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话三国英雄
《三国演义》塑造了诸多有血有肉的英雄人物,如忠勇双全的关羽.神机妙算的诸葛亮.老奸巨猾的曹操······他们当中一定有你熟知的,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三国”,说说各自心中印象...
《三国演义》塑造了诸多有血有肉的英雄人物,如忠勇双全的关羽.神机妙算的诸葛亮.老奸巨猾的曹操······他们当中一定有你熟知的,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三国”,说说各自心中印象深刻的英雄人物吧。
(六年级下学期江苏版的练习三上的口语交际)
快一些,好吗~~~~~~~~ 展开
(六年级下学期江苏版的练习三上的口语交际)
快一些,好吗~~~~~~~~ 展开
12个回答
展开全部
古冤臣
三国时期最冤枉的人就是魏延,堪称千古冤臣,因为他不但被杀后一直没有被平反,更被一帮说书的糟蹋,说他有反骨,是和曹操一样的大反派。虽然曹操被称为奸臣,可是在世的时候权倾朝野,死后倍极哀荣,墓地到现在还没有被找到。魏延则身首异处,三族被戮,不知埋骨何地。而魏延根本就没有什么对不起蜀汉,连那个心都没有,枉死,而死后千载骂名,冤枉,比岳飞还冤,比袁崇焕还冤。
陈寿和魏延家是没有什么交情的,不过陈寿还算老实,尽管对蜀怀有一定的感情,不好明斥其非,但是在为魏延立传的时候没有说什么谎话,在最后还是给他下了一个“不便背叛”的评语。
魏延不是名门望族之后,不然喜欢考证名人家世的三国时代不可能没有记载,他是荆州义阳人。最早的记载是“以部曲随先主入蜀”,很可能是和甘宁一样是水匪或者豪强出身。就这点来说,不知道当初他在荆州当豪强的时候是不是和诸葛家结下了什么梁子,以至于诸葛亮后来那么恨他。魏延后来是依靠战功当上了刘备手下的牙门将军,毕竟魏延不是刘备的旧部,和诸葛亮等荆州世家子弟也不是一伙,加上性格似乎也属于倔强一流,不会拍须遛马,所以能够升职,靠的唯有自己的能力。
等到刘备自称汉中王的时候,要地汉中需要一员大将来镇守,对取得汉中很有功劳,加之又是刘备亲信的张飞是众望所归的人选。关羽和张飞号称“万人敌”,武勇是有的,历史上的张飞也绝对不是《三国演义》里那样大字不识,《八蒙山铭》现在还是名帖,无论是招降严颜,还是汉中破张郃,证明张飞的计谋也相当不错。但是刘备选择的汉中太守、镇远将军却是魏延。这当然让蜀国所有的人吃惊。刘备为了显示自己能够用人,在一次大会上和魏延唱了一次双簧:"今委卿重任,卿居之欲云何?"魏延答道:"若曹操举天下而来,请为大王拒之;偏将十万众至,请为大王吞之。"蜀中众将都为魏延的豪言壮语所感动。只有诸葛亮不是滋味,毕竟魏延的资历还不如诸葛亮,就有了汉中太守的实缺,实在让诸葛亮有些不舒服。
如果是魏延要造反,机会很多,刘备在白帝城托孤的时候,他还是汉中太守,完全可以反。“建兴元年夏,臧柯太守朱褒拥郡反。先是,益州郡有大姓雍闿反,流太守张裔于吴,据郡不,越巂夷王高定亦背叛”,有这么多反的,魏延没有反。诸葛亮建兴三年平定南方四郡的时候,蜀中空虚,魏延还是没有反,真不知道反骨一说,从何而来?
到了蜀汉建兴五年,诸葛亮进屯汉中,不知道是诸葛亮和当地长官魏延有没有发生什么矛盾。蜀汉建兴八年的时候司马懿和曹真等讨伐蜀国,诸葛亮在汉中据险而守,加上连月阴雨,魏国撤军。同时,魏延在阳溪大破魏国的后将军费瑶和雍州刺史郭淮的部队,因功被封为前军师、征西大将军、假节、南郑侯。可坏就坏在这件事和诸葛亮有了牵涉,诸葛亮在建兴六年因为马谡失街亭,自贬三等,这回刘禅让他官复原职,但是毕竟诸葛亮的功劳没有魏延大,刘禅在诏书里是这样写的:“前年耀师,馘斩王双;今岁爰征,郭淮遁走;降集氐、羌,兴复二郡,威镇凶暴,功勋显然”,要知道,斩王双是在逃跑途中的事情,诸葛亮未必有什么光彩,郭淮大败是偏师魏延的功劳,阴平、武都二城是陈式的手笔,就是汉中的防御工事也是魏延修的。诸葛亮当然觉得不爽,非常的不舒服,由此对陈式和魏延都很有意见,要知道他到死才是个武乡侯。
魏延的才能是为诸葛亮所妒忌的,每次给魏延偏师也不超过万人,对魏延是以打压为主的。对此魏延很是不忿,老是念道着当年要是按照他说的出子午谷,直指长安,早就赢了。这场关于子午谷的公案,按照魏延所说未必不能够成功,后来钟会伐蜀就是有一路从子午谷进军的,也没有出现诸葛亮说的危道。不过是诸葛亮当时对魏延就是很不满意:你的智慧怎么可能比我高?你想到了,我早就想到了,但是因为是你提出来的,就是不行。其实军事上哪里来的百分之百把握?否决历史上任何一场经典战役,都可以用安全这个理由给否定掉。以蜀国和魏国的实力对比,不冒险又如何有胜算。
诸葛亮临死的时候还不忘记踩魏延一把,让和魏延一向不对付的杨仪来领导他。还说了,如果魏延不听,“军便自发”。最后一着比后世的十二道金牌也差不多,分明是要魏延如果继续讨伐魏国就是孤军奋战。魏延当然不服:“丞相虽亡,吾自见在。府亲官属便可将丧还葬,吾自当率诸军击贼,云何以一人死废天下之事邪?且魏延何人,当为杨仪所部勒,作断后将乎!”但是什么长史杨仪、司马费祎,还有成都城的蒋琬等诸葛亮的亲信走狗都是一伙,朝里朝外一起算计魏延。魏延就是一个战将,不是阴谋家,到死之前也仅仅是想回汉中,而没有想到投靠魏国。魏延之死,是蜀国的一大损失,如果魏延健在,蜀国未必那么快灭亡。
倒是那个杨仪,在欲望没有得到满足后发出:“往者丞相亡没之际,吾若举军以就魏氏,处世宁当落度如此邪!令人追悔不可复及。”的肺腑之言,可见当初“后主以问侍中董允、留府长史蒋琬,琬、允咸保仪疑延”的董允、蒋琬等人是什么东西,或者什么动机。想想在《出师表》里大言不惭地说“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的诸葛亮的所为,不由得使人想起“朋党”二字。“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果真如此!
敏行讷言
邓艾是魏延的同乡,是义阳棘阳人,就是现在新野县东。邓艾邓士载也是个孤儿,不知道当初刘备裹胁的荆州百姓里有没有他们母子,反正那时他才三岁左右。后来曹操兵败赤壁,将荆州部分民众北迁,邓艾母子也随之被迁徙到汝南。
孤儿兼外来户的邓艾有口吃的毛病,被人们称为邓吃,有人说用期期艾艾形容口吃就来源于邓艾,其实很可能邓艾的名字是起自口吃的毛病,中国的民俗就是贱名好养活。这毛病似乎到他成为将军的时候还没有好。以至于司马昭有一次拿他开玩笑,说艾艾 灿屑赴 。康税 谩堵塾铩防锏摹胺镔夥镔猓 蔚轮 ァ蔽 源穑 到佑咚档闹挥幸桓龇铮 档淖匀痪褪怯幸桓觥鞍 薄?蠢此 目诔圆皇呛苎现兀 褪亲偶钡氖焙蚧岽 隼础?
邓艾从小为人放牛,怎么说也是个贫雇农出身,孤儿寡母容易被人欺负。曾经他想改掉这个与口吃有关的名字,就取以前太丘长陈寔碑文:“文为世范,行为士则”,打算改名叫邓范,字士则。史书上说“后宗族有同者,故改焉”,其实就是他同宗里后来有富户高门觉得这名字好,叫他给让出来,和鲁迅的学生柔石原先叫赵平福,因乡绅觉得自己的儿子用更合适而改名“平复”一样,邓艾也就只能让出来,明显地是三等公民。可能邓艾写得一手不错的文章,或者干活很卖力,以至于尽管因为口吃不能够当干佐,还是能够当“稻田守草吏”的小官。不知道是不是后世生产小组的小组长,一种费力不讨好的职位。
孟子说:“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智,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自古能为人所不能者,多能忍常人所不能忍,苦难对常人来说是堕落的理由,对于天才来说是锻炼的炉火。邓艾口吃,故此少玩伴,能够用心攻读,有更多的时间冥想;邓艾地位卑贱,故此能够意志坚强,胸怀济世的抱负。同郡的一个年长的官员看小邓艾可怜,每次分配的时候都多分给他些,可能还有些额外的馈赠,邓艾却从来没有当面谢过。盖因邓艾不单是一个很高傲的人,也是一个很深沉的人。等到他官拜汝南太守,衣锦还乡后,他要报答这位当初真诚帮助他的长者,不料此人已经去世,邓艾派人祭祀之外,重金报答此人的母亲,并“举其子于计吏”。邓艾不尚虚词,很君子,他的感激有自己的表达方法,却又不是一般人所能够理解的。
邓艾的知己是司马懿。机遇使他遇到了司马懿,司马懿此人对邓艾的知遇是邓艾一生所不能够忘记的,这就是为什么在日后的政治动荡中他始终站在司马氏一边,为什么在司马昭下旨意逮捕他的时候,他不举兵造反,而是束手就擒。士为知己者死,可能诸葛亮还未必有邓艾的愚忠。而司马懿对邓艾的知遇也确实是超过刘备之于孔明的。毕竟,当时的邓艾仅仅是一个不知名、不入流的小吏,更有口吃的毛病,而司马懿能够认真聆听他的见解,不以他出身寒微为嫌,引之左右,淳淳然古人之风。要知道魏晋时期是“公门有公,卿门有卿”、“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局面,用人制度上是九品中正制。也就是说各州郡设立“中正”,将士人分成上上、上中、上下到下上、下中、下下九等,然后依照品级给官,依据主要就是先看其家世,上辈当过什么大官,然后才是看才德。就和现在先看学历,再看才德一样,以邓艾的出身,在当时如果不是司马懿,肯定连张入门券、准考证都没有,口吃可能比现在不会洋文还严重,能以一个小吏终身就感恩戴德了,哪里能够立功天下,史册留名呢?
可就如上文所说,邓艾和对周济自己的年长官员一样,他对司马懿的感激是在心里的,比任何人都深,但是他不是采取俗人的拜司马懿为义父等虚礼,而是尽心尽力为司马懿办事,以自己的才能来报答自己的知己。
邓艾先做的是兴修水利。当时司马懿让邓艾“行陈、项、东至寿春”,身份可能就是司马懿的幕僚,没有什么品级,但是见一般官员未免要大上半级。巡视回来后,邓艾给司马懿上书,认为“田良水少,不足以尽地利,宜开河渠,可以引水浇溉,大积军粮,又通运漕之道”,怕自己口吃误事,专门写了一篇《济河论》给司马懿看,上面写道:“昔破黄巾。因为屯田,积谷于许都以制四方。今三隅已定,事在淮南,每大军征举,运兵过半,功费巨亿,以为大役。陈、蔡之间,土下田良,可省许昌左右诸稻田,并水东下。令淮北屯二万人,淮南三万人,十二分休,常有四万人,且田且守。水丰常收三倍于西,计除众费,岁完五百万斛以为军资。六七年间,可积三千万斛于淮上,此则十万之众五年食也。以此乘吴,无往而不克矣”,讲究半农半兵的军屯,减少了百姓的负担,加上开凿漕运,减少了运输上对粮食的耗费,得到司马懿的赞赏和支持。
应该说,能够想到兴修水利、开凿运河,和邓艾早年在民间的生活是分不开的。邓艾不同于三国时代其他的士大夫,他的出身是平民,深知民间的疾苦。田地没有水利设施,天旱的时候得不到灌溉,下雨的时候又遭受涝灾,而大批不耕而食的军队又成为农民的沉重负担,史书上说“资食有储而无水害者,艾所建也”。
邓艾正是孔子所称赞的那种敏于行而讷于言的那种人,如果生在治世,邓艾应该是一代良相。其实,仅仅凭借兴修水利一项,邓艾就应该是一个名垂青史的人物,毕竟中国历朝历代能够想到兴修水利的王侯将相太少了,水利设施的破坏不惟是战乱的原因。
由文且武
邓艾小时候的梦想是带兵打仗,“每见高山大泽,辄规度指画军营处所”,周围的人都以为笑谈。就和陈胜当年说:“苟富贵,勿相忘”一样,一个口吃的外来户的孤儿,也想当将军,自然在常人的眼里是可笑的。邓艾之所以想当将军,恰恰是因为他出身贫贱,在乱世,当将军是威风八面的事情,属于弱势群体的邓艾当然很神往。更何况金戈铁马本就是男儿的志向呢?
