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稼先的形象特点

快快快快快快快快快快快快快快... 快快快快快快快快快快快快快快 展开
 我来答
sunny桉蓝391
高粉答主

推荐于2016-10-17 · 繁杂信息太多,你要学会辨别
知道大有可为答主
回答量:5894
采纳率:87%
帮助的人:1305万
展开全部
形象特点:爱国、忠厚平实、真诚坦白、身先士卒、奉献祖国 。

作品简介:
《邓稼先》一文介绍了邓稼先光辉的一生,高度评价并赞扬了邓稼先的突出成就、人格精神和爱国品质。

人物简介:
邓稼先(1924—1986),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核物理学家,中国核武器研制工作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为中国核武器、原子武器的研发做出了重要贡献。邓稼先是中国知识分子的优秀代表,为了他的祖国中国的强盛,为了中国国防科研事业的发展,他甘当无名英雄,默默无闻地奋斗了数十年。他常常在关键时刻,不顾个人安危,出现在最危险的岗位上,充分体现了他崇高无私的奉献精神。他在中国核武器的研制方面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却鲜为人知,直到他死后,人们才知道了他的事迹。 他是最具有农民朴实气质的科学家。邓稼先敏锐的眼光使中国的核武器发展继续快步推进了十年,终于赶在全面禁止核试验之前,达到了实验室模拟水平。

杨振宁,男,1922年10月1日生于安徽合肥三河镇,现安徽省合肥市肥西县,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教授,香港中文大学博文讲座教授。
q15941071545
2009-03-22
知道答主
回答量:10
采纳率:0%
帮助的人:0
展开全部
读罢全文,我们最深切的感觉是:这不是一篇单纯的“传记”,而是一位友人写给另一位友人最深情的挽歌。在这篇文章中,我们不但可以感悟到邓稼先伟大的人格魅力,而且还会被那充溢于文章字里行间的真情所打动。作者并不是站在一个科学家的角度来客观地为另一位已故科学家树碑立传,而是从一个朋友的角度来真挚地怀念自己已故的友人。因此他才能将一位退去了所有头衔、名号之后普通而又真实的邓稼先展现在我们面前,也正因为这份普通和真实,邓稼先的人格才愈见伟大。

全文一共分成六个部分,以小标题隔开。

第一部分:从“任人宰割”到“站起来了”

这是全文的开始部分,作者没有按照传记的惯例以邓稼先的生平事迹来入题,而是以列举中国一百年前的屈辱历史作为开端。1898年四个帝国主义国家侵略中国的罪行一例一段,一句一段,紧凑短促的结构和重复出现的“强占”“租借”两词给读者以强烈的警示作用,把触目惊心的历史摆在每一个读者的眼前,让人为之一凛。接着作者马上以“今天”一词为转折,调转笔锋将读者拉回到“一个世纪以后,中国人站起来了”的现实当中。巨大的对比,巨大的反差,让我们不得不从心底感叹“在20世纪人类历史上”这“最重要的、影响最深远的巨大转变”,的的确确是“许许多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创造出来的伟大胜利”。在我们的感叹声中,作者把“邓稼先”这个名字摆了出来。这个“出场”,将邓稼先的贡献放在一个广阔的社会背景之中——中国之所以不再任人宰割是因为我们有了强大的国力,而由邓稼先领导的核武器研究的成功,无疑是这之中最闪亮的一笔。

尽管作者将邓稼先的贡献放在了改变中国命运的高度上认识,但在“邓稼先”这个名字前面,没有“著名”或“伟大”这样的形容词,取而代之的是“鲜为人知”。一位“贡献巨大”却“鲜为人知”的科学家,这看似矛盾的两种形容恰到好处地表现出邓稼先将一切献给科学,献给祖国,不计较个人名利的做人原则。

