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的小说,散文的艺术特色
4个回答
展开全部
鲁迅杂文的特色:
鲁迅杂文所含甚“杂”,主要内容有两大特点:1、它反映的中国社会具有相当的深度和广度,从中人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中国近、现代社会的历史面貌。如单从某一篇看,他的杂文所评述的多是具体、细小、平常之事,但汇在一起却是一个完整的社会形象。因此,他的杂文又很具概括性和代表性。2、鲁迅的一生关注中国的国民性改造问题,这一工作主要是由他的杂文来完成的。
鲁迅杂文形象性很强,他文章中的说理、论辩、批判、驳论等逻辑力量都是透过鲜明的形象来体现的,因而他的杂文具有浓郁的艺术色彩。鲁迅杂文的文体自由多变,短评是他常用的形式。他的文风或严峻凛然,或清新隽永,或锋芒毕露,或泼辣犀利,或意味深长,多姿多彩不拘一格。他的杂文是现代文学中有重大影响的一种文体。
鲁迅散文的特色:
鲁迅是现代散文诗的重要的开创者,这部分作品收于《野草》集中。《野草》所含内容:1,是对世俗世态的嘲讽和对黑暗政治的抨击,如《狗的驳诘》、《复仇》、《淡淡的血痕中》;2,是寄托自己在黑暗中摸索的苦闷与挣扎,如《秋夜》、《过客》、《影的告别》等。
《野草》是一部象征主义的艺术精品,其中最具艺术特色的是运用象征方法而创造的各种形象。
鲁迅的回忆散文收于《朝花夕拾》集中。部分散文较多地继承了传统散文的特点,写人记事均于平淡质朴的笔墨间蕴藉着深邃的思想,而且在对旧日情怀的回顾时,还常常发表议论,抒发对现状的某些不满之情。
鲁迅小说的艺术特色:
(1)鲁迅小说真实地再现了现实生活,塑造了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充分体现了现实主义特征。
作品为我们塑造了阿Q、孔乙已这些鲜明、独特的艺术典型。在未庄、鲁镇这种生活环境里,正是半殖民地社会中国农村的缩影,阶段关系错综复杂,阶级矛盾和阶级压迫极为突出。盘踞在未庄的赵、钱两家地主及爪牙地保是剥削者、吃人者。阿Q、王胡和吴妈是被剥削者,他们之间形成尖锐的阶级对立。正是在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中,写出了阿Q的落后和不觉悟,他蒙受种种压榨和欺凌,又无力反抗,只好用精神胜利法自宽自解,于是渐渐形成阿Q性格。孔乙已也是在封建教育制度的残害下形成了他穷酸、迂腐的性格。阿Q、孔乙已等是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具有艺术的概括力和历史的真实性,因此具有深广的社会意义。
鲁迅的作品在人物塑造上采用生动的细节描写,“画眼睛”的方法、白描、漫画的笔法,使人物生动、真切,个性鲜明。
(2)鲁迅对现代小说民族新形式的创造:
鲁迅小说艺术上又一特点是结构章法的民族化。《阿Q正传》以叙述人物“行状“为主,故事连贯单纯,有头有尾,具有中国老百姓喜闻乐见的传统的章回体及传记文学的特点。《孔乙己》则以一个酒店小伙计的见闻为线索,通过对孔乙己在酒店两次喝酒情景的描写,表现深受封建思想文化毒害而穷困潦倒的读书人的悲惨生活。
结构上既吸收民族传统章回小说的特点,又吸收西方小说结构上截取生活片段的特点,创造了现代小说的民族新形式。
(3)以戏剧的手法表现悲剧的内容,悲剧因素和喜剧因素的结合统一。《阿 Q 正传》、《孔乙己》都描写了时代的悲剧,在表现上又充溢着喜剧色彩。
鲁迅杂文所含甚“杂”,主要内容有两大特点:1、它反映的中国社会具有相当的深度和广度,从中人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中国近、现代社会的历史面貌。如单从某一篇看,他的杂文所评述的多是具体、细小、平常之事,但汇在一起却是一个完整的社会形象。因此,他的杂文又很具概括性和代表性。2、鲁迅的一生关注中国的国民性改造问题,这一工作主要是由他的杂文来完成的。
鲁迅杂文形象性很强,他文章中的说理、论辩、批判、驳论等逻辑力量都是透过鲜明的形象来体现的,因而他的杂文具有浓郁的艺术色彩。鲁迅杂文的文体自由多变,短评是他常用的形式。他的文风或严峻凛然,或清新隽永,或锋芒毕露,或泼辣犀利,或意味深长,多姿多彩不拘一格。他的杂文是现代文学中有重大影响的一种文体。
鲁迅散文的特色:
鲁迅是现代散文诗的重要的开创者,这部分作品收于《野草》集中。《野草》所含内容:1,是对世俗世态的嘲讽和对黑暗政治的抨击,如《狗的驳诘》、《复仇》、《淡淡的血痕中》;2,是寄托自己在黑暗中摸索的苦闷与挣扎,如《秋夜》、《过客》、《影的告别》等。
《野草》是一部象征主义的艺术精品,其中最具艺术特色的是运用象征方法而创造的各种形象。
鲁迅的回忆散文收于《朝花夕拾》集中。部分散文较多地继承了传统散文的特点,写人记事均于平淡质朴的笔墨间蕴藉着深邃的思想,而且在对旧日情怀的回顾时,还常常发表议论,抒发对现状的某些不满之情。
鲁迅小说的艺术特色:
(1)鲁迅小说真实地再现了现实生活,塑造了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充分体现了现实主义特征。
作品为我们塑造了阿Q、孔乙已这些鲜明、独特的艺术典型。在未庄、鲁镇这种生活环境里,正是半殖民地社会中国农村的缩影,阶段关系错综复杂,阶级矛盾和阶级压迫极为突出。盘踞在未庄的赵、钱两家地主及爪牙地保是剥削者、吃人者。阿Q、王胡和吴妈是被剥削者,他们之间形成尖锐的阶级对立。正是在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中,写出了阿Q的落后和不觉悟,他蒙受种种压榨和欺凌,又无力反抗,只好用精神胜利法自宽自解,于是渐渐形成阿Q性格。孔乙已也是在封建教育制度的残害下形成了他穷酸、迂腐的性格。阿Q、孔乙已等是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具有艺术的概括力和历史的真实性,因此具有深广的社会意义。