司马懿的赏识,给了邓艾一展所学的机会,但是终究是个文官,和邓艾的志向有些不符合,可能邓艾也向司马懿表达了自己的愿望,因而被委派到蜀国的前线,“出参征西军事,迁南安太守”。到了嘉平元年,也就是高平陵政变过后,司马懿派雍州刺史郭淮取代夏侯玄的军事长官的职务,引起右将军夏侯霸的疑惧。夏侯霸逃奔蜀国。邓艾作为司马懿的心腹也被派到前线挂职锻炼。
邓艾在白水遇到了他日后的大对头姜维。邓艾是以南安太守的身份对麹城的蜀军进行围困的。姜维引兵救援,结果被陈泰坚守牛头山、郭淮抄蜀军洮水的后路,被迫撤退。郭淮带兵去讨伐和姜维一起添乱的羌族,邓艾说道:“贼去未远,或能复还,宜分诸军以备不虞。”结果被留下来在白水北侧防守。不出三天,姜维果然带着廖化回马一枪。姜维看到白水对面有魏国军队驻守,就让廖化修桥来迷惑对方,打着自己奇兵去奔袭同在水北六十里外的洮城的主意。要是等魏国军队发现洮城被攻击的时候,廖化正好可以利用造好的桥梁迅速追击。不过姜维对面的邓艾,从作桥上看出破绽,因为蜀军数量多于魏军,而且是利用郭淮率领军队在外的机会,应该采取强渡的速战,而不应该慢悠悠地在那里修桥。于是邓艾主动回师洮城据守,将来偷袭的姜维档在城外。邓艾因此被加封为讨寇将军,赐爵关内侯,算是高级干部了。
成为高级干部的邓艾不久就被调到城阳当太守,后来又衣锦还乡到汝南当太守,继而是兖州太守。“艾所在,军民并丰”,并上书司马师:“国之所急,惟农与战,国富则兵强,兵强则战胜。然农者,胜之本也。孔子曰:足食足兵,食在兵前也。上无设爵之劝,则下无财畜之功。今使考绩之赏,在于积粟富民,则交游之路绝,浮华之原塞矣。”此刻的邓艾基本上还是一个文臣。
到毋丘俭起兵的时候,邓艾充当的是司马氏的急先锋,先在乐嘉造浮桥,后追文钦到丘头。因此也博得了司马氏的信任,确立了司马氏死党的身份,进封方城乡侯,去解被姜维围困在狄道的王经。解围后邓艾被正式封为安西将军,假节,领护东羌校尉,成为一方封疆大吏的同时也正式开始了和姜维的军事对话。
邓艾当时是“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因为狄道一战,魏国虽然最终解围,但是损失惨重。相比之下,姜维不过是暂时退走,并没有伤筋动骨。因此邓艾得出了:“洮西之败,非小失也。破军杀将,仓廪空虚,百姓流离,几于危亡。今以策言之,彼有乘胜之势,我有虚弱之实,一也。彼上下相习,五兵犀利,我将易兵新,器杖未复,二也。彼以船行,吾以陆军,劳逸不同。三也。狄道、陇西、南安、祁山,各当有守,彼专为一,我分为四,四也。从南安、陇西,因食羌谷,若趋祁山,熟麦千顷,为之县饵,五也。贼有黠数,其来必矣”的结论。邓艾在祁山厉兵秣马等着姜维。
到了魏甘露元年七月,姜维果然再出祁山,见到邓艾有准备,姜维回师董亭,转进南安。邓艾迅速率领军队到南安附近的武功山据险而守,姜维攻险不克,再次移师东向,翻山越岭奔袭上邽。邓艾在段谷截击姜维,获得大胜。姜维因此也失去了蜀国的信任,自贬为后将军。应该说段谷之战的意义并不在于对蜀军的歼灭性打击,而在于使姜维这员蜀国当时唯一的将才的威信受到损害,给蜀国的保守派提供借口。邓艾因为段谷的战功被进封为邓侯,食邑六千六百户,其子邓钟也获得了五百户亭侯的封爵。等到甘露二年,诸葛诞寿春起兵的时候,姜维又一次北伐,被邓艾等据险而守,无功而返。邓艾更加封为征西将军,风光一时。
直到魏景元三年邓艾破姜维于侯和,在与蜀国姜维的军事对话中,邓艾始终是占据上风,这之中当然有蜀国国力不如魏国的因素,另外防守总比进攻来得容易,并不说明邓艾肯定比姜维高明很多。所谓的天险,是蜀国和魏国共之的。
但是,邓艾在西部的驻守,不但使司马氏能够西顾无忧,得以放心剿灭淮南地区的军事势力,而不用两线作战。对于蜀国来说,历次军事冲突的失败都令自己的国力被消耗,士气衰落,内部意见不统一,为日后的灭亡种下了祸根。
军事上的得力使邓艾对于政治上的敏感有些下降。要知道,当年司马懿之所以能够在魏国得势就是因为有对蜀国的战功和对公孙渊的讨伐,邓艾对于蜀国的屡战屡胜无论是战功还是威望都和当年的司马懿不相上下。功高当自危,手握兵权的邓艾完全知道功高震主的道理。当年他还振振有辞地给司马师分析东吴的诸葛恪“吴名宗大族,皆有部曲,阻兵仗势,足以建命”,招上级疑惑,被同僚妒忌,“而不虑大患,其亡可待也”。现在的邓艾其实比诸葛恪当年还危险,可是没有看出邓艾有什么自保的举动。可能是因为邓艾认为自己出身寒微,对司马氏又忠心耿耿,构不成威胁;也可能邓艾就是直肠子,所以对魏国的各种封赏没有一次上表推辞,哪怕是名义上的推辞,觉得是自己的功劳所挣。
仰天长叹
邓艾对于司马集团以至于整个魏国贵族集团来说都是个外来户,就和魏延之于蜀国的诸葛亮集团一样。同时他也没有钟会的狡猾,钟会放着太仆的官儿不做,陈侯的爵位不要,求的就是一个让司马放心,让同僚们顺心。邓艾这样的功劳,这样的爵位,至少也应该向司马昭表示表示。官场上就是这样,尽管领导对你的技术一窍不通,同事们在你搞科研的时候在研究历次彩票号码的规律,可你在写总结的时候总要把领导的关怀指导和同事们的鼎力帮助放在前面,然后才能够是你的努力。否则领导和同事们难免觉得你不把他们放在眼里,个人英雄主义,甚至于是对他们有意见,进而对你有意见。要知道,想搞创新什么的,领导当时不踩你两脚,同事不绊你个跟头就已经是对你最大的关怀和帮助了。毕竟,你显本领了,变相是说领导和同事们不够聪明或者努力。这官场规则自古如此,所以五代的郭威讨伐叛逆有功后要求遍赏,连朝廷里的大臣都带上,就是会做人。郭威会做人,所以后来能够当上皇帝;邓艾不会做人,所以让司马昭生气。
司马昭对邓士载的痛恨肯定不是一天了。以至于讨伐蜀国的时候,一位姓刘的名士预言道,讨伐蜀国必然获胜,但是钟会和邓艾两个人都回不来了,听众问为什么,这位名士笑而不答。看来司马昭篡位之心固然路人皆知,猜忌之心也不是什么秘密。讨伐蜀国按理说应该是邓艾是主将,钟会是副将,毕竟邓艾久在蜀边,屡战屡胜。可是司马昭却让邓艾率领偏师牵制姜维。
没有想到,这还没有引起邓艾的疑惧。邓艾多半把这归罪于钟会。要知道钟会是贵族出身,一流的参谋人才,号称当时的张良,平民英雄邓艾和他肯定是素不相能的。邓艾估计看到作战计划的时候就在肚子里大骂钟会小人,倒不是不敢公然骂,是因为邓艾一着急生气口吃就更严重,骂不出口。邓艾很识货,知道钟会的作战计划本身很好,但是就是因为很好才让他生气,因为让钟会出丑后自己扶正的指望就不大,按照这个作战计划,破蜀的大功肯定是钟会的,邓艾只能喝姜维这口残汤。虽然姜维也算是名汤,但是还是和雍州刺史诸葛绪分享的。邓艾很是不舒服,于是就完全按照命令行事,没有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不然以他在段谷破姜维的智慧,绝对不会让姜维跑到剑阁去挡着钟会的。
等姜维把钟会挡在剑阁,魏军军粮不济,一群朝里的大臣建议班师的时候,邓艾才拿出自己的压箱底的私货——“从阴平由邪径经汉亭趣涪,出剑阁西百里,去成都三百余里,奇兵冲其腹心。剑阁之守必还赴涪,则会方轨而进。剑阁之军不还,则应涪之兵寡矣。军志有之曰:‘攻其无备,出其不意。’今掩其空虚,破之必矣。”足见邓艾对蜀国地理的熟悉。难保让同样不笨的司马昭和钟会觉得他当初藏私别有所图,司马昭认为他不简单可能想造反;钟会认为他太狡猾想抢功。
“冬十月,艾自阴平道行无人之地七百余里,凿山通道,造作桥阁。山高谷深,至为艰险,又粮运将匮,频于危殆。艾以毡自裹,推转而下。将士皆攀木缘崖,鱼贯而进。”年近七十的邓艾玩这种把戏,也真是玩老命了。江油蜀将马邈大惊之下开门出降。邓艾乘胜兵进成都的最后一道门户绵竹。在绵竹,邓艾遇到了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孙子诸葛尚。只能速战的邓艾写信给诸葛瞻,让他投降,其实是激诸葛瞻出来决战。诸葛瞻也真够笨,要知道邓艾偷渡阴平不可能带着多少粮食补给,攻城的冲车、抛石机之类的重武器更无从谈起。只要诸葛瞻学习姜维对付钟会的方法,在绵竹乌龟不出头,邓艾没有补给,饿也饿死了。在邓艾的坚决督战下,邓忠、师纂击破了诸葛瞻的军阵,诸葛父子战死。据说诸葛尚临死时候还骂黄皓,须知可不是那个宦官逼他们父子出战的,要是黄皓,说不定因为胆小死守城池,傻人傻福地让邓艾难受。刘禅得知绵竹陷落,“遣使奉皇帝玺绶,为笺诣艾请降;艾至成都,禅率太子诸王及群臣六十余人面缚舆榇诣军门”。邓艾取得了破蜀的首功,得意之余,不免忘形。对蜀国的大臣说:“诸君赖遭某,故得有今日耳。如遇吴汉之徒,己殄灭矣。”又曰:“姜维自一时雄儿也,与某相值,故穷耳。”随后邓艾给司马昭上书,要求封刘禅王位,然后灭吴。对他已经更加疑心的司马昭在以魏国皇帝的名义增封他二万户、太尉后,使监军卫瓘喻艾:“事当须报。不宜辄行。”没有想到邓艾摆出一副“将在外均令有所不受 ”的态度:“衔命征行,奉指授之策,元恶既服;至于承制拜假,以安初附,谓合权宜。今蜀举众归命,地尽南海,东接吴会,宜早镇定。若待国命,往复道途,延引日月。《春秋》之义,大夫出疆,有可以安社稷,利国家,专之可也。今吴未宾,势与蜀连,不可拘常以失事机,兵法,进不求名,退不避罪,艾虽无古人之节,终不自嫌以损于国也。”司马昭终于忍无可忍,毕竟君令有所不受,司马昭还不是君,不能够容忍他不受,于是下令逮捕邓艾。
邓艾接到诏书的时候仰天长叹:“艾忠臣也,一至此乎!白起之酷,见于今日矣”,束手就擒。后钟会起兵、魏军哗变,邓艾的手下要趁机救他,但是监军卫瓘命令田续追杀邓艾父子于绵竹西。卫瓘回朝后根本没有受到制裁,倒是邓艾的妻子和孙子被流放到西域,在洛阳的儿子均被杀,这似乎不能推到钟会头上了。直到司马昭的儿子司马炎创立晋朝后,邓艾才得道平反。邓艾和钟会其实都是该仰天长叹的人物,都是兔死狗烹。但邓艾更象老乡魏延一样,至死不悟,冤屈的臣子啊。
赵云,蜀,168-229(62岁),字子龙,永昌亭侯,蜀镇军将军、五虎上将之一、追赠顺平侯、大将军。
初为袁绍将,后见绍不仁,於磐河战退绍将文丑,救公孙瓒并投之。后又刺杀麹义。刘备依讬瓒,云与之为田楷拒袁绍。后与备执手泣别。后瓒败,云流浪卧牛山,与备见,投之。当阳长阪恶战,云怀抱幼主(刘禅,阿斗),七进七出,杀曹军五十余将。备娶孙夫人,云相随。及征蜀,云随诸葛亮、张飞等人沿江而上。及蜀平,又往征汉中,退曹大军。关羽亡,先主怒欲伐吴,云劝止,不从。后备崩,云随亮南征、北伐,单骑退追兵。七年卒,后主哭倒于龙床上,谥云顺平侯、追大将军。
孙策:吴,175-200(26岁)“江东小霸王”,字伯符,会稽太守,讨逆将军,吴侯,谥长沙桓王,孙坚长子。
人格特质奉母至孝,个性豁达,爱说笑话,喜好结交天下英雄豪杰。外型特征容貌俊美,打起仗来勇猛无比。性宽弘雅量,豁达大度,勇力绝人,知兵善战。广用人材,善于接纳降将、降卒。从小就跟随父亲四处征战,十七岁即丧父,但冷静地以仇人黄祖换回父亲的尸体安葬。父坚死后,往淮南投袁术,后以传国玉玺作抵押向袁术借得孙坚的旧部三千,一举荡平东南,威震三江,曾经挟死一将、喝死一将,更曾于神亭单枪匹马与名将太史慈酣战数百合,素有「江东小霸王」之称,与东吴儒将周瑜同娶江东国色大、小乔,爵吴侯,封讨逆将军领会稽太守,暗有北争中原之志;操惮其强,与之结亲以安其心。后行猎时为许贡门人所刺,又斩杀道士于吉而受其诅咒,伤重而亡,寿仅二十六岁。权称尊后,追谥长沙桓王。
姜维:蜀,202—264(63岁)字伯约,大将军,凉州刺史,假节,平襄侯 。诸葛亮之徒。
文武双全、侍母至孝。初为天水中郎,诸葛亮初向祁山取天水,维破其策又外设伏兵,败诸葛亮、赵云。后降,献计取天水。维深得亮器重,亮授之平生所学。后随亮出祁山,维斩费耀,胜魏军。又取散关,破武都。及亮卒,维继诸葛之略,以攻代守。结羌人、断陇西,拓界厉兵,伺图中原,恢复汉室。乃会羌兵取南安,斩魏大将徐质,困司马于铁笼山,射杀都督郭淮,挫魏国之威。出狄道,背水大破王经,迁大将军。后段谷胡济失约维退败自贬后将军。奔长城,艾惧不与战。又祁山口识破邓艾混乱计,斗阵胜邓艾。将计就计诛诈降将王瓘,败邓艾丢盔弃甲,越山舍马。再出兵,侯和为艾破。黄浩弄权欲黜维,维避祸沓中,司马伺机兴师伐蜀,维守剑阁抵钟会,及后主降艾,敕维降,维乃佯降于会,策会反,图中原欲以杀会重扶汉室,乃事败,维及妻子皆伏诛。
太史慈,吴,166—206(41岁),字子义,建昌都尉。
慈忠义,北海孔融敬之,黄巾贼管亥围北海,慈助融抗之,为融结刘备,大败贼众。后归扬州刺史刘繇,於神亭同一小将斗孙策十三骑,更支身与策大战,奋勇莫当。后繇败死,策擒慈,慕其高义,求为其将,慈降。慈招谕繇残军归,守言应诺,恪遵信义,始终如一,弭息诽论。自此慈为孙氏大将,慈助其扫荡江东。后孙权领事,委以重任。群英会上,周瑜付剑与慈为监酒,赤壁战中,权用慈为先锋。后於合肥城中伏,为张辽所遣弓弩兵射至重伤,回营发遗世之言,不治身死。
三国时期最冤枉的人就是魏延,堪称千古冤臣,因为他不但被杀后一直没有被平反,更被一帮说书的糟蹋,说他有反骨,是和曹操一样的大反派。虽然曹操被称为奸臣,可是在世的时候权倾朝野,死后倍极哀荣,墓地到现在还没有被找到。魏延则身首异处,三族被戮,不知埋骨何地。而魏延根本就没有什么对不起蜀汉,连那个心都没有,枉死,而死后千载骂名,冤枉,比岳飞还冤,比袁崇焕还冤。
陈寿和魏延家是没有什么交情的,不过陈寿还算老实,尽管对蜀怀有一定的感情,不好明斥其非,但是在为魏延立传的时候没有说什么谎话,在最后还是给他下了一个“不便背叛”的评语。
魏延不是名门望族之后,不然喜欢考证名人家世的三国时代不可能没有记载,他是荆州义阳人。最早的记载是“以部曲随先主入蜀”,很可能是和甘宁一样是水匪或者豪强出身。就这点来说,不知道当初他在荆州当豪强的时候是不是和诸葛家结下了什么梁子,以至于诸葛亮后来那么恨他。魏延后来是依靠战功当上了刘备手下的牙门将军,毕竟魏延不是刘备的旧部,和诸葛亮等荆州世家子弟也不是一伙,加上性格似乎也属于倔强一流,不会拍须遛马,所以能够升职,靠的唯有自己的能力。
等到刘备自称汉中王的时候,要地汉中需要一员大将来镇守,对取得汉中很有功劳,加之又是刘备亲信的张飞是众望所归的人选。关羽和张飞号称“万人敌”,武勇是有的,历史上的张飞也绝对不是《三国演义》里那样大字不识,《八蒙山铭》现在还是名帖,无论是招降严颜,还是汉中破张郃,证明张飞的计谋也相当不错。但是刘备选择的汉中太守、镇远将军却是魏延。这当然让蜀国所有的人吃惊。刘备为了显示自己能够用人,在一次大会上和魏延唱了一次双簧:"今委卿重任,卿居之欲云何?"魏延答道:"若曹操举天下而来,请为大王拒之;偏将十万众至,请为大王吞之。"蜀中众将都为魏延的豪言壮语所感动。只有诸葛亮不是滋味,毕竟魏延的资历还不如诸葛亮,就有了汉中太守的实缺,实在让诸葛亮有些不舒服。
如果是魏延要造反,机会很多,刘备在白帝城托孤的时候,他还是汉中太守,完全可以反。“建兴元年夏,臧柯太守朱褒拥郡反。先是,益州郡有大姓雍闿反,流太守张裔于吴,据郡不,越巂夷王高定亦背叛”,有这么多反的,魏延没有反。诸葛亮建兴三年平定南方四郡的时候,蜀中空虚,魏延还是没有反,真不知道反骨一说,从何而来?