第二部分:两弹元勋

在这一部分中,作者以简洁流畅、朴实无华的笔墨,按照时间顺序为我们概述了邓稼先的生平经历和贡献。从1924年邓稼先出生到1985年去世,作者像画坐标一样将他一生中的重要经历和事迹浓缩成一个个坐标点,无须修饰,只要将这些点简单地联结,就可以勾画出一条灿烂的生命线。作者采用了先叙后议的表达方式,将自己的议论穿插于真实事件的叙述之后。作者并没有用大量的笔墨来详细地叙述邓稼先研制两弹的过程,因为这之中的艰辛已是不言而喻的了。所以作者顺接第一部分的句式特点,仍以一句一段的方法将1964年10月16日和1967年6月17日这两个中国人永远无法忘记的日子标示出来,然后评论道:“这些日子是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上的重要日子,是中华民族完全摆脱任人宰割危机的新生日子!”这个感叹句中充满了杨振宁作为炎黄子孙的骄傲和自豪,同时也明明白白地告诉我们,邓稼先所领导的事业为中华民族带来了怎样的转机。接着,作者再次叙述邓稼先的人生轨迹,“1985年8月”“次年3月”两个紧连的时间暗示出邓稼先的身体状况,然而“在这期间他和于敏联合署名写了一份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核武器发展的建议书”,这是一位科学工作者高度责任感的充分体现。正如邓稼先自己所说:“做完此事,我死而无憾。”这个事实,足以证明下文作者对邓稼先的评价——“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第三部分:邓稼先与奥本海默

作者将美国和中国原子弹设计的领导人奥本海默与邓稼先作了对比。他们是从两个不同文化背景中成长起来的科学家,作者的意图显然不是要褒贬某人,而是通过对比,使邓稼先的气质和品格呼之欲出。

在这一部分的第1段,作者先交待了自己与邓稼先的交往,一句“50年的友谊,亲如兄弟”让我们得以感悟到洋溢于全文字里行间的真情的来源。第2段,作者通过自己的经历,很自然地引出了奥本海默其人,并将他与邓稼先做了对比。

作者非常明确地告诉我们:“他们的性格和为人截然不同——甚至可以说他们走向了两个极端。”第4段的第一句是全段的中心句,它将奥本海默的为人概括为两个词:“拔尖”和“锋芒毕露”,并以一个非常小的生活细节——“在别人做学术报告时,打断报告,走上讲台拿起粉笔说‘这可以用底下的办法做得更好……’”——来证实这一点。第5段,邓稼先的出场果然是另一个极端:“最不要引人注目”“忠厚朴实”“真诚坦白”“从不骄人”“没有小心眼儿”“一生喜欢‘纯’字所代表的品格”,是知识分子中“最有中国农民朴实气质的人”。这一连串直白的形容,将邓稼先的气质和品格的特点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随后作者在第6段承上总结了邓稼先之所以能够取得成功,就是因为“人们知道他没有私心,因此绝对相信他”。这是邓稼先的人格魅力,是无法伪装也无法粉饰的。为了证明自己的评价,作者在第7、8段举出邓稼先在“文革”期间,仍能调和不同派别,甚至说服反对派,保证科研工作顺利进行的例子。“这是真正的奇迹”,是邓稼先的人格魅力创造出来的奇迹。所以作者盛赞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也只有这样的评价,才配得上邓稼先的高尚人格。

值得注意的是,作者在该部分的结尾段补充说明了自己对邓稼先与奥本海默的看法。这个补充决非多余。一方面它照应了这部分的开头,使这个部分成为前后连贯的有机整体;另一方面,说明了只有中国这样的社会背景才能孕育出邓稼先这样品格的人,反之,也只有邓稼先这样的人才能适应中国社会的需要。作者再一次睿智地站在社会的大背景下对邓稼先作出了客观的评价,进一步说明了邓稼先将个人生命奉献给祖国的必然性。

第四部分:民族感情?友情?

这是一个疑问式的小标题,新奇而有悬念。在这一部分中,作者记叙了自己与邓稼先的一次会面,用亲身经历来说明邓稼先的为人。面对作者关于“寒春是不是像美国谣言所说的那样参加了中国原子弹工作”的提问,邓稼先的表现是那样的真实诚恳——“他说他觉得没有,但是确切的情况他会回去证实一下,然后告诉我。”朴实的叙述,再次让我们感受到邓稼先的谨慎求实的作风。

