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大学生就业形式分析
4个回答
展开全部
1.近年来,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比较突出。
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率下降。据教育部统计,2001年共有普通高校毕业生115万,6月的初次就业率为70%。从2002年开始,高校扩招的大学生陆续毕业。当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145万人,较上年增加了27.1万人,增幅达23.1%。6月的初次就业率为64.7%,比上年下降约5个百分点。到2002年底,又有约22万人实现就业,就业人数达到116万人,就业率上升到80%。2002年大学毕业生就业的结构性矛盾十分突出。从地区看,北京、上海等东部发达地区需求较旺,需求总量大于当地的生源数。中西部不少省区虽然有较大的用人需求,面临的问题是工作和生活条件艰苦,往往招不到合格的人才,出现了“有地方没人去,有人没地方去”的现象。在一些西部经济不发达地区,当前就业岗位相当有限,难以吸纳本地毕业生。从院校类别看,教育部直属高校毕业生就业情况较好,初次就业率为85%,部门高校次之,地方院校较差。从学历看,用人单位对学历高的毕业生需求高于对学历低的毕业生需求。研究生供需比约为1:2.6,本科生约为1:1.3,专科(高职)生约为1:0.4。从专业看,一些紧缺专业如计算机、通讯、电子、土建、自动化、机械、医药和师范等科类的毕业生需求旺盛,毕业生供不应求,而一些长线专业如哲学、社会学、经济学、法学等科类的毕业生需求较少。
2.今后几年大学毕业生数量增长快,就业压力将进一步加大。
根据前几年招生数据推算,今后几年,普通高校毕业生将保持大幅度的增长。2003年为212万人,较上年增加了67万,增幅达到46.2%的高峰。2004年毕业生为280万人,较上年增加68万人,增幅达到32.1%;2005年为340万人,较上年增加60万人,增幅达到21.4%。届时,毕业生总量为扩招前的2.9倍。由于今后几年社会对高校毕业生的需求增加幅度不会有大的变化,可以预计,大学生就业竞争将更加激烈。
3.有就业意愿但未能就业的大学生群体最值得关注。
未就业的高校毕业生,社会上称之为“毕业漂族”。其具体情况有以下三类:
一类是复习考研者。为提高自身的就业条件,获得更好的工作职位,毕业后没有找到合适工作而选择考研的毕业生迅速增多,这部分人约占“毕业漂族”的30%左右。他们中的不少人集聚在大中城市的大学附近租房住,以便及时获得考试信息,参加学校组织的考研培训。这批人如能考上研究生,则在三年后进入就业市场;若考不上,当年就会加入失业行列。
二类是边看边干者。有些是毕业后到处打短工,频繁变换工作岗位;有些是因用人单位或个人原因,时而应聘,时而解约。这些人约占“毕业漂族”的20%。
三类是就业困难的大学生。他们没有考研的打算,仍将户口、档案放在学校里,虽然有就业的意愿但难以就业,他们约占“毕业漂族”的50%。其中不少人通过各种方式多次求职,但仍找不到工作,心理受到较大的打击。在上述三类未就业的大学毕业生中,第一类人有明确的目标,他们一般集聚在一起,互相鼓励,如无大的变故,属于相对稳定的群体。第二类人虽然边看边干,但能逐步融入市场,适应市场就业。但第三类人市场就业能力相对不强,心理较脆弱,而其数量在今后还会成倍增加,需要特别关注
为缓解就业压力,近年来国家采取积极就业政策。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就业再就业工作也取得了明显成效。但就业问题是一项复杂的社会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就业再就业形势依然较为严峻。因此,要解决这一问题,不仅要化解客观矛盾的制约,还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作为大学生,我们应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准备:
(一)培养良好素质。1、思想道德素质是职业成功的基本保证,良好品质在未来工作岗位上会转化为高尚的职业道德和坚定的人生信念。2、科学文化素质。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打牢专业基础。有了真才实学能够适应更多的工作岗位,更有利于自己的就业。3、身体素质是获得职业成功的物质保证。大学生应科学锻炼身体、积极参加体育活动,了解自身生理素质特点及不同职业的要求,在未来职业活动中合理开发和利用自己的生理优势。4、审美素质是从事任何职业都应具备的基本素质。经常欣赏优秀的文艺作品,学会鉴别事物善恶美丑,发展审美能力,如果形成对某种艺术爱好和特长,未来的就业就有了更广阔的前景。5、劳动素质是操作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基础。通过劳动使身体和意志得到锻炼并从中获取生产知识和劳动技能。6、良好的心理素质是竞争中取胜的必备因素。当今社会的高科技、高效率、高竞争,增加了人们的心理负荷。拥有良好心态、乐观自信、正确对待挫折的人才可能成功。