到了蜀汉建兴五年,诸葛亮进屯汉中,不知道是诸葛亮和当地长官魏延有没有发生什么矛盾。蜀汉建兴八年的时候司马懿和曹真等讨伐蜀国,诸葛亮在汉中据险而守,加上连月阴雨,魏国撤军。同时,魏延在阳溪大破魏国的后将军费瑶和雍州刺史郭淮的部队,因功被封为前军师、征西大将军、假节、南郑侯。可坏就坏在这件事和诸葛亮有了牵涉,诸葛亮在建兴六年因为马谡失街亭,自贬三等,这回刘禅让他官复原职,但是毕竟诸葛亮的功劳没有魏延大,刘禅在诏书里是这样写的:“前年耀师,馘斩王双;今岁爰征,郭淮遁走;降集氐、羌,兴复二郡,威镇凶暴,功勋显然”,要知道,斩王双是在逃跑途中的事情,诸葛亮未必有什么光彩,郭淮大败是偏师魏延的功劳,阴平、武都二城是陈式的手笔,就是汉中的防御工事也是魏延修的。诸葛亮当然觉得不爽,非常的不舒服,由此对陈式和魏延都很有意见,要知道他到死才是个武乡侯。
魏延的才能是为诸葛亮所妒忌的,每次给魏延偏师也不超过万人,对魏延是以打压为主的。对此魏延很是不忿,老是念道着当年要是按照他说的出子午谷,直指长安,早就赢了。这场关于子午谷的公案,按照魏延所说未必不能够成功,后来钟会伐蜀就是有一路从子午谷进军的,也没有出现诸葛亮说的危道。不过是诸葛亮当时对魏延就是很不满意:你的智慧怎么可能比我高?你想到了,我早就想到了,但是因为是你提出来的,就是不行。其实军事上哪里来的百分之百把握?否决历史上任何一场经典战役,都可以用安全这个理由给否定掉。以蜀国和魏国的实力对比,不冒险又如何有胜算。
诸葛亮临死的时候还不忘记踩魏延一把,让和魏延一向不对付的杨仪来领导他。还说了,如果魏延不听,“军便自发”。最后一着比后世的十二道金牌也差不多,分明是要魏延如果继续讨伐魏国就是孤军奋战。魏延当然不服:“丞相虽亡,吾自见在。府亲官属便可将丧还葬,吾自当率诸军击贼,云何以一人死废天下之事邪?且魏延何人,当为杨仪所部勒,作断后将乎!”但是什么长史杨仪、司马费祎,还有成都城的蒋琬等诸葛亮的亲信走狗都是一伙,朝里朝外一起算计魏延。魏延就是一个战将,不是阴谋家,到死之前也仅仅是想回汉中,而没有想到投靠魏国。魏延之死,是蜀国的一大损失,如果魏延健在,蜀国未必那么快灭亡。
倒是那个杨仪,在欲望没有得到满足后发出:“往者丞相亡没之际,吾若举军以就魏氏,处世宁当落度如此邪!令人追悔不可复及。”的肺腑之言,可见当初“后主以问侍中董允、留府长史蒋琬,琬、允咸保仪疑延”的董允、蒋琬等人是什么东西,或者什么动机。想想在《出师表》里大言不惭地说“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的诸葛亮的所为,不由得使人想起“朋党”二字。“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果真如此!
敏行讷言
邓艾是魏延的同乡,是义阳棘阳人,就是现在新野县东。邓艾邓士载也是个孤儿,不知道当初刘备裹胁的荆州百姓里有没有他们母子,反正那时他才三岁左右。后来曹操兵败赤壁,将荆州部分民众北迁,邓艾母子也随之被迁徙到汝南。
孤儿兼外来户的邓艾有口吃的毛病,被人们称为邓吃,有人说用期期艾艾形容口吃就来源于邓艾,其实很可能邓艾的名字是起自口吃的毛病,中国的民俗就是贱名好养活。这毛病似乎到他成为将军的时候还没有好。以至于司马昭有一次拿他开玩笑,说艾艾 灿屑赴 。康税 谩堵塾铩防锏摹胺镔夥镔猓 蔚轮 ァ蔽 源穑 到佑咚档闹挥幸桓龇铮 档淖匀痪褪怯幸桓觥鞍 薄?蠢此 目诔圆皇呛苎现兀 褪亲偶钡氖焙蚧岽 隼础?
邓艾从小为人放牛,怎么说也是个贫雇农出身,孤儿寡母容易被人欺负。曾经他想改掉这个与口吃有关的名字,就取以前太丘长陈寔碑文:“文为世范,行为士则”,打算改名叫邓范,字士则。史书上说“后宗族有同者,故改焉”,其实就是他同宗里后来有富户高门觉得这名字好,叫他给让出来,和鲁迅的学生柔石原先叫赵平福,因乡绅觉得自己的儿子用更合适而改名“平复”一样,邓艾也就只能让出来,明显地是三等公民。可能邓艾写得一手不错的文章,或者干活很卖力,以至于尽管因为口吃不能够当干佐,还是能够当“稻田守草吏”的小官。不知道是不是后世生产小组的小组长,一种费力不讨好的职位。
孟子说:“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智,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自古能为人所不能者,多能忍常人所不能忍,苦难对常人来说是堕落的理由,对于天才来说是锻炼的炉火。邓艾口吃,故此少玩伴,能够用心攻读,有更多的时间冥想;邓艾地位卑贱,故此能够意志坚强,胸怀济世的抱负。同郡的一个年长的官员看小邓艾可怜,每次分配的时候都多分给他些,可能还有些额外的馈赠,邓艾却从来没有当面谢过。盖因邓艾不单是一个很高傲的人,也是一个很深沉的人。等到他官拜汝南太守,衣锦还乡后,他要报答这位当初真诚帮助他的长者,不料此人已经去世,邓艾派人祭祀之外,重金报答此人的母亲,并“举其子于计吏”。邓艾不尚虚词,很君子,他的感激有自己的表达方法,却又不是一般人所能够理解的。
邓艾的知己是司马懿。机遇使他遇到了司马懿,司马懿此人对邓艾的知遇是邓艾一生所不能够忘记的,这就是为什么在日后的政治动荡中他始终站在司马氏一边,为什么在司马昭下旨意逮捕他的时候,他不举兵造反,而是束手就擒。士为知己者死,可能诸葛亮还未必有邓艾的愚忠。而司马懿对邓艾的知遇也确实是超过刘备之于孔明的。毕竟,当时的邓艾仅仅是一个不知名、不入流的小吏,更有口吃的毛病,而司马懿能够认真聆听他的见解,不以他出身寒微为嫌,引之左右,淳淳然古人之风。要知道魏晋时期是“公门有公,卿门有卿”、“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局面,用人制度上是九品中正制。也就是说各州郡设立“中正”,将士人分成上上、上中、上下到下上、下中、下下九等,然后依照品级给官,依据主要就是先看其家世,上辈当过什么大官,然后才是看才德。就和现在先看学历,再看才德一样,以邓艾的出身,在当时如果不是司马懿,肯定连张入门券、准考证都没有,口吃可能比现在不会洋文还严重,能以一个小吏终身就感恩戴德了,哪里能够立功天下,史册留名呢?
可就如上文所说,邓艾和对周济自己的年长官员一样,他对司马懿的感激是在心里的,比任何人都深,但是他不是采取俗人的拜司马懿为义父等虚礼,而是尽心尽力为司马懿办事,以自己的才能来报答自己的知己。
邓艾先做的是兴修水利。当时司马懿让邓艾“行陈、项、东至寿春”,身份可能就是司马懿的幕僚,没有什么品级,但是见一般官员未免要大上半级。巡视回来后,邓艾给司马懿上书,认为“田良水少,不足以尽地利,宜开河渠,可以引水浇溉,大积军粮,又通运漕之道”,怕自己口吃误事,专门写了一篇《济河论》给司马懿看,上面写道:“昔破黄巾。因为屯田,积谷于许都以制四方。今三隅已定,事在淮南,每大军征举,运兵过半,功费巨亿,以为大役。陈、蔡之间,土下田良,可省许昌左右诸稻田,并水东下。令淮北屯二万人,淮南三万人,十二分休,常有四万人,且田且守。水丰常收三倍于西,计除众费,岁完五百万斛以为军资。六七年间,可积三千万斛于淮上,此则十万之众五年食也。以此乘吴,无往而不克矣”,讲究半农半兵的军屯,减少了百姓的负担,加上开凿漕运,减少了运输上对粮食的耗费,得到司马懿的赞赏和支持。
应该说,能够想到兴修水利、开凿运河,和邓艾早年在民间的生活是分不开的。邓艾不同于三国时代其他的士大夫,他的出身是平民,深知民间的疾苦。田地没有水利设施,天旱的时候得不到灌溉,下雨的时候又遭受涝灾,而大批不耕而食的军队又成为农民的沉重负担,史书上说“资食有储而无水害者,艾所建也”。
邓艾正是孔子所称赞的那种敏于行而讷于言的那种人,如果生在治世,邓艾应该是一代良相。其实,仅仅凭借兴修水利一项,邓艾就应该是一个名垂青史的人物,毕竟中国历朝历代能够想到兴修水利的王侯将相太少了,水利设施的破坏不惟是战乱的原因。
由文且武
邓艾小时候的梦想是带兵打仗,“每见高山大泽,辄规度指画军营处所”,周围的人都以为笑谈。就和陈胜当年说:“苟富贵,勿相忘”一样,一个口吃的外来户的孤儿,也想当将军,自然在常人的眼里是可笑的。邓艾之所以想当将军,恰恰是因为他出身贫贱,在乱世,当将军是威风八面的事情,属于弱势群体的邓艾当然很神往。更何况金戈铁马本就是男儿的志向呢?
司马懿的赏识,给了邓艾一展所学的机会,但是终究是个文官,和邓艾的志向有些不符合,可能邓艾也向司马懿表达了自己的愿望,因而被委派到蜀国的前线,“出参征西军事,迁南安太守”。到了嘉平元年,也就是高平陵政变过后,司马懿派雍州刺史郭淮取代夏侯玄的军事长官的职务,引起右将军夏侯霸的疑惧。夏侯霸逃奔蜀国。邓艾作为司马懿的心腹也被派到前线挂职锻炼。
邓艾在白水遇到了他日后的大对头姜维。邓艾是以南安太守的身份对麹城的蜀军进行围困的。姜维引兵救援,结果被陈泰坚守牛头山、郭淮抄蜀军洮水的后路,被迫撤退。郭淮带兵去讨伐和姜维一起添乱的羌族,邓艾说道:“贼去未远,或能复还,宜分诸军以备不虞。”结果被留下来在白水北侧防守。不出三天,姜维果然带着廖化回马一枪。姜维看到白水对面有魏国军队驻守,就让廖化修桥来迷惑对方,打着自己奇兵去奔袭同在水北六十里外的洮城的主意。要是等魏国军队发现洮城被攻击的时候,廖化正好可以利用造好的桥梁迅速追击。不过姜维对面的邓艾,从作桥上看出破绽,因为蜀军数量多于魏军,而且是利用郭淮率领军队在外的机会,应该采取强渡的速战,而不应该慢悠悠地在那里修桥。于是邓艾主动回师洮城据守,将来偷袭的姜维档在城外。邓艾因此被加封为讨寇将军,赐爵关内侯,算是高级干部了。
成为高级干部的邓艾不久就被调到城阳当太守,后来又衣锦还乡到汝南当太守,继而是兖州太守。“艾所在,军民并丰”,并上书司马师:“国之所急,惟农与战,国富则兵强,兵强则战胜。然农者,胜之本也。孔子曰:足食足兵,食在兵前也。上无设爵之劝,则下无财畜之功。今使考绩之赏,在于积粟富民,则交游之路绝,浮华之原塞矣。”此刻的邓艾基本上还是一个文臣。
到毋丘俭起兵的时候,邓艾充当的是司马氏的急先锋,先在乐嘉造浮桥,后追文钦到丘头。因此也博得了司马氏的信任,确立了司马氏死党的身份,进封方城乡侯,去解被姜维围困在狄道的王经。解围后邓艾被正式封为安西将军,假节,领护东羌校尉,成为一方封疆大吏的同时也正式开始了和姜维的军事对话。
邓艾当时是“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因为狄道一战,魏国虽然最终解围,但是损失惨重。相比之下,姜维不过是暂时退走,并没有伤筋动骨。因此邓艾得出了:“洮西之败,非小失也。破军杀将,仓廪空虚,百姓流离,几于危亡。今以策言之,彼有乘胜之势,我有虚弱之实,一也。彼上下相习,五兵犀利,我将易兵新,器杖未复,二也。彼以船行,吾以陆军,劳逸不同。三也。狄道、陇西、南安、祁山,各当有守,彼专为一,我分为四,四也。从南安、陇西,因食羌谷,若趋祁山,熟麦千顷,为之县饵,五也。贼有黠数,其来必矣”的结论。邓艾在祁山厉兵秣马等着姜维。
到了魏甘露元年七月,姜维果然再出祁山,见到邓艾有准备,姜维回师董亭,转进南安。邓艾迅速率领军队到南安附近的武功山据险而守,姜维攻险不克,再次移师东向,翻山越岭奔袭上邽。邓艾在段谷截击姜维,获得大胜。姜维因此也失去了蜀国的信任,自贬为后将军。应该说段谷之战的意义并不在于对蜀军的歼灭性打击,而在于使姜维这员蜀国当时唯一的将才的威信受到损害,给蜀国的保守派提供借口。邓艾因为段谷的战功被进封为邓侯,食邑六千六百户,其子邓钟也获得了五百户亭侯的封爵。等到甘露二年,诸葛诞寿春起兵的时候,姜维又一次北伐,被邓艾等据险而守,无功而返。邓艾更加封为征西将军,风光一时。
直到魏景元三年邓艾破姜维于侯和,在与蜀国姜维的军事对话中,邓艾始终是占据上风,这之中当然有蜀国国力不如魏国的因素,另外防守总比进攻来得容易,并不说明邓艾肯定比姜维高明很多。所谓的天险,是蜀国和魏国共之的。
但是,邓艾在西部的驻守,不但使司马氏能够西顾无忧,得以放心剿灭淮南地区的军事势力,而不用两线作战。对于蜀国来说,历次军事冲突的失败都令自己的国力被消耗,士气衰落,内部意见不统一,为日后的灭亡种下了祸根。
军事上的得力使邓艾对于政治上的敏感有些下降。要知道,当年司马懿之所以能够在魏国得势就是因为有对蜀国的战功和对公孙渊的讨伐,邓艾对于蜀国的屡战屡胜无论是战功还是威望都和当年的司马懿不相上下。功高当自危,手握兵权的邓艾完全知道功高震主的道理。当年他还振振有辞地给司马师分析东吴的诸葛恪“吴名宗大族,皆有部曲,阻兵仗势,足以建命”,招上级疑惑,被同僚妒忌,“而不虑大患,其亡可待也”。现在的邓艾其实比诸葛恪当年还危险,可是没有看出邓艾有什么自保的举动。可能是因为邓艾认为自己出身寒微,对司马氏又忠心耿耿,构不成威胁;也可能邓艾就是直肠子,所以对魏国的各种封赏没有一次上表推辞,哪怕是名义上的推辞,觉得是自己的功劳所挣。
仰天长叹
