和生活的改善 ,我国也越来越多的人采用游泳进行健身活动。总之,科学选择负荷内容,必须遵循“低强度、实效性、简易 性、全面性和多项交替性”原则,以提高健身效果。
二、学校全民健身与终身体育教育
(一)学校体育必须与终身体育接轨
全民健身计划是以全体国民为实施对象,以青少年和儿童为重点,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不同地区,不同 人群的健身活动。把两亿在校的青少儿作为全民健身实施对象的战略重点,是符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78年通 过的《体育运动国际宪章》第二条第一款指出的“必须由一项全球性的民主化的终身教育制度来保证体育运动 与运动实践贯彻到每个人的一生。”当终身教育思想出现的同时已经孕育了终身体育的思想,并把终身体育作 为终身教育组成部分进行研究,以提高终身教育的整体性社会效应。全民健身计划的贯彻与实施,应以青少年 、儿童为重点发展学校体育,是全民健身系统工程的始发步骤。全国有两亿在校学生,是最集中的群体。学校 体育是终身体育教育的基础,因而必须充分利用学校体育专门设置的体育课程所规定的体育教学大纲,进行有 组织有计划的健身教育。同时学校体育还具有保障的群体锻炼的物质基础,这就决定了学校体育贯彻《全民健 身计划纲要》的战略地位,必须确保学校体育健身目标的实现,充分掌握学校体育与全民健身的关系,明确学 校体育改革与终身体育教育战略目标的统一性,全力找出区别于国民、家庭、社区与学校实施“全民健身一二 一工程”的特殊要求(表一)根据不同层次的社会成员实施全民健身“一二一工程”的不同要求,它却显示了 对学校体育改革提出了新的目标和特定齐步要求。
(附图 {图})
《纲要》对学生提出了终身体育教育的目标导向,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技能和健身锻炼的习惯,无论学 生开学或毕业后从事任何工作的国民,都要与全民健身计划——终身体育教育“接轨”,学会二种以上健身方 法,每天参加一次健身活动,并且提出了可具体测度的要求每人每年进行一次体质测定,以充分掌握终身体育 的体能性资料和信息的积累,使之逐步接近健身的长程目标,坚持以终身体育教育为指导思想改革学校体育, 正确地引入学生的体育目的论。根据21世纪对人才素质要求和学生的身心特点,必须以现代科学意识为学校提 供素质教育的体育新功能,它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可控性和可操作性的实体。因此,当今学校体育应把培养 学生体育的基础能力和科学的自我锻炼能力,发展学生的身体,提高学生素质水平,作为培养现代人的社会导 向目标。
(二)学校体育教学是终身体育教育的基础
健身,也如同建造大厦,进行人体工程建设,更需要高质量的工程设计和构成人体工程高质量的基础。建 筑“块料”。学校体育教育就是“高层建筑”的基础工程。
(附图 {图})
学校体育作为终身体育的基础工程,它必须通过学校教育计划,体育课程教学来实现健身的指向目标。只 有充分的掌握体育的知识,技能、才能合理的运用它锻炼身体。这就要求我们根据青少年的年龄特征和身体发 展的敏感期,科学地选择符合身体需要的健身内容、形式和相应的体育方法体系。体育健身过程的输入与输出 都是以教师为主导,用科学的健身内容与方法,向学生输出(图一)和反馈过程。但是,这里必须明确体育课 程首先要区别“健身”与“竞技”的关系。学校体育的根本目的是健身,增强学生的体质,必须以人为主导地 位,根据学生身体的基础和需要,按照学校体育课程所获得锻炼身体的科学知识与健身方法,科学地自我选择 体育内容与方法,以达到增强体质的目的。其公式:“人体(学生身体基础)——自我锻炼(科学健身方法) ——人体(学生身体得到增强)”。通过不断地反馈过程,使学生身体得到改善和提高(图二)。而竞技运动 则以运动技术的竞争为主导,主要反映在充分发挥人体机能的最大潜能的较量上。其规律:运动技术(依托技 术与人的体力),通过运动训练对体能与技术上的强化,以达到争胜的目的。
(附图 {图})
因此,学校体育要正确处理健身与竞技的关系,首先要善于从本质上进行区别,全力找出学校体育矛盾的 主要方面。在于实施全民健身对象青少儿为重点,这就率先确定了健身为第一目标。从增强在校两亿学生的体 质出发,改革学校体育,提高体育课程质量。体育课要坚持以改善学生心肺功能的适能锻炼为主,传授体育的 基本知识与技能,教给学生自我锻炼常用的健身方法,每节课的准备部分要积极地走、跑,走跑交替,健身体 操和各种变速跑,定时、定距的跑,以及自然环境的自我调节性跑步锻炼,并系统地坚持课课炼,以改善学生 的心肺功能,提高学生身体适能性健康水平。同时,还需要针对性的,不失时机的发展学生一般性身体素质和 特殊的运动能力。同时还要加强运动技能教学方法的研究,以保证学生自我锻炼的需要,使学生顺利通过《体 育锻炼标准》,为终身体育教育打下结实的体质基础,以适应环境变换条件下的,科学地进行终身的健身锻炼 ,逐步提高全民族的体质水平。
三、终身体育与全民健身的理论基础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迅速发展和知识信息量的急剧增长,只限于学校教育的传统的教育方式远远 适应不了社会发展的需要。196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接受了终身教育的思想,并广泛的传播这一思想,20年来 终身教育得到飞跃发展,已成为全球性的教育改革的指导原则。终身教育的产生与发展,必须对教育的重要组 成部分的体育教育产生极大的影响。1968年,前苏联中央体育研究所所长A·V·克诺布柯夫就提出了“从0龄到 100岁为此锻炼身体”的终身体育教育的观点,我国体育理论学者王则珊明确提出:“终身体育是指终身进行的 体育锻炼和接受体育教育。”更明确地说:“一个人从受精时一瞬间开始,到不可避免的生命结束之前的人生 长河中必须伴随体育锻炼”。而日本学者则从社会体育的角度出发,认为:“社会体育如果不是终身持续进行 ,就会丧失意义。”这就充分反映了体育教育的自然与社会的本质属性。因此,“把社会体育作为终身体育译 解更加确切”的反映了其内涵,均能体现出教育与培养的社会学特性,无论人自幼到老所处的社会空间和时间 足以反映终身体育与终身教育之间的“链锁”性概念。