(二)培养兴趣、能力、性格。全面认识自己,有针对性地发挥长处,在走向岗位之前,大学生要重视培养间接兴趣、逐渐形成中心兴趣,有兴趣才更有工作积极性,效率高,不易疲劳。在社会实践中,提高觉悟,形成优良性格;培养学习、管理、人际交往、语言、判断等能力。 100
(三)树立正确择业观。择业固然要考虑个人兴趣和意愿,但从当前我国的就业形势来看,大学生在就业问题上应更多地考虑社会的需要,把自己对职业的期望与社会的需要统一起来,着眼现实,面向未来,既不好高骛远,也不消极被动。
(四)搜集职业信息。从国家和地区有关就业政策、劳动部门、毕业生升学就业指导部门及职业介绍部门、新闻媒体、熟人处获得信息,或直接与用人单位联系。全面了解就业发展的动态,结合自身情况进行分析,及时调整自己的职业目标。
(五)树立风险及竞争观念。对自己的职业目标进行科学分析,特别注意把不利因素考虑周全。正确对待“冷门”与“热门”职业,因为冷热总是相互转化的。做什么都不应安于现状,要积极进取,勇于竞争,在大学阶段努力积累竞争资本,为将来把握机遇。
(六)树立正确创业观。在就业压力较大的社会环境中,创业意识强烈、思想准备充分能获得更好的发展机会。此外,大学生要培养勇气,破除依赖心理和胆怯心理,还要提高创业能力。
(七)在艰苦中锻炼,在实践中成才。当代大学生在创业和择业过程中,要直面艰苦,如面向基层择业、就业和创业。
(八)努力学习职业道德和职业活动中的法律知识、提高职业道德意识和法律意识、锻炼实际履行职业道德规范的能力。
大学生一定要未雨绸缪,做好充分的准备。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职业生涯规划是指导者通过对大学生的主客观条件进行测定、分析、总结的基础上,根据大学生的兴趣、爱好、能力、特长、职业倾向等,有针对性地帮助个体确定自己的奋斗目标,并明确实现目标的思路、途径,使大学生在成长成才的道路上尽可能地少走弯路的过程。在校期间要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在选择就业之前做好充分的分析,毕业生才能选择合适自己的职务,而不要乱投一通,以致浪费人才资源。
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率下降。据教育部统计,2001年共有普通高校毕业生115万,6月的初次就业率为70%。从2002年开始,高校扩招的大学生陆续毕业。当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145万人,较上年增加了27.1万人,增幅达23.1%。6月的初次就业率为64.7%,比上年下降约5个百分点。到2002年底,又有约22万人实现就业,就业人数达到116万人,就业率上升到80%。2002年大学毕业生就业的结构性矛盾十分突出。从地区看,北京、上海等东部发达地区需求较旺,需求总量大于当地的生源数。中西部不少省区虽然有较大的用人需求,面临的问题是工作和生活条件艰苦,往往招不到合格的人才,出现了“有地方没人去,有人没地方去”的现象。在一些西部经济不发达地区,当前就业岗位相当有限,难以吸纳本地毕业生。从院校类别看,教育部直属高校毕业生就业情况较好,初次就业率为85%,部门高校次之,地方院校较差。从学历看,用人单位对学历高的毕业生需求高于对学历低的毕业生需求。研究生供需比约为1:2.6,本科生约为1:1.3,专科(高职)生约为1:0.4。从专业看,一些紧缺专业如计算机、通讯、电子、土建、自动化、机械、医药和师范等科类的毕业生需求旺盛,毕业生供不应求,而一些长线专业如哲学、社会学、经济学、法学等科类的毕业生需求较少。
2.今后几年大学毕业生数量增长快,就业压力将进一步加大。
根据前几年招生数据推算,今后几年,普通高校毕业生将保持大幅度的增长。2003年为212万人,较上年增加了67万,增幅达到46.2%的高峰。2004年毕业生为280万人,较上年增加68万人,增幅达到32.1%;2005年为340万人,较上年增加60万人,增幅达到21.4%。届时,毕业生总量为扩招前的2.9倍。由于今后几年社会对高校毕业生的需求增加幅度不会有大的变化,可以预计,大学生就业竞争将更加激烈。
3.有就业意愿但未能就业的大学生群体最值得关注。
未就业的高校毕业生,社会上称之为“毕业漂族”。其具体情况有以下三类:
一类是复习考研者。为提高自身的就业条件,获得更好的工作职位,毕业后没有找到合适工作而选择考研的毕业生迅速增多,这部分人约占“毕业漂族”的30%左右。他们中的不少人集聚在大中城市的大学附近租房住,以便及时获得考试信息,参加学校组织的考研培训。这批人如能考上研究生,则在三年后进入就业市场;若考不上,当年就会加入失业行列。
二类是边看边干者。有些是毕业后到处打短工,频繁变换工作岗位;有些是因用人单位或个人原因,时而应聘,时而解约。这些人约占“毕业漂族”的20%。
三类是就业困难的大学生。他们没有考研的打算,仍将户口、档案放在学校里,虽然有就业的意愿但难以就业,他们约占“毕业漂族”的50%。其中不少人通过各种方式多次求职,但仍找不到工作,心理受到较大的打击。在上述三类未就业的大学毕业生中,第一类人有明确的目标,他们一般集聚在一起,互相鼓励,如无大的变故,属于相对稳定的群体。第二类人虽然边看边干,但能逐步融入市场,适应市场就业。但第三类人市场就业能力相对不强,心理较脆弱,而其数量在今后还会成倍增加,需要特别关注