鲁迅的作品在人物塑造上采用生动的细节描写,“画眼睛”的方法、白描、漫画的笔法,使人物生动、真切,个性鲜明。
(2)鲁迅对现代小说民族新形式的创造:
鲁迅小说艺术上又一特点是结构章法的民族化。《阿Q正传》以叙述人物“行状“为主,故事连贯单纯,有头有尾,具有中国老百姓喜闻乐见的传统的章回体及传记文学的特点。《孔乙己》则以一个酒店小伙计的见闻为线索,通过对孔乙己在酒店两次喝酒情景的描写,表现深受封建思想文化毒害而穷困潦倒的读书人的悲惨生活。
结构上既吸收民族传统章回小说的特点,又吸收西方小说结构上截取生活片段的特点,创造了现代小说的民族新形式。
(3)以戏剧的手法表现悲剧的内容,悲剧因素和喜剧因素的结合统一。《阿 Q 正传》、《孔乙己》都描写了时代的悲剧,在表现上又充溢着喜剧色彩。
展开全部
鲁迅是如此独特,如此博大,以至于人们对他总有说不完的话题,单就他的文学创作而论,从他还在世的时候开始,赞扬的固然居多,但也不是没有异议的声音,比如阿英就对他的野草提出质疑,而还有人说阿Q的时代已经过去。到了共和国时期的前三十年,由于鲁迅被政治化,人们在没有学术自由的情况下对他的研究当然也只有象封建时代学者对四书五经的研究或者象当时对毛泽东思想的研究一样,只有颂扬的义务,而没有自由批评的权力,直到七八年以后,在文学领域终于有了相对较为自由的批评空间,人们开始对过去的文学史进行重新的审视,而对鲁迅的怀疑和攻击一直没有断过,就我了解的来讲,对他的文学成就的质疑可以分别以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夏志清和王朔为代表(据说有个乌烟瘴气鸟博士葛红兵,为二十世纪文学写了一分悼词,其中对鲁迅进行了酷评,本来这种鸟人的文章我根本没有兴趣看,但为了今天这篇文章我在google上搜来看了一下,一贯喜欢酷评和胡说八道的我都受不了了,居然有比谢有顺更乱七八糟的批评家,前不久我处于对谢《十部作品,五个问题》的愤怒写了一篇批驳文章,现在我以谢有顺为参照,象他一样胡说八道或者更胡说八道的文章我就不作出回应性批评,为那样的投机和疯癫症患者浪费时间真不值得。他们比王朔还流氓得多,因为王朔至少还自称是流氓,没有装出一幅悲痛欲绝的义愤面孔,虽然不讲逻辑,但比前面提到的两位还象人样一些,本来,我早该对这些批评作出回应,但一方面考虑到不能因为这些垃圾浪费时间,二来是因为他们的目的并非为了文学批评,不过是为了引人注目为了出名,你如果关注他就正好中计了,你批得越厉害他越高兴,现代这个社会的人怕的不是人骂他,而是人们不理他,越多人骂他他越高兴,至于骂他婊子或者流氓他是不在乎的,就是这篇文章我也不是为了批驳他们,而是在正面立论的过程中顺带给他们两耳光而已,正好也把他们作为批评的靶子)。夏志清对鲁迅的质疑主要是认为鲁迅不该把那么对时间用在毫无价值的杂文上,而且从小说的角度来说,认为鲁迅不该把文学作为工具,太干预生活了,具体到阿Q正传则认为它结构呆板。总之,在他眼中,张爱玲和钱钟书都是了不得的人物,而鲁迅则不过如此;虽然大家说对王朔的批评当不得真,实际上他也的确不是严肃的真正意义上的文学批评,但他提到鲁迅没写长篇的问题却不仅是他一个人对鲁迅的批评,很多人都有这种想法,就连鲁迅的崇拜者也觉得没有一部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那样的史诗性作品好象真是一个缺陷,所以他们千方百计进行辩护,说鲁迅本有写长篇的打算,只是因为后来忙于写杂文进行战斗才没有写,而钱钟书则认为鲁迅不适合写长篇,《阿Q正传》写得长了点,都就已经不太好了。
总的来讲,对鲁迅的散文的成就大家好象都没有什么怀疑,而在高层次的读者群当中,大家对《野草》推崇尤高,由于我此前已经写过一篇《我看鲁迅散文》,这里不多谈,而他的杂文放在以后来谈,这里专就他的小说分几个问题来进行论述。一是鲁迅小说和中国传统小说的关系;二是鲁迅小说和当时世界文学的关系,三是鲁迅小说和同时代作家小说的比较,四是鲁迅小说的成就和特点分析,五是鲁迅小说的现代价值;六是回应对鲁迅小说的批评。
一:鲁迅小说与中国小说传统的关系
客观地讲,如果要对新文化运动以来的中国文学成就进行评价的话,那么可以说散文的成就最大,而由于曹禺,老舍等人的创作,戏剧也得到了广泛的认同,但对诗歌和小说似乎就评价比较低了,诗歌的问题是在于中国有着辉煌的古诗成就作为参照,而现代诗歌自身由于脱离了古诗传统,实际上相当年轻和不成熟;小说的情形略有不同,虽然与欧洲的文艺复兴以来经历的从古典主义,浪漫主义,现实主义,表现主义,意识流,迷茫一代等深厚的小说传统相比,中国的小说传统仍然显得薄弱,但毕竟还不象新诗那样毫无基础,唐宋传奇可以视为精致的短篇小说,而以尤其明清以来,随着商业的发展和一定程度上的城市和市民社会的形成,白话小说相当繁盛,我觉得可以分为三类,一类以《金瓶梅》,《红楼梦》,《贪欢报》等为代表的色情,言情小说;一类是《三国演义》《水浒》这样的历史英雄传奇或者演义小说,还有一类是三言二拍为代表的市民趣味的小说。那么鲁迅从这些小说里面吸取了什么吗?没有!客观地讲,我觉得五四以来的新文学总的来讲跟传统还是一种断裂的关系,他们更多地是向欧洲的小说学习,而对传统基本没有什么继承,当然这里是仅就严肃文学的层面而言,武侠和鸳鸯蝴蝶派的小说显然例外。如果要说鲁迅的小说从中国传统小说里学习了什么的话,也只有从他高度评价《儒林外史》这个角度来看,从《孔乙几》里面很可以见到影响,一方面是对旧式知识分子的怜悯和讽刺,另一方面是在刻画人物方面并非象西方小说那样大段大段的描写,而是抓住最具特点的地方寥寥几笔传写精神。另外他曾专门研究小说史,也曾编辑过《唐宋传奇集》,他用笔的精练是否受了唐宋传奇的影响呢?