教育是一个终身过程,它包括了贯穿于人生不同阶段的含胎儿大学在内的学前教育和小学、中学、大学以 及成人教育;然而体育教育则必须根据教育工作规律和人生不同年龄阶段的身心发展的特点,科学地安排体育 教育的顺序性,合理地组织体育教学与锻炼身体的全过程,使终身体育与终身教育二者成“纵向”将这些不同 阶段的教育过程相互连接,成为一个有机整体的“链锁带。”教育又是一个正规的学校教育和现代多渠道多形 式的刊授教育、函授教育、广播电视教育;当然其中也包括体育知识教育和目前流行的健身、健美操、体育舞 蹈等运动技能信息传输教育;以及各运动项目的体育协会社团活动和社会,家庭所受到的非正规教育至使构成 终身教育与终身体育二者的“横向”结合。第三,教育具有普及性,提倡教育的平等化和民主化,使全民均有 享受教育与体育的权力。因此,终身教育与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实施就是造就全面发展的并具有实践能力的, 身体健全的人生工程,使一切可受教育的人们在整个一生中具有继续接受教育的动力和能力,不断地改善人们 的生活质量,以达到最理想的终身教育和终身体育的目的。
摘要 中学男子1000米跑、女子800米是中学体育锻炼中不可少的一个主要项目,耐久跑练习对增强学生体质具有积极的作用。但因为它是长时间单循环运动,比较枯燥乏味,大多学生都有畏惧的心理,缺少兴趣。怎样把枯燥的耐久跑教学成为没有痛苦的教学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本文就无痛苦练习法在课堂
教学中的运用展开探讨。
关键词 耐久跑,无痛苦练习体育课堂教学
1、前言
中长跑教学由于其本身的特点,在大多数人眼里是既枯燥又无趣且痛苦,不如打球,跳操来得痛快。因此大多数的学生对耐久跑是望而生畏,产生惧怕心理。
在长跑教学中,传统的观点认为“极点”的出现是正常的生理反应,只有以顽强的意志品质克服“极点”的痛苦,才能达到耐力的提高。但是我们是否忽略了另外一些人的特质,他们对痛苦的忍受力的确底,心理上的疲劳来的更早一些。应该说具备这一特征的学生在教学团体中不在少数,他们的精神状态常常可以影响整个班级情绪。再加上现在大多数的学生是独生子女,娇生惯养,缺少吃苦耐劳的精神,因此对大多数的学生来说长跑是一种痛苦。新课程教学的指导思想是主张以全面育人为出发点和归宿,面向终身教育,以情感教学入手,强调乐学、好学、育体与育心相结合,使学生能在一个师生间、学生间亲密无间、和睦融洽的环境中,锻炼身体、磨练意志、陶冶情操,使他们的身心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教学的观念上,强调学校体育必须是全员的体育、成功的体育、终身的体育,体育课必须情感交融和身体发展并举,体育教学结构应是融认知、情感和身体发展为一体的三维立体结构。“无痛苦练习法”的提出是希望在改善呼吸系统和心血管系统的功能、发展耐力的同时,又能保持愉快心境,减少学生的恐惧感,体会运动的快乐。
2、关于无痛苦练习法
从早上晨跑的中老年中发现,他们十年如一日的坚持着,除了他们的目的明确、意志坚强外,看上去也没有痛苦,很多人还有一种运动后的快乐,比较放松。那么,他们有什么好的方法呢?经过观察研究,可以发现他们的共同点就是:1、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跑伴。2、速度自然放松。3、基本上没有极点。而且效果显著。
由此,我们可以把长跑无痛苦练习法概括为目标明确,有两个或以上的跑伴,以放松自然的速度跑,从中找到舒适的感觉,从而克服或是避免极点带给我们的痛苦的练习方法。
3、耐久跑教学中的三要素
(1)在教学中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考虑到耐久跑教学的实际情况,加上耐久跑的自身特点。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在对耐久跑知识的传授、灌输讲解上,而且还表现为对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的认识和挖掘调动上。本身学校体育“要对学生进行终身体育思想的教育,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意识,技能和习惯”以达到全面健身目的。
其次,要结合学生具体情况和个体差异, 耐久跑要运用多种方法、手段、精讲多练,使学生能体会到其中的健与美。把耐久跑和游戏等相结合进行练习。满足不同学生的不同需求,以发挥学生的特长,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和集体主义观念。
(2)注意加强师生之间的情感沟通
教师和学生之间关系是否融洽,关系到整个教学过程的成效。因此,教师在耐久跑教学过程中所持的基本原则应是“引导、启发、教育、鼓励”,将“言、行、意、情”贯穿到教学的全过程。平时多关心学生,洞察学生的心理。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学生心情不好时教师及时疏导其不稳定情绪。加强师生之间的情感沟通以是一种教学反馈,可以及时的调整学生的学习效果。
(3)以健身为目的,课内外一体化
在耐久跑教学中让学生明确耐久跑是一项极好的锻炼身体项目,同时也是终身体育中简单又实用的锻炼手段。跑的终极目标是为了健身,因此跑在学校教育中占有有很大是比例,所以耐久跑教学要运用各种群体活动相结合,达到教学的一体化。
4、 结合无痛苦练习法与耐久跑的三要素主要措施为:
( 1)、明确锻炼的意义和作用,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使他们充分认识到长跑的意义与价值,让学生了解耐久跑生理特点,增强学生自信心,特别是与其他相比较长跑的生理价值更具有独特性。让他们坚信只要通过不泄努力锻炼,将会得到身体机能的提高,并从中感受快乐,在这里我们可以在教学中运用一系列的具体事例或用录象等直观的方式来传达快乐动机。
( 2)、从方法上帮助学生找准自己的节奏,减少身体上的痛苦。 在耐久跑教学中,有些学生由于耐力素质差,会出现一些生理不适现象,如“运动极点”现象。所以在练习之前,要安排一定时间的理论教学内容,使学生懂得“运动极点”是跑途中因内脏器官机能的惰性产生的一种暂时不适应现象,并向学生介绍防止,克服“运动极点”的方法。学生有了一定的理论基础,对基本知识有了一定了解后,在实践上加强指导,让学生对自己的身体节奏有所了解,掌握了解自己的节奏的方法,从而在教师的指导下找准自己的运动的节奏,减少身体上的痛苦。