为缓解就业压力,近年来国家采取积极就业政策。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就业再就业工作也取得了明显成效。但就业问题是一项复杂的社会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就业再就业形势依然较为严峻。因此,要解决这一问题,不仅要化解客观矛盾的制约,还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作为大学生,我们应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准备:
(一)培养良好素质。1、思想道德素质是职业成功的基本保证,良好品质在未来工作岗位上会转化为高尚的职业道德和坚定的人生信念。2、科学文化素质。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打牢专业基础。有了真才实学能够适应更多的工作岗位,更有利于自己的就业。3、身体素质是获得职业成功的物质保证。大学生应科学锻炼身体、积极参加体育活动,了解自身生理素质特点及不同职业的要求,在未来职业活动中合理开发和利用自己的生理优势。4、审美素质是从事任何职业都应具备的基本素质。经常欣赏优秀的文艺作品,学会鉴别事物善恶美丑,发展审美能力,如果形成对某种艺术爱好和特长,未来的就业就有了更广阔的前景。5、劳动素质是操作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基础。通过劳动使身体和意志得到锻炼并从中获取生产知识和劳动技能。6、良好的心理素质是竞争中取胜的必备因素。当今社会的高科技、高效率、高竞争,增加了人们的心理负荷。拥有良好心态、乐观自信、正确对待挫折的人才可能成功。
(二)培养兴趣、能力、性格。全面认识自己,有针对性地发挥长处,在走向岗位之前,大学生要重视培养间接兴趣、逐渐形成中心兴趣,有兴趣才更有工作积极性,效率高,不易疲劳。在社会实践中,提高觉悟,形成优良性格;培养学习、管理、人际交往、语言、判断等能力。 100
(三)树立正确择业观。择业固然要考虑个人兴趣和意愿,但从当前我国的就业形势来看,大学生在就业问题上应更多地考虑社会的需要,把自己对职业的期望与社会的需要统一起来,着眼现实,面向未来,既不好高骛远,也不消极被动。
(四)搜集职业信息。从国家和地区有关就业政策、劳动部门、毕业生升学就业指导部门及职业介绍部门、新闻媒体、熟人处获得信息,或直接与用人单位联系。全面了解就业发展的动态,结合自身情况进行分析,及时调整自己的职业目标。
(五)树立风险及竞争观念。对自己的职业目标进行科学分析,特别注意把不利因素考虑周全。正确对待“冷门”与“热门”职业,因为冷热总是相互转化的。做什么都不应安于现状,要积极进取,勇于竞争,在大学阶段努力积累竞争资本,为将来把握机遇。
(六)树立正确创业观。在就业压力较大的社会环境中,创业意识强烈、思想准备充分能获得更好的发展机会。此外,大学生要培养勇气,破除依赖心理和胆怯心理,还要提高创业能力。
(七)在艰苦中锻炼,在实践中成才。当代大学生在创业和择业过程中,要直面艰苦,如面向基层择业、就业和创业。
(八)努力学习职业道德和职业活动中的法律知识、提高职业道德意识和法律意识、锻炼实际履行职业道德规范的能力。
大学生一定要未雨绸缪,做好充分的准备。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职业生涯规划是指导者通过对大学生的主客观条件进行测定、分析、总结的基础上,根据大学生的兴趣、爱好、能力、特长、职业倾向等,有针对性地帮助个体确定自己的奋斗目标,并明确实现目标的思路、途径,使大学生在成长成才的道路上尽可能地少走弯路的过程。在校期间要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在选择就业之前做好充分的分析,毕业生才能选择合适自己的职务,而不要乱投一通,以致浪费人才资源。
展开全部
中国的就业,总体是供不应求,就业不存在问题,很多企业招人难,找不到人去工作,特别是很多高薪的工作找不到能够胜任工作的人,有些企业因此而退出市场,有的企业因此而搬迁到东南亚其他国家。现在国家放松单独二胎政策,也是从这方面考虑的。但现在也很多人没有工作,也有人就业难,就业难的人基本都是大学生,他们对工作的要求太高,不愿意到中小企业工作是就业难的根本,所以只要改变观念,就业难就不存在了。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要很专业的那种吗?一般大企业愿意要应届生,但不好进,小企业也要应届生去打杂。就业形势好不好跟在学校的表现有一定关系,同时跟自己找工作的方向是不是坚定有关,认准方向前进总会成功。
追问
要1500字的
追答
你那个是求论文嘛,好吧,我之前有写过一篇,你等等,我去找找,PS,记得给好评
环保专业就业形势分析你在网上找一下,或者到一览环保英才网的新闻里面找找,帮我宣传下我们网站哦。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不知道 感谢有你 今天是感恩节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