二:鲁迅小说与当时世界文学的关系
由于鲁迅的社会关怀太强烈,所以他不可能是为文学而文学的人,再加上中国当时的社会状况,所以鲁迅虽然对西方刚经历了的世纪末文学思潮非常了解,但他显然不可能走那条道路,他更多地是接近俄罗斯和东欧文学,而他又曾经留学日本,对日本文学当然很了解,所以我们可以看到他肯定受了下面一些作家的影响,他自己曾说喜欢妥斯绥耶夫斯基,我觉得他受妥氏的影响或者说相似之处主要表现在于:一方面是对被侮辱和被损害者的深切同情,另一方面是对人的灵魂的关注,在他的所有小说里面几乎都可以看到这样的影响,另外就是他自己所说的“安特莱夫式的阴冷”,这主要是体现在整个小说的色调和氛围上,尤其《药》,《祝福》,《孤独者》,《在酒楼上》都体现得比较明显,当然,所有的小说实际上都有这个特征。从关注小人物的不幸和专注于短篇小说来讲,是否跟契诃夫也有一定的关系呢?这还有待研究,至于《狂人日记》的标题虽然借用了屠格涅夫的小说名字,但从内容和风格来讲,他的小说与屠的明丽优美浪漫抒情倒并没有共同之处。至于日本文学,可以很明显看出来的是夏目漱石的幽默和讽刺风格的痕迹,另外他还翻译过芥川龙之介的作品,而芥川正是以短篇小说见长,关注的也是小人物,当然更多是日常生活的事件,跟鲁迅小说的史诗特征还是多少有些不同。从我目前的知识来讲,我能够发现的鲁迅可能受的外国文学的影响也就这些了。由于鲁迅一贯的现实主义关怀,所以他的小说的现代性不是特别强,承续的还是十九世纪欧洲批判现实主义的传统,当然象征主义的手法在他的小说中还是有应用,另外《狂人日记》我们也可以认为是心理小说。但总的来讲中国现代小说的现代性和都市特征主要体现在穆时英,施蜇存等的小说创作上,鲁迅的现代性还是体现在他的《野草》中。
三:鲁迅和其它现代小说家的比较和鲁迅小说的成就,特点
一般认为鲁迅是最早进行新文学白话小说创作的人,而继起者众,那么与现代文学史上的其它小说家的作品相比,他的小说有什么特点呢?
其实客观地讲,能够跟他的小说放在一起进行比较的作品真的不多,因为质量相差是如此之大,以至于很难有可比性。如果硬要进行比较的话,那么我们可以将他的小说分成两类分别进行比较,他的小说要么写知识分子,要么写农民,那么写知识分子的作品,就写知识分子的作品而言,他的作品还可以进行区分,孔乙几代表最后的科举知识分子,而《孤独者》,《在酒楼上》中的魏连役和吕韦圃则是写的觉醒的知识分子被旧势力吞没的例子。我们可以拿来比较的是创造社的郭沫若和郁达夫的作品,郭的小说典型的是抒写知识分子的幻灭与穷愁,这样的主题在郁达夫的小说里也有,但他还增加了年轻知识分子青春期的性压抑的描写。就艺术成就来讲,他们两位的作品都没有一部值得一提,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我认为浪漫主义的写作更多的是适合于诗歌和散文,于小说则不是太相宜,容易流于滥情和肤浅,有散文化的趋向,比如法国的缪塞的《一个世纪儿的忏悔录》就写得不好,雨果的小说成就也应该重新评价。另一方面也是因为他们都没有鲁迅受挫的沉痛感,尤其是知识分子的企图改造社会受挫以后,这对近百年来的中国知识分子的心路历程可以说是一个概括性的总结,而后者更多的是只关心自己。至于写农村的作品,可以对照的作品我觉得可以分为两类,一是以矛盾的《春蚕》,《秋收》,《残冬》三部曲和叶紫的《丰收》为代表,他们都是写农村,而且都是进行批判和暴露,但差异是明显的,前者是从经济的角度着眼,关注的是社会的物质的灾难或者用教科书的说法叫做农村经济的破产,这本来该是历史学家来做的工作,文学不是经济学,也不是历史学,由于他们没有把着眼点放在对人的关注上,所以从文学上来讲,应该是毫无价值的,而鲁迅写农村的作品则完全是从人的灵魂入手,比如闰土,祥林嫂,阿Q这些人物,关注他们的灵魂遭到戕害,被侮辱和损害,丧失尊严的现实。其实路翎的小说跟他的小说似乎有相似之处。