(3)加强指导,让学生跑好第一次。
第一次练习是打好后面基础的关键,减少学生的恐惧心理,让学生体会初次成功的乐趣,从而树立学生的练习信心。教师的指导主要是控制跑速、督促学生尽量放慢速度,而不是监督学生的速度。没有练习经验的学生不知道自己怎样的速度才能跑完全程。刚开始练习速度的把握是关键,过快则可能造成腹痛、胸闷,抽筋等不适症状,有的人已成为条件反射,习惯性发作。所以第一次练习以舒适为标准。身体适应后速度自然会提高。
(4)选择好自己的跑伴,自发组成学习小组。
虽然每个人的长跑节奏不同,但由于耐久跑本身的特点,路程长、时间长。一个人太孤独,而人太多则又达不到效果。因此选择同伴非常重要。让学生自己选择跑伴,自发组织成一个学习小组。可以是两个,也可以是多个。但对同伴的要求是耐力水平、跑步节奏相近的,在跑步的过程中能够互相鼓励、互相支持,又不干扰对方。这样不但能提高学生的跑步水平,达到预期的目标,又培养了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
5 具体做法是:
对初二的学生共117人,(男的50,女的67人),在每周体育课中分6次完成。自己选择跑伴,尽可能以放松的速度跑,。第一周跑1000米,第二周增加300米,以后每周增加300米。
结果:
感觉轻松、舒畅
92%
出现极点的,程度较重的
2%
出现极点的,程度较轻的
3%
绝大部分的同学都认为自己的耐力有了很大的提高,对耐久跑不再有恐惧感,认为自己有能力完成耐久跑,体会到了以前长跑时从没有过的乐趣。
6、结论
从以上的结果我么们可以看出,无痛苦练习法对耐久跑的效果是比较明显的,但是也存在着不足之处,对跑的速度的问题上,,分清“跑”“走”;在速度和距离的关系的处理上等都需进一步的调整提高。
体育教学应该重点提倡“有乐趣,充实的教学”,具体说就是体育教学要注意运动的乐趣,强调在技能和体力方面要有量和质的保障,为了符合这种要求,我们必须重新认识“站在学生立场上进行教学”的指导思想,必须研究学生对体育课有什么希望,选用什么样的教材和怎样进行教学。教师只有不断的提升,才会取得良好的效果。
浅谈体育与健康课程对一年级小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
燕山小学 赵毅
摘要: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体育课的升华,《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对学生提出了新的要求,更好的适应社会生活和学习的需要,而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是形成学生健全人格的基础,是学生成人、成才的前提。一年级的小朋友刚刚从幼儿园步入小学一年级,只有在良好的行为习惯的保证下,学生才能学会认知、学会合作、学会做一个合格的小学生,最终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几年来在低年级的体育与健康教育教学工作中,我深切的感到对学生行为的规范、指导、激励是养成行为习惯的关键。一年级是学生各种行为习惯养成的关键期,教师只有抓住习惯养成的良好契机,施展教育教学的魅力,就一定会促使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
关键词:体育与健康 一年级小学生 习惯 养成
随着社会对年轻一代的要求,国家制定了《小学生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所以一年级小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可以看出我们全民素质的提高,下面结合《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教育教学实践,谈谈课程中的发现的一些行为习惯现象。
一、体育与健康课程课堂常规教学儿歌,规范行为
一年级小学生要养成的习惯涉及到方方面面。课前、上课、放学、作息 ……该怎么做,不该怎么做,无一不需要老师的引导和教育,如此多的“该”与“不该”往往使刚入学的小学生顾此失彼、应接不暇,单凭老师的说教很难达到好的教育效果。由于一年级的小学生刚接触课堂纪律,很容易形成条件反射,所以要根据学生的兴奋点反复的练习。为此我就将对学生行为习惯的要求编成儿歌。如: 上课 铃声响后,学生会在小班长的带动下边拍边唱:“上课铃声响,快快进课堂,上课守纪律,坐正看前方。”在儿歌的带动下,学生会由喧闹变为安静。平时站队时,学生会在老师的引导下 说出"我是守纪小标兵,站起队来“快”、“齐”、“静”、……这样把对学生行为习惯养成的要求编成儿歌,符合小学生心理生理特点,贴近学生的生活。而适时的让学生诵读,使其明白了什么时候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学生在读中学,在学中读,在运动中巩固,不知不觉中行为得到规范和强化。
二、言传身教,指导行为。
对于学生而言,教师是具体的道德概念的化身,教师的一言一行,不管有无进行教育的自觉性,都会成为学生仿效的标准。特别是一年级的小学生,他们的模仿力强,可塑性大,热切地关注着周围的人和事,尤其崇拜学校的体育与健康老师。因此,教师的一言一行,对于规范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至关重要。
(一)语言引导。
小学生,特别是一年级的学生,他们对老师想象几近神圣和完美,他们对教师特有的期望和依赖,往往是他们在观察老师时会产生一种“放大效应”和“模仿效应”。也就是说,老师一言一行都处在最严格的“监督”之下。我们要规范学生行为,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就要充分注意这种“放大”和“模仿”效应。在与学生、家长、他人的交往中,教师要特别重视语言内在和外显的教育、引导作用,要求教师无论在什么场合下都要讲普通话、用文明语,都要
注意语言的感染力和亲和力,成为学生仿效的榜样。如:老师在使用“谢谢”、“对不起”、“没关系”等文明用语时,要发之于内心,出之于真诚,避免流于形式或应付。家长、朋友来访时,热情的招呼,亲切的问候,都有引导学生效仿的功效。在日常生活、工作中,老师注意了语言的引导作用,学生会在自觉不自觉中受到影响,模仿老师的语气、表情与人交往,他们会在迁移默化中养成良好的文明用语习惯。
