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俄罗斯歌剧历史
1个回答
推荐于2018-04-09
展开全部
俄罗斯歌剧的萌芽相对于西欧主要音乐国家,俄罗斯专业音乐艺术的历程起步是较晚的。当欧洲文艺复兴运动蓬勃开展时,东欧的斯拉夫人才刚从蒙古金帐汗的统治下获得独立。17世纪末、18世纪初彼得大帝的改革揭开了俄国西方化和近代化的序幕,和政治、服装、语言、制度等社会文化生活的其他方面一样,包括音乐在内的各种艺术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主要是对西欧的模仿和复制,而没有自己独立的创造。尽管在百余年间,俄国人对西方亦步亦趋,他们仍然被欧洲视之为来自东方的“野蛮人”,而这种偏见直至20世纪依然存在,并且深刻地影响着某些西方音乐学家对俄罗斯及苏联艺术音乐的认识。作为一个有着古老而独特的文化艺术传统的斯拉夫民族,俄罗斯有着不同于西欧的丰富而悠久的民间音乐历史。早在十二世纪就出现雏形的说唱史诗《伊戈尔远征记》记录了古罗斯人民团结御敌、保卫乡土的故事,是俄罗斯音乐文学的滥觞;《伊戈尔远征记》提到的民间歌手巴扬可说是俄罗斯诗歌与音乐的鼻祖。由于彼得一世时期的励精图治,努力向西方学习,17世纪以后的俄国,逐渐形成了系统接受西方教育、具有很高文化和艺术修养的贵族知识分子阶层。但这时的俄罗斯音乐的主流却是各种外来音乐文化,具有俄罗斯民族特色的艺术音乐还未产生。长期以来丰厚的民间音乐的积淀与滋养,使得俄罗斯音乐家在19世纪异军突起,取得了惊人的成就,成为当之无愧的欧洲音乐大国,在这些成就中,俄罗斯歌剧无疑是最具有代表性和民族性的伟大经典。对于俄罗斯人来说,歌剧是舶来品。这种1600年前后产生于意大利的舞台艺术在18世纪中叶安娜女皇在位时进入了俄国。1731年,第一个意大利歌剧团在莫斯科演出,1743年,在帝国的古都建立起第一个歌剧院,首演曲目为莫扎特的正歌剧《蒂托的仁慈》,是为俄罗斯歌剧文化的滥觞。1762年即位的叶卡捷琳娜女皇是德国人,她一面提倡启蒙思想,一面镇压农民起义,西欧文艺风尚在俄国贵族中蔚然成风。在此前后,许多意大利歌剧的重要作曲家如加卢皮、奇玛洛萨、帕伊谢罗等都来俄国淘金,他们的到来带来了当时最流行的歌剧风格,在上流社会和一般音乐爱好者普及了这种舞台艺术形式。18世纪晚期,法国歌剧又取代意大利歌剧在圣彼得堡和莫斯科的歌剧舞台上风靡一时。由于贵族阶级都能听说法语,以典雅、细腻见长的法国歌剧比意大利歌剧更受到一般观众的推崇。外国歌剧的输入提高了俄国观众的欣赏水平,也促使一些贵族音乐爱好者有意识地学习西欧作曲技巧,尝试进行俄语歌剧的创作,使俄国音乐文化得到很大的发展。但这些创作大多是对西欧样板的模仿和复制,在技术上是不成熟的,在内容上也不可能反映俄罗斯民族的心声。19世纪之前的俄国舞台,是外国歌剧的天下,这种情况直到米哈伊尔·格林卡的出现才有所改变。 格林卡和俄罗斯民族歌剧的产生格林卡(1804-1857)出生于斯摩棱斯克的一个地主家庭,他自幼的教养和经历与无数俄罗斯艺术家一样:既受到来自法国和德国的家庭教师和贵族学校的严格教育,拥有很高的素养;又在自家的庄园中深受民间歌曲的浸润和熏育,对乡土音乐及其中蕴含的民族精神有着极强的感情。