另一类写农村的小说可以以沈从文和废名为代表,沈是将乡村诗化,而废名则是隐逸色彩非常浓,跟鲁迅的差异是明显的。但是从文学的角度来说的话,写作的对象是什么还不是最关键的,问题在于,同样的题材,为什么鲁迅的小说有那么大的魅力?给人的印象那么深刻?鲁迅的文笔太过独特,他的小说也太过独特,他的所有作品和他个人本身都太过独特,要说出他的魅力的原因真的是个绝大的难题,一切现成的理论都用不上。我只能追问我自己的阅读体验,把他的小说分开来说我被吸引和喜欢的理由。(他的故事新编自然也是小说,但比较独特,我现在解读得还不是太清楚,以后仔细研究研究再说)
如果要问我最喜欢鲁迅哪部小说的话,我肯定毫不犹豫地选《阿Q正传》,自然,就象哪部是金庸最好的小说,人们争吵不休没有定论一样,对于哪篇是鲁迅最好的小说人们肯定也有不同看法。但《阿Q正传》得到了最大多数的认同应该是事实,而且也成了世界名著。那么这部鲁迅的最长的小说到底好在哪里呢?我个人认为是他对人的深层的无意识心理的微妙而又犀利的洞察,不仅是中国人的国民性,某种意义上恐怕也可以说是世界性的人类普遍的心理弱点,另外就是他的经典的语言,当然他的语言总是独特而又给人予深刻的印象,但在本篇小说里表现得尤其突出。比如“阿Q真能做!”” “和尚动得,我动不得?” “我手执钢鞭将你打……”;“阿……Q哥,像我们这样穷朋友是不要紧的……” “赵司晨的妹子真丑。邹七嫂的女儿过几年再说。假洋鬼子的老婆会和没有辫子的男人睡觉,吓,不是好东西!秀才的老婆是眼胞上有疤的。……吴妈长久不见了,不知道在那里,——可惜脚太大。” “洪哥(⒒)!我们动手罢!”等
最后才是他对辛亥革命的反思所具有的社会史或者叫做史诗性质,当然这是纯粹从文学角度来进行的考察,其实这一点也并非不重要,我们常常把那种反映了广阔的历史社会画面的小说称为史诗性作品,比如托尔斯泰的三部曲,能够被称为史诗性作品的通常都是大部头的长篇小说,而鲁迅却以短篇小说达到了史诗的效果,应该说这跟他在短小的篇幅内容纳巨大的思想历史内容的超人能力分不开的。另外一部小说《药》也具有相同的效果。
《祝福》:有人很不喜欢这篇小说,但它揭示出的悲剧的确令人震惊,鲁迅从来关注人的灵魂,这篇小说揭示的惨剧让人触目惊心。
《药》:安特莱夫式的阴冷在这篇小说里体现地最为明显,反映的不仅是辛亥革命的脱离群众的问题,精英与大众重是隔膜的。
《孔乙几》:鲁迅的本来目的是要表现世人的凉薄,我却从中看到了读书人的悲哀,自尊心强却无地位,可供卖弄的惟有学问而已,可是学问在世人眼中算什么呢?
《狂人日记》:它的优秀之处不仅在于他用了日记体和精神病人的内心独白这种手法,狂人本身就是一个隐喻,是先觉者的形象,而且庸人不加分析地就认为他说出真实是一种威胁,尽管那是每个人都心知肚明的东西,我们活在谎言中,还有就是对他恐惧的也多是这个社会的被奴役者,但他们不仅不理解他,反而本能地就认为他追求真实和人道是不正常,拼命地想让他从青春期的发疯状态恢复到适应社会认可社会潜规则的正常状态,果然他最后“赴某地候补矣。”可见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已经与普通的庸众合流,从而,维护黑暗的已经不仅仅是统治者本身,而是整个社会,他们对真实和反叛本能地恐惧,就象我刚去教书的时候那样,大家都认为我书生气,迂,神,以奇怪地眼睛看着我,对我在课堂上愤怒陈词的行为觉得非常奇怪,他们认为我还不了解这个社会的游戏规则,读书太多读傻了,还没从吃亏中吸取教训,他们也坚信我肯定会回到正轨上来,也就是我肯定也会“赴某地候补。”于是我的狂人感,被看感,精神分裂感油然而生,我不是精英,但至少也算先觉者,被看感,荒原感油然而生,我们彼此蔑视,都觉得对方很蠢。不过我绝不加入吃人体制,我就不信没有除了发疯,就没有第三条道路。
《故乡》《社戏》:农村,童年,看戏,少蚕豆吃,怀乡情节,离乡—还乡--再离乡,当故乡已不是原来的故乡的时候,家园在何方?流离失所和漂泊,在路上于是成为永远的生存状态,因为有故乡和童年的温暖记忆,我感到了从农村社会的淳朴的亲情,与大自然的亲和到工业和后工业社会人与人的冷淡,曾经拥有过美好的东西让我在无可奈何地哀叹它的逝去时倍感忧伤和迷茫,多少次我听着罗大佑的《童年》沉入回忆中。我真不能忍受《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
《风波》:一代不如一代,这一句话就够了。既然如此,人类为什么还不灭亡呢?