邓艾对于司马集团以至于整个魏国贵族集团来说都是个外来户,就和魏延之于蜀国的诸葛亮集团一样。同时他也没有钟会的狡猾,钟会放着太仆的官儿不做,陈侯的爵位不要,求的就是一个让司马放心,让同僚们顺心。邓艾这样的功劳,这样的爵位,至少也应该向司马昭表示表示。官场上就是这样,尽管领导对你的技术一窍不通,同事们在你搞科研的时候在研究历次彩票号码的规律,可你在写总结的时候总要把领导的关怀指导和同事们的鼎力帮助放在前面,然后才能够是你的努力。否则领导和同事们难免觉得你不把他们放在眼里,个人英雄主义,甚至于是对他们有意见,进而对你有意见。要知道,想搞创新什么的,领导当时不踩你两脚,同事不绊你个跟头就已经是对你最大的关怀和帮助了。毕竟,你显本领了,变相是说领导和同事们不够聪明或者努力。这官场规则自古如此,所以五代的郭威讨伐叛逆有功后要求遍赏,连朝廷里的大臣都带上,就是会做人。郭威会做人,所以后来能够当上皇帝;邓艾不会做人,所以让司马昭生气。
司马昭对邓士载的痛恨肯定不是一天了。以至于讨伐蜀国的时候,一位姓刘的名士预言道,讨伐蜀国必然获胜,但是钟会和邓艾两个人都回不来了,听众问为什么,这位名士笑而不答。看来司马昭篡位之心固然路人皆知,猜忌之心也不是什么秘密。讨伐蜀国按理说应该是邓艾是主将,钟会是副将,毕竟邓艾久在蜀边,屡战屡胜。可是司马昭却让邓艾率领偏师牵制姜维。
没有想到,这还没有引起邓艾的疑惧。邓艾多半把这归罪于钟会。要知道钟会是贵族出身,一流的参谋人才,号称当时的张良,平民英雄邓艾和他肯定是素不相能的。邓艾估计看到作战计划的时候就在肚子里大骂钟会小人,倒不是不敢公然骂,是因为邓艾一着急生气口吃就更严重,骂不出口。邓艾很识货,知道钟会的作战计划本身很好,但是就是因为很好才让他生气,因为让钟会出丑后自己扶正的指望就不大,按照这个作战计划,破蜀的大功肯定是钟会的,邓艾只能喝姜维这口残汤。虽然姜维也算是名汤,但是还是和雍州刺史诸葛绪分享的。邓艾很是不舒服,于是就完全按照命令行事,没有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不然以他在段谷破姜维的智慧,绝对不会让姜维跑到剑阁去挡着钟会的。
等姜维把钟会挡在剑阁,魏军军粮不济,一群朝里的大臣建议班师的时候,邓艾才拿出自己的压箱底的私货——“从阴平由邪径经汉亭趣涪,出剑阁西百里,去成都三百余里,奇兵冲其腹心。剑阁之守必还赴涪,则会方轨而进。剑阁之军不还,则应涪之兵寡矣。军志有之曰:‘攻其无备,出其不意。’今掩其空虚,破之必矣。”足见邓艾对蜀国地理的熟悉。难保让同样不笨的司马昭和钟会觉得他当初藏私别有所图,司马昭认为他不简单可能想造反;钟会认为他太狡猾想抢功。
“冬十月,艾自阴平道行无人之地七百余里,凿山通道,造作桥阁。山高谷深,至为艰险,又粮运将匮,频于危殆。艾以毡自裹,推转而下。将士皆攀木缘崖,鱼贯而进。”年近七十的邓艾玩这种把戏,也真是玩老命了。江油蜀将马邈大惊之下开门出降。邓艾乘胜兵进成都的最后一道门户绵竹。在绵竹,邓艾遇到了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孙子诸葛尚。只能速战的邓艾写信给诸葛瞻,让他投降,其实是激诸葛瞻出来决战。诸葛瞻也真够笨,要知道邓艾偷渡阴平不可能带着多少粮食补给,攻城的冲车、抛石机之类的重武器更无从谈起。只要诸葛瞻学习姜维对付钟会的方法,在绵竹乌龟不出头,邓艾没有补给,饿也饿死了。在邓艾的坚决督战下,邓忠、师纂击破了诸葛瞻的军阵,诸葛父子战死。据说诸葛尚临死时候还骂黄皓,须知可不是那个宦官逼他们父子出战的,要是黄皓,说不定因为胆小死守城池,傻人傻福地让邓艾难受。刘禅得知绵竹陷落,“遣使奉皇帝玺绶,为笺诣艾请降;艾至成都,禅率太子诸王及群臣六十余人面缚舆榇诣军门”。邓艾取得了破蜀的首功,得意之余,不免忘形。对蜀国的大臣说:“诸君赖遭某,故得有今日耳。如遇吴汉之徒,己殄灭矣。”又曰:“姜维自一时雄儿也,与某相值,故穷耳。”随后邓艾给司马昭上书,要求封刘禅王位,然后灭吴。对他已经更加疑心的司马昭在以魏国皇帝的名义增封他二万户、太尉后,使监军卫瓘喻艾:“事当须报。不宜辄行。”没有想到邓艾摆出一副“将在外均令有所不受 ”的态度:“衔命征行,奉指授之策,元恶既服;至于承制拜假,以安初附,谓合权宜。今蜀举众归命,地尽南海,东接吴会,宜早镇定。若待国命,往复道途,延引日月。《春秋》之义,大夫出疆,有可以安社稷,利国家,专之可也。今吴未宾,势与蜀连,不可拘常以失事机,兵法,进不求名,退不避罪,艾虽无古人之节,终不自嫌以损于国也。”司马昭终于忍无可忍,毕竟君令有所不受,司马昭还不是君,不能够容忍他不受,于是下令逮捕邓艾。
邓艾接到诏书的时候仰天长叹:“艾忠臣也,一至此乎!白起之酷,见于今日矣”,束手就擒。后钟会起兵、魏军哗变,邓艾的手下要趁机救他,但是监军卫瓘命令田续追杀邓艾父子于绵竹西。卫瓘回朝后根本没有受到制裁,倒是邓艾的妻子和孙子被流放到西域,在洛阳的儿子均被杀,这似乎不能推到钟会头上了。直到司马昭的儿子司马炎创立晋朝后,邓艾才得道平反。邓艾和钟会其实都是该仰天长叹的人物,都是兔死狗烹。但邓艾更象老乡魏延一样,至死不悟,冤屈的臣子啊。
赵云,蜀,168-229(62岁),字子龙,永昌亭侯,蜀镇军将军、五虎上将之一、追赠顺平侯、大将军。
初为袁绍将,后见绍不仁,於磐河战退绍将文丑,救公孙瓒并投之。后又刺杀麹义。刘备依讬瓒,云与之为田楷拒袁绍。后与备执手泣别。后瓒败,云流浪卧牛山,与备见,投之。当阳长阪恶战,云怀抱幼主(刘禅,阿斗),七进七出,杀曹军五十余将。备娶孙夫人,云相随。及征蜀,云随诸葛亮、张飞等人沿江而上。及蜀平,又往征汉中,退曹大军。关羽亡,先主怒欲伐吴,云劝止,不从。后备崩,云随亮南征、北伐,单骑退追兵。七年卒,后主哭倒于龙床上,谥云顺平侯、追大将军。
孙策:吴,175-200(26岁)“江东小霸王”,字伯符,会稽太守,讨逆将军,吴侯,谥长沙桓王,孙坚长子。
人格特质奉母至孝,个性豁达,爱说笑话,喜好结交天下英雄豪杰。外型特征容貌俊美,打起仗来勇猛无比。性宽弘雅量,豁达大度,勇力绝人,知兵善战。广用人材,善于接纳降将、降卒。从小就跟随父亲四处征战,十七岁即丧父,但冷静地以仇人黄祖换回父亲的尸体安葬。父坚死后,往淮南投袁术,后以传国玉玺作抵押向袁术借得孙坚的旧部三千,一举荡平东南,威震三江,曾经挟死一将、喝死一将,更曾于神亭单枪匹马与名将太史慈酣战数百合,素有「江东小霸王」之称,与东吴儒将周瑜同娶江东国色大、小乔,爵吴侯,封讨逆将军领会稽太守,暗有北争中原之志;操惮其强,与之结亲以安其心。后行猎时为许贡门人所刺,又斩杀道士于吉而受其诅咒,伤重而亡,寿仅二十六岁。权称尊后,追谥长沙桓王。
姜维:蜀,202—264(63岁)字伯约,大将军,凉州刺史,假节,平襄侯 。诸葛亮之徒。
文武双全、侍母至孝。初为天水中郎,诸葛亮初向祁山取天水,维破其策又外设伏兵,败诸葛亮、赵云。后降,献计取天水。维深得亮器重,亮授之平生所学。后随亮出祁山,维斩费耀,胜魏军。又取散关,破武都。及亮卒,维继诸葛之略,以攻代守。结羌人、断陇西,拓界厉兵,伺图中原,恢复汉室。乃会羌兵取南安,斩魏大将徐质,困司马于铁笼山,射杀都督郭淮,挫魏国之威。出狄道,背水大破王经,迁大将军。后段谷胡济失约维退败自贬后将军。奔长城,艾惧不与战。又祁山口识破邓艾混乱计,斗阵胜邓艾。将计就计诛诈降将王瓘,败邓艾丢盔弃甲,越山舍马。再出兵,侯和为艾破。黄浩弄权欲黜维,维避祸沓中,司马伺机兴师伐蜀,维守剑阁抵钟会,及后主降艾,敕维降,维乃佯降于会,策会反,图中原欲以杀会重扶汉室,乃事败,维及妻子皆伏诛。
太史慈,吴,166—206(41岁),字子义,建昌都尉。
慈忠义,北海孔融敬之,黄巾贼管亥围北海,慈助融抗之,为融结刘备,大败贼众。后归扬州刺史刘繇,於神亭同一小将斗孙策十三骑,更支身与策大战,奋勇莫当。后繇败死,策擒慈,慕其高义,求为其将,慈降。慈招谕繇残军归,守言应诺,恪遵信义,始终如一,弭息诽论。自此慈为孙氏大将,慈助其扫荡江东。后孙权领事,委以重任。群英会上,周瑜付剑与慈为监酒,赤壁战中,权用慈为先锋。后於合肥城中伏,为张辽所遣弓弩兵射至重伤,回营发遗世之言,不治身死。
展开全部
千古冤臣
三国时期最冤枉的人就是魏延,堪称千古冤臣,因为他不但被杀后一直没有被平反,更被一帮说书的糟蹋,说他有反骨,是和曹操一样的大反派。虽然曹操被称为奸臣,可是在世的时候权倾朝野,死后倍极哀荣,墓地到现在还没有被找到。魏延则身首异处,三族被戮,不知埋骨何地。而魏延根本就没有什么对不起蜀汉,连那个心都没有,枉死,而死后千载骂名,冤枉,比岳飞还冤,比袁崇焕还冤。
陈寿和魏延家是没有什么交情的,不过陈寿还算老实,尽管对蜀怀有一定的感情,不好明斥其非,但是在为魏延立传的时候没有说什么谎话,在最后还是给他下了一个“不便背叛”的评语。
魏延不是名门望族之后,不然喜欢考证名人家世的三国时代不可能没有记载,他是荆州义阳人。最早的记载是“以部曲随先主入蜀”,很可能是和甘宁一样是水匪或者豪强出身。就这点来说,不知道当初他在荆州当豪强的时候是不是和诸葛家结下了什么梁子,以至于诸葛亮后来那么恨他。魏延后来是依靠战功当上了刘备手下的牙门将军,毕竟魏延不是刘备的旧部,和诸葛亮等荆州世家子弟也不是一伙,加上性格似乎也属于倔强一流,不会拍须遛马,所以能够升职,靠的唯有自己的能力。
等到刘备自称汉中王的时候,要地汉中需要一员大将来镇守,对取得汉中很有功劳,加之又是刘备亲信的张飞是众望所归的人选。关羽和张飞号称“万人敌”,武勇是有的,历史上的张飞也绝对不是《三国演义》里那样大字不识,《八蒙山铭》现在还是名帖,无论是招降严颜,还是汉中破张郃,证明张飞的计谋也相当不错。但是刘备选择的汉中太守、镇远将军却是魏延。这当然让蜀国所有的人吃惊。刘备为了显示自己能够用人,在一次大会上和魏延唱了一次双簧:"今委卿重任,卿居之欲云何?"魏延答道:"若曹操举天下而来,请为大王拒之;偏将十万众至,请为大王吞之。"蜀中众将都为魏延的豪言壮语所感动。只有诸葛亮不是滋味,毕竟魏延的资历还不如诸葛亮,就有了汉中太守的实缺,实在让诸葛亮有些不舒服。
如果是魏延要造反,机会很多,刘备在白帝城托孤的时候,他还是汉中太守,完全可以反。“建兴元年夏,臧柯太守朱褒拥郡反。先是,益州郡有大姓雍闿反,流太守张裔于吴,据郡不,越巂夷王高定亦背叛”,有这么多反的,魏延没有反。诸葛亮建兴三年平定南方四郡的时候,蜀中空虚,魏延还是没有反,真不知道反骨一说,从何而来?
到了蜀汉建兴五年,诸葛亮进屯汉中,不知道是诸葛亮和当地长官魏延有没有发生什么矛盾。蜀汉建兴八年的时候司马懿和曹真等讨伐蜀国,诸葛亮在汉中据险而守,加上连月阴雨,魏国撤军。同时,魏延在阳溪大破魏国的后将军费瑶和雍州刺史郭淮的部队,因功被封为前军师、征西大将军、假节、南郑侯。可坏就坏在这件事和诸葛亮有了牵涉,诸葛亮在建兴六年因为马谡失街亭,自贬三等,这回刘禅让他官复原职,但是毕竟诸葛亮的功劳没有魏延大,刘禅在诏书里是这样写的:“前年耀师,馘斩王双;今岁爰征,郭淮遁走;降集氐、羌,兴复二郡,威镇凶暴,功勋显然”,要知道,斩王双是在逃跑途中的事情,诸葛亮未必有什么光彩,郭淮大败是偏师魏延的功劳,阴平、武都二城是陈式的手笔,就是汉中的防御工事也是魏延修的。诸葛亮当然觉得不爽,非常的不舒服,由此对陈式和魏延都很有意见,要知道他到死才是个武乡侯。
魏延的才能是为诸葛亮所妒忌的,每次给魏延偏师也不超过万人,对魏延是以打压为主的。对此魏延很是不忿,老是念道着当年要是按照他说的出子午谷,直指长安,早就赢了。这场关于子午谷的公案,按照魏延所说未必不能够成功,后来钟会伐蜀就是有一路从子午谷进军的,也没有出现诸葛亮说的危道。不过是诸葛亮当时对魏延就是很不满意:你的智慧怎么可能比我高?你想到了,我早就想到了,但是因为是你提出来的,就是不行。其实军事上哪里来的百分之百把握?否决历史上任何一场经典战役,都可以用安全这个理由给否定掉。以蜀国和魏国的实力对比,不冒险又如何有胜算。
诸葛亮临死的时候还不忘记踩魏延一把,让和魏延一向不对付的杨仪来领导他。还说了,如果魏延不听,“军便自发”。最后一着比后世的十二道金牌也差不多,分明是要魏延如果继续讨伐魏国就是孤军奋战。魏延当然不服:“丞相虽亡,吾自见在。府亲官属便可将丧还葬,吾自当率诸军击贼,云何以一人死废天下之事邪?且魏延何人,当为杨仪所部勒,作断后将乎!”但是什么长史杨仪、司马费祎,还有成都城的蒋琬等诸葛亮的亲信走狗都是一伙,朝里朝外一起算计魏延。魏延就是一个战将,不是阴谋家,到死之前也仅仅是想回汉中,而没有想到投靠魏国。魏延之死,是蜀国的一大损失,如果魏延健在,蜀国未必那么快灭亡。
倒是那个杨仪,在欲望没有得到满足后发出:“往者丞相亡没之际,吾若举军以就魏氏,处世宁当落度如此邪!令人追悔不可复及。”的肺腑之言,可见当初“后主以问侍中董允、留府长史蒋琬,琬、允咸保仪疑延”的董允、蒋琬等人是什么东西,或者什么动机。想想在《出师表》里大言不惭地说“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的诸葛亮的所为,不由得使人想起“朋党”二字。“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果真如此!
