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仁学思想的主要内涵是什么

 我来答
娱乐我知晓哟

2021-06-23 · 专注各种娱乐,欢迎一起探讨
娱乐我知晓哟
采纳数:1347 获赞数:999570

向TA提问 私信TA
展开全部

主要内涵:“仁”。孔子创立了以仁为核心的道德学说,他自己也是一个很善良的人,富有同情心,乐于助人,待人真诚、宽厚。孔子的仁说,体现了人道精神。孔子的礼说,则体现了礼制精神,即现代意义上的秩序和制度。

人道主义这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对于任何社会,任何时代,任何一个政府都是适用的,而秩序和制度社会则是建立人类文明社会的基本要求。孔子的这种人道主义和秩序精神是中国古代社会政治思想的精华。

政治学说

孔子的政治思想核心内容是“礼”与“仁”,在治国的方略上,他主张“为政以德”,用道德和礼教来治理国家是最高尚的治国之道。这种治国方略也叫“德治”或“礼治”。这种方略把德、礼施之于民,严格遵循等级制,把贵族和庶民截然划分为治者与被治者。打破了贵族和庶民间原有的一条重要界限。

孔子生活在西周宗法礼制传统较深的鲁国,这时周王朝的统治权力已经名存实亡,诸侯间相互争战不断,出现了“王道哀,礼义废,政权失,家殊俗”的社会现实,“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成了那个时代的特点。

社会矛盾的激化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人的精神和信念也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摧残。这些共同构成了孔子政治思想产生的历史渊源和社会条件,“仁”与“礼”是其政治思想的基本精神。

wendyyou9
高粉答主

推荐于2019-09-26 · 说的都是干货,快来关注
知道大有可为答主
回答量:283
采纳率:100%
帮助的人:7.8万
展开全部

孔子仁学思想的主要内涵:

  1. “仁” 之内涵许慎《说文解字》中的“仁”,谓:“亲也,从人二”,进而说“亲者,密至也” 。孔子学说具有强烈经验性质,历来取近譬远,据实说虚,其立足点虽是个人的修身功夫, 目标是养成“君子” 的社会。

  2. “仁” 的伦理信条,出发点在个人,每个人必须实行于他周围的家人,进而才是家人的亲戚、亲戚的亲戚。这便是由近及远的道德推衍,或称教化。而“仁” 的内涵便是基于家庭和家族的行为规范和这套规范的价值基础,也就是“孝悌”,至于向家族外的,也就是向社会的道德延伸,便是忠信、忠恕和礼乐。

  3. 《论语·学而》说:“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孝的行为准则适用于儿女善待事父母;悌,是符合伦理原则的行为,本指弟弟对兄长的善待与服从,其实也就是年幼对年长的敬重与接受教育。

  4. “仁” 并不是抽象的理念,也必须化为起居行止的“温、良、恭、俭、让” 的态度并体现于日常生活,最终实现于和睦的家庭生活中,无数家庭的和睦才能保证社会的井然秩序。

  5. 《论语·雍也》篇中,孔子说:“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 己欲达而达人。这是从积极一面来讲的。凡是一个人想达到的想争取的,就应该也同时想到,别人也会同我一样,也好同好或者相似的意愿。

  6. 同样在《论语·雍也》篇中,子贡问夫子: “如有博施于人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 孔子答道:“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意思是说,凡能够广泛地推导其仁心救济绝大多数人众的,哪里仅仅是“仁” 行呢?

  7. “仁”更多地只能化为起居饮食和待人接物的日常伦范,看他是否可以在平时履行道德礼节。这个“礼节” 就是伦理制度—— 孔子的时代,也便是“周礼”。

  8. “礼”本来用来是制“欲” 的,人的欲望泛滥,便有一切不合乎“礼”的行为,孔子因此要求以“达仁” 或“成仁” 为修养目标的,必须“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孔子自己可以做到“终日不违仁”。

  9. 孔子认为, “礼”就是为人的本分和守则。“仁” 之为善,其实往上可以无穷进展,以至于圣人都有难得充分践履的;往下它又有切实可行的,只要所言所行不逾出“礼” 的界限就可以了。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瓜妹聊娱文
高能答主

