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数如何换成百分数
1、百分数化分数:
把百分数写成分母是100的分数,再约分化简。
注意:当百分数的分子是小数时,要先把分子化成整数。
如:
1)用分子除以分母,化成小数后,再化成百分数。
如:
2)把分子分母同时乘一个数,使分母是100,再把分母变成百分号。
如:
扩展资料:
一、百分数与小数的互化
(1)百分数化小数:
去掉百分号,小数点左移两位。如:75%可化为0.75
(2)小数化百分数:
加上百分号,小数点右移两位。如:0.62可化为62%
二、小数与分数的转化
1、有限小数化分数:
化为十分之几(百分之几……)后约分。
2、纯循环小数化分数:
循环节作为分子,循环节如果有一位,分母为9;循环节有两位,分母为99;循环节有三位,分母为999,依次类推。如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百分比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小数
转换成百分数很简单的,照着下面的方法就行
假如a是分子,b是分母
那么用a除以b,写成小数,再乘以100
假设这个小数是0.1234,乘以100就是12.34了
加上百分号就完成了,也就是12.34%
如果a除以b是无限小数,保留四位小数,乘以100后就有两位小数了
如果是特殊的分母还有简便方法:
1/2=50%,1/3=33.33%,1/4=25%,1/5=20%,1/8=12.5%
1/10=10%,1/20=5%,1/50=2%,1/100=1%……
对应的百分比再乘以分子就行了
虽然知识点繁多,但其中也存在着通用的学习模型,通常来讲,在“数的认识”单元中会经历如下步骤:数数,数的组成,读作、写作,比大小,改写、近似数。
不妨通过“整数的认识”来回顾下这几步:
在刚开始学习“整数的认识”时,会经历“1个1个地数”、“2个2个地数”、“5个5个地数”,或“10个10个地数”等不同的计数方式。同时为了方便交流,并结合“人有十指”的生理特征,会介绍“十进制”,也就是我们熟悉的“满十进一”。结合不同的直观实物,比如说:1根小棒可以用“一”表示;10根小棒捆一捆,用“十”表示;10捆小棒用“百”来表示等,可以粗略的说:计数单位是人们为了更好的计数、交流等人为的创造出的“单位”;既然属于“单位”范畴,统一交流语言后就可以用其个数来描述其数量的多少。
(图片来源于:人教版小学教材;侵权删)
实际上,“计数单位”伴随着“数的组成”的学习,比如说:235里面有2个百、3个十和5个一;进而规范了正确的读作与写作。所以说:计数单位决定了数的读作和写作。
像“位数不同看位数,位数多的数就大”、“位数相同看首位,首位数大数就大”的‘比大小’的策略,实际上是使用计数单位或其对应的数位来解决比较大小的问题。所以说:计数单位决定了数的大小。或者生活中常见的现象:为了更容易、准确地读出数,常常会将“19800000”写作“1980万”;将“255380000”写作“2.5538亿”或约等于“2.6亿”等;仍是根据计数单位对数字进行改写或者得到其近似数。所以说:计数单位决定了数的改写或近似数结果等。结合上面的学习步骤模型,可以看作由“数数”制定“计数单位”,再由“计数单位”的使用进行读作、写作,比大小,改写、近似数等。关于“数的认识”的单元学习,始终围绕着“计数单位”展开,对应着找到计数单位是什么,以及可以用计数单位做些什么。所以在本单元中,可以提炼出一个高阶认知:计数单位及其个数乘积的累加,决定了其意义、比大小、读写等。用“计数单位”这个核心概念将单元中众多的知识点串联在一起,降低学习的难度,减轻学习焦虑。比如说:在二年级“万以内数的认识”时,需要帮助学生精熟用“数的组成”描述数,像“4575”中有“4个千、5个百、7个十和5个一”,体会其中“计数单位”和“位值制”;如在初学阶段,还可先在计数器上拨出数后再用“数的组成”描述。而到了四年级“大数的认识”单元中,需先将数分级,再利用“数的组成”描述。之所以在“整数的认识”中不断精熟用“数的组成”描述数,是为了帮助学生掌握“用计数单位及其个数乘积的累加”描述一个具体的数,其实这也可以帮助学生形成关于“数的认识”的学习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