敏行讷言
邓艾是魏延的同乡,是义阳棘阳人,就是现在新野县东。邓艾邓士载也是个孤儿,不知道当初刘备裹胁的荆州百姓里有没有他们母子,反正那时他才三岁左右。后来曹操兵败赤壁,将荆州部分民众北迁,邓艾母子也随之被迁徙到汝南。
孤儿兼外来户的邓艾有口吃的毛病,被人们称为邓吃,有人说用期期艾艾形容口吃就来源于邓艾,其实很可能邓艾的名字是起自口吃的毛病,中国的民俗就是贱名好养活。这毛病似乎到他成为将军的时候还没有好。以至于司马昭有一次拿他开玩笑,说艾艾 灿屑赴 。康税 谩堵塾铩防锏摹胺镔夥镔猓 蔚轮 ァ蔽 源穑 到佑咚档闹挥幸桓龇铮 档淖匀痪褪怯幸桓觥鞍 薄?蠢此 目诔圆皇呛苎现兀 褪亲偶钡氖焙蚧岽 隼础?
邓艾从小为人放牛,怎么说也是个贫雇农出身,孤儿寡母容易被人欺负。曾经他想改掉这个与口吃有关的名字,就取以前太丘长陈寔碑文:“文为世范,行为士则”,打算改名叫邓范,字士则。史书上说“后宗族有同者,故改焉”,其实就是他同宗里后来有富户高门觉得这名字好,叫他给让出来,和鲁迅的学生柔石原先叫赵平福,因乡绅觉得自己的儿子用更合适而改名“平复”一样,邓艾也就只能让出来,明显地是三等公民。可能邓艾写得一手不错的文章,或者干活很卖力,以至于尽管因为口吃不能够当干佐,还是能够当“稻田守草吏”的小官。不知道是不是后世生产小组的小组长,一种费力不讨好的职位。
孟子说:“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智,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自古能为人所不能者,多能忍常人所不能忍,苦难对常人来说是堕落的理由,对于天才来说是锻炼的炉火。邓艾口吃,故此少玩伴,能够用心攻读,有更多的时间冥想;邓艾地位卑贱,故此能够意志坚强,胸怀济世的抱负。同郡的一个年长的官员看小邓艾可怜,每次分配的时候都多分给他些,可能还有些额外的馈赠,邓艾却从来没有当面谢过。盖因邓艾不单是一个很高傲的人,也是一个很深沉的人。等到他官拜汝南太守,衣锦还乡后,他要报答这位当初真诚帮助他的长者,不料此人已经去世,邓艾派人祭祀之外,重金报答此人的母亲,并“举其子于计吏”。邓艾不尚虚词,很君子,他的感激有自己的表达方法,却又不是一般人所能够理解的。
邓艾的知己是司马懿。机遇使他遇到了司马懿,司马懿此人对邓艾的知遇是邓艾一生所不能够忘记的,这就是为什么在日后的政治动荡中他始终站在司马氏一边,为什么在司马昭下旨意逮捕他的时候,他不举兵造反,而是束手就擒。士为知己者死,可能诸葛亮还未必有邓艾的愚忠。而司马懿对邓艾的知遇也确实是超过刘备之于孔明的。毕竟,当时的邓艾仅仅是一个不知名、不入流的小吏,更有口吃的毛病,而司马懿能够认真聆听他的见解,不以他出身寒微为嫌,引之左右,淳淳然古人之风。要知道魏晋时期是“公门有公,卿门有卿”、“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局面,用人制度上是九品中正制。也就是说各州郡设立“中正”,将士人分成上上、上中、上下到下上、下中、下下九等,然后依照品级给官,依据主要就是先看其家世,上辈当过什么大官,然后才是看才德。就和现在先看学历,再看才德一样,以邓艾的出身,在当时如果不是司马懿,肯定连张入门券、准考证都没有,口吃可能比现在不会洋文还严重,能以一个小吏终身就感恩戴德了,哪里能够立功天下,史册留名呢?
可就如上文所说,邓艾和对周济自己的年长官员一样,他对司马懿的感激是在心里的,比任何人都深,但是他不是采取俗人的拜司马懿为义父等虚礼,而是尽心尽力为司马懿办事,以自己的才能来报答自己的知己。
邓艾先做的是兴修水利。当时司马懿让邓艾“行陈、项、东至寿春”,身份可能就是司马懿的幕僚,没有什么品级,但是见一般官员未免要大上半级。巡视回来后,邓艾给司马懿上书,认为“田良水少,不足以尽地利,宜开河渠,可以引水浇溉,大积军粮,又通运漕之道”,怕自己口吃误事,专门写了一篇《济河论》给司马懿看,上面写道:“昔破黄巾。因为屯田,积谷于许都以制四方。今三隅已定,事在淮南,每大军征举,运兵过半,功费巨亿,以为大役。陈、蔡之间,土下田良,可省许昌左右诸稻田,并水东下。令淮北屯二万人,淮南三万人,十二分休,常有四万人,且田且守。水丰常收三倍于西,计除众费,岁完五百万斛以为军资。六七年间,可积三千万斛于淮上,此则十万之众五年食也。以此乘吴,无往而不克矣”,讲究半农半兵的军屯,减少了百姓的负担,加上开凿漕运,减少了运输上对粮食的耗费,得到司马懿的赞赏和支持。
应该说,能够想到兴修水利、开凿运河,和邓艾早年在民间的生活是分不开的。邓艾不同于三国时代其他的士大夫,他的出身是平民,深知民间的疾苦。田地没有水利设施,天旱的时候得不到灌溉,下雨的时候又遭受涝灾,而大批不耕而食的军队又成为农民的沉重负担,史书上说“资食有储而无水害者,艾所建也”。
邓艾正是孔子所称赞的那种敏于行而讷于言的那种人,如果生在治世,邓艾应该是一代良相。其实,仅仅凭借兴修水利一项,邓艾就应该是一个名垂青史的人物,毕竟中国历朝历代能够想到兴修水利的王侯将相太少了,水利设施的破坏不惟是战乱的原因。
由文且武
邓艾小时候的梦想是带兵打仗,“每见高山大泽,辄规度指画军营处所”,周围的人都以为笑谈。就和陈胜当年说:“苟富贵,勿相忘”一样,一个口吃的外来户的孤儿,也想当将军,自然在常人的眼里是可笑的。邓艾之所以想当将军,恰恰是因为他出身贫贱,在乱世,当将军是威风八面的事情,属于弱势群体的邓艾当然很神往。更何况金戈铁马本就是男儿的志向呢?
司马懿的赏识,给了邓艾一展所学的机会,但是终究是个文官,和邓艾的志向有些不符合,可能邓艾也向司马懿表达了自己的愿望,因而被委派到蜀国的前线,“出参征西军事,迁南安太守”。到了嘉平元年,也就是高平陵政变过后,司马懿派雍州刺史郭淮取代夏侯玄的军事长官的职务,引起右将军夏侯霸的疑惧。夏侯霸逃奔蜀国。邓艾作为司马懿的心腹也被派到前线挂职锻炼。
邓艾在白水遇到了他日后的大对头姜维。邓艾是以南安太守的身份对麹城的蜀军进行围困的。姜维引兵救援,结果被陈泰坚守牛头山、郭淮抄蜀军洮水的后路,被迫撤退。郭淮带兵去讨伐和姜维一起添乱的羌族,邓艾说道:“贼去未远,或能复还,宜分诸军以备不虞。”结果被留下来在白水北侧防守。不出三天,姜维果然带着廖化回马一枪。姜维看到白水对面有魏国军队驻守,就让廖化修桥来迷惑对方,打着自己奇兵去奔袭同在水北六十里外的洮城的主意。要是等魏国军队发现洮城被攻击的时候,廖化正好可以利用造好的桥梁迅速追击。不过姜维对面的邓艾,从作桥上看出破绽,因为蜀军数量多于魏军,而且是利用郭淮率领军队在外的机会,应该采取强渡的速战,而不应该慢悠悠地在那里修桥。于是邓艾主动回师洮城据守,将来偷袭的姜维档在城外。邓艾因此被加封为讨寇将军,赐爵关内侯,算是高级干部了。
成为高级干部的邓艾不久就被调到城阳当太守,后来又衣锦还乡到汝南当太守,继而是兖州太守。“艾所在,军民并丰”,并上书司马师:“国之所急,惟农与战,国富则兵强,兵强则战胜。然农者,胜之本也。孔子曰:足食足兵,食在兵前也。上无设爵之劝,则下无财畜之功。今使考绩之赏,在于积粟富民,则交游之路绝,浮华之原塞矣。”此刻的邓艾基本上还是一个文臣。
到毋丘俭起兵的时候,邓艾充当的是司马氏的急先锋,先在乐嘉造浮桥,后追文钦到丘头。因此也博得了司马氏的信任,确立了司马氏死党的身份,进封方城乡侯,去解被姜维围困在狄道的王经。解围后邓艾被正式封为安西将军,假节,领护东羌校尉,成为一方封疆大吏的同时也正式开始了和姜维的军事对话。
邓艾当时是“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因为狄道一战,魏国虽然最终解围,但是损失惨重。相比之下,姜维不过是暂时退走,并没有伤筋动骨。因此邓艾得出了:“洮西之败,非小失也。破军杀将,仓廪空虚,百姓流离,几于危亡。今以策言之,彼有乘胜之势,我有虚弱之实,一也。彼上下相习,五兵犀利,我将易兵新,器杖未复,二也。彼以船行,吾以陆军,劳逸不同。三也。狄道、陇西、南安、祁山,各当有守,彼专为一,我分为四,四也。从南安、陇西,因食羌谷,若趋祁山,熟麦千顷,为之县饵,五也。贼有黠数,其来必矣”的结论。邓艾在祁山厉兵秣马等着姜维。
到了魏甘露元年七月,姜维果然再出祁山,见到邓艾有准备,姜维回师董亭,转进南安。邓艾迅速率领军队到南安附近的武功山据险而守,姜维攻险不克,再次移师东向,翻山越岭奔袭上邽。邓艾在段谷截击姜维,获得大胜。姜维因此也失去了蜀国的信任,自贬为后将军。应该说段谷之战的意义并不在于对蜀军的歼灭性打击,而在于使姜维这员蜀国当时唯一的将才的威信受到损害,给蜀国的保守派提供借口。邓艾因为段谷的战功被进封为邓侯,食邑六千六百户,其子邓钟也获得了五百户亭侯的封爵。等到甘露二年,诸葛诞寿春起兵的时候,姜维又一次北伐,被邓艾等据险而守,无功而返。邓艾更加封为征西将军,风光一时。
直到魏景元三年邓艾破姜维于侯和,在与蜀国姜维的军事对话中,邓艾始终是占据上风,这之中当然有蜀国国力不如魏国的因素,另外防守总比进攻来得容易,并不说明邓艾肯定比姜维高明很多。所谓的天险,是蜀国和魏国共之的。
但是,邓艾在西部的驻守,不但使司马氏能够西顾无忧,得以放心剿灭淮南地区的军事势力,而不用两线作战。对于蜀国来说,历次军事冲突的失败都令自己的国力被消耗,士气衰落,内部意见不统一,为日后的灭亡种下了祸根。
军事上的得力使邓艾对于政治上的敏感有些下降。要知道,当年司马懿之所以能够在魏国得势就是因为有对蜀国的战功和对公孙渊的讨伐,邓艾对于蜀国的屡战屡胜无论是战功还是威望都和当年的司马懿不相上下。功高当自危,手握兵权的邓艾完全知道功高震主的道理。当年他还振振有辞地给司马师分析东吴的诸葛恪“吴名宗大族,皆有部曲,阻兵仗势,足以建命”,招上级疑惑,被同僚妒忌,“而不虑大患,其亡可待也”。现在的邓艾其实比诸葛恪当年还危险,可是没有看出邓艾有什么自保的举动。可能是因为邓艾认为自己出身寒微,对司马氏又忠心耿耿,构不成威胁;也可能邓艾就是直肠子,所以对魏国的各种封赏没有一次上表推辞,哪怕是名义上的推辞,觉得是自己的功劳所挣。
仰天长叹
邓艾对于司马集团以至于整个魏国贵族集团来说都是个外来户,就和魏延之于蜀国的诸葛亮集团一样。同时他也没有钟会的狡猾,钟会放着太仆的官儿不做,陈侯的爵位不要,求的就是一个让司马放心,让同僚们顺心。邓艾这样的功劳,这样的爵位,至少也应该向司马昭表示表示。官场上就是这样,尽管领导对你的技术一窍不通,同事们在你搞科研的时候在研究历次彩票号码的规律,可你在写总结的时候总要把领导的关怀指导和同事们的鼎力帮助放在前面,然后才能够是你的努力。否则领导和同事们难免觉得你不把他们放在眼里,个人英雄主义,甚至于是对他们有意见,进而对你有意见。要知道,想搞创新什么的,领导当时不踩你两脚,同事不绊你个跟头就已经是对你最大的关怀和帮助了。毕竟,你显本领了,变相是说领导和同事们不够聪明或者努力。这官场规则自古如此,所以五代的郭威讨伐叛逆有功后要求遍赏,连朝廷里的大臣都带上,就是会做人。郭威会做人,所以后来能够当上皇帝;邓艾不会做人,所以让司马昭生气。
司马昭对邓士载的痛恨肯定不是一天了。以至于讨伐蜀国的时候,一位姓刘的名士预言道,讨伐蜀国必然获胜,但是钟会和邓艾两个人都回不来了,听众问为什么,这位名士笑而不答。看来司马昭篡位之心固然路人皆知,猜忌之心也不是什么秘密。讨伐蜀国按理说应该是邓艾是主将,钟会是副将,毕竟邓艾久在蜀边,屡战屡胜。可是司马昭却让邓艾率领偏师牵制姜维。
没有想到,这还没有引起邓艾的疑惧。邓艾多半把这归罪于钟会。要知道钟会是贵族出身,一流的参谋人才,号称当时的张良,平民英雄邓艾和他肯定是素不相能的。邓艾估计看到作战计划的时候就在肚子里大骂钟会小人,倒不是不敢公然骂,是因为邓艾一着急生气口吃就更严重,骂不出口。邓艾很识货,知道钟会的作战计划本身很好,但是就是因为很好才让他生气,因为让钟会出丑后自己扶正的指望就不大,按照这个作战计划,破蜀的大功肯定是钟会的,邓艾只能喝姜维这口残汤。虽然姜维也算是名汤,但是还是和雍州刺史诸葛绪分享的。邓艾很是不舒服,于是就完全按照命令行事,没有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不然以他在段谷破姜维的智慧,绝对不会让姜维跑到剑阁去挡着钟会的。
等姜维把钟会挡在剑阁,魏军军粮不济,一群朝里的大臣建议班师的时候,邓艾才拿出自己的压箱底的私货——“从阴平由邪径经汉亭趣涪,出剑阁西百里,去成都三百余里,奇兵冲其腹心。剑阁之守必还赴涪,则会方轨而进。剑阁之军不还,则应涪之兵寡矣。军志有之曰:‘攻其无备,出其不意。’今掩其空虚,破之必矣。”足见邓艾对蜀国地理的熟悉。难保让同样不笨的司马昭和钟会觉得他当初藏私别有所图,司马昭认为他不简单可能想造反;钟会认为他太狡猾想抢功。