《伤逝》:魏晋时代是重情的时代,鲁迅也是性情中人,但他太深刻,朦胧而美妙的浪漫主义与他无缘,即使爱情,他也更多地看到它的无奈,爱总是被金钱左右,但当我们拥有金钱的时候我们还能找得到爱情吗?但我有什么理由要求一个女孩跟我一起贫穷呢?仅仅因为我爱她吗?月薪五千和一万之间的差别真是决定性的吗?“如果我能够,我要写下我的悔恨和悲哀”,多么沉痛,美妙的爱情总是幻觉,爱是乌托邦,爱重是残缺的,爱总是一场悲剧。读着她,我仿佛觉得是对自己的初恋写的祭文。青春逝去可伤,爱情逝去可伤,恋人不再纯真可伤,呜呼,唯伤而已。怜我世人,忧患实多。
《孤独者》《在酒楼上》:我也曾孤独,我也曾借酒浇愁,理想,国家,改造社会,铁屋子你能打破吗?清醒者多些挣扎的苦痛而已,时间永是流逝,而同样的悲剧却在一代代知识分子身上上演,难道历史的进步独独与中国无关?难道中国真的是象黑格尔断定的是停滞的没有历史的社会?我希望历史不是宿命。
四:鲁迅小说的现代价值:鲁迅的作品是现实主义的,这毫无疑问,它也反映了辛亥革命,这也没有疑问,但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现实主义的作品很多,为什么那些作品我们有很多都不读了呢?他的小说跟矛盾,跟老舌,跟巴金等人的作品有什么区别?或者说它更高明的地方,它超越时代的地方在哪里?这里我也说不出什么新鲜的东西,他小说技巧和语言方面的成就我就不说了,单就内容方面而论,虽然同为现实主义,他更多地是关注的人的灵魂,尤其在他写农民的小说上,而就写知识分子的作品而言,体现的则是知识分子与生俱来的弱点以及先驱者的孤独感和荒原感,也就是说他关注的都不是表层的事件和社会历史的变动,不是事件史而是心灵史。从而相对来讲更容易超越具体的历史时期,这也是他最大程度地介入了历史并且没有写梁实秋意义上的普遍人性而仍没有过时的重要原因。
五:捍卫鲁迅;历来对鲁迅的文学的批评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有浪漫主义的唯美文学观的人不满鲁迅居然把文学当作了工具而不是目的,从而不仅否定他的杂文,且对他的小说也不以为然,无奈到现在鲁迅的小说却并不较唯美的沈从文等的作品减色,而为艺术而艺术的新感觉派的作品却并没有多少人喜欢,可见唯美并不是一个多么了不得的艺术主张,我们看看王尔德的小说如何就可以知道,看看缪塞的《一个世纪儿的忏悔录》也可以明白。我始终觉得为艺术而艺术最好还是用在诗歌领域好一些,那毕竟是一种非常态,是弃绝生活的,人生和社会都不可能唯美,而小说恰恰最接近人生,它拒绝空洞的艺术。即使从纯粹的小说艺术的角度来说,鲁迅也经得起检验,更何况鲁迅从来就不追求为文学而文学,不追求不朽的;
二是关于只写出优秀的短篇小说是不是可以称为文学大师的问题;
人们总似乎认为写长篇比写短篇更难,所以写出长篇巨著的也就比短篇小说大师伟大。长篇难在什么地方呢?是需要更多的学识吗?需要更丰富的阅历吗?是结构上更难于把握吗?是反映的社会面更广吗?我不知道是不是这样,我只知道写好短篇小说或许比长篇小说更难,因为世界上的短篇小说大师明显比长篇小说大师少得多,遍览世界文学史,我也就只能找出莫泊桑,契诃夫,芥川龙之介,爱伦·坡,欧·亨利,博尔赫斯,卡夫卡(当然他和莫泊桑也写长篇,这里只说他们的短篇),鲁迅,或者可以加上蒲松龄?可见写好短篇是多么的难!如果说短篇真的在思想的深度和内容的容量上无法和长篇比的话,那么鲁迅也就打破了这个规律,他的短篇因他超人的深刻和高超的技巧居然达到了史诗效果,其思想和内容含量丝毫不逊色于优秀的长篇巨著。实际上鲁迅的所有小说加上《故事新编》加起来也许只相当于巴金的《家》那么厚,但无论巴金,老舍,还是茅盾的厚厚的小说集有哪一部能称经典呢?他们的虽然我都读了,却是忍受巨大痛苦读的!包括妄说这家伙,他的哪一篇又堪称经典呢?固然,在我记忆中,诺贝尔文学奖从来没有授予过短篇小说大师,但北欧几个老头能裁定世界文学的价值?那也太把他们当回事了!所以我对那种对诺贝尔文学奖不授予中国作家愤愤不平的人真的感到很好笑。卡夫卡,博尔赫斯,乔依斯,普鲁斯特,他们忽略的天才还少吗?日本的大江健三郎倒是获奖了,但正如他母亲所说,你别以为你获奖就了不起了,你比鲁迅还差得远,你永远都比不上他;高行建也获奖了,但他在无人的当代汉语文学圈也不过是个三流角色。萨拉马戈倒是获奖了,但他的《修道院纪事》确实不堪卒读;川端康成获奖了,但他比没获奖的三岛由纪夫差得太远!
其实从现代文学的发展趋势来看,短篇倒正应该是主流,谁还耐烦看长篇,说句对托尔斯泰不恭的话,他的《战争与和平》有几个人看得下去?当然,我不是反过来贬长篇,我的意思是重要的不是你写得有多长,而是你要写得好,他写的短篇你就只能用短篇的标准来衡量他,用长篇来否定短篇就象用诗歌来否定小说一样可笑,这倒让我想起余光中否定李金发的诗歌成就时说,你散文写得不好,所以我断定你的诗写得不好,我倒是知道他的诗肯定比余光中的伪古典好。如果以他的这个标准,屈原,李白,杜甫都完了。还有人说陈忠实的短篇写得不好,所以他的长篇《白鹿原》的价值也就可疑。我真的不明白那种论调人们还要把它当真,好象鲁迅没写长篇真的是个遗憾似的。我们受长篇的折磨还少吗?