(二)行为示范。
一年级小学生的学习往往从模仿开始,人们常说,学生身上有着老师和家长的影子。因此老师举手投足间都孕育着教育。当操场上有纸时,我总是赶紧捡起,当下楼梯时,我总是靠右边走,队伍很整齐,很安静,……这一切,学生会看在眼里,记在心上,慢慢地学生都会照着我的样子去做。操场上有纸屑时时,总有学生去打扫干净,而且他们还学会起立、坐下时轻轻的。知道了怎样做才是不打扰别人 。
我在做这些事时,是发自内心,不是做给学生看,因为只有从最细微、最切近的事入手,才能用行为指导学生,才能对学生良好习惯形成感染力和示范性,学生不仅在一时一事上养成好习惯,不少学生还能举一反三,各方面做的都很好。
三、表扬鼓励,激励行为、
著名教育学家陶行之曾说过:"儿童都有希望获得被认可的天性。"面对学生的点滴进步,教师都要以欣赏的态度来对待。及时的鼓励是非常有效的,这种鼓励不只是来自老师的,也可以来自学生自己。平时班级里通过"学生行为自律"
活动,评选出"自律小标兵"大力进行表彰。另外我们开展的"为自己评奖"活动,深受同学和家长的欢迎。在这样的活动中,每个同学都可以根据自己行为习惯的养成情况,给自己设置一个让同学们认可的奖项。这种奖励方法避免了表扬的局限性和片面性,尤其对后进生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全班同学都在努力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发现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努力评出一个真实的,让大家认可的自我来。随着同学们把自己的奖项报上来,我惊讶地感到学生们的好强与上进,"大胆发言奖"、"团结友爱奖"、"遵守纪律奖"、“最佳活力奖”、"不乱扔纸屑奖"、“跑步第一名”、“做操第一名、……这一个个自评奖项无疑是学生努力的结果,可以说这也是表扬的威力,是激励的结果。
四、不断强化,养成行为。
在行为习惯的养成中,特别是在宽广的操场上,学生会受到诸多因素的干扰而影响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形成,这是正常现象,是由于儿童受年龄特点的制约而造成的。行为习惯的最终形成则需要老师的常抓不懈、规范不止。教师要充分利用《小学生守则》、《日常行为规则》的条款和口令来引导学生行为的自觉性。每周可以提出切实可行的行为要求,及时的将本周学生行为与规范要求相对照。并且每月根据学生实际更换新的奋斗目标,鼓励学生对照目标找出自己的优点和不足。引导学生在评价自我,评价他人的同时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通过自律,增强自信,达到自强。
同时,要取得家长的支持和配合。平时,我通过"电话热线"、"家校联系卡"的方式及时与家长进行交流。对孩
子在家的行为提出要求。使家长有的放矢的督促学生养成好的行为习惯。
总之,一年级是学生良好习惯养成的重要时期,特别是体育与健康课程很活跃,他关系到学生今后的成长,关系到学生在做人、求知的过程中,由他律向自律的过渡,更关系到我们今后为社会输送的劳动者的基本素质。因此,在体育与健康课程中,抓一年级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是奠基工程,我们要常抓不懈。
自己改下吧
一、健身与健身科学
人体是由几百万亿细胞构成的。由各类细胞组织,构成特殊形状和作用的器官和系统,充分发挥各自的质 量和功能。人类由爬行到直立行走,进行了巨大的生物改造工程。因此,健身,人体的建设工程,其难度和价 值不亚于建筑高楼大厦和卫星上天的系统工程。
健身这个命题意义是建设人的身体,确切地说是健全人体,增强人的体质。而人的头脑是身体的主要部分 ,健身应该包括健脑,不光是肢体,而是整个人体的各类建筑块料构成的整体性功能。因为人的体质是在遗传 性和获得性的基础上的人体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和心理因素所表现出来的综合状况和特征,它受人体的细胞、 组织、器官、系统的质量和功能所制约。因此,一个人的健康长寿撒于体质的强弱和功能性的变化。人体的 遗传性状是身心发展的前提条件,为身体发展提供可能性,而体质强弱的现实性,则赖于后天环境,物质生活 条件和身体锻炼。
人类的身体需要建设,中国人民的身体需要建设。在国务院领导下,由国家体委职能部门组织实施《全民 健身计划纲要》,它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配套的社会系统工程和跨世纪的体育发展战略规划的组成部分 。《全民健身计划》的核心是动员和组织群众广泛参与各种形式的体育锻炼,逐步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全民健 身体系。健身工程,它是一个复杂的生物工程,因为健身工程的对象是万物之中发展到高级程度的结构复杂的 人体,也就决定了健身工程的难度。人有自己“自生、自长、自衰、自主”的规律,跟建造一幢楼房的是不同 的。人的身体要根据自身的生长,发展的规律,去有意识地进行科学化的健身。
世界卫生组织认为“健康是人的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的一种全面状态。这就是说只有将体育与卫生 保健相结合,发扬我国传统的《养生》方面的知识与健身方法,把丰富的优生、优育的健身知识与终身体育教 育紧密结合起来,才能提高人体的健康水平,使教育和以知识教学为中心升华到培养人和提高人的能力为主的 现代教育之中,用崭新的健身科学,提高全民健身工程质量。要使每个国民都要懂得科学的健身方法,必须首 先通过学校体育教育和各种现代化成人体育教育方法,接受《运动生理学》和《运动卫生保健》知识的输入, 并联系实际进行科学的自我健身锻炼方法而输出,通过自我反馈过程,不断地改善和提高健康水平。确切地说 ,就是要使每个健身参加者,务必了解和掌握“用进废退”的变化规律与生命在于运动的辩证法;以及身体锻 炼过程的新陈代谢原理。这就是说运动不是随意性的,而是利用人体对运动适应性的刺激规律,即体育锻炼必 然引起能量物质的消耗,导致同化作用的加强,通过加速恢复过程,使机体内部得到更多的物质补充,提高机 体水平。根据青少年身体发展的需要,身体锻炼的运动负荷应运用《负荷价值阈原理》,选择健身效果最佳的 运动负荷区间;而对中青年身体基础的差异性较大的特点一般采用:
⒈以一般人的最大负荷180,或稍近似大负荷170减年龄,作为锻炼者每分钟的平均脉膊数,即控制在100— 110次/分左右为宜。
⒉以接近最大负荷160,减安静时的脉博次数,乘以50%,再加安静时脉搏次数。这一方法可因人制宜,把 负荷控制在110次/分。不论采用何种负荷的计量方法,都必须考虑到以最佳的最舒适的自我感觉和不影响正常 工作,学习与生活为准。
人体运动负荷的确定,应以健身为目标,以低能运动益于健康长寿的运动项目——步行(散步)慢跑,固 定自行车和有氧舞蹈等,以达到改善人体心肺功能,有价值的健身实效。日本某公司对8700人选项问卷调查发 现散步,慢跑和游泳三项健身方法人数最多,从20岁到高龄老人有1/4的人经常进行散步健身,30岁以上的中年 人做瑜家气功,太极拳在日本颇受欢迎。游泳是改善心肺功能的最好的健身手段,随着经济发展和生活的改善 ,我国也越来越多的人采用游泳进行健身活动。总之,科学选择负荷内容,必须遵循“低强度、实效性、简易 性、全面性和多项交替性”原则,以提高健身效果。
二、学校全民健身与终身体育教育
(一)学校体育必须与终身体育接轨
全民健身计划是以全体国民为实施对象,以青少年和儿童为重点,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不同地区,不同 人群的健身活动。把两亿在校的青少儿作为全民健身实施对象的战略重点,是符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78年通 过的《体育运动国际宪章》第二条第一款指出的“必须由一项全球性的民主化的终身教育制度来保证体育运动 与运动实践贯彻到每个人的一生。”当终身教育思想出现的同时已经孕育了终身体育的思想,并把终身体育作 为终身教育组成部分进行研究,以提高终身教育的整体性社会效应。全民健身计划的贯彻与实施,应以青少年 、儿童为重点发展学校体育,是全民健身系统工程的始发步骤。全国有两亿在校学生,是最集中的群体。学校 体育是终身体育教育的基础,因而必须充分利用学校体育专门设置的体育课程所规定的体育教学大纲,进行有 组织有计划的健身教育。同时学校体育还具有保障的群体锻炼的物质基础,这就决定了学校体育贯彻《全民健 身计划纲要》的战略地位,必须确保学校体育健身目标的实现,充分掌握学校体育与全民健身的关系,明确学 校体育改革与终身体育教育战略目标的统一性,全力找出区别于国民、家庭、社区与学校实施“全民健身一二 一工程”的特殊要求(表一)根据不同层次的社会成员实施全民健身“一二一工程”的不同要求,它却显示了 对学校体育改革提出了新的目标和特定齐步要求。
(附图 {图})
《纲要》对学生提出了终身体育教育的目标导向,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技能和健身锻炼的习惯,无论学 生开学或毕业后从事任何工作的国民,都要与全民健身计划——终身体育教育“接轨”,学会二种以上健身方 法,每天参加一次健身活动,并且提出了可具体测度的要求每人每年进行一次体质测定,以充分掌握终身体育 的体能性资料和信息的积累,使之逐步接近健身的长程目标,坚持以终身体育教育为指导思想改革学校体育, 正确地引入学生的体育目的论。根据21世纪对人才素质要求和学生的身心特点,必须以现代科学意识为学校提 供素质教育的体育新功能,它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可控性和可操作性的实体。因此,当今学校体育应把培养 学生体育的基础能力和科学的自我锻炼能力,发展学生的身体,提高学生素质水平,作为培养现代人的社会导 向目标。
(二)学校体育教学是终身体育教育的基础
健身,也如同建造大厦,进行人体工程建设,更需要高质量的工程设计和构成人体工程高质量的基础。建 筑“块料”。学校体育教育就是“高层建筑”的基础工程。
(附图 {图})
学校体育作为终身体育的基础工程,它必须通过学校教育计划,体育课程教学来实现健身的指向目标。只 有充分的掌握体育的知识,技能、才能合理的运用它锻炼身体。这就要求我们根据青少年的年龄特征和身体发 展的敏感期,科学地选择符合身体需要的健身内容、形式和相应的体育方法体系。体育健身过程的输入与输出 都是以教师为主导,用科学的健身内容与方法,向学生输出(图一)和反馈过程。但是,这里必须明确体育课 程首先要区别“健身”与“竞技”的关系。学校体育的根本目的是健身,增强学生的体质,必须以人为主导地 位,根据学生身体的基础和需要,按照学校体育课程所获得锻炼身体的科学知识与健身方法,科学地自我选择 体育内容与方法,以达到增强体质的目的。其公式:“人体(学生身体基础)——自我锻炼(科学健身方法) ——人体(学生身体得到增强)”。通过不断地反馈过程,使学生身体得到改善和提高(图二)。而竞技运动 则以运动技术的竞争为主导,主要反映在充分发挥人体机能的最大潜能的较量上。其规律:运动技术(依托技 术与人的体力),通过运动训练对体能与技术上的强化,以达到争胜的目的。
(附图 {图})
因此,学校体育要正确处理健身与竞技的关系,首先要善于从本质上进行区别,全力找出学校体育矛盾的 主要方面。在于实施全民健身对象青少儿为重点,这就率先确定了健身为第一目标。从增强在校两亿学生的体 质出发,改革学校体育,提高体育课程质量。体育课要坚持以改善学生心肺功能的适能锻炼为主,传授体育的 基本知识与技能,教给学生自我锻炼常用的健身方法,每节课的准备部分要积极地走、跑,走跑交替,健身体 操和各种变速跑,定时、定距的跑,以及自然环境的自我调节性跑步锻炼,并系统地坚持课课炼,以改善学生 的心肺功能,提高学生身体适能性健康水平。同时,还需要针对性的,不失时机的发展学生一般性身体素质和 特殊的运动能力。同时还要加强运动技能教学方法的研究,以保证学生自我锻炼的需要,使学生顺利通过《体 育锻炼标准》,为终身体育教育打下结实的体质基础,以适应环境变换条件下的,科学地进行终身的健身锻炼 ,逐步提高全民族的体质水平。