“冬十月,艾自阴平道行无人之地七百余里,凿山通道,造作桥阁。山高谷深,至为艰险,又粮运将匮,频于危殆。艾以毡自裹,推转而下。将士皆攀木缘崖,鱼贯而进。”年近七十的邓艾玩这种把戏,也真是玩老命了。江油蜀将马邈大惊之下开门出降。邓艾乘胜兵进成都的最后一道门户绵竹。在绵竹,邓艾遇到了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孙子诸葛尚。只能速战的邓艾写信给诸葛瞻,让他投降,其实是激诸葛瞻出来决战。诸葛瞻也真够笨,要知道邓艾偷渡阴平不可能带着多少粮食补给,攻城的冲车、抛石机之类的重武器更无从谈起。只要诸葛瞻学习姜维对付钟会的方法,在绵竹乌龟不出头,邓艾没有补给,饿也饿死了。在邓艾的坚决督战下,邓忠、师纂击破了诸葛瞻的军阵,诸葛父子战死。据说诸葛尚临死时候还骂黄皓,须知可不是那个宦官逼他们父子出战的,要是黄皓,说不定因为胆小死守城池,傻人傻福地让邓艾难受。刘禅得知绵竹陷落,“遣使奉皇帝玺绶,为笺诣艾请降;艾至成都,禅率太子诸王及群臣六十余人面缚舆榇诣军门”。邓艾取得了破蜀的首功,得意之余,不免忘形。对蜀国的大臣说:“诸君赖遭某,故得有今日耳。如遇吴汉之徒,己殄灭矣。”又曰:“姜维自一时雄儿也,与某相值,故穷耳。”随后邓艾给司马昭上书,要求封刘禅王位,然后灭吴。对他已经更加疑心的司马昭在以魏国皇帝的名义增封他二万户、太尉后,使监军卫瓘喻艾:“事当须报。不宜辄行。”没有想到邓艾摆出一副“将在外均令有所不受 ”的态度:“衔命征行,奉指授之策,元恶既服;至于承制拜假,以安初附,谓合权宜。今蜀举众归命,地尽南海,东接吴会,宜早镇定。若待国命,往复道途,延引日月。《春秋》之义,大夫出疆,有可以安社稷,利国家,专之可也。今吴未宾,势与蜀连,不可拘常以失事机,兵法,进不求名,退不避罪,艾虽无古人之节,终不自嫌以损于国也。”司马昭终于忍无可忍,毕竟君令有所不受,司马昭还不是君,不能够容忍他不受,于是下令逮捕邓艾。
邓艾接到诏书的时候仰天长叹:“艾忠臣也,一至此乎!白起之酷,见于今日矣”,束手就擒。后钟会起兵、魏军哗变,邓艾的手下要趁机救他,但是监军卫瓘命令田续追杀邓艾父子于绵竹西。卫瓘回朝后根本没有受到制裁,倒是邓艾的妻子和孙子被流放到西域,在洛阳的儿子均被杀,这似乎不能推到钟会头上了。直到司马昭的儿子司马炎创立晋朝后,邓艾才得道平反。邓艾和钟会其实都是该仰天长叹的人物,都是兔死狗烹。但邓艾更象老乡魏延一样,至死不悟,冤屈的臣子啊。
参考资料:http://hi.baidu.com/alpsme/blog/item/88e00b46f1afe9086b63e5b9
三国时期最冤枉的人就是魏延,堪称千古冤臣,因为他不但被杀后一直没有被平反,更被一帮说书的糟蹋,说他有反骨,是和曹操一样的大反派。虽然曹操被称为奸臣,可是在世的时候权倾朝野,死后倍极哀荣,墓地到现在还没有被找到。魏延则身首异处,三族被戮,不知埋骨何地。而魏延根本就没有什么对不起蜀汉,连那个心都没有,枉死,而死后千载骂名,冤枉,比岳飞还冤,比袁崇焕还冤。
陈寿和魏延家是没有什么交情的,不过陈寿还算老实,尽管对蜀怀有一定的感情,不好明斥其非,但是在为魏延立传的时候没有说什么谎话,在最后还是给他下了一个“不便背叛”的评语。
魏延不是名门望族之后,不然喜欢考证名人家世的三国时代不可能没有记载,他是荆州义阳人。最早的记载是“以部曲随先主入蜀”,很可能是和甘宁一样是水匪或者豪强出身。就这点来说,不知道当初他在荆州当豪强的时候是不是和诸葛家结下了什么梁子,以至于诸葛亮后来那么恨他。魏延后来是依靠战功当上了刘备手下的牙门将军,毕竟魏延不是刘备的旧部,和诸葛亮等荆州世家子弟也不是一伙,加上性格似乎也属于倔强一流,不会拍须遛马,所以能够升职,靠的唯有自己的能力。
等到刘备自称汉中王的时候,要地汉中需要一员大将来镇守,对取得汉中很有功劳,加之又是刘备亲信的张飞是众望所归的人选。关羽和张飞号称“万人敌”,武勇是有的,历史上的张飞也绝对不是《三国演义》里那样大字不识,《八蒙山铭》现在还是名帖,无论是招降严颜,还是汉中破张郃,证明张飞的计谋也相当不错。但是刘备选择的汉中太守、镇远将军却是魏延。这当然让蜀国所有的人吃惊。刘备为了显示自己能够用人,在一次大会上和魏延唱了一次双簧:"今委卿重任,卿居之欲云何?"魏延答道:"若曹操举天下而来,请为大王拒之;偏将十万众至,请为大王吞之。"蜀中众将都为魏延的豪言壮语所感动。只有诸葛亮不是滋味,毕竟魏延的资历还不如诸葛亮,就有了汉中太守的实缺,实在让诸葛亮有些不舒服。
如果是魏延要造反,机会很多,刘备在白帝城托孤的时候,他还是汉中太守,完全可以反。“建兴元年夏,臧柯太守朱褒拥郡反。先是,益州郡有大姓雍闿反,流太守张裔于吴,据郡不,越巂夷王高定亦背叛”,有这么多反的,魏延没有反。诸葛亮建兴三年平定南方四郡的时候,蜀中空虚,魏延还是没有反,真不知道反骨一说,从何而来?
到了蜀汉建兴五年,诸葛亮进屯汉中,不知道是诸葛亮和当地长官魏延有没有发生什么矛盾。蜀汉建兴八年的时候司马懿和曹真等讨伐蜀国,诸葛亮在汉中据险而守,加上连月阴雨,魏国撤军。同时,魏延在阳溪大破魏国的后将军费瑶和雍州刺史郭淮的部队,因功被封为前军师、征西大将军、假节、南郑侯。可坏就坏在这件事和诸葛亮有了牵涉,诸葛亮在建兴六年因为马谡失街亭,自贬三等,这回刘禅让他官复原职,但是毕竟诸葛亮的功劳没有魏延大,刘禅在诏书里是这样写的:“前年耀师,馘斩王双;今岁爰征,郭淮遁走;降集氐、羌,兴复二郡,威镇凶暴,功勋显然”,要知道,斩王双是在逃跑途中的事情,诸葛亮未必有什么光彩,郭淮大败是偏师魏延的功劳,阴平、武都二城是陈式的手笔,就是汉中的防御工事也是魏延修的。诸葛亮当然觉得不爽,非常的不舒服,由此对陈式和魏延都很有意见,要知道他到死才是个武乡侯。
魏延的才能是为诸葛亮所妒忌的,每次给魏延偏师也不超过万人,对魏延是以打压为主的。对此魏延很是不忿,老是念道着当年要是按照他说的出子午谷,直指长安,早就赢了。这场关于子午谷的公案,按照魏延所说未必不能够成功,后来钟会伐蜀就是有一路从子午谷进军的,也没有出现诸葛亮说的危道。不过是诸葛亮当时对魏延就是很不满意:你的智慧怎么可能比我高?你想到了,我早就想到了,但是因为是你提出来的,就是不行。其实军事上哪里来的百分之百把握?否决历史上任何一场经典战役,都可以用安全这个理由给否定掉。以蜀国和魏国的实力对比,不冒险又如何有胜算。
诸葛亮临死的时候还不忘记踩魏延一把,让和魏延一向不对付的杨仪来领导他。还说了,如果魏延不听,“军便自发”。最后一着比后世的十二道金牌也差不多,分明是要魏延如果继续讨伐魏国就是孤军奋战。魏延当然不服:“丞相虽亡,吾自见在。府亲官属便可将丧还葬,吾自当率诸军击贼,云何以一人死废天下之事邪?且魏延何人,当为杨仪所部勒,作断后将乎!”但是什么长史杨仪、司马费祎,还有成都城的蒋琬等诸葛亮的亲信走狗都是一伙,朝里朝外一起算计魏延。魏延就是一个战将,不是阴谋家,到死之前也仅仅是想回汉中,而没有想到投靠魏国。魏延之死,是蜀国的一大损失,如果魏延健在,蜀国未必那么快灭亡。
倒是那个杨仪,在欲望没有得到满足后发出:“往者丞相亡没之际,吾若举军以就魏氏,处世宁当落度如此邪!令人追悔不可复及。”的肺腑之言,可见当初“后主以问侍中董允、留府长史蒋琬,琬、允咸保仪疑延”的董允、蒋琬等人是什么东西,或者什么动机。想想在《出师表》里大言不惭地说“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的诸葛亮的所为,不由得使人想起“朋党”二字。“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果真如此!
敏行讷言
邓艾是魏延的同乡,是义阳棘阳人,就是现在新野县东。邓艾邓士载也是个孤儿,不知道当初刘备裹胁的荆州百姓里有没有他们母子,反正那时他才三岁左右。后来曹操兵败赤壁,将荆州部分民众北迁,邓艾母子也随之被迁徙到汝南。
孤儿兼外来户的邓艾有口吃的毛病,被人们称为邓吃,有人说用期期艾艾形容口吃就来源于邓艾,其实很可能邓艾的名字是起自口吃的毛病,中国的民俗就是贱名好养活。这毛病似乎到他成为将军的时候还没有好。以至于司马昭有一次拿他开玩笑,说艾艾 灿屑赴 。康税 谩堵塾铩防锏摹胺镔夥镔猓 蔚轮 ァ蔽 源穑 到佑咚档闹挥幸桓龇铮 档淖匀痪褪怯幸桓觥鞍 薄?蠢此 目诔圆皇呛苎现兀 褪亲偶钡氖焙蚧岽 隼础?
邓艾从小为人放牛,怎么说也是个贫雇农出身,孤儿寡母容易被人欺负。曾经他想改掉这个与口吃有关的名字,就取以前太丘长陈寔碑文:“文为世范,行为士则”,打算改名叫邓范,字士则。史书上说“后宗族有同者,故改焉”,其实就是他同宗里后来有富户高门觉得这名字好,叫他给让出来,和鲁迅的学生柔石原先叫赵平福,因乡绅觉得自己的儿子用更合适而改名“平复”一样,邓艾也就只能让出来,明显地是三等公民。可能邓艾写得一手不错的文章,或者干活很卖力,以至于尽管因为口吃不能够当干佐,还是能够当“稻田守草吏”的小官。不知道是不是后世生产小组的小组长,一种费力不讨好的职位。
孟子说:“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智,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自古能为人所不能者,多能忍常人所不能忍,苦难对常人来说是堕落的理由,对于天才来说是锻炼的炉火。邓艾口吃,故此少玩伴,能够用心攻读,有更多的时间冥想;邓艾地位卑贱,故此能够意志坚强,胸怀济世的抱负。同郡的一个年长的官员看小邓艾可怜,每次分配的时候都多分给他些,可能还有些额外的馈赠,邓艾却从来没有当面谢过。盖因邓艾不单是一个很高傲的人,也是一个很深沉的人。等到他官拜汝南太守,衣锦还乡后,他要报答这位当初真诚帮助他的长者,不料此人已经去世,邓艾派人祭祀之外,重金报答此人的母亲,并“举其子于计吏”。邓艾不尚虚词,很君子,他的感激有自己的表达方法,却又不是一般人所能够理解的。
邓艾的知己是司马懿。机遇使他遇到了司马懿,司马懿此人对邓艾的知遇是邓艾一生所不能够忘记的,这就是为什么在日后的政治动荡中他始终站在司马氏一边,为什么在司马昭下旨意逮捕他的时候,他不举兵造反,而是束手就擒。士为知己者死,可能诸葛亮还未必有邓艾的愚忠。而司马懿对邓艾的知遇也确实是超过刘备之于孔明的。毕竟,当时的邓艾仅仅是一个不知名、不入流的小吏,更有口吃的毛病,而司马懿能够认真聆听他的见解,不以他出身寒微为嫌,引之左右,淳淳然古人之风。要知道魏晋时期是“公门有公,卿门有卿”、“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局面,用人制度上是九品中正制。也就是说各州郡设立“中正”,将士人分成上上、上中、上下到下上、下中、下下九等,然后依照品级给官,依据主要就是先看其家世,上辈当过什么大官,然后才是看才德。就和现在先看学历,再看才德一样,以邓艾的出身,在当时如果不是司马懿,肯定连张入门券、准考证都没有,口吃可能比现在不会洋文还严重,能以一个小吏终身就感恩戴德了,哪里能够立功天下,史册留名呢?
可就如上文所说,邓艾和对周济自己的年长官员一样,他对司马懿的感激是在心里的,比任何人都深,但是他不是采取俗人的拜司马懿为义父等虚礼,而是尽心尽力为司马懿办事,以自己的才能来报答自己的知己。
邓艾先做的是兴修水利。当时司马懿让邓艾“行陈、项、东至寿春”,身份可能就是司马懿的幕僚,没有什么品级,但是见一般官员未免要大上半级。巡视回来后,邓艾给司马懿上书,认为“田良水少,不足以尽地利,宜开河渠,可以引水浇溉,大积军粮,又通运漕之道”,怕自己口吃误事,专门写了一篇《济河论》给司马懿看,上面写道:“昔破黄巾。因为屯田,积谷于许都以制四方。今三隅已定,事在淮南,每大军征举,运兵过半,功费巨亿,以为大役。陈、蔡之间,土下田良,可省许昌左右诸稻田,并水东下。令淮北屯二万人,淮南三万人,十二分休,常有四万人,且田且守。水丰常收三倍于西,计除众费,岁完五百万斛以为军资。六七年间,可积三千万斛于淮上,此则十万之众五年食也。以此乘吴,无往而不克矣”,讲究半农半兵的军屯,减少了百姓的负担,加上开凿漕运,减少了运输上对粮食的耗费,得到司马懿的赞赏和支持。
应该说,能够想到兴修水利、开凿运河,和邓艾早年在民间的生活是分不开的。邓艾不同于三国时代其他的士大夫,他的出身是平民,深知民间的疾苦。田地没有水利设施,天旱的时候得不到灌溉,下雨的时候又遭受涝灾,而大批不耕而食的军队又成为农民的沉重负担,史书上说“资食有储而无水害者,艾所建也”。
邓艾正是孔子所称赞的那种敏于行而讷于言的那种人,如果生在治世,邓艾应该是一代良相。其实,仅仅凭借兴修水利一项,邓艾就应该是一个名垂青史的人物,毕竟中国历朝历代能够想到兴修水利的王侯将相太少了,水利设施的破坏不惟是战乱的原因。
由文且武
邓艾小时候的梦想是带兵打仗,“每见高山大泽,辄规度指画军营处所”,周围的人都以为笑谈。就和陈胜当年说:“苟富贵,勿相忘”一样,一个口吃的外来户的孤儿,也想当将军,自然在常人的眼里是可笑的。邓艾之所以想当将军,恰恰是因为他出身贫贱,在乱世,当将军是威风八面的事情,属于弱势群体的邓艾当然很神往。更何况金戈铁马本就是男儿的志向呢?