总的来讲,对鲁迅的散文的成就大家好象都没有什么怀疑,而在高层次的读者群当中,大家对《野草》推崇尤高,由于我此前已经写过一篇《我看鲁迅散文》,这里不多谈,而他的杂文放在以后来谈,这里专就他的小说分几个问题来进行论述。一是鲁迅小说和中国传统小说的关系;二是鲁迅小说和当时世界文学的关系,三是鲁迅小说和同时代作家小说的比较,四是鲁迅小说的成就和特点分析,五是鲁迅小说的现代价值;六是回应对鲁迅小说的批评。
一:鲁迅小说与中国小说传统的关系
客观地讲,如果要对新文化运动以来的中国文学成就进行评价的话,那么可以说散文的成就最大,而由于曹禺,老舍等人的创作,戏剧也得到了广泛的认同,但对诗歌和小说似乎就评价比较低了,诗歌的问题是在于中国有着辉煌的古诗成就作为参照,而现代诗歌自身由于脱离了古诗传统,实际上相当年轻和不成熟;小说的情形略有不同,虽然与欧洲的文艺复兴以来经历的从古典主义,浪漫主义,现实主义,表现主义,意识流,迷茫一代等深厚的小说传统相比,中国的小说传统仍然显得薄弱,但毕竟还不象新诗那样毫无基础,唐宋传奇可以视为精致的短篇小说,而以尤其明清以来,随着商业的发展和一定程度上的城市和市民社会的形成,白话小说相当繁盛,我觉得可以分为三类,一类以《金瓶梅》,《红楼梦》,《贪欢报》等为代表的色情,言情小说;一类是《三国演义》《水浒》这样的历史英雄传奇或者演义小说,还有一类是三言二拍为代表的市民趣味的小说。那么鲁迅从这些小说里面吸取了什么吗?没有!客观地讲,我觉得五四以来的新文学总的来讲跟传统还是一种断裂的关系,他们更多地是向欧洲的小说学习,而对传统基本没有什么继承,当然这里是仅就严肃文学的层面而言,武侠和鸳鸯蝴蝶派的小说显然例外。如果要说鲁迅的小说从中国传统小说里学习了什么的话,也只有从他高度评价《儒林外史》这个角度来看,从《孔乙几》里面很可以见到影响,一方面是对旧式知识分子的怜悯和讽刺,另一方面是在刻画人物方面并非象西方小说那样大段大段的描写,而是抓住最具特点的地方寥寥几笔传写精神。另外他曾专门研究小说史,也曾编辑过《唐宋传奇集》,他用笔的精练是否受了唐宋传奇的影响呢?
二:鲁迅小说与当时世界文学的关系
由于鲁迅的社会关怀太强烈,所以他不可能是为文学而文学的人,再加上中国当时的社会状况,所以鲁迅虽然对西方刚经历了的世纪末文学思潮非常了解,但他显然不可能走那条道路,他更多地是接近俄罗斯和东欧文学,而他又曾经留学日本,对日本文学当然很了解,所以我们可以看到他肯定受了下面一些作家的影响,他自己曾说喜欢妥斯绥耶夫斯基,我觉得他受妥氏的影响或者说相似之处主要表现在于:一方面是对被侮辱和被损害者的深切同情,另一方面是对人的灵魂的关注,在他的所有小说里面几乎都可以看到这样的影响,另外就是他自己所说的“安特莱夫式的阴冷”,这主要是体现在整个小说的色调和氛围上,尤其《药》,《祝福》,《孤独者》,《在酒楼上》都体现得比较明显,当然,所有的小说实际上都有这个特征。从关注小人物的不幸和专注于短篇小说来讲,是否跟契诃夫也有一定的关系呢?这还有待研究,至于《狂人日记》的标题虽然借用了屠格涅夫的小说名字,但从内容和风格来讲,他的小说与屠的明丽优美浪漫抒情倒并没有共同之处。至于日本文学,可以很明显看出来的是夏目漱石的幽默和讽刺风格的痕迹,另外他还翻译过芥川龙之介的作品,而芥川正是以短篇小说见长,关注的也是小人物,当然更多是日常生活的事件,跟鲁迅小说的史诗特征还是多少有些不同。从我目前的知识来讲,我能够发现的鲁迅可能受的外国文学的影响也就这些了。由于鲁迅一贯的现实主义关怀,所以他的小说的现代性不是特别强,承续的还是十九世纪欧洲批判现实主义的传统,当然象征主义的手法在他的小说中还是有应用,另外《狂人日记》我们也可以认为是心理小说。但总的来讲中国现代小说的现代性和都市特征主要体现在穆时英,施蜇存等的小说创作上,鲁迅的现代性还是体现在他的《野草》中。
三:鲁迅和其它现代小说家的比较和鲁迅小说的成就,特点
一般认为鲁迅是最早进行新文学白话小说创作的人,而继起者众,那么与现代文学史上的其它小说家的作品相比,他的小说有什么特点呢?