推荐于2018-03-19 · 娱乐领域创作者
个人认证用户
瓜妹聊娱文
采纳数:37930 获赞数:415489

向TA提问 私信TA
展开全部
一、内涵:
1、“仁”首先是一种足以使人诚服的人格魅力。孔子言:“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 有杀身以成仁”(《卫灵公》);曾子曰:“士不可不弘毅,任重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 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这种“仁为己任”,对自己所选定的人生目标坚定不移,倾其毕生而追求之的精神;这种面对生与死的抉择,无求“生以害仁”只求“杀身成仁”的豪 迈气概,不是着实让人心醉神迷吗?因此,“仁”便是一种足以让人为之诚服的崇高,是一种人格美的展示,是一种爱的艺术的实践。
2、“仁”倡导一种道德个人主义。孔子言:“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雍也》)。这里孔子将“将心比心,推己及人”确立为基本的道德原 则,这种道德原则介乎利他主义与利己主义之间,强调一种在移情式理解基础之上的人际 互爱。孔子又强调“为仁由己”,指出:“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述而》)这是一种 由道德自律达于心灵自由的义务伦理。在孔子那里,个人不是向外寻求相对他人(物)的 自由,而是向内寻求相对于自己的自主,即人格的独立和道德的自主。人只有实现在道德 上的自主,才能使自己真正成为自己的理由,即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个人自由。
3、“仁”是孔子匡时济世之良方。孔子不仅仅是一个思想家,同时还是那种具有“知 其不可为而为之”的殉道精神,勇于靠自己的亲身奋斗去实现自己政治抱负的实践家。为 了实现其政治抱负,他需要培养一批不但能够理解并拥护他的政治主张,而且愿终生为之 奋斗的“志士仁人”。为此,他“有教无类”,以教为业,以“六艺”授人,且整理国故,“删正六经”,开了中国教育与学术民间化的先河。孔子所要培养的,是那些能够按他的社会政治 理想去改造社会,匡扶正义,营造社会仁爱精神的济世之才。孔子的教育目标是要培养 “仁人君子”,即他要把他的弟子们培养成那种具有“仁者爱人”、“泛爱众”的人格情操,同 时又具有为实现“天下归仁”而奋斗的“志士”。
4、“仁”是一种人生修为之方法。孔子言:“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微子》);仁人君子者“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省也”(《里仁》)。要求君子须以诚信待人, 以恭敬律己。同时还必须摆脱物欲的束缚,故“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 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去之,不去也”(《里仁》)。
二、简介: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人(今山东曲阜),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夏邑),孔子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是儒家学派创始人。
孔子曾受业于老子,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晚年修订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相传他有弟子三千,其中七十二贤人。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儒家经典《论语》。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匿名用户
2014-03-15
展开全部
一.知与仁 从广义而言,孔子所说的"知",包括知性主体即通常所说的认知心,以及由此而获得的客观知识,特别 是文化历史知识,如典章文物,礼仪制度以至"草木鸟兽之名"之类,并且具有明显的人文主义特征.在孔子看 来,客观的经验知识及历史知识,对于应事接物以至提高人心灵境界,是必要的,甚至是基本的. 人的知识是靠"学"与"思"获得的,而"学"与"思"一般地说,可以归之于知性活动.就"学"而言,它是经验 的,客观的;就"思"而言,可能是经验的,也可能是先验的,可能是客观和,但不管从哪个意义上说,都可以归于 知性范畴. 事实上,孔子虽然很重视"知",但是,并不以获得科学知识或"客观真理"为目的,他不是为知而知,而是 为用而知,为行而知.子曰:"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孔子所说的"上达"固然是"知",但不是获得最高的知 识,不是横向的对象认识,而是自我超越的存在认知,也就是对人之所以为人的自我认识,就孔子而言,则 是"知天命""达天德". 孔子说过:"不知命,无以为君子."这说明他是把"知命"看成实现君子人格的重要条件.人若能知德,便 能知命."知德"和"修德"是相互联系的,仁德之所以成为境界,不仅靠知,而且靠行.正因为如此,孔子很重视"修 德",并以"德之不修"为忧.境界的提高,需要修养和实践,不只是知的问题,而要在最近生活的地方去思考,这 就是近思."下学而上达"也是一种最高的知,就其实质而言,就是"知仁".它虽然需要生活经验知识,但又超越 了经验知识,它是一种真正的超越,也是一种自我实现.只有实现了这层超越,才能达到最高境界,仁的境界. 二.勇与仁 从心灵哲学的角度说,勇是一种高度凝炼,高度升华了的意志力,这种意志力是理性化的,也是持久的. 孔子所说的"志于学",'志于道"就是这样的意志力.这是生命意志,道德意志.这种意志是人人具有的,比如"三 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就是如此.意志是人的尊严的表现之一.如果经过培养,使之成为持久的, 稳定的,有内容,有目的的精神力量,便成为心灵境界的组成部分. 知仁勇三者,代表心灵存在及其活动的不同方面,即智性,情感和意志.知是为了上达,即知天 命,达天德,而最高的德就是仁,所谓知,归根到底是为了仁.至于勇,归根到底也是为了实现仁.

参考资料: http://hi.baidu.com/qhsabc/blog/item/993bee1f660634f4e1fe0b61.html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大道教育
2017-05-04 · TA获得超过3.2万个赞
知道大有可为答主
回答量:9669
采纳率:0%
帮助的人:3130万
展开全部
仁,是人性核心,是良好政治的基础,是优秀管理者应该具备的道德。人可以从孝弟开始认识社会,爱护他人,从而具备仁心。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收起 更多回答(8)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