司马懿的赏识,给了邓艾一展所学的机会,但是终究是个文官,和邓艾的志向有些不符合,可能邓艾也向司马懿表达了自己的愿望,因而被委派到蜀国的前线,“出参征西军事,迁南安太守”。到了嘉平元年,也就是高平陵政变过后,司马懿派雍州刺史郭淮取代夏侯玄的军事长官的职务,引起右将军夏侯霸的疑惧。夏侯霸逃奔蜀国。邓艾作为司马懿的心腹也被派到前线挂职锻炼。
邓艾在白水遇到了他日后的大对头姜维。邓艾是以南安太守的身份对麹城的蜀军进行围困的。姜维引兵救援,结果被陈泰坚守牛头山、郭淮抄蜀军洮水的后路,被迫撤退。郭淮带兵去讨伐和姜维一起添乱的羌族,邓艾说道:“贼去未远,或能复还,宜分诸军以备不虞。”结果被留下来在白水北侧防守。不出三天,姜维果然带着廖化回马一枪。姜维看到白水对面有魏国军队驻守,就让廖化修桥来迷惑对方,打着自己奇兵去奔袭同在水北六十里外的洮城的主意。要是等魏国军队发现洮城被攻击的时候,廖化正好可以利用造好的桥梁迅速追击。不过姜维对面的邓艾,从作桥上看出破绽,因为蜀军数量多于魏军,而且是利用郭淮率领军队在外的机会,应该采取强渡的速战,而不应该慢悠悠地在那里修桥。于是邓艾主动回师洮城据守,将来偷袭的姜维档在城外。邓艾因此被加封为讨寇将军,赐爵关内侯,算是高级干部了。
成为高级干部的邓艾不久就被调到城阳当太守,后来又衣锦还乡到汝南当太守,继而是兖州太守。“艾所在,军民并丰”,并上书司马师:“国之所急,惟农与战,国富则兵强,兵强则战胜。然农者,胜之本也。孔子曰:足食足兵,食在兵前也。上无设爵之劝,则下无财畜之功。今使考绩之赏,在于积粟富民,则交游之路绝,浮华之原塞矣。”此刻的邓艾基本上还是一个文臣。
到毋丘俭起兵的时候,邓艾充当的是司马氏的急先锋,先在乐嘉造浮桥,后追文钦到丘头。因此也博得了司马氏的信任,确立了司马氏死党的身份,进封方城乡侯,去解被姜维围困在狄道的王经。解围后邓艾被正式封为安西将军,假节,领护东羌校尉,成为一方封疆大吏的同时也正式开始了和姜维的军事对话。
邓艾当时是“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因为狄道一战,魏国虽然最终解围,但是损失惨重。相比之下,姜维不过是暂时退走,并没有伤筋动骨。因此邓艾得出了:“洮西之败,非小失也。破军杀将,仓廪空虚,百姓流离,几于危亡。今以策言之,彼有乘胜之势,我有虚弱之实,一也。彼上下相习,五兵犀利,我将易兵新,器杖未复,二也。彼以船行,吾以陆军,劳逸不同。三也。狄道、陇西、南安、祁山,各当有守,彼专为一,我分为四,四也。从南安、陇西,因食羌谷,若趋祁山,熟麦千顷,为之县饵,五也。贼有黠数,其来必矣”的结论。邓艾在祁山厉兵秣马等着姜维。
到了魏甘露元年七月,姜维果然再出祁山,见到邓艾有准备,姜维回师董亭,转进南安。邓艾迅速率领军队到南安附近的武功山据险而守,姜维攻险不克,再次移师东向,翻山越岭奔袭上邽。邓艾在段谷截击姜维,获得大胜。姜维因此也失去了蜀国的信任,自贬为后将军。应该说段谷之战的意义并不在于对蜀军的歼灭性打击,而在于使姜维这员蜀国当时唯一的将才的威信受到损害,给蜀国的保守派提供借口。邓艾因为段谷的战功被进封为邓侯,食邑六千六百户,其子邓钟也获得了五百户亭侯的封爵。等到甘露二年,诸葛诞寿春起兵的时候,姜维又一次北伐,被邓艾等据险而守,无功而返。邓艾更加封为征西将军,风光一时。
直到魏景元三年邓艾破姜维于侯和,在与蜀国姜维的军事对话中,邓艾始终是占据上风,这之中当然有蜀国国力不如魏国的因素,另外防守总比进攻来得容易,并不说明邓艾肯定比姜维高明很多。所谓的天险,是蜀国和魏国共之的。
但是,邓艾在西部的驻守,不但使司马氏能够西顾无忧,得以放心剿灭淮南地区的军事势力,而不用两线作战。对于蜀国来说,历次军事冲突的失败都令自己的国力被消耗,士气衰落,内部意见不统一,为日后的灭亡种下了祸根。
军事上的得力使邓艾对于政治上的敏感有些下降。要知道,当年司马懿之所以能够在魏国得势就是因为有对蜀国的战功和对公孙渊的讨伐,邓艾对于蜀国的屡战屡胜无论是战功还是威望都和当年的司马懿不相上下。功高当自危,手握兵权的邓艾完全知道功高震主的道理。当年他还振振有辞地给司马师分析东吴的诸葛恪“吴名宗大族,皆有部曲,阻兵仗势,足以建命”,招上级疑惑,被同僚妒忌,“而不虑大患,其亡可待也”。现在的邓艾其实比诸葛恪当年还危险,可是没有看出邓艾有什么自保的举动。可能是因为邓艾认为自己出身寒微,对司马氏又忠心耿耿,构不成威胁;也可能邓艾就是直肠子,所以对魏国的各种封赏没有一次上表推辞,哪怕是名义上的推辞,觉得是自己的功劳所挣。
仰天长叹
邓艾对于司马集团以至于整个魏国贵族集团来说都是个外来户,就和魏延之于蜀国的诸葛亮集团一样。同时他也没有钟会的狡猾,钟会放着太仆的官儿不做,陈侯的爵位不要,求的就是一个让司马放心,让同僚们顺心。邓艾这样的功劳,这样的爵位,至少也应该向司马昭表示表示。官场上就是这样,尽管领导对你的技术一窍不通,同事们在你搞科研的时候在研究历次彩票号码的规律,可你在写总结的时候总要把领导的关怀指导和同事们的鼎力帮助放在前面,然后才能够是你的努力。否则领导和同事们难免觉得你不把他们放在眼里,个人英雄主义,甚至于是对他们有意见,进而对你有意见。要知道,想搞创新什么的,领导当时不踩你两脚,同事不绊你个跟头就已经是对你最大的关怀和帮助了。毕竟,你显本领了,变相是说领导和同事们不够聪明或者努力。这官场规则自古如此,所以五代的郭威讨伐叛逆有功后要求遍赏,连朝廷里的大臣都带上,就是会做人。郭威会做人,所以后来能够当上皇帝;邓艾不会做人,所以让司马昭生气。
司马昭对邓士载的痛恨肯定不是一天了。以至于讨伐蜀国的时候,一位姓刘的名士预言道,讨伐蜀国必然获胜,但是钟会和邓艾两个人都回不来了,听众问为什么,这位名士笑而不答。看来司马昭篡位之心固然路人皆知,猜忌之心也不是什么秘密。讨伐蜀国按理说应该是邓艾是主将,钟会是副将,毕竟邓艾久在蜀边,屡战屡胜。可是司马昭却让邓艾率领偏师牵制姜维。
没有想到,这还没有引起邓艾的疑惧。邓艾多半把这归罪于钟会。要知道钟会是贵族出身,一流的参谋人才,号称当时的张良,平民英雄邓艾和他肯定是素不相能的。邓艾估计看到作战计划的时候就在肚子里大骂钟会小人,倒不是不敢公然骂,是因为邓艾一着急生气口吃就更严重,骂不出口。邓艾很识货,知道钟会的作战计划本身很好,但是就是因为很好才让他生气,因为让钟会出丑后自己扶正的指望就不大,按照这个作战计划,破蜀的大功肯定是钟会的,邓艾只能喝姜维这口残汤。虽然姜维也算是名汤,但是还是和雍州刺史诸葛绪分享的。邓艾很是不舒服,于是就完全按照命令行事,没有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不然以他在段谷破姜维的智慧,绝对不会让姜维跑到剑阁去挡着钟会的。
等姜维把钟会挡在剑阁,魏军军粮不济,一群朝里的大臣建议班师的时候,邓艾才拿出自己的压箱底的私货——“从阴平由邪径经汉亭趣涪,出剑阁西百里,去成都三百余里,奇兵冲其腹心。剑阁之守必还赴涪,则会方轨而进。剑阁之军不还,则应涪之兵寡矣。军志有之曰:‘攻其无备,出其不意。’今掩其空虚,破之必矣。”足见邓艾对蜀国地理的熟悉。难保让同样不笨的司马昭和钟会觉得他当初藏私别有所图,司马昭认为他不简单可能想造反;钟会认为他太狡猾想抢功。
“冬十月,艾自阴平道行无人之地七百余里,凿山通道,造作桥阁。山高谷深,至为艰险,又粮运将匮,频于危殆。艾以毡自裹,推转而下。将士皆攀木缘崖,鱼贯而进。”年近七十的邓艾玩这种把戏,也真是玩老命了。江油蜀将马邈大惊之下开门出降。邓艾乘胜兵进成都的最后一道门户绵竹。在绵竹,邓艾遇到了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孙子诸葛尚。只能速战的邓艾写信给诸葛瞻,让他投降,其实是激诸葛瞻出来决战。诸葛瞻也真够笨,要知道邓艾偷渡阴平不可能带着多少粮食补给,攻城的冲车、抛石机之类的重武器更无从谈起。只要诸葛瞻学习姜维对付钟会的方法,在绵竹乌龟不出头,邓艾没有补给,饿也饿死了。在邓艾的坚决督战下,邓忠、师纂击破了诸葛瞻的军阵,诸葛父子战死。据说诸葛尚临死时候还骂黄皓,须知可不是那个宦官逼他们父子出战的,要是黄皓,说不定因为胆小死守城池,傻人傻福地让邓艾难受。刘禅得知绵竹陷落,“遣使奉皇帝玺绶,为笺诣艾请降;艾至成都,禅率太子诸王及群臣六十余人面缚舆榇诣军门”。邓艾取得了破蜀的首功,得意之余,不免忘形。对蜀国的大臣说:“诸君赖遭某,故得有今日耳。如遇吴汉之徒,己殄灭矣。”又曰:“姜维自一时雄儿也,与某相值,故穷耳。”随后邓艾给司马昭上书,要求封刘禅王位,然后灭吴。对他已经更加疑心的司马昭在以魏国皇帝的名义增封他二万户、太尉后,使监军卫瓘喻艾:“事当须报。不宜辄行。”没有想到邓艾摆出一副“将在外均令有所不受 ”的态度:“衔命征行,奉指授之策,元恶既服;至于承制拜假,以安初附,谓合权宜。今蜀举众归命,地尽南海,东接吴会,宜早镇定。若待国命,往复道途,延引日月。《春秋》之义,大夫出疆,有可以安社稷,利国家,专之可也。今吴未宾,势与蜀连,不可拘常以失事机,兵法,进不求名,退不避罪,艾虽无古人之节,终不自嫌以损于国也。”司马昭终于忍无可忍,毕竟君令有所不受,司马昭还不是君,不能够容忍他不受,于是下令逮捕邓艾。
邓艾接到诏书的时候仰天长叹:“艾忠臣也,一至此乎!白起之酷,见于今日矣”,束手就擒。后钟会起兵、魏军哗变,邓艾的手下要趁机救他,但是监军卫瓘命令田续追杀邓艾父子于绵竹西。卫瓘回朝后根本没有受到制裁,倒是邓艾的妻子和孙子被流放到西域,在洛阳的儿子均被杀,这似乎不能推到钟会头上了。直到司马昭的儿子司马炎创立晋朝后,邓艾才得道平反。邓艾和钟会其实都是该仰天长叹的人物,都是兔死狗烹。但邓艾更象老乡魏延一样,至死不悟,冤屈的臣子啊。
参考资料:http://hi.baidu.com/alpsme/blog/item/88e00b46f1afe9086b63e5b9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赵云,蜀,168-229(62岁),字子龙,永昌亭侯,蜀镇军将军、五虎上将之一、追赠顺平侯、大将军。
初为袁绍将,后见绍不仁,於磐河战退绍将文丑,救公孙瓒并投之。后又刺杀麹义。刘备依讬瓒,云与之为田楷拒袁绍。后与备执手泣别。后瓒败,云流浪卧牛山,与备见,投之。当阳长阪恶战,云怀抱幼主(刘禅,阿斗),七进七出,杀曹军五十余将。备娶孙夫人,云相随。及征蜀,云随诸葛亮、张飞等人沿江而上。及蜀平,又往征汉中,退曹大军。关羽亡,先主怒欲伐吴,云劝止,不从。后备崩,云随亮南征、北伐,单骑退追兵。七年卒,后主哭倒于龙床上,谥云顺平侯、追大将军。
于禁(?—221年),字文则,泰山巨平(今山东泰安南)人。三国时曹操部将。骁悍勇毅,追随曹操南北征战,为魏国政权的建立和巩固,立下了累累战功,被曹操称为虽古代名将也不及的“名将”。
东汉末年黄巾军大起义,许多有胆有识之士、朝廷官吏都借机起来扩大势力,当时的济北相鲍信就是如此。鲍信开始招合徒众不久,于禁便投奔了他,但在鲍信帐下,于禁并没有什么大的作为。后来,曹操军占兖州,于禁被曹操威武的军容和远大的抱负所吸引,便与其朋党一道入了曹军,在大将王朗帐下谋事。由于王朗的赏识和极力推荐,于禁很快做了大将军,成了军中令人瞩目的新将领,并受到曹操的器重,被拜为军司马。
于禁统军后,率师驻徐州、破广戚,渐有威名,被拜为陷阵都尉。其后,随曹操前往濮阳讨伐吕布。在濮阳城南,于禁连拔两营,深为曹操嘉许。得胜回师,又率军大败高雅于须昌,围张超于雍丘,并大举讨伐黄巾军,趁黄巾军夜袭曹操营地时设伏,斩杀了起义军将领刘辟、黄邵等,俘虏了许多起义军兵士。不久,因战败投降曹军的张绣再次反叛,曹操震怒,亲率军队平叛,但出师不利,大败而归。撤退途中,许多将领都自顾逃命,只有于禁率数百人掩护着曹操,且战且走,安全归营。为了堵截追兵,于禁又亲自安排垒堰掘濠,加强防御。曹操对此十分满意,赞道:“我在淯水遭难,情况十分危急,多亏将军临阵不慌,在乱能整。而且,将军讨伐暴乱、加强防御,有不可动摇的节操。就是古代名将,也不过如此啊!”鉴于于禁素来功高,曹操下令封其为益寿亭侯。
汉建安三年(198年),曹操在平定徐州后,与袁绍首次正面对峙。于禁不惧袁绍兵强地广,仅率步军2千人,在延津阻击袁绍主力,曹操趁机引兵返回官渡。袁绍闻讯十分恼怒,调大军全力攻于禁。于禁据险坚守,使其不能破城。其后,于禁又与曹操另一部将乐进,率步骑5千,乘袁绍不备,出延津西南,攻破汲、获嘉二县,拔袁绍兵营30余座,杀死、生俘袁绍军将士各数千名。接着,又攻破驻扎在杜氏津的袁绍军营。建安五年(200年),著名的“官渡之战”中,于禁率部力战,为消灭袁绍主力立了大功,战后,被升为偏将军,并因功而更受曹操器重。