其实客观地讲,能够跟他的小说放在一起进行比较的作品真的不多,因为质量相差是如此之大,以至于很难有可比性。如果硬要进行比较的话,那么我们可以将他的小说分成两类分别进行比较,他的小说要么写知识分子,要么写农民,那么写知识分子的作品,就写知识分子的作品而言,他的作品还可以进行区分,孔乙几代表最后的科举知识分子,而《孤独者》,《在酒楼上》中的魏连役和吕韦圃则是写的觉醒的知识分子被旧势力吞没的例子。我们可以拿来比较的是创造社的郭沫若和郁达夫的作品,郭的小说典型的是抒写知识分子的幻灭与穷愁,这样的主题在郁达夫的小说里也有,但他还增加了年轻知识分子青春期的性压抑的描写。就艺术成就来讲,他们两位的作品都没有一部值得一提,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我认为浪漫主义的写作更多的是适合于诗歌和散文,于小说则不是太相宜,容易流于滥情和肤浅,有散文化的趋向,比如法国的缪塞的《一个世纪儿的忏悔录》就写得不好,雨果的小说成就也应该重新评价。另一方面也是因为他们都没有鲁迅受挫的沉痛感,尤其是知识分子的企图改造社会受挫以后,这对近百年来的中国知识分子的心路历程可以说是一个概括性的总结,而后者更多的是只关心自己。至于写农村的作品,可以对照的作品我觉得可以分为两类,一是以矛盾的《春蚕》,《秋收》,《残冬》三部曲和叶紫的《丰收》为代表,他们都是写农村,而且都是进行批判和暴露,但差异是明显的,前者是从经济的角度着眼,关注的是社会的物质的灾难或者用教科书的说法叫做农村经济的破产,这本来该是历史学家来做的工作,文学不是经济学,也不是历史学,由于他们没有把着眼点放在对人的关注上,所以从文学上来讲,应该是毫无价值的,而鲁迅写农村的作品则完全是从人的灵魂入手,比如闰土,祥林嫂,阿Q这些人物,关注他们的灵魂遭到戕害,被侮辱和损害,丧失尊严的现实。其实路翎的小说跟他的小说似乎有相似之处。
另一类写农村的小说可以以沈从文和废名为代表,沈是将乡村诗化,而废名则是隐逸色彩非常浓,跟鲁迅的差异是明显的。但是从文学的角度来说的话,写作的对象是什么还不是最关键的,问题在于,同样的题材,为什么鲁迅的小说有那么大的魅力?给人的印象那么深刻?鲁迅的文笔太过独特,他的小说也太过独特,他的所有作品和他个人本身都太过独特,要说出他的魅力的原因真的是个绝大的难题,一切现成的理论都用不上。我只能追问我自己的阅读体验,把他的小说分开来说我被吸引和喜欢的理由。(他的故事新编自然也是小说,但比较独特,我现在解读得还不是太清楚,以后仔细研究研究再说)
如果要问我最喜欢鲁迅哪部小说的话,我肯定毫不犹豫地选《阿Q正传》,自然,就象哪部是金庸最好的小说,人们争吵不休没有定论一样,对于哪篇是鲁迅最好的小说人们肯定也有不同看法。但《阿Q正传》得到了最大多数的认同应该是事实,而且也成了世界名著。那么这部鲁迅的最长的小说到底好在哪里呢?我个人认为是他对人的深层的无意识心理的微妙而又犀利的洞察,不仅是中国人的国民性,某种意义上恐怕也可以说是世界性的人类普遍的心理弱点,另外就是他的经典的语言,当然他的语言总是独特而又给人予深刻的印象,但在本篇小说里表现得尤其突出。比如“阿Q真能做!”” “和尚动得,我动不得?” “我手执钢鞭将你打……”;“阿……Q哥,像我们这样穷朋友是不要紧的……” “赵司晨的妹子真丑。邹七嫂的女儿过几年再说。假洋鬼子的老婆会和没有辫子的男人睡觉,吓,不是好东西!秀才的老婆是眼胞上有疤的。……吴妈长久不见了,不知道在那里,——可惜脚太大。” “洪哥(⒒)!我们动手罢!”等
最后才是他对辛亥革命的反思所具有的社会史或者叫做史诗性质,当然这是纯粹从文学角度来进行的考察,其实这一点也并非不重要,我们常常把那种反映了广阔的历史社会画面的小说称为史诗性作品,比如托尔斯泰的三部曲,能够被称为史诗性作品的通常都是大部头的长篇小说,而鲁迅却以短篇小说达到了史诗的效果,应该说这跟他在短小的篇幅内容纳巨大的思想历史内容的超人能力分不开的。另外一部小说《药》也具有相同的效果。
《祝福》:有人很不喜欢这篇小说,但它揭示出的悲剧的确令人震惊,鲁迅从来关注人的灵魂,这篇小说揭示的惨剧让人触目惊心。
《药》:安特莱夫式的阴冷在这篇小说里体现地最为明显,反映的不仅是辛亥革命的脱离群众的问题,精英与大众重是隔膜的。
《孔乙几》:鲁迅的本来目的是要表现世人的凉薄,我却从中看到了读书人的悲哀,自尊心强却无地位,可供卖弄的惟有学问而已,可是学问在世人眼中算什么呢?
《狂人日记》:它的优秀之处不仅在于他用了日记体和精神病人的内心独白这种手法,狂人本身就是一个隐喻,是先觉者的形象,而且庸人不加分析地就认为他说出真实是一种威胁,尽管那是每个人都心知肚明的东西,我们活在谎言中,还有就是对他恐惧的也多是这个社会的被奴役者,但他们不仅不理解他,反而本能地就认为他追求真实和人道是不正常,拼命地想让他从青春期的发疯状态恢复到适应社会认可社会潜规则的正常状态,果然他最后“赴某地候补矣。”可见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已经与普通的庸众合流,从而,维护黑暗的已经不仅仅是统治者本身,而是整个社会,他们对真实和反叛本能地恐惧,就象我刚去教书的时候那样,大家都认为我书生气,迂,神,以奇怪地眼睛看着我,对我在课堂上愤怒陈词的行为觉得非常奇怪,他们认为我还不了解这个社会的游戏规则,读书太多读傻了,还没从吃亏中吸取教训,他们也坚信我肯定会回到正轨上来,也就是我肯定也会“赴某地候补。”于是我的狂人感,被看感,精神分裂感油然而生,我不是精英,但至少也算先觉者,被看感,荒原感油然而生,我们彼此蔑视,都觉得对方很蠢。不过我绝不加入吃人体制,我就不信没有除了发疯,就没有第三条道路。
《故乡》《社戏》:农村,童年,看戏,少蚕豆吃,怀乡情节,离乡—还乡--再离乡,当故乡已不是原来的故乡的时候,家园在何方?流离失所和漂泊,在路上于是成为永远的生存状态,因为有故乡和童年的温暖记忆,我感到了从农村社会的淳朴的亲情,与大自然的亲和到工业和后工业社会人与人的冷淡,曾经拥有过美好的东西让我在无可奈何地哀叹它的逝去时倍感忧伤和迷茫,多少次我听着罗大佑的《童年》沉入回忆中。我真不能忍受《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
《风波》:一代不如一代,这一句话就够了。既然如此,人类为什么还不灭亡呢?