三、终身体育与全民健身的理论基础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迅速发展和知识信息量的急剧增长,只限于学校教育的传统的教育方式远远 适应不了社会发展的需要。196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接受了终身教育的思想,并广泛的传播这一思想,20年来 终身教育得到飞跃发展,已成为全球性的教育改革的指导原则。终身教育的产生与发展,必须对教育的重要组 成部分的体育教育产生极大的影响。1968年,前苏联中央体育研究所所长A·V·克诺布柯夫就提出了“从0龄到 100岁为此锻炼身体”的终身体育教育的观点,我国体育理论学者王则珊明确提出:“终身体育是指终身进行的 体育锻炼和接受体育教育。”更明确地说:“一个人从受精时一瞬间开始,到不可避免的生命结束之前的人生 长河中必须伴随体育锻炼”。而日本学者则从社会体育的角度出发,认为:“社会体育如果不是终身持续进行 ,就会丧失意义。”这就充分反映了体育教育的自然与社会的本质属性。因此,“把社会体育作为终身体育译 解更加确切”的反映了其内涵,均能体现出教育与培养的社会学特性,无论人自幼到老所处的社会空间和时间 足以反映终身体育与终身教育之间的“链锁”性概念。
教育是一个终身过程,它包括了贯穿于人生不同阶段的含胎儿大学在内的学前教育和小学、中学、大学以 及成人教育;然而体育教育则必须根据教育工作规律和人生不同年龄阶段的身心发展的特点,科学地安排体育 教育的顺序性,合理地组织体育教学与锻炼身体的全过程,使终身体育与终身教育二者成“纵向”将这些不同 阶段的教育过程相互连接,成为一个有机整体的“链锁带。”教育又是一个正规的学校教育和现代多渠道多形 式的刊授教育、函授教育、广播电视教育;当然其中也包括体育知识教育和目前流行的健身、健美操、体育舞 蹈等运动技能信息传输教育;以及各运动项目的体育协会社团活动和社会,家庭所受到的非正规教育至使构成 终身教育与终身体育二者的“横向”结合。第三,教育具有普及性,提倡教育的平等化和民主化,使全民均有 享受教育与体育的权力。因此,终身教育与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实施就是造就全面发展的并具有实践能力的, 身体健全的人生工程,使一切可受教育的人们在整个一生中具有继续接受教育的动力和能力,不断地改善人们 的生活质量,以达到最理想的终身教育和终身体育的目的。
展开全部
以1896年第一届奥运会为标志的现代竞技体育的发展是人类历史上的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现已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内容。竞技体育是指为了最大限度地发展和不断提高人们在体格、体能、生理和心理等方面的能力,并以取得优异的运动成绩而进行的科学的、系统的训练和竞赛。它以其独特的优势及其体系的可开发性、作用的适用性、影响的广泛性,成为整个体育运动中最活跃、最积极的部分,它的发展对体育文化的发展起着深刻而广泛的影响,同时它也是促进各类体育活动发展的一个重要条件。 校园体育文化作为社会亚文化的一种特有现象,是指在学校这一特定的范围内,人们在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资财富和精神财富总和的一部分[1]。校园体育文化的发展离不开学校体育这片沃土,学校体育是校园体育文化的基础,也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培养学生的体育能力、运动兴趣及习惯,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健康发展等功能。我国高校的体育教学内容目前仍然是以竞技运动项目为轴线的教材体系,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尽管在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也进行了一些改革,但就主体而言,人们认为竞技体育仍是当前学校体育教学的主要内容。 所以从高校体育入手,探讨竞技体育的社会学所蕴涵的各种因素对校园体育文化的影响,将有助于我们更深刻的认识竞技体育的价值。 二、竞技体育对校园体育文化的影响 竞技体育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它源于社会文化和民族文化,具有强烈抗争的性质,是体育活动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矗一方面一个国家竞技体育的水平甚至代表着国家的形象,所以它的社会影响力巨大;另一方面随着现代传播技术的发展,竞技体育更是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宣传和关注,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如奥运会、世界杯足球赛、NBA、亚运会、甲A足球赛,几乎都深入到每个学生的心中,选修热门运动项目的学生日渐增多。 正因为竞技体育已远远超出本身的价值,所以我们可以认为它是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的集中体现之一。竞技体育文化是构成体育文化的核心,因此向学生传授基本运动技术、战术、规则,是提高学生体育文化水平的需要。我国学校体育中竞技运动项目作为学校体育教学内容已延续了几十年,它是师生课余体育锻炼,丰富校园文化生活的一种重要手段,毫无疑问竞技体育已经是校园体育文化的一部分。 众所周知,一个国家的竞技体育水平代表着这个国家的形象,同样一所学校也往往会由于他们的高水平的竞技体育而被大家所熟知或更加著名。发达国家的不少大学都致力于培养一支高水平的运动队来为其学校争创知名度。目前我国高校体制正在进行改革,几乎所有高校的改革方案都已经注意到了它的巨大潜力和影响力。尤其是近年来我国先后建立了几十所培养高水平运动队的试点大学和近300所培养体育后备人才的试点中学,并定期召开全国大学生、中学生运动会,有力地推动了学校体育运动和竞技体育水平的提高。这种以竞技体育的优势项目来带动学校体育的全面开展,既提高了学校体育在整个教育中的地位,又大大促进了校园体育文化的发展,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高校体育运动代表队的性质已从原来作为培养学校体育骨干、丰富校园文化活动的作用方面逐步向半专业化方向发展,其态势已经跨出校园,面向社会,走向世界。 早在20世纪初期,竞技体育就被国外一些专家看作是一种公民的素质,一种文化生活,一种独特的精神崇拜。他们深信,竞技体育可以培养青年人进入社会生活的能力,有助于增强青年人的身体素质、培养青年人的自信心,形成良好的性格和意志品质。