以第一人称叙述的优点就在于能够更真实、更自如地抒写自己的感受。在这部分的结尾,作者如实地写下了自己在临回国前看完邓稼先答复他的问题的信件后的内心感受。作者始终想不清楚的是这封短短的信为何会让自己“有那样大的感情震荡”,以至于“热泪盈眶”,“是为了民族而自豪?还是为了稼先而感到骄傲?”这看似想不清楚的两个疑问,实际上正是作者非常肯定的两点。他的感动,来自于终于证实了中国能够不借助外国的“援助”自行研制核武器,这是每一个炎黄子孙都会为之自豪、振奋的消息;也来自于邓稼先在整个事件中所表现出的民族感情和巨大贡献。作为他的挚友,作者更为邓稼先能够为自己的民族作出这样巨大的贡献而感到骄傲。

第五部分:我不能走

作者用自己与邓稼先年轻时共同背诵过的《吊古战场文》为该部分的开端,巧妙地写出邓稼先工作环境的艰辛。“也不知道稼先在蓬断草枯的沙漠中埋葬同事、埋葬下属的时候是什么心情?”一声关切的询问,充满了作者对友人的关怀。

“我不能走”,这是邓稼先常说的一句话。作者没有像上文那样在事例之后加上自己的评论,因为已不必加任何评论,这句话本身已经足以说明一切了。在这一部分中,我们能够感受到的是作者对邓稼先无尽的思念和敬佩之情。作者将自己的思念幻化成想像,想像着邓稼先艰苦工作的情景,并自语般地问道:“不知稼先在关键性的方案上签字的时候,手有没有颤抖?”又是一个细腻的询问,充满了对老友真诚的关怀与担忧。浓情流溢,不带一丝雕琢。

结尾处,作者再以自己儿时从父亲口中学到的一首歌作结,并建议将它作为电影《邓稼先传》的背景音乐。作者的父亲诞生于中华民族任人宰割的时代,作者用“他一生都喜欢”的这首歌曲作为邓稼先一生的写照,再次充满深意地将邓稼先与改写中华民族历史的这一伟大转变联系了起来。

第六部分:永恒的骄傲

这个标题,就是作者对邓稼先的最高评价。邓稼先的为人以及他的贡献都将是整个中华民族永恒的骄傲。作者以四个破折号引出自己对邓稼先的怀念和评价。破折号在这里起到了列举分层的作用,各自独立成段,同时在语意上又层层递进。前两个评论紧扣永恒二字,尽管他去世了,但无论是邓稼先的精神还是他对社会的贡献,都已经获得了永恒,这才是最有价值的。后两段评价进一步指出邓稼先之所以能够做出永恒的贡献,是因为他有着明确的人生目标,他这一生所走过的道路都是他自己的选择,他完成了自己的理想,走了自己想走的人生,因此他是幸福的。

统观全文,这篇回忆散文之所以能够撼动人心,不仅来自巧妙的结构安排,更与作者的语言风格和写作技巧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值得注意的有以下三点:

1.朴实无华、平白流畅的语言风格结合长短变化的句式安排,使文章蕴含深厚的感情,极富表现力和感染力。

2.注意运用对比、烘托、想像等写作手法,更好地突出人物,表现中心。作者以奥本海默为对比,更突出了邓稼先的人格魅力;以古代的诗文和五四时代的歌曲来烘托邓稼先工作环境的恶劣和他贡献的伟大;以想像来描写邓稼先工作时的情景,抒发了自己对他无尽的思念之情。

3.作为一位科学家,作者在文章中表现出了缜密的思维和清晰的条理。六个部分,各有各的重点,同时又连成一个完整的整体。每个部分,作者都根据不同的内容选择了相应的表达方式,该记叙时言简意赅,该抒情时直抒胸臆,该议论时态度明确,并力求做到首尾呼应,结构完整。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Tiku22333
2020-02-25 · VX同号
Tiku22333
采纳数:2796 获赞数:203501

向TA提问 私信TA
展开全部
(2016·黄石)“一不为名、二不为利。但工作目标要奔世界先进水平。”这是对模范人物邓稼先的真实写照。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阚雅B4
2021-04-04
知道答主
回答量:8
采纳率:0%
帮助的人:4032
展开全部
形象特点:爱国、忠厚平实、真诚坦白、身先士卒、奉献祖国 。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ffhhvcgdqtu
2020-02-20
知道答主
回答量:1
采纳率:0%
帮助的人:647
展开全部
崇高无私、孜孜不倦、英勇无畏、大公无私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收起 更多回答(6)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