《伤逝》:魏晋时代是重情的时代,鲁迅也是性情中人,但他太深刻,朦胧而美妙的浪漫主义与他无缘,即使爱情,他也更多地看到它的无奈,爱总是被金钱左右,但当我们拥有金钱的时候我们还能找得到爱情吗?但我有什么理由要求一个女孩跟我一起贫穷呢?仅仅因为我爱她吗?月薪五千和一万之间的差别真是决定性的吗?“如果我能够,我要写下我的悔恨和悲哀”,多么沉痛,美妙的爱情总是幻觉,爱是乌托邦,爱重是残缺的,爱总是一场悲剧。读着她,我仿佛觉得是对自己的初恋写的祭文。青春逝去可伤,爱情逝去可伤,恋人不再纯真可伤,呜呼,唯伤而已。怜我世人,忧患实多。
《孤独者》《在酒楼上》:我也曾孤独,我也曾借酒浇愁,理想,国家,改造社会,铁屋子你能打破吗?清醒者多些挣扎的苦痛而已,时间永是流逝,而同样的悲剧却在一代代知识分子身上上演,难道历史的进步独独与中国无关?难道中国真的是象黑格尔断定的是停滞的没有历史的社会?我希望历史不是宿命。
四:鲁迅小说的现代价值:鲁迅的作品是现实主义的,这毫无疑问,它也反映了辛亥革命,这也没有疑问,但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现实主义的作品很多,为什么那些作品我们有很多都不读了呢?他的小说跟矛盾,跟老舌,跟巴金等人的作品有什么区别?或者说它更高明的地方,它超越时代的地方在哪里?这里我也说不出什么新鲜的东西,他小说技巧和语言方面的成就我就不说了,单就内容方面而论,虽然同为现实主义,他更多地是关注的人的灵魂,尤其在他写农民的小说上,而就写知识分子的作品而言,体现的则是知识分子与生俱来的弱点以及先驱者的孤独感和荒原感,也就是说他关注的都不是表层的事件和社会历史的变动,不是事件史而是心灵史。从而相对来讲更容易超越具体的历史时期,这也是他最大程度地介入了历史并且没有写梁实秋意义上的普遍人性而仍没有过时的重要原因。
五:捍卫鲁迅;历来对鲁迅的文学的批评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有浪漫主义的唯美文学观的人不满鲁迅居然把文学当作了工具而不是目的,从而不仅否定他的杂文,且对他的小说也不以为然,无奈到现在鲁迅的小说却并不较唯美的沈从文等的作品减色,而为艺术而艺术的新感觉派的作品却并没有多少人喜欢,可见唯美并不是一个多么了不得的艺术主张,我们看看王尔德的小说如何就可以知道,看看缪塞的《一个世纪儿的忏悔录》也可以明白。我始终觉得为艺术而艺术最好还是用在诗歌领域好一些,那毕竟是一种非常态,是弃绝生活的,人生和社会都不可能唯美,而小说恰恰最接近人生,它拒绝空洞的艺术。即使从纯粹的小说艺术的角度来说,鲁迅也经得起检验,更何况鲁迅从来就不追求为文学而文学,不追求不朽的;
二是关于只写出优秀的短篇小说是不是可以称为文学大师的问题;
人们总似乎认为写长篇比写短篇更难,所以写出长篇巨著的也就比短篇小说大师伟大。长篇难在什么地方呢?是需要更多的学识吗?需要更丰富的阅历吗?是结构上更难于把握吗?是反映的社会面更广吗?我不知道是不是这样,我只知道写好短篇小说或许比长篇小说更难,因为世界上的短篇小说大师明显比长篇小说大师少得多,遍览世界文学史,我也就只能找出莫泊桑,契诃夫,芥川龙之介,爱伦·坡,欧·亨利,博尔赫斯,卡夫卡(当然他和莫泊桑也写长篇,这里只说他们的短篇),鲁迅,或者可以加上蒲松龄?可见写好短篇是多么的难!如果说短篇真的在思想的深度和内容的容量上无法和长篇比的话,那么鲁迅也就打破了这个规律,他的短篇因他超人的深刻和高超的技巧居然达到了史诗效果,其思想和内容含量丝毫不逊色于优秀的长篇巨著。实际上鲁迅的所有小说加上《故事新编》加起来也许只相当于巴金的《家》那么厚,但无论巴金,老舍,还是茅盾的厚厚的小说集有哪一部能称经典呢?他们的虽然我都读了,却是忍受巨大痛苦读的!包括妄说这家伙,他的哪一篇又堪称经典呢?固然,在我记忆中,诺贝尔文学奖从来没有授予过短篇小说大师,但北欧几个老头能裁定世界文学的价值?那也太把他们当回事了!所以我对那种对诺贝尔文学奖不授予中国作家愤愤不平的人真的感到很好笑。卡夫卡,博尔赫斯,乔依斯,普鲁斯特,他们忽略的天才还少吗?日本的大江健三郎倒是获奖了,但正如他母亲所说,你别以为你获奖就了不起了,你比鲁迅还差得远,你永远都比不上他;高行建也获奖了,但他在无人的当代汉语文学圈也不过是个三流角色。萨拉马戈倒是获奖了,但他的《修道院纪事》确实不堪卒读;川端康成获奖了,但他比没获奖的三岛由纪夫差得太远!
其实从现代文学的发展趋势来看,短篇倒正应该是主流,谁还耐烦看长篇,说句对托尔斯泰不恭的话,他的《战争与和平》有几个人看得下去?当然,我不是反过来贬长篇,我的意思是重要的不是你写得有多长,而是你要写得好,他写的短篇你就只能用短篇的标准来衡量他,用长篇来否定短篇就象用诗歌来否定小说一样可笑,这倒让我想起余光中否定李金发的诗歌成就时说,你散文写得不好,所以我断定你的诗写得不好,我倒是知道他的诗肯定比余光中的伪古典好。如果以他的这个标准,屈原,李白,杜甫都完了。还有人说陈忠实的短篇写得不好,所以他的长篇《白鹿原》的价值也就可疑。我真的不明白那种论调人们还要把它当真,好象鲁迅没写长篇真的是个遗憾似的。我们受长篇的折磨还少吗?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反传统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我当然知道,鲁迅的小说,散文的艺术特色是写景,大多数是抒情的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