国外的竞技体育始于儿童时期,他们在大量的业余时间里动员、引导儿童参加各种体育活动,并要求学生在体育课中也能全身心地投入,进入大学后,有的竞技体育的水平就已达到了国际水平[2]。因此,校园竞技体育的蓬勃发展,不仅丰富了校园的文化生活,也为社会培养了一支高水平的竞技体育人才和队伍。而我国由于对竞技体育认识还存在许多与时代发展不一致的看法和观念,没有正确地认识竞技体育在人类发展过程中的巨大作用,导致竞技体育在学校中的教育功能没有能够得到很好发挥。我们认为,竞技体育在高校的普遍开展,不仅能够普遍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而且能够活跃、丰富高校的文化生活,同时在提高高校竞技体育的水平,发现、培养竞技体育的优秀人才,将发挥巨大的作用。 三、竞技体育与培养正确的体育文化观念之关系 最近,国内体育主管部门正有意将体育工作与教育系统“嫁接”,走教育与体育相结合的道路,这是我国体育体制改革的重大举措之一。这将为学校体育工作带来新的研究课题。“嫁接”成功将对体育教学工作、学校竞技体育水平、场馆建设以及学校名牌带来不可估量的影响,并将大大推动校园体育文化的开展。但学校中的竞技体育毕竟与职业竞技体育有着很大的区别。竞技体育所包涵的教育功能成分更应在学校工作中被强调,而人们往往容易把竞技体育的其它非教育因素扩大化后移植到学校教育中来,使其发生畸变。这是体育教育改革中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如果对体育教育功能没有正确认识,体育教育改革就会失败,学校中竞技体育的开展就有可能步入歧途。为此,我们应从文化的角度重新来认识高校竞技体育的作用,正确发挥竞技体育的文化功能。 1、竞技体育可以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 现代社会是一个到处充满竞争的社会,而竞争的意识又是与竞技体育息息相关,在体育运动中,不讲门第、不分尊卑;在竞赛活动中,不存在除个人身体、心理以外的任何不平等,学生在体育锻炼中、在运动中、在竞争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体现自己的力量。体育运动中最讲法制,不徇私情;最讲现实,不论资历;最讲务实,不图虚妄。这就要求每一个参加者都尽应当自己最大的能力去竞争,特别是一些直接对抗性的运动项目,如足球、篮球、拳击等,从而渐渐增强了学生们的竞争意识和顽强毅力。 2、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社会道德与合作精神 在竞技体育中,各项运动都必须遵守严格的规则,人们只能在规则允许的情况下努力创造成绩,任何违反规则的行为都会遭到谴责和惩罚。同时,在一个集体项目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角色,每一角色都有其特定的行为要求,必须依角色要求行动,这就十分有利于人的社会化,有利于培养人的遵纪守法的观念和行为。竞技体育始终遵循着“机会均等、优胜劣汰”的基本原则,严格的规则和公正的裁判可以培养学生公平竞争的观念;通过竞技体育也可以学习和锻炼如何正确对待竞争中的失误和失败,磨练坚强的意志,增强抗挫折能力,使学生在激烈的社会中有顽强的生命力。因此,学生通过参与竞技体育运动,可以培养出良好的体育道德,进而养成优良的社会公德。即如何对社会群体、组织的公益事业做出贡献,怎样提高社会意识、怎样发展对别人的权力和感情的尊重和理解。竞技运动为我们提供了这样的一个社会生活的学习和锻炼的机会和场所。 3、有助于培养优良的个人品行 竞技体育有助于培养人的乐观精神和自信心,敢于竞争,敢于胜利,要求改革自我、超越自我等社会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优良品行;通过竞技体育还能培养领导与服从和充分展示与自我约束的良好行为。有实验证明:有竞赛经历的学生能显示出较好的个人修养和社会适应性,表现出更高的组织领导能力。因为竞技体育为承受责任、作出决定、影响他人等领域的重要品质提供了锻炼的机会。另一方面,竞技体育又具有培养服从的一些品质的趋向,如尊重、遵守规则,服从裁判等。学生从竞技体育中也能培养应当无敌意或无怨恨地接受批评意识,不应有超越规定,严重伤及对手的行动。竞技比赛有时需要有自我约束或自我牺牲的精神,不仅建立在意志和取胜的欲望上,还必须建立在豁达的宽容心理上。这些品行都是个人立足于社会的重要条件。 4、有助于提高学生对社会的适应能力 研究表明,参加竞技性比赛,能扩大学生的兴趣,放开性情,增加与他人结识的机会。同时在激烈的对抗中,在努力拼搏的奋斗中,接受成功或失败、表扬或批评的心理锻炼。在与他人交往和冲突中,学生对社会环境的适应能力及心理承受能力受到很大磨练,使学生得以从学习压力、心理伤痛等方面解脱乃至超越出来,从而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更充沛的精力迎接新的挑战。对社会现象是与非评价、道德标准与做人原则等在社会认识上的价值取舍,都可以在运动中受到检验,因此人们认为竞技体育运动能测试出个人对社会的适应能力。 5、竞技体育对校园体育文化可能造成的不良影响 任何事物的存在与发展都存在着两面性。竞技运动也不例外。它在对学校教育带来积极影响的同时,也可能产生一些负面影响,它可能导致错误的价值观的出现。高校体育教育的最根本目的是增强学生的体质,而后才是从中发现、培养高水平的体育人才。一些错误的价值观比较容易产生在那些运动员甚至存在于他们的崇拜者身上。荣誉、成就可能使他们更多地关心个人的得失,更多的关心能使他们获得荣誉的各种活动,进而引起他们对处世哲学观的转变,不能正确面对社会、正确认识各种社会关系,从而导致产生与社会生活规范、道德观念相背离的错误价值观。在某些人身上甚至会导致人性的丧失,滑向犯罪的深渊。 众所周知,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之间的关系是相当密切的,一旦教师、教练员把运动员、学生所获得的荣誉仅仅与个人利益相结合,就可能产生教育上的畸变。这些畸变主要表现在:为使运动员尽力争取去达到成人的目标而不断地给予他们过分的名利刺激,使他们的身心受到有害的压力。对学生参加竞技体育的思想意识和目标上的错误灌输,主要来自教师与教练员。为培养一支高水平的高校运动队,他们会更多地强调自己工作的成败、队员、资金、设备等等与其相关的各个方面的重要性,导致过分特殊化,甚至不惜违反体育道德、社会公德、法律、法规而弄虚作假,有可能致使教育的养成因素受到削弱、淡化甚至发生畸变。 