于禁不仅作战有勇有谋,而且不贪私欲,以法御下,治军严整。每逢战胜,所得财物从不中饱私囊,除充军用外,一律与将士平分。官渡之战后,已投降曹军的昌豨所部重又叛离,曹操令于禁征讨。在于禁猛烈攻击下,昌豨坚持不住,因他与于禁以前是朋友,所以再次向于禁投降。诸将都以为昌豨已经投降了,应押交曹操处置。于禁却说:“诸君难道不知曹公的规矩吗?因遭围攻而后投降的杀无赦!我奉法行事,昌豨虽是旧友,我也不能因此而赦免他,不能因此而失节。”于是,亲自与昌豨诀别,挥泪斩了他。当时曹操驻军淳于,闻讯后叹道:“昌豨不向我投降而偏偏跑到于禁那里,是命该如此啊!”从此,曹操对于禁更加看重,不久即封其为左将军。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秋,曹操据长安,令曹仁率军前往樊城讨伐蜀将关羽,随后,又令于禁率军增援。当时天连降大雨,汉水暴涨,平地积水丈余高,淹没了于禁所部7军。于禁与诸将登上高地避水,被关羽乘大船攻击。于禁与诸将统统投降,唯独庞惠不屈自杀。曹操得知,叹息良久,道:“我与于禁相知30年,谁知他危难之时,反不如庞惠守节!”其后,孙权打败关羽,于禁被俘往吴国。文帝曹丕即位后,孙权为修好关系,将于禁等遣返魏国。这时的于禁须发花白、形容憔悴,见到文帝,痛哭流涕,叩拜不起。文帝抚慰后,拜他为安远将军,准备让他出使吴国。临行前,于禁赴邺(今河北境内)拜谒曹操陵墓,在陵室里,见到一幅关羽战胜、庞惠愤怒、于禁降服的画图。于禁羞愧不已,回家即一病不起,不久故去。谥厉侯。
初为袁绍将,后见绍不仁,於磐河战退绍将文丑,救公孙瓒并投之。后又刺杀麹义。刘备依讬瓒,云与之为田楷拒袁绍。后与备执手泣别。后瓒败,云流浪卧牛山,与备见,投之。当阳长阪恶战,云怀抱幼主(刘禅,阿斗),七进七出,杀曹军五十余将。备娶孙夫人,云相随。及征蜀,云随诸葛亮、张飞等人沿江而上。及蜀平,又往征汉中,退曹大军。关羽亡,先主怒欲伐吴,云劝止,不从。后备崩,云随亮南征、北伐,单骑退追兵。七年卒,后主哭倒于龙床上,谥云顺平侯、追大将军。
于禁(?—221年),字文则,泰山巨平(今山东泰安南)人。三国时曹操部将。骁悍勇毅,追随曹操南北征战,为魏国政权的建立和巩固,立下了累累战功,被曹操称为虽古代名将也不及的“名将”。
东汉末年黄巾军大起义,许多有胆有识之士、朝廷官吏都借机起来扩大势力,当时的济北相鲍信就是如此。鲍信开始招合徒众不久,于禁便投奔了他,但在鲍信帐下,于禁并没有什么大的作为。后来,曹操军占兖州,于禁被曹操威武的军容和远大的抱负所吸引,便与其朋党一道入了曹军,在大将王朗帐下谋事。由于王朗的赏识和极力推荐,于禁很快做了大将军,成了军中令人瞩目的新将领,并受到曹操的器重,被拜为军司马。
于禁统军后,率师驻徐州、破广戚,渐有威名,被拜为陷阵都尉。其后,随曹操前往濮阳讨伐吕布。在濮阳城南,于禁连拔两营,深为曹操嘉许。得胜回师,又率军大败高雅于须昌,围张超于雍丘,并大举讨伐黄巾军,趁黄巾军夜袭曹操营地时设伏,斩杀了起义军将领刘辟、黄邵等,俘虏了许多起义军兵士。不久,因战败投降曹军的张绣再次反叛,曹操震怒,亲率军队平叛,但出师不利,大败而归。撤退途中,许多将领都自顾逃命,只有于禁率数百人掩护着曹操,且战且走,安全归营。为了堵截追兵,于禁又亲自安排垒堰掘濠,加强防御。曹操对此十分满意,赞道:“我在淯水遭难,情况十分危急,多亏将军临阵不慌,在乱能整。而且,将军讨伐暴乱、加强防御,有不可动摇的节操。就是古代名将,也不过如此啊!”鉴于于禁素来功高,曹操下令封其为益寿亭侯。
汉建安三年(198年),曹操在平定徐州后,与袁绍首次正面对峙。于禁不惧袁绍兵强地广,仅率步军2千人,在延津阻击袁绍主力,曹操趁机引兵返回官渡。袁绍闻讯十分恼怒,调大军全力攻于禁。于禁据险坚守,使其不能破城。其后,于禁又与曹操另一部将乐进,率步骑5千,乘袁绍不备,出延津西南,攻破汲、获嘉二县,拔袁绍兵营30余座,杀死、生俘袁绍军将士各数千名。接着,又攻破驻扎在杜氏津的袁绍军营。建安五年(200年),著名的“官渡之战”中,于禁率部力战,为消灭袁绍主力立了大功,战后,被升为偏将军,并因功而更受曹操器重。
于禁不仅作战有勇有谋,而且不贪私欲,以法御下,治军严整。每逢战胜,所得财物从不中饱私囊,除充军用外,一律与将士平分。官渡之战后,已投降曹军的昌豨所部重又叛离,曹操令于禁征讨。在于禁猛烈攻击下,昌豨坚持不住,因他与于禁以前是朋友,所以再次向于禁投降。诸将都以为昌豨已经投降了,应押交曹操处置。于禁却说:“诸君难道不知曹公的规矩吗?因遭围攻而后投降的杀无赦!我奉法行事,昌豨虽是旧友,我也不能因此而赦免他,不能因此而失节。”于是,亲自与昌豨诀别,挥泪斩了他。当时曹操驻军淳于,闻讯后叹道:“昌豨不向我投降而偏偏跑到于禁那里,是命该如此啊!”从此,曹操对于禁更加看重,不久即封其为左将军。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秋,曹操据长安,令曹仁率军前往樊城讨伐蜀将关羽,随后,又令于禁率军增援。当时天连降大雨,汉水暴涨,平地积水丈余高,淹没了于禁所部7军。于禁与诸将登上高地避水,被关羽乘大船攻击。于禁与诸将统统投降,唯独庞惠不屈自杀。曹操得知,叹息良久,道:“我与于禁相知30年,谁知他危难之时,反不如庞惠守节!”其后,孙权打败关羽,于禁被俘往吴国。文帝曹丕即位后,孙权为修好关系,将于禁等遣返魏国。这时的于禁须发花白、形容憔悴,见到文帝,痛哭流涕,叩拜不起。文帝抚慰后,拜他为安远将军,准备让他出使吴国。临行前,于禁赴邺(今河北境内)拜谒曹操陵墓,在陵室里,见到一幅关羽战胜、庞惠愤怒、于禁降服的画图。于禁羞愧不已,回家即一病不起,不久故去。谥厉侯。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赵云,蜀,168-229(62岁),字子龙,永昌亭侯,蜀镇军将军、五虎上将之一、追赠顺平侯、大将军。
初为袁绍将,后见绍不仁,於磐河战退绍将文丑,救公孙瓒并投之。后又刺杀麹义。刘备依讬瓒,云与之为田楷拒袁绍。后与备执手泣别。后瓒败,云流浪卧牛山,与备见,投之。当阳长阪恶战,云怀抱幼主(刘禅,阿斗),七进七出,杀曹军五十余将。备娶孙夫人,云相随。及征蜀,云随诸葛亮、张飞等人沿江而上。及蜀平,又往征汉中,退曹大军。关羽亡,先主怒欲伐吴,云劝止,不从。后备崩,云随亮南征、北伐,单骑退追兵。七年卒,后主哭倒于龙床上,谥云顺平侯、追大将军。
孙策:吴,175-200(26岁)“江东小霸王”,字伯符,会稽太守,讨逆将军,吴侯,谥长沙桓王,孙坚长子。
人格特质奉母至孝,个性豁达,爱说笑话,喜好结交天下英雄豪杰。外型特征容貌俊美,打起仗来勇猛无比。性宽弘雅量,豁达大度,勇力绝人,知兵善战。广用人材,善于接纳降将、降卒。从小就跟随父亲四处征战,十七岁即丧父,但冷静地以仇人黄祖换回父亲的尸体安葬。父坚死后,往淮南投袁术,后以传国玉玺作抵押向袁术借得孙坚的旧部三千,一举荡平东南,威震三江,曾经挟死一将、喝死一将,更曾于神亭单枪匹马与名将太史慈酣战数百合,素有「江东小霸王」之称,与东吴儒将周瑜同娶江东国色大、小乔,爵吴侯,封讨逆将军领会稽太守,暗有北争中原之志;操惮其强,与之结亲以安其心。后行猎时为许贡门人所刺,又斩杀道士于吉而受其诅咒,伤重而亡,寿仅二十六岁。权称尊后,追谥长沙桓王。
姜维:蜀,202—264(63岁)字伯约,大将军,凉州刺史,假节,平襄侯 。诸葛亮之徒。
文武双全、侍母至孝。初为天水中郎,诸葛亮初向祁山取天水,维破其策又外设伏兵,败诸葛亮、赵云。后降,献计取天水。维深得亮器重,亮授之平生所学。后随亮出祁山,维斩费耀,胜魏军。又取散关,破武都。及亮卒,维继诸葛之略,以攻代守。结羌人、断陇西,拓界厉兵,伺图中原,恢复汉室。乃会羌兵取南安,斩魏大将徐质,困司马于铁笼山,射杀都督郭淮,挫魏国之威。出狄道,背水大破王经,迁大将军。后段谷胡济失约维退败自贬后将军。奔长城,艾惧不与战。又祁山口识破邓艾混乱计,斗阵胜邓艾。将计就计诛诈降将王瓘,败邓艾丢盔弃甲,越山舍马。再出兵,侯和为艾破。黄浩弄权欲黜维,维避祸沓中,司马伺机兴师伐蜀,维守剑阁抵钟会,及后主降艾,敕维降,维乃佯降于会,策会反,图中原欲以杀会重扶汉室,乃事败,维及妻子皆伏诛。
太史慈,吴,166—206(41岁),字子义,建昌都尉。
慈忠义,北海孔融敬之,黄巾贼管亥围北海,慈助融抗之,为融结刘备,大败贼众。后归扬州刺史刘繇,於神亭同一小将斗孙策十三骑,更支身与策大战,奋勇莫当。后繇败死,策擒慈,慕其高义,求为其将,慈降。慈招谕繇残军归,守言应诺,恪遵信义,始终如一,弭息诽论。自此慈为孙氏大将,慈助其扫荡江东。后孙权领事,委以重任。群英会上,周瑜付剑与慈为监酒,赤壁战中,权用慈为先锋。后於合肥城中伏,为张辽所遣弓弩兵射至重伤,回营发遗世之言,不治身死。
初为袁绍将,后见绍不仁,於磐河战退绍将文丑,救公孙瓒并投之。后又刺杀麹义。刘备依讬瓒,云与之为田楷拒袁绍。后与备执手泣别。后瓒败,云流浪卧牛山,与备见,投之。当阳长阪恶战,云怀抱幼主(刘禅,阿斗),七进七出,杀曹军五十余将。备娶孙夫人,云相随。及征蜀,云随诸葛亮、张飞等人沿江而上。及蜀平,又往征汉中,退曹大军。关羽亡,先主怒欲伐吴,云劝止,不从。后备崩,云随亮南征、北伐,单骑退追兵。七年卒,后主哭倒于龙床上,谥云顺平侯、追大将军。
孙策:吴,175-200(26岁)“江东小霸王”,字伯符,会稽太守,讨逆将军,吴侯,谥长沙桓王,孙坚长子。
人格特质奉母至孝,个性豁达,爱说笑话,喜好结交天下英雄豪杰。外型特征容貌俊美,打起仗来勇猛无比。性宽弘雅量,豁达大度,勇力绝人,知兵善战。广用人材,善于接纳降将、降卒。从小就跟随父亲四处征战,十七岁即丧父,但冷静地以仇人黄祖换回父亲的尸体安葬。父坚死后,往淮南投袁术,后以传国玉玺作抵押向袁术借得孙坚的旧部三千,一举荡平东南,威震三江,曾经挟死一将、喝死一将,更曾于神亭单枪匹马与名将太史慈酣战数百合,素有「江东小霸王」之称,与东吴儒将周瑜同娶江东国色大、小乔,爵吴侯,封讨逆将军领会稽太守,暗有北争中原之志;操惮其强,与之结亲以安其心。后行猎时为许贡门人所刺,又斩杀道士于吉而受其诅咒,伤重而亡,寿仅二十六岁。权称尊后,追谥长沙桓王。
姜维:蜀,202—264(63岁)字伯约,大将军,凉州刺史,假节,平襄侯 。诸葛亮之徒。
文武双全、侍母至孝。初为天水中郎,诸葛亮初向祁山取天水,维破其策又外设伏兵,败诸葛亮、赵云。后降,献计取天水。维深得亮器重,亮授之平生所学。后随亮出祁山,维斩费耀,胜魏军。又取散关,破武都。及亮卒,维继诸葛之略,以攻代守。结羌人、断陇西,拓界厉兵,伺图中原,恢复汉室。乃会羌兵取南安,斩魏大将徐质,困司马于铁笼山,射杀都督郭淮,挫魏国之威。出狄道,背水大破王经,迁大将军。后段谷胡济失约维退败自贬后将军。奔长城,艾惧不与战。又祁山口识破邓艾混乱计,斗阵胜邓艾。将计就计诛诈降将王瓘,败邓艾丢盔弃甲,越山舍马。再出兵,侯和为艾破。黄浩弄权欲黜维,维避祸沓中,司马伺机兴师伐蜀,维守剑阁抵钟会,及后主降艾,敕维降,维乃佯降于会,策会反,图中原欲以杀会重扶汉室,乃事败,维及妻子皆伏诛。
太史慈,吴,166—206(41岁),字子义,建昌都尉。
慈忠义,北海孔融敬之,黄巾贼管亥围北海,慈助融抗之,为融结刘备,大败贼众。后归扬州刺史刘繇,於神亭同一小将斗孙策十三骑,更支身与策大战,奋勇莫当。后繇败死,策擒慈,慕其高义,求为其将,慈降。慈招谕繇残军归,守言应诺,恪遵信义,始终如一,弭息诽论。自此慈为孙氏大将,慈助其扫荡江东。后孙权领事,委以重任。群英会上,周瑜付剑与慈为监酒,赤壁战中,权用慈为先锋。后於合肥城中伏,为张辽所遣弓弩兵射至重伤,回营发遗世之言,不治身死。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诸葛亮足智多谋,是一位天才军事家,“火烧连营”,“草船借箭”,“七擒孟获”和“空城计”“三气周瑜"等,充分显示了,他这位天才
的大智大勇。他知己知彼,用兵大胆果断,善于发现敌军弱点,攻其不备。
不仅如此,他还会算天气,“草船借箭”就是一个好例子,他向鲁肃借了二十只草船,船上都用草扎了三十个士兵,船的各处都用青布做
幔帐,各扎草捆一千多个,分立两侧。然后用绳子将船连起来,向北岸进发,那天晚上长江中雾大,对面不见人,五更天时他让士兵在船上
擂鼓,叫喊,曹操不敢出战,让弩弓手射箭,雾散时才明白,可已经晚了。
他同时还是一位卓越的政治家和杰出的文学家。说他是政治家是因为他“身在茅庐”已知三分天下,使刘备能有安身之处。他的“联吴攻
魏”策略,便蜀兵节节胜利,他用“抚民生息”的方针,让蜀国一步一步走向强盛,说他是杰出的文学家是因为他写的《出师表》催人泪下感
人至深,成为流传千古的名篇。
的大智大勇。他知己知彼,用兵大胆果断,善于发现敌军弱点,攻其不备。
不仅如此,他还会算天气,“草船借箭”就是一个好例子,他向鲁肃借了二十只草船,船上都用草扎了三十个士兵,船的各处都用青布做
幔帐,各扎草捆一千多个,分立两侧。然后用绳子将船连起来,向北岸进发,那天晚上长江中雾大,对面不见人,五更天时他让士兵在船上
擂鼓,叫喊,曹操不敢出战,让弩弓手射箭,雾散时才明白,可已经晚了。
他同时还是一位卓越的政治家和杰出的文学家。说他是政治家是因为他“身在茅庐”已知三分天下,使刘备能有安身之处。他的“联吴攻
魏”策略,便蜀兵节节胜利,他用“抚民生息”的方针,让蜀国一步一步走向强盛,说他是杰出的文学家是因为他写的《出师表》催人泪下感
人至深,成为流传千古的名篇。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