他酷爱音乐,精通小提琴和钢琴的演奏,也尝试作曲,在沙龙中博得好评,同时他也热爱文学,尤其是普希金的诗歌;在思想上同情十二月党人(注:指1825年12月在圣彼得堡发生的反对沙皇专制和农奴制度的起义者)和人民群众。1830年,格林卡周游西欧,遍历米兰、罗马、那不勒斯、维也纳和柏林等艺术名都。在意大利,他细心观摩了贝利尼和多尼采蒂的代表作,并结识了因获罗马奖前来采风的柏辽兹,对浪漫主义音乐观念有了很深的感悟。意大利歌剧的悠久传统和现实成就并未使他盲目崇拜,而是决心要创造出从“题材和音乐上都是民族的”真正的俄罗斯歌剧。为此,他在德国潜心钻研了作曲技法,并创作了一些习作,为他后来的伟大创造积淀了基础。1834年返国后,格林卡积极投身于歌剧创作。在他的朋友、诗人茹科夫斯基的帮助下,选取了“伊凡·苏萨宁”的故事作为题材,并于1836年完成,是年11月27日首演于圣彼得堡。故事发生在1603年,伊凡·苏萨宁是一个农民,当时俄国正处于皇位纷争之中,好不容易选出新沙皇。波兰军队趁机偷袭,让伊凡·苏萨宁带路,他却将敌军引入歧途,自己也献出了生命。在演出时,为突出忠君主题,剧名被改名为《为沙皇效忠》,但作曲家的本意在歌颂和描写人民群众的爱国情绪和日常生活,剧中人物全是普通的农民,以致有的贵族轻蔑地称之为“马车夫的音乐”。从民间传说中汲取题材,致力于表现人民的情感和生活,是格林卡开创的俄罗斯歌剧优良的现实主义传统,也是俄国歌剧走上了一条不同于西欧歌剧的、富有自身特色的发展道路。《伊凡·苏萨宁》的音乐语言也很有特色和感染力,它体现出作曲家努力将自己从西欧学得的作曲技巧和本国的民间音乐风格相结合,并以之刻画具体的角色和场景。 正由于此,这部歌剧首演后得到极大成功,它尤其得到俄国知识界的肯定和好评,它的问世,标志着俄罗斯民族歌剧的产生。1837-1842年,格林卡完成了他在民族歌剧伟大创造中的又一项成果《鲁斯兰与柳德米拉》。这部取材于普希金长诗三歌剧描写了“英雄救美人”的动人神话,其最初的来源仍是俄罗斯民间传说。这部歌剧的音乐比《伊凡·苏萨宁》更成熟并富于色彩性,表现出浓厚的浪漫主义气氛,但这种浪漫主义根植于民间传说的土壤和具有民族特色的抒情唱腔,具有纯朴、神秘、幻想性的特征,和同时期西欧浪漫主义歌剧的性格是很不一样的。《鲁斯兰与柳德米拉》首演后不如《伊凡·苏萨宁》那样引起轰动,它的艺术价值一时未引起关注,但它开创了俄罗斯歌剧的另一传统:以本国文学名著(尤其是普希金的作品)为蓝本,加以精心改编和再创造。这一传统被格林卡之后的许多作曲家所继承。与格林卡同时期的著名歌剧作曲家还有达尔戈梅日斯基(1813-1869),他本来是法国大歌剧的追摹者,后来在格林卡的影响下转向民族风格歌剧的创作,1855年,达尔戈梅日斯基完成了以普希金同名诗剧为题材的歌剧《水仙女》,这部作品除了在技术上努力用西欧作曲技法来表达民族精神之外,在内容上更触及到社会的本质问题,作曲家宣称“我要使声音直接表现字句,我需要真实”,流露出强烈的现实主义倾向。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