竞技体育还可能带来暴力行为的产生。因为攻击性是竞技体育的特点,由于青年好斗、好胜的心理,而竞技体育中的身体接触或对规则的理解不准确,就有可能在平常的争论中转化为暴力的行为。所以,在竞技体育的教学中还应当有道德规范的内容,以提高学生辨别、应付和化解暴力的能力。 6、高校竞技体育教育的正确之路 竞技体育在对校园体育文化产生重大影响的同时,校园体育文化也对竞技有深远的影响。如许多竞技体育项目就产生或萌芽于学校体育,而且伴随国家体育战略方针的转变,竞技体育与高校联合办学的实施,最终会形成以学校为中心,依靠孝中、大学的业余训练来形成整个训练的一条龙体系。中学作为培养奥运冠军的基地,高校则是大部分运动员攀登世界体育高峰的必由之路,由此形成强大的人才培养体系。 但学校面向的毕竟是普通的学生,因此我们的体育教学不能采用纯竞技运动,对那些技术复杂、难度较高的技术性竞技运动,应当从学校体育的实际出发,对其进行加工改造,修改规则,降低难度,改进教学方法,达到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提高学生体育文化素养的目的。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建立俱乐部,利用专门的人力、物力、财力进行学校的竞技体育运动,既能把有运动潜力的学生集中起来进行系统的运动训练,为竞技体育培养后备人才,又能保证学校正常的体育教学,保证学生受到正常的体育教育。 四、结束语 竞技体育对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社会学影响所蕴涵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它对教育的作用是不可轻视的。我们应该正确地理解和认识竞技体育在教育中的作用,防止对青少年施加没有必要的压力和无教育根据的训练。助人成才、防微杜渐是体育教育工作者应该充分理解和掌握的教育原则。对竞技体育的社会蕴涵要有深刻地认识,并能把握好教育、训练学生的方法和尺度,使竞技运动的开展达到最佳的效果。在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和运动技能水平,享受运动的乐趣、学会身体锻炼的方法、培养良好思想品质的同时,又要对学生今后将面临的社会生活和压力给予有益的帮助,更好的为社会服务,这才是在学校中开展竞技体育的根本目的。与此同时,高校办高水平竞技运动队应尽快与国际接轨,让真正的大学生走出校门,参加世界大学生运动会,甚至是奥运会。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1.培养良好的人格品质。大学生首先应该正确认识自我,培养悦纳自我的态度,扬长避短,不断完善自己。其次应该提高大学生的抗挫折能力,鼓励他们采取理智的积极应付,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大学生还应努力提高自身的思想境界,树立科学的人生观,积极参加各类实践活动,丰富自己的人生经验。
2.建立科学的生活方式。大学生的学习往往负担较重,心理压力较大,为了保持长期学习效率,必须科学地有规律的安排好每天的学习、锻炼、休息。同时,大学生还要学会科学用脑。
3.加强自我心理调节。大学生要学会自我心理调适,控制自己的不良情绪,做到心理健康。首先,大学生要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其次,大学生应保持积极乐观的情绪、愉快开朗的心境,对未来充满信心和希望,遇到悲伤和忧愁的事情,要学会自我调节,适度地表达和控制情绪。
4.鼓励大学生积极参加业余活动,发展社会交往。丰富多彩的业余活动不仅丰富了大学生的生活,而且为大学生的健康发展提供了课堂以外的机会。大学生可通过参加各种业余活动,来培养自己的多种兴趣和业余爱好,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以缓解紧张情绪,维护身心健康。另外,通过社会交往可以不断地丰富和激活大学生的内心世界,使他们能够认识到自己的社会责任,养成遵守社会道德规范的习惯。
5.加大心理咨询的力度。心理咨询的方式很多,如通过以生活指导为中心的咨询,可以帮助大学生正确处理学习、交往、择业等问题,改善他们的适应能力;通过以心理卫生为中心的咨询,可以指导学生改善情绪和性格,使他们面对挫折时保持心理平衡;通过对心理障碍的诊断及治疗,可以指导大学生正确处理学业、成才、交友、择业、恋爱、求职等方面的问题。
2.建立科学的生活方式。大学生的学习往往负担较重,心理压力较大,为了保持长期学习效率,必须科学地有规律的安排好每天的学习、锻炼、休息。同时,大学生还要学会科学用脑。
3.加强自我心理调节。大学生要学会自我心理调适,控制自己的不良情绪,做到心理健康。首先,大学生要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其次,大学生应保持积极乐观的情绪、愉快开朗的心境,对未来充满信心和希望,遇到悲伤和忧愁的事情,要学会自我调节,适度地表达和控制情绪。
4.鼓励大学生积极参加业余活动,发展社会交往。丰富多彩的业余活动不仅丰富了大学生的生活,而且为大学生的健康发展提供了课堂以外的机会。大学生可通过参加各种业余活动,来培养自己的多种兴趣和业余爱好,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以缓解紧张情绪,维护身心健康。另外,通过社会交往可以不断地丰富和激活大学生的内心世界,使他们能够认识到自己的社会责任,养成遵守社会道德规范的习惯。
5.加大心理咨询的力度。心理咨询的方式很多,如通过以生活指导为中心的咨询,可以帮助大学生正确处理学习、交往、择业等问题,改善他们的适应能力;通过以心理卫生为中心的咨询,可以指导学生改善情绪和性格,使他们面对挫折时保持心理平衡;通过对心理障碍的诊断及治疗,可以指导大学生正确处理学业、成才、交友、择业、恋爱、求职等方面的问题。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gxrs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2000字怎么放这边
你可